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202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你们喜欢历史吗?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 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 P12 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 P10 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 、“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 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

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 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 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

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

周幽王在位时的前 771 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教学后记】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

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

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

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

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 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

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

周幽王在位时的前 771 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

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

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

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

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

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

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

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

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

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 20__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 20__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 1600 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 1046 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 771 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__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 7 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 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 1800 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袁绍率 10 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 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202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你们喜欢历史吗?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 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基础巩固】 1.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之称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玉蟾岩遗址B.高庙遗址C.彭头山遗址D.城头山遗址 2.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2020年10月26日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带着网友“穿越”数千年,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华文明”包括() A.骨器、陶器、玉器、稻遗物B.弓箭、长矛、渔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C.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D.灰烬、烧石、烧骨、石锤、石砧 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环境D.劳动技术 4.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水稻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5.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能代表原始农耕时期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是()A.B. C.D.

6.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杂交水稻,后又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与此对应的远古居民是() A.河姆渡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北京人 【能力提升】 1.穿越时空,假如你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 A.有几个老年人在一口木结构水井前汲水 B.一个小孩骑着水牛吹着骨哨 C.几个妇女在一起用纺轮、陶埙做手工活 D.一位老人正在精心雕刻象牙 2.下列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 ②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③河姆渡人骨耜 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⑤半坡彩纹陶盆 A.④①③②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④①③⑤ 3.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A.①B.②C.③D.④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共7课)(2022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七年级历 史下册教学计划 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核心知识和概念。通过本学期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2. 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掌握历史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技巧; 4. 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安排 本教学计划将包括以下主题和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起源 课时1:远古时代的中国 - 研究目标:了解远古时代的中国,认识华夏族的起源 - 教学重点:对远古时代的中国进行概述 - 教学内容:石器时代的发展;夏、商、西周等朝代的兴衰

课时2:夏朝的兴衰 - 研究目标:了解夏朝的兴起和衰亡原因 - 教学重点:了解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教学内容:夏启,夏桀,夏禹;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课时3:商朝的兴衰 - 研究目标:了解商朝的兴起和衰亡原因 - 教学重点: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教学内容:商汤、商武丁、商纣王;商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课时4:周朝的兴衰 - 研究目标:了解周朝的兴起和衰亡原因 - 教学重点:了解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教学内容:周武王、周文王,后妃内政;周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和辅助教材,介绍历史知识和核心 概念;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 理解; -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促进思维发展; -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 件和背景; - 读书笔记:学生记录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用于复和巩固。 教学评估 -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任务; - 测验和考试:进行小测验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 教学资源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 多媒体教学设备; - 相关历史视频资源; - 额外阅读材料。

2022年洪文教育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

2022年洪文教育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 内容概要: 1、2022年洪文教育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 (一)教材内容: 1)教材的章节设置 《2022年洪文教育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共设置八章节:第 一章《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第二章《秦汉时期》;第三章 《三国鼎立与统一》;第四章《晋朝与隋初开国》;第五章《唐宋兴 盛与宋明进贤》;第六章《元明时期》;第七章《清朝与辛亥革命》;第八章《近代中国》。 2)学习重点 本课程突出中国历史的精彩特点,主要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包括历 史的概念理论、历史的联系、历史的进程及时代特征,还有历史重大 人物、历史重大思想及其影响、若干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等。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2)了解中国历史各时期的重要事件; 3)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的先人和贤人,考虑西方古典文化的输入; 4)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

5)认识国家的权力结构,对对外关系的认识及管理经验的积累; 6)发挥思想的自由、文化的开放,激发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把握历史:以重点突出,反复强化、穿插形式,多角度综合研究;2)讲授史实:注重逻辑推理,结合实例演绎,通过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尊重情感:唤起历史激情,挖掘历史感悟,带给学生情感体验;4)训练能力:强调综合能力的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反思,推动学生形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5)重视协作: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发挥同学间学习的力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整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灵活运用网络资源,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网络; 7)培养态度:以谦卑虔诚的态度走进历史,严格按照科学思维来看历史,使历史脉络清晰; 8)体会艺术:审视历史艺术,了解其内容及影响,能及时把握历史变迁的走向。

2022-202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指南

2022-202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 习指南 目标 本研究指南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有效研究并理解2022-202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内容,实现以下研究目标: 1. 掌握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核心知识点; 2. 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历史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文献阅读和研究技巧。 研究策略 为了更好地研究历史上册内容,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研究策略: 1. 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教材内容,重点关注核心概念和事件,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做笔记:在阅读教材的同时做笔记,记录重要信息和关键观点,有助于记忆和复。

3.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历史课堂的讨论和活动,与同学分享观点和思考,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4. 观看相关视频: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视频,帮助加深对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5. 研究小组:与同学组建研究小组,共同研究讨论,互相思考和复,提高研究效果。 6. 使用辅助资料:使用相关的辅助资料,如地图、时间线、图片等,帮助了解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7. 制作复笔记:通过整理教材内容和笔记,制作复笔记,方便日后的复和回顾。 时间规划 为了有效安排研究时间和提高研究效果,建议按照以下时间规划进行研究:

1. 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历史研究,保持连贯性和积累效果。 2. 分阶段研究:将历史上册内容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内 集中研究相关的章节和知识点。 3. 制定研究计划:每周开始前制定研究计划,指定具体的研究 目标和任务,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 4. 合理安排时间: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研究时间,避免长时 间连续研究造成疲劳。 复和评估 为了巩固研究成果和评估研究效果,以下是复和评估的建议: 1. 定期复:定期回顾前期研究的知识点和笔记,以保持记忆的 连贯性。 2. 自测和练:使用教材中的题和自测题进行练,评估自己的理 解和记忆情况。

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教学计划 简介 本教学计划是为了指导七年级学生研究历史下册而设计的。通 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计划共包括以下几个单元: 1. 中国古代史概述 2. 秦汉时期的中国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

5. 世界古代史概述 6. 古埃及文明 7. 古希腊罗马文明 8. 古印度文明 9. 古阿拉伯帝国 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3. 视频资料:使用相关历史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4. 课堂演示:通过模拟、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教学评估 1. 课堂小测: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每次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口头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观点,评估其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1. 课本:使用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视频资料,用于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3. 电子资源:提供学生在线获取更多相关历史资料的途径。 以上是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安排。希望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方案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根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拟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局部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

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开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根底.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局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开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开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开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开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表达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教材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 学教材 教材概述 教材名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适用学年:2022-2023学年 目标学生群体:七年级学生 教材特点 1.知识体系全面: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内容,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2.系统性强:教材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3.视觉效果生动:教材配有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地图,能够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地理位置。这些视觉元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语言简练易懂:教材内容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易读性,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5.扩展延伸资源丰富: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课堂讨论题、练题、扩展阅读材料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视野。 使用建议 1.配置教辅材料:为了更好地教授本教材,建议教师配备相关的教辅材料,例如教师用书和题集,以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和练机会。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3.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鼓励思考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例如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开展小组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5.引导扩展研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扩展研究,例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参观历史遗迹等,以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历史素养。 结束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是一本理想的教学资料,它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系统性强,视觉效果生动,并且语言简练易懂。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该教材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LLM]: 博士法学

2022春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附进度表

2022春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学方案附进度表2022春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学方案附进度表 xxxx春学期资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根底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 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 教学 方案 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本学期历史教学工作 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大局部同学掌握了历史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但还有一局部学生的历史根底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根底知识,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方案。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根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根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开展、鼓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根底。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开展。 难点是历史开展根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我校七年级有两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答复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根底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对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根底;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根底。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

“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教师提前让一局部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

1.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主备、合审学科中心组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二次备课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 1、背景:_______末年以后,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 来越尖锐,________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________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 胀。______与______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的局面。 2、爆发:755年,________和部将_______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平定: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 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叛乱被平定。 4、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_____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___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②人民赋役繁重。 ③连年的灾荒。 (2)过程:_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起义被镇压。 6、唐朝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政权: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 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 割据太原的,史称“____________”。 8、社会状况 ___________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 ___________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 ___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重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材料三黄巢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说说它的路线?“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 何标志性意义?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 面的特点是什么?唐朝灭亡后,延续这一局面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 教案-图文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 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 大诗人。情感态度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 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价值观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 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 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 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 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 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 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回纥西突厥东突厥靺鞨 材料二: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21·世纪某教育网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2-1-c-n-j-y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___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___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___,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___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2022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2022合辑

2022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2022合辑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 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答复,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局部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开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