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期末复习

1,社会学是谁最先提出的?

孔德:社会学始祖,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社会学”。

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是实体概念?组织,社区属于实体

,4,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定量分析的异同?

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5,文化特质:文化的最小构成单位,如一个茶杯,一个动作等

,6语言,词汇,符号,语法的异同点?

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

语言是人类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个要素,

语音--物质外壳;语汇--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法则、规则。

7启发性,威信性,释放性,强制性四种教育方式的异同?

8欧文.戈夫曼观点

戏剧理论:戈夫曼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印象。他的理论被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他将互动的礼仪分为四类:1,表达式礼仪。2,回避式礼仪。3,维系式利益。4,认可式礼仪。

9,,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受本能驱使,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完美原则。在人格发展中,只有三者和谐一致,人格发展的过程才会是正常的。他还将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7岁到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并认为一生的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即已确定下来。

,10,初级群体,正式群体,次级群体与血缘的区别;

初级群体是指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军队的战友群等。次级群体中,成员则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故意章制度结成正规的关系,这类群体主要以角色联系在一起,如学校,军队,政府等。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力、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学院群体则依据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11庭的四个发展阶段: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制家庭。

12中国的事业编制有哪几种?(区别得开)

(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包括国家权力、行政、司法机关等组织,各级各类党派组织,

全国政协及各地办事处,人民团体等。

(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指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的

文化,卫生等需要,其经费实行预算拨款的国家事业机构。其中,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也被列为国家事业编制。具体包括弄、林、水利、气象事业组织,文教卫生事业组织,科学研究事业组织,社会福利事业组织等。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指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商业流通等活动,其产生的价值可用货币表现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包括冶炼、各类农产、建筑业、铁路交通、商业服务业系统等。

13,简述莫顿理论。

莫顿的失范理论:失范是这样一种状态,即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同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他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手段。当人们在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就会产生越轨行为,这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

14马克思.韦伯的权威划分法:他把权威划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

15越轨行为的相关解释

生物学解释。1,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体制理论认为,由于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的不同,因此,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他们是再现与现代社会的野蛮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2,体态理论认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内容型,中胚曾型和外胚层型,该理论认为中胚层性的人肌肉丰富,体格健美,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3,染色体理论,该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上。人们发现有一些男性有一种xyy染色体,比正常男性多一个y染色体,这类人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的特点,在行为撒谎个具有反社会性和进攻性,在精神病院和监狱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该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心理学解释: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各有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本我和朝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行为。另外,朝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社会越轨。

社会学解释:从社会学角度解释越轨产生原因的理论有: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

莫顿的失范理论:失范是这样一种状态,即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同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他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手段。当人们在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就会产生越轨行为,这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赛琳将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的文化冲突,认为不同的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个不行同,但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引起冲突,导致越轨。他认为易导致冲突的行有这样四种:1,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规范被扩展到另一个文化集团的领域时。2,但某个文化集团的成员迁移到另一个不同文化的区域时。3,在相邻两种文化领域的边界结合处,4,但社会结构有简单到复杂,文化价值由单一到多元时。

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由于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善、不适当产生亚文化。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中,会受到其影响,并产生与主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抵触、相背离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这是犯罪和非法行为的真正根源。

克林拿德则认为犯罪亚文化群的产生,是由于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实现欲望。当用非法手段也不能达到目的时,他们就可能转向暴力行为意图宣泄而吸毒以求摆脱现实世界。

16控制手段有哪几种?

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制度控制手段(政权、法律),文化控制手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17,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端在哪国?

,19,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的发展特点?

(1),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

(2),理论多元,学派林立,观点分歧、

(3),分科化开始出现,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

(4)方法科学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

(5)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

19,社会的基本构成:(人口,资源,环境和文化)

20,人际礼仪有哪几种,谁提出了哪一种?

戈夫曼提出了四类人际礼仪,及表达式礼仪、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和认可式礼仪。21,网络的分类?

2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其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合权威。

2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对工人来说,a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B,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弥补他们在正式结构中对地位的渴望,有助于减少群体成员的紧张。

C,情绪反应的充分流露。非正式群体使工人们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另外,可以提高工人们的互动频率,增加他们的情绪反应,缓解工人们的紧张。

D,提供独立的机会。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的机会。

从管理角度来说,a,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b,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因为管理者可以通过非正式群体创造有好的工作氛围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C,提高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群体创造出的宽松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负功能:a,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常害怕采用新工艺和技术而裁员,所以常对变革采取抵制态度。B,目标冲突。正式组织结构于非正式组织的的目标会有不一致的情况。C,遵从行为的问题。非正式群体遵守非正式群体的目标,而不再愿意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D,谣言问题。

24,社会地位的获取途径。

个人地位的获得通常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先赋的,即与生俱来的或自然得到的,如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背景、社会制度等;另一种是后赋的(或言自致的),是指个人通过努力学习和锻炼而获得的,如个人的智力、能力、知识、思想等。依据这种划分,人们通常毫无顾虑的就将个人教育地位的获得归属于后赋的地位,即认为个人教育地位的获得是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

25,犯罪学的理论?差异交往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紧张理论,社会控制论

26,当代全球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

27,社会保障的对象有哪些?

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体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的人及他们的家庭。

28,集合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集合行为: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具有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有:恐慌、谣言、流行。

特征: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作出的。

无组织性;集合行为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他变化无常,很少出与均衡状态。

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与他人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29,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

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解决俄是程序化的事件,集合行为处理的是社会突发事件

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集合行为常采取非常规方式。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动,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感和相互刺激产生的。

3,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可以实现长远目标,获得长远利益。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应付突发事件。

30,社会群体及其他群体区别的共同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关系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31,科层制的特征?

科层制: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可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特征:1,明确的分工。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

2,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的监督和管理。

3,明确的规章制度、科层制中,组织的制度是最高的权威,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守规章制度。

2,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5,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要经过专门训练,承担某一工作的人,要保证其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在科层制中,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优点: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人认为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易导致官僚主义

32,虚拟社区和实体社区的特征?

虚拟社区的特征:(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2),人机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4),自由、平等、民主和共享的准则。

实体社区的特征:(1),社区要占据一定的地域,社区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2),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点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4),社区的核心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33,社会互动,城市社区,社会分层的相关资料。

34,社会学的历史?

(1),18是世纪末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引起社会的变革。社会学应运而生。

(2),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学创立,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3)19世纪40年代至今,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并出现许多新特点。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注意的影响越来越大,理论和好人方法多元化,反思性意识不断加强。

35,中国,西南,东南社会学成立的时间及社会学家。

1922年中国社会学会在北京成立。1928年10月东南社会学会成立。1930年2月中国社会学社策划成立。

36,将社区分为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的社会学家。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3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文化特质。

38,文化传播的过程称为:文化扩散

39,社会化的各个阶段;

以人的生命周期来看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早起社会化包括儿童期,青年期,成人继续社会化

40,角色失调想爱你心爱那个有哪些?

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不清:制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中断:在一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如非处干部领导终身制。角色失败: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失调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承担者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处在某种角色位置上,但其表现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角色协调的原则:1,在特定情境中,丛书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根据不同的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41,最有价值的筹赏是什么?

最有价值的酬赏是他人的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

42,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

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43,社会网络的功能?

(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改编自生的社会地位。

(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会影响经济交易,许多企业把社会网络当做寻找商业伙伴的关系,甚至企业间合同的签订和执行都大量依靠网络关系。

(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各种社会网络为其成员提供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和情感是的支持。44,我国的产业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组织:以自然未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牧业,及石油开采和和地质勘探等。

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流通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邮电通信、物资供销和保管仓储等;服务也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45,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

(1)社会价值观。具体来说,是对人们地位、角色及利益关系的一种较为清楚地界定,以此体现社会的普遍价值。(2),社会规范体系,如规范、规则、社会习俗等,它

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3),权威与地位结构。

46,个人在社会地位中的作用?

47,韦伯的社会分层法?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他把局经济因素划分的群体叫做阶级,他们是一群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群体,主要差别在于货币量的差别。声誉地位则是由社会公认的评级体系所确定的。影响人们声誉地位的因素有出生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等。他有主观评价的方式来确定。他认为权力地位的不平等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存在权力分层现象。

48,社会的基本功能?

(1)整合功能。只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的等人类交往的工具,还提供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们合理的,得体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功能。社会的一整套法律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者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知道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方向。

(4),继承和发展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

49,社会流动的类型有哪些?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个人流动和群体流动,结构性流动和分结构性流动,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渐进的流动和骤变的流动

50,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有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城市社区的特点:

(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3)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4)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5)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

(6)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农村社区的特点:

(1)人口密度小,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2)经济活动较简单。

(3)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4)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

(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51,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

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解决俄是程序化的事件,集合行为处理的是社会突发事件

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集合行为常采取非常规方式。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动,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

感和相互刺激产生的。

4,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可以实现长远目标,获得长远利益。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应付突发事件。

52,婚姻家庭的功能?

1,生理需要满足功能;如维护夫妻性生活的排他性、持续性和有序性,此外,获得个体生理技能恢复所需要的物质保障。

2,社会延续功能;生儿育女是婚姻家庭生活的自然结果,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过程,生儿育女确保了社会成员的繁衍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3,经济协作功能;家庭为维持和提高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必须进行经济筹划或某种生产性。服务性的经营,外出谋求职业以维持家庭生计,并依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分工与安排。

4,社会化功能家庭是子女的首属群体,承担着子女社会化的功能。同时,子女的出生和成长也影响和改变着家庭成员的感情、行为和关系。

5,保障功能。家庭成员都从家庭中获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保障。家庭的保障功能与传统习俗、道德意识和准则一起构成家庭存在和延续的条件。

53,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密度、人口流动和迁移、

5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1,就业保障制。职工享受养老金和其他保障项目取决于工作年限和缴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通常由国家通过立法来实行,具有强制性。资金来源有三部分:雇主和雇员根据雇员的工资按一定的比例交纳,这是主要来源。政府承担一部分。少数保险项目允许职工自愿参加,政府给予补贴。对于特定项目,政府给予补贴和弥补亏空。

2,普遍保障制。即没一个公民或居民,无论其是否有工作和收入及收入多寡,政府按统一的标准发给现金补助。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也有一部分来自雇主和雇员交纳的保险费。

3,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即政府都已低于贫困线俺的人或家庭给与一定的现金或实物补偿。

4,储蓄基金制。政府通过立法,要求雇主或雇员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交纳储蓄保险费,这些费用在银行建立专用账户,当雇员发生法定保险事故时,这笔基金连本带利一次性付给受保人。

5,雇主责任制。政府通过法律规定,雇主对雇员有保险责任。但发生下列情况时,保险费用由雇主直接承担,如职工年老退休、伤病医疗、工伤事故、生育或家属津贴等。55,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的春运现象?

从以下角度分析

1.中国家庭功能综合性

2.初级社会群体

3.城乡二元结构排斥性个人觉得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就行。

56,食品安全问题。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社会学概论期末

【一、冰山理论】一个人的自我像一座冰山,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冰山共分7个层次:行为(可见)、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1)本我:人生而具有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婴幼儿(2)自我:自身理性部分,他教给人们学会抑制对快乐的追求和欲望的急切满足(3)超我:看做人的良心的等同物,是社会道德在人的内心的体现,通过自豪感与羞耻心发生作用,来影响自我的决定。*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两者间总是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中。 【三、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个人的人格成长(2)生育功能:家庭是目前社会所认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的社会基本制度(3)感情功能:主要表现在宣泄、调节、娱乐等方面,在家庭中可以向家人倾诉一些在正式组织中不可交流的信息和情感(4)性爱功能:起着控制性行为的作用,即社会将人们的性生活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有利于性需要的普遍满足,以及避免由于满足性需要而引起的社会混乱(5)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赖、大大减少监督和管理费用、家庭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四: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1)经济依赖的减低:女性有独心性和自信心(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社会上道德、政治、文化与法律对婚姻影响力降低(3)希望过高(4)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五、“镜中之我”理论】: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3中过程(1)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表现(2)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辨认(3)为自我形象解释这些判断—主观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个性形成,并不完全把儿童看做按照他人要求而逐步成型的适应者,而更多地把这一过程看做她们自己如何根据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智力只通过对外界感知与实际接触表现出来(2)前运算阶段{2-7岁}:还不能进行简单的脑力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活动仍和具体的外部世界不能分开(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发展出运用规则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六、社区与行政关系】(1)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人为划定的,因而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2)社区由于其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只能是单一的形态,行政则可以是多形态的(3)从社区研究的历史上看,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范围并不是很大的社会区域内【七、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1)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产生的时间 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 2、科层制(官僚制) 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3、社会学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外显功能(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和潜在功能(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4、互动论 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第二章文化 1、文化堕距 威廉·奥格本(美)指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变迁速度快,有的变迁速度慢,由此造成了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晚辈向长辈之间传递属于逆向社会化 (5)文化的变迁性。 3、规范包括哪几种情况 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4、文化的分析 (1)功能主义的视角 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2)冲突论的视角 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 (3)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 5、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击)指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当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 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限制个人的自由。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