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社会唯名论:“2”=社会整体,“1”=社会中得个体。社会只就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得存在才就是客观真实得,即“2”=“1”+“1”。个人行为及其细节就是社会学得研究对象。

2、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就是真正得客观存在,就是超乎个人得另一实体,即“2”>“1”+“1”。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制度与规范构成得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社会学得学科特点:

(1)整体性(研究对象)社会学在研究社会得过程中,始终把社会

瞧做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得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得结构、功能, 研究社会得运行与变革。

(2)综合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

医疗条件

风俗习惯

妇女地位

文化程度

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

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

(3)实证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知识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 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

实证性既就是社会学得优良传统,也就是社会学区别于社会哲学得关键

所在。

社会学得研究就是真实得而非虚幻得;有用得而非无用得;可靠得而非可疑得;精确得而非模糊得;肯定得而非否定得。

4、社会学得功能:

(1)描述功能

社会学使用科学得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与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得信息,为深入地认识与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得感性经验资料。

(2)解释功能

社会学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得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得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得解释。

社会学得解释功能就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得表现。

(3)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就是前两种功能得进一步运用。

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得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与后果进行研究。

(4)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功能

研究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得各种条件与因素就是

社会学得重要任务。

(5)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学对陈旧过时得、错误得思想与观念,对阻碍社会进步得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尽量站在科学、客观、中立得立场上,实事求就是地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革旧立新、改正错误、克服不足与解决问题得意见与建议。

(6)教育功能

社会学所提供得科学知识,相当一部分就是现代国家得公民常识;社会学得观点、视角与方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面临得各种问题与挑战。

(7)社会学与职业发展

教学、科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

5、社会学得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最常见得研究方式。它就是指一

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访问得方法,系统、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得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样本得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得社会研究方式。

(2)实地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就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得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与

非结构访谈得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得定性分析来理解与解释现象得社会研究方式。它遵循一般实验得逻辑,而其主要特

征就是被研究者得对象不与她们所生活得自然环境相分离。

实地研究案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进

行得一项有关传统人向现代人得转变。

(3)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就是一种通过收集与分析现存得、以文字、数字、符号、画

面等信息形式出现得文献资料,来探讨与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

关系及其她社会现象得研究方式。

如同考古学家通过化石与文物来了解远古得社会形态,历史学家通

过研究各种文字记录来了解过去得社会结构与历史事件一样,社会

研究者也充分得利用各种形式得文献资料,来分析与探讨各种社会

结构、群体、组织、文化、价值及其变迁。

文献研究法可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4)实验研究

实验就是一种经过精心得设计,并在高度控制得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得方法。实验得三对基本要素:

①实验组与控制组②前测与后测③自变量与因变量

第四章社会

1、社会得定义:(学理得角度)社会就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得有机总体,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得各种社会关系得总与,就是人类生活得共同体。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得基本观点:

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得产物。——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得信

社会得基础与本质就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得《雇佣劳动与资本》讲演稿

3、社会得基本特征:

(1)群体性

社会就是由人组成得,组成社会得人就是靠在生产中得分工关系结成得,

人们之间通过不同得关系结成不同得群体,从而建成构出社会。(2)制度规范性

群体生活决定了制度规范出现得必然。行为规范与制度以约束人得行为、协调群体生活。人类与动物社会得制度区别就是其精细性、创

新性。

(3)系统性

人类社会就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得有机整体。社会系统各要素、

部分与子系统都有其特定得功能。

(4)能动性(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重要特征)

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得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得变化,改造社会。

4、社会得功能:

(1)整合功能

①文化整合②规范整合③制度整合④意见整合

(2)交流功能

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得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得场所、条件与规范。人类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满足生活、感情得需要,繁衍与发展

人类自身。

(3)导向功能

社会通过统一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各种社会制度,引导社会成员得行为方向并确定其思维定势。

(4)继承与发展得功能

人类创造得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继承与发展。

5、社会结构得含义: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间得有机联系。社会组成部分得特点及内部联系因社会不同而有别。

6、社会地位得含义: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得权利与义务得社会位置。社会地位通常根据财富、声望、权力与受教育程度得高低与多寡作出得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得含义:为社会所期望与要求得、与人得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得一套权利、义务与行为模式。

★第五章文化

1、文化得含义:社会学意义上得文化指得就是广义得文化概念,它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得全部制品,如火药、水坝、原子弹、电脑与宇宙飞船等,还包括抽象得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与制度等,其核心就是一套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体系,其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得人类行为,就是对生活意义得创造、交流、理解与解释。(书P121)

2、文化得特征:

(1)从文化得形成瞧——集体创造性

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集体经验得成果,就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得。每一代

社会成员都就是人类文明接力棒得传递者。

(2)从文化得获得瞧——非生理遗传性(即习得性)

非生理遗传性就是指任何文化都就是由人们后天习得并创造得,而不就是

通过生理遗传获取得。文化就是学习得产物。

(3)从文化得内容、形式瞧——多样性

很多文化现象既就是包含有物质文化得成份又包含精神文化得成分,

或者说就是多种文化成份交融并存得,就是一个复合体,单纯得物质文

化,精神文化就是不存在得。

(4)从文化得意义瞧——象征性

文化现象往往除了本身所表达得内容外还有更多广泛得意义。人类社会得发展体现为文化象征性得发展。

(5)从文化得发展瞧——动态性

文化得发展就是一个动态得、变迁得历程,随时在吸纳新得文化特质、

同时也在抛弃旧得负荷。

3、文化得功能:

(1)文化就是社会或民族分野得标志

在不同得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得区别。

(2)文化塑造个人人格,实现人得社会化

对个人来说,自我与人格要靠文化来塑造,思想与行动要靠文化来

指导,意义与价值要靠文化来赋予。

(3)对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与行为整合得作用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得行为功能协调与相互配合。

(4)对社会而言,文化起着社会整与与社会导向得作用

①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秩序

文化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与结构整合。价值整合就是最

重要、最基本得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就是民族团结与社会秩序得基础。

②导向功能——推动社会进步

导向功能主要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得成果。

(5)文化得负功能(文化滞后与负文化):

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各部分变化得速度并不相同,文化得滞后部分

对于整体所发挥得功能就是非整合得负向功能。

文化总体中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就是负文化,如犯罪团伙及其组织等,其发挥得功能对整个文化来说也就是反向得非整合功能。

4、文明与文化得关系:

联系:文化就是文明得基础,文明得进步有赖于文化得发展,文化得发展必然促进文明得进步。

区别:第一,文化现象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得。文明就是较高阶段得文化。第二,文明就是褒

义词,表示人类社会得进步状态。文化就是中性词,不蕴涵价值判断, 无所谓好坏。

5、价值观得含义: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得成员所共有得区

事物好与坏、对与错、有用与否、可欲不可欲、可行与不可行得观念,它就是决定该社会或群体得理想与目标得一般得与抽象得观念。

6、价值观在文化中得核心地位:文化得其她要素都就是围绕价值观展

开得。规范就是价值观得具体化与外在化。符号与意义体系就是价值观得客观化表达形式。物质文化就是价值观得物质载体。7、规范得主要内容:

(1)角色

规范总与具体得社会身份与角色相联系,就是角色得实际内容。一个人占有一个社会身份,就要扮演与之相适应得角色,也就就是按这个角色得规范去行事。

(2)习俗(风俗)

社会习俗就是一种没有强烈约束力得规范。社会习俗就是集中体现得群

体规范,它最能反映文化得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人生礼仪

风俗、岁时节令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生活风俗、经济风俗、游艺风俗等。

(3)道德

道德就是那些必须严格遵守得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指导着人们在有利

于个人发展得前提下按常规行事,而道德则就是要限制人得行为,使之不能在个人发展得同时侵犯她人得利益。

(4)法津

法律就是由国家或其她具有绝对权力得机构颁布得人类行为规范。

(5)规范得不同层次得关系

A、角色规范指导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得自我行为选择。

B、社会习俗指导着人得群体行为,促使人们形成群体得认同感与内

聚力。

C、道德指导着人们在自我利益与她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得行为选择。

D、法律则严格限制人与人得冲突关系中得过激行为。

8、文化得差异:文化得差异,就就是文化得多样性或相对性。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国家、民族、社会集团、社区都有其独特得文化,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文化。

9、文化得一致:尽管文化具有巨大得多样性,但世界上各种文化之

间还就是存在着显著得一致。

文化得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精神得统一(2)群体生活得需要(3)共同得问题(4)有限

得解决方法

第六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得含义:广义:社会群体就是人们通过一定得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与感情交流得集体,就是人们社会生活得具体单位。

狭义:社会群体就是指与正式得社会组织相对立得社会群体,一般又称为基本群体。

2、社会群体得特征:

(1)有一定数量得社会成员

群体成员至少2人,就是构成群体得主体基础。

(2)有一定得为群体成员所接受得目标

目标就是群体功能得体现,就是组织得灵魂。

(3)有明确得成员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形成归属感、认同感

(4)有一定得行为准则

准则就是保证群体有秩序、协调开展活动得条件。

(5)时间上具有一定得持续性

任何群体都就是社会实体,占有一定得时空。

3、家庭得含义:家庭就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得人类生活得基本群体。婚姻关系就是家庭得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就是从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就是婚姻关系得延续。

4、家庭得功能:(1)经济功能(2)生育与社会化功能(3)性生

活与感情交流得功能(4)休闲与娱乐功能(5)赡养功能

5、决定婚姻状况得主观因素:第一,她(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就是自

不可或缺得人生价值。第二,她(她)必须肯于与善于为此首先付出。第三,她(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得能力。

如果某人缺失上述因素得,很可能不仅就是难于与目前得配偶过好婚

姻生活,而且根本就不适于跟任何人结婚。

6、家庭问题:

(1)夫妻关系失调

夫妻之间感情疏远,意见不与,经常发生各种形式得冲突,影响了

正常得家庭生活,如不及时调适,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夫妻关系失

调有诸多原因。家庭暴力、婚外情

(2)亲子关系失调

主要就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得关系失调。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或者极端溺爱或者极端严厉,引起父

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第二,代沟问题。

(3)婆媳关系失调

由于婆婆与媳妇之间不就是血亲而就是姻亲关系,加之女性心理敏感等

特点,使她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冲突。

(4)老年人问题

老年人问题就是指家庭中赡养功能失调,不能满足老年人得需求,从而给老年人得生活带来困难。

7、中国家庭得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得大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得全面推进,当代中国得婚姻家庭状况发生了重大得变化。

(1)婚姻关系得改变

①结婚自由 ,择偶标准与方式多样化

②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

③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于建立

④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⑤婚姻质量提高

⑥婚内矛盾日趋显化,离婚率逐渐提高

(2)家庭结构得改变

①家庭规模由大变小

②家庭类型由相对得单一化到多样化

③家庭功能由内化转向外化

④家庭关系由单纯到复杂

⑤家庭地位由不平等向平等过渡

(3)家庭问题得突出与日趋社会化

①离婚率持续上升

②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

③买卖妇女、拐卖儿童得案件居高不下

④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得教育问题严重

⑤老年空巢家庭得问题

⑥青少年与妇女犯罪与家庭问题得联系加强

第七章个人社会化

1、社会化得定义:(1)狭义:对未成年人得教育,使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得过程。从出生到成为合格得社会成员。(青年)(2)广义:个体在与社会得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得

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得内化与角

色知识得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得过程。人得一生都在社会化。2、社会化得类型: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就是发生在生命早期得社会化。主要任务:向儿童传授语

言与其她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与价值标准,能够正确

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得期望与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就是整个社会化过程得基础。

(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得不就是现在要扮演得角色,而就是将来要扮演得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就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得,并且就是在初始社会化得基础

上进行得。发展社会化就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得角色要求而

进行得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与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与规范给长辈。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与知识给长辈。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来已习得得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重新确立

新得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

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

第一,个体对社会环境得突变不能适应;

第二,个体得社会地位及角色发生了大变动;

第三,个体已有得思想方式与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

生冲突。

3、社会化得必要条件 :

(1)个体得生物遗传条件

个体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得,离开了自身得生物遗

传素质,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①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人类智力活动得核心。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运用思维能力,才能对自己所接受得各种有

关外部事物得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并形成判断、进行推理;才能

把自己所学到得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通过记忆存贮在大脑中, 并根据社会活动得需要,随时加以提取、使用。

②语言能力

语言就是人得思维得外壳,就是思维得表达物。

语言就是个体社会化得强有力得工具与杠杆。借助于语言,个体才得以学习当代与古代得文化知识,学习与掌握必要得生活、生产技能, 接受与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互动,向她人表达

自己得情感与思想。

③学习能力

人类特有得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使人类表现出其她动物所不可比拟得学习能力。人类学习能力大大优于其她动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得知识内化,变成自己得观念、思想、动机与行为。人得学习过程既就是一个模仿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

过程。

④较长得生活依赖期

生活依赖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

赖她人,受她人照顾、监护得时期。

较长得生活依赖期就是社会化得必要条件:

第一,较长得生活依赖期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与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得充足时间。

第二,较长得生活依赖期为父母与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与心理上依赖父母与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与家庭得话。

(2)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得社会主体)

①宏观社会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化得基本内容、性质与方向,对具体个体得作用与影响并不直接,不能决定个体社会化得具体情况与细节,其

作用与影响往往要通过微观社会环境来实现。

②微观社会环境

A、家庭:对学龄前得未成年个体来说,家庭就是社会化得最重要得

会环境条件。

B、学校:学校就是唯一一个专门得社会化机构学龄前期就是儿童社

会化

过程中得质得转变时期。

C、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得人组成得关系亲密得社会群体。

同辈群体得特征:自愿性;以玩乐为主,具有吸引性;常形成自己得

亚文化;对等关系;培养孩子得独立性。

同辈群体产生影响得性质:取决于群体内得价值取向。

D、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得社会化:

a、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得主要场所。

b、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与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得场所。

c、在工作单位中,可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人际关系。

E、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介包括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两大类。

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得作用:

第一,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得积极作用。

第二,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消极影响

4、社会化得特性:

(1)社会强制性与个体能动性得有机统一

第一,人离不开社会,就人必然要学习、接受与适应社会中既有得、且为社会所认可得文化而言,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个体得强制过程。第二,社会化也充满了个体得能动性,特别就是成年以后,能动性更强。

(2)个体社会化就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行得过程

①婴幼儿与青少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前)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

②成年与老年阶段(约为20岁以后)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③再社会化(婴幼儿、青少年特别就是成年以后得阶段)

(3)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个体得社会化具有不同得特点

西方国家个体得道德社会化同我国个体得道德社会化就存在明显区别: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人主义化,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则就是集体

主义化。这一区别就是由两种不同得文化模式造成得。

5、社会化得内容:

(1)从个体得基本活动来瞧

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与劳动技能(技能社会化)

现代社会中要注重日常生活技能得培养。个人得职业能力就是社会化

中至为重要得一环。

②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观念社会化)

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③认识自己得社会角色(角色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得社会化:个体认识与培养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或认可得性别角色得过程。

B、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男女之间得不同社会特征男女两性得差异: 生理特征、社会特征不同。

④接受与适应政治规范及其她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就是指导人们行为得准则,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位置

上得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得人,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如何行

动。

(2)从个体得生活领域来瞧

①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通过接触与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等)与政治参与能力得过程。

②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人们形成、完善道德观念得过程。

③学会正确对待生死,树立乐观、豁达得生死观

生死观:人们对生与死得本质得思考,就是困扰人生得头号重大问题。树立正确得生死观,就是社会化最基本、最重要得内容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起正确得生死观,就不能说她得社会化就是成功得。

④形成个性或人格

个性(人格)——个人稳定得心理素质得总与,就是一个人基本得精神面貌。

个性得主要内容: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6、库利得“镜中我”理论:

(1)镜子得含义

镜——社会(从中一个人可以瞧到她人对自己行为得反应)。

(2)“镜中我”理论得内容

通过观察她人得反应(或设想她人对自己打算做得事将做出得反应),就可对自己以及自己得行为做出评价。如在社会(镜子)中

瞧到或想象得形象就是美好得,自我概念会更美好,就可重复自己得行为。

(3)自我得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个人觉察到在她人面前得行为方式。

其次,个人领悟了别人对自己行为得判断。

第三,基于对她人反应得理解,评价自己得行为。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得含义: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得属性,一个社会得成员被区分成高低有序得不同等级、层次得过程与现象。

2、社会分层得原因:

(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根本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社会系统得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得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得多种不同社会单位得过程。

社会分工:人类从事各种劳动得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社会成员得差别

①自然差别

自然差别就是根据自然属性(生理属性或生物属性)将社会成员分为

不同得类别。

不同类别得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别、民族、肤色与容貌

②社会差别

社会差别就是根据社会属性划分得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得差

异。如职业差别、收入差别、教育差别、职务差别。社会差别就是影

响社会成员得思想态度与社会行为得重要变量。

(3)社会制度

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得角度,社会制度得功能有三种类型:

①保护一部分人得利益与特权,使一部分人获得更多得、更重要得社会资源,保持社会得不平等。

②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均等得社会资源。

3

会地位不平等得人不均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得事物。

4、社会流动得含义:社会流动(社会位移):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得

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得移动。

5、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得区别:人口流动就是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得移

动,这种流动分为永久得与暂时得,前者为人口迁移,后者为流动人口。社会流动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得位移。

6、社会流动现象发生得前提条件:第一,个人与社会位置得非固定化, 只有在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替代得社会结构中才会有社会流动现象得发生。

第二,一定得社会位差得存在,所谓社会位差就是指不同社会位置之间获得社会资源得能力与机会不同,或者说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位置中得分配不同。

第三,社会结构得开放性,即每个社会阶层得成员替换都就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就是面向阶层内部。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得含义: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得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得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得过程,又指社会变化得结果。

对社会变迁概念得理解:

①社会变迁重点揭示社会结构得变化

②社会变迁就是一个“中性”概念

③社会变迁就是过程与结果得统一

④社会变迁有一定时空范围

⑤社会变迁得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

2、影响社会变迁得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得变化与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变迁得基本前提。

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原始自然环境对社会变迁得影响较大。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得不断扩大与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得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就是社会变迁得基本前提,人口状况就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得必要基

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得发展速度与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就是社会变迁得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得影响。制度结构得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得方向与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得变化就是整个社会变迁得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

社会变迁得先声。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得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变迁得重要意义。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就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得知识系统。科学技术得发展,

正在对人类社会得变迁产生越来越大得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得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得变化与发展就是社会变迁最重要得因素与内容,对社会变

迁具有决定性得作用。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得增加,也包括质得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得更替,也

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得变化。

3、社会现代化得含义:一种特殊得社会转型过程,社会在日益分化得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与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得需要得全面发展过程。

4、60年社会变迁得主要成果:

(1)政治变迁:迈向民主政治与以法治国,集中表现在“三个转变”上:一就是主流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二就是整个国家得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正在向民主政治、法制社会迈进;三就是公民得个人自由度不断增大。

(2)经济变迁:走入市场经济——①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大大优化②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③走入市场经济

新中国60年最大得社会变迁就就是经济变迁。

(3)科技变迁:进入信息时代

我国六十年得科技进步就是十分显著得,其特点就是先进得科技产品层

出不穷,更新换代得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得各

个方面。特别就是信息技术更就是突飞猛进,猛烈地改变着人们得生活。

中国社会正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

(4)人口变迁:人口结构变为年轻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得历史性转变。

(5)文化变迁:走向多元文化

表现为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变,单调文化向多彩文化转变,垄断

文化向竞争文化转变,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冲突文化向融合

文化转变。

(6)社会变迁:迈入现代社会

①社会结构得变迁

A、城乡结构:城市化水平由1951年得11、78%提高到2014年底得

53、73%。

B、阶层结构 :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与十大社会阶层

②生产方式得变迁

其特点就是比较落后得生产方式向更为先进得生产方式转变。

③生活方式得变迁

其特点就是走向更为科学、文明、健康、自由得生活方式。

④社会思想意识得变迁

A、社会意识得变迁

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自立意识);自由意

识;民主意识;公正、平等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个人意

识(自主意识、奋斗意识、维权意识);人权意识;生态环保意识;

多元意识。【从微弱趋向强烈】

B、思想道德观念得变迁

从比较保守、落后得思想道德观念向较为开放、进步得思想道德观念转变,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开放社会相适应得新得思想道德观念。

C、社会价值观念得变迁

在价值评判中,人们大大降低了以政治为评价尺度得道德标准,提

高了尊重人权、崇尚人性得份额,扩大了个人得选择自由。

D、婚恋、家庭观念得变化

婚恋自由、尊重个人情感得观念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社会得主流;“贞操”观念日益淡化;性自由逐渐扩大。

5、社会变迁得负面(逆向)影响:

①人与自然得关系失调——生态遭到破坏,环境状况恶化

②社会结构失调

A、区域(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扩大

B、城乡差距扩大

C、贫富差距

在不断扩大

③社会思想与伦理道德得某些方面出现倒退

A、道德全面滑坡

B、社会诚信缺失

C、腐败横行

④政府监管缺失与滥权现象同样严重

前者:三鹿奶粉事件为代表;后者:“公权”侵犯“私权”

注:1、本次《社会学》考试时间:2015年6月18日10:10—12:10 考试地点:文4-101

2、本次《社会学》考试试卷结构如下:

名词解释(3-5题,每题3分)

辨析题(2-4题,每题7分)

简答题(4-6题,每题10分)

论述题(1题,20分)

案例分析题(2-3题,每题15-20分)

3、本材料根据课件与课本列出重要考点,仅供参考。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完整word版)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