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理论2013

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理论2013
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理论2013

《医学影像图像处理》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影像技术教研室编写时间:2013年9月15日

教务处印制

2013年9月15日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影像图像处理

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适用专业及层次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30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开课单位医学技术系(部、院)

开课学期第八学期

使用教材《医学影像图像处理》康晓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1、《医学影像的数字处理》,黄力宇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医学影像处理分析》,田捷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实用放射学》,陈炽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概述及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医学本科课程教学要求和培养影像诊断医师的主要目标,本课程着重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的概念和具体实例,目的在于将各种不同的医学图像处理方法综合应用到影像检查图像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图像处理的临床意义,掌握各种医学图像处理的操作要点。辅助临床医生进行研究、诊断和治疗。

成绩评定理论考核成绩70%,平时成绩30%。

二、学时分配表

学时数章节内容

理论实验合计一概述 2 0 2 二医学影像图像数字化及其运算 4 0 4 三医学影像图像增强处理 4 0 4 四医学影像图像重建 4 0 4 五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4 0 4 六医学图像描述 4 0 4 七医学影像图像配 3 0 3 八医学图像模式识别 3 0 3 九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 2 0 2 合计30 030

三、内容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有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2.图像、图形与图像处理

熟悉:

描述图像的基本物理量

了解:

1.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研究的内容

2.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系统

[重点]

有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难点]

1.有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2.图像、图形与图像处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有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图像、图形与图像处理

二、描述图像的基本物理量重点讲解

第二节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研究的内容一般讲解

第三节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系统一般讲解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二章医学影像图像数字化及其运算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图像灰度直方图

2. 图像直方图的均衡化与匹配

熟悉:

1. Shah函数与信号采样

2. 图像的点运算

[重点]

1. 二维图像信号数字化

2. 图像的几何运算

[难点]

1.图像灰度直方图;

2.图像的几何运算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医学影像图像的数字化处理

一、Shah函数与信号采样

二、量化

三、二维图像信号数字化详细讲解

四、图像的矩阵表示与图像数据量

第二节图像灰度直方图一般讲解

第三节图像的基本运算

一、图像的点运算

二、图像直方图的均衡化与匹配详细讲解

三、代数运算与图像直方图

四、图像的几何运算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三章医学影像图像增强处理[教学目标与要求]

1.平滑空间滤波器

2.锐化空间滤波器

熟悉:

频域滤波与空间滤波的对应关系

了解:

1.平滑频域滤波器

2.频域锐化滤波器

[重点]

锐化空间滤波器

[难点]

锐化空间滤波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医学影像图像的空域法增强

一、图像空域滤波基础

二、平滑空间滤波器详细讲解

三、锐化空间滤波器

第二节信号的频域滤波

一、频域滤波基本过程

二、频域滤波与空间滤波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对医学影像图像的频域法增强

一、平滑频域滤波器

二、频域锐化滤波器一般讲解

第四节对傅里叶变换和卷积的再讨论

一、傅里叶变换及其实现

二、对卷积的讨论

三、Z变换与滤波器设计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四章医学影像图像重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影像设备与图像重建流程

2.反投影重建成像算法

熟悉:

1.平行射束滤波反投影图像重建

2.影像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

了解:

1. 中的滤波函数与内插函数

2. 扇形束投影图像重建

[重点]

1. 影像设备与图像重建流程

2.反投影重建成像算法

[难点]

反投影重建成像算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以x-CT为代表的医学影像图像重建设备与过程

一、X-CT影像设备与图像重建流程

二、X-CT反投影重建成像算法详细讲解

第二节X-CT平行射束滤波反投影图像重建

一、X-CT影像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

二、X-CT中的滤波函数与内插函数一般讲解

三、X-CT影像滤波——反投影重建的计算机实现

第三节X—CT扇形束投影图像重建

第四节MRI图像重建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五章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悉:

1.基于区域的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2.基于几何形变的图像分割

了解:

1. 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图像分割方法

2. 基于模糊连接的图像分割方法

3.分水岭图像分割方法

[重点]

基于区域的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难点]

1.基于区域的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2.基于几何形变的图像分割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于区域的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一、区域增长和分裂合并

二、基于最大熵阈值分割法及其应用详细讲解

三、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图像分割方法

第二节基于边缘的医学影像图像分割

一、基于模糊连接的图像分割方法

二、分水岭图像分割方法

三、基于参数形变的医学图像分割

四、基于几何形变的图像分割一般讲解

第三节医学影像图像分割的研究特点与分割评价

一、医学影像图像分割的研究特点

二、医学影像图像分割结果和分割评价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六章医学图像描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医学图像形状特征描述

熟悉:

1.医学图像纹理特征分析

2.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分析

了解:

空间灰度共生矩阵

[重点]

1.对图像区域内部的描述

2.对图像区域边界的描述

[难点]

1. 对图像区域内部的描述

2. 对图像区域边界的描述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学图像形状特征描述

一、关部图像形状描述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对图像区域内部的描述详细讲解

三、对图像区域边界的描述

四、小波矩描述

五、三维图像描述

第二节医学图像纹理特征分析

一、空间灰度共生矩阵

二、纹理图像的谱分析

三、图像纹理结构分析一般讲解

第三节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分析

一、基于形态学的骨架算法

二、灰度图像的形态学滤波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七章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图像配准的概念与分类

图像相似度测度

熟悉:

1.基于特征点的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2.基于边缘的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重点]

图像配准的概念与分类

图像相似度测度

[难点]

基于边缘的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学影像图像配准技术简介

一、图像配准的概念与分类详细讲解

二、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三、图像相似度测度

第二节医学影像图像配准技术与方法

一、基于图像灰度的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二、基于特征点的医学影像图像配准详细讲解

三、基于边缘的医学影像图像配准

第三节医学影像图像配准方法评价

第四节基于小波概率估计的图像融合

一、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二、多源图像融合概率估计一般讲解

三、基于小波包的多源图像融合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八章医学图像模式识别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悉:

1.特征提取、选择与分类器

2.统计模式识别

3.结构模式识别与模糊模式识别

了解:

1.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2.模式识别方法比较

[重点]

1.特征提取、选择与分类器

2.统计模式识别

[难点]

结构模式识别与模糊模式识别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特征提取、选择与分类器

一、特征提取

二、特征选择重点讲解

三、分类器设计

第二节统计模式识别

一、基于概率统计的贝叶斯模式识别

二、线性分类与Fisher分类识别详细讲解

三、最短距离分类与决策树分类识别

第三节结构模式识别与模糊模式识别

一、结构模式识别一般讲解

二、模糊模式识别

第四节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一、BP神经网络图像识别一般讲解

二、自组织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的图像识别方法

第五节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一般讲解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第九章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悉:

1.三维图像与医学影像可视化

2.体素级图像重建

了解:

1.切片级重建方法

2.直接体视化初步

[难点]

1.三维图像与医学影像可视化

2.体素级图像重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维图像与医学影像可视化

一、三维数字图像

二、可视化的概念与框架详细讲解

三、三维数据处理算法

第二节体素级图像重建

一、立体法构造等值面

二、高精度的等值面构造方法一般讲解

三、分解立方体法

四、等值面显示

第三节切片级重建方法

一、轮廓对应

二、轮廓拼接一般讲解

三、分叉处理与曲面拟合

第四节直接体视化初步

[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图片演示

大纲执笔人:梁成

大纲校对人:杨旭

大纲审定人:杨旭

医学图像处理(名词解释广医)

1.单元数组:单元数组中的数据成员是用数字来标识的,是每一个元素为一个单元的数组 2.结构体:结构体的数据成员是用名称来标识的,组成成员为字段,结构体采用点号来调 用(访问)字段中的数据;7 3.灰度图像:灰度图像对应着一个数据矩阵(二维数组),数组元素的值表示图像在该位 置上的亮度值;23 4.二值图像:灰度级为2的图像就是二值图像,二值图像只有两个颜色,黑与白;23 5.RGB图像:RGB图像有三个颜色值,用mxnx3数组表示,分别表示红色值。绿色值、蓝 色值;23 6.HSV图像:HSV图像也是用mxnx3数组表示的,三个矩阵分别表示色彩值、饱和度、 亮度;24 7.索引图像:索引图像由数值矩阵和颜色映射数组组成,数值矩阵是每个像素的颜色索引 编号,通过这个编号到颜色数组中寻找颜色;24 8.JPEG图像JPEG标准时目前比较流行的连续色调静止画面标准,是一种很灵活的 格式,具有调节图像质量的功能,允许用不同的压缩比列对文件进行压缩,支持多种压缩级别;27 9.GIF图像:GIF文件的数据时一种基于LZW算法的、连续色调的无损压缩的格式, 分为静态GIF和动画GIF两种;27 10.MPEG图像: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可以压缩视频、音频。动画数字形式; 29 11.基于图像的动画制作:动画效果是由一幅幅图形变化产生的,如果这些图形来自于图像, 那么就称改动画为基于图像的动画;31 12.最近邻插值方法:最近邻插值方法是imresize函数默认的插值方法,就是令变 换后像素的灰度值等于距它最近的输入像素的灰度值;39 13.双线性插值方法:双线性插值是由两个变量的插值函数的线性插值扩展,其核心 思想是在两个方向分别进行一次线性插值;41 14.双立方插值方法:“双”的意思就是在计算了横向插值影响的基础上,把上述运算 拓展到二维空间,再计算纵向插值影响的意思,双立方插值的每个插值是由它附近的(4 x 4)个邻近象素值推算出来的,双立方插值算法能够得到相对清晰的画面质量,不过计算量也变大;41 15.领域操作:是指在图像操作时,输入要处理的像素的某领域内各个像素值,输出 要处理的像素的新值;48 16.分离块操作:使用函数colfilt进行图像领域distinct操作56 17.图像增强:是对图像进行操作,得到视觉更好或者更有用的新图像;59 18.灰度调整:灰度调整方法是基于灰度直方图的一种图像增强方法,增加灰度图像 的明暗对比度,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楚;60 19.图像滤波:滤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滤波来强调或删除图 像的某些特征,滤波是一种领域操作,即处理后的图像每个像素值是原来像素周围的颜色值经过某种计算得到的;69 20.图像矩阵的特征值:设 A 是n阶方阵,如果存在数m和非零n维列向量x,使得 Ax=mx 成立,则称m 是A的一个特征值。非零n维列向量x称为矩阵A的属于(对应于)特征值m的特征向量;84

2021年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 以影像方式显 示人体内部结 构的形态与功 能信息及实施 介入性治疗的 科 2、 欧阳光明(2021.03.07)3、介入放射学:以影像 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 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 刺针、导管、导丝及其 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 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 细胞学、细菌学及生 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 的学科。 4、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 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 隙,产生人工对比,借 以成像。 5、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

体中的氢原子核(质 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 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 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 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 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 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6、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 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 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 时间,骨骺与干骺端愈 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 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 示,即骨龄。 7、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 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 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 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 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 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 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 梁减少。

8、骨质软化:指单位体积 内类骨质钙化不足。骨 的有机成分,钙盐含量 降低,骨质变软。组织 学变化主要是未钙化的 骨样组织增多,骨骼失 去硬度变软、变形,尤 以负重部位为著。 9、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 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 骨组织的消失。 10、骨膜三角:如果引起 骨膜增生的疾病进展, 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 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 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 形,叫骨膜三角或 Codman三角。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 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 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 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 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 (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 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 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 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 9.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 第二章 1.X 线强度(X-ray intensity):指在垂直于X 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单 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N)与能量(hν)(hv)乘积的总和。常用X 线强度表 示X 线的量与质。 2.光学密度(density,D):又称黑化度。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 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医学影像图像处理 第二章

填空题 1、(像素)是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元素 2、经过(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模拟图像就可以转化成数字图像 3、(采样)是指将空域上或时域上连续的图像(模拟图像)变换成离散采样点(像素)集合的一种操作。 4、在进行采样时,(采样间隔)的选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决定了采样后图像的质量,即忠实于原图像的程度。 5、(量化)就是把采样点上表示亮暗信息的连续量离散化后,用数值来表示的过程。 6、由模拟图像转换的数字图像质量由两个指标来衡量,分别是(采样密度)和(采样频率)。 选择题: 1、根据一维采样定理,若一维信号g(t)的最大频率为ω,以( A )为间 隔进行采样,则能够根据采样结果g(iT) (i=…, -1, 0, 1,…)完全恢复g(t) A T≤1/2ω B T≤ω C T≥1/2ω D T≥ω 2、连续图像经过采样之后所获得的数字图像的效果与以下(AB)评价参 数有关。 A采样密度B采样频率 C 灰度值 D 量化等级 3、一般,当限定数字图像的大小时,为了得到质量较好的图像可采用如下 原则:AB

A对缓变的图像,应该细量化,粗采样,以避免假轮廓 B对细节丰富的图像,应细采样,粗量化,以避免模糊(混叠) C对缓变的图像,应该粗量化,细采样,以避免假轮廓 D对细节丰富的图像,应粗采样,细量化,以避免模糊(混叠) 4、以下对矢量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BC )矢量图图像使得具有两个优点: 一是它的文件数据量很小;二是图像质量与分辨率无关 A 公式化表示 B文件数据量小 C图像质量与分辨率无关 D容易表示颜色丰富的图形 5、以下( BCD )属于位图: A线画稿 B灰度图像 C索引颜色图像 D真彩色图像 6、以下哪些描述是正确的CD A灰度直方图表示了图像的空间信息 B一幅灰度直方图对应一幅图像 C子图直方图之和为整幅图的直方图 D直方图反映了图像中某灰度的像素 数量 简答题: 1、与模拟图像比较,数字图像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并 解释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的概念。 答:数字图像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节省由于存储胶片需要的很大存储空间; 能够根据临床或医生的要求,对数字化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可增加显示信息的能力;对模拟图像手工查找需要浪费大量时间,胶片的归档容易出错,图像数字化后纳入PACS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模拟图像使得远 程会诊不便,以人工送胶片的方式传递信息,不仅传递时间长,延误诊断,

ebnnuqc医学_图像处理技术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摘要:随着医学成像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从二维医学图像到三维可视化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对图像分割、纹理分析、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在比较各种技术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关键词:医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纹理分析 1.引言 近20 多年来,医学影像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结果使临床医生对 人体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也更高。20 世纪70 年代初,X-CT 的发明 曾引发了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场革命,与此同时,核磁共振成像象(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成像、数字射线照相术、发射型计算机成像和核素成像等也逐步发展。计算机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作为这些成像技术的发展基础,带动着现代医学诊断正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的临床应用,使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将各种成像技术得到的信息进行互补,也为临床诊断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目前的影像医疗诊断中,主要是通过观察一组二维切片图象去发现病变体,往往需要借助医生的经验来判定。至于准确的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与周围生物组织的空间关系,仅通过观察二维切片图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二维切片图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显示,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它在医疗教学、手术规划、手术仿真及各种医学研究中也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对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分割、纹理分析、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2.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 2.1三维可视化概述 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步骤大体相同,如图.。从#$ /&’(或超声等成像系统获得二维断层图像,然后需要将图像格式(如0(#1&)转化成计算机方便处理的格式。通过二维滤波,减少图像的噪声影响,提高信噪比和消除图像的尾迹。采取图像插值方法,对医学关键部位进行各向同性处理,获得体数据。经过三维滤波后,不同组织器官需要进行分割和归类,对同一部位的不同图像进行配准和融合,以利于进一步对某感兴趣部位的操作。根据不同的三维可视化要求和系统平台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三维体绘制,实现三维重构。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简答题(全)

一、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 1.病变多位于白质。 2.Ⅰ级肿瘤平扫多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检查无或轻度强化。 3.Ⅱ~Ⅳ级肿瘤平扫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检查多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或附壁结节强化。 二、脑膜瘤的好发人群、好发部位、CT、MRI、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1.好发人群:中年女性。 2.好发部位:多位于脑外(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小脑幕)。 3.CT表现:平扫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或无,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4.MRI:平扫肿块在T1WI和T2WI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T1WI 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而形成脑膜尾征。 5.鉴别:星形细胞瘤,脑转移瘤,脑脓肿。 三、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非常重要) 1.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 2.常伴有骨折。 3.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骨缝。 4.占位效应较轻。 四、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非常重要) 1.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2.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3.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五、脑梗死的分型及各自的CT表现。(熟悉) 缺血性梗死:

1.低密度梗死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2.皮髓质同时受累。 3.占位效应较轻。 4.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 出血性梗死: 1.低密度的梗死灶内可见高密度的出血灶。 2.占位效应明显。 腔隙性梗死: 1.低密度梗死灶。 2.无占位效应。 六、鼻咽癌的CT表现。(非常重要) 1.平扫表现为患侧咽隐窝变浅、消失或隆起。 2.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向鼻咽腔。 3.颈深淋巴结肿大。 4.增强检查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七、癌性空洞、结核空洞和脓肿空洞的鉴别。(一般重要) 1、癌性空洞: 多见于老年患者。 多位于肺上叶前段和下叶基底段。 多为厚壁偏心空洞。 内壁不光整,可有壁结节,外壁可有分叶征及毛刺征。 常伴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 2、结核空洞: 多位于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 通常较小,壁薄,内壁光滑。 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汇编

㈠名词解释 ⒈CT值: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CT值定义为 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值 ⒉TR(重复时间):从90°脉冲开始至下一次90°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 ⒊SNR(信噪比):图像中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之比。 ⒋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适应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势的要求,一数字成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储存、 传输和经管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 ⒌螺距:(pitch,P)有关螺旋CT的一个概念。对单层螺旋CT,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 即螺距=球管旋转360度的进床距离/准直宽度。也即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 ⒍阳极效应:又称足跟效应,是指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 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0°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 ⒎自旋-晶格弛豫:又称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或T1弛豫。指平行于外磁场Bo方向的磁化矢量的指数性恢复的过程。 ⒏灵敏度:(Sensitivity)也称敏感度,在MR范畴内,是反映磁性核的MR信号可检测程 度的指标。 ㈡简答与分析论述题 ⒈分析CR成像基本原理 答: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latent image),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 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 ⒉分析MRI空间分辨力优化的方法与作用 答:⑴调整扫描矩阵、FOV 扫描矩阵的大小决定序列中相位编码梯度的步数及频率编码步数,即数据的采样点数。FOV一定时,相位编码步数越多,体素的尺寸就越小,图像分辨力就越高。 ⑵调整层面厚度为了尽量减小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一般应该选择较薄的层面进行扫描。 ⑶增加NEX ⒊简述MRI成像过程 答:通过对静磁场(Bo)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 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再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 ⒋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⑴磁铁系统 ①静磁场:又称主磁场。 ②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⑵射频系统 ①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②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 ⑶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学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 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 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⒌何为薄层扫描,其优点是什么?

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

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计算机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 CT、数字减影技术、超声图像以及目前正在国际上兴起的体视化技术( Volume Visualization) 等。 关键词: 计算机医学图像体视化技术 1医学图像的种类及其分类 1. 1医学图像种类 现代医学离不开医学影像( 图像) 信息的支持。 而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所需要的医学影像是多种多 样的, 如病理切片图像、X 射线透视图像、CT 和 MRI 扫描影像、核医学影像、超声影像、红外线热成 像图像及窥镜图像等等。 1. 2医学图像分类及用途 功能各异的医学影像分为结构影像技术和功能 影像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人体各器官解 剖结构图像, 借助此类结构透视图像, 不需要解剖检 查, 医学人员就可以诊断出人体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CT 及MRI 便属于此类结构影像的代表。 然而在人体器官发生早期病变, 但器官外形结 构仍表现为正常时, 器官的某些生理功能, 如新陈代 谢等却开始发生异常变化。此时采用结构影像做结 构解剖性检查便无法及时诊断出病变的器官, 而需 借助基于SPECT 及PET 的功能影像技术。功能影 像能够检测到人体器官的生化活动状况, 并将其以 功能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 2计算机对医学图像的处理应用 2. 1直接控制成像过程( CT ) 的应用 CT 的本质是一种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成像和数 据处理的断层图像技术。虽然X 线透视和照相可使 人们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 断层摄影可粗略地表示 病灶的位置, 影像增强系统和静电摄影提高了透视 和断层摄影的分辨率, 但只有CT 通过计算机在排 除散射线和重叠影像的干扰并对X 线人体组织吸 收系统矩阵作定量分析后, 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分辨 率问题。与普通的X 线透视横断层图像不同的是在 CT 技术中, 用测量X 线强度的检测系统代替作为图像接受器的胶片, X 线管与检测器系统同步旋转 运动: 用检测器以数据矩阵形式多次采集的投影值, 依据反投影原理和一定的数学模型重建图像代替一 次投影直接成像。总之, 计算机在CT 系统中的作用 是至关重要的。它要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图像建 立、图像重建、图像评价和图像存储等任务, 它还要 将透过人体的X 线所组成的数字矩阵经处理、运算 后又变为可见的图像输出。没有计算机技术, CT 设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得 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得科 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铀,在影像设 备得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她 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 胞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得学 科。 3、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 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4、核繼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得氢原子核(质子) 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得激励而发生核發共 振现象,产生璇共振传号,经过借号采集与计 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斷层图像得成像技术。 5、骨龄:在骨得发育过程中,骨得原始脅化中心 与继发骨化中心得出现时间,脅骼与千船端愈 合得时间及其形态得变化都有一定得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6、脅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得骨组织 减少,脅组织得有机成分与钙盐都减少,但脅 得有机成分与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 簿,哈氏管扩大与骨小梁减少。 7、骨质软化:指单住体积內类脅质钙化不足。脅 得有机成分,钙盐含量降低, 脅质变软。组织 学变化主要就是未钙化得脅样组织増多,骨骼 失去硬度变软、变形,尤以负重部位为著。 8、脅质破坏:局部脅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 脅纽■织得消失。 9、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得疾病进展,已 形成得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 得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叫骨膜三角或 Codman三角。 脅质坏死:骨纽■织局部代谢得停止,坏死得脅质叫死脅。 肯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脅质完全斷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脅皮;^与骨小梁得扭曲,瞧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后,肺10、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标准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标准 衡阳技师学院龙大奇 长沙财经职业中专吴玉桃 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建议学时:96~108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机房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1 20 Photoshop 是 Adobe 公司推出的一款目前非常流行、应用非常广泛的图片处理软件。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Photoshop 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使用者可以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这使得 Photoshop 可以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在所有学生中推广。社会上各种数码冲印、数码影楼、数码海报广告的出现也直接为很好学习 Photoshop 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Photoshop 具备非常强大的图片处理功能,能很好的为动画、多媒体、网页制作等等提供经过处理制作的图片素材,图片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美观效果,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属于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之前的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它之后为《Dreamweaver网页设计》、《Flash二维设计》、《3ds Max三维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计算应用专业中起承上启下、连贯前后课程,围绕专业核心技能设置的。鉴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重要意义和在设计中重要作用,本课程作为平面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拓展就业渠道。 二、课程设计理念 Photoshop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把知识点穿插在实例中进行教学,一方面启迪学生去思考实例是如何实现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操作完成实例的创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掌握 Photoshop 的使用。教师应重视实例的选择,要求实例能突出新知识点,同时也兼顾旧知识点,操作的难度要适中,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启迪和帮助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安医大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集锦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3.螺旋CT:X线管围绕检查部位连续旋转并进行连续扫描,同时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移,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故称之为螺旋CT。 4.对比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的方法。 5.超声: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 6.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反射、折射、扩散及组织吸收引起能量逐渐减弱,称为衰减。 7.声影:介质内部结构致密,与邻近的软组织或液体有明显的声阻抗差,引起强反射,下方声能衰减而出现无回声暗区,称为声影。 8.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9.弛豫:终止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弛豫,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10.流空效应: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流,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即为流空效应。 11.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一些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缩短周围质子弛豫时间的现象称为质子弛豫增强效应。 12.PACS:即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由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获取、网络传输、存储介质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13.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为骨龄。 14.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比例仍正常。 15.骨质软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16.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17.骨膜反应: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通常有病变存在。 18.骨质坏死:骨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使局部代谢停止出现死骨的过程称为骨质坏死。 19.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 2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21.病理性骨折:已发生病变的骨骼在很小的外力情况下即可发生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22.Colles骨折:即伸展性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23.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即为骨膜三角。 24.Schmorl结节:髓核向椎体突出可于椎体上面或下面形成一圆形或半圆形骨质凹陷区,其边缘有硬化,称为Schmorl结节,可对称见于相邻两个椎体的上下面,并可累及多个椎体,常见于胸椎。 25.骨性强直: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 26.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分局限性和弥漫性。 27.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 28.空气支气管征: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则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的影像中可见含气支气管分支影。 29.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 30.空腔: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包括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 31.结核球:结核的干酪坏死灶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而成,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轮廓光

医学图像处理单选题样题概要

姓名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

1、医学图像处理是对 A:CRR B:DORI C:MRI D:USA 成像方法及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 2、PET A: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B: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C:磁共振扫描断层 D:多普勒超声技术 3、医学图像前处理包括对 A:光学显微成像的处理 B:电子显微镜图片处理 C:内窥镜图像处理 D: CT的成像方法的研究 4、医学图像后处理包括对 A: MRI成像方法的研究 B:医学影像设备所成像的处理与研究 C: USI成像方法的研究 D: CT的成像方法的研究 5、以下医学影像设备正确的是 A:PECT B:SPECT C:MIR D:SUI 6、DSA 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B:磁共振功能成像 C:磁共振血管造影 D:数字放射摄影 7、fMRI 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B:磁共振功能成像 C:磁共振血管造影 D:数字放射摄影 8、医学超声成像的优点 A:对比度高 B:图形的重复性不依赖于操作人员 C:对人体无辐射损伤 D:可对全身所有器官进行检查 9、 CT成像的特点 A:全方位成像 B:分辨率差 C:组织重叠 D:可实现断层解剖学成像 10、核医学成像的特点 A:无放射危害 B:分辨率高 C:功能性成像 D:主要实现断层解剖学成像 11、MRI成像的特点 A:使用造影剂 B:利用声音回波 C:无电离辐射 D:只能横断面断层 12、哪一个不是医学影像成像 A:PET B:SPECT C:fMRI D:DSAT 13、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向 A:数字向模拟方向发展 B:组织形态学成像向功能性成像发展 C:由立体像平面方向发展 D:由融合向单一成像技术发展 14、医学图像可以分为哪两类 A:结构图像与局部图像 B:结构图像与功能图像 C:功能性成像与立体成像 D: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附答案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考试(附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 分) (D)1.X线由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于 A.1800年 B.1840年 C.1890年 D.1895年 (C)2.在产生通常诊断条件下的X线时,大部分的能量都转化为热能,产生X线的能量只占 A.1% B.5% C.0 .2% D.0.1% (A)2.透视主要利用了X线的 A. 荧光作用 B. 感光作用 C.生物作用 D.电离作用 (C)3.孕妇需避免X线检查,是因为X线的 A.光化学效应 B.荧光作用 C.生物作用 D.感光效应 (A)4.X线吸收量主要取决于 A.密度 B.厚度 C.形状 D.靶片距 (C)5.吸收X线能力最强的组织结构是 A.肌肉 B.脂肪 C.骨骼 D.肺组织 (D)6.增感屏的作用是: A.增加X线用量 B.延长曝光时间 C.提高图像清晰度 D..提高胶片感光量 (A)7.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正确的是X线强度与: A.管电压成正比 B.管电压成反比 C.靶物质原子序数成反比 D. X线波长成正比 (D)8.下列成像方法中,哪一种较少用于胸部? A.平片 B.CT C.MR https://www.360docs.net/doc/813190959.html, (D)9.与平片相比,哪一项不是CT的优势 A.横断面成像 B.解剖分辨率高 C.密度分辨率高 D.空间分辨率高(A)10.相对CT而言,哪一项不是MRI的特点 A.对钙化和骨质结构敏感 B.无射线损伤 C.造影剂安全系数较大 D.直接多轴面成像 (C)11.磁场强度单位是 A.伦琴 B.戈瑞 C.特斯拉 D.居里 (A)12.人体 MRI最常用的成像原子核是 A.氢核 B.钠核 C.钙核 D. 碘核 (A)13.下列哪一组放射性核素需加速器生产: A .11C、13N、18F B .3H、12C、16O C .12C、13N、16O D .11C、16O、18F (C)14.PET探测原理是基于 A.光电效应 B.康普顿效应 C.湮没辐射 D.电子对生成效应 (C)15.若2MHz声波用于检查人体软组织,则其波长接近 A.0.01mm B.0.5mm C.0.75mm D.10mm (B)16. Doppler超声在诊断中居有重要地位,其原因是: A.可用于各个区域的检查 B.能发现组织界面的运动 C.不引起生物效应 D.用于小器官的检查 (A)17.低频探头的特点是 A.波较长和穿透力较大 B.波较短和穿透力较大 C.波较短和穿透力较弱 D.波较短和穿透力较弱

医学影像学简答题全

一、星形细胞瘤的表现。 1.病变多位于白质。 2.Ⅰ级肿瘤平扫多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增强检查无或轻度强化。 3.Ⅱ~Ⅳ级肿瘤平扫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检查多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或附壁结节强化。 二、脑膜瘤的好发人群、好发部位、、、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1.好发人群:中年女性。 2.好发部位:多位于脑外(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小脑幕)。 3表现:平扫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或无,增强检查病变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4:平扫肿块在T1和T2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T1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而形成脑膜尾征。 5.鉴别:星形细胞瘤,脑转移瘤,脑脓肿。 三、硬膜外血肿的表现。(非常重要) 1.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 2.常伴有骨折。 3.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骨缝。 4.占位效应较轻。 四、硬膜下血肿的表现。(非常重要) 1.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2.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3.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五、脑梗死的分型及各自的表现。(熟悉)

缺血性梗死: 1.低密度梗死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2.皮髓质同时受累。 3.占位效应较轻。 4.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 出血性梗死: 1.低密度的梗死灶内可见高密度的出血灶。 2.占位效应明显。 腔隙性梗死: 1.低密度梗死灶。 2.无占位效应。 六、鼻咽癌的表现。(非常重要) 1.平扫表现为患侧咽隐窝变浅、消失或隆起。 2.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向鼻咽腔。 3.颈深淋巴结肿大。 4.增强检查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七、癌性空洞、结核空洞和脓肿空洞的鉴别。 (一般重要) 1、癌性空洞: 多见于老年患者。 多位于肺上叶前段和下叶基底段。 多为厚壁偏心空洞。 内壁不光整,可有壁结节,外壁可有分叶征及毛刺征。 常伴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 2、结核空洞: 多位于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总结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总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注册发布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有志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我们国家培养医德优良、医技精湛、善于学习、富有开拓探索精神、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应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全面实用型医学人才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独立而成熟的学科。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核医学治疗。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以下就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谈谈我们的几点体会和初步经验。 一、近年来,医学教学研究方兴未艾

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我院自建立医学影像教研室以来,针对影像医学教学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影像医学实用性高素质人才,深化影像医学教学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建立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严格管理我院医学影像专业规培医师是由继续教育科统筹,影像系具体安排,轮转科室日常考勤与临床教学科不定期抽查考勤相结合共同管理,我院通过自愿报名,经医学基础、英语考试、面试筛选合格学员进入医院培训,每位规培医师经过为期三年有计划地培训,将刚毕业的本科生培养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学影像知识全面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在任何一个医院都可以胜任日常的医学影像工作。 二、将医德教育融于日常工作 每一个医护人员在进入医学院校之初都曾宣过誓,真正面对金钱的诱惑,面临不公正的对待和评价,该如何去坚守崇高的理想,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却令一些年轻医生迷茫。利用身边好榜样的力量,在实实在在的临床工作中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德教育可追寻的一条道路。 因此我们将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医德高尚,医技精湛,作风严谨的主治或副主任医师挑选出来作为带教老师。他们和年轻的规培医师每天工作在一起,通过他们与患者真诚和蔼地交流沟通,设身处地急患者之所急,为患者和家属的利益考虑,为患者优选检查方法,注重医疗过程中的放射防护、隐私保护,最大能力地维护患者的利益,尽自己所学为患者准确诊断、解除病痛,将医德教育融入点滴,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 一、总论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指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的信息及施以影响导向的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X线的成像原理:穿透性、荧光反应、感光反应、电离反应 人体密度分为三大类:高(骨)、中(软骨)、低(脂肪) 超声:振动频率在20000次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声波 超声特性:指向性、反射折射性、衰减与吸收性、多普勒效应 超声类型:无回声(液体)、低回声(心等实质器官)、高回声(纤维组织)、强回声(钙化) 医学影像学包括(超声与核素显象超声成像/γ闪烁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体层成像ECT) 1895年11月8日,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骨骼与肌肉系统 骨细胞包括(成骨/骨/破骨细胞) 骨化分为两种:膜骨化、软骨内骨化 小儿长骨特点: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干骺端/骺/骺板。 骨龄:骨的骨化年龄,即骨的原始骨化年龄和继发骨化中心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愈合时间的规律性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二者比例仍正常。X线:骨密度↓,骨小粱变细,间隙变宽。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骨内钙盐含量降低。X线:骨密度↓,骨小梁、骨皮质模糊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骨小粱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虫蚀状)。

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X线:骨骼密度↑,骨骼↑,骨皮质、小梁增厚 Codman三角:骨膜反应后新生骨被逐渐吸收,破坏两区域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形成的三角 骨折:因外伤或者病理因素导致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疾病 骨折分类:程度分完全/不完全性;骨折线形状走行分横型/斜型/螺旋型;骨折线分Y/T型;骨碎片分撕脱/嵌入/粉碎型。 骨折后在断端之间及其周围形成血肿,为日后形成骨痂修复骨折的基础。 儿童骨折的特点A骺离骨折B青枝骨折 骨折并发症A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B骨折畸形愈合;C外伤后骨质疏松;D 骨关节感染;E骨缺血性坏死;F关节强直;G关节退行性病变;H骨化性肌炎。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75px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策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化脓性骨髓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骨髓所致。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平片:发病2周内见一些软组织改变(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条纹影)。发病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并延骨干破坏 骨结核是以(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的慢性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年),系继发结核病原发在(肺部)。(结核杆菌)经血到骨,停在血管丰富的(骨松质)内。X线:骨质有清楚的骨质破坏,泥沙状死骨。 脊椎结核X线结核表现:椎体结核主要引起骨松质的破坏,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椎间盘变窄;受累脊柱节段常出现后突变形;周围软组织中形成冷性脓肿。 骨巨细胞瘤:骨端偏向一侧大片膨胀性破坏,恶性边缘有虫蚀状 原发恶性骨肿瘤:起源于骨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较多。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好发部位。X线表现主要为骨髓腔内不规则骨破坏和骨增生,软组织肿块和其中的肿瘤骨形成等。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X线表现大致可分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以混合形多见。[成骨型]以瘤骨形成为主,可呈大片致密影称象牙质变。[溶骨型]以骨质破坏为主,破坏多偏于一侧呈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codman三角。[混合型]成骨与溶骨程度大致相同。 关节肿胀:常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炎症所致

医学图像处理综述

医学图像处理综述 墨南-初夏2010-07-24 23:51:56 医学图像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不同成像机理的医学影像。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模式主要分为X射线成像(X—CT)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医学成像(NMI)和超声波成像(UI) 这四类。 (1)x射线成像:传统x射线成像基于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密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衰减不同形成x射线影像。(例如人体中骨组织密度最大,在图像上呈白影,肺是软组织并且含有气体,密度最低,在照片上的图像通常是黑影。)常用于对人体骨骼和内脏器官的疾病或损伤进行诊断和定位。现代的x射线断层成像(x—cT) 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是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其速度已经快到可以对心脏实现动态成像。其缺点是医生要在病人接收剂量和片厚之间进行折衷选择,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的还需进一步提高。 (2)核磁共振成像(MIR) 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才进入市场,这种成像设备具有在任意方向上的多切片成像、多参数和多核素成像、可实现整个空问的真三维数据采集、结构和功能成像,无放射性等优点。目前MRI的功能成像(fMRI) 是MIR设备应用的前沿领域,广泛应用于大脑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并为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提供功能信息。MRI 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其技术尚在迅速发展

过程中。 (3)核医学成像(NMI ) ,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和正电子断层成像(PET) 为主,其基本原理是向人体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使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子进入人体内要成像的脏器或组织通过测量其在人体内的分布来成像。NMI不仅可以提供静态图像,而且可提供动态图像。 (4)超声波成像(Ultrasonic Imaging ) ,属于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平面成像的功能为主,加上血液流动的彩色杜普勒超声成像功能在内,在市场上已经广泛使用。超声成像的缺点是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但是,它的动态实时成像能力是别的成像模式不可代替的 在目前的影像医疗诊断中,主要是通过观察一组二维切片图象去发现病变体.这往往需要借助医生的经验来判定。至于准确地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与周围 生物组织的空间关系,仅通过观察二维切片图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片图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显示,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