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考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考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考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考

[摘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而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本文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资金筹集、价值评估、生态旅游等面临一些问题为例,探索生态补偿不充分和相关立法不足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约占国土面积的10%。浙江省建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以上仅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0.936%。虽然浙江省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少,但是占省陆地面积的比例很低,且地区分布发展不平衡。

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守着美丽的风景,过着贫困的生活”的现象,生态保护任务繁重,管护经费严重不足。自然保护区内外之间生态环境二元化现象的存在,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经济利益的不公平分配,由此产生了生态补偿问题。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制定出更合理的法律法规及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质是生态责任和生态利益的重新分配。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和倾向的深入了解,使其行为通过生态补偿得到修正,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浙江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现状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现有居民500多人。该地区经济呈典型的山地社区经济特征,人均收入远低于所在市的平均水平。清凉峰保护区总面积11252公顷,国有林面积只占24%左右。而国外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建立在国有土地之上。如果自然保护区是在私有土地上建立,国家就只能通过征用、征购、购买或者邀请私人参与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3):133~136 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李 坤,陈艳霞,陈丽娟,陈传明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7) 摘要:从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过程、补偿标准的确立、生态补偿制度依据以及生态补偿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在标准制定、补偿制度连贯性与持续性、法律制度建立、以及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该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有效的监督制度、健全的法律依据、严格的执法程序。政府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逐渐退出参与者的身份,而是应该作为一个监督者和引导者,将生态补偿交由市场完成。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767(2011)03 0133 04 收稿日期:2011 01 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0YJA840002);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R1037 4);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李坤(1987 ),男,山东省枣庄市人,在读硕士,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E mail:lkaill@https://www.360docs.net/doc/813338671.html, 。 通讯作者:陈传明(1963 ),男,福建省长乐市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自然保护及景观生态和区域规划研究。E mail:ch encm 63@https://www.360docs.net/doc/813338671.html, 。 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为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造成损害,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建立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就成为了必然。国内众多学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补偿标准、政策法律、补偿原则以及生态补偿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对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早日完善,建立一个合理的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过渡措施[1],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首先应该对生态补偿概念加以界定。尽管目前已有一些针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尚没有关于生态补偿的较为公认的定义。国内许多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李文华认为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的,以经济手段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广义上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服务功能两个方面。毛显强 认为生态补偿是指 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2]。宗建树等学者对生态补偿也提出了相关的概念[1]。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合理进行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种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一个亚类分支,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在对其研究和应用中多套用其它方面生态补偿机制的成果和定义。该研究认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者是特定物种持续存在和发展而建立起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具有激励效应的长效制度安排。 2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展 2.1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研究进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补偿案例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川青城山生态补偿案例[3]。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态补偿实践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而开始了缓慢的发展,该阶段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萌芽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也随着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研究而得到了缓慢的发展。该阶段研究主要特征是:缺乏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专项研究,大多数研究 133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讨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 0107-01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 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 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 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 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 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 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 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 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资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2.2 生态公益林它不是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 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 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 木本身是其生态效益的载体。 2.3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我国广大的生态公益林区大多是贫困地区,贫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生态公益林区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生 存危机。通过国家运用财政补偿的手段扶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 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有偿 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2.4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受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1)反映大陆自然地带性规律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湿润寒温带自然保护区,(如大兴安岭的呼中自然保护区); 湿润中温带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暖温带自然保护区,(如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北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湿润中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如五夷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南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边缘热带自然保护区,(如小勐养自然保护区); 湿润中热带自然保护区,(如尖峰岭自然保护区); 干旱中温带自然保护区,(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 干旱暖温带自然保护区,(如托木尔自然保护区); 青藏高原温带自然保护区,(如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 (2)特殊水域类自然保护区 滨海特殊水域类自然保护区,(如台湾花东沿海自然保护区); 大陆特殊水域自然保护区,(如贵州的草海自然保护区)。 (3)植物类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如花坪银杉自然保护区); 典型植被自然保护区,(如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重要次生植被自然保护区,(如六连岭热带次生林自然保护区); 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如十万大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4)动物类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动物自然保护区,(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特殊动物群体自然保护区,(如老铁山蛇岛自然保护区); 珍禽与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如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5)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 重要生物化石集中地自然保护区,(如山旺万卷生物化石集中地自然保护区)。(6)地质作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 典型地区剖面自然保护区,(如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自然保护区); 火山遗迹自然保护区,(如五大莲池火山遗迹自然保护区); 特殊地貌自然保护区,(如天津贝壳堤古海岸遗迹自然保护区)。 (7)自然风景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风景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自然风景自然保护区)。 (8)植物种植类自然保护区 植物种子基地自然保护区,(如昌图县樟子松种子林自然保护区); 草原自然保护区,(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治沙植被自然保护区,(如沙坡头治沙植被自然保护区)。 (9)动养殖类自然保护区 特殊昆虫自然保护区,(如伊犁黑蜂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范围调整,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内外部区域间的调换。 功能区调整,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调整。 更改名称,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改变。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得缩小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性质。对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鼓励扩大保护范围。 自批准建立或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 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避免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范围上产生新的重叠。

第六条存在下列情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申请进行调整: (一)自然条件变化导致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二)在批准建立之前区内存在建制镇或城市主城区等人口密集区,且不具备保护价值; (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国家重大工程包括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列入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且近期将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 (四)确因所在地地名、主要保护对象发生重大变化的,可以申请更改名称。 第七条主要保护对象属于下列情况的,调整时不得缩小保护区核心区面积或对保护区核心区内区域进行调换: (一)世界上同类型中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且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类型; (二)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自然遗迹,且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 (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第八条确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调整保护区的,原则上不得调出核心区、缓冲区。 建设单位应当开展工程建设生态风险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 除国防重大建设工程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重大工程建设调整后,原则上不得再次调整。 第九条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提出申请。由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应事先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 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或更改名称,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抄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考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考 [摘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而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本文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资金筹集、价值评估、生态旅游等面临一些问题为例,探索生态补偿不充分和相关立法不足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约占国土面积的10%。浙江省建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以上仅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0.936%。虽然浙江省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少,但是占省陆地面积的比例很低,且地区分布发展不平衡。 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守着美丽的风景,过着贫困的生活”的现象,生态保护任务繁重,管护经费严重不足。自然保护区内外之间生态环境二元化现象的存在,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经济利益的不公平分配,由此产生了生态补偿问题。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制定出更合理的法律法规及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质是生态责任和生态利益的重新分配。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和倾向的深入了解,使其行为通过生态补偿得到修正,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浙江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现状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现有居民500多人。该地区经济呈典型的山地社区经济特征,人均收入远低于所在市的平均水平。清凉峰保护区总面积11252公顷,国有林面积只占24%左右。而国外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建立在国有土地之上。如果自然保护区是在私有土地上建立,国家就只能通过征用、征购、购买或者邀请私人参与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6对*5 计算:10*1 问答8*5个论述20*1 第一章: 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 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2.自然环境:广: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3.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第二章: MAB: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研究、监测及培训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计划。 PVA:种群生存力分析 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 MVP: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种群大小:种群的数目或生物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 粗密度:是指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前者是种群在最适环境下,其个体由于年老而死亡,即都活到了其生理寿命;而后者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即多数或部分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不良气候等因素 迁入:是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 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群落 确定性绝灭:由无法逃避的环境变化和力量造成的对许多物种的绝灭,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森林砍伐和冰川作用 随机性绝灭:由一些通常的、随机性的环境变化或干扰(削弱而不毁灭)造成的。被削弱的种群所面临的绝灭危险将大大增加;种群越小,这种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这种干扰所表现的脆弱性就越大。

中国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

中国26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自下而上有4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冰原带。长白山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有“温带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400多种。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 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鼎湖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带边缘。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往往形成广阔的热带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宝库”。植物有2400多种,动物有250多种。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当今少有的亚热带完整生态系统,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自查 报告 根据xxx市林业局下发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我处就市林业局下达的整治任务为基准,结合xx综合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 为做好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辖区环境综合治理,我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x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xx整治点领导小组”,管理处主任xxx担任组长,副主任xxx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同时我处以市林业局规划的整治工作为基准,结合我处实际环境整治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分解表,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全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力做好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x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整治工作 xx负责实施的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x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涉及对象多,工作难度大,其中空六师是国防要害部门,留世酒庄是xxx葡萄酒行业龙头企业。对此,我处针对工作实际,采取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方法,

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对于陵区内大夏宾馆、风情园等的整治工作,由xxx市土储局牵头,我处全力配合,经过多次协商沟通后,拆迁工作得以开展。对于空六师的整治工作,原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锐先后多次带队赴北京、兰州等地协调空六师搬迁事宜,经过充分协商,获得空军部队的大力支持,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对于留世酒庄的整治工作,多次沟通协商未能解决,根据xxx 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xx年·6次)要求,启动法律程序,确保完成整治工作。 三、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1、实验区山嘴庙沟口北侧整治点 此环境整治点主要涉及空军部队旧营区的环境整治工作。空军部队老营区位于xx保护区和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平方公里,该区域分布有西夏7、8、9号帝陵,一处西夏建筑遗址和18座陪葬墓。20xx年12月25日,正式启动拆迁工作,经过近40天努力,完成全部拆迁工作量近9万平方米。20xx年3月6日,老营区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拆迁和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基本恢复了该区域的原始地貌,达到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清理整治的要求,并顺利通过验收。 为配合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推进,我处按照要求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外的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包括陵区内

最新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精品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 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而划定的特殊的自然地域。它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等功能,起到了可持续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生态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经济活动特征,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能够很好地调动保护者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建立生态补偿就是为了保护、维持、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各种功能,这种补偿活动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财政政策可分为:①处罚生态损害者以筹集资金的财政收入政策,如开征资源环境税收、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②补偿环境污染受害者、奖励环境保护者、配置补偿资金的财政支出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等。这样的生态补偿政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一是为保护区运行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确保其生态环境得以持续的改善,维持国家的生态平衡。二是缩小了地区差距,推动了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社会公平。三是纠正了负外部性,把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了企业环保意识,推动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现行财政生态补偿政策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一)补偿方式落后生态补偿方式分为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智力补偿、项目补偿及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是补偿者将货币、物资直接给予被补偿地区,这种补偿方式直接便捷,但是补偿资金可能因受偿者的不合理利用而被浪费,不能推动其生活生产方式改变。政策补偿、智力补偿是指补偿主体利用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帮助提升当地经济内在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失去原有谋生手段后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在我国实践中,由于项目补偿和智力补偿的项目难以精准的把握,其补偿的实施效果并不显著,导致很多资金浪费严重。 (二)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不完善目前补偿资金在实践操作中暴露了许多弊端:第一,资金发放耗时较长。资金的发放历经多级政府层次,效率低下。由于补偿资金难以实现较高透明度,还可能导致资金的不必要流失。第二,补偿资金的使用不够规范造成补偿范围随意扩大或缩小。第三,补偿资金有被挪用的风险。补偿资金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专项专用,目前法律也无明文规定滥用补偿资金的惩罚措施。第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补偿资金没有与之配套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造成了补偿资金使用效率低,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缺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没有根据管理目标进行精准分类,这种宽泛的管理分类,使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财政资金被摊薄,致使一些保护区不得不开展一些以经济创收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从而造成了以下问题:第一,重开发轻保护。许多保护区所在地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把重点放

自然保护区论文终极版

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作为旅游开发区的影响 姓名:夏梦 学号: 2009050401004 专业:休闲系旅游管理 班级: 09级专接本4班 2010年 12月 20日

浅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作为旅游开发区的影响摘要: 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 通过对2006年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基本情况调查和2008年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专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立足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发展现状,从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涉及的宏观决策管理,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区与社区、旅游经营者、游客、生态环境的关系6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保护措施。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问题;对策;现状 正文: 一.我们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1276处,总面积1.23×108 h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44%,位居世界前列。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处,其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18×107h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31%,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全国还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0319个,总面积约1.36×106hm2,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44处,总面积约6.93×106hm2。规划到2050年,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18%。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一. 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背景 二. 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原则 三.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 四.讨论 五. 结束语 文摘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中国自然保护区定义和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即: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与海岸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 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 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 同时,还对其分类体系结构,自然保护区范畴以及本标准的可行性等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国家公园;类型;分类标准。 一. 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背景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至1991年,全世界已建各类保护区8490个,面积达774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5.2%[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至1991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708个,陆地面积达531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2]。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然而,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复杂,必须按照一个统一标准,对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以便管理。自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以来,保护区的建设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保护区的命名一直没有统一。直到1969中在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10届大会才接受了“国家公园”的定义。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使用标准和存在性质差异,该定义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并且,使用“国家公园”这一术语以后,引起全世界范围内有关保护区概念的更加混乱,进而在1972年召开的第二届国家公园世界大会上采纳了一个建议,要求iucn定义保护区的建立目标,并制定适当的保护区分类标准。iucn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为此成立了“标准与术语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78年完成一份报告,将保护区划分为10个类型。即: 1.科学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2.国家公园; 3.自然纪念/自然景物地; 4.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禁猎区; 5.保护性陆地(或海洋)景观保护区; 6.资源保护区; 7.自然生物区/人类学保护区; 8.多用途管理区/管理的资源区; 9.生物圈保护区; 10.世界遗产迹地[3,4]。

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论文 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学习,对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首先,从生态旅游的渊源说起。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於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可以概括为,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 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 求: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4)重视当地人利益。(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有了规范的措施后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当今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的问题也逐渐得到重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以保护共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自然保护确是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上还专门组成了“哥本哈根”组织。中国也意识到了环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 自然保护区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时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说明 一、申报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号,申报单位不填。 二、“地点”指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三、“地理坐标”指自然保护区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四、“固定经费”指行政事业性经费和管护经费等具有固定来源的经费。 五、“基础设施概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现有业务用房、辅助用房、生活用房、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重要仪器设备的情况。 六、“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科学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名称及成果、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名称、科研计划及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等内容。 七、“功能区调整后土地权属状况”是指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后,其土地权属、土地权属使用证认领变化状况及是否存在新的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八、“功能区调整后管理协调状况”包括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区内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状况,变化后的区内是否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 九、“功能区调整后自然环境状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前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变化对比以及概况、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 十、“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及其评价”指范围调整前后自然保护区内社会经济的对比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人口分布、密度、民族状况、主要生产方式; 2.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及运输等情况; 3.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状况; 4.与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关系; 5.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及其绿色开发探析_以七里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收稿日期:2008-06-12 作者简介:白丽萍(1981-),女,陕西韩城人,助理规划师。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及其绿色开发探析 以七里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Analysis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e Wetland Reserve and Its Green Exploration . Taking Qilihai Nation al N atu re Wetlan d Reserve as Example 白丽萍 李 影 兰 旭 魏彤岳(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01) 摘要 七里海湿地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近几十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本文借鉴众多湿地保护与开发经验,就七里海湿地生态恢复与绿色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切实保护与管理,通过恢复河流生态补水、翻耕苇地、禁捕鸟类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进而发展湿地绿色产业、开展项目建设环评等绿色开发活动发挥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恢复 城市湿地公园 Abstract Q ilihai W etland,a national natura l r eser ve in China,is o ne of the 3famo us lar gest Palecoast in the w or ld.Ho wever ,ther e a re some eco lo gica l crisis emer ged in Q ilihai recent decades.M aking refer ence of many ex periences o f w et land pro tect ion,r eco ver ing and develo pment,this paper g ives some r atio nal sugg est ions of eco lo gical r esto ration and gr een development in w etland:pro tect ing and manag ing it accor ding to law and r ules of r eser ve firstly;recov er ing natur e functio n of the riv er w hich had compensated fo r eco lo gical water supply,tur ning o ver the reed,banning bird fow ling and so o n to r e habilitating it secondly;further more,develo ping g reen economy of wetland and item enviro 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T hen,it can play an impor tant role in biolog y,eco no my and societ y. Key words Wetl and National Natur al Reserve Wetl and Res torati on City Wetland Park 1 引言 湿地是地球上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而不可忽视的生态效益,被誉为 自然之肾!。?湿地公约#中定义湿地: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等主要湿地类型的面积总计约6594万hm 2,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世界第四位[1]。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长期过度消耗,出现了泥沙淤积严重使天然湿地急剧减少;湿地污染加 剧使水质恶化,危害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 能和效益等问题。因此亟需寻求各类湿地的保护方法,对受损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在不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2 七里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七里海湿地自然概况 七里海湿地由5000年前渤海退水而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海盐资源、地下卤水资源及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及牡蛎滩和贝壳堤。牡蛎滩和贝壳堤是海陆变迁、地质变化的自然遗迹,对研究古海洋、古生物、古海岸及古黄河、派河的三角洲阶段性向海滩推进造陆的过程等 72 环境保护科学 第35卷 第1期 2009年2月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一)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一)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本文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入手,针对保护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并倡导生态旅游的开发。笔者希冀本文能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反思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02年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2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2、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现。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护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自然保护往往只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位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设立保护区、林场等形式的保护机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压力和外界资源需求的激增,使地方居民在致富热情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利用和消耗现有资源,不能考虑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3因此,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旅游业却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144536 旅游管理论文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级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旅游业。尽管不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开发已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少区域付诸实施。然而,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首要任务是自然保护,如何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 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1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

据调查,我国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量60%,管理费用每年缺口占需求量的26%。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科研、交通、通讯等设备,许多保护区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等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均无法正常发挥。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则为自然保护区开辟了新的有效融资渠道,可以为国家增创更多外汇,为保护区筹集更多资金。 1.2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把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不仅让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受益,而且让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当地社区居民等多方受益。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促进地方餐饮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等得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部都有居民定居,“靠山吃山”是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与自然保护相矛盾,且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生态旅游则可缓解自然保护区与区内和周边居民及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的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工作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