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论述题参考

文论专题论述题参考
文论专题论述题参考

三、论述题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3.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

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臶、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叶。历千百代而不朽者以此。昔人有云:‘掷地须作金石声。’六朝人非能知此义者,而言金石,喻其坚也。此可以见文家之力?(《原诗》)。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总而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4.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在创见的精华部分。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析而言之,他对《水浒传》人物性格主要有这么几点洞见: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辅教化,而恰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式不外乎两点: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在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

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物性格刻画法。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

5.从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旗臶鲜明地主张通俗化,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忌填塞》)。?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至终地想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样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对搞后世及至当下产生了发人思考的启示意义。

6.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易经?系辞》云: ?书不尽言, 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庄子?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意象的最初论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王弼的?言不尽意?说,还是陆机的?缘情说?,还是钟嵘的?滋味说?,还是谢赫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使意象的侧重点转向了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唐代王昌龄第一次将?意境?与?物境?和?情境?并列提了出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提出了?象外之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还有严羽的?镜花水月?说、范文的?情景交融?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其代表说法有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独抒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清末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概括。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就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发展历程,那么到底意境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其含义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本人认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知道:之所以能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形象系统?、一个是由这一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要求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7.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关于悲剧冲突,黑格尔以古往今来的悲剧创作为依据,首先对其发生原因做出了归类总结,指出它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他认为,这种冲突由于?所涉及的只是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带来的疾病、罪孽和灾害,这些东西破坏了原来的生活的和谐,结果造成差异和对立?,所以单就它们本身来看,是消极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艺术创作以之为题材,?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为它的结果。?这是说,真正的悲剧不是将自然原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作为悲剧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描写。第二是?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提出这一冲突显然是续上而论的,即在悲剧中直接表现或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发生是以自然原因为条件或基础的。因而黑格尔认为,这种冲突是?积极的?,有一定意义的。第三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对于这种分裂导致的悲剧冲突,在他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其重要是在于,?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这就是说,真正的悲剧冲突,应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之付诸?行动?引起的,而不是什么外在自然的因素或力量。再简言之,导致悲剧冲突发生的原因应当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对此黑格尔亦做出一个总结:?总之,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只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后一种冲突的深刻的根源。?这其实就是对真正的、符合悲剧艺术理想的冲突的认识和界定。

8.关于文学的发展,泰纳的哪方面认识或理论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加以说明。

泰纳的?三因素?说,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臵,也是西方美学史中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所谓?三因素?,指的是?种族、环境和时代?。在泰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此学说的理论形成是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在这篇文章里,泰纳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审美内容问题。他认为,艺术在引导人的去认识一个?真正的人?,把人们带进一个无限的、隐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但是人的各种心理,都有发生的原因。泰纳列举出三个基本原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他把这三者称为?三个原始力量?,并依据其作用不同,分别称之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后来,在《艺术哲学》中,他还对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解析。认为种族是植物的种子,全部生命力都在里面,起着孕育生命的作用;环境和时代,犹如自然界的气候,起着自然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泰纳接受了西方传统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同时,他又证明,完全正确的模仿,能产生真,却不能产生美。因此,泰纳提出了?特征?说。他认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其中的?特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其二,事物的某种主要状态;其三,艺术家对对象的主要观念;其四,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

泰纳在描述影响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三要素:时代、环境和种族时,着眼的是文化对文学的制约。他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它改弦易辙。?但是,当固有的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或者不能表现正在变化中的时代精神时,文学便率先对固有的旧文化进行反叛和扬弃,为新的文化催生。

9.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①?妙悟?与?直觉?均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意识活动的特殊性,强调了艺术的感性功能。

②?妙悟?与?直觉?均强调审美和艺术主体在创造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审美主体在艺术直觉活动中不通过理性、逻辑、认知而洞见本真、直契本原的特征,接触到艺术创造的心理奥妙和美学规律。

不同之处:

①克氏的?直觉?说有其泛美学色彩,而严羽的?妙悟?说则主要论述诗的审美特质,这一不同就导致了后者主张悟性因人而异,诗人?悟?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低;?直觉?说则否认彼此之间存在质的分野。与佛教哲学所说?利根?、?钝根?一样,严羽区分了?悟有分限,有浅深?,?透彻之悟?与?一知半解之悟?甚或?不悟?的高下差异。有人饱学诗书而导致以才学为诗,其创作成就反而不如学力不深的?一味妙悟?者。而克

罗齐的?直觉?说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直觉活动,所以实际上每个人均有几分是艺术家。艺术的活动并不限于号称?艺术家?的人们在?创作?时才进行,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有审美的活动和艺术的活动,只不过普通人未能将心中已经直觉到的艺术以技术或物质手段记录下来而已。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有量的分别,而没有质的分别。克罗齐曾言:?‘诗人是天生的’一句成语应该改为‘人是天生的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大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小诗人。天才的崇拜和附带的一些迷信都起于误认为这量的分别为质的分别。?克氏的这一观点使其?直觉?说带上了浓厚的泛美学和泛艺术论的色彩。

②?妙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人?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诗歌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而克罗齐则由于其直觉一方面超越了?直觉前?的感受之流的干扰,一方面又超越了?直觉后?的逻辑的、经济的、伦理的、传达技术的约束,因此强调了直觉的绝对纯粹性和艺术家的天生性。

③二者对于语言文字等传达媒介的态度有重大差异

以严羽为代表的中国诗学?妙悟?论者强调?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而不是不要文字而沦于无字天书,反对?参死句?、死于句下而同时主张?参活句?,使语言文字如盐溶于水,达到?透彻玲珑?、?无迹可求?的浑化境界。

而在克罗齐那里,在内心酝酿成直觉,这种在内心的表现活动,是心灵的艺术活动。但他把艺术活动仅限于内心的直觉活动,仅限于内心的表现,而把实际的表现活动(在纸上写诗,在画布上画画,在乐谱上作曲)看作是?外射?活动,外射活动的目的仅为保留直觉活动以便其重现,外射活动所产生的外射品(诗篇、书画、乐章等)并非艺术品。实际上,克罗齐是把实际表现活动排斥于艺术活动之外,把实际艺术品排斥于艺术之外,这与严羽的?妙悟?说对艺术本质的揭示是有很大不同的。

10.精神分析学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弗洛伊德建立在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之上的艺术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发展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贡献的,它也实际上产生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最近二十年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如果不是神经病人的话)。

11.韦勒克、沃伦的文学构成理论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本质上不变的东西──?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这使它既独立于外部现实,又独立于它的创作者,同时还独立于欣赏者。文学作品这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究竟有哪些?层面??韦勒克、沃伦说明,它有四个层面:一、声音层面。二、意义层面。三、意象和隐喻层面。四、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如莎士比亚的忧伤《李尔王》中一句台词:?人必须忍受/死亡,正如他们的出生一样;/成熟就是一切。?韦勒克、沃伦说:?‘成熟’就是一个潜沉的意象,可能来自果园和田野。这里,在自然界植物循环的必然性与人的生命循环的必然性之间提出类比。?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斯》中写道:?日光阴暗下来,那乌鸦/振翅飞返鸦林;/白昼美好的事物开始垂下头、打盹。?韦勒克、沃伦认为,在这几行诗中,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一种?隐喻罪恶的背景?,?这就形成了一个扩张的隐喻,它把黑夜与恶魔般的罪恶、日光与美好的事物平行类比……诗意的朦胧与诗意的具体会合了。句中的主语与谓语反来复去相互作用:如果从动词开始,我们就会问,什么样的事物――鸟、动物、人、花――垂下头、打盹呢?然后,注意到主语的抽象性,我们就会问,垂下头、打盹是否隐喻着‘不再保持警惕’,‘在罪恶的力量面前怯懦地畏缩呢?’?

12.游移视点

文本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加以整合完形。这种过程不是突发的,而是贯穿在游移视点所经历的每一个阅读阶段——一种在文本内部移动的视点。伊瑟尔用?游移视点?说明文学阅读活动是在时间流动中将本文内容逐渐揭示的,因而文本活动只能通过各不相同而又连续不断的阅读阶段才能被读者想象。?游移视点?描述的是读者在本文中存在方式的一种手段。他出现在读者的记忆和期望的那个交汇点上,于是产生了读者对于自己记忆的连续不断的修改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期望。

?在本文中,读者总是处在保持与滞延的交叉点位臵上,每一个个别的句子都预示了一个特殊的视野,但是由于下一个句子相关物以及必然有转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修改,这个视野立刻就转化为背景了。?前一个视野在游移的视点中迅速腿项目后,而本文意义的指示点和刺激因素又不仅直接唤起它的前面的视野,也经常唤起已经深深沉入到过去之中的其他视野方面。

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的变化是的每一个结合起来的阅读时刻都承担着一个视野的转变,因此,在读者阅读过程的时间流中,过去和未来不断的汇集在现在的阅读时刻中,游移视点的综合过程使得本文能够作为一个永远可供读者消费的联系网络。我们阅读时,根据对本文的期待,对过去的背离,不断观察和评价事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的发生,一定会引起我们根据这一事件矫正我们的期待,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文论专题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 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司空图“韵味”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孔子“兴观群怨”说 D .严羽“妙悟”说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 .质 B .习 C .识 D .力 4.《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辨 B .诗体 C .‘诗法 D .诗评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 ) ”说著名。 A. 滋味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6.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 属于主体论范畴。 A .“妙造自然”说 B .“理、事、情”说 C .“师法自然”说 D .“才、胆、识、力”说 7.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 。 A .“团圆之趣” B .“悲剧之情” C “同情之举” D .“机趣神韵”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 .形象 B .画面 C 声音 D .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 活”的人( ) 。 A .泰纳 B .伊瑟尔 C .孔德 D .拉封丹 10 .伊瑟尔与( ) 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 A .伽达默尔 B .胡塞尔 C .海德格尔 D .姚斯 二、简答题(每小题12 分,共36 分)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粱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司空图“韵味”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 C.孔子“兴观群怨”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 禅 B.儒 C.释 D.道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 B.宋 C.唐 D.汉 6.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 ),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强调美的教育性 B.突出美的形式性 C.突出美的社会作用 D.强调美的政治性 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 )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A.正剧 B.喜剧 C.悲剧 D.悲喜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声音

管理沟通实务练习题-答案

《管理沟通实务》练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约哈里窗 答:约哈里窗是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认知、纠正认知偏差的工具。约哈里窗认为个体的信息可以分为公开的自我、隐蔽的自我、盲目的自我和未发现的自我。个体可以通过反馈和自我透露的方法来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秘密区域和盲目区域,并探索未知区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客观了解他人。约哈里窗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沟通中的知觉偏差。 2、简述管理沟通的基本策略 答:沟通客体策略(沟通者)、沟通主体策略(听众)、信息策略、渠道策略、文化策略。 3、简要说明提问技巧在面谈中的作用。 答:通过提问回答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阐明信息。 4、简述演讲准备所需考虑的几个方面。 答:通常演讲的准备工作包括8基本个方面:明确目的、评估自己、了解听众、明确主题、收集资料、组织演讲稿、视听辅助手段、预先试讲。 5、如果你是一位会议主席,将如何对待会议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给之适当的发言和表现机会,但是不能让之言行超越会议的主题,更不能任其主导甚至串改会议目标。 6、简述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的优缺点 答:口头沟通的优点是快速传递和即时反馈。其缺点在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失真的可能性。书面沟通的优点--①书面沟通具有有形展示、长期保存、法律防护依据等优点。②书面沟通更加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③书面沟通的内容易于复制、传播。缺点--①相对口头沟通而言,书面沟通耗费时间较长。 7、跨文化沟通中应注意哪些策略? 答:口头语言沟通:直接、婉约,插嘴、沉默;非口头语言沟通: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空间运用及沉默。 8、简述沟通的内涵 答:1. 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 2. 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需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 3. 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而不是信息本身。 4. 良好的沟通常被错误地理解为沟通双方达成协议,而不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 5. 沟通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 沟通的内涵包括:(1)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2)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需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3)良好的沟通应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 关考点及试题答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8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饮》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3、贺拉斯是哪个时期的文论家()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罗马 D、启蒙时代 4、谁将“太一”作为宇宙和艺术的本原() A、普罗提诺 B、高尼罗 C、托马斯·阿奎那 D、但丁 5、哪一位文论家的文化可称为“教父神学”的文论() A、托马斯·阿奎那 B、维柯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6、下面哪一位文论家的文艺思想是以神学的本体论为前提的() A、普罗提诺 B、奥古斯丁 C、托马斯·阿奎那 D、锡德尼 7、卡斯特尔维屈罗是哪个国家的文论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8、下面哪一篇文论讨论了“严肃剧”() A、《论戏剧诗》 B、《拉奥孔》 C、《悲剧的诞生》 D、《拉辛与莎士比亚》 9、为实证式文学研究开辟道路的是() A、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 B、泰纳的《艺术哲学》 C、桑克蒂斯的《论但丁》 D、兰波的《致保尔·德梅尼》 10、下面哪一位文论家说“文学史就是灵魂史”() A、海德格尔 B、叔本华 C、尼采 D、勃兰克斯 11、谁把酒神精神作为悲剧的起源() A、王尔德 B、莱辛 C、萨特 D、歌德 12、《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的作者是() A、萨义德 B、肖沃尔特 C、萨特 D、费什 13、哈桑是() A、现代主义文论家 B、唯美主义文论家 C、神学文论家 D、后现代主义文论家 14、认为小说的形式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具有同源同构性的是() A、歌德 B、哥德曼 C、萨特 D、弗洛伊德 15、新历史主义是哪个世纪兴起的一股文论思潮()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1.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A.四义 B.四情 C.四学 D.四教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习 B.质 C.识 D.力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B.诗体 C.诗法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碗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 B.宋C.唐。 D.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 7.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 B.模仿

管理沟通课程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沟通课程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 1、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表达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及过程。 2、非语言沟通:指的是除语言沟通以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它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以及沟通环境等。 3、倾听:就是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换句话说,倾听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寻行为。 4、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可以描述为个体或组织在实际目标或所关心的事物中察觉,或经历挫折的过程。 5、跨文化沟通: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1、面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而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交换信息的活动。 2、网络沟通:指企业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企业与外部相关关系的沟通。 3、团队沟通:“团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雇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这种工作小组内部法伤的所有形式的沟通,即为“团队沟通”。 4、会议:是群体或组织中相互交流意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常见的群体活动。 5、潜在冲突:是旨在企业和个人关系所处特定环境里潜伏者但尚未凸显出来的冲突。 1、管理沟通:是围绕组织运作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与情报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实现管理目的的媒介,也是企业有效运作的润滑剂。 2、口头沟通:管理者的口头表达,系指管理人员在经营实践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3、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或电子作为载体,运用文字、图式进行的信息传递。 4、纵向沟通:组织中沿着组织结构直线等级进行的沟通就是纵向沟通,包括下行沟通和上行沟通。 5、横向沟通:组织中沿着组织结 构中横线进行的沟通就是横向沟通, 包括同一层次上的管理者进行的跨部 门沟通和不同部门间不同层次上的管 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斜向沟通。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信息接收 者的障碍(B、表达模糊)。 2、在沟通距离的划定中0—0.5属于 (C、亲密距离)。 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纵向沟通 的障碍(C、猜疑、威胁和恐惧)。 4、组织结构中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形 式是(A、直线职能型组织)。 5、下面哪种沟通不属于非语言沟通 (D、打电话)。 6、人在一天里精力最旺盛的阶段是 (B、7:30~10:30)。 7、下列哪种方式不利于会议沟通形成 成效(C、会上分发会议文件)。 8、沟通是管理中的黏合剂,可以理解 为(A、沟通可以将个体与团体捆绑在 一起)。 9、商务场合行握手礼时,右手握对方 的同时左手握对方肩膀,表示(A、支 持)。 10、对于情绪性冲突,应采取何种冲 突解决取向(A、回避式)。 1、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信息发送 者的障碍(D、心理障碍)。 2、冲突过程大致可分为(B、五个) 个基本阶段。 3、(C、追根寻源者)类倾听者常急 于获得正确的信息,他们表现出强烈 的专注,这样往往会使信息传播者感 到发窘甚至恐慌。 4、(A、肯定性信函)信函的主要目 的在于向读者提供好消息,便于读者 正确理解,消除负面影响。 5、(D、公开冲突)冲突阶段被称为 是冲突的“行动阶段”。 6、在沟通距离的划定中0.5—1.2m之 间属于(B、私人距离)。 7、以(A、合作)姿态来处理冲突是 一种十分理想的冲突处理方式。 8、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横向沟通 的障碍(D、不善倾听)。 9、会议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常采取 (C、头脑风暴法)。 10、下列哪项不属于网络沟通的优势 (C、安全性差)。 1、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信息发送 者的障碍(C、知觉偏差)。 2、在沟通距离的划定中1.2~3.5米属 于(A、社交距离)。 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纵向沟通 的障碍(C、猜疑、威胁和恐惧)。 4、商务信函属于(A、书面)沟通形 式。 5、下面哪种沟通属于语言沟通(D、 打电话)。 6、颁奖词属于(C、口头沟通)。 7、(D、公开冲突)冲突阶段被称为是 冲突的“行动阶段”。 8、交流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的会议, 常采取( C C、头脑风暴法)。 9、商务场合行握手礼时,右手握对方 的同时左手握对方肩膀,表示(A、支 持)。 10、以(A、合作)姿态来处理冲 突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冲突处理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信息发送者的障碍包 括(ABCD)。A、目的不明B、表达模 糊C、选择失误D、形式不当 2、根据沟通所采用的媒介,管理沟通 可以分为(AD)。A、书面沟通B、正 式沟通C、非正式沟通D、口头沟通 3、团队决策的模式有(ABCD)。A、议 会讨论法B、冥想法C、头脑风暴法D、 德尔非法 4、下列选项中,哪些是跨文化沟通的 障碍(ABCD)。A、语言和非语言B、 信仰与行为C、文化的多样性D、价值 观 5、个人对待人际冲突的态度有 (ABCD)。A、回避B、对抗C、妥协D、 迎合及合作 1、工作冲突的处理方法包括 (ABCD).A、否认或隐瞒B、压制或 缓解 C、妥协 D、合作 2、有效的会议的策略应注意(ABD).A、 不搞形式主义B、明确会议的目的和 目标 D、控制好会议 3、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网络沟通的优 势(ABD)。A、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B、 使工作便利化D、跨平台,容易集成 4、下列选项中,属于横向沟通的障碍 有(ABC)。A、部门“本位主义”B、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_共6页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 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A. ) A. 兴 B. 观 C. 群 D. 怨 2.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 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D.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3. 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 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A)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孔子“兴观群怨”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司空图“韵味”说 D. 严羽“妙悟”说 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A)”文艺观的代表。 A. 诗教 B. 仁教 C. 礼教 D. 德教 5. 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A ”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 仁学 B. 礼学 C. 诗学 D. 义学 6.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A ” A. 四情 B. 四义 C. 四学 D. 四教

7. 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 A )作用而言的。 A. 认识 B. 表现 C. 娱乐 D. 教化 8.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A ”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9.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 D )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0.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A )就是例证。 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 文已尽而意有余 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 言有尽而意无穷 1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D )。 A.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12.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13. 《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A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管理沟通部分考试试题及答案

1、(1)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的区别。(2)请示和报告的区别。(3)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的区别。 (1)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特点:①任何机关单位都可制发;②对一定范围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发出的;③内容业务较强,比较具 体;④公布对某项事项作出规定或限制,以便一定范围内的有关单位、人员 知道,自觉遵守。⑤可先用公文形式发出,再考虑粘贴或登报。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单位的公文,转发上级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公文;发布规章; 传达要求下级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员工的职务任 免和聘用。特点:适用范围广,文体功用的晓谕性强,行文时间性最强。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知与通告的区别:①通告的对象比较广泛,不特别指那些单位、那些 人;而通知的对象都比较具体。②由于通告的对象是泛指的,所以被通告者 的名称可以不写;而通知则必须写接受的单位或个人名称、姓名。③通告一 般张贴在公告板上,而通知多在特定范围内传阅,较少张贴。 通报与通知区别:①让对方了解上级指示的精神用通知,欲以具体的典型事例、实际情况来教育有关人员用通报。②通报是上级机关下发下级机关,通知可以 在平级机关之间使用。 (2)答:①行文目的和作用不同。请示是下级机关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办法、方案等请求指示和批准,属于期复性公文。报告则是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沟 通信息,是陈述性公文,不要求上级批复。②受文机关处理不同。番薯请求,受文 机关均应及时批复,对请示的问题明确表态,批准或是不批准,或作出新的指示。 报告则不同,它主要是向领导机关或领导人提供情况并不需要批复。③行文时限不 同。请示必须在事前或事中,即是请示,必须待批准而后执行,如果在事后(需要 请示而在事后,已不能叫请示,而应叫报告),就是“先斩后奏”,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是绝对不允许的,是违反组织原则的。报告则不然,可以在事前或事中,更多 的是在事后。④主送机关有所不同。请示需要批复,主送机关只能是主管该项业务 的一个上级机关,其他有关机关只能抄送,忌讳多头主送,更不准在批准之前同时 下发。报告可以同事送几个有关上级机关,也可以同时下发所属单位。请示和报告 都应遵守逐级行文原则,但请示更为严格。⑤结尾用语不同。常见的请示结尾用语, 如“妥否、请指示”,“当否、请批示”等。报告一般不需要有期复性的结束语,事 毕文止即可。⑥文体的结构和内容容量不同。请示必须遵守一文一事制度,内容单 一文字较短,结构比较简单。核心内容是两部分,前述请示缘由,后叙请示事项。 报告则不同,可以一文一事,也可以一文多事,行文可短可长,遇到事多文长的报 告,文章结构也变化多样。 (3)答:会议纪要是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一定事项的一种公文文种。印发会议纪要只限于日常工作会议,对于大型的会议和专业会议,因为都有正式的文件和决议, 一般不再印发会议纪要和绝版事项通知之类的文件。而会议记录是会议实况的真实 记载和客观反映,无论会议规模大小都应有会议记录。 2、秘书如何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答:作为秘书,应该做好与同事的沟通。诚恳是与同事沟通的第一要素。与同事沟通前,要有合作和坦诚的态度,这样别人才会有诚意。我们做的还有就是决定想要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然后,用这种方式去对待他们。如果想要得到对方的尊重,那么自己首先要尊重对方。同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不要谈太多与自己私事有关的事情多找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对自己感兴趣,却忽略别人的感受。与别人谈话,多说“你”,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相反他会帮自己获得对方的好感,是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左右逢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管理沟通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案例分析 1、跨文化沟通 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有一家大公司,该公司的员工来自23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干差万别使员工平时的沟通很不顺畅,误解抱怨和纠纷不断。于是人力资源部的培训经理就对这些员工进行集中培训。 考虑到这些员工大都是新雇员,培训经理首先向他们介绍了公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并向他们解释员工守则及公司惯例,然后做问卷调查。该调查要求这些员工列出公司文化与母语国文化的不同,并列举出自进公司以来与同事在交往中自己感受到的不同,还要写出个人对同事、上司在工作中的心理期待。 问卷结果五花八门,其中最有趣的是,来自保加利亚的一位姑娘抱怨说,她发现所有同事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反对,而在保加利亚则刚好相反,所以她很不习惯。公司一位妻济小伙子则写道,公司总裁来了,大家为表示敬意纷纷起立,而他则条件反射地坐到地上,因为在悲济表示敬意要坐下。 培训经理将问卷中的不同之处一—分类之后,再让这些员工用英语讨论,直到彼此能较好的相互理解在各方面的不同之处。 经过培训,这些员工之间的沟通比以前顺畅多了,即使碰到障碍,也能自己按照培训经理的做法解决了。 问题1:结合教材和本案例,说说跨文化商务交流有哪些障碍? 问题2:面对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障碍,其中的一个对策是搞好跨文化培训,案例中的培训经理所做的跨文化培训就非常成功。请你分析:培训经理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问题3: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目标是实现文化认同。如果是你,除了做跨文化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哪些策略实现文化认同? 正确答案: 问题1:结合教材和本案例,说说跨文化商务交流有哪些障碍? 文化符号(语言与非语言)体系差异 文化规范体系差异 文化认知体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异 文化光环效应文化触角效应 问题2:面对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障碍,其中的一个对策是搞好跨文化培训,案例中的培训经理所做的跨文化培训就非常成功。请你分析:培训经理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1,认真分析并准确把握了培训需求:员工沟通出现的问题,主要源自跨文化沟通的障碍。而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语言和非语言、信仰和行为、文化的多样性。 2,宣贯了公司的统一的价值观:首先向员工们介绍了公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并向他们解释员工守则及公司惯例,为在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个通用的价值理念奠定基础。 3,分析了问题的致因:通过问卷调查和员工之间的深入交流,发现并解决因为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造成的公司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 4,选择用英语讨论:彼此能较好的相互理解在各方面的不同之处。 5,授之以渔:即使碰到障碍,也能自己按照培训经理的做法解决了。 问题3: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目标是实现文化认同。如果是你,除了做跨文化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哪些策略实现文化认同?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 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

最新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C.诗法B.诗体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B.理性C.感性D.目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A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B.画面C.形象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 )。 A.泰纳B.伊瑟尔C.孔德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D )。 A.理性意识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4分)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分)结合作品4分。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3.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管理沟通期末试卷B资料讲解

期末考试《管理沟通》(B卷)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 分) 1.管理沟通与其他类型的沟通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2.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沟通的四个基本原则是什么?3.沟通的目标包括哪三个层次? 4.笔头沟通包括哪五个阶段?5.实施面谈应注意哪三个阶段?6.请简要介绍演讲的准备工作。7.请介绍危机的基本类型。 8.简述危机管理过程的六个阶段。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 分)

1.请谈谈管理沟通的信息策略。 2.请分析建设性沟通的合理定位原则。3.请分析与上司沟通的策略。 4.请谈谈自我沟通的艺术。三、操作题(每题10分,共10 分) 1.如果要你准备公司的一次年终总结大会,请谈谈会议的准备工作应该包括哪些环节? 四、案例题(每题10分,共10 分) 1.如果你要面试招聘一批新员工,请谈谈你该如何从教育、工作经历和自我评价方面进行问题设计?

《管理沟通》试题(B卷)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 分) 1.管理沟通与其他类型的沟通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1)管理的信息以语言或文字的方式实现(1分);(2)沟通内容包括信息沟通、情感、思想、观点与态度交流(2分);(3)信息因素发挥重要作用(1分);(4)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1分); 2.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沟通的四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听众能够感知到沟通的信息内涵(1分);(2)沟通是一种听众期望的满足(1分);(3)沟通能够激发听众的需要(2分);(4)所提供的信息是有价值的(1分)。3.沟通的目标包括哪三个层次? (1)总体目标:沟通者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结果(1分);(2)行动目标:指导走向总体目标的具体、可度量的步骤(2分);(3)沟通目标:沟通者就受众对笔头、口头沟通起何种反应的期望(2分)。 4.笔头沟通包括哪五个阶段? (1)收集资料(1分);(2)组织观点(1分);(3)提炼材料(1分);(4)起草文章(1分);(5)修改成文(1分)。5.实施面谈应注意哪三个阶段? (1)引子阶段:建立一种支持性交流的氛围(2分);(2)面谈主体阶段:根据面试指南进行谈话和组织提问(2分);(3)结束面谈阶段(1分)。 6.请简要介绍演讲的准备工作。 (1)环境准备和适应(1分);(2 )5W1H准备:演讲目的、受众情况、演讲具体内容、演讲时间、演讲地点、演讲方式(3分)。(3)演讲材料的准备:整理思路、收集资料、设计提纲(1分)。 7.请介绍危机的基本类型。 (1)人力资源危机(1分);(2)产品服务危机(1分);(3)领导危机(1分);(4)财务危机(1分);(5)安全事故与公共危机(1分)。 8.简述危机管理过程的六个阶段。 (1)危机预防(1分);(2)危机管理的准备(1分);(3)危机的确认(1分);(4)危机的控制;(5)危机的解决(1分);(6)从危机中获利。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 分) 1.请谈谈管理沟通的信息策略。 (1)怎样强调信息(2分);(2)如何组织信息(2分):a)确定目标(2分);b)明确观点(2分);c)安排内容和结构(2分)。 2.请分析建设性沟通的合理定位原则。 (1)问题导向定位:对事不对人(4分);(2)责任导向定位:自我显性(3分);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