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砖瓦行业变革三十年

中国砖瓦行业变革三十年
中国砖瓦行业变革三十年

中国砖瓦行业变革三十年

30年前,“文革”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在物资极度贫乏、生活极度困苦的环境下,改革开放使国人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追求。在广大的城镇及农村,“三世同屋”、“四世同堂”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最低限,人们殷切希望改变居住条件。然而,当时以国营企业为主的砖瓦生产厂家全国才有不足3000家,年产量仅有不足1000亿块。

曾经,买砖瓦要凭计划,要特批。此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城乡巨大的建筑市场需求,于是,许多乡镇砖瓦企业应时而生。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全国许多地方都将乡镇砖瓦企业称为乡镇工业发展的“母鸡”,用乡镇砖瓦厂赚的钱去办其他企业。当时好多乡镇企业都是在砖瓦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是,砖瓦机械设备的生产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砖瓦生产企业的需要,买砖瓦机械设备不是要用钢材换,就是要用钢材指标换。于是,砖瓦生产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砖瓦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乡镇砖瓦企业异军突起,大幅缓解了广大城镇建筑市场对砖瓦产品需求的压力。

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私有经济、个体经济进入了砖瓦生产领域,从而使砖瓦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直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建筑市场上对砖瓦大量需求的形势才有了真正的缓解。我国砖瓦生产企业在1996年达到了12万家之多,砖的年产量也首次突破了7000亿块(折普通砖),成为世界上砖瓦生产企业最多、产量最大的国家。

此后,在2005年,砖的年产量又突破了8000亿块,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倍多。屋面瓦的年产量也从1985年的305亿片增加到了2000年的700多亿片(含水泥瓦在内)。砖瓦产品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需要。试想如果没有这样快速增长的砖瓦产量,哪有我国广大城乡建筑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可否认的是,砖瓦工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政府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砖瓦工业的发展情况,早在1986年原国家建材局就成立了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协调和指导砖瓦工业的发展。国家也非常重视砖瓦工业中利用工业固体废料的问题,早在1986年9月30日国务院国发(1985)117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通知》中,就把利用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等制砖内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并在5年内免交所得税和调节税(增值税),此政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30年间,或因市场经济初临激烈竞争的刺骨、或因改制的阵痛、或因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国营砖瓦生产厂家和某些设备制造厂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有的以国营砖瓦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发生了转变,最初让位给乡镇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绝大多数乡镇砖瓦生产企业也逐步转变成为私有企业。现在砖瓦的生产,从产量和生产厂家数量上来说,我国砖瓦行业已形成了以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是我国烧结砖瓦飞速发展的20年,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大发展时期。

1988年全国砖产量就达到了4687.79亿块、瓦580.04亿片。比整个西欧的砖产量的总和还要高出很多。当然这与我国各地快速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几乎到处可见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砖瓦厂,与二战后西欧的情况极为相似。但是在这种发展过程

中,原有的国营大中型砖瓦厂或是骨干砖瓦企业,由于多年生产,土源枯竭,或是因为建厂时间太长,企业负担过重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逐渐转产或倒闭。大量的乡镇、个体砖瓦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从生产的方式上讲,出现了某些方面的退步,如出现了“立窑”、“土窑”等。

这种以“高速度,低水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大量烧结砖瓦厂,设备简陋,能耗高,产品质量差,产品品种单一,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毁田的情况,同时也造成了某些地区城市建筑质量的下降。加上建筑发展要节能,建筑使用功能要提高等方面的要求,这种状态的烧结砖瓦生产方式已构成了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对砖瓦行业出现的这种无序发展状态,国家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积极地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1991年9月17日~20日,国家建材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土地管理局联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会议”。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朱镕基致大会的贺信。会议主题是加速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住宅体系,提出了当前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推动这项工作。1992年11月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国发66号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烧结砖为主要对象的墙体材料革新的热潮。此后,国内各级政府都先后成立了“墙改办”。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有关部门首先发出了在170个城市“限时禁用黏土实心砖”的通知。

在170个城市“禁实”的基础上,于2005年又发出了在256个城市“限时禁用黏土实心砖”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在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强劲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毁田烧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很多地区已出现了吃山(丘)造田,复耕还田等可喜的局面。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料、页岩、江河(湖)淤泥等制造的新型墙体材料已达到2000亿块左右,在新型墙体材料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

目前,砖瓦行业年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料已达35000万吨,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工业固体废料的综合利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也成为我国烧结砖瓦发展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砖瓦机械设备制造以非真空挤出机为主,但是现在非真空挤出机的制造已非常少了。当时最大型号的真空挤出机仅为Φ450,配套设备中还没有搅拌挤出机。在1978年,使用真空挤出机的厂家还不普遍,而现在使用真空挤出机的生产厂家已达到了企业总数的25%以上,约有2.5万台真空挤出机在生产线上运转,为我国的多孔砖、空心砖的生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设备技术的引进大大促进了我国砖瓦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我国先后出现了变径变螺距的、大型号(如Φ750/650型)的挤出机,紧凑型挤出机,硬塑挤出机等;自动化码坯机、自动化上下架系统设备、窑车运转系统设备、自动切坯设备;挤出搅拌机、高速细碎对辊机、轮碾机、陈化库侧向及横向液压挖掘机、屋面瓦整型机等,同时也武装起了一批砖瓦机械制造厂,初步形成了软塑、半硬塑、硬塑成型的配套砖瓦机械设备制造体系,使我国砖瓦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也为我国的砖瓦机械设备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引进生产线也使我国的干燥室和窑炉自动化控制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装备有计算机的砖瓦生产线已逾百条,在新建的大中型烧结砖瓦生产线的干燥室和窑炉上,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了普遍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引进生产线,我国大断面隧道窑和干燥室的设计水平、施工技术、焙烧工艺和控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于1989年建成引进技术的9.2米内宽的一次码烧隧道窑,1996年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建成国内自行设计的4.6米内宽的隧道窑,1998年建成6.9米内宽的隧道窑,2000年建成10.4米内宽的隧道窑等,现已建成同类型的大断面隧道窑逾百条。改革开放初期的“小立窑”、“土窑”现在已很难见到了。

中国砖瓦工业前所未有的重要转型期已经到来,这些变化构成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全国有数百条大型生产线为中国砖瓦行业走向工业现代化树立了样板,提供了经验,夯实了基础具备了中国砖瓦发展方式大转变的主客观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中国砖瓦告别几千年的传统模式进入现代工业化发展道路、使之成为朝阳工业,支撑着浩大的住宅建设需求,促进城市化、建筑产业化,奠定了厚实基础。在自主创新、提升行业快速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砖瓦行业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绿色建材产品生产的道路,继续谱写节地、节能、利废的新篇章。所有这些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烧结砖瓦行业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砖瓦企业总数量缩小,但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迅速。

“七五”末期,全国注册的制砖企业为12万户,砖产量为3748.5亿标块,屋面瓦为422.75亿片(1986年统计),2005年统计:砖瓦企业缩减为10万家,砖产量增加到8200亿标块,烧结瓦为500亿片,分别比1986年翻了一番多和增长18.27%。年产量从1977年的939亿块快速增长到目前的8000亿块,生产厂家达到近9万家,从业人数近1000万人;砖瓦机械设备制造厂也从十几家猛增到目前的上百家。

大规模的生产线正在逐年增多。

我国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料、页岩、江河湖泥建设起的大型烧结砖瓦生产线最近几年数量不断增加,如年产量为5000万块及以上的生产线已达到了数百条。产业的规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年产5000万~12000万块标砖以上的大型生产线在逐年增多,已接近烧结砖瓦厂总数的1%;年产3000万~5000万块标砖的大型企业占8%;年产2000万~3000万块标砖的中型企业占25%。这些企业已成为中国砖瓦工业的主体力量。

生产线的装备水平在不断提高。

最近几年建设的大型生产线,均装备有计算机测控系统。在引进的烧结装饰板生产线上也第一次用上了机器人,如江苏宜兴烧结装饰板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烧结装饰板的生产已进入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行列。到明年,我国砖瓦生产线上使用的机器人将会达到10台以上(在建的项目有乌鲁木齐4台,山西大同2台、阳泉2台,江苏宜兴已有2台)。国内有的砖瓦机械设备制造公司也开始了机器人的研制,预计最近就可拿出成品样机。机械设备的加工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

国内已出现了750毫米的大型真空挤出机,有不少设备制造厂家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更换加工装备,有的企业已开始着手于挤出大型保温隔热砌块的设备研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出口的砖瓦机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档次也在提高。

国际上的设备制造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在国内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砖瓦公司普遍看好中国砖瓦行业的发展,在国内设立了机械设备及产品的代理处达10多家,美国、意大利、德国的砖瓦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先后在中国境内设厂制造砖瓦机械设备,使我国的砖瓦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出现了新的格局。还有西欧几家公司也在积极地寻求在中国境内开办合资或独资的设备加工企业。这些工厂的投产,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烧结砖瓦机械设备的加工制造水平。

新型烧结砖瓦产品品种在不断地增加,新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

由于国内出现了用清水墙装饰砖设计、建造的“夹心墙”结构体系,使这类产品的销售量进一步增加;新颖的装饰性屋面瓦的销售市场非常看好;各类空心砖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具有生态功能的烧结铺地砖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具有高度保温隔热性能的烧结砌块引进生产线已动工建设。实际上,国内有的砖瓦生产企业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秦皇岛晨砻建材有限公司利用他们生产的清水墙装饰砖,开发出的夹心外墙保温隔热结构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国外某些大型烧结砖瓦生产企业,也在向我们积极推介一些新型烧结砖瓦产品在节能建筑上的应用方法,例如烧结保温隔热砌块、楼板空心砌块、隔墙砌块、烧结装饰板等。

例如在国内许多大城市中,西欧的数家烧结装饰板均设立了销售代办处,外墙用的烧结装饰板在国内已建成了不少工程;国外的烧结砖瓦机械设备制造商也在我国设立了不少的代办处;已有国外烧结砖瓦公司要用他们生产的新型烧结砖瓦产品在国内积极筹建节能建筑的试点建筑工程。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引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烧结砖瓦设备和技术(含劈离砖、屋面瓦)已超过了50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烧结砖瓦产品的种类和使用功能。例如劈离砖、烧结清水墙装饰砖、多孔砖、空心砖、烧结保温隔热砌块、烧结装饰板、上釉或无釉装饰屋面瓦等。这些产品有的已进入了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砖瓦产品种类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用这些产品,在某些地区已建成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新型节能建筑(夹芯外墙结构和外墙干挂烧结装饰板结构)。

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已初露头角。

国内烧结砖瓦行业已出现了集团化的经营方式,如中节投旗下的中国节能建筑材料投资有限公司,在国内已投资了近10亿元,建设了10余条烧结砖瓦的大型生产线;在重庆、河南等地也出现了集团化经营的公司。

产品出口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

自1988年以来,我国共出口各种型号的制砖机械设备已达400多套,出口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缅甸、尼泊尔、孟加拉、南非、

苏丹、埃及、伊拉克等,建设了不同生产规模的砖瓦生产线。有实力的砖瓦装备生产企业在国外投(合)资建厂也已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从行业整体情况看,烧结砖(铺路砖、承重和非承重填充砖)出口增加,2007年同比增长24.69%。屋面瓦产品出口2007年同比增长

92.53%,主要出口日本、俄罗斯、蒙古、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纵观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烧结墙体屋面材料,其档次愈来愈高,门类愈来愈丰富,变化愈来愈快,用途也愈来愈广泛,高科技手段更推进了它旧貌换新颜,使这一古老的手工生产方式跨过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3个阶段,使之青春化,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的首选材料。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和认识这一工业部门。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烧结砖瓦产品是否应该发展的问题再争论了。至于烧结砖瓦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对环境有影响等现象,在发达国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提升这一产业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让这一产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才是我们要做的事。而今新型烧结砖瓦产品一样也在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烧结清水墙装饰砖;烧结装饰板及遮阳板条(在奥运工程及我国的主要大城市中已建有多座建筑)已形成了新的节能建筑体系;可用于墙体自保温体系的烧结保温隔热外墙砌块生产线在我国已开始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烧结砖瓦产品生产公司———奥地利维也纳山公司(在世界上27个国家及地区有约270多条烧结砖瓦产品生产线)也正在积极筹划在我国建设烧结保温隔热砌块的生产线,并要在中国用这类产品建设低能耗建筑的试点工程;新型的烧结屋面瓦及铺地砖、广场砖、劈离砖等为改变建筑物的面貌及美化环境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型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国烧结砖瓦行业正在步入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

当前我国烧结砖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缺乏方方面面对其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正确评价和社会认同。新型烧结砖瓦产品在发达国家中已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建筑材料。长期以来,砖瓦行业既存在历史的偏见,又有未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

在人们的思想里,很少将其纳入材料科学范畴去进行基础理论及应用科学的研究。观念是影响这一行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不解决认识问题,烧结砖瓦行业就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粉煤灰蒸养砖、蒸养砌块、蒸养大板的淘汰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能将1吨工业固体废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数吨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名言是数千年来中华爱国知识分子强国为民的价值追求。中国砖瓦工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过渡仍是任重道远。她曾经历过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轨前的阵痛,经历过经济过热时期“泡沫经济”的沉重打击,经历过“消灭秦砖汉瓦”等思潮的干扰,经历过“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苦涩和无奈,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过程中又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可谓道路坎坷,一步三跌,中国砖瓦行业长期在微利中苦苦支撑着。然而,前景确是万紫千红。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水性涂料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精心整理中国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数据来源:涂料企业网公众号 定义:水性涂料是指用水做溶剂或者做分散介质的涂料。水性涂料主要包括水溶性涂料、水吸湿性涂料和水分散性涂料三种。水性工业涂料是水性涂料的一种,主要应用于工业设备、交通工具等一般工业和特殊工业领域。 1、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1.1国外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发展概况 美国1978年就反对使用油漆,2004年起限制中国油漆家具进入美国市场。 欧盟2004年就下令90%装修须用水漆,欧盟自2004年1月1日起,已经全面禁止在欧盟国家内生产、销售溶剂型漆,改用水性漆。 自2007年1月1日起,欧盟国家开始实施新的漆类标准《欧盟装饰涂料指导方针(2007-2010)》,溶剂型油漆被完全禁止在室内装饰中使用。欧盟涂料市场早已经是水性漆的天下,水漆使用率达到80%-90%。 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全球涂料产量达6150万吨。全球涂料细分领域中,装饰涂料占据了半壁江山,详情见下图: 图1:2015年全球涂料细分领域占比表 有数据显示,欧美等地,水性涂料占装饰涂料的98%以上;75%以上的汽车OEM涂料是水性涂料;一般工业涂料水性化率超过60%。按照此数据保守估算,欧美等地水性涂料占整个涂料行业的比例超过75%,水性工业涂料占比在65%-70%间。 1.2中国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发展概况 1.2.1中国水性工业涂料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国内从60年代开始研究水性涂料,进入90年代后,水性涂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乳胶漆、电沉积漆为主的水性涂料发展迅速。然而用于金属防护的水性工业涂料少之又少。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日益加强,水性工业涂料生产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油漆企业也纷纷宣布研发生产水性工业涂料。据悉,截止2016年底,国内有一千多家涂料企业处在“油改水”转型阶段,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处在研发阶段,应用于成品企业的产品为数不多,目前生产出来的水性工业涂料主要应用于 之间。 1.2.2 2013 1.2.3 术。水性工业涂料核心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生产企业垄断和封闭。国外企业为赚取高额利润,只卖产品不卖技术,导致国内“油改水”的企业无成熟技术可用。另外水性涂料所用设备投资大,储存条件要求高,运营成本高,喷房恒定的温湿度对能耗需求非常大。而且许多老厂改建成适应水性漆工艺的难度较大,这都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即有心生产水性涂料,但迫于资金、技术的限制,而油性涂料市场又有政策的限制,最后让企业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改革开放30 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以改革开放的第17 年(1994 年)为转折点, 在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趋势, 而在1994 年后又有上升倾向。1978 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 年为10.18%,而在1995 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07 年达到了20.80%。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百分比在1987 年为30.50%,在1996 年达到最低点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30 年中GDP 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 年GDP 为3 642.2 亿元,而2007 年是246 619.0 亿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 倍。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价格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 档次爬升”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 瓦格纳法则”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还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 2.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比重U 型变化的解释 从1978 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 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的改革路径。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 2、3、4”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普遍较高。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1978 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高达30.78%。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多次对企业放权让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

中国砖瓦行业变革三十年

中国砖瓦行业变革三十年 30年前,“文革”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在物资极度贫乏、生活极度困苦的环境下,改革开放使国人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追求。在广大的城镇及农村,“三世同屋”、“四世同堂”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最低限,人们殷切希望改变居住条件。然而,当时以国营企业为主的砖瓦生产厂家全国才有不足3000家,年产量仅有不足1000亿块。 曾经,买砖瓦要凭计划,要特批。此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城乡巨大的建筑市场需求,于是,许多乡镇砖瓦企业应时而生。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全国许多地方都将乡镇砖瓦企业称为乡镇工业发展的“母鸡”,用乡镇砖瓦厂赚的钱去办其他企业。当时好多乡镇企业都是在砖瓦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是,砖瓦机械设备的生产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砖瓦生产企业的需要,买砖瓦机械设备不是要用钢材换,就是要用钢材指标换。于是,砖瓦生产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砖瓦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乡镇砖瓦企业异军突起,大幅缓解了广大城镇建筑市场对砖瓦产品需求的压力。 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私有经济、个体经济进入了砖瓦生产领域,从而使砖瓦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直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建筑市场上对砖瓦大量需求的形势才有了真正的缓解。我国砖瓦生产企业在1996年达到了12万家之多,砖的年产量也首次突破了7000亿块(折普通砖),成为世界上砖瓦生产企业最多、产量最大的国家。 此后,在2005年,砖的年产量又突破了8000亿块,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倍多。屋面瓦的年产量也从1985年的305亿片增加到了2000年的700多亿片(含水泥瓦在内)。砖瓦产品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需要。试想如果没有这样快速增长的砖瓦产量,哪有我国广大城乡建筑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可否认的是,砖瓦工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政府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砖瓦工业的发展情况,早在1986年原国家建材局就成立了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协调和指导砖瓦工业的发展。国家也非常重视砖瓦工业中利用工业固体废料的问题,早在1986年9月30日国务院国发(1985)117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通知》中,就把利用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等制砖内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并在5年内免交所得税和调节税(增值税),此政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30年间,或因市场经济初临激烈竞争的刺骨、或因改制的阵痛、或因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国营砖瓦生产厂家和某些设备制造厂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有的以国营砖瓦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发生了转变,最初让位给乡镇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绝大多数乡镇砖瓦生产企业也逐步转变成为私有企业。现在砖瓦的生产,从产量和生产厂家数量上来说,我国砖瓦行业已形成了以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是我国烧结砖瓦飞速发展的20年,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大发展时期。 1988年全国砖产量就达到了4687.79亿块、瓦580.04亿片。比整个西欧的砖产量的总和还要高出很多。当然这与我国各地快速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几乎到处可见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砖瓦厂,与二战后西欧的情况极为相似。但是在这种发展过程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四 姓名:陈松 学号: 41015149 (一)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 1992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来, 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金融在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 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金融业务迅速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于金融机构的组织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形成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并且在逐步完善。到1996 年末, 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3 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 家、其他商业银行14 家、城市合作银行18 家; 信托投资公司244 家, 证券公司96 家, 财务公司69 家, 保险公司21 家。 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初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 随着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善, 实现了与商业银行的合理分工, 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国家政策性银行已开始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推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6 年,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继续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 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度, 向集约化经营迈出了重要步伐。1996 年国有独资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 家大银行之列, 其他商业银行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996 年, 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大中城市由35 个扩展到100 个, 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在按照合作金融原则进行规范, 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调整和规范中健康发展, 保险在稳定企业经营、安定人民生活和促进市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

关于xxx有限公司申请成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理事单位的函

关于XXXX有限公司 申请成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理事单位的函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 我公司自2007年加入贵协会以来,紧跟步伐,主动履职,积极配合,在贵协会的领导下实现了发展互赢。为更好地履行会员职责,助力贵协会发展壮大,并实现企业价值,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向贵协会提出申请成为理事单位,现将我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加入理事单位后工作的方向汇报如下: 一、企业简介 我公司前身为XXXX化工厂,建于19XX年,立于20XX年改名为XXXXXXX,位于XXXXXXXX,近20年来,始终以“以水代油,低碳环保,造福后代,兴业报国”为使命,以“诚信、感恩、创新、共赢”为宗旨,坚持“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为员工创造机会,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精神,专注于水性漆及其原料的研发、生产与推广,是中国水漆行业开创者,是中国唯一一家从生产原料起家掌握核心科技的纯水漆企业,是中国涂料连锁优质品牌。 我公司有建筑漆类、水性木器漆类、水性带锈防锈漆类、水性耐高温漆类、特种漆类、乳液类、助剂类、色浆类等八大类上百款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玩具、工艺品、汽车、船舶、交通、轻工、机械设备等多个行业,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与万科、海信、西门子电器、奥迪斯电梯、巴 - 1 -

斯夫、科莱恩、道康宁、陶氏、杜邦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二、发展历程 主要如下: 1997年成立XXXXX化工厂 2001年更名为XXXXX化工有限公司 2004年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 2007年成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会员 2007年新厂建成投入使用 2007年成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荣获“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称号 2010年再度荣获“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称号 2011年通过环境标志产品体系认证; 2011年成为山东涂料协会理事单位; 2011年荣获青岛市著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 2012年更名为XXXX有限公司 2013年荣获“消费者满意单位”称号 2014年水性木器漆列入青岛名牌培育计划 2014年以水代油环保水性漆被评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产品 2014年在京东、天猫、苏宁、1号店等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2014年列入青岛名牌培育计 2014年水性阻燃防锈新材料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5年再次通过环境标志产品认 2015年成为青岛市家具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 “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 “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 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 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

20160726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申请书

副会长单位申请书 尊敬的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协助政府加强砖瓦行业协调、开展行业服务的执行者;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鞭策者。 嘉泰屋面材料(肇庆)有限公司,与嘉泰陶瓷(广州)有限公司、佛山嘉鼎盛琉璃瓦有限公司同属嘉泰集团,企业是一个领导班子,下属的三个生产基地,多年来立足于屋面烧结瓦的研发、生产,为砖瓦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嘉泰集团投资总额2.5亿元人民币,产量3600万片/年,销售额2.2亿元,年利税4000万元。 嘉泰集团20年来遵循“高效、严谨、求实、创新”的经营指导方针,执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和“品质、品种、品牌”的产品方针、品牌方针,贯彻“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实现一流管理、掌握一流技术、生产一流产品、创造一流质量”的企业文化。 多年来,嘉泰集团严格实施“先有市场,后建工厂”、“每一个工厂都要创新,都要提升,都要进步”、“决不重复建设”的扩张策略。 嘉泰集团的20年,每一次扩张,每一年的变革都伴随着不断地创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建材、

质量提升和功能开发”的产业政策,为了这个目标,每一年都在产品质量、功能开发、科技引导以及装备、技术、工艺为先导的全方位的创新和技术革命,打造了中国烧结瓦产业的第一品牌。 嘉泰集团20年始终以“回馈社会、感恩社会”的理念坚持为社会开发、生产老百姓最喜爱、又能受用的高性能/价格比的产品。既与国内诸如恒大集团、中信集团、碧桂园集团、雅居乐地产、合生创展、保利地产、富力地产等规模房地产发展商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又在广大乡镇为普通百姓构建了美观、适用、健康、长寿命的一生一世可以托付的座座爱巢。 嘉泰秉承推进行业管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终目的,本公司申请成为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愿意为砖瓦行业献言献策,尽一份绵薄之力。成为副会长单位后本公司愿意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的决议、维护本会及本行业的合法权益、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按规定交纳会费、向本会及时反映各类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请协会、理事会领导批准。 谢谢! 嘉泰屋面材料(肇庆)有限公司 2016年7月26日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中国涂料行业管理准则

《中国涂料行业管理准则》 第一章总则 遵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条令及按国家对化工行业的要求,为促进涂料行业健康和谐发展,维护行业、企业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规范行业,规范市场,发挥本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特制定本管理准则。 第一条:制定本准则的基本原则是:守法、诚信、公平、发展。 第二条:涂料行业(含颜、辅料)属于化工行业精细化工类范畴,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多种装饰、防护、功能性配套服务。凡从事涂料及上下游生产、经营、施工应用的企业和相关单位系属遵守并执行本管理准则范围。 第三条: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是制定并宣传和组织本管理准则的实施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了解企业情况,宣传行业管理准则;针对企业在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执行行业管理准则所出现的情况、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提出建议。 第二章行业管理 第四条:统计管理 1涂料企业应执行国家《统计法》,坚持按时、按规定进行产量和经济指标统计,并建立企业内部统计程序的管理制度。按国家统计局即将出台的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附件1)进行统计,并上报协会。 2凡对未进行上报上年度产量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企业,当企业在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名牌产品、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及企业评价时,协会不出具任何证明材料。 第五条:安全管理 1涂料企业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规定,建立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2从事溶剂型涂料及树脂、稀释剂及配套材料的生产企业与经销单位,均属危险化学品管理范围。生产企业、经销单位必须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营安全许可证》,并按协会提出的《涂料生产防火防爆导则》(附件2)要求,结合各自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企业的安全生产手册。 3属于危险化学品范畴的涂料及相关产品,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进行危险化学品的备案登记。 4企业使用的产品标签应包含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要求的应急处理措施、个体防护、接触限值等安全、环境及健康警示信息。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产品附有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安全技术说明(MSDS)提供给客户/消费者。并且MSDS及产品标签应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5企业产品必须通过国家或相关技术标准化及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如VOC、重金属含量等, 并鼓励企业达到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和优先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 第六条:环保管理 涂料企业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国家环保总局对涂料污染排放物,按总量控制与总量削减基本原则要求,建立气体、固体、液体排放污染物控制体系。 第七条:依据国家对化工产业的有关禁令、产业结构条令及法律法规,提出与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VOC、HAPS的原材料限制、淘汰进程的管理规定。 1禁止使用红丹防锈颜料。减少含铅、铬、镉、锡等重金属颜、填料、助剂的使用。 2禁止纯苯溶剂的使用,降低有毒有害芳烃溶剂的使用。 3限制乙二醇醚、乙二醇酯类系列助溶剂、成膜助剂的使用。 4取缔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的DDT、TBT(有机锡防污剂)的使用。 5限制具有对环境持久性、对人内分泌干扰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使用。 第三章行业信用、公平竟争体系建设 第八条:涂料行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对规范行业行为,有序竞争,扶优扶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和提升行业形象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企业应建立包括以下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这30年改革中,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 30年中国税制改革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 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分为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和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1.1978-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1978-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起步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作为国营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3.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和工商税制改革。为了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第六届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决定从1984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的一系列行政法规,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包括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特别消费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税收的法规。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至此,我国工商税制共有37个税种,按照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涉外税、农业税等七大类。 总之,这一时期全面改革了工商税制,建立了涉外税制,彻底摒弃了“非税论”和“税收无用论”的观点,恢复和开征了一些新税种,从而使我国税制逐步转化为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日益加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内涵要求,1994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工商税制改革。 1.全面改革流转税。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

(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 7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