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

此次的选修课俄罗斯文化艺术欣赏也接近尾声了,今天在网上查阅各种关于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的资料为了做好结课的作业,同时做个总结和学习,从音乐方面做一个梳理,进一步体会一个地域的音乐并不是个独立的领域,它是与这里的风土民情,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等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音乐发展路线。

1450年,西欧和南欧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政治专制的松动,教廷的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开始发端,音乐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宣扬自由,民主,奔放的时代,也正是在此时,形成了西欧传统的大小调形式。然而与此同时,高加索山脉的另一端,寒冷的沙皇俄国正处于恐怖的伊凡雷帝暴政之下,其对西欧音乐的了解基本为零。当时的东正教会定下严苛的教规,使得教会得以牢牢控制着民众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们禁止普通民众涉及音乐,对宗教音乐也随意斧钺,音乐传播的途径被肆意践踏和篡改,就连教堂圣歌的演唱中,教会也有意剔除了和声与乐器,理由是上帝的神圣不能被乐器干扰,更不能被和声音乐所淡化。总之,东正教坚决的抵制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潮,抵制宗教改革以及骑士时代之后发端的新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散,另外,十三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对于俄罗斯的统治给俄国遗留下了歧视妇女的东方传统,妇女无法参与音乐活动,这一切都大大的阻碍了西欧音乐技法在沙皇俄国的传播。

这与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先进文化的冲击会使得已存在的腐朽统治变得摇摇欲坠,这也是统治阶层所不愿意看到的。正是由于如此,这个时期的俄国音乐并没有很好地收到西欧音乐的熏陶。

但历史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文主义思潮在全欧洲范围内的扩张已经无可逆转,自彼得大帝近代化改革开始,随着新式枪炮,船舶制造与航海术,新机械的传播,共同而来的还有西欧古典风格的特别是非宗教音乐的蓬勃发展,俄国朝野双方的普遍兴趣使得民间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作曲者和演奏者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这标志着俄国的音乐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十八世纪起开始流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半叶,作

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演出。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出现了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是俄罗斯交响乐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俄国,新技术的改革并未触及封建农奴制的根基,仍是一个彻头彻尾落后的农业国,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宗教裁判下,其音乐所表现出来特有的浑厚有力,成为了政治状况之于音乐最好的代言品。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整个“俄罗斯派交响乐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曲调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人民的功绩和美德。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我试着听了听《卡玛林斯卡雅》,并对格林卡的生平进行了解。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为数最多的还是一些不成熟的浪漫曲,这些浪漫曲基本上没有摆脱当时城市浪漫曲感伤主义的传统主题和习惯音调。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它对格林卡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格林卡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都是对格林卡的民族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民族音乐倍受歧视的现实,使他开始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滋养,自觉地去探索俄国的民族音乐创作。他在音乐沙龙中以俄罗斯民歌主题所作的即兴变奏及浪漫曲,更突出地显示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他还多次出国深造,潜心研究各地的音乐文化,吸收先进的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做出了许多成功的作品。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着自上而下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降低中央集权,军队现代化和重整法律,俄国在纷繁的国际局势里迎来了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对于“音乐的民族性”这一争论也在俄国音乐界爆炸性的引发。政治空气的逐渐自由,使得艺术家们将题材转向了新生的俄国公民阶层。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对

于俄国音乐风格的争论不休止的进行着:俄国的音乐传统向来是以立足于固定模式,节奏和和声尚未被准确的描述和渲染。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称为俄国音乐的“狂飙突进”时代,音乐昌盛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作曲家集体“强力集团”。“强力集团”以格林卡的学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为首组成,主要成员有穆索尔斯基、鲍罗金、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的活动得到著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强力集团”以倡导现实主义,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他们注意吸取和运用民间曲调,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进行革新。

由于俄国自身政治体制和国情的特殊性,在俄国的音乐中,始终充斥着阶级、权力的阴影,如鬼魅般挥散不去。专制的政治制度和严苛的宗教裁判对于俄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所表现的渲染力和场景化体验使得其真实的反映着作曲者与演奏者所处的深刻社会现实,其社会现实又投射到国家的政治情况,所以,由俄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近代俄国社会及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强力集团”活动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艺术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著称。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悲歌为基调,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绪,有力而真切地表达了时代的矛盾,斗争的冲动,人们寻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幢憬。柴可夫斯基为俄国交响乐派赢得了世界声誉。音乐家及其作品的气质与本人境遇息息相关,而本人境遇更多不可避免的的跟随着时代的洪流,鲜有例外。俄国在十九世纪后期不断的改革,动乱,以及统治阶级罗曼诺夫王朝行将就木的残暴,还有柴可夫斯基本人不愉快的情感经历和境遇,使得其作品多数充满着抑郁与悲伤,但同时也浸透了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从他的作品中,似乎能透露出一颗坚毅的心。

相较于西欧,俄罗斯的音乐一直另辟蹊径的走着独立而崎岖的道路,其中也有交汇,也有融合,但俄式音乐这一体系却始终能保持其相对的特立性。在我看来,这与俄国所处的地缘,更根本的是其政治制度一直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有着根本性的联系:文艺复兴的成果直到数百年后,彼得大帝改革时才慢慢的进入相对封闭的俄国,东正教的森严教律一直尺度着这个国家直到二十世纪,而且无论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或是亚历山大一世,他们的改革更多的停留在对既有模式的修补,并未能深刻的改变俄国传统社会的阶级形态。就算是十月革命的爆发,也未能为俄国带来真正思想上的自由,加之的反而是更强有力的专政极权统治。俄国近现代的音乐发展,一直笼罩在这种非自由,阶级的气氛之下。这个民族天然带有的,由寒冷气候和恶劣自然环境所赋予的忧患的民族性格更加深了其音乐风格上同其他欧洲民族根本性的不同。

所以,俄国古典音乐的曲风,低沉而雄壮有力,或是激扬整齐、充满热情,同西欧特别是崇尚自由浪漫的维也纳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俄国近代所走过的国家道路有着根本上的必然联系。音乐是反映人类内心活动与外部境遇的最强有力和生动载体,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宗教裁判,政治制度,都是音乐书写时天然被赋予的深刻灵魂,不自觉的浸透所有角落,就好像被刻在每段旋律每个音符的最深处,如影随形,永难将息。莫斯科比维也纳要寒冷的多,冰天雪地里作战的俄式长管铜炮,与扫荡西欧平原的鹰炮,天生就各有千秋。

当然在次课堂上还了解很多关于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内的其他知识,包括舞蹈啊,建筑啊,工艺品啊,影视啊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领域,非常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细心讲解!

俄罗斯文化艺术欣赏

系部:电力工程系

班级:能动13-1

姓名:周延江

学号:2013210544

日期:2016.5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文档资料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 在曼海姆乐派巴黎凯旋之前,甚至最有教养的人也贬低器乐作为“绝对音乐”的审美价值,将其斥为无生命的噪音和空洞的音响。卢梭随意的称器乐为“垃圾”。除非附上易懂的节目单说明,否则,器乐绝没有雄辩诉说的能力, “实际上简直就是无话可说”。 所以,在18世纪约翰?马特松的《完美的乐正》论著中,宣称器乐是乐音的语言、声响的修辞,这就是一种辩护。在马特松看来,器乐与声乐在目的上是没有区别的,“令心灵激荡澎湃,如此美妙的听觉快意”,只是在手段上存在差异。马特松为绝对音乐投入了更多的热情。没有语词的帮助,这需要更多的艺术和更强大的想象力才能企及这样的生就。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无词的情形下让音乐同样具有雄辩有力的效应。不论是马泰松的修辞说,还是巴托的模仿论,都旨在为“器乐作品有雄辩的力量”这一观点提供帮助,为“绝对音乐没有(明晰的)意义”辩护。 面对18世纪冯特奈尔“奏呜曲,你究竟要我怎样?”提法的挑衅,赫尔德说,“那些斥责音乐艺术本身,觉得音乐百无一用的人,最好不用对音乐妄加评论,最好离开音乐”。他对于康德的回应同样激烈,认为任何人如果将脱离于语词和身体姿态的独立音乐看作是空洞的游戏,那么,他要么是耳聋,那么就迟钝。

但是听众往往还是依赖熟悉的美学观念,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寻找含糊的文学性的内容。 达尔豪斯敏锐的指出了绝对音乐与其所处学术环境之间的 关系――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19世纪的哲学家是音乐的门外汉,在接触这个专业时怀着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尊敬音乐家的艰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怀疑音乐家在文化方面太受局限。于是对器乐持怀疑态度。业余分子因觉得掌握了艺术精神而感到洋洋得意,因对技术和低级手艺的贬低而感到自命不凡。 黑格尔体系认为,器乐是不完全的,需要语词方能达致完整。因为“心灵就其本性和本能而言,就疏远模糊和混乱,趋向明确和清晰”。依据黑格尔体系的美学家认为,“只有指向明确无疑的客体时,感情所有的丰富宝藏才会绽开展现”。 同时,达尔豪斯也指出了黑格尔美学观在“绝对音乐”这一问题上的辩证价值。“当音乐成为音乐时,作为艺术便趋于丧失――当音乐成为音乐时,作为艺术便趋于丧失”。可以说,在音乐性与艺术性这个问题上,黑格尔是留有余地的,绝不是僵化凝结的教条。 同样,康德也因为音乐是空洞的声响和缺乏实质而怀疑其作为艺术品而存在的价值。但是他也认为只有无词的器乐才代表了真正的、纯粹的、自足的音乐。在此书的第五章――艺术判断和趣味判断中,康德就指出:一旦音乐加入语词,它就丧失了自己的特征,从享乐升华为了文化,而音乐在其则沦为了配角。

音乐计划总结之音乐欣赏课《快乐王子的小船》《进行曲》《俄罗斯舞曲》教学反思

音乐计划总结之音乐欣赏课《快乐王子的小船》《进行曲》《俄罗斯舞曲》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的内容二年级的欣赏《快乐王子的小船》《进行曲》《俄罗斯舞曲》三首乐曲. 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这首乐曲让我们联想到哪些场景”,同学们很认真的各个闭上眼睛,一边听还有个别同学手舞足蹈,我没有打扰他们.歌曲听完了,我说:“请你们说说你们听到了哪些场景.”有些同学马上举手说:“我听到美丽的城堡,里面住着王子和公主,他们在开舞会”:还有同学说“我听见王子和公主出去游玩回来了,他们的士兵在城堡门口迎接他们的到来”,还有“我听到这是猫和老鼠动画片里面的音乐”等等,我很开心,看到他们快速转动的脑袋.接下来我播放视频片段《快乐王子的小船》看到视频里面跳舞花朵,已经情不自禁小组、同桌开始讨论,这时我抛出问题,从这段视频当中,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在刚才的基础上,你还想到什么呢.这次的小手更多了,城堡里有很多人,他们在开生日会;还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也来了;王子开着自己的小船带着我们也去了这个城堡,好多人很开心等等.看着他们满脸幸福的样子,真是不想打断他们,接下来让我们也驾着自己的小船,去我们向往的城堡吧!视频《快乐王子的小船》,先让我们观看视频,看看一会你打算表演里面的什么角色吧!大家看的很认真,早已

安奈不住的已经在一边想一边比划的.接下来让我们小组站好吧,让我们也来学习下.大家很有序站好位置上,这时小组内开始讨论,你做什么,我做什么,你应该怎么做,等等.音乐开始,看着每小组都在认真的表演,歌曲里面的小小花甲虫,一朵小花.特别是最后一个结束的造型是最难的,要求小组内合作完成,每个人都是结束造型的一份子.有的小组已经急得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在比划来比划去,都感觉不满意.这时我提点下,组里间相互帮助,大家一起想,我们以前课堂上学过的动作,都可以加进来.过一会我过去在检查,都已经做好了,幸福和开心写在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那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一次吧.这次同学们更加有自信了,表演的都很好.很多同学表演完后说还想再表演一次,我也不想让他们失望,那我们再来一次吧,看着他们我也很高兴.音乐课,我们不能抹杀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好动、好玩、喜欢模仿,那我们就把这些加到课堂中来,他们喜欢,我们老师更加喜欢.

音乐与心灵

音乐与心灵 ----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一、音乐是最高的艺术 音乐似乎有神秘性,但我们在儿时最早接触的艺术,就是音乐,我们从儿歌中得到真实的欢乐。 对音乐之本质的思考,是一个古老难题——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宝玉云:声音之原,不可不察。诗词一道,但能传情,不能入骨。 黑格尔: 如果我们一般地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成是一种灵魂的解放,一种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观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最酷烈的悲剧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了。 二、西方古典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的地位 西方古典音乐: 从17世纪(以1600年歌剧诞生为标志)的巴洛克音乐开始,代表人物是巴赫和亨德尔;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阶段,终止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是德彪西)。 在这三百五十年时间里的欧洲近代音乐,通常被称为“西方古典音乐”。 近代欧洲对人类的音乐艺术的贡献: 通过近代欧洲民族,人类的音乐达到了真正的自主地位,摆脱了对于宗教的仆从的地位,也摆脱了对于舞蹈和文学这些艺术门类的附庸的地位,其中,无标题音乐是典型代表。 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与中国听众对它们的审美接受之间,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标题的纯器乐作品。

纯器乐的神秘性: 不依赖于歌词的音乐,倘若更无标题,则无法从中指认任何故事或现实事物。 在欧洲,17世纪之前,器乐附从于声乐。17世纪后,有两个因素使得器乐逐渐获得主导地位,一是乐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一是歌剧的兴起对器乐作品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纯器乐的发展,极大地打开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范围与表现深度,以致,西方的声乐后来竟追随了器乐的发展,力求在歌唱中达到器乐的境界。 [例: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协奏曲》第二乐章之美,是我们无法言说的。] 西方古典音乐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我们没有理由错过它。 三、我们从无标题音乐中听到什么? 门德尔松: 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但每个人对文学总是能够理解的。不过,对我来说,一首我所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不是因为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了。因此,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得都不能令人满意。 [例如,我们从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中听到了什么? 我在此,可以勉强地用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其实是用另一类艺术的作品来说这一类艺术的作品的意境,这并不是解释,而是启发。] (1)音乐不能直接再现现实 在音乐作品中有无客观的现实内容?这是一个音乐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音乐无法直接描写外部现实事物,但能把人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的特征与节奏表现出来。而我们在聆听作品时,凭借我们自己本有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就能仿佛看到了音乐对外部事物的描写。 贝多芬关于自己的《田园交响曲》曾说过的话: “只要对乡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出作者的意图。” “这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欢乐在人心所引起的感受。” (2)何为“对音乐的理解”? 听音乐,其实就是去听被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天籁。 音乐乃是“言之余”。

浅谈俄罗斯文化中的传统音乐

浅谈俄罗斯文化中的传统音乐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俄罗斯语言与文化漫谈 指导老师:陈秀梅 姓名:张心宁 学号:201501060534

浅谈俄罗斯文化中的传统音乐 摘要:俄罗斯音乐在十八世纪前主要为宗教音乐,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十八世纪起开始流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俄罗斯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历史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它完好的结合了古典与现代,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俄罗斯传统文化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性 一,俄罗斯音乐发展过程 (一)6~9世纪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象崇拜的仪式歌曲”就是这种文化之一其中包括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前者与农业劳动密切关连,属于一种劳动歌曲;后者与婚丧礼仪紧密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哀伤的哭腔。(二)9~17世纪 9世纪末,随着基辅罗斯的形成,以英雄史诗和传说为内容的“壮士歌”逐渐繁荣。它是一种朗诵性质的叙事歌曲,词曲紧密结合,旋律从容庄重,由民间弹唱艺人演唱,常用古斯里伴奏。世俗音乐的体现者──民间杂耍艺人尽管遭受教会和上层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艺术生机勃勃,与社会广大阶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普遍的欢迎。15~16世纪,新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罗斯形成。作为俄罗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体现的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和定型,具备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在众多的民歌体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长歌”。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俄国剧院里,音乐成为重要的艺术手段。在王宫和贵族庭院里组织了由欧洲类型乐器构成的管弦乐队。到18世纪,音乐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娱乐和消遣:建立了歌剧院,举办了公众音乐会,家庭音乐活动开展了。在18世纪30年代成立了附属宫廷的意大利歌剧院。 (三)18世纪末

纯音乐与标题音乐

我们所说的“纯音乐”,专指音乐史、音乐美学术语上的含义:“绝对音乐指纯音乐,跟音乐自己以外的事物无关,尤其跟其他艺术门类不发生联系,也就是说,不企图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变成音乐,不企图模仿、描画或摹绘抽象物与具体物,不企图描述或表现情绪或情感,而且也不管时间、地点和场合。这样,具有自己的法律的音乐,与它的存在和表达,就建立在音乐的形式和格局这样一种自律的基础上 如何定义纯音乐?不管如何定义恐怕都难与标题音乐作对应比 较? 这个“纯音乐”(或曰“绝对音乐”),是相对于“标题音乐”而言的--这也是最通常的一种看法。在浪漫派音乐产生之前,我们似乎并不需要这两个词。尽管我们也能从古典、巴洛克,甚至更早期的音乐中找到一些可以界定为“标题音乐”的作品,但浪漫派之前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归属于“纯音乐”。“纯音乐”概念的形成和被明确,应该和“标题音乐”的出现紧密相连。我曾以为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奥地利著名音乐批评家汉斯立克。我在他的名作《论音乐的美》中不仅看到这样的句子:“只有器乐才是纯粹的、绝对的音乐”,而且他在书中详尽论述了纯音乐(即他所推崇的音乐)的内涵和美学价值。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可能更早地出现于他的宿敌瓦格纳的一部著作(当时他用的是“绝对音乐”一词)。作为勃拉姆斯、瓦格纳同时代的人,汉斯立克是纯音乐的坚决支持者,而勃拉姆斯与瓦格纳正好是浪漫派时期两大阵营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对于“纯音乐”和“标题音乐”,如果我们用的是英文表述,可能不容易产生某些误解或歧义。“纯音乐”被称为Absolute Music,所以也叫“绝对音乐”;“标题音乐”则叫做Programme Music。注意,不是Music with Title,而是用的“Programme”一词。这个词与其说是“标题”的意思,不如说倾向着“纲领”的含义。所以我们不能(由中文表述)顾名思义地认为“标题音乐”指的是带有“标题”的音乐。对于“Programme”,“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曾有过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所以,一些看上去有着明显“标题音乐”标题(这当然首先排除了那些只说明调性调式和体裁形式的标题)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划到“标题音乐”当中去。比较典型的就是您提到的勃拉姆斯的那首著名序曲:《学院节庆序曲》,还有它的姐妹篇《悲剧序曲》。它们与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及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这样的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它们都属于“音乐会序曲”,但前者的标题充其量只是暗示了一种气氛、色彩或情绪,后者却可能与文学、民间传说或历史事件相关联,明显地强调描绘性。倒是有将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归类为性格序曲的,大抵指的也是上面所说的意思。 我觉得如此说来标题音乐不该成为纯音乐的对应物,因为那标题不是音乐作品本身,而只是一种前置性的解读。其作品本身还是符合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王秀 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 音乐问卷综合数据: 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 弦乐曲 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 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 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品的作者。 过程与方法1.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2.采用语言创设情境、对比欣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乐派的音乐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 2.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20首经典俄罗斯民歌收藏起来慢慢听~

 20首经典俄罗斯民歌,收藏起来慢慢听~ 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音乐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音乐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悠扬而富有感染力的曲调,对世界民间音乐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俄罗斯民歌表现的民歌不论是题材、形式、风格都非常广泛多样,而且表现力极为丰富。悠扬的而带点忧郁的小调加上浑厚的男高音往往具有很强 的空间感,仿佛让人置身于广阔的大地上,十分富有张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那些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熟悉的旋律……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苏联歌曲之一。歌曲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主题曲。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霍勇- 亲爱的人 《喀秋莎》《喀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俄国的歌曲,在第二次大战时常被前线男儿当作军歌唱诵。该曲描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对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思念和盼望之情。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喀秋莎张

华敏- 俄罗斯歌曲珍品 《红莓花儿开》《红莓花儿开》是一首俄国的歌曲,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它是前苏联电影《幸福生活》的一首插曲。《幸福生活》这部电影摄制于1950年,它描写了集体农庄里青年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情。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红梅花儿开关牧村-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三套车》《三套车》表现了马车夫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当时,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三套车蒋大为-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小路》《小路》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1941年,一位采木场的姑娘给她远在前线与德寇作战的男朋友写的 一首爱情诗。小伙子在战壕里掏出姑娘写给他的诗高声朗诵,这首诗随即在战壕里传开,在前线流传。同样当过红军战士的前苏联作曲家弗拉吉米尔.格列戈列维奇.查哈罗夫得知后,将这首诗谱曲。一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伟大卓越的爱情歌曲在前线乃至整个苏联流传开来。这首《小路》虽然带有忧伤的情感,但在忧伤之后隐藏的却是勇敢的精神,在整个俄罗斯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困苦岁月,它曾经鼓舞

俄罗斯文化欣赏

《俄罗斯文化欣赏》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类学号:姓名:王银琳 普希金的苦短人生 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年代,只要时代在发展,就会有名人层出不穷的涌出。当然,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也不会例外。为我们所熟知的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彼得·柴科夫斯基,弗拉基米尔·列宁等等。然而,当我们研究着俄罗斯文化著作上时,绝对会少不了这位:普希金。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享年38岁。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青铜骑士”。然而这么短的时间却活出了酸甜苦辣杂味的人生。 一青少年时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二南方流放时期 普希金于1820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 三乡村幽禁时期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 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 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 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主题: 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 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 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 (一)熟悉两个主题 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3、比一比:两首民歌 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上》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情绪悠长、抒情略带哀伤欢快、活泼、舞蹈性 速度中速快速 节拍三四拍二四拍 节奏舒展紧凑、密集 4、说一说:两首民歌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

谈谈交响音乐的标题及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如何欣赏

. 谈谈交响音乐的标题及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如何欣赏1.无标题音乐的简介 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另外,在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界定上也不能以点盖面,有明确标题的并非全部是标题音乐,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它只是依据作品中的某一动机或作曲家的主题思想而命名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所采用的题材更多的是作曲家对人生或某一事物概括的想法,它不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人物、事件为题材和容,音乐不具有描绘性的情节。如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它取材于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它更多的是表达贝多芬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希望人类和谐存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此类作品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情感体验就在于此,听赏者始终被这一核心主题所打动,使他们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完全被释放出来。 无标题音乐的表达形式通常严格遵循音乐形式美的规律,以纯粹的心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根据题材容来构思作品的结构。如巴赫的《创意曲》,鲜明、生动的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它随着不断变化的乐曲形式发展变化着,无论是答题还是对题,它都将全曲紧密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形式美感。再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主副部之间的调性对比、音乐速度对.

第二十七章 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第二十七章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掌握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教学重点: 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教学难点: 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俄罗斯音乐中的自然调式 俄罗斯民间歌曲和俄罗斯古典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广泛 的运用自然调式,并以自然音体系为其旋律与和声(多声)的主 要基础。在俄罗斯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上这些自然调式有着重要 的意义,并使它的和声语言具有了一系列民族特点。可以说,对 调式的自然音体系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罗斯古典音乐 中鲜明的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顺向的发展。同时,自然调式也是 俄罗斯古典音乐与俄罗斯民间歌曲创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近 似的基础,并被苏联音乐的现实主义倾向所继承。 自然调式在俄罗斯音乐中得到了极为广泛和独特的解释与应 用,与西方传统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些自然调式中最重要、 最简单的是自然小调。 1.关于自然小调的绪论 在西欧古典音乐中,自然小调只是偶尔使用(见贝多芬第五 交响曲第一乐章尾声中的下行模进) 的作品则根本没有。 而整个建立在自然小调上 但在俄罗斯音乐中,无论是在民间音乐还是在专业音乐中, 自然小调都具有特殊的和极为重要的地位。俄罗斯音乐创作了许 多与和声小调的功能和色彩有着有机的联系的、新颖和富于表现 力的旋律与和声进行。在民间歌谣、民间的多声合唱,在各种俄 罗斯歌曲的改编曲以及我们的著名的作曲家(格林卡、达尔戈梅 日斯基、柴科夫斯基、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一科萨科 夫、塔涅耶夫等对民间音乐所作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改编范例中, 都能很容易地找到这种具有特色的进行。几乎所有俄罗斯作曲家 作品中都存在着的、大量的、在艺术上无懈可击的和极为多样的 应用自然小调的范例,使某些人错误地认为,俄罗斯的和声除了 自然小调外就再也找不到也创作不出什么新颖的特点来了。我们 并不反对给予自然小调以很高的评论,但也必须肯定,在俄罗斯 音乐中看到的独特的调式一和声特点决不仅限于自然小调一种。 2.自然小调的基本特点 在俄罗斯音乐中,自然小调不仅是作为普通的和声小调中的 一种偶然因素,而且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然调式。因此,小属和

俄罗斯文学赏析

19世纪俄罗斯爱情诗坛上的奇葩 —读《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失去了神往,失去了灵感, 失去了眼泪,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于是在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往,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致凯恩》写于1825年。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普希金在彼得堡和她相识。1824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

有年老的奶娘。1825年夏天,凯恩凑巧到与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毗邻的三山村中一位亲戚家做客,从而得与诗人见面。普希金与凯恩一起散步、交谈,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凯恩离开三山村的这一天,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署的日期是“一八二五年七月十九日”。凯恩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他清早赶来,作为送别,他给我带来了一册《奥涅金》的第二章,在没裁开的诗页间我发现了一张折成四层的信纸,上面写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等等。当我准备把这个诗的礼物放进盒子里时,他久久地看着我,然后猛然把诗夺了过去,不想还给我。我苦苦哀求,才又得到它,当时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诗人在意外的欢欣之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 《致凯恩》这首诗歌是情诗的典范之作,是普希金写得最美的一首。普希金的爱是幸运的,凯恩给了普希金两个美妙的瞬间,而她自己却因普希金的诗而获得了永恒。在手稿上,普希金在这首诗边上还画了一幅凯恩的速写头像,凯恩曼妙的形象、温柔的声音和天仙似的倩影,都永久地定格在普希金的诗歌中。《致凯恩》写的就是这种瞬间的爱的感受以及由之带来的长久的爱的回味。爱,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在一个瞬间突然产生的。爱,又可能是朦胧的,生成之后仍往往不能被清晰地意识到,待到某一类时机的出现,情感的闸门才可能被突然地打开。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当年在彼得堡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精灵”,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堕梦境。第二节写那一瞬间给诗人留下的长久的记忆,第三节写爱的淡忘,第四节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教案设计

第九单元 第十八节 标题性交响乐的诞生
教学目标 1、 聆听《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 2、 在聆听、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柏辽兹。 3、 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理解标题音乐及浪漫主义 流派风格的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有鲜明的标题及虚幻奇想的戏剧性情节;有固定乐思,并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 突破传统交响曲的典型结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欧洲历史上看,标题音乐可追溯到 14 世纪的狩猎曲,直至贝多芬的《英雄》 (第三)、 《命运》 (第五)、 《田园》(第六)交响曲。但此前的标题音乐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说明。 提问:有文字说明的标题音乐,当属哪一位音乐家的首创? 回答:法国作曲家柏辽兹。 出示课题:标题交响曲的诞生 二、新课 1、柏辽兹(1803——1869)法国浪漫主义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文学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 辽兹三个人的身上。在他们的作品中,糅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 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柏辽兹是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学习弹钢琴和吉他, 12 岁就为当地乐团作曲。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1821 年送他去巴黎学医,但柏辽兹对医学不感兴趣, 1824 年获得医科学士学位后,断然改行。1826 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30 年的七月革命,激起了柏辽兹的 革命热情。他走在街头,同群众一起高唱《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编成带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作 品,表明他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同年 8 月,他以康塔塔《沙达那帕》获罗马大奖。也是在这一年,他完 成了代表作《幻想交响曲》。1830——1846 年间,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问世。1848 年之后,柏辽兹的革命热情冷却,加以个人生活上的种种不幸,在创作上转向宗教题材,风格上转向平静 而稳健。到晚年,由于贫病交加,儿子又死于哈瓦那,种种打击,致使柏辽兹在巴黎孤独地去世。 柏辽兹的音乐作品主要有 3 部歌剧、4 部交响曲、6 首管弦乐曲、25 首合唱作品,还有歌曲和音乐话剧。他 是 19 世纪法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的大作曲家,他把人物以“固定乐思”来表现,使管弦乐作品犹如戏剧般地 发展,这是他对音乐的重大贡献。(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内容,作简短介绍) 2、介绍音乐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 乐)相对应。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 于情节性的。 当然,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标题音乐就是在非标题音乐的基础上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何思特 20071143020019 07级2班

从19世纪到20世纪,音乐界的大部分重大革新和音乐语汇的增加都是围绕德、奥、法为中心展开的,但不论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还是20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音乐特征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那么,究竟是其身上的哪种东西会令我们情不自禁的产生共鸣?其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又源于何处呢? 一、19世纪初期俄罗斯“悲情主义”音乐旋律的诞生 19世纪初期,俄国专业音乐的现状基本上处于模仿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法国音乐和德国音乐影响的混合体。此后,拥有“俄罗斯音乐之父”美誉的格林卡(MikhaillvanovichGlinka,1804-1857),其音乐创作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因此,他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俄罗斯民族乐派吸收了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经验和技巧手法,以发扬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与音乐精髓为宗旨而登上了世界音乐的舞台。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第一代探索者,格林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格林卡在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性特征是其不同于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要因素。格林卡的音乐牢固地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民间歌舞曲调是其创作的根基;格林卡创作的具有民族气质的城市歌曲中那充满忧郁、感伤的音乐旋律是他音乐语汇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悲情主义”的旋律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格林卡是19世纪俄罗斯“悲情主义”音乐旋律的创始者。 二、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氛围和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民族成为一个悲剧性的民族,而悲剧性便成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1840-1893)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旋律真挚感人,具有强烈的紧张度和戏剧性,既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也透露出浓郁的“悲情主义”气息。这种悲剧性情感像一条主线一直贯穿于作曲家所有音乐作品中,即便是欢快的音乐曲调,“悲情主义”都或多或少的萦绕其中。柴科夫斯基继承、发展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他以“悲情主义”的创作原则创作了充满悲情的诸多音乐作品感动着世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与柴科夫斯基处于同一时期的“强力集团”(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将俄罗斯音乐先驱者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推上了新的高峰。他们同柴科夫斯基一样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及创作成果外,也尤其强调创作中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描写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表现本民族的心理、愿望、性格和喜好。 三、20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20世纪音乐是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之后的连接段。作曲家们在继承了浪漫派强调个性、注重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的同时,在创作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音乐旋律不再过分强调富有歌唱性,旋律琐碎零散,不具有连续性,缺乏呼应与发展,纵向的和声取代了旋律的位置。使20世纪的音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20世纪音乐是不谐和音统治音乐的时期,大把大把的不谐和音已不再需要解决。20世纪又是追求音色的多样化、音响变异和发明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世界音乐发展的背景下,此时的俄罗斯音乐又将向世人展现什么呢?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NikolaievichSkryabin,1872—1915),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他与本国的同时代作曲家相比,是最少具有俄罗斯特点的。李斯特、肖邦是他年轻时期的楷模,后来又对瓦格纳的音乐由衷钦佩。他是一个具有独特创造性头脑,以及深刻新思想理念的作曲家。但是扎根于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土壤的他,那宽广的旋律,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还有那神秘而忧伤的旋律色彩,怎能将其与俄罗斯民族气质相割裂! 20世纪最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浓厚的悲情主义色彩的优秀音乐家是集作曲家、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 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反映俄罗斯风情。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 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 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高中音乐鉴赏 标题性交响曲 教学设计

陕西省中小学薄弱学科优质教学录像课评比活动参赛作品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授课班级高二(8)班 执教者曹龙刚 单位宝鸡市陇县中学 授课时间 2011年5月

教学目标: 1、赏析《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理解作品的戏剧性情节。 2、了解标题音乐的基本特征,初步懂得与标题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 3、认识作曲家柏辽兹。 4、认识、理解“固定乐思”音乐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理解作品的戏剧性情节。 难点:认识和理解“固定乐思”随情节发展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方法:赏析法、谈话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音乐片段。 2、【问】这是一首什么乐队演奏的音乐? 3、【问】刚才我们聆听了一段音乐,在不告诉大家乐曲名称的情况下,同 学们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理解乐曲线索?(理解乐曲的第一线索是乐曲标题) 4、【思考】刚才的音乐片段选自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作品描写的内容? 虽然我们知道了这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的片段,但是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对音乐的理解上还是无从下手。在西方音乐史上诸如此类的情况非常多,通常作者给出的乐曲名称带有序号或者编号的色彩,让听者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很难理解。 5、【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描写的内容?(根据乐曲内容给乐曲一个明确的标题) 在浪漫主义音乐后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给他的作品加上了明确的标题,而且有文字说明创作意图以帮助听者理解其音乐作品的内容,从而诞生了标题性交响曲。 二、音乐知识:

俄罗斯音乐学院-俄罗斯音乐学院 俄罗斯3所音乐学院18年排名

俄罗斯音乐学院-俄罗斯音乐学院俄罗斯3所音乐学院2018年排名 众雁留学特聘有3位俄罗斯艺术院校指导老师。分别为列宾美院油画系毕业,以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5年声乐学习经验和5年钢琴学习经验,通过众雁留学申请俄罗斯艺术院校,老师能为您的孩子初审作品,让孩子少走弯路,并在资质达标的情况下100%申请成功! 俄罗斯3所音乐学院常居世界音乐学院排名前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作为对比,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排名35位。俄罗斯浓郁的艺术氛围和严谨的音乐教育,认真思考自己未来并

期待着拥有成功艺术职业生涯的中学毕业生将有机会在这里得到真正发挥才能与天赋的机会。 音乐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中心城市的水平最高,它的大学主要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及处于下诺夫哥罗德市的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多年来这三所着名的音乐学院一直位于音乐类院校排名的前三甲。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是着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毕业的地方,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该作曲家真正成熟走向辉煌的平台,该校的钢琴、小提琴、声乐与作曲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其次可供选择的学校是莫斯科文化艺术大学、圣彼得堡文化艺术大学和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音乐系。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一、大学概况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创建于1866年,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俄

罗斯第二个成立的音乐学院,原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俄罗斯一流的音乐学府,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塔涅耶夫、拉赫马尼诺夫、斯科里阿宾、斯维什尼科夫、吉列尔斯、奥斯特拉赫、里赫杰尔、罗斯特罗颇维奇等。 二、课程专业设置 一般课程设有作曲、指挥、民间音乐、音乐理论、歌剧、表演。在乐器方面教授管风琴、打击乐器、钢琴、弦乐器、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专业、管乐专业、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音乐理论史专业、民族音乐专业、作曲专业,独唱专业、合唱指挥专业 三、招生相关 预备系和一年级的每年招生工作在3月份及9月份进行,9月1-10日开学。必须要通过面试方可录取。主要教学形式-:五年学历硕士学位制、进修、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满,考试合格,将颁发硕士或博士文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