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教案课程

古诗《所见》教案课程
古诗《所见》教案课程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

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送气音,读第三声,左右结构>、振<是翘舌音,读第四声,左右结构>、蝉字<是翘舌音,读第二声,左右结构>)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各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

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文章。

2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袁枚?清)

动态:骑、振,

静态:意欲、闭口,

看到:牧童、黄牛、蝉,

听到:歌声、蝉鸣

最新小学六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精编版

2020年小学六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精编版

1、枫桥夜泊张继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 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落乌啼霜满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苏城外寒山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背诵 2、渔歌子

2019年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年3月22日上午第三节 班级:初三年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规范答题和准确答题的能力。 (2) 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3) 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规范答题和准确答题的能力。 (2)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音节和谐、文字精炼、意境优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节课,让我们遨游诗歌的世界,走进唐诗宋词元曲,感受它们的多彩多姿、多情多味。 二、明确考纲 1、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样式; 2、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3、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直击中考(中考试题) 水调歌头(苏轼)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常识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 2、建功立业 3、思乡怀人 4、秀美山河 5、离愁别绪 6、雄心壮志 7、热爱田园 8、怀才不遇 9、自由悠游 10、美好爱情 (二)古代诗歌语言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双关、顶真、借代、用典等。作用:生动形象、增强气势、张弛跌宕、委婉含蓄等等。 2、炼字:(1)动词(2)形容词 五、答题方法指导 (一)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整首诗歌 (1)崔颢《黄鹤楼》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或词语;②分析归纳景物特征;③找主旨句、情感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堂练习 曹操《观沧海》这首诗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藏万千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名句赏析 (1)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样解释?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翻座座山过道道水好像没了路,穿过柳阴走过花丛又是一个村庄。(释含义)描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描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表情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深层含义) 【答题步骤】①解释诗句的含义;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或写了什么内容;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④深层含义(哲理诗句)。 (2)课堂练习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怎样解释?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周围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释含义)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写内容)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情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深层含义) (二)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修辞 (1)李煜《相见欢》这首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比喻。好处:以丝喻愁,“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诗人内心的烦乱、无法忘却的离愁别恨表达出来。【答题步骤】①用什么方法;②写什么内容;③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用典。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朝廷能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2、炼字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这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描写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注意看修辞方法及作用;③展开联想写出该字描述的景象;④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者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课堂练习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波涛如怒”中“怒”字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怒”是发怒的意思;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③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出了黄河咆哮的壮观;④烘托了潼关地处黄河边地势的险要。 六、答题方法小结 七、课堂小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学会了古代诗歌阅读的方法,犹如手握一把金钥匙,就能从容面对考试。虽然前方行路艰难,但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布置作业:完成《复习指南》56至58页的作业。

古诗两首之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之《所见》教学设计 世外桃源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案《走进唐诗》

走进唐诗 ●阅读目的 1 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2 通过对唐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3 在阅读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搜集、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 2 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激发阅读兴趣; 2 授予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登高望远,每每涌现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不免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挞权贵腐败,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二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 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2 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体现感悟)。 3 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学习诗人品质,从中受到启发)。 三品位唐诗 [出示课件]: 1 到唐诗中赏雪景: ①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到唐诗中听鸟鸣: 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 到唐诗中赏月: ①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②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 到唐诗中旅游: ①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 看牵牛织女星。 ②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 到唐诗中体验真情: 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亲近唐诗: 唐诗的魅力远远不只这些,唐诗的背后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的逸闻趣事。 ①“推敲”一词的来历。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③宋之问吟诗遇老虎; ④白居易进长安。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黄宅二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自由练读)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师:评一评,谁读得好?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古诗阅读指导课

古诗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 2、总结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自学古诗《登飞来峰》和《蔽月 山房诗》。 3、能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李叔同的《春游》。 (二)教师谈话导入,感受庐山的美。 1、是啊,就像李叔同诗中所说的“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春天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踏青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庐山。 2、教师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美景。 3、谁还记得哪位大诗人曾写诗赞美庐山的风景。学生回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4、教师介绍其他诗人的诗句。 5、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有一首诗写庐山的,却和别人的诗不尽相同,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的独到之处。

(三)解读课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交流。 3、对苏轼,你了解多少,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四)初读古诗,想象意境。 1、学生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2、小组内互相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4、初读古诗,结合文中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庐山?学生交流。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庐山在苏轼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自学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古诗诵读(校本课程)教案

古诗词乐园 ——诗词班队活动之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积累古诗词,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培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的意识,提高运用诗词的能力。 3、培养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 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 2、每个学生办一期诗词归类手抄报,班级展示。 3、相关的图片影像。 4、要求每组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演一演一首诗词的情景,提前抽签准备,候选诗词《游子吟》《悯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小儿垂钓》,特别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一、接龙导入 一上课,学生接龙背诵诗词三十首。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小我们就与古诗词做亲密的接触,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乐园,畅游一番。 二、诗词填空 诵读了不少诗词,看看你的收获有多少,准备纸笔,别忘了填写诗题与作者啊,每位同学都要单独完成。 1、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题作者()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题作者()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诗题作者()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诗题作者()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诗题作者() 2.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题作者()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题作者()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___风放纸鸢。诗题作者() (4)遗民泪尽胡尘里,___王师又一年。诗题作者() 3.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诗题作者()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诗题作者()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诗题作者()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诗题作者()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诗题作者()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诗题作者() (7)窗含西岭--秋雪,门泊东吴--里船。 (8)--山鸟飞绝,--径人踪灭。 4.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诗题作者()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题作者()

古诗:所见

13、《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教学进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古诗两首》。出示“诗”字卡,这个字我们都认识,它念——shī,整体认读音节,一声调,读得高高的,平平的。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左右结构,言字旁,右边有三横,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点起笔,稍微向上倾斜一点,写平稳。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吧! 2.开学时我们还学过两首古诗,你们还会背吗?(指名两名学生背)这两首古诗是关于春天的,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是关于夏天的。 二、观察插图,识字,感知诗意。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第一首古诗,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吧!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呀? 预设一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骑在牛背上。注意纠正,孩子可能说成骑在牛身上 课件上对应位置出现“小男孩”和“牛”字样 小男孩,年龄小嘛,我们称他为——“儿童”。 课件上小男孩字样下面出现“儿童”字样,大家一起读——儿童 小男孩骑在牛的背上,这是一条黄牛,是我国农村最常见的一种牛 出示字卡,连起来读一读。 你还知道哪些牛?水牛、牦牛、野牛…… 是呀,骑在牛背上的是一个小男孩,像这样放牛的儿童我们就把他叫做“牧童”,和他亲热地打打招呼! 我们的古人造这个“牧”字很有意思哟,这就是古人造出的“牧”字,大屏幕演示“牧” ,你看,手持(拿着)一根荆条(一种树的枝条)鞭赶牛群,就是读一读。 那么,放马的人我们就叫他——牧马人; 放羊的人我们就叫他——牧羊人; 放牛的孩子呢——牧童。真聪明! 我们还能给“牧”找到词语朋友,大屏幕出示:放牧、牧草、牧童。大家一起读一读。 【这里的词卡字卡都是活用的,例:黄牛,先对折展示“黄”,展开就可以展示“黄牛”】 再仔细看看,你还从图上看到什么? 预设二我看到了一只知了。(若学生直接说蝉,表扬学生,你真能干,连知了的学名都知道。)知了啊,学名叫“蝉”。大家看——出示“蝉”图片,这就是蝉,夏天的时候呀特别常见。 出示字卡“蝉”,让我们读好这个字,翘舌音,再读。大家看,“蝉”是虫字旁,说明它是一种——昆虫。蝉也叫“鸣蝉”。出示词卡“鸣蝉”,读两遍。

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指导课教案

《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诵读,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理解。 课前准备: 1.背诵唐宋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宋诗人的故事。 一、导入: 一段乐曲,会牵动我们无尽的情思;一道风景,会使我们留连忘返;一幅好画,会让我们心驰神往。好诗,就像是一组立体的画,一道永恒的风景,一曲流动的歌,定格在我们的心田,牵引我们心中无限的感慨。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诗宋词,去感受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去品味古典诗词和谐的音律,精妙的语言。 二、走进唐诗宋词,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宋词(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李之仪《卜算子》

王维的《山居秋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贺知章《回乡偶书》李清照《声声慢》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宋词(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是一幅男子汉的形象,正因为是一种“沙场在前,美人与后”的境界才显得和谐与壮烈,令人感叹遐想不已。“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古朴,平实,平生最爱朴实。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令人顿觉天地虽大,万物虽众,自己却是来时来,去时去,生来孤独,死也孤独。心境好时读它,只觉得淡淡的惆怅;而心境不佳时读,可是觉得无边的寂寞了。 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发人深省,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不要空将青春消磨,碌碌无为,要趁大好年华奋发进取,为国作出贡献。 3.我最欣赏的唐宋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精巧艳丽的温庭筠,豪放旷达的苏轼?? 最爱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孟浩然已经远去,李白仍然望着江水,友情如江水一样绵延不断。 最爱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 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多么无私而有担当的英雄啊!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从同学们气宇轩昂的吟诵中,老师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品味唐诗宋词,你赏我析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做好《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显特色、出成果、争示范,特将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学生阅读生活领域,借助古典诗歌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书香文化 具体目标: 1、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学习古典诗歌作品,从小广读博览,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在大量诵读、欣赏等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大量语言文

字的精华,丰富孩子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读写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2、造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教师们沉下心跟学生一起读,去读古典诗歌,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练习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2、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法”,如诵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诵读”中品,在“练习”中悟,真正领悟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小学古诗校本教材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1节教学内容:江南春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乐游原作者:李商隐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儿童诗课外阅读指导课

打开儿童诗的大门 ——儿童诗课外阅读指导课精品教案(有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童诗、读童诗,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 2、初步学会用“品味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的方法阅读儿童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读儿童诗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儿童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童诗4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猜猜儿童诗 (板书:儿童诗)你知道什么是儿童诗吗? 指生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那么儿童诗究竟是不是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儿童诗的大门,去掀开儿童诗那神秘的面纱。(补全课题) 2、游戏识童诗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你可能就会明白什么是儿童诗了。 师生做游戏:《你问我答》(出示课件) (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3)出示《我不想吃鱼》,学生齐读。 (4)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儿童诗,像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一年级的《柳树醒了》《两只鸟蛋》等等。仔细想想这些儿童诗,再结合刚刚读过的这首,你对儿童诗是不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指生说。 小结:是呀,儿童诗就是专门为我们儿童写的诗。它语言优美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充满丰富的想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了解了什么是儿童诗,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她,一起去感受儿童诗的魅力。 二、依托文本,研究方法 1、出示课件:《朋友》 根据你对儿童诗的了解,你猜猜这首诗会写什么?生猜测。 2、指六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看是不是和自己猜想的一样。 3、读悟儿童诗,学习方法 一读: 请同学们都来用心地读读这首儿童诗,看看你从这首诗中能读懂什么?可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理解,相信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发现。 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教师随机指导)

幼儿园大班古诗:所见

幼儿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大班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古诗:所见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目标: 1、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准备: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过程: 一、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6、出示第四幅,师:突然,牧童看见了什么?认识蝉(播放蝉鸣的声音)。哎呀,鸣蝉唱得这么好听,你想不想去抓它?抓了它干嘛?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大班古诗教案

大班古诗教案:《所见》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学习朗诵古诗,初步尝试创编古诗,感受创编的乐趣。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古诗图片2幅;与图片相结合的古诗内容;伴奏音乐“办家家”;记号笔、纸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一,幼儿看图回答)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二)、基本部分: 理解古诗内容并朗诵古诗: 1、师: “这个骑在牛背上的孩子,叫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哦!原来是牧童骑(引导幼儿说黄牛)”,(师边说边出示第一张文字图片) “这个牧童,他嘴巴张得大大的,在唱歌呢!他的歌声传到哪儿了呀?”(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哟!歌声在密密麻麻的树林上空回荡呢,这就是

“歌声振林樾”。林樾指密密麻麻的树林(边说边出示第二张文字图片)“在这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学说一遍) 2、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和刚才的一幅画有什么不一样?(师边说边出示第二幅画)(幼儿看图后回答)师: “呀!牧童为什么不唱歌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谁知道?”(幼儿自由讲述)师: “好的,那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师出示蝉的图片贴在树上)“哦!原来他发现了树上有一只蝉,瞧!这只蝉在树上干什么呀?(它在叫呢)”蝉在鸣叫我们就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他会去干什么呀?(去捉蝉)“捉”还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也出来了“意欲捕鸣蝉”。(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张文字图片) 这样想着,牧童马上停止了歌声从牛背上下来了,可以用“忽然”这个好听的词来说。“你们看”(出示牧童站立的图片)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呀?(不讲话,闭上了嘴巴)“闭上嘴巴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闭口”,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就是闭口立,联起来就是“忽然闭口立”。(师边说边出示第四张文字图片)“呀!藏在第二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请小朋友念给我听一听,(幼儿学念一遍) 3、哇!你们真聪明!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一共有几句话呀?(四句)提问: “四句话的古诗叫什么?(绝句)每一句有几个字呢?”(5个)师小结:“有四句话每一句有五个字的古诗就叫五言绝句”。 4、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呀?(幼儿回答后出示文字)诗人袁枚真是个有心人,他呀把自己看到的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在每天的讲新闻活动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好吗?(好)“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诵这首古诗呢?(想)(师边念边摇晃身子,并注意音的节奏)师: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主题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主题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莺歌燕舞话诗词姹紫嫣红春满园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积累与运用综合训练 一、导学构想 很多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接触春天的诗歌,那是从父辈们口中吟出的小曲;从上小学一年级读的《草》到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领着孩子读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本期又把春天的古诗词作为一个诵读主题,精选了一部分合适五年级学生的系列春天古诗词开展主题诵读活动。在拥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次指导课,对多年来学习进行梳理和提升,以便构建一个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立体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以致用,形成人生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材料,回忆所学过的春天古诗词; 2、能根据要求,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3、能利用所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新诗积累; 4、学习灵活巧妙的运用古诗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古诗词学习方法。 难点:灵活巧妙地运用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四、教学准备 移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看图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莺歌燕舞,姹紫嫣红。她永远那么令人陶醉,令人遐想。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为她吟诗诵词,好词佳句千古流芳。现在,让我们走进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百花园,与诗人们共享其中别样的春色。 大屏幕出示课题,齐读两篇。(读出生机,读出活力) 师:请先把自己装扮成一位古诗人,一位自信、精神而又博学多才的古诗人。 活动一:看图吟诗 1、图片展示各种春景图:看到这些美景,你想到了哪句诗? (1)依次展示风筝、柳条、繁花、春燕(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红豆图(全体起立,看节奏读诗),学生吟诗。 (2)谁还会吟诵关于春风、春雨的诗句? 小结:吟了这么多春天的诗词,有春风的、春花的、春水的、春鸟的…… 对于有心人,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诗。 多媒体展示: 让我们记住:生活处处有学问一草一木皆诗文; 让我们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 过渡语:是啊,生活需要细细地品味,品出滋味,品出甘甜;其实,今天我们品读诗词也是品味生活,品出诗词的神韵,品出诗 人情怀,品出生活的真谛,然后去塑造自己明天的生活。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3 古诗两首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 【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