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购的中国品牌.

被收购的中国品牌.
被收购的中国品牌.

被国外收购的中国品牌,痛心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每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产品都在努力进入中国,来占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随着外资的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品牌被收购,吞并。

2006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中国纸业龙头企业晨鸣纸业集团。

生产妮维雅的德国公司拜尔斯多夫(Beiersdorf)公司欲以近20亿元价格收购国内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四大护发品牌。

生产力士,清扬的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

拥有雷达,威猛先生,佳丽,碧丽珠的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现在虽然被赎回,可是美加净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如当年。

拥有欧莱雅,卡尼尔,羽西,兰蔻,碧欧泉,植村秀,GIORGIO ARMANI,薇姿,理肤泉,美奇丝等国际品牌的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拥有强生,Clear Clean 露得清娇爽,邦迪,泰诺,派瑞松,达克宁,安乐士等诸多品牌的强生公司收购大宝集团。

拥有TEFAL、Moulinex、Rowenta、Krups、All-Clad和Lagostina等世界知名电器和炊具品牌的法国SEB收购上海“红心”和浙江“苏泊尔”

美国吉列公司收购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

法国达能收购娃哈哈,乐百氏,上海梅林正广和,武汉东西湖啤酒,并参股汇源,光明,蒙牛。

拥有百威品牌的美国AB公司哈啤,并计划收购青岛啤酒,

苏格兰纽卡斯尔集团收购重庆啤酒,

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福建雪津啤酒集团,

香港华润公司并购四川蓝剑啤酒公司,

英博参股燕京啤酒。

英国Diageo酒业收购四川水井坊。

瑞士Holcim,,摩根士丹利,爱尔兰的CRH,摩根士丹利联合鼎晖投资,分别收购了华新、海螺、亚泰、山水国内四大水泥品牌。

法国圣戈班全资收购徐州钢铁总厂,

阿塞洛米塔尔收购包钢,

美国凯雷并购江都钢管。

法国米其林收购我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佳通轮胎收购东桦轮胎。

美国柯达收购乐凯。

Torrington收购无锡轴承、舍弗勒收购西北富安捷轴承,美国TIMKEN(世界第三,美国第一SKF轴承)收购烟台轴承,德国FAG公司收购宁夏西北轴承。

ABB收购合肥变压器厂,日本东芝收购常州变压器厂。英国伯顿收购大连电机厂,西门子收购锦西化机,

德国博世无锡威孚,美国农机大鳄约翰迪尔公司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美国国际煤矿机械集团鸡西煤机和佳煤机,瑞典阿特拉斯公司收购沈阳凿岩机厂。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山工机械,柳工、和厦工。美国汉鼎并购玉柴工程机械,美国凯雷公司收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企业徐工集团。

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威海)

法国苏伊士集团收购常州水处理公司,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

外资零售业占领了中66%的市场,中国的世纪联华,大商勉强存活。外资快递占领中国20%的市场,10年内将达到80%。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四家已成为合资银行,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

通用、福特等6家巨型跨国公司和相对独立的本田、标致-雪铁龙以及宝马公司在我国都找到了合作伙伴,并且已经控制了95%以上的市场

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旗下拥有“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多个著名品牌。占领了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福临门,鲁花等中国品牌都有外资的参股和介入。

近期,民族品牌青岛啤酒被日本购买股分19.9%,真担心,不远的将来,我们的民族品牌就会消

这些品牌已不是中国的了

首先揭晓 第十名:白加黑。这个在中国大陆鼎鼎大名的感冒药,在2006年,白加黑就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了,而西安杨森虽然名字里有个西安,骨子里早就百分之百是比利时的了,还有中国最常用的紧急避孕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现在是瑞士诺华100%控股。这些药,咱老百姓可都是百分之百认为是中国的,结果呢,都是外国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咱中国人感个冒,避个孕现在都掌握在别人外国人手里。 第九名:南孚。中国人熟知的电池品牌南孚,也在2003年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集团收购了。曾经广告词中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可是现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企业了? 第八名:汇源。回想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唤起多少保卫民族企业的呼声,听听可口可乐中国区副总裁李小筠的解释,可口可乐兼并汇源发生在两个外资企业之间,可口可乐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汇源果汁是注册在开曼群岛的一个外国公司,这两个外国公司之间的企业兼并不涉及中国的投资政策,说白了根本不关你民族品牌啥事。 第七名:苏泊尔。做为国内烹饪炊具第一品牌,苏泊尔在2006年被法国著名小家电企业S EB收购,这个发源浙江的中国名牌,现在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了法国货。 第六名:大宝。“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多么熟悉的广告语啊。咱们天天见的大宝,其实早在2007年就投入美国强生门下了。别以为中低端这块市场老美不要,对于外来资本来说,虾米也是肉。何况中低端市场真的是虾米吗?别忘了咱中国可是有13亿人。 第五名:金龙鱼。这个几乎出现在每个中国家庭厨房里的食用油,其实彻头彻尾是一家外资企业,是人家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有的。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和路易·达孚所控制。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换句话说,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安全门已不在国人手中。 第四名:娃哈哈。当年法国达能收购娃哈哈时,娃哈哈老总宗庆后还一度扛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勾起了广大国民的无限爱国情怀,结果呢,宗庆后在收购争论的数年前早就拿到美国绿卡了,人家早变成美国人了,嘿,你说你一美国人跟咱谈啥民族情怀呢? 第三名:双汇。这个内地知名的火腿肠品牌,在2006年就卖给美国高盛集团。两年后,高盛又在湖南、福建收购了10多家养殖厂。这不由的让人想起投资大鳄罗杰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第二名:个别城市水产公司。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那可不一定。告诉你你还别

并购品牌整合案例分析

企 业 价 值 成 长 2012年1月,海信集团旗下的两间公司先后发布年度业绩预告:位于青岛的海信电器发布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11年度净利润增长预计超过100%。而与此同时,位于 顺德的科龙电器2011年全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滑50%~70%,业绩变动原因主要是本 报告期较去年同期科龙减持华意压缩股票的投资收益、获得的政府补贴以及其他营业外 收入大幅减少,非经常性损益的大幅减少导致科龙业绩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公司 经营性利润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尽管如此,海信集团底下两间公司的业绩表现仍引发 了媒体的关注。有媒体甚至还搬出了六年前海信并购科龙的事情评论。2005年9月9日, 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与科龙电器单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 议,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26.43%的股权转让给海信空调。自此,海信集团便间接成 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在2006年12月,被海信收购后的科龙电器曾订立目标:到2010 年,科龙电器全部家电年销售额力争超过400亿元。截至2010年,科龙财报显示营业总 收入约为176.9亿元,远未能实现目标。而2011年三季报显示销售收入为153.4亿元, 同样离目标较远。 为何离目标差距较远?结合海信、科龙两品牌目前的市场地位,溢海投资顾问从并购品牌整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海信收购科龙后明确了多品牌定位策略,海信、科龙、容声三大品牌确定为今后全国范围内力推的战略品牌,而且海信、科龙品牌将不分高低。按照公司的说法,将科龙 定义为“空调专家”,而容声将成为“冰箱专家”。海信既是公司商号,也是一个商标, 而科龙、容声都是一个产品的商标。“在整个品牌运营模式上,显然不能淡化商号。”言 下之意,海信是主品牌,科龙与容声作为子品牌,居于次要地位。收购科龙将近一年后, 2006年9月1日,科龙公布了新的商标:用象征海信科技和创新精神的字首橙色方块, 替代科龙字首“K”上红色的一笔,形成目前具有海信橙色基因的新标志。 但这样一个品牌策略,影响却是深远的。《中国经营报》引用国内最具规模的平面

中国企业收购国际服装品牌现象透视

中国企业收购国际服装品牌现象透视 中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并购浪潮中日渐崛起,开始向收购国际品牌迈进,这是充满机遇与挑战之路。中国服装企业对国际名牌从接触到并购走过不同的阶段:从代工、代理,经营权收购,直至最后买断。在行进过程中,不少企业散落在不同路段。文章分析了当前品牌并购的态势、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China local clothing enterprises are getting increasingly strong. They have begun to buy international brands. This is a road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hina local clothing enterprises have been experiencing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their coope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brands, which includes OEM, commercially authorized deputy, buying management right and finally merging. During the whole procedure, enterprises locate different direc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issues and strategy of current brand merging. 随着国际名牌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信息不断涌现,人们一次次感受到已持续数年的国际品牌收购旋风之猛烈。中国是当今世界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从出口竞争力系数(即贸易顺

外资收购中国企业案例

外资收购中国企业的基本类型: 1.是否是存在垄断的恶意收购,危害国家安全。 2.是否存在贱卖行为。 背景案例: 工程机械:卡特比勒收购山工后,有意收购三一,柳工。凯雷收购徐工在谈中,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 西北轴承(000595)拿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拳头产品铁路轴承与德国FAG集团合资,三年后的2004年,西北轴承被动让出股份,退出合资公司,同时还不得不把拥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铁路轴承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给了外商独资的公司,从此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美国铁姆肯公司与Torrington公司便通过同样的手段,分别将烟台轴承厂(以下简称烟轴)和无锡轴承厂(以下简称锡轴)从中外合资,最终变为外商独资。 四川双马,冀东水泥,华新水泥,海螺水泥引进战略投资者。双马和华新被外资控股。 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将联合鼎晖中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美元并购山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瑞士豪西盟(Holchin B.V.)拟通过定向增资发行A股方式最终控股水泥龙头G华新。 银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集团(KfW)下属的德意志投资开发公司(DEG),被收购方是南充市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2004年新桥资本最终控股深发展银行;高盛领导的投资基金,联合德国安联公司购买工行9.9%的股份;淡马锡(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购买建行5.1%的股份;凯雷收购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24.975%的股份等等。 钢铁:全球第二大钢铁巨头阿塞洛重组山东莱钢,最终以阿塞洛动用2.236亿美元收购莱钢38.4%的股份而落幕;世界钢铁巨头印度米塔尔收购华菱管线37.17%股权。 啤酒: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以58.86亿元的天价收购雪津啤酒100%的股权,世界最大啤酒企业AB收购哈尔滨啤酒,控制了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青岛啤酒27%股权、苏格兰纽卡斯收购重庆啤酒、荷兰喜力参股粤海啤酒,世界排名第二的南非SAB目前占有华润雪花49%股份。 热电:加拿大汉埔收购东方热电股份,香港明州并购宁波科丰燃机热电。 化工:美国UNIFI INC重组广东开平涤纶公司。

有哪些国产品牌被外资收购了的

有哪些国产品牌被外资收购了的? [ 标签:国产品牌,外资 ] Candy回答:1 人气:6 解决时间:2010-10-17 15:49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英国联合利华“租借”中华牙膏: 中华牙膏是中国最早、最具知名度的牙膏品牌之一。1994年初,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取得了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中华”牙膏。随后,中华牙膏的销量一直未能增长,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 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 位于广东中山的乐百氏曾是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之一,中国最著名的饮料品牌,其“乐百氏”奶曾连续六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00年3月,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此后几年,这个曾经与娃哈哈一起争雄的著名饮料生产商一蹶不振。 ▲ 德国美洁时收购活力28: 原为湖北沙市日化公司所有,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日化品牌。1996年,沙市日化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活力28”品牌由合资公司使用。现在,“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已经难觅其踪。 ▲ 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小护士创立于1992年,曾是中国市场三大护肤品牌之一。2003年12月,法国欧莱雅集团全资收购了小护士,随后该品牌被雪藏。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已几乎销声匿迹。 ▲ 百事可乐收购天府可乐: 天府可乐诞生于重庆,曾经的国宴饮品,曾以高达75%的市场份额风靡全国。1994年,天府可乐以区区3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贱卖给了百事可乐。几年后,“天府可乐”品牌便被雪藏,现在早已在市场上消失。 ▲ 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 原为上海家化集团旗下知名品牌,一度占有国内日化市场近20%的份额。1990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 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国庆特献】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这是最坏的时代,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终端竞争白热化让中国多数企业利润持续下滑,行业的洗牌进程不断加剧,大量企业濒临被淘汰的边缘。 这更是最好的时代,各行业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让所有企业在市场中机会均等,尤其是对于创新能力强的行业后起之秀来说,更是带来了无限挖掘的市场空间。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众多的国外工业品牌便如洪水一般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民族工业产品一时间面临着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一直到今天,如何兴起和发展我国自有品牌,依然是一个难解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里,我们正在被静悄悄地俘虏,然而我们很多企业家没有觉悟到,仍然在发着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后等别人来收购,获取一笔不菲的财富梦而沾沾自喜!然而看看我们是如何被别人控制吧,被控制后的后果意味着什么?那是在不须一兵一卒的情况,别人可以让我们瞬间倒下! 《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 1994年《中华牙膏》被荷兰《联合利华》收购。 1996年,《活力28》被美国《美时洁》收购 2000年,《乐百氏》被法国《达能》收购。 2000年,《太太乐鸡精》被瑞士《雀巢》收购。 2003年,《三笑牙膏》被美国《高露洁》合资 2003年,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被美国《吉列》收购。 2004年,《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2004年,《哈尔滨啤酒》被美国《安海斯布希》收购。 2004年,抗生素基地《华药集团》被荷兰《DSM》收购。 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差一点被告收购 2006年,福建《雪津啤酒》被比利时《英博啤酒》收购。 2006年,东胜《白加黑》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 2006年,浙江《德力西电气》被法国《施耐德》收购。 2006年,河南《双汇》被美国《高盛》收购。

中国国内没落几大电脑品牌回顾

中国国内没落几大电脑品牌回顾 看看国内的台式机品牌:1998年国内的电脑品牌如雨后春笋蜂拥出现,而如今留下来的还有几家呢?有多少品牌从市场中撤出,并渐渐被人们遗忘?先别着急,来看看目前国内的台式机品牌情况,首先,众人皆知且实力最雄厚的当然是联想,其次是神舟、清华同方、方正、长城、七喜、TCL、海尔等。 这些品牌几乎都在国内的残酷竞争中打拼了多年,它们也形成了国内品牌机的固定格局,在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上都有很强的实力。 那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1998年首届中关村电脑节“十大知名品牌电脑”:方正、联想、四通、清华同方、科海、柏安、恒基、科电、爱必得、国合。我们发现除了联想、方正与同方,其他的品牌都已经从中关村市场上消失灭迹,不复存在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在那里?电脑市场的逐渐成熟促使联想等大品牌厂商的崛起,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电脑就越来越难做了。所以一些品牌只要在经营方面稍有问题,都会导致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最后再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些已经远离消费者的台式机品牌,怀念一下它们在市场中留下的点点滴滴,找到一些逝去的、美好的或是遗憾的东西。 恒生电脑在1993年犹如一匹黑马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接连获得过许多辉煌成绩。第一个民营电脑品牌通过“ISO9002”国际认证;第一个打出免费保修5年的承诺;第一个在北京的商场销售中取得单个商场日销售 200台的突破,并在2000年登上了“中国市场十大名牌电脑”的宝座。然而,2004年一则“董事长携款潜逃”的消息使恒生电脑的神话彻底破灭,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就此告别。

据曾经在恒生工作过的内部人士透露,恒生的个人电脑业务从01年开始转坏,全北京的销售量也从99年最旺季的每天200台左右,降到每天几十台。当初收购“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后资金就一直扭转不开,后来又把本部搬到了航天桥,债务就没断过。 曾经恒生的雅典968品牌电脑 也就是说当时恒生电脑根本无法解决新开门市与直销店的开销,加上根基不牢固的总部财务状况。从01年开始职工的工资最长的就有拖欠1年之长的了。最后恒生商标侵权的官司败诉又赔偿了960万,宣布了它彻底的倒闭。董事长携款逃走后,公司的家当也都被拿不到薪水的职员无情夺走。 曾经接触过恒生的台式机,当时个人感觉这品牌的整机已经做的相当出色了,从产品质量到售后服务作的都比较到家,不过它被迫离开了这个行业。 四通打字机,没错,就是这个品牌,曾经的针式打印文字处理机,就是四通的产品。而这个品牌在个人消费领域仿佛做的还不够,也多次进行了这方面的投资,最后还是一条路,退出了个人消费级市场。

盘点那些曾经辉煌无限但如今败落倒下的中国企业

盘点: 那些曾经辉煌无限 但如今败落倒下的中国企业 一个企业的成功在于核心技术,战略方向,时机,和领导管理能力,顺应时代潮流 不可少一。 想想那些曾经大企业要么是核心技术过时,要么是管理不善,要么是转型时机没把屋好,要么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或是战略方向制定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市场经济的推动,中国消费者从不看重品牌,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 领域都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这 30 年,也是中国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竞争的 30 年。30 年来,有很多中国品牌从本土成长并走出国门,开始走向国际化,比如联想、华为、海尔、TCL、 中国石化等,让中国品牌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但是,这 30 年来,也有很多中国本土品牌, 曾经叱咤风云,妇孺皆知,但是却因种种原因走向没落,象流星一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缅 怀这些品牌,或许可以帮忙我们去思索中国毕竟应该如何吸取经验去打造经久不衰的品牌。 假如将 30 年来没落的自主品牌做一些整理,可以发现以下曾经辉煌过的 50 个中 国本土品牌,在这些品牌中,有些已经彻底消失,

有些品牌虽然健在但是已经被外资并购或者控制,有的品牌则已经处于生死关头:8848 电商数据。珠穆朗玛电商数据(中国)有限公司 8848 正式成立于 1999 年 5 月 18 日,曾是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旗舰。在 1999 年 至 2000 的两年多时间里, 8848 飞速成长,公司在对企业客户、消费者及经销商的网上销 售及渠道销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峻涛 1999 年创办 8848 网站,先后担任总裁、董事长。该网站自 1999 年 1 月从四个人、约 16 万人民币起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 SDFsd商务的标志性企业。 1999 年 11 月, Intel 公司总裁贝瑞特访华,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 2000 年 1 月,8848 被中国互联网大赛评为中国优秀网站工业与商业类第一名; 2000 年 2 月,美国 《时代周刊》是“中国最热门的电子商务站点”; 2000 年 7 月,8848被《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前十大网站。 2001 年,CNNIC的调查显示, 8848 是中国工业和商业类网站被用户访问最多的网站。至2001 年,8848 公司先后融资约 6000 万美元。 近日 8848 域名转接指向一个名叫皇冠明珠的网站上,此网站为 淘宝网推广导购网站。 网站的备案信息为北京珠穆朗玛电子商务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京ICP 证 000091。

被收购的中国品牌.

被国外收购的中国品牌,痛心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每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产品都在努力进入中国,来占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随着外资的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品牌被收购,吞并。 2006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中国纸业龙头企业晨鸣纸业集团。 生产妮维雅的德国公司拜尔斯多夫(Beiersdorf)公司欲以近20亿元价格收购国内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四大护发品牌。 生产力士,清扬的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 拥有雷达,威猛先生,佳丽,碧丽珠的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现在虽然被赎回,可是美加净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如当年。 拥有欧莱雅,卡尼尔,羽西,兰蔻,碧欧泉,植村秀,GIORGIO ARMANI,薇姿,理肤泉,美奇丝等国际品牌的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拥有强生,Clear Clean 露得清娇爽,邦迪,泰诺,派瑞松,达克宁,安乐士等诸多品牌的强生公司收购大宝集团。 拥有TEFAL、Moulinex、Rowenta、Krups、All-Clad和Lagostina等世界知名电器和炊具品牌的法国SEB收购上海“红心”和浙江“苏泊尔” 美国吉列公司收购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 法国达能收购娃哈哈,乐百氏,上海梅林正广和,武汉东西湖啤酒,并参股汇源,光明,蒙牛。 拥有百威品牌的美国AB公司哈啤,并计划收购青岛啤酒, 苏格兰纽卡斯尔集团收购重庆啤酒, 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福建雪津啤酒集团, 香港华润公司并购四川蓝剑啤酒公司, 英博参股燕京啤酒。 英国Diageo酒业收购四川水井坊。

瑞士Holcim,,摩根士丹利,爱尔兰的CRH,摩根士丹利联合鼎晖投资,分别收购了华新、海螺、亚泰、山水国内四大水泥品牌。 法国圣戈班全资收购徐州钢铁总厂, 阿塞洛米塔尔收购包钢, 美国凯雷并购江都钢管。 法国米其林收购我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佳通轮胎收购东桦轮胎。 美国柯达收购乐凯。 Torrington收购无锡轴承、舍弗勒收购西北富安捷轴承,美国TIMKEN(世界第三,美国第一SKF轴承)收购烟台轴承,德国FAG公司收购宁夏西北轴承。 ABB收购合肥变压器厂,日本东芝收购常州变压器厂。英国伯顿收购大连电机厂,西门子收购锦西化机, 德国博世无锡威孚,美国农机大鳄约翰迪尔公司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美国国际煤矿机械集团鸡西煤机和佳煤机,瑞典阿特拉斯公司收购沈阳凿岩机厂。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山工机械,柳工、和厦工。美国汉鼎并购玉柴工程机械,美国凯雷公司收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企业徐工集团。 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威海) 法国苏伊士集团收购常州水处理公司,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 外资零售业占领了中66%的市场,中国的世纪联华,大商勉强存活。外资快递占领中国20%的市场,10年内将达到80%。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四家已成为合资银行,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 通用、福特等6家巨型跨国公司和相对独立的本田、标致-雪铁龙以及宝马公司在我国都找到了合作伙伴,并且已经控制了95%以上的市场

评析外企并购中国本土日化品牌之现象

评析外企并购中国本土日化品牌之现象 【摘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然而本该借此优势蓬勃发展的中国本土品牌却频频传出被外企并购的消息,且此现象愈演愈烈,企业被并购的原因有哪些?被并购后的本土企业发展如何?本文就本土日化品牌被外企并购的现象,全面分析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被外企并购的原因,以寻求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正确发展之路。 【关键词】并购;借力发展;侵占市场;品牌保护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巨大消费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入,这在一些方面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也给中国本土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以中国本土日化品牌为例,它们因各种原因,纷纷被外企并购。例如,2003年,欧莱雅集团并购小护士,2011年,丁家宜以4亿美元被法国科蒂并购等等,外企并购现象给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打击,也给中国本土日化企业敲响了警钟。 1 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被并购原因分析 本应以中国经济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并没有借此优势发展壮大,反而被外企收购,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外企优势分析 通常来说,有能力进行跨国并购的外企都拥有较久的发展历史,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先进的设备和雄厚的资金。然而,相对于外企而言,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起步较晚,大部分的本土企业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经验不足,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金设备方面的实力也难以与外企相提并论。 例如,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成立于1837年,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宝洁公司排名第92位。该公司业务广泛,涉及香水、护肤品以及洗护品牌等多个领域。 综合而言,外企在各个方面都拥有着很大的优势,中国本土日化品牌想要缩短与外企之间的差距,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1.2 中国本土品牌自身原因分析 1.2.1 本土企业家管理经验匮乏,单纯盲目的想借助外企的力量帮助品牌走出困境 从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自身而言,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还尚未成熟,品牌的市场根基还相对不稳,在经营遭到困境时,本土企业往往力不从心,因此许多品牌想要借助于外企的力量快速走出困境,拓展自己的市场份额,走上了自愿与外企合并的发展道路。但是,

我记录和整理了中国跨国兼并和收购的24个案例

我记录和整理了中国跨国兼并和收购的24个案例,来说明我总结出的中国跨国兼并和收购的24个战略。它们反映了中国通过跨国兼并和收购所获得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投资优势。 资源战略 战略1: 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 目前,宝钢在巴西和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工厂。这为宝钢在中国和当地的高端扁钢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高档铁矿资源。 战略2: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大规模地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出资1亿500万美元收购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分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战略3:为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成本、稳固重要资源的供应 为了满足中国对于铜矿资源的需要,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购买外国一些铜矿企业的股份。这种收购行为将为国内一些重要行业提供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铜矿资源。中国有色金属公司最近策划将收购的股票上市。 技术战略 战略4:利用投资来推动销售 东方通信公司(Eastcom)是上海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最近,东方通信收购了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州Interwave公司19%的股份。Interwave主要从事GSM/GPRS 网络设备生产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作为合约的一部分,Interwave每年将向东信采购价值2500万美元的设备。 战略5:纵向整合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Sanyo Electric)的微波炉业务,并将这部分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转移到了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

中国企业被并购案例

近几年来,中国家电行业发生了数起影响较大的行业内并购,海信并购科龙、美的并购小天鹅、飞利浦并购奔腾、海尔并购三洋等等。国内IT企业联想也宣布将于今年11月份推出智能电视,电视IT化浪潮正在袭来。目前,国内净水器生产企业有3200多家,但大多数是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作坊。曾经被誉为“家电业最后一块蛋糕”的小家电业,似乎正被拉下高利润的神坛。华帝日前公布了财报,其炉具的毛利下滑高达16.2%。继去年发生轰动一时的iPhone4原型机丢失事件后,苹果的一名雇员再次弄丢了一部iPhone5原型机。 家电一周回顾,周周更精彩,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下上周(8.29-9.4)中家电行业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关注慧聪家电网一周回顾,关注家电行业新闻聚焦,这里有你想要的,你懂的。 近几年来,中国家电行业发生了数起影响较大的行业内并购,海信并购科龙、美的并购小天鹅、飞利浦并购奔腾、海尔并购三洋等等,有的并购已尘埃落定,有的并购才刚开始,那么这些并购究竟给行业带来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大鱼吃小鱼,这是市场的定律;也有人说,这是强强联合,意在打败竞争对手,站稳行业的地位。面对并购,其它品牌又该如何应对?如此多的并购发生,是否又是盲目跟风呢? 收购易整合难盘点八大家电并购事件 2005年9月9日,海信出资9亿购买科龙26.43%的股份,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接下来,海信忙着在科龙的人事布局。2006年11月,海信集团核心高管杨云铎与王士磊空降科龙,分别担任科龙总裁与副总裁,两人进入科龙董事会。 但一切刚刚开始,一切就已经结束。2008年2月杨云铎辞职,10个月后,王士磊从科龙出走。其实,不光是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纷纷走人,据知情人士透露,科龙原高管走得更加频繁,2008年8月,随着原科龙董事会秘书钟亮辞职,科龙原高管几乎全部离开了海信科龙。 按照常理,如果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离职,科龙原高管就会留下来;科龙原高管走了,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就会留下来。但现在事实却是海信空降高管走了,科龙原高管也走了。 电视已经不再是我们眼中那个传统的电视了。我们可以用它进行视频电话,可以用它下载软件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甚至,我们可以对着它聊天,看着自己的话语变成文字在屏幕上逐字显现。电视越来越好玩,越来越智能化,进入这个传统产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谷歌、苹果这些IT巨头的进入给电视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国内IT企业联想也宣布将于今年11月份推出智能电视。电视IT化浪潮正在袭来。面对这个不可抵挡的浪潮,传统家电企业的IT能力在受到考验。 IT巨头杀入电视业传统企业遭遇考验

不应被遗忘的“被收购”品牌

不应被遗忘的“被收购”品牌 外资并购是把双刃剑,在给国内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与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是本土品牌的塑造 文《法人》特约撰稿董毅智 6月4日,在被国际化妆品巨头科蒂(Coty)收购四年后,中国本土著名护肤品牌丁家宜被科蒂抛弃。丁家宜系列产品曾在国内护肤品市场占据不小份额,但自2010年被科蒂收购后一直经营不佳,本次遭科蒂舍弃,被认为是又一个被外资收购的大众化妆品品牌在中国消失。 在世界范围内,提起软件,首屈一指的当属Microsoft、SAP;说起汽车,到嘴边的总是奔驰、宝马;谈起快餐,想到的总是麦当劳、肯德基;论到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哈佛、剑桥;聊到日化,联合利华、宝洁绝对是不能忽略的;讲到手机,苹果、三星是首选?? 但是在这些行业中,国内品牌在哪里?事实上,有很多国内品牌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如联想、TCL、华为、海尔、中国石化等,不过世界影响力仍有限;但是也有不少本土品牌,曾经叱咤风云,但最终却由于种种原因走向没落,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大批像丁家宜这样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如今已销声匿迹。 其中,有不少品牌都是以“被收购”收场。这些国内品牌涉及到多种行业,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是管理不善,或者是核心技术未及时更新,或者是转型失败,或是战略方向错误。缅怀这些被收购的品牌,或许可以帮忙我们认真审视如何对待品牌收购,思索如何吸取经验,打造享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美加净:卖出又买回 20世纪60年代,美加净在国内日化行业是响当当的名牌。到80年代,美加净已稳坐中国第一护肤品牌的交椅,成为国内化妆品市场领头羊。到1990年,美加净在国内护肤品市场的占有份额已在20%以上。 然而次年,即1991年,上海家化在政府招商引资的指令下,将美加净作价1200万元被美国庄臣公司以合资方式收购。美国庄臣虽然也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但在化妆品领域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被收购第二年的1992年,美加净的销售额就过山车式下滑,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降至600万元,可谓惨不忍睹。1994年,上海家化斥资5亿元,将风华不再、伤痕累累的美加净购回。尽管前后只有不到4年时间,但是美加净已经从一家行业龙头企业,跌至谷底。 回购后10年,美加净的经营者于2004年开始重新塑造被雪藏了10年的美加净品牌。上海家化联合股份公司董事长葛文耀不止在一个场合提起过“美加净之

品牌并购

品牌并购的管理之道 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全球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27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地区的并购交易占全球份额的8%,并购额上升到230亿美元,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并购交易国。有专家指出,与其单纯收购一个洋品牌来拼杀原本已经白热化的国内市场,倒不如通过收购渠道进入全球市场。 据了解,目前,“花花公子”和“迪士尼运动”、“鳄鱼”、“袋鼠”、“圣弗莱”以及“流氓兔”、“奥特曼”系列等卡通形象品牌,均已被泉州企业获得代理生产或销售权,涉及的欧美品牌近20个。 中国动向收购日本Phenix品牌的91%股权后,也囊括了Phenix旗下的全球滑雪及户外运动服装品牌Phenix、滑雪板运动服装品牌X-NIX、休闲品牌Inhabitant,不过最符合中国动向胃口的是,它拥有了Kappa在日本市场的品牌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 2009年10月份,安踏斥6亿巨资收购了FILA品牌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业务,力图抓住中国高端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机会。FILA中国业务的加盟不但可以为安踏带来新业务增长点,更能够与主攻大众市场的自身品牌形成优势互补。安踏体育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说:“安踏将立足于把FILA做得更扎实,以利好公司长期发展。在FILA中国品牌重塑工作完成后,将甄选于高端消费市场已有相当根基的分销商及策划开拓新分店。”截至2011年6月30日,FILA在内地主要城市的专卖店已达近200家,在香港及澳门地区还有近10家专卖店。 “收购境外品牌的目的是什么?花巨资收购来的品牌如何创造更大价值?”运作高端品牌是本土企业不容易攻克的题目。品牌收购不是单纯的资本运作,一个企业的收购能力不仅要看支付的收购成本,更要考量后期品牌运作能力,处理不好反而会削弱企业在竞争中原有的优势。阿迪达斯曾稳占运动品牌第一,但在以天价收购了美国品牌锐步后,却因消化不良,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耐克趁机将产品线扩展到了更多运动领域。 李宁公司在2005年就展开了与法国艾高的合作,2008年7月并购了乐途。但2009年中期的业绩显示,其他品牌对于销售额的贡献率仅有7.8%。这也证实了品牌收购后,企业消化、吸收融合的艰难。因此,在品牌收购鞋企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更多去分析背后的不可行因素,三思而行,才会在品牌之路上走的更远。 由此可见,并购虽然能快速获得跨国运作渠道,却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尝到甜头。业界人士提出,代理境外品牌在大中国区的经营权可以作为收购国际品牌的过渡形式。 作为一项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的商业行为,企业要面对的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无限的机遇。不过,无论是李宁、中国动向还是安踏,或者是后来的特步,所有本土体育用品企业收购的都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权,也就是说这些企业还都没有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战略设计。如果能将并购来的海外品牌在中国本土市场运作成功,企业也算获得了国际化的基本经验。但归根结底,体育用品的消费还是文化性的消费,本土企业运作这类品牌的经验还非常少。一个品牌在一方市场从扎根到成熟,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因此,中国企业的收购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如何实施品牌并购? 并购有风险,这是众所共知的事情,而只有把握一定的程序原则,在一套完善的整合计划下进行实施,才能将风险降到最小,最终为企业的发展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 1、战略研究。因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而盲目求大求全的并购行为所导致的失败案例有很多。只有先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权衡得失,做好取舍,把握好并购的方向。必要时。可聘请专业机构对市场、拟并购品牌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专家建议:收购对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品牌,收购的品牌必须与公司现有品牌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互削弱的关系,并能给

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

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 2002-2005年期间全国各地将中国资质最好的国有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而企业结局却未尽如人意。在这个外企兼并中国企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一个个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品牌就这样被外国企业借合资的名义给抹杀了,这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当地的政府领导借招商引资来扩大政绩,谋求官场的高升。 案例1:吉列兼并南孚 2003年8月,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电池怎么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

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总经理向社会吐露了当时合资的苦衷:“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谈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资,南孚的另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激动地说:“摩根士丹利是一只狼,与它合资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接着,摩根士丹利通过转让、增资对南孚的控股也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赚了5800万美元!2003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

XXXX中国十大并购

XXXX中国十大并购 原文:12月14日获悉,在山东6家煤炭企业集团(兖矿集团不参与大重组)基础上重组成立的山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山东能源集团”)将于本月底前正式挂牌,目前,该集团的领导已确定。 点评:山东煤企重组是解决目前山东煤炭行业竞争纷乱、实现“抱团”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集团化经营能够有效地克服内耗掣肘,形成统一的山东能源品牌和构筑省外能源战略基地。 中海油成功并购泛美能源70亿美元抢攻南美市场 原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重创下加快出售优质资产,终于成全了中海油海外并购的大手笔。中海油公司日前宣布,差不多联手阿根廷合资伙伴,将以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石油公司在泛美能源公司持有的60%权益。 点评:中海油从2006年开始就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2006年并购美国优尼科战铩羽而归后,今年成功并购泛美能源,一方面,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同时其运营能力和国际化治理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招行行长马蔚华:并购香港永隆银行是明智之举 原文:2008年10月,招行以360多亿港元并购具有75年历史、在香港本地银行中位列第四的永隆银行,是中国内地迄今最大、香港近9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收购案例。 点评:招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是为其国际化经营战略试水,香港和招行总部深圳具有相同的地缘人文环境,因此,此次并购整合阻力相对较小。 吉利完成对沃尔沃并购最终收购价低于18亿 原文:8月2日关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讲,也许是一个值得铭记的生活,民营企业吉利终于完成了关于世界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的收购。 点评: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姻”是典型的“蛇吞象”,在我国民企并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是吉利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对吉利的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有着主动意义,然而从过去的海外并购体会来看,成功的并不多,因此,如何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将是摆在吉利面前的难题。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国庆特献】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这是最坏的时代,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终端竞争白热化让中国多数企业利润持续下滑,行业的洗牌进程不断加剧,大量企业濒临被淘汰的边缘。 这更是最好的时代,各行业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让所有企业在市场中机会均等,尤其是对于创新能力强的行业后起之秀来说,更是带来了无限挖掘的市场空间。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众多的国外工业品牌便如洪水一般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民族工业产品一时间面临着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一直到今天,如何兴起和发展我国自有品牌,依然是一个难解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里,我们正在被静悄悄地俘虏,然而我们很多企业家没有觉悟到,仍然在发着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后等别人来收购,获取一笔不菲的财富梦而沾沾自喜!然而看看我们是如何被别人控制吧,被控制后的后果意味着什么?那是在不须一兵一卒的情况,别人可以让我们瞬间倒下! 《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 1994年《中华牙膏》被荷兰《联合利华》收购。 1996年,《活力28》被美国《美时洁》收购 2000年,《乐百氏》被法国《达能》收购。 2000年,《太太乐鸡精》被瑞士《雀巢》收购。 2003年,《三笑牙膏》被美国《高露洁》合资 2003年,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被美国《吉列》收购。 2004年,《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2004年,《哈尔滨啤酒》被美国《安海斯布希》收购。 2004年,抗生素基地《华药集团》被荷兰《DSM》收购。 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差一点被告收购 2006年,福建《雪津啤酒》被比利时《英博啤酒》收购。 2006年,东胜《白加黑》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 2006年,浙江《德力西电气》被法国《施耐德》收购。 2006年,河南《双汇》被美国《高盛》收购。

外资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

外资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 2008年09月06日11:35 今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不禁想起被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多少民族品牌倒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我们的民族品牌要振作起来! 背景案例: 工程机械:卡特比勒收购山工后,有意收购三一,柳工。凯雷收购徐工在谈中,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 西北轴承(000595)拿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拳头产品铁路轴 承与德国FAG集团合资,三年后的2004年,西北轴承被动让出股 份,退出合资公司,同时还不得不把拥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铁路轴承 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给了外商独资的公司,从此 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美国铁姆肯公司与Torrington公司便通过同样 的手段,分别将烟台轴承厂(以下简称烟轴)和无锡轴承厂(以下简称锡 轴)从中外合资,最终变为外商独资。 四川双马,冀东水泥,华新水泥,海螺水泥引进战略投资者。双马和 华新被外资控股。 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将联合鼎晖中国基金管理有限公 司出资5000万美元并购山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瑞士豪 西盟(HolchinB.V.)拟通过定向增资发行A股方式最终控股水泥龙头G 华新。 银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集团(KfW)下属的德意志投资开发公司(DEG),被收购方是南充市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2004年新桥资本最终控股深发展银行;高盛领导的投资基金,联合德国安联公司购买工行9.9%的股份; 淡马锡(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购买建行 5.1%的股份;凯雷收购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24.975%的股份等等。 钢铁:全球第二大钢铁巨头阿塞洛重组山东莱钢,最终以阿塞洛动用2.236亿美元收购莱钢38.4%的股份而落幕;世界钢铁巨头印度米塔尔收购华菱管线37.17%股权。

中国酒业的危机——从全兴集团被收购谈起

中国酒业的危机——从全兴集团被收购谈起 2010-12-08 21:56:38| 分类:投资发展视点| 标签:白酒外资全兴危机文化|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谈起酒,我先从经济开始谈。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的骄人业绩,社会的物质也有了极大丰富。在这波开放潮中,我们的很多产品正输向全世界,敞开的国门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外公司进入。不过,我们开放的很多行业和企业在这波经济大潮中也被外资蚕食或正被蚕食中。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国白酒生产企业全兴集团的被收购,而这次的被收购可能冲击整个中国白酒行业。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不排除在未来不长的时日里,白酒行业是下一个被外资消灭的行业。 2001年是一个让应该让全体中国人铭记的年份,这一年是我们加入WTO正式开放的第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绝大部分的行业正式向外资开放,外资从此可以合理合法的进入中国,寻找他们想要进入的行业,利用我们的弱点,发展他们的企业,通过各类手法,占领并侵吞我们的行业和企业,通过一些高技巧运作,从而控制整个中国的许许多多行业,然后从国人手里赚取超级利润,而丢给中国人的低利润、低附加值的工厂和制造业。因此,国家在加入WTO的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一些核心利益,保留了为数极少的行业,要求外资参股必须低于50%以下。其中,白酒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幸运儿之一。可以说,这是保护我们民族产业的一道防火墙,也几乎是政策面最后的手段,如果这道防火墙被突破,我们任何企业随时有被外资吞并和淹没的危险。可是,我们总有些地方或个人为了一己私利,用丑陋的方法,改变了这一格局,并让外资成功控股。或许他们想象不到,由于他们愚蠢做法可能引发整个行业雪崩。而白酒行业的全兴集团被收购,就可能是中国整个酒行业发生危机的前奏。既然第一张多米骨牌出现,预示着整个行业的危机已经来临,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设立更加有力的防火墙有效阻止和保护,或许明天中国整个白酒行业就将沉沦,甚至随全兴集团集体殉葬。 时间回到2010年3月1日,这一天,一家中国知名白酒生产企业被一家外资服装企业控股(它的背后是全世界最大的酒商帝亚吉欧)。也就是这一天,揭开了中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全兴大曲和中国高端白酒水井坊的被收购,成就了外资绝对控股中国白酒企业的梦想。这一天对于中国酒业发展来说,应该载入白酒发展史,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中国酒业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特别是高端白酒将会步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前有文君,现有全兴,整个行业的危机也将从这一天开始真正拉开序幕。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啤酒市场呈现纷争发展。其中,青岛啤酒已经被外资控制超过47%,而外资还可以随时通过股票市场增持,可以说,青岛啤酒就是中国酒类行业中被酒外资控制的绝佳案例;而葡萄酒市场,目前我们的张裕、长城、王朝等占领的只是中低端市场,即使这样,与外资的血拼也只能维护住60%多市场份额;高端酒市场上,从1985年开始,我们几乎就一直让外国洋酒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人自己的高端白酒——茅台、五粮液在与洋酒(包括葡萄酒)的竞争中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洋酒中的动辄数十万一瓶甚至百万一瓶,让我们所有的白酒黯然失色。所以说今天我们整个酒行业本来就已经很危急,可雪上加霜的是,我们的知名品牌水井坊和全兴又成了别人的口中肥肉。因此,我们相信,外资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并通过他们强大的资金优势和先进的营销策略,力争在不远的将来抢夺并瓜分中国酒市场的最后一块肥肉——白酒市场。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自己的酒出口情况:从2005年至2008年,五粮液白酒出口创汇总金额达到3亿美金,占整个中国酒类出口金额的92%,而第二名的剑南春为220万美金......白酒总出口量占生产量的0.04%。而同期,外国洋酒(指烈酒)占据中国市场近2%市场份额(未包含葡萄酒等果酒)。也就是说,外国洋酒(烈酒)进口到中国和中国酒出口之比是50:1。因为数据的缺失,我不能准确统计加上葡萄酒等后的情况,只知道葡萄酒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约占市场30%,特别是这两年,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