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分析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风行一时。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自由主义思想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扩张,可以说,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作为其中主要代表人物的哈耶克,其理论思想也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的全球扩张而得以在各个国家流传。

纵观哈耶克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哈耶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上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他也在政治学理论、法学和哲学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下面我们就结合哈耶克的经济和政治理论,对他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理解和把握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就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考察,那么哈耶克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质是什么,有否合理性,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就整个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复兴的背景作简单的介绍,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哈耶克及其思想。

一新自由主义发展历程

新自由主义是和古典自由主义相对照而言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和凯恩斯主义不断的斗争中产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创立到70年代的勃兴,大约经历了50多年。在这50

多年的时间里,应该说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和凯恩斯主义的斗争失败后,新自由主义一度处于一种边缘学科的地位中,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证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并步能完全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在这样情况下,新自由主义趁机抬头并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创立、冷落、兴起以及全球蔓延时期,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界20︿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古典自由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挑战,新自由主义便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的。有的学者将米塞斯1920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的问世,作为新自由主义产生或创立的标志,自此,新自由主义者便开始在西方国家积极的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同时为了推广和维护自己的理论学说,新自由主义者们还和其他理论学派的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辩论和争战,其中,新自由主义因主张限制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有着明显对立的一面,由于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主张,致使在新自由主义开始诞生之日起便陷入了和国家干预主义的论战中。因而二者的论战也最为西方国家思想界熟知,其中尤以哈耶克和凯恩斯的论战最为激励。

但是,在新自由主义形成不久,西方国家就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就是1929年至1933年所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在当时给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发起者们以极大的打击。同时,危机的发生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严重弊端。面对这场经济危机,尽管新自由主义者们也有自己的行动和举措,但是由于他们对市场自然秩序论和市场万能论的推

崇以及所倡导的政府失灵论和政府无效论的坚决拥护,所以面对大量的失业和有效需求不足,新自由主义者们提不出更为有效的政策和举措,来解决当时的危机和混乱。这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提供了条件。

客观上,1929年的那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与西方国家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

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种市场万能论和市场自然秩序论导致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混乱局面,因而极需第三者的介入来对市场经济秩序作一番调整和规范,而这一角色和任务只能由政府来扮演和完成,也就是说亟待国家政府及时地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使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于是主张以扩大政府支出创造需求,并借助政府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顺势应时地发挥了作用,并且上升到西方国家的正统地位。在实践中,罗斯福“新政”成功的证明了凯恩斯理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有效性。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就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和推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流学说,其统治长达40余年之久。这40年既是国家干预主义盛行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成功的“凯恩斯时代”,同时也是新自由主义受到冷落时期(社科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

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又一次出现了高失业、低增长、高通货膨胀的新一轮“滞胀”时,新自由主义才找到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并逐渐兴起。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新中)。20世纪70年代的新一轮“滞胀”主要是由1974年的“石油危机”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的。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如果过度干预,就必然引起行政支出的增加,而行政支出主要是由税收来承担的,自然也就必然会引起税收的加重,税收加重又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滞胀”的恶化。凯恩斯理论面对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虽然新自由主义同样也无法迅速的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但是国家干预也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这样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就为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提供了一种实践上的口实。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滞胀和新自由主义的双面夹击下逐渐丧失掉了自己主流地位,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开始重新抬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今天新自由主义出现了伴随全球化不断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蔓延的趋势,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至此,新自由主义完成了它从冷落到复兴再到全球蔓延的一系列步骤,并一直在各个国家的思想界和实际的社会政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作为新自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哈耶克,他的理论思想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大体上也呈现了这样一种发展脉络,下面我们就结合哈耶克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主张,来对他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介。

二哈亚克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可以说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恰是其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体现。如前所述,哈耶克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这个思想体系又是以其的经济和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的,因而我们需要对哈耶克的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而哈耶克的这些经济和政治理论所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多,所以在这里笔者只对和社会福利思想有关的一些理论主张作简单的介绍,并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我们来看看他关于自由,关于社会正义的政治主张。

1.哈耶克的政治理论

哈耶克在对自由进行论证时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外一个或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自由的意义在于“一个

人自行决定什么样的需要和谁的需要在他看来重要”,哈耶克始终认为自由是和个人责任密不可分的,个人责任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不承担个人责任也就意味着对自由的丧失,个人只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而不应当对同样具有自由的人承担任何责任。从他的个人责任和自由的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因失业而失去了生活保障,那么仅仅是这个人自己对失业负责,不需要别人来为他的失业承担任何责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失业保险在哈耶克看来并不是对自由的保障,而恰恰是对自由的一种恶意篡改,因为它将个人责任和个人自由截然分开,因而从其的这种自由观出发,就不难推算出在哈耶克那里并不看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因为一些社会保障在发挥作用时往往是以某些人的个人自由为代价的。

哈耶克在论证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时认为,要使所有的人都享有尽可能多的自由,就不能否认强制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尽管强制是一种罪恶,他将人类彻底沦为实现目的的工具,然而若强制以众所周知的规则为依据,它就会有助于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个人自由的实现,这样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来实施强制的功能。但是,如果不对国家和政府的作用给予限制,个人的自由又会受到伤害,这一点和其他自由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把国家看作是“必要的恶”。从他的这种国家和自由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是反对国家“集权主义”的,也就是说反对中央集权制式的统治,而这也是为什么哈耶克一些专著直到了改革开放后才不断引入中国的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国家一直是把哈耶克的一些著作看作为“禁书”。在他看来不但集权制的国家其自由是难以保障的,即便是在西方国家中,过多的侧重于政府和国家作用的凯恩斯主义也是对自由的一种亵渎。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了限制人们自由的一种工具,也就很难达到福利学家们所畅想的一种平等的结果。比如中国在计划时期所实行的一系列企业保险,便是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种限制,不但劳动力自由市场难以形成,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也难以保障。

在哈耶克的政治理论主张中,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其社会福利思想的就是他的关于正义的观点。哈耶克在关于正义的问题上一直奉行的是程序正义论的观点,认为只要市场过程本身是合法而公正的,其具体结果导致谁贫谁富是无可指责的。他反对所谓的社会正义。在他看来社会正义的典型特征是,它并不关注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强制和干预以便让每个人都追求其自身利益,而是关注社会机制的特定结果,即在经济分配的结果上体现具体的社会目标或正义原则。哈耶克认为这种正义不关心程序和过程的公正性,而只对分配结果感兴趣,因而是一种目的论的理论。他认为社会正义的原则经常设置某些特定的标准来干涉分配,比如两个相当普遍的分配观念是应得和需求,即要求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遵循个人是否应得的道德标准或者根据个人的需求来分配,由于这种道德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而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和正义,并且他认为还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以社会正义为导向的社会政策往往会变为个人或者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方面是,利用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自身保障的人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其他人更加没有保障。利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对这一矛盾进行分析的话,意思就是说,强势群体反而获得了政策保障,而弱势群体却更加的没有了保障,即强势更强弱势更弱,而这样的结果恰是和社会正义原则相背离的,会导致更加的不合理和不公正。

从哈耶克关于正义问题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哈耶克是反对类似于福利国家的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在他看来这种以社会正义为目标的

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不但极大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对个人自由造成了损害,而且由于不重视程序或过程的公正性,反而会使社会不正义。

2.哈耶克的经济主张

在本文中,笔者将哈耶克的政治和经济主张分开来论述,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内在一致性。比如对集权国家的批判是和他对自由市场的推崇联系在一起的;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与他对计划经济的批判相对照;他的程序正义论与经济的不平等的必然性又有着相似之处等,也就是说很难将其的政治和经济主张区分开来。因此在这里我们只对哈耶克的关于效率和平等的关系的问题展开论述。

在平等与效率的这种矛盾中,哈耶克和其他新自由主义者一样侧重于效率。哈耶克认为平等作为一个社会目标,当然是要争取实现的,但不能强求平等,否则只会损害效率,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哈耶克指出,即使市场经济程序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公平的分配,但如果采用行政的、组织的手段,实行诸如“收入均等化”或“公平分配财富”这样一些措施去设法“纠正”市场秩序的缺点,那将是对市场秩序本身的破坏。他认为靠行政手段来调节收入,那样的话不仅不会实现公正的理想,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不公。所以哈耶克坚持认为,建立福利国家的一套做法是有损自由的,是以效率的损失为高代价的,只有个人的行动才可能是公正的。由此可见哈耶克在平等问题上的立足点是机会平等或起点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或分配的平均主。

从哈耶克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哈耶克的一些主张和观点有点极端,比如他的正义观就属于一种极端的类型,但他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某些成分,比如自由和个人责任相辅相成的观点以及正义的观点为其社会福利思想中个人自由权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合理划分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启

示。

三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在他对福利国家批评上,通过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度本身设计以及制度所能真正起到的效用的批评来论述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下面我们就结合他对福利国家的批评来谈谈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

1.对福利国家的批评

哈耶克认为福利国家具有短视和低效的倾向,他认为福利国家中的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形成了一种垄断性的地位,也就是说福利国家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垄断行为,这种垄断性制度由于缺乏竞争的挑战,长期下来会导致低效,政府以排他性权利提供的服务会造成福利的过剩或者是不足,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会造成两种极端行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但如此这种垄断制度损害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限制了个人自由。哈耶克对福利国家的批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福利国家构成了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哈耶克认为福利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家长式的国家”,她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标准限制了个人在诸多问题上的选择

权,并控制着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收入,政府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配财务,这时政府的权利大增,而个人的自由和责任日益衰弱。“真正决定人们得到什么东西,已不再是自由的竞争性试验,而是权利机关所作的决策”。(哈耶克)所以在哈耶克看来,政府不再运用他所控制的有限资源提供某种特定服务,而是运用自己的强制性权力迫使人们得到权威人士认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因此个人的自由受到了严重威胁。

第二,福利国家对经济具有破坏作用,它抑制了自由市场经济。福利国家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收入转移来达到强者救济弱者,从而实现社会正义和公正的,但是哈耶克认为这种强制性收入转移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强制性收入转移是依靠高税收政策来实现的,高税收政策使企业和个人缴纳高额税收,从而遏制了福利创造者的积极性。降低了个人积累。他认为个人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收入是因为他满足了其他人在市场上进行衡量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性再分配。这种强制性收入转移不但遏制了福利创造者的积极性,而且越来越高的福利政策也助长了懒汉倾向,破坏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动力和竞争力。这种强制性收入转移政策也导致了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的混淆,由于福利国家中的一些政策忽略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反而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破坏了自由的真正内涵。

此外,福利国家中,由于效率和平等的双重标准,使得人们在效率和平等的取舍上难以平衡。效率和平等是一对相矛盾的价值取向,因而很难达到双方的最优。哈耶克关于效率和平等关系的问题在前文中也已经论述过了,在哈耶克那里是把效率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当二者不能兼顾时,新自由主义者往往牺牲平等的价值观,来实现效率。但是由于福利国家的种种社会政策或社会制度的限制,福利国家政府和个人又不能堂而皇之的牺牲平等或社会正义,也就是说由于社会政策的存在,尤其是在人们达到了这种强制性收入转移的好处后,人们的这种“平等”意识会增强,所以福利国家在处理效率和平等的关系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因而在哈耶克看来福利国家的实施是以“效率的损失”为代价的,效率的损失不但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自由市场形成一种强大的阻力,使得那种自发的市场秩序被认为的破坏掉。

2.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的主要内容

从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是一个坚定的市场推崇者,他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务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务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务分配上的平等。基于这些理论前提,哈耶克在其《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提出了“有限度的保障和绝对的保障”的概念。哈耶克认为社会保障是个相对概念,不能在过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社会保障,因而他将社会保障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度的保障,它是大家都可获得的,是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保障,存在于市场之外;另一种是绝对的保障,这种保障不是大家都能获得的,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只有控制市场才能得到。

哈耶克认为绝对的保障对自由具有很大的威胁,因为这种保障的目的是想保护个人或集团不遭遇竞争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收入减少或其他痛苦,在他看来这种保障忽略了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所应担负的责任,也就是说这种保障制度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个人责任,个人责任意识的欠缺不仅容易使社会保障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养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陷入这种依赖中的个人往往就会失去自己选择的自由。而且他还认为这种保障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权力给予某些个人或特殊群体,

不但损害了个人自由而且还损害了市场的效率,所以政府凭借自己所拥有的强制性权力只能提供有限度的保障。

同时哈耶克还详细论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过程。他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在最初是以济贫制度的身份出现的,随着济贫分范围和水平的提高,济贫制度面临着促使个人放弃自我努力的危险。于是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他最初的目标是用来维持人们的生活,避免成为公众的负担。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在成为了国家垄断权力后,就变成了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工具。这样,济贫制度的性质就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不再是绝大多数自立者同意给予少数无法生存的人以救济的再分配,而是多数因为少数拥有的财富而从少数那里取走部分收入的再分配。”在哈耶克看来,根据一种先入为主的公平观来平均分配收入的制度,显然是与“自由秩序”不相容的。

当然他的社会福利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主张在社会保障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提供服务时要尽可能的消除政府的这种排他性权力,即一些服务能由市场提供的就应该引入到市场中来,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也就是说主张社会保障的个人私有化等等。

四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的评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哈耶克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复兴以来,其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迅速在各个国家广为流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当时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福利危机有着密切关系。就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情况而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已面临着重重困难,社会保障支出在国家社会支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多,而高水平的福利所带来的高水平的支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面对这些障碍西方福利国家纷纷开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在改革中逐渐认识到个人责任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性,哈耶克及其所倡导的发挥市场效率和个人责任的理论主张正好顺应了这种需要。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撒切尔政府时期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且对美国的社会福利改革以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改革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纵观社会福利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他对个人责任的强调和市场效率的强调都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我们国家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个人责任的存在,因而导致了我们许多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保障的正义和公正的价值取向。同时当时的社会保障是一种平均式的社会保障,缺乏对效率的重视,所以和以效率为生命的市场经济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说要适当的强调个人责任和效率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性,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平衡。哈耶克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哈耶克的思想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属于一种比较极端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比如他反对社会正义的观点,效率和正义关系问题上的过分的重视效率等,这些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论述了,只简单谈谈关于效率的重视对我们国家社会保障的影响。

改革后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引入了竞争机制,也就是说把效率放在了优先的地位上,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把正义和公正作为效率的附属品,就会使以上问题更加严重。虽然哈耶克一直认为社会正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社会保障制度便是在这种

主观性的正义基础上建立的,缺乏一种衡量的标准,因而很难做到真正的正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保障政策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他所强调的机会平等或起点平等或许可以解决一些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现象,但是机会平等或起点平等也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就只能依靠一些人为举措来改善这种状况。

总之,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不仅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有着重要影响,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同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前提是要把握好哈耶克思想中合理的部分。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读《思想的谱系:顽固的右翼》有感 有人在读过《思想的谱系》一书之后,如此评价佩里·安德森,“其实他不是导游,而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不得不说,这是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安德森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给我们奉送上了一部异常精彩的思想大片。非常感谢袁银传老师能将如此一本宏伟巨著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能够一窥作者的风采,并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惭愧的是,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知识储备的有限,到现在为止并未完全将这样一本巨作完全消化完毕,但即便如此,目之所见已然足够彻底颠覆个人所曾经笃信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反思即是其中一部分。 初识哈耶克是在本科的法理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隆重给我们推荐了邓正来教授所翻译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并将之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丛书之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法律的学生而言,这样一本著作无疑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面所阐述的自由的概念甚至在以后几年里都被我认为是作为法律人所必须坚持的信条。虽然随着后来知识储备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感觉里面可能是有些问题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直至我读到《思想的谱系》一书。应该说,相对于全书而言,作者在哈耶克上的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是把哈耶克与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放在一起给其冠以统一的称谓“顽固的右翼”。然而,正是通过将哈耶克的学说放在整个思想历史的洪流之中,并全面阐述了与其相同和相反立场的观点,从而使我对其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哈耶克的“顽固”而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书中提到“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在那些岁月里,经济混乱、工人革命、中产阶级反叛给既有秩序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接着是正局链条上的某些最薄弱环节的崩溃。”因此,哈耶克的种种思想也是为了解决他所看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是完全不同的。

哈耶克自发市场秩序批判

哈耶克自发市场秩序批判 作者:王秋梅, 高文武 作者单位:王秋梅(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高文武(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33)刊名: 学术界 英文刊名:ACADEMICS IN CHINA 年,卷(期):2007(5) 参考文献(8条) 1.哈耶克;冯克利致命的自负 2000 2.哈耶克;邓正来自由秩序原理 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5 5.哈耶克;杨玉生自由宪章 2005 6.理查德·布隆克;林季红质疑自由市场 199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 8.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 199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2(4) 2.张丽君哈耶克与20世纪的社会主义[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 3.刘晓云论哈耶克个人主义知识观的意义[期刊论文]-前沿2005(9) 4.赵亮.朱宪辰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认知经验基础探究[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 5.冯杨.周呈奇.Feng Yang.Zhou Chengqi市场秩序与政府干预--哈耶克的解读及其对新古典的批判[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2005(5) 6.王志伟.WANG Zhiwei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荀明俐论哈耶克的责任观[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2010(1) 8.勿飞.Wu Fei哈耶克对传统的诉求会容许奴隶制存在吗—对哈耶克文化进化观念的再解释[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5) 9.李侠简评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 10.马献军捍卫自由、反对极权——哈耶克政府观研究[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16980042.html,/Periodical_xsj200705014.aspx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2012-4-27 17:31:20 来源:人民论坛中旬刊(总第359期)作者:景思江【摘要】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全盘否定,以及强调弱化国家职能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借鉴和吸收新自由主义的合理主张,理性看待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市场化中国经济改革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思潮,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新形势下的回归,它秉承自由主义原则,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和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从早期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边缘性思潮,开始占据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后来,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作为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开始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的全球化实践,成为20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之一。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理论来源各有不同。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以及强调弱化国家的职能是其基本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许多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评析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新自由主义的借鉴与中国经济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思路设计受到了来自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影响。诚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新自由主义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 首先,新自由主义对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前提的,但撇开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制度前提的强调,新自由主义对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正是市场经济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激发了中国经济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已经明晰,仍然有许多人对传统体制抱有幻想。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家干预力度,以应对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再次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出现了关于“国进民退”和“再国有化”的争论。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反危机的特殊性,来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甚至改变市场化改革方向。尽管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举世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 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内容摘要: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扞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着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

哈耶克市场秩序的逻辑

知识、自由与效率——哈耶克市场秩序理论及其批评 王生升 内容提要:从亚当·斯密以来,论证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的论证体系以其综合性和规范性而独树一帜。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哈耶克把经济学的效率论证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论证了市场自发力量的效率优势。依据于这种立论,哈耶克对一切有违自发进化原则的理性运动,包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理论政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批评和斗争。尽管在对各种建构理性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哈耶克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预见性,但他的立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他所坚持的怀疑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以及对经济效率标准的选择,都是值得商榷的。由于这些缘故,他所论证的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理论也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大相径庭。 一、市场秩序逻辑的转换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哈耶克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甚至有些学者将他视为该阵营的精神领袖。与大多数经济学同行相比,哈耶克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著述而显得与众不同。早期的哈耶克,主要局限于价格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从40年代开始,他更多地转向社会哲学领域,可以说,他的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成名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尽管存在明显的研究主题的转换——一些学者因此把哈耶克划分成哈耶克Ⅰ和哈耶克Ⅱ,但哈耶克终其一生所要探讨的主题却异常明确,这就是市场秩序的内在逻辑。 在早期研究中,哈耶克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主要集中价格和竞争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生成的价格信号构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内在逻辑;由此,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就在于这种价格信号在发现和交流信息方面的效率优势。 在评价自己的学术贡献时,哈耶克认为他一生中有两个重大发现,其中第一个发现就是所谓的价格信号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全面指导功能。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尽管经济个体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价格信号则把这些有限的信息和知识结合起来:在由许多人组成的经济链条中,每一次信息传递实际上都意味着个人对该种信息的部分修改,包含了个人的专有性知识,并最终融合成多渠道的抽象市场信号。在这样一个自组织过程中,分散性的决策扩大了整体秩序的可能性,导致对更多信息的考虑,整个活动结构使得个人仅仅通过局部的、零碎的信号就可以对各种无法预见的未知条件实现有效的适应。 然而,把市场经济秩序的逻辑归结为价格机制的信息交流功能,实际上仅仅触及到了问题的表面。哈耶克的论证远非如此简单。在早期的著作中,尽管并不十分明确,但哈耶克确实意识到下述立场的重要性,即价格信号所具有的上述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为依托;也就是说,只有在竞争性市场

自由主义在中国

自由主义在中国 引言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1】 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由与平等之上的世界观。前者是强调古典自由主义而后者更为明显的是在强调社会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广泛支持的观点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自由市场、民权、民主社会、世俗政府、国际合作等等,通常取决于他们对于自由主义原则的认识。 19世纪自由主义政府成立于欧洲国家,以及南美和北美。在这一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对手是保守主义,但随后自由主义又面临着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对手的挑战,如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20世纪后,在欧洲和北美,建立福利国家成为自由主义扩张的新的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1978年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模式后,也不得不面对自由主义所带来的问题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自由主义中国转型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 正文: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表达了个人的自由理想。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

由主义的状况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保守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在主要的西方国家,福利国家政策令人们失望,人们对自由主义的主张也丧失了信心,而且代之而起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未能尽如人意,保守主义的主张同样引起人们的怀疑。【2】 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英国政府面对自己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诸如缩减政府编制,对原有的税制进行改革,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福利开支和增加工人工资等措施。这一些列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保证了英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失业率也不断的增长,而且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更是相对的扩大了,对于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也只能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增加货币供应,同时降低存款利率,以这样的方法来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 美国政府在1982年之前也是坚定不移的一直执行着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在保守主义政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不断浮现的社会经济问题不断的质疑着美国政府所采取保守主义政策的正确性。终于美国政府在1982年“中期选举”之后不得不增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3】,其具体措施跟英国几乎如出一辙,而且与英国相比较来说,美国的国会在政府开展干预行动的同时也是不断的通过相关的法案,以此来支持美国政府在此种情况下作出的干预行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4】提出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凯恩斯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产生经济危机、以及失业率增高面临严重失业危机的原因。由于对于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分析比较准确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办法,凯恩斯主义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接受,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了比较主流的指导理论。而且凯恩斯主义中要在自由放任的政府和过度干预的政府之间寻找一条新的道路的主旨,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不谋而合。 综上,自由主义在20世纪末的振兴是经过一系列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选择与沉淀的结果,与此同时,自由主义自身的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随着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重新焕发生机,自由主义自身也变得更加充满了活力。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潮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被引入了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深陷战争的泥潭,对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就变得不再具有那么大的现实

17—18世纪自由观念的论述及评价

17—18世纪“自由”观念的论述及评价 说到自由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且曾经有这样的一首诗词来描写自由的重要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自由的任何定义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因为“自由”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的标题! “自由”,在我们眼里,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指“个人自由”,而且经常与民主、平等连在一起。所谓自由就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动摇你的决定,有原则有立场,不会人云亦云。做一个自由的人,就是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你,你都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自己,依然能保持自信,说通俗一点就是倔强,人总有一点倔强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存。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实践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手段",只有驾御了规律才能真正的自由,反之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会四处碰钉,是盲目的,是不自由的。马克思认为: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自由,必然就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随意创造,但是可以掌握和利用,所以掌握和利用规律,就是自由! 谈及17—18世纪的自由观念,不得不提及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思想,当然这一切都得从17—18世纪的世界形局势和历史背景说起。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政治势力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由于其政治上的要求日益强烈,所以就爆发了一系列反封建的斗争。17—18世纪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亦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反封建斗争十分激烈的阶段,在力量对比上,封建和封建之前的社会制度仍有极大优势,不过资本主义力量依靠自己的活力,发展很快,到这个时期之末,已经能够和封建势力相抗衡了,而且显示了必将胜利的势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7—18世纪的思想也有很大的进步,资产阶级再不能容忍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而是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也可以说这是跨越性的一步。 17—18世纪的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资产阶级从已有的思想作为出发点,用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来嫁接自然法学,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自然法学,这种新的自然法学是中世纪神学的自然法学的世俗化,在其中代替教条和神权的是人权,代替教会的是国家,代替神意的是人的理性。 17—18世纪的“自由”观念的成就主要在于古典自然法学派,以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为基础,开始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法律问题,而且这种人道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认为国家和法律是通过契约产生的,是由人们的自然权利集中而成的。法律的本源非神也非自然,而是人自身的本性。人们的自然权利又叫天赋人权,主要是指自由、平等、安全、财产等权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潘恩等都是古典自然法思想的杰出代表。 格老秀斯,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法学家,所研究的主要是国际公法,但使用的是自然观念,《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论述了他的关于“法”的概念的“正义”、“权利”、“责成”观点,认为“那种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它被称作‘自由’”,权利还包括我们对他人所拥有的权力。他将客观事实划分为两类,即体有形、量有限者和体无形、量无限者,后者由于无法占有,也无须占有,因而适用自由使用原则。他还认为,人的社会性促使人与别人交往与合作,并由此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国家就是其一。“国家是一群自由的人享受权利和谋求他们共同的利益而结合起来的一个完美的联合体。”有理性和有意志的人可谓是一种自由的人。格老秀斯对中世纪的自然法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把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几何学的实证方法引入了法学研究,但其思想还不够完善。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学巨匠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1992) 一、哈耶克的生平及著作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是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899年5月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医生兼植物学家,母亲是大学的公共法教授。受父亲的影响,哈耶克小时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军队服役,战后进人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于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上学时,哈耶克受到奥国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影响,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到经济理论上。 毕业后,他在米塞斯任主任的国际联盟奥地利赔偿委员会工作,主要是执行凡尔赛和约的金融条款。1923年,哈耶克获得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纽约呆了一年多,主要研究美国的货币政策,1927年,他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和路德维格·冯·米塞斯合作成立了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并出任所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地利的经济政策大多是依据该所的报告制定的。1929年,哈耶克到维也纳大学任经济学讲师,讲授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及米塞斯的经济学说,这在当时的奥地利是获得学术成绩的第一步。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著名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据此成功预测丁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31年,哈耶克受伦敦经济学院莱昂内尔·罗宾的

邀请前去伦敦经济学院讲学。他的讲座在伦敦引起了极大轰动,讲课内容后来被编辑成《价格与生产》一书。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哈耶克研究了纯经济科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资本供应短缺的危机理论和消费过多的危机理论,认为危机和萧条是高涨阶段播下种子的必然结果,要阻止萧条的到来,惟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高涨的出现;稳定经济的惟一有效办法,就是免除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让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神奇作用。 1931-1941年,哈耶克对其关于货币政策膨胀不合理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膨胀的货币政策使投资者混淆了人为制造的需求和自然的市场需求,结果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使资金和资源都集中于生产力较弱的地区。对哈耶克提出的储蓄不足导致经济崩溃的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凯恩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此来解释经济危机。从30年代开始,哈耶克和凯恩斯为此展开了长达50年的论战。 1941年后,哈耶克的研究转向社会哲学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方向,1943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其经济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一一《通向奴役之路》,社会反响非常强烈,人们对它毁誉参半。这本书也为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因而在短短数年中就在十二个国家翻译出版。有些人猜测这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正原因,尽管授奖者肯定的足他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贡献,1950-1962年,哈耶克受聘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方面的研究。1962年,他又受聘去德国弗莱堡大学任教。1974年,哈耶克和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不同经济制度功能效率的分析,是他对较广意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一)《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邓正来先生潜心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先生是著名的哈耶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著述的中文译者,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相关领域的主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凡两百万言,可谓工程浩大。近年来,学术界一大令人忧喜各半的现象便是对西学的快餐式译述,可邓先生当另眼相看,他是在选择以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为自己研究对象之后,才着手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的,他因此而称自己的译事为研究性翻译作业。在翻译工作的进行中,他研读了哈耶克的绝大多数论著和一些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二手西方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八篇专门性研究的长文:“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加上另外与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相关的三篇评论性文字,共计十一篇文章,构成为这部论文集的主体。 邓先生说:“这部论文集是我在近八年中做的一些作业,而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作‘作业’,主要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研究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我研究的目的,而毋宁是我为了对哈耶克这一脉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检讨和批判而做的前提性准备工作;或者说,我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实是为了更妥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第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只是西方论者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脉络而已,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我的作业尚未完成;因此,我还必须继续对其他阐释和认识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重要理论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见,在邓先生的治学历程中,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给定”的课题,而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不属于跟风式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之列,尽管“哈耶克有关自由市场的思想或许因为与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推进有着某种‘经验性’的关联而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重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着手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的那几年,却是他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大大减退的年代,一些论者甚至宣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对中国已失去了意义。” 这从根本上说既超越了学术对经验性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摆脱了学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地位。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最终守护人类知识所应当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与资格,而这恰恰是邓先生高度自觉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目标。邓先生之所以说自己的“作业”“尚未完成”,无非是要表明他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视,并不是出于对哈耶克思想和学说的全面接受或赞同,而在于他认为哈耶克向自己展示了知识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及其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所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潜移默化、史无前例的变革,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场变革与以往都是极大不同的。今天的世界各样的文明同时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变革几乎对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和环境都产生了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复兴,作为广泛的现代历史进程现象,与新一轮资本全球化交织在一起。这些现象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规则。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推销”他们自己感觉良好的政治制度,宣传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助于自身特殊利益扩展的价值观念。作为拥有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在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认清自身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积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显得重要。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具有群体性、稳定性、历史性和渗透变化性等特点。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在政权合法性、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共识,并渗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具有维护本国国体、政体的合法性,整合、动员、规范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国家各项生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2.个人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个人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它把个人自由、价值和利益置于最高位置,确立个人本位,并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需求、自我控制以至于达到自认为的不受外界约束的拥有自我“完全支配权”的个人,可以说,没有什么比是否尊重个人自主这个标准更能判定自由主义的内核了。新自由主义高举的个人主义旗帜与其进一步倡导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紧密相关。尊重个人“自主权”、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过分调节,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主张和实践层面中的现实要求。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先行军”,没有个人“自主权”就没有自由主义,更没有自由主义的衍生。 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和地区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加复

哈耶克论自由

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及其认识论基础均是错误的 在1984年出版的《哈耶克论自由》中,格雷(Gray, 1984)对哈耶克的思想和学术观点做了较深入的理论评述,由此赢得了格雷本人在学界的学术声誉,并致使哈耶克本人在生前把格雷视作为学术知音。在这本书中,格雷对哈耶克的赞誉之辞、之处颇多。格雷曾把哈耶克描述为一个康德主义者,还说维特根斯坦对哈耶克的影响至深(然而,从哈耶克晚年的自叙中,可以断定,格雷显然主观臆断了哈耶克理论与康德哲学的关系。另外,格雷对哈耶克思想与维特根斯坦哲学关系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对此,笔者以后拟以专文评析)。 在这部著作第一版中,格雷曾对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评析,并非常准确地辨析出了该理论的三个基本点:“看不见得手”(的演进机制),默会和实际知识(tacit and practical knowledge),以及传统的自然演进。从这部书第一版的整体论述中,可以看出,格雷对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是,在这部书1998年第三版的“后记”中,格雷对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及其整个社会理论和哲学基础则基本上进行了全面地否定与批判。 格雷对哈耶克理论的全面挑战,首先是从哈耶克理论进路的知识论层面上着手的。在理论层面上,格雷认为,在哈耶克晚年的著作中,其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是与一种制度演进上的达尔文主义即文化进化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另一方面,它又在许多面相上来说实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哲学一种“回光返照”。格雷认为,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两个方面都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说,格雷认为,我们并不知晓与达尔文生物进化相类似的任何文化进化机制。从哈耶克的文化进化论来说,它之所以是错误的,首先是因为它不能界定文化进化的单元是什么。按照新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进化单元并不是生物种类,甚至也不是生物个体,而是基因,或者说基因链。那么,在社会领域中,哈耶克所说的文化进化的单元是什么?并不清楚。照哈耶克本人看来,文化进化的社会单元似乎是社会群体。然而,格雷认为,在社会体系中,将社会群体及其习俗和传统分割为单元个体而进行评估是极其困难的。 即使绕开这一问题,格雷又发问到,如果文化如哈耶克所理解的那样是进化的,那么,进化的标准与尺度又是什么?如果把社会群体的沿存及其成员数量的多寡作为文化成功的标准的话,那么,覆盖众多人口的华夏文化、印度文化和非洲文化岂不是比覆盖相对数量较少但具有高得多的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欧洲文化更先进?因此,格雷认为,尽管哈耶克在其晚年的许多著作中从竞争和社会实践中的自然选择之角度对文化进化有过大量论述,使其好像有一个辉煌的文化进化理论,但在实际上,他只是提出了一种科学的隐喻,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格雷还进一步认为,由于哈耶克仅仅依赖于“群体选择”这样一个空洞的理论概念,使他忽略了在宗教、经济和政治体制出现和消亡上的历史偶然事件。在这一点上,哈耶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有相同之处的。 在哈耶克文化进化论中的这些问题,自然会影响到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在1992年在苏黎士召开的哈耶克思想国际讨论上,格雷(Gray, 1994)就开始断言,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概念,并没有唯一、清楚和连贯和含义,而是许多独立论题的“大杂烩”(an eclectic conflation),而这些论题,或者是问题百出,或者明显就是错误的。譬如,在哈耶克的晚期著作中,“自发秩序”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其他生物种群、自然现象如星系、磁场、晶体等等之中。因此,在哈耶克的著作中,“秩序”除了意指某种自我复制的结构外,究竟含义是什么,并不清楚。然而,很明显,哈耶克是在“不含价值标准”(value-free)意义上用“自发秩序”来称谓和解释所有自我调节系统的。但是,如果“自发秩序”是一个“不含价值标准”的概念,在社会领域中的“自发秩序”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良益的,仅仅是非设计的、相对稳定的、并能够在一定时间里能自我复制就够了。从这一点来看,黑社会组织和市场都可以是“自发秩序”。只要有人们交往中的协调现象存在,不管是在战场上,在监狱中,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 摘要曾经用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不通了,经济道 路的选择又走入了一个十字路口,自由主义最终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各国经 济复兴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凯恩斯主义哈耶克 自罗斯福改革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执行凯恩斯主义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在政府提供大量企业定单的同时,社会被建成一个高福利社会,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都由政府出面满足。同时为失业的人群提供比较高的生活环境,这在人们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社会,但是它带来另外的负面效应。第一是政府的财政赤字,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花钱刺激经济的做法使政府大量负债,为了继续政府的政策,人们不得不靠发行新货币来补充,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第二是高福利社会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就业,因为没有其他的开销比如医疗、教育和住房。而且失业救济还比较高,所以没有体面和轻松的工作宁愿依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在经历美国经济战后繁荣后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久拖不绝的越南战争和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巨额花销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一穷二白,人们都积极的寻求重建,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6.0%。一些全球闻名的大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战后的日本人以疯狂工作而闻名世界,与美国人不愿意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日本也采取政府主导经济的做法,但是日本却以大量的出口补回了财政上的赤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内部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美国人不得不寻求变革,自由主义又进入视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谋求财富的驱使之下使市场配置能够趋向合理化,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新自由主义有很多流派,主要有: 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现代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

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影响

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张朋林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变革之中,采取何种思想进行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国内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当权者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鉴于此,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剖析其本质,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干扰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科学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中国;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本质 要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概念范畴及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这个词是由奥伊根领导的弗莱堡大学学派创造出来的。人们一般把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从广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理论庞杂的体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定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① 何秉孟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① 顾钰民、伍山林和李其庆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主要包括伦敦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是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这一学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② 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全球扩张的思想工具,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它在经济上,否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在政治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在思想文化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自由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林立,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阐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其共有的主要观点有: (1)崇尚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在新自由主义者眼里,私有制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指出,“一个社会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离不财产的私有制。由于人们离不开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坚持私有制,以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继续存在。”③同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私有制制度下,人们是自由的,产权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新自由主义研究[J], 经济学家,2004(2):23-25. ②顾钰民、伍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26. ③(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张曙光 在国内外,哈耶克不仅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而且是一个被误读最多的学者。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又是伟大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由于其理论的复杂和困难,使人们对他的评价出现很大的不同。不是将其简化为“功利主义”、“保守主义”;就是庸俗化为“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特别是对他的意识形态立场,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一九四四年《通向奴役之路》出版后,在英美取得成功并引起轰动,但芝加哥大学却以此不承认他是经济学家,拒绝对他的聘任。一九九○年他作为社会和道德科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执教,这期间他在政治哲学、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的贡献远远超过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但一九七四年他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九八九年苏东巨变,其理论和主张得到某种经验性证明,进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和东欧诸国赢得某种支配性地位,而随着冷战结束,他的理论话语失去了某种得以型构的对立性参照系,甚至后现代理论对其“存在性基础”也提出质疑。 在国内,哈耶克的命运更差。一九七八年以前的长时期中,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死敌,他的著作被当作禁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和思想解放的推进,国内曾经出现了哈耶克热,他的著作和传记也陆续翻译出版,但是,认真研读哈耶克的人很少。无论是赞成哈氏理论,还是反对哈氏主张,几乎都是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甚至闹出很多笑话,不少人把哈耶克看作“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坚决反对和大力批判“社会正义”,有人居然宣称,哈耶克“张扬和追求”“社会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邓正来的《规则?秩序?知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以下简称《规则》,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更有重要的意义。 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伟大代表,他在重述古典自由主义原理的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