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论文

夏商周考古论文
夏商周考古论文

夏商周考古

期中考试论文

从周原考古看周原在西周时期的地位

文化遗产学院

09级考古学

肖国强

2009102077

周原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的《》篇,指的是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间的一片肥沃土地。中国过去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周朝,其先世发祥于此。周人的文化在周原博兴于取代殷商之后,成为缔造一代礼乐制度的基础,影响十分深远。周原这里,又是后来发现最早的古代遗址之一。早在西汉,位于周原中心的美阳便出土了西周的尸臣鼎,得到学者张敞的鉴定考释,事见《汉书·郊祀志》。此后,这处遗址屡有文物发现尤以青铜器著称,受到后代学者的重视。到了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更是以周原作为重点。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上,周原都具有着特殊的地位。

一、周原与周人的渊源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逾梁山止于岐下”。徐广《集解》:“(歧)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骃案: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又据《诗经·大雅·》:“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周原······筑室于兹。”故按太王与古公亶父迁居周,因周原之名,才改号为周,立都为京,称为周邦。但因周原这块地方,在古公亶父未到之前,就已经有名了,故而“周人”、“周原”则因此也早就得名。

古公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周人的“翦商”事业,后来被追封为“太王”。到文王、武王时,周人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与商对抗,以至灭商。文王时开始由歧周逐渐向东发展,在

丰水西岸建立建立丰邑,由歧周迁都于此。后来,武王又在沣水东岸建立镐京。至此,西周的都城完全由歧周移到丰镐二京。而周原岐邑则成为西周的宗庙重地。

二、周原的一些考古发现

周人由古公亶父率领迁到周原以后,便在此分田筑室,设宫立庙,营筑城郭,这里遂成为周人早期的都邑。后来文王、武王迁都丰、镐,但终西周一朝周原仍然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中心,是西周王室宗庙和王室重臣采邑所在地。西周末年,西戎入侵,周原沦为废墟。

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岐山京当和扶风法门、黄堆三乡镇的一部分,面积约50平方公里。遗址范围内周文化遗存非常密集。

1.建筑基址

在周原遗址,迄今没有发现具有都邑性质的较大城址。1989年,在贺家村进行遥感物探,遥感图片显示出地下有一古城堡的夯土墙基,总面积达94.5万平方米。该古城为太王迁歧之岐邑的可能性比较大。周原遗址发现有多处大型建筑基址,其周围多分布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并发现西周重要铜器窖藏。建筑群以北的黄堆乡是一处西周高级贵族墓地。

岐山京当乡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西周建筑基址。②该基址(称为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1479平方米,夯土台基高约1.3米。屋顶覆盖芦苇、麦草,并施板瓦、筒瓦于屋脊及檐口。墙表及室内地面均抹有细沙、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面。这个高台建筑

群颇似“四合院”式,由影壁、门道、东西门塾、前堂、中院、前室、东西小院、后室、东西厢房、回廊等部分组成,并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各配置八间厢房,以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建筑。前堂为整个建筑的主体,面阔六间、进深三间。整个基址群发现两处排水管道。其中一条管道为东西走向,在后庭从西小院经过廊、东天井、东厢房向外流出,用陶水管套接而成;另一条为南北走向,从中院经东塾流出院外,沟两壁和底部用卵石砌成,上铺棚木,填土夯实。发掘中见基址上覆盖一层很厚的红烧土,表明是被火焚毁的。根据遗址内出土的遗物的特征和C14测定结果,其始建年代应在武王灭商前,废弃年代约在西周晚期。

在西厢房南边第2号厢房内的H11、H31内,发现有1.7万多片卜骨、卜甲,以龟甲为主。其中带字者293片,共有600多字。字数最多的一片卜甲上有30字。卜辞内容极为丰富:有反映殷周关系的,有反映殷王田猎的,还有反映周人和其他方国关系以及周初地名、重臣、月相得等。其年代可早到文王时期,绝大部分为西周初期。周原的甲骨文在齐家村也有发现,内容、风格、与凤雏基址的特征相同。

关于凤雏基址的性质,有人认为是周王室的行宫或宗庙建筑(据《尔雅·释宫》),也有人认为是贵族的宅院。

在凤雏基址东南约2500米的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③该基址群面积达6375平方米,规模大大超过凤雏基址。共发掘15处大型建筑基址,建筑群中发现许多直径为0.9~1米的柱础,建筑台基四周铺设卵水散片,屋顶普遍覆盖有板瓦、筒瓦。基址

中出土了大型的各式板瓦、较小的筒瓦及半瓦当。整个建筑群中的建筑物高大讲究,是当时的贵族府邸,或是宗庙、宫殿。

云塘西周建筑基址位于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西南约300米、齐镇西北约200米处。齐镇建筑基址位于齐镇村西北、云塘建筑基址以东50米,两者彼此之间有一定关系。④1999年9月开始在云塘西南一带调查,断崖处发现夯土块、石子散水等建筑遗迹,其东侧齐镇村土地因近年农民取土破坏,常见到石子散水,甚至有一些铜器碎片流散。在该基址群截至目前共发掘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西周夯土建筑基址9座,以及围墙、石片坑等。

从云塘、齐镇建筑群所处位置看,它们正处于周原遗址中心区。从西向东,处于凤雏建筑群和召陈建筑群之间,西距凤雏建筑群约900米,东距召陈建筑群约500米。云塘制骨作坊和西周墓地在其西约一百米处。1974年在云塘村南、齐镇建筑基址东约150米处,发现一铜器窖藏,出土白公父勺、壶盖、、白多父等9件铜器。另外,1977年出土的1件白公父;1974年强家村北土壕出土的师鼎等7件铜器;1981年初强家村北土壕发现一座西周铜器墓,它们均位于云塘基址西北约400米处。⑤

从结构布局来看,比较完整规范。与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凤雏和召陈建筑群相比,在高台建筑技术、用瓦、散水、柱础建造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在结构布局上又有很大不同,如“品”字形对称结构、围墙、“U”字形石子路等,具有自身特征,而且建筑面积也不小于前两者。因此其性质也值得深入探讨。

2.青铜器窖藏

周原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长期以来,屡有青铜器出土,如清代发现的克器群,解放以前出土的、数量比较多的有扶风康家的函皇父器群和任家的梁其诸器,这些器物均已散佚。解放以后发现的大都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器群也都保存完整,主要的有以下诸起。

1、1960年,在扶风齐家村东南约100米处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出土几父壶、柞钟、中友父簋、盘、、中义钟等西周中晚期铜器39件。⑥

2、1960年在扶风召陈发现散伯车父器共19件⑦,其中四件鼎、5件簋、2件壶都是散伯车父为其家人所做的祭器。

3、1961春,在扶风齐家村东南发现一个窖藏,出土周我父簋3件。⑧

4、1962年底,在扶风齐家村东的断崖上发现6件铜器⑨。其中彝、觥、尊3件花纹、铭文相同,文末有族徽记号,属西周前期;另外3件盘、迤、扁盉,属于西周晚期。铜器出于灰土中,推测也是一处窖藏。

5、1974年,在扶风强家村西北发现一个窖藏,出土师鼎高80多厘米,而且有长篇铭文,是周原近年来出土铜器中器形最大的一件⑩。

6、1975年,在岐山董家发现一铜器窖藏,出土37件铜器,有铭文者30件11。其中最重要的是裘卫四器(鼎2、簋1、盉1)和。卫簋记述了周王对裘卫的册命赏赐,其余三件记录了以田、林偿还取

自裘卫的堇璋、车辆或田界的划定,是研究西周土地关系的重要资料。朕有铭文157字,是伯阳父对朕及其隶属牧牛诉讼的判词,是关于西周时期诉讼、刑罚的重要资料。

7、1976年,在扶风云塘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出土伯公父、伯多父器9件12,器形有、壶、勺等,从器形、纹饰可以确定是西周晚期时器。

8、1976年冬,在扶风庄白村南100多米处发现一个长方形窖藏,出土微史家族折、丰、墙、等四代人的铜器等共103件13 ,其中的史墙盘铭文长达280多字,历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业绩和微史家族历代家世。这是解放以后出土西周铜器的数量最多、最重要的一次。

9、1976年冬,在庄白村西北的断崖上又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出土仲大师等5件铜器 14 。从器形和纹饰来看,这批铜器属于西周晚期。仲大师也见于齐家出土的柞钟铭文中。

10、1978年秋,在岐山凤雏村西发现的一个窖藏坑中出土一对伯父以及伯尚鼎等5件铜器 15 。伯父被认为是厉王时期器。

如果将以上的发现标明在一张简图上,就可以看到铜器窖藏的分布非常集中,它的范围正好就是所谓的岐邑宗庙宫室分布区。在这些铜器窖藏中,有的地层关系很清楚,窖口开在西周文化层中,庄白第二号铜器窖藏坑还打破了一个西周晚期灰坑,而各个窖藏中又都有西周晚期铜器,因此可以确定这些铜器窖藏坑都是西周晚期的。在同一

时期,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分别埋藏了这麽多的铜器,显然不是一般的偶然现象。鉴于这些窖藏的本主在出奔后再也未能重返故土,所以,这应该是犬戎入侵,王室东迁时仓卒埋入的。

我们注意到在这些铜器窖藏的附近大都有相当规模的西周晚期的建筑遗存。例如,在微史家族铜器窖藏坑的南边60多米远的地方,发现一批南北向的石柱础,共6枚,间距3米,在西边和北边的西周文化层内有大量红烧土块、白灰面墙皮、西周绳纹板瓦以及西周晚期的陶片,这种现象表明这个窖藏就埋在当时的房屋附近。庄白二号窖穴的北边约10米处则有一个大灰坑,其中有大量西周板瓦,说明附近应有大型的西周建筑遗址。在召陈建筑群附近有散伯车父器的窖藏,在凤雏建筑基址附近则有董家和凤雏两个窖藏。

问题是这些铜器窖藏和建筑基址是什莫关系,如果说凤雏和召陈的建筑基址是周王室的宗庙和宫寝,那么,人们就要问,那些铜器窖藏的主人是何等样人,何以在仓皇出逃之际把他们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铜器藏到宗庙、宫寝附近,而不是埋在自家的住处附近呢?很难理解,从这一点来说,毋宁把这些建筑基址视为铜器窖藏主人的宅院显得较为合理。

从各个窖藏出土的铜器来看,大都是一家一族之器,器主有姬姓,也有他姓。召陈出土的散伯车父器自不用说,强家所出的即簋、师臾钟也是一家之器,即和师臾的父、祖是为幽叔,均是虢季后人当是姬姓。云塘所出伯公父、伯多父器中有伯公父作叔姬壶,传世又有伯多父作成姬 (《三代》10.34.2),另外,齐家出土有仲伐父作姬尚

母旅,可见他们均非姬姓。至于微史家族,他们是归附的殷人后裔,当然也非姬姓。他们各自居住在附近的建筑居址上,则所谓的岐邑的宗庙、宫寝分布区,在西周晚期,实际上是诸姓贵族聚居、宅院鳞次栉比的地方。

假若此处建筑基址为诸贵族的宅院的推测是正确的话,以及结合这些建筑基址的规模、所出土的青铜器窖藏来看,周原在西周建国以后的几百年当中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3、墓葬

周原的西周墓葬都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熟土二层台,少见腰坑,有棺或棺椁,棺板上一般有席纹痕迹。中型墓随葬青铜器、车马器、陶器以及骨器、石器、贝器等,小型墓以随葬陶器多见。16 较大的墓葬集中发现于扶风黄堆乡。黄堆西周墓地的规格较高,整个墓地都为大中型墓葬,未发现小墓葬。而且这些大中型墓的埋葬规格,也高于其他地方的大中型墓葬,墓内多随葬一两辆或多辆马车,有的还袱葬马坑。已发现一座埋藏百匹马的大型马坑。该墓区内多见积石墓,在墓室夯土中不同层位堆放天然石块和礓石,布满墓穴的各个部位。周原中小型墓在齐家、云塘、贺家、飞凤山等遗址都有发现。

17

三、结语

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周原考古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从遗址的发掘规模还是从出土的文物数量以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来看,

在西周考古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周原考古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律以及礼乐等级制度。周原考古的成就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周原考古的各种发现,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通过周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是我们了解到,在西周迁都丰镐以后,周原的政治地位。可以说由周原所出土的各种建筑遗址、青铜器窖藏、大中型墓葬有力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西周定都丰镐以后,周原以周族发祥地的身份在周的宗庙系统中仍然处于最顶层的地位。再加上周公制礼,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就更使周原岐邑具有了仅次于东西两都的政治地位。从而,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当时居住在岐邑的应该主要是西周的姬姓王室、同宗老贵族、亲缘贵族以及封国重臣等。总之,虽然,具体的岐邑城址至今还仍未找到,但通过以往的考古发现,是我们有信心相信岐邑极有可能就是在周原的。

备注:

①②③赵从仓、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31~35页

④⑤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⑥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⑦史言:《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第6期

⑧《陕西宝鸡扶风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考古》1963年第10期

⑨梁兴鹏、冯孝唐:《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第10期

⑩吴镇烽、雒忠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第8期

11 同①第36页

12 岐山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5期

13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年第11期

14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3期

15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文物》1979年第11期

16 17 同备注①第78页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博士生李福敏 中国文化的起源向来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的;国家在此阶段形成,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史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是政府中的重要官员,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特色及中国史官文化,并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一、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建置与史官的地位 我国古代“史”即是史官。《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设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意。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右从中,又者右手,手持簿书也。”江永以中为簿书,与今人所说的案卷同义。吴大澈《说文古籀补》从古字形上“史”像手持简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一文认为“中”为盛算之器,算与简册本为一物,因为史之所执,因此盛算之“中”为记事简册。他的结论是“中”是盛算之器,“史”持书之人。这些都说明“史”是掌簿书、记事的人,所以,古代史官,就是最早的文书档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我国史官建置是很早的,传说在黄帝时就有史官。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说:“盖史官之建置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这些论述说明史官的建置是很早的。至三代时,史官已有确证。夏代在考古学上虽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揭晓的迷,但二里头文化已经证实了夏代的存在。考古研究表明夏代已经是奴隶社会,国家已经形成,社会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活动空前复杂,于是文字、文书成为国家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史官成为必置的官职。据文献记载夏代已有了记事、掌管档案之官——太史令。而且在夏代的官吏中太史令是以谏桀无效而闻名于世的。《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又《淮南子·汜论训》云:“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可知夏代已有太史令的设置,其职能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可见其地位是由其职能决定的。 商代的史官,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列举的史官类官职有:尹、多尹、乍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北史、卿史等。其中乍(作)册是主持册命的官员,卜为占卜的官员。“史、卿史、御史似皆主祭祀之事。”①他们不仅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的保管,而且掌管占卜、祭祀等职责,是神职人员。在商代的神权政治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载孔子讲到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时说:“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的统治者标榜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且还与天上的最高神联系起来。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商人认为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因此一切大政均要向神请示。史官,即是神职人员,也就是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他们负责占卜,又以占卜决策,形成文书,以指导政事。 至周代,史官的建置进一步完备,不仅周天子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有史官。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其中大史掌建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终于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它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为界,商周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时又根据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据断定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经历了470年,16个君王;商朝: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1600年——前1046

年共经历了554年,前期19位,盘庚是第20位君王,后期13位;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 下面是较清晰的年代表,仅供参考: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商后期年表: 盘庚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前1251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前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前1148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

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 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三代考古考试答案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其文化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冈商文化之间,被作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发掘了宫殿遗址等重要遗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绿松石饰等珍品。 郑州商文化:遗址在河南郑州。有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包括二里冈期商文化节和人民公园期商文化,在郑州商场内发现大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目前尚有争议,有的认为是仲丁的敖都,有的认为其性质为毫都。 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遗址在河南郑州。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郑州商城应为商汤所都之亳都。郑州商城内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出土的遗物以陶器最多,青铜器、石器、骨器次之,并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而杜岭铜器窖藏中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公斤,已成为郑州市的象征。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敖的敖都,属商代中期;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毫,属商代早期。无论如何,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郑州小双桥遗址: 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城区本部,与二里头遗址东西相对。这座城埋于地下约1-4米,城址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池苑、墓葬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关于其性质,学术界争论异常活跃,有“西亳说”和“郑亳说”两种意见。 商汤:商朝的创建者、开国君主。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灭掉朽败的夏王朝,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 武丁:商朝国君,商王小乙之子。继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盘庚: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于在位的第三年迁都于殷,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病死,葬于殷。 前八后五:商朝在灭夏统一天下前,都城曾八次迁徙,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又有五次迁都,至到盘庚迁殷之后商朝都城才固定下来。成汤建国后迁徙情况是:汤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九世之乱:商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九王,故名。这一时期不光是儿子、弟弟可以即位,就连堂弟、侄子都跳出来即位过。 简答题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海伦·凯勒的美国女作家。她于1880年6月27日降生在美国 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她刚满周岁时便会走路了,她在生病之前住的房子面积 不大只有一个打正方形的住屋和一个供仆人们住的小正方形物子再加上在竹屋胖加盖的一 间小屋,以备应急之用,她家长满了植物,邻居们称她家为“绿色家园”. 《疯癫与文明》作为米歇尔·福柯的成名之作,在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读罢该书,我也获益匪浅,在此略微论述一二心得。 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 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 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而福柯则直截了当地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 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 历史。”与福柯同时代的思想家巴尔特评价:“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 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 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 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实现,在他 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p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并且这一“疯癫”话语只有且仅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下所产生的“名词”。虽然明代才子唐寅的 《桃花庵诗》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有“疯癫”一词,不过这种“疯癫”不是人类理性时代的精神术语,只是中国传 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隐逸文人的自我嘲解安慰而已。 也许读者会疑问:为什么福柯会对“疯癫”现象如此感兴趣?这里便不得不提及福柯 的童年经历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先生在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一书中曾经介 绍到:“福柯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始终感到压抑威胁和恐怖。他父 亲为了锻炼他的勇气,把他带到医院手术室看截肢手术,血腥的场面给一个孩子的惊骇是 不言而喻的。他家乡当地有一富人的女儿因未婚先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她本人被宣布 精神失常,先后被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这些可怕的事情对福柯 的一生的思想都有潜在的影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都是要反抗这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 压迫和恐怖。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病和心理学》和他的博士论文《疯癫史》就是这方面 最初的努力。”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不难知道福柯之所以关注“疯癫”的 缘由了。 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考察,福柯揭示出了:疯癫与文明的对立不是天然的,而是人 为的;不是在蒙昧的远古,而是在理性的近代。在古世纪,麻风病曾被视为对社会的最大 威胁。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麻风病被逐步控制,疯癫代替了原来麻风病的角色。但 最初人们对疯癫的态度还是暧昧的,疯癫既是威胁,但也是达到某些真理的通道。“疯癫 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最大的悲剧性 威胁仅成记忆。……它是理性的流动。”但是到了古典时代,疯癫变成了一种需要用禁闭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约前21世纪—前771) 第一节先秦艺术 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代开始,以及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统称先秦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产生较多的剩余,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开始迅速瓦解,人人平等的社会逐渐消亡。人类社会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上的变革。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诞生到鼎盛的时期。在奴隶制度下,大量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场革命技术酝酿成功,冶铁术正式诞生,青铜器迅速流行,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社会由时期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农业革命以来的有一次飞跃。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生产力水平的代表,也是这三代艺术的典范。 除了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在陶瓷、玉器、书法、金器、漆器、牙骨雕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陶瓷方面,白陶、印纹硬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烧纸成就,商代中晚期出现的原始瓷器更是划时代的创造,它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一页,瓷器由此开始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的舞台。 玉器与贵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是被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的礼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部分是生动活泼的装饰性玉器,供日常

佩戴用,极大丰富美化人类的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最早成熟的文字,,书写时的点画结构、布局篇章极具表现力,具有艺术的特质,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甲骨、金文展示了书法的最初魅力, 金器以天生丽质的色泽,在装饰其它工艺品的同时,显现着自身华丽的美感,并逐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表现力中国工艺品在产生之初,就不仅仅为了满足使用性,在使用功能以外给予了制作者以广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和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一样,在面对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上,我们总是默认现实是从历史中演变、进化过来的,至少是人类社会在依照着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在必然和偶然的交相影响下前进着。现实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在历史中捕捉到由来和嬗变的踪影,历史是存在着规律和终极本质的。 但是这一貌似真理的观念在福柯看来却不尽然、福柯认为很多“现在”的历史学家往往只是用当下的原则书写历史,因此,虽然他们也可以追溯历史渊源,但却无非只是在观念系统上论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进化规律而已。福柯的理论中,历史往往存在着断裂和碎片、而且往往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因此,用历史学家的方法只能在今人的世界里追溯到古人的遗迹;而福柯是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档案,来揭示产生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实践,并由此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的扭曲的根源。 可以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我所理解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也许是从历史档案中,以当时、当地、当人的特殊性去理解具有差异性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讲社会的推进理解成死板地规律。差异性、断裂性、最终的落脚就在于特殊性。) 那么,就要注意“历史档案”。福柯所谓的历史档案,在我看来也就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 也就是实践层面上,人们说出来的“话语”。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对语言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论述。但是他不是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运用规则,也不是分析语言作为概念、判断同其所指物的关系,而是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变异的,即福柯所谓“话语实践” (这是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难点,我也不太理解,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人的互动的网络体系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被建构起来的?人们的话语的表达是主观的,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何以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主观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各布斯采用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讲诉和强调了城市多样性的重要,其结论就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人员的访谈城市问题的相关问题的阅读。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人的方面是大部分特殊的“人”的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对人知觉和人的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的创造性赋予中心的和积极作用的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题的哲学”。 此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人的空间本体论:马丁布伯的空间本体论定义为“距离与联系”:空间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包括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距离的初始环境和进入其中的联系。二进入未知的初始环境的能力是组成任何人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硕士生读书计划 西方文论名着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附:欧文·斯通:《弗洛伊德传》 弗莱:《批评的解剖》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 加缪:《加缪文集》 考夫曼:《存在主义》 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 什克罗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文选》 艾略特等:《新批评文集》 德里达:《文学行动》 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 保罗·德曼:《解构之图》 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文选》、《文本、对话与人文》 福科:《知识考古学》、《规训与刑罚》、《疯癫与文明》 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 文学史名着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平原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卷)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 张健:《喜剧的守望》、《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论》 作家作品 鲁迅全集 现代文学大家三至四家(沈从文、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钟书、巴金)通读 “红色经典”选读 新潮及先锋小说作家至少选读五家(莫言、王安忆、张炜、韩少功、贾平凹、张承志、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东西等) 诗歌散文戏剧方面根据个人爱好安排 书刊 选读理论刊物:《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读书》、 选读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钟山》、《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十月》、《花城》、《天涯》、《大家》、《山花》、《作家》等 读书要求 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积累,在上面书目基础上再加强个人的选择性阅读。特别是在作品方面,要求有自己的特殊对象,即别人很少涉猎的更无研究的部分,力求发现其价值。 要做读书笔记,前两年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少于五万字。每一个月半月汇报一次,期末总检查。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1) 到底是李学勤喜欢给人作序,还是别人凑上去求序,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李先生年轻时候是有野心、学术上想往上爬(这些本身是正当的),很多做法按照今天来说有失厚道。但是“历史标准”原则大家都是知道的,必须看到这是“正常”的普遍行为,包括你我的父辈(只要不是只在家种地做工)几乎无一可以避免都参与进去了,只是程度和效果不同而已。毕竟李先生还是在学术上有野心不是害人的纯政治,除非有证据表明他有在当时环境下都过头的行为。 以今天的标准,李学勤先生学问是很好的。当然人无完人,他学术的不足在于系统性研究不是强项、下结论比较随意、还有点过去的老“价值观念”(《古史考》编者则远过之),但是其作品所具有的洞察力合启发性仍然是当代罕见的。作为一个位居高端的学者,想找个突破口在学术史上留地位,这极端正常,没有什么值得诛意的。李先生拿疑古开刀,确实很多地方为了立异而有意贬低疑古再行“归谬”,不算很严谨。我以为李先生的“释古”在学理上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新资料很多具体地方说得有道理。抱歉,扯远了。 至于断代工程,确实长官一时心血来潮,但是靠政府资金进行一项极端有价值的研究(怀疑这点的兄弟我都懒得和你说),这很正常。对比之下拿五角大楼、CIA项目的美国学者海了去了。但是在四年(实际上至今未完)时间里,长官早拿这事忘得干干净净,也不存在政府故意压课题组出具体结论的说法,课题领导小组确实有强求一致的地方,但这多半是因为学术观念比较老旧。花了2000多万(追加),多数用在加速器质谱仪、发掘等费钱的玩意上,一百多号(教授博导居多)人剩下能有多少?结果归纳前人居多、创新居少,不过在眼下的学术水准中“良+”是绝对有的,毕竟极端艰难的课题,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此类基础工作,其意义仍然是巨大的,至少值那几十辆进口轿车的钱。 说到底,李学勤仍然是一个纯学者,一个有学问、有想法、有些世故同时也与过去难以割断联系的学者,值得这么刨根问底吗?若他都应该如此追究,估计中国社会上游该有5成人得下狱、处决。倒是《古史考》是在不该还用文革的调调编纂。 (2) 李学勤先生和某些考古学工作者有过节(太多中国考古学家在上古史上的无知骄傲,足以让我蔑视他们),何以见得是李学勤先生的错?我也在考古混饭,要是把考古的底揭一揭,估计大家会一股脑骂中国考古如何如何了。 依靠法规和自身神秘外衣的保护,中国的考古一直是金玉其外。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学术功底都很好,俞伟超、邹衡、宿白……考古学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可是现在的考古学已经堕落为什么了? 李学勤先生固然不是田野考古学家,可是谁说考古学家就一定是做田野的?大家知道出土的东西头号重要的是带文字的,这些资料60岁以下的考古学家基本完全没有能力处理。挖、挖,找个技工就成,排队、排队,其实考古学界内部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及观后感1000字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及观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及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及观后感1000字: 这是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通过研究西方世界的疯癫史,来探寻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脉络。 正如他在前言中写道的“我们却不得不撰写一部有关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的历史,因为人们出于这种疯癫,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把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用一种非疯癫的冷酷语言相互交流和相互承认”。人类的起点初期,疯癫和理性并没有断裂和对立,但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成为理性对非理性(疯癫,犯罪和痴呆)的征服和控制,文明即是一种统治非理性的权力,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不再平等,也不会再有交流和对话。福柯正是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从一堆文学,剧本和艺术资料中,去挖掘疯癫以及对付疯癫的历史,从而揭示人类文明的真正秘密。 福柯将人类的疯癫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中世纪末(麻风病结束)到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人类对疯癫认识是模糊的,疯癫的体验被多重意义所笼罩:人类原始堕落和上帝意志的堕落,兽性及其各种变形,以及知识中的一切神奇秘密。人类只是发明了愚人船,将这些人放逐,让他们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此时疯癫还未被完全分隔,人类对待疯癫还是非常友善

的。 第二阶段是古典阶段,此时开始建立总医院,用于禁闭“精神错乱者”,此时的疯癫被认为是贫困,没有工作能力和没有和社会融合的能力,疯癫者被当作社会垃圾一样被清扫和集中在感化院。从此疯癫便听命于理性,受制于道德戒律,在慢慢黑夜中度日。在古典时期,疯癫被认为是人类长期受到压制的兽性的暴露,它甚至用来和动物一样被展览。而对于疯癫的解释,疯癫者被认为生活在幻想之中,疯癫是一种虚无状态。 第三阶段,随着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到疯癫的真正原因,疯癫从此和宗教,道德和伦理联系在一起,穷人和罪犯不再被视为疯癫,读后感疯癫者从此被视为了一种未成年的状态,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回归到理性的状态。疯癫者的精神需要被改造到符合社会的要求,疯癫者从此彻底失去自己的话语,服从理性和秩序,从而形成了整齐划一的社会规范。 通过对疯癫历史的研究,寻出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理性与非理性从统一逐渐走向断裂,最后走向了彻底对立,最终理性实现了对非理性的统治。 但疯癫作为人类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现象,却不可能因此彻底的消失。它在艺术的领域找到了繁殖和复制的土壤,他打断了世界的时间,而艺术便显示了一个虚空,一个沉默的片刻以及没有答案的问题,它造成了一个不可弥合的缺口,迫使世界对自己提出质疑。人类文明正是在吞没艺术作品的疯癫中不断获得新的空间。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