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夏商周考古

第章夏商周考古
第章夏商周考古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2.史墙盘[2015年四川大学研]

答:史墙盘西周中期青铜器,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腹内底有铭文18行284字。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记载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史迹和作器者史官墙的家世。

4.毛公鼎[2014年浙江大学研]

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3.尸乡沟商城[2014年西北大学研]

答:尸乡沟商城是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它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其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0米,南部宽740米。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2.邦墓[2014年西北大学研]

答:邦墓是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周礼·春官·墓大夫》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邦墓以小型或中型墓为主,一般无封土,为士或

庶民之墓葬,埋葬密集,成组成群排列。不同类别的墓交错埋葬,但彼此间无打破。

2.甲骨文[2014年山西大学研]

答:甲骨文是契刻于龟腹甲、龟背甲和牛肩胛骨的文字,合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8.三星堆遗址[2014年南京大学研]

答:三星堆遗址是发掘于四川广汉的一处与商同时的文化遗址,它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境内鸭子河南岸和马牧河两侧的高台地上,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遗址集中分布区的面积约6平方公里,实际上是由数十个地点组成的大型遗址群。出土物有青铜器、陶器等物件,其中青铜器造型大且夸张、制作精美,至今铸造工艺仍是未解之谜。

4.郑州商城[2014年吉林大学研]

答: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重要都邑遗址,位于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城垣平面近长方形,周长约7公里,黄土夯筑而成,城墙内外侧以护城坡加固。城内东北部发现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建筑较考究,是宫殿区和大奴隶主居住场所,其中发现与祭祀有关的殉人、殉狗现象。

5.小双桥遗址[2014年北京大学研]

答:小双桥遗址是一个商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历年来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

4.叶家山墓地[2014年北京大学研]

答: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该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家村,随州曾侯乙墓与之相隔20余公里,在多座墓葬的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叶家山墓比已知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葬墓主应是曾侯乙的祖辈。整个墓地长150米、宽100米,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大型墓葬(长4、宽3米)有10座,中型墓葬(长3、宽2.5米)5座,小型墓葬50座。本次发掘的墓葬最深的达到9.7米,其“深埋”特点为西周葬俗所特有。

4.殷墟[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研]

答: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及其周围,面积约30平方公里,商代盘庚迁殷至商亡皆以此为都。殷墟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从1928年起经多次发掘,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祭祀坑等遗迹,以及青铜器、骨角器、陶器、玉器、甲骨等大量遗物。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史籍关于商的记载,确立了商的历史地位。50多年所获资料,推动了诸如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水平、青铜器、墓葬制

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

7.妇好墓[2013年四川大学研]

答:妇好墓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葬,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楚纪南城[2013年四川大学研]

答:楚纪南城是东周时期楚国埕都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因在纪山之南,故称纪南城。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内已知的东周夯土台基达84座,大多集中在中部偏东南处,当为宫殿区,其东部和北部已探出宫城墙基。已发掘有柱洞、隔墙、散水和下水道等遗址。另外发现陶窑址多处。出土的陶器多灰陶。瓦都是泥条盘筑的绳纹瓦,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城内仅发现两处墓地,城外三、四十公里范围内发现有多处墓区。

2.封土与封泥[2013年西北大学研]

答:①封土是指墓室之上高出地面的土堆。墓穴都在地表以下,但通常下葬后并不是再把土填平成跟地表一样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个土丘。封土的目的是为了封护墓室,也有标识墓位甚至含有显示墓主等级地位的作用。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也”。最早的封土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秦汉以来除崖墓外,一般墓葬多有封土,帝后陵墓的封土顶小而底大,整体似覆斗形;②封泥又

称泥封、艺泥,是一种官印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春秋末期出现了印玺,封泥也随之产生,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上林丞印、蓝田丞印、东园章丞”等封泥很好地验证了秦汉时期苑囿管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在纸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工具为简牍。在封缄公私信函时在简牍外面加以封检,然后用绳索将封检捆缚起来。并在槽内捺上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引文。封发物件时也用此法。这种铸印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

4.夏家店上层文化[2012年山东大学研]

答: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该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夏家店上层文化村落大多分布在沿河两岸高地,居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墓葬形式多为单人葬,也有极少数的异性合葬或同性合葬。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以工具、武器和装饰品最多。从该文化遗存可以推知,社会阶级差别已经出现。在社会经济中,家畜饲养比较发达,农业比较简陋,狩猎占有一定地位。

2.釉陶和硬陶[2012年西北大学研]

答:釉陶和硬陶是商代社会生活常用陶器的两种类型,秦汉时仍在使用。①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釉起到保护器胎和装饰两种作用。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出现在商代;秦汉时品种增加,仍在使用。中国古代的釉陶分为高温釉陶和低温釉陶两种:高温釉陶烧造火候高达1200℃左右,胎质较硬;低温釉陶烧造温度在700~800℃之间,胎质地较

软;②硬陶又称印纹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发展到商代,其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2.周原[2012年中山大学研]

答: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屡有重大发现。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这里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周原出土青铜器的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所仅见。

3.殷墟[2011年中山大学研]

答: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盘庚迁殷至商亡皆以此为都。面积约36平方公里。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推动了诸如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水平、青铜器、墓葬制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

4.曾侯乙墓[2011年中山大学研]

答: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类似窗户的图案,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5.安伽墓[2011四川大学研]

答:安伽墓是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砖砌穹窿顶墓室组成。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一定贸易的具有官职的栗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为栗特人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景等。墓葬出土的围屏石榻及袄教祭祀图反映了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栗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司母戊鼎[2011年四川大学研]

答: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用

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6.小双桥遗址[2011年北京大学研]

答:小双桥遗址是一处发掘于1990年的商代都邑遗址。它位于郑州市西北部的邙山地区。该处文化内涵丰富并且有不少重要商代文化遗存。根据调查发掘,已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有4处,这些夯土基址的发现,说明小双桥遗址内有成组的宫殿建筑。遗址发掘还发现了朱书陶文。根据发掘的地层和出土的陶器,初步确定小双桥遗址的文化年代为商代二里岗上层期偏晚的白家庄期。小双桥遗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说明它是商代一处重要的都邑遗址。

4.上村岭虢国墓地[2011年南京大学研]

答:上村岭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1956~1957年共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1990年再次发掘。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车马坑呈长方形,马为杀死后埋入,车子为木构涂漆,部分可以复原。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部分青铜礼器、漆器、玉石质装饰品等。墓葬形制的大小及随葬品多寡因墓主人身分之高低而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春秋之际虢国的历史、文化及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六齐[2011年南开大学研]

答:六齐是对商周铸造青铜器的几种技术的统称,也是对汉初分齐为

六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①六齐,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考工记》,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冶炼及其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六齐之法实为锡、铜的六种不同的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的器具的冶炼技术;②汉初汉惠帝时,分刘肥之齐国为齐国、济北国、菑川国、胶东国、胶西国、济南国等六国,又称六齐。

2.土墩墓[2011年西北大学研]

答:土墩墓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

6.吴城文化[2011年厦门大学研]

答:吴城文化分布于江西北部,最初发现于清江吴城,其时代基本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相当。吴城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特别发达;在生产工具上,马鞍形陶刀最具特色;在铸铜业方面,用石范铸造是其主要特点,已发现了斨、凿、斧、刀、镞的石范,这是中国铸范工艺中的另一形式。在吴城文化的陶器和石范上,还发现了文字和刻划符号,但大都不能识读。吴城文化族属未定,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发现一座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器480多件,墓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与中原的殷商王陵相当,因而墓主人可能是南方某方国的最高统治者。

二、简答题

7.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2015年复旦大学研]答:商代晚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花纹繁缛,铭文出现,并加长,是商代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早期铜器继承了晚商的传统。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包括:

(1)青铜礼器有了飞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连瓶和偶方彝。礼器中酒器仍占绝大多数,以觚、爵为主。

(2)盛行以鸟兽形象作为器物的形状,如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形卣,山西石楼出土的铜觥等。

(3)商代晚期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突出代表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

(4)纹饰普遍以雷纹为地纹,主体花纹除饕餮纹外,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大都饰满器身。许多器物尚有凸起的扉棱和牺首等装饰。

(5)铭文最初多为族徽图像、人名、父祖名,如妇好之类;末期铭文多达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父辈作器。如“小臣赊犀尊”、“希聿簋”等。

(6)晚期的铜器中乐器有铙,兵器有钺、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其中戈的数量最多,形式变化亦多。工具有斧、锛、铲、锥、凿等。车马器有辔、辖套、轭、镳等。此外,还发现铜镜、铜人面具和牛头形面具。

1.什么是“青铜时代”,并简述其特征。[2015年四川大学研]

答:(1)概念

青铜时代是继铜石并用时代之后,铁器时代开始之前的历史时代。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的合金,其锈呈青绿色,故名。青铜器具有熔点低、硬度大、易铸造的特点。青铜熔液的膨胀系数大,在冷凝时体积涨大,铸造时填充性好,绝少气孔,铸造的器具适用性广。因此,青铜器很快取代了红铜器,并在许多生产、生活领域里取代了石器。

(2)主要特征

①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青铜冶铸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②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伊朗南部、安那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制造和使用青铜器最早,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初。欧洲在公元前4000年中叶、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非洲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也都相继进入青铜时代。美洲则迟至公元11世纪才进入到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

③铁器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一件铁刃铜钺,1977年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也出土一件铁刃铜钺。据传1931年在河南浚县出土了两件西周初年的铁器,一为铁刃铜钺,一为铁援铜戈,已流失国外。虽然四件器物的铁质部分都是陨铁,而非人工冶炼的铁,但

也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先民不仅认识了铁,还掌握了初步锻造铁器的技术。最迟至春秋早期,中国已出现人工冶铁,这不仅在文献上屡有记述,而且有考古材料相佐证。

1.商文化分期[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

答:商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武丁以前为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早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时期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

(1)早商文化

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早期文化,是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的文化,其文化遗存在河南分布最为密集,此外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地。根据郑州二里岗和南关外的地层关系,二里岗期文化又可分为早、晚两期:

①早期

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以及南关外中层为代表,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卷沿,饰细绳纹。常见的器形有鬲、大口尊、盆、罐等,真腹豆较多,铜容器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

②晚期

晚期可以郑州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早期层为代表,陶器器壁一般较厚,多折沿,绳纹略粗。假腹豆较多。刻纹白陶开始兴起,成套青铜礼器比较常见,个别陶器、骨器或骨片上刻有文字,卜骨大都有灼有钻。

(2)晚商文化

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

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刻纹白陶盛行,陶壁一般较厚,粗细绳纹并存。真腹豆与假腹豆共存,圈足都较粗,卜骨卜甲都有钻有凿,甲骨卜辞大量出现。

②中期

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陶器中的泥质红陶显着增加,刻纹白陶继续盛行,陶胎厚,绳纹粗,盛行三角形划纹,大口尊少见。

③晚期

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陶器又多饰网状划纹,大口尊绝迹,卜骨卜甲也为钻、凿兼施,甲骨卜辞大量出现。

3.简述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2014年西北大学研]

答:商族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从商族灭国到周族灭商,商王朝共历17世,31王,历时约600年,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商代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武丁以前为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时期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

(1)早商文化(二里岗时期文化)

二里岗时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其文化遗存在河南分布最为密集,此外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地。根据郑州人民公园、邢台曹演庄、安阳小屯以及黄陂盘龙城等地的地层关系,二里岗期文化早于小屯文化。

早商文化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可将二里岗期文化分

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以及南关外中层为代表。晚期可以郑州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早期层为代表。

(2)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关于晚商文化即殷墟小屯文化的分期断代,除了根据殷墟遗址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出土的遗物尤其是陶器的发展演变序列外,还可以借鉴甲骨卜辞的研究成果,将考古学与甲骨学结合起来,互相充实,相辅相成。根据殷墟文化的堆积和甲骨文、金文的断代,一般可将晚商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对应殷墟文化的二至四期,而中、晚期又可合并叙述其特征。

晚商文化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晚商文化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

2.简述吴城文化的特点[2014年西北大学研]

答:(1)概述

吴城文化分布于江西北部,最初发现于清江吴城,其时代基本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相当。吴城文化的商文化遗存分为三期。一期常见的鬲、豆、罐、盆等器物,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的同类器物比较接近。吴城文化二期的鬲与殷墟早期的鬲近似。吴城文化的青铜鼎、斝等也颇具商文化的作风。由此可见,吴城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2)特点

吴城文化的面貌亦有其自身特点:①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特别发达;

②在生产工具上,马鞍形陶刀最具特色;③在铸铜业方面,用石范铸造是其主要特点,已发现了斨、凿、斧、刀、镞的石范,这是中国铸范工艺中

的另一形式。在吴城文化的陶器和石范上,还发现了文字和刻划符号,但大都不能识读。

3.青铜器分类[2014年山西大学研]

答: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计量器和杂物等类别。

(1)礼器

礼器主要包括炊器、盛器、酒器和水器:

①炊器有鼎、鬲、甗、刀、俎等,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列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用九鼎。

②盛器包括簋、簠、盨、敦、豆、铺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

③酒器主要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种。饮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和觥等;盛酒器包括尊、卣、壶、罍、锺和方彝等。

④水器包括盘、盉、匜、鉴、洗等,主要是在行礼时净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诚。

(2)青铜乐器

主要的乐器有铙、钟、鼓、镈、錞及钲等。根据钟纽的形制差别,不同的钟有“铙”、“铎”、“镈钟”、“甬钟”、“钮钟”等有不同的称呼。而编钟是将各种不同的钟按照大小、音阶依次排列而悬挂在钟架上。现存最大的曾侯乙编钟是典型的代表。

(3)兵器

青铜兵器有戈、矛、戟、钺、剑、铍、箭镞、盾、鸣镝、盔、甲等。

(4)工具

青铜工具主要有斧、锥、钻、凿、削、锯、铲等。

(5)车马器

青铜车马器主要有当卢、辔、辖、辕、銮、铃、镫等。

(6)计量器

青铜计量器主要是指天平、权等。

(7)杂物

主要有镜、带钩、玺、印、熏炉、虎符、鱼符、钱币、建筑构件等。

1.商的文化序列和西周的文化分期;[2014年吉林大学研]

答:(1)商的文化序列

商王朝共传17世,31王,历时约600年,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代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武丁以前为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时期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

①早商文化(二里岗早期文化)

二里岗早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其文化遗存在河南分布最为密集,此外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地。早商文化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可将二里岗期文化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以及南关外中层为代表。晚期可以郑州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早期层为代表。

②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根据殷墟文化的堆积和甲骨文、金文的断代,一般可将晚商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对应殷墟文化的二至四期,而中、晚期又可合并叙述其

特征。晚商文化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晚商文化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

(2)西周的文化分期

根据发掘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成果,西周文化的分期,以陕西地区为代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晚期与春秋早期的文化内涵接近,可并为一期。

①西周早期

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主要遗址有沣东早期、沣西早期遗址中的大部分、沣西墓葬第一期等。

②西周中期

约当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9世纪中叶。主要遗址有沣东中期、沣西早期遗址中的一部分、沣西墓葬第二期、宝鸡茹家庄西周墓、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等。

③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约当公元前9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现已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沣东、沣西晚期遗址,沣西第三、四、五期墓葬,其他地区的还有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葬、郏县铜器群、湖北曾国墓等。

2.商周时期中国边疆地区的青铜文化[2013年中山大学研]

答:甘肃、青海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铜器。进入青铜时代后,甘肃、青海地区已发现的青铜文化主要有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

(1)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因瑞典学者安特生1923年~1924年期间发现于临洮县辛店村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黄河支流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的中下游地区。辛店文化彩陶业发达,冶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甘肃临下张家嘴出土了青铜容器额口颈部残片,说明此时已经能生产大件容器。此外,还发现有青铜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等。

(2)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山丹四坝滩发现而命名分布于甘肃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其时代相当于夏代。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随葬青铜器也较为普遍,有斧、凿、刀、镰、锥、针等等。

(3)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其年代约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青铜器发现较多,有戈、矛、刀等,此外还发现有铜铃、铜镯等。马鞍口双耳陶罐是寺洼文化的典型器物。

(4)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又称卡窑文化,因其首先在青海湟中卡约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区域。卡约文化发现的铜器有斧、刀、锥、镰、戈及小件装饰品等等。

(5)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因其首先在甘肃民勒沙井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张掖、武威及永登一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600年。

发现的铜器主要有铜刀、铜铃、铜扣及各种装饰品等等。从其铜刀与铜镞的形制来看,与中原青铜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3.简述殷墟分期和陶鬲演变。[2013年西北大学研]

答:商文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

(1)商前期陶器

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堆积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代表了商前期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①陶器以灰陶为主,制法有模制和轮制,器形有鬲、甗、斝、簋、大口尊、瓮、觚、爵等。

②前段的陶器一般器壁较薄,绳纹较细,鬲的实足根较瘦长,器高大于器宽,大口尊形体较粗短,口径与肩颈相等,真腹豆较多。

③后段的陶器器壁一般较厚,绳纹略粗;鬲的实足根稍粗短,器高大于或等于器宽;大口尊体较瘦长,口径大于肩颈;假腹豆常见。

(2)商后期陶器

安阳殷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红陶、黑陶和白陶;制法主要是模制和轮制;纹饰有绳纹和刻画纹等;器形有鬲、簋、豆、盆、罐、尊、盘、爵、觚等。一般可以分为四期:

①第一期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鬲呈长方体,裆与实足较高;纹饰多绳纹。

②第二期的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刻纹白陶常见;陶鬲腹稍深,三足变矮、胎变厚、绳纹变粗。

③第三期绳纹普遍变粗;陶鬲接近方体,裆与实足较矮;新出现了一种三角绳纹圈足陶簋。

④第四期的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三角形的陶簋最多。

3.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与性质[2012年山东大学研]

答:(1)二里头文化概述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2)二里头文化的内涵

根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器物的变化,现在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临汝煤山及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依据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的年代数据,大致为公元前2010年至公元前1625年之间。

(3)二里头文化的特征

①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特征。

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较明显:

a.第一期陶器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博士生李福敏 中国文化的起源向来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的;国家在此阶段形成,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史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是政府中的重要官员,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特色及中国史官文化,并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一、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建置与史官的地位 我国古代“史”即是史官。《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设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意。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右从中,又者右手,手持簿书也。”江永以中为簿书,与今人所说的案卷同义。吴大澈《说文古籀补》从古字形上“史”像手持简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一文认为“中”为盛算之器,算与简册本为一物,因为史之所执,因此盛算之“中”为记事简册。他的结论是“中”是盛算之器,“史”持书之人。这些都说明“史”是掌簿书、记事的人,所以,古代史官,就是最早的文书档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我国史官建置是很早的,传说在黄帝时就有史官。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说:“盖史官之建置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这些论述说明史官的建置是很早的。至三代时,史官已有确证。夏代在考古学上虽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揭晓的迷,但二里头文化已经证实了夏代的存在。考古研究表明夏代已经是奴隶社会,国家已经形成,社会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活动空前复杂,于是文字、文书成为国家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史官成为必置的官职。据文献记载夏代已有了记事、掌管档案之官——太史令。而且在夏代的官吏中太史令是以谏桀无效而闻名于世的。《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又《淮南子·汜论训》云:“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可知夏代已有太史令的设置,其职能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可见其地位是由其职能决定的。 商代的史官,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列举的史官类官职有:尹、多尹、乍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北史、卿史等。其中乍(作)册是主持册命的官员,卜为占卜的官员。“史、卿史、御史似皆主祭祀之事。”①他们不仅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的保管,而且掌管占卜、祭祀等职责,是神职人员。在商代的神权政治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载孔子讲到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时说:“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的统治者标榜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且还与天上的最高神联系起来。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商人认为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因此一切大政均要向神请示。史官,即是神职人员,也就是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他们负责占卜,又以占卜决策,形成文书,以指导政事。 至周代,史官的建置进一步完备,不仅周天子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有史官。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其中大史掌建

夏商周的美术

第二讲:第二讲:夏商周的美术(约公元前21世纪——221年BC) 一、青铜艺术——狞厉之美 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社会需要的增加,美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这个阶段,各类美术尚未充分展开,代表这一时代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的反映在青铜艺术上。青铜艺术是雕塑、绘画以致书法等美术的综合体。 1、青铜器的造型 烹饪器:鼎、鬲、釜、甗等 食器:簋、盂、豆、盨、簠、敦、匕等 酒器:爵、斝、角、杯、觚、兕觥、盉、尊、彝、斗、瓿等 水器:鉴、匜、盘、盂等 兵器:戈、矛、钺、胄等 乐器:钟、罄、铙、鎛、钲、鼓等 杂器:家具、灯具、贮贝器、面具、随件等 2、青铜器的制作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A、石范 B、陶范 C、失蜡法: 3、青铜器是如何反应奴隶制的: A、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B、青铜器可以用来区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利。 C、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D、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4、青铜器时代风格的转变:

A、商初——育成期——壁薄、粗糙——单层花纹,装饰少 B、商末周初——鼎盛期——铜质优良、形体大、制作精——两三层花纹,形象狰狞、恐怖 C、周中晚——转变期——器型减少,制作简陋——几何纹渐多,铭文大量出现 D、春秋——更新期——器型多样、不受束缚——装饰华美、构思新奇 E、战国——衰落期——开始转向金属器皿(如加金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 5、青铜纹饰 青铜纹饰的表现对象极其广泛,但大都是一些完全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象征着对鬼神的崇拜。《左传》载,夏朝“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在青铜纹饰中,神与鬼、灵异与鬼魅是杂糅并存的,目的是让人们理智的加以判断和识别,以有效的推行奴隶社会的道德观念。于是把各个原始部落的图腾艺术,经过集中、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加端重、和谐、严谨,强调其自身的神圣任务。它们都突出指向一种超出世间的权威神力和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其呈现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神秘中,却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而这正是那个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的青铜时代气质的显现。 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鴞纹、象纹、蝉纹、回纹、龟纹、鱼纹、蟠螭纹、蟠虺纹等 二、象形文字及其绘画意义 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了,它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强的模拟写实。其本身的形象、结体、笔画及单字的连缀组合,都具有独特的装饰美、结构美、意象美和结构韵律美。其形式法则一直为绘画提供营养和力量,构成了古人所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之说。 但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很多汉字还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说,“象形”中已蕴含有“指事”、“会意”的成分。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与功能。正所谓“隐隐然其实有形”,故而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汉字中凝结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 三、商周陶瓷工艺

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 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约前21世纪—前771) 第一节先秦艺术 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代开始,以及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统称先秦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产生较多的剩余,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开始迅速瓦解,人人平等的社会逐渐消亡。人类社会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上的变革。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诞生到鼎盛的时期。在奴隶制度下,大量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场革命技术酝酿成功,冶铁术正式诞生,青铜器迅速流行,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社会由时期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农业革命以来的有一次飞跃。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生产力水平的代表,也是这三代艺术的典范。 除了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在陶瓷、玉器、书法、金器、漆器、牙骨雕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陶瓷方面,白陶、印纹硬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烧纸成就,商代中晚期出现的原始瓷器更是划时代的创造,它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一页,瓷器由此开始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的舞台。 玉器与贵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是被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的礼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部分是生动活泼的装饰性玉器,供日常

佩戴用,极大丰富美化人类的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最早成熟的文字,,书写时的点画结构、布局篇章极具表现力,具有艺术的特质,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甲骨、金文展示了书法的最初魅力, 金器以天生丽质的色泽,在装饰其它工艺品的同时,显现着自身华丽的美感,并逐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表现力中国工艺品在产生之初,就不仅仅为了满足使用性,在使用功能以外给予了制作者以广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

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夏商周时期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1西周的治国理念2史料实证——西周实行分封制3分封制推动族群融合4分封制扩大周的统治区域5 西周王畿的史料考证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教观念的制度化 解析:C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

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厦门质检)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解析:C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变化,并未否定天命神意,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没有建立君主集权,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以史为鉴,认识到天命并非恒常不变,不是获得了就可一劳永逸,而是因人而变。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因而“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这体现了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与宗法制度无关。 3.(2019·百师联盟摸底)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偃师商城 中国商代都城。遗址在河南偃师西塔庄村。时间在16哦哦BC到1400BC之间,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城外有护城河。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城门中的西门遗址,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关于他的性质,有西毫说、桐宫或陪都说、军事据点说。 楚纪南城 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之一。在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从楚文王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建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只南垣中部偏东处有一段曲折。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垣由墙身、内护坡和外护坡组成。现存城垣上缺口甚多,有7处可以确定为城门遗址,其中2座为水上城门建筑。城垣20米外有护城河围绕,宽40--80米。在城内勘查出四条古河道,相互贯连,城内发现东周夯土建筑基址84座,城内东南部是宫殿区所在。城东北部当为贵族府第区,平民居住区可能在城西北部。 木椁墓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商代已有,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椁室,将棺放置其中。椁室内常有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辛店文化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辛店村发现而得名,距今3000年左右的,年代晚于该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流域,已发现的遗址100多处。分为张家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陶器以罐为主,纹饰多样。 南关外文化 列鼎 先秦时期的一种高级贵族用青铜鼎陪葬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周代,西周中期逐渐形成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定制,东周时期常有僭越的现象。西周中期以后因为列鼎经常与列簋同时出现,因而形成了列鼎列簋制度,即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等,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士以下的有的用陶鼎作为代替。 公墓 君王、诸侯及王子弟之墓。《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公,君也。周初诸王,及王子弟,都族葬在那里,有专门官员管理。 明器 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夏商周青铜文化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 中国青铜器鼎盛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礼乐重器 我们常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等,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2.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为9个课题,44个专题,聘请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宗泽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成工程组,进行科研活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1) 工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准确纪年;(2)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依靠两条途径建立年代体系:(1)整理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其中天文、历法的纪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发掘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期,取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2) 2000年9月,工程通过验收。成果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把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主要数据如下: 夏:公元前2070-1600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 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夏商时期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尚书》“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篇属于商代遗文;《左传》不少追述夏商史事;《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具体记述夏商王朝的兴亡、重大事件和人物。 考古资料有遗址、墓葬、青铜器,特别是大量甲骨文的发现,提供研究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一、夏朝的建立 1、夏族起源 华夏集团成员,姒姓。据《史记》记载,禹是黄帝四世孙。禹的父亲崇伯鯀,是帝颛顼的儿子。其部落称有崇氏。 禹成为该部落首领时,迁移到夏(今山西夏邑),称作夏后氏。 夏后氏活动中心在晋南、豫西地区。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禹王像 2、禹在历史上的功绩 (1)治水,提高威信,顺利成为联盟首领。 《诗·商颂·长发》帝尧时代,“洪水茫茫”;《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帝舜即位,用鲧治水。鲧用“堵”(修高堤坝)、“塞”(堵塞缺口)方法,治水失败,被流放到羽山。 禹采用疏导为主。《国语·晋语》:“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积聚)水丰物”。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2)征三苗,解除威胁。 《墨子·兼爱下》:“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解除华夏集团的威胁 (3)合诸侯:涂山之会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文博考研笔记 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文博考研笔记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一、名词解释1、三星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具有内聚性和外衍性。其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文物有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杖等。 2、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3、斗鸡台墓地:先秦及西周时期墓地,随葬品以陶器最常见,另有铜器、铁器。提示了周人、秦人物质文化的一些特

点,对探索周、秦文化的渊源有一定意义。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斗鸡台。1933—1935年发掘。清理墓葬56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最常见,另有铜器、铁器。 4、琉璃河燕国墓地:西周时期燕国贵族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县,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3年起进行发掘。这一发现为研究燕国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葬形制墓葬的排列甚有规律,长方形土坑竖穴,单人葬,有木质葬具,头向朝北。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主要随葬品多放在墓主人头前。按墓葬的形制与规格可分为大、中、小型墓3种。随葬品主要是陶质明器,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墓葬有早晚之分,早期墓随葬陶器多以鬲、簋、罐为组合;晚期墓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早期墓中有的墓底设有腰坑,坑中埋狗。殉人与车马陪葬,多座中型墓有殉人,一般殉1~2人。 5、黄陂盘龙城: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地层),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内城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时期,外城则尚未确定兴建年代。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形制、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6、二里岗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而命名的文化类型。介于二里头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间的青

从天命神学看夏商周的社会文化变迁

从天命神学看夏商周的社会文化变迁 --读晁错《夏商周的社会变迁》 夏商西周是中华民族较为早期的文化阶段,虽然文化并不如后世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那样繁荣,但文学与史学的萌芽都开始产生,并且带着浓郁的时代特征。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表象中可以看出天命神学观的变化。 首先,引入一个神权法的概念:神权法思想是指在初民社会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水平有限,对很多事物无法认识、无法解释,而产生的一种对于天、神乃至某种动物的盲目崇拜用神来作为法作为一种评判事物是非的标准的思想。夏商西周时期尚处于青铜时代,生产力并不发达,许多事情无法用科学解释,而天、神的观念正好可以“完美”地解释这些问题,于是人们对于天、神的崇拜无以复加,产生神权法的思想也就是必然的了。 就以夏商周的起源来说,其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中极力将帝王鼓吹为神之子,受天命而治人世,为其统治正名,强调天的至高无上性。《史记?夏本纪》中称:“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而商人甚至宣称他们的祖先就是上帝的子孙,《诗经?商颂》的《长发》载:“有戎方将,帝立子生商。”《玄鸟》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样他们便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垄断神权提供依据。西周时期对政权的正名并没有一味沿袭夏商两代的消极神学论,而是将重点从天命逐渐转移到人世,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宣扬周朝德政,故而天命授之,王权依旧具有至高无上性。 从发掘的甲骨卜辞和历史文献来看,甲骨卜辞中记录最多的即对天象的占卜,以及在国有大事例如迁都征战时进行占卜,询问天的旨意,尤以殷商时期甲骨保存最多。等到了周朝,由于筮法盛行,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它显赫的地位,但仍为贵族所重视。春秋时期,晋献公令从卜,卜人以“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可见龟卜即便在春秋时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因汤武革命而使周人感到“天命靡常”,周人并不尽信于天,他们迷信的重要方式为蓍筮,是以人事来印证天意,这与周人浓重的历史意识有关,再次体现神意动摇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商王朝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且仪式繁复,大多是以祭祀先祖为目的祈求风调雨顺,在这里可以看出,商人将祖先与天直接联系,反应了商人浓厚的宗教观念。

夏商周考古

1、青铜的优点是什么? 1、熔点低,约为700~900度,易冶炼 2、硬度高 3、铸造时的流动性能和后来的焊接性能好 4、可以根据不同用器的要求来灵活掌握合金成分的的比例,以获取不同程度 的硬度和韧性。 2、青铜时代的特点?界限如何。 青铜时代的界限有很多种说法。朱凤翰先生认为始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前二三百年(二里头文化),约终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战国早期)。马承源先生认为由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到春秋时期。林沄先生认为终于西汉早期(铁镞的大量使用)。 特点:1、青铜被大量铸成武器,与国家机器之一军队的存在相联系。 2、青铜容器被贵族用作礼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为政权的象征。 3、解放前我国夏商周考古有哪些重要工作? 1、殷墟的发掘。1928~1937年,国民政府共对殷墟遗址进行了15次发掘。包括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甲骨与青铜器、玉器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地位。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为上溯夏、早商文化起了基点作用。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像李济、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郭宝均、夏鼐这样的考古学一代精英。 2、1931年至1933年中研院郭宝均对河南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的发掘,出版《浚县辛村》。 3、1933~1934年,北平研究院徐旭生主持关中地区周秦时期遗存的调查与发掘工作。1933年,苏秉琦发掘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墓葬。48年出版《斗鸡台墓葬》为中国考古学中类型学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4、1935~1937年,中央研究院主持发掘河南汲县三彪镇与辉县琉璃阁东周墓葬。 4、简述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现?(修改) 答: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共有四期文化层。遗址规模宏大,发现有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等。还发现有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等手工业场所。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遗址周围发现有沟状堆积,可以扩定其大致分布范围,宫殿区周围道路网络系统初步探明,发现有卵石活动面。二期大型夯土基址面貌逐渐清晰,三期宫城布局被全面揭露,首次发现建筑于四期的大型建筑。宫殿区内发现随葬品丰富的成组贵族墓。 5、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年代与主要特征? 答:二里头文化一期分布是以嵩山为中心的豫中西部。二期是分布地区东到豫东商丘,西达华县以东及汉水上游,北抵沁水下游,南至信阳、淅川。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王湾三期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文化。绝对年代在BC1900(1880)~BC1500(1520)之间。 主要特征有陶器特征:陶器始终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的褐陶与黑陶。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炊器以夹砂中口深腹罐、花边口沿罐、扁三角足鼎为主。盛贮器中三足盘、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小口罍等较常见。酒器有盉、觚、爵、斝。其他特征包括:有比较发达的青铜器和青铜铸造业,与同时期周边考古学文化相比,器类有鼎、斝、爵、觚、角、铃、青铜牌饰、戈、戚、钺等。流行浅窖穴,平面形状多样。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腰坑。在大型遗址中出现了密集的夯土基址。卜骨只灼而不钻凿,同于龙山时代的卜骨。有漆器残痕,且有雕花者。 6、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就谱系角度而言主要的陶器类型由王湾三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东下冯文化、豫北冀南先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新创造的类型组成。其中王湾三期文化的中口深腹罐、罐型鼎、东下冯文化的花边口沿罐、单双耳罐、高领厚胎鬲和二里头

夏商周的文化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学习重点 商代甲骨文、夏商周的科技成就、商周的青铜艺术。 疑难解析 1.夏、商、西周文明勃兴的原因 ①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和巩固,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②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周易》及其评价 《周易》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全书贯穿着发展变化的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对立双方都在不断地影响着、牵制着、变化着。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事物,事物任何状态都是相对的,所谓“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这种相对的观念,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由此推导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为个人、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当然,《周易》作为一部占卜用的书,也充满了迷信的内容。 基本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汉字至今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回答1~3题。 1.汉字最早约产生于()A.原始人群时期B.原始社会繁荣时期 C.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D.商周时期 2.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其依据是甲骨文()A.记载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战争、渔猎、农事等 B.运用广泛,现已出土十万片以上 C.字迹规范,利于辨认 D.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 3.下列关于“金文”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A.又称“钟鼎文” B.铸刻在青铜器上 C.商朝青铜器上出现长篇铭文,西周青铜器上则文字较少 D.“金文”主要记录了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三代时期,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回答4~7题。 4.下列关于夏、商、西周天文历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夏朝就有了历法《夏小正》②商朝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③夏商的有关历史材料,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④商朝已有闰年、冬至日等用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读右图,此文物发掘于()

夏商周考古(本)大纲细目

夏商周考古教学大纲(本) (2005·9-10) 第1周概论: 一、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年代与分期 三、夏商周考古简史 第一章:夏文化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夏文化的含义 三、探索夏文化的途径 第2周四、二里头文化介绍 1、发现与命名 2、分布与类性 3、分期与特征 五、夏文化探索的回顾与现状 第二章:商代前期 一、早商文化的确定 二、分期、分布与特征 三、城址 第3周四、墓葬 五、考古材料反映的政治经济状况 六、早商文化的来源——先商文化探索 第三章:商代后期 一、商代后期都城——殷墟 1、有关殷墟的文献记载 2、殷墟的发现与发掘 3、殷墟文化分期 4、殷墟范围与分布 5、墓葬及相关问题 第4周6、宫殿基址及相关问题 二、其他重要发现 三、考古材料反映的社会制度 四、商代青铜器 1、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分类 2、商代青铜器的分期、特征 第5周第四章:西周时期 一、西周年代与文化分期 二、西周城址与宫室建筑 三、西周埋葬制度 四、西周铜器分期与特征 第6周五、周文化来源——先周文化探索 第五章:东周时期 一、东周考古分期 二、主要封国的考古工作

第7周三、埋葬制度及其变化 四、青铜器的分期与特征 五、冶铁术的发明与早期铁器的出现 六、考古材料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8周第六章、夏商周边区青铜文化 一、夏商周边区青铜文化的分布 二、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 三、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9周四、东部地区的青铜文化 五、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 六、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 教材与参考书/参考资料 ●考古论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个人论著。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教材。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个人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4年 ●考古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考古报告集殷墟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天马-曲村》(1980——1989年),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编:《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文字资料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又:中华书局,1988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