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老师教你学形意拳

张烈老师教你学形意拳
张烈老师教你学形意拳

张烈老师教你学形意拳

早在2005年,他就在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孙门弟子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让孙氏武学发扬光大是是孙门弟子共同的责任:大家无论师承何人,辈份长幼,技艺高低,同为孙门弟子,每一个人都肩负传承孙氏武学的重任。

第二:我常说的一句话:眼高,手才有可能高。只有经常观摩正规的演示,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对孙氏武学认识,才有可能出真功夫。

第三:真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希望大家在习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省,通过交流找出自身的差距,认真练习,了解孙氏武学的真谛。

第四:有标准才能复制,才能真正有规模:传承孙氏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同门弟子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可能了孙氏武学。

张烈老师教授武术一直以“弘扬武术精神”为己任,使学生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树立坚韧、自强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工作生活态度、让这种精神影响更多的人。他坚持用科学观点解释武学。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太空已见到完整的地球,则不必再引用先民们所讲的天园地方的说法了;武术也是一样,应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去理解它、剖析它、证实它”。

教学目录:

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

2,试验二:含胸拔背

3,试验三:垂肩坠肘

4,试验四:虚领顶劲

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

6,形意拳基础训练一:蹲起

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转身卧腿下蹲

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

9,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二)

10,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1)或称原地出拳、原地打拳

11,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

12,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1)

13,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3)

14,综合试验二:利用身体速度的试验

15,实验总结:“整”字的涵义

16,基础训练三面对墙壁下蹲法

17,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2)

18,基础训练蹲起的视频讲解

19,《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的视频讲解

20,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

21,关于内家拳共性的视频讲解

2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序

2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1) 标准站立

2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

2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的视频讲解26,父亲,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那本书——写在父亲逝世百日2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 三体式的标准下蹲(预备式)2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 三体式的出左脚

29,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标准下蹲(预备式)的视频讲解30,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上)31,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下)3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三体式上肢动作的练习

3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6)真正的三体式正规练习

3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6)三体式的上肢动作及到位的三体3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上)

36,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下)

3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8)学习三体式的总结

3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8)练习三体式的总结

3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序

40,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

41,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的视频讲解

42,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

43,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的视频讲解

44,孙氏形意拳:劈拳学(3)

45,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

46,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的视频讲解

47,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

48,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的视频讲解

4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6)

50,张烈老师随感录

正文

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

孙禄堂先生曾经讲过,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式不同,其理则同。这个论点已被广大习武者接受,已成为习武者的共识。为体会练习这三种拳术的共同感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试验。

两脚并立,或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站直。简单地说,站立的姿式就和天安门国

旗班的战士一样挺拔。在这种直立的基础上,头

努力向上顶。注意头向上顶劲时不可以破坏原有

的站立姿式。你自己知道头在努力向上顶,站立

的外型不可以有变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绝不许

向上仰头。这时你可以体会到头向上顶和肩向下

垂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换句

话说,你要是缩脖就一定端肩。这是练习内家拳

的一个规矩,练拳时头始终要竖直向上顶着劲。

在身体站直、站正的基础上,两臂侧平举,

要不用力的自然抬起来成水平。所谓自然由两侧抬起,即两手可稍靠前,两臂夹角可成170度,这样的两臂抬得很自然、很舒服。两手是自然抬起的,肯定手心是向下的。两臂抬平后,两手尽向远处伸展,而且这种向远方伸展的努力不可间断,真好像是要把两手臂伸展得抱住了地球一样。虽然手在不断地努

力向外伸展,但原来站好的身体要依然如故,

身体依然正直,头依然始终向上顶着劲。这时

你两肩会感到发酸、发沉。

(说明:左右臂均与地面平行,本片因拍摄角

度显示左手略高,编者注)

两手在向外伸展的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

来:令手指朝上且手指尽量直,不要弯曲。

这时由两掌心继续向外努力顶劲,手指也

尽力的竖直,你的手指会有一种酸麻痛胀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做针炙治疗时的感觉差不多。当你做得正确,这种感觉不单在手指,而且你的小臂、大臂、腋窝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你做得很认真,很到位,你也会感觉到你的手掌心发热,甚至感到掌心向外发出热气,也有人感到掌心向外冒风。

你首先要找到这种感觉,要记住这种感觉。而且要做到一抬起两臂、认真一做马上就能有这种感觉;即使两手不向上立也能找到这种感觉。逐渐减小两臂的夹角,直到两手平行着向前推也能找到这种感觉。则可以说你已经基本找到了练习内家拳的感觉了。

练过气功的朋友可能会称这种感觉叫得气,据说气功要很长时间才能有这种感觉。你现在不是很快就有这种感觉了吗?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气功的得气,可以暂时理解为通络或抻筋。这个问题在以后讲内家拳的“整”时还要细说。

我认为练习内家拳时,不论形意、八卦、太极练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当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也是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的一个内容——即感觉相同。

2,试验二:含胸拔背

有很多爱好武术的朋友到我这儿来共同研究武术,当我叫他们把身体站直,站立得

要和受检阅的仪仗兵一样,挺着胸、站得笔直时,

问题就来了。不是说练内家拳要含胸拔背吗?结

果他们给我做了示范:前胸微向内凹、两肩扣着,

这样的胸即为“含”;此时后背微驼,再加上两

肩前扣,后背真的有“拔”的感觉,而且“拔”

得很圆(由于两肩向前用力,应说后背是被横着

抻圆的)。不管怎么说,绝对是一个小罗锅。这

也许是流传中的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

耳圆目,须髯如戟”的影响所致。

孙存周老师教我练拳那么多年,始终都要

求我要把背挺得直直的,即脊骨要挺直,绝不可

向前弯曲。孙存周老师不论平时还是练拳,身体总是笔直的,这也是我一直说他是个帅老头儿的原因。我认为,一个帅小伙练了几年拳,结果反到成了罗锅,穿上西装都不漂亮,这是肯定不对的。我们练武,应该是越练越健壮、越练越漂亮。下边请大家与我一同做“含胸

拔背”的试验。

首先我们做拔背。其实我们上一个试验已

做完了拔背:即把身体挺得笔直,挺起胸来,站

得和仪仗兵一样。这样背总归是拔起来了。这明

明是挺着胸怎么能说是含胸呢?先别急,我们接

着往下试。

在站直的基础上保持身体各部分不变形,

向前抬平左臂,将左臂尽量向前方伸展,只是尽

全力向前伸,同时注意前伸的左臂要尽量放松。

这时用右手去摸你的左胸的胸大肌(即胸脯肉),

应当是软的,因为你是放松的。

你做得越正确、越到位,你练内家拳那种感觉也就越大,你的胸大肌也越松软,甚至会感到整个左臂除向前伸以外,几乎完全放松,一点也使不上劲。尤其是将左手向上将手指竖起来,那种酸麻胀痛的感觉应该达到若不是强忍着,几乎要坚持不住。这时胸大肌会越发的松软,左臂也越发的放松。这时你放在左胸上的右手还会感觉到:胸确实是含着的呢。虽然脊骨挺得笔直,可的胸确实不是挺着而是含着的。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拔背就是将脊椎挺直,含胸就是松肩,也就是尽量的向远处伸展手臂。当手臂是弯曲的时候,则自然是松肩啰。

请你记住这种感觉和找到这种感觉的方法,逐步地把它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去。

你定会感觉到姿态变美,体会加深,更能体会到拳的真谛。

3,试验三:垂肩坠肘

垂肩在前边我们已经做过试验。垂肩就是头努力向上顶,顶得越是用力,肩垂得也越好。

经常练习内家拳的人,确实都有些溜肩膀。有的朋友问我,练了半天结果练成溜肩

膀,这是不是会影响形象,使自己变得不美了

呢?其实不然,溜肩膀会使你的脖子显得略长,

既然肩都练溜了,肯定是下了功夫。练到这种程

度,你的脖子肯定也粗了,两肩头的三角肌(即

俗称的虎头)也大了,一定会变得更精神、更漂

亮。

另外,端肩膀也绝不是什么好词,“寒肩

高耸”是描述痨病腔子的形象,“像个缩脖子

鸡”也不是描述形象美的词儿。这就好像你坐在

最后一排看芭蕾舞,虽然你看不清演员的模样,但脖子最长的演员一定能最先引起你的注意。朋友,练吧,使你的肩垂下来,你会感觉到变得像一只天鹅一样,尊贵、高尚。

关于坠肘,有的人认为坠肘就是“肘不离肋”,也有人认为坠肘是胳膊永远不伸直,大胳膊(即肱骨)总是有些下垂,不能使肱成水平或上举。关于坠肘我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多年随孙存周老师学习、改正,逐步体会出来的。下边我们共同做坠肘的试验。

我们仍以左手为例:先将左臂手心朝上,如

手托一物向前自然抬起,手的高度与心口齐,这

时肯定是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

在这种基础上,转动手腕和小臂,使手心朝

下;也可在手心朝下的基础上将手立起来,成为

手掌向前推。注意,不论是手向下按(即手心朝

下),还是手向前推,都要保持着原来的胳膊窝朝

上,肘尖朝下。

现在结论有了,不论胳膊怎样运动,都要保持

肘尖朝下,这就是坠肘。大家应多加练习和体会,把坠肘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要形成一种习惯。由于坠肘是大臂不动,只是腕和小臂转动,所以有的书上写成“胳膊如拧绳一般”。

经过长期的练拳,坠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这时你会发现你胳膊的控制能力增强了。当你伸直胳膊,手不动,肩也不动,这时肘可以转动,当你的坠肘还没形成习惯动作时,

或称下的功夫还不到时,手、肩不动,肘是转动不了的。要是也想体会一下转肘,将手按在桌子上,这时则是很容易做到。

为什么要坠肘将会在有关的论述中一并说明。

4,试验四:虚领顶劲

真是有不少朋友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关于顶劲,前边我们已经做过头向上顶,同时也是肩向下垂的试验。顶劲,一定是头向上顶,这一点是容易统一的。可能是一提到“顶”,则首先想到了牛羊,因为它们都是用头去顶。也听到过一些行家讲解“虚领顶劲”,是将头“虚虚领起”。为什么叫“虚虚领起”

呢?是因为头即要向上顶劲,又要转动自如,所以是

将头“虚虚领起”。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弄不明

白。下边咱们按照我的理解来做个试验。

所谓虚领的领,我不认为是“带领”的“领”,

也不是“领东西”的“领”,这个“领”是衣领的领,

而且是指中式褂子的立领(因为那时还不时兴西服和

T恤)。

为什么叫“虚领”呢?如果你高昂着头,你的后脖梗

一定和衣领贴得很紧,脖子和领子贴得很紧则应称之

为“实领”。如果我们收一点儿下巴,把颈项竖起来,

这时你的后脖梗会与衣领似挨不挨,这不就是“虚领”吗?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把武术中的理论,或者是人们心中神秘莫测的高深理论看得太简单,说得太通俗,是不是对武术理论有些贬意?其实真是没有贬意,这么多年来老师是这样教的,我也是这么练的,绝对是从实践中体会来的。再说,理论是指导行为的,如果不说简单,人们又如何去练习呢?别看说得通俗简单,真的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应记住这样一句话:越是简单的也就越复杂。

在“虚领顶劲”的试验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做得正确、到位时,你的脖子会梗梗着,会感到有劲、精神,似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尚武气概。

有些事情确实是相通的,不信你注意一下美国拳击运动员泰森,他比赛时虽然赤着背,但你看他的脖子是不是也在做着“虚领顶劲”?!

在练拳中,“虚领顶劲”要变成一种习惯动作:精力特别集中的练,瞪着眼、自己真有一种像牛犊子似的感觉,即所谓“气惯于顶”,这样确实会加强头部的冲撞能力。中学时曾逞能将一个一公分多厚的松木门板用头撞得断裂,除了头有点疼的感觉基本没事。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去做撞门板这样的试验,没有意义。我说这些绝不是吹虚自己武功有多强,只是把我做过的傻事告诉你们,叫你们别去干。你想,当年头撞木板时要真是把脑袋撞出毛病,哪可能现在和大家谈练武术的自身感受。

注意:现在讲述所有试验均围绕着内家拳的“正”和“整”。开始先将“整”搞清

楚,这是所谓内劲的基础;“正”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整”和规矩。

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

在太极拳练习中,经常会听到“腰如车轴身如车轮”或“手如车轮”的说法。内家拳中也经常会听到“以腰带手”的说法。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怎么“以腰当车轴”,又怎样能以身体当车轮围绕着腰这个车轴转动。另一说是“手如车轮”,这里手我们理解得可以宽一些,是连胳膊带手。但胳膊是长在肩上,又怎么能围绕着腰转动呢?我并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身可以理解为躯干,手可以理解为手臂,这是很难由腰来控制转动的。

什么是腰呢?每个人系皮带,对腰的概念是明确的,没有必要按医学概念搞得那样精确。一般说就是肋骨下沿到胯骨轴这一段称为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慢点儿,小心,可别扭了腰”。“扭”比“转”的活动范围小多了,扭都能伤害腰,我觉得更不能转。腰在人体中绝对是比较脆弱的部分,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等病的名称。所以如前所讲,突出腰为关键的说法,我即理解不了,也就不去考虑它。因为孙存周老师教我的练习方法中,基本上没有腰的事。

“肩胯相合”这一说法是被广泛接受的。什么是“相合”呢?“相合”可以理解为关联着、呼应着。对于肩与胯来讲,是应当左肩与左胯在一条垂线上,右肩与右胯也在一条垂线上。这样一来,我们的躯干像一块长方形木板一样被固定下来了。两肩如同木板的两个上角,两胯为木板的两个下角,为什么要这样固定呢?这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这个脆弱的腰。

事情往往是相通的。你看那些举重运动员,他们提起杠铃时腰挺得直直的,是用腿的力量将杠铃提起,整个躯干也是像一块木板一样被固定住了,其实这也是“肩胯相合”,只是人家不那么说。如果举重提杠铃时不是挺直腰,而是弯着腰,使肩胯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故意使肩胯不相合,其结果肯定是腰部受伤。你应该记住,今后搬抬重物时首先要挺直腰,做到肩胯相合,然后用腿的力量往起搬抬,这样你的腰没有动作,不容易受到伤害。

我们再回到练拳上来。练拳中身体肯定要经常转动。现在肩胯相合了,躯干像一块不可弯扭的厚木板。身体在转动时,好像在脊椎中间插上一根钢棍,这根钢棍似乎是垂直固定在地上的,整个躯干的转动只能是以脊椎为轴的转动。比如身体向左转动,则由腿的动作使左胯向后收(或称向里收),右胯向前放(或称向外放),使身体以脊椎为轴向左(逆时针)转动;若身体向右转动,则是右胯向后收,左胯向前放,使身体仍以脊椎为轴向右(顺时针)转动。

试验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时,两脚可与肩同宽,两腿微曲即可。基础好的朋友也可以以马步做此试验。此试验的关键是身体的转动是以假设脊椎内有个与地面

垂直固定的轴,身体是在这个轴上左右转动的。这个假设的轴绝不可以歪斜、晃动。否则你做的一定是臀部来回甩动。作个比喻,此试验要做成你的身体的转动,就好像是自行车的脚蹬子一样,只是转动,没有摆动。方形的脚蹬的四个角,就相对应看成两肩两胯。此试验看似简单,若真的想做得正确需下功夫仔细体会。

现在知道身体应怎样转了,但是转的角度也是非常关键的。你试验时最好是面对墙壁,你的前胸与墙是平行的,头很正,目视正前方一个固定的点。两胯一收一放使身体转动,当转成前胸与墙成45度夹角时则应停止转动。这要成为习惯。转多了,转少了都不对,就应该是45度。而且身体转动时两眼始终盯住正前方固定的目标,所以头纹丝没动。

编者提示:作这个试验开始熟练时,不要忘记同时体验“虚领顶劲”

增加形意拳基础训练的原因

形意拳动作朴实无华,看似简单,真正想学好就会感到有一定难度,真是应了:“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复杂的”那句话。很多人认真的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动作仍不规

范,且练拳的效果也不明显。

形意拳的基础是三体式,练习三体式确实

有一定难度。多年来形意拳的教学都是上来就学

三体式,用三体式来练三体式。对于一个没有任

何基础的人,一开始就练三体式,就像没上过小

学的孩子直接上中学,肯定极为困难,甚至说根

本不可能。简直无法想象该如何教?如何学?一

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循序渐进,都应有基础才行。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所以我在形

意拳

教学

中增加了基础训练。完成基础训练后再练三体

式,腿的肌肉有一定力量后才有资格练习三体

式,就相对简单易学了。

基础训练一蹲起

一、预备式: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脚尖略

外展,使两脚成约60°,身体直立,挺胸抬头,

两眼看天花板,这是为了确保你挺直脊背,两

臂弯曲并抬起使小臂与胸平行,与肩同高,两

手自然握拳。

二、下蹲:两腿弯曲下蹲,眼睛一直看着天花板,这是为了保证你下蹲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竖直下降,不会出现弯腰撅屁股的错误动作

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要与脚尖方向一致,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只有这样膝关节才符合运动生理学。今后无论作何种动作都要注意这一点。

若膝关节方向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则膝关节将受到

损伤。

下蹲时尽量蹲的低,当然刚开始要求你蹲的

和我一样低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已蹲到最低点,

屁股已经差不多是坐在地上了。但只要你有往低

处蹲的要求,尽力而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

节的柔韧性会逐渐增强,即通常讲的“开胯”。

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逐步的慢慢来,欲速则

不达,否则将使你受到伤害。柔韧性的提高了对今后练拳大有好处,练拳的动作容易达到标准。应当注意的是:提高柔韧性不是单靠蹲起实现的,在今后练拳的过程中,你各方面的能力都会逐步提高。

三、起立:两眼仍一直看着天花板,脊柱要挺得很直,使躯干保持着竖直往起站,

也就是说让两腿伸直,用腿的力量把身体举起来。绝不可用弯腰撅屁股的方法,投机取巧地把腿伸直。这样使身体竖直着站起来,腿部肌肉伸展和收缩的范围最大,锻炼效果最好。

按照以上标准每天进行蹲起训练,保证每天总训练时间不少于40分钟。根据自己身体情况,设定每天要完成的蹲起目标总数,分几次来完成。每次训练极限以练到腿的支撑力仍能保证姿势正确为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增加单次连续完成蹲起的数量。

这样有目标、有标准的训练能够让你对自己的进步非常清楚,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以前我曾以能够单次连续完成标准蹲起300次,作为跟我学拳的入门条件。由此我可以判断:第一,学拳的基础扎实;第二,学拳的态度认真。现在是你自己看书学拳,希望你不要耍小聪明,认真的按标准做蹲起训练,尽量多练,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再进入三体式的学习。考核基础扎实的最低标准是能够单次连续完成标准的蹲起150次。

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

转身卧腿下蹲

一、预备式: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臂侧

平举,身体直立。

二、向左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

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左转体180°,

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

动,成为左腿在前的卧腿姿势。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

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

颏、顶头。卧腿完成后左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

的右脚跟上。

三、转体起立:身体向右转动,两脚前

脚掌在地上碾动,身体起立恢复两臂侧

平举的站立姿势。

四、向右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右转体180°,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成为右腿在前的卧腿姿势。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颏、顶头、卧腿完成后右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的左脚跟上

五、再转体起立,继续做向左转体卧腿下蹲。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做下去。

尽量坚持用力,感到累,再停下来休息。

转体卧腿下蹲练习不但对增加腿部肌肉力量、耐力大有好处,而且对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

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肢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针灸时的感觉,即酸、麻、胀,主要体现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窝等处。练习气功的人经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产生此种感觉,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可称为练习内家拳的特有感觉,我们称为拳感。(在武术试验一:内家拳的共同感觉中已试验过编者注)。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马上找到这种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要在今后练拳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

动作1: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托着物体一样,两手的小指触墙,你肘关节的胳膊窝是朝上的。

胸距墙面15公分、双手小指触墙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张开的两臂与你身体的相对位置,既不会前伸也不会向后背。你侧平举的两臂不是180度的直线,而是应该保持160度-170度的夹角。这样做是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况下,你的两块肩胛骨是平贴在你的后背两侧,不会在后边支起来。这时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体会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况下“含胸拨背”。注意身体挺直、收下颏、头向上顶。

动作2、保持着这种胳膊窝是朝上的状态,把手心转向地面,这时是两手的食指触墙。

(体验:“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编者注)

要记住这个姿势,要从这个姿势中体会到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坠肘。练拳中强调的坠肘就是胳膊窝朝上,这时小臂的尺骨挠骨是拧着的。在这种状态下,肘关节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同时体会垂肩的感觉,体会到向上顶头和垂肩是一码事。通过这个练习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坠肘。

动作3、在动作2的基础上把两只手尽量向远方伸展,注意身体的姿势不可改变,两手食指仍然触墙,贴着墙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两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时仍努力收颏,顶头,这时你的手指尖会有感觉。

动作3的附加训练:伸展肩的另一种练习方法:

平躺在床上,把手臂向天花板举成与身体垂直的状态,然后再往上伸展手臂。向上长出的一段完全是由肩部的伸展所至,要尽量往高处伸展,也可以两个手臂同时进行练习。由于你是躺着的,脊柱肯定是放松的,不会参与肩的伸展运动。这时体会向外松肩非常明显,也不会产生驼背,但由于手臂竖直上举,要由大胸肌来保证动作的完成,故此时大胸肌不可能完全放松。

动作4、在动作3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来,尽量努力往起立,尽可能使指尖向上挺着劲,掌心向外顶劲,一方面努力把手立成垂直地面,另一方面两手心仍然继续不断地努力向外顶劲,这时手指、手掌、小臂都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酸、痛、麻、胀的感觉。

如果做的很到位,这种感觉一直可以达到腋窝,有些人还会有掌心向外冒热气或冷风的感觉。这种滋味只有通过认真练习才能体会到,只要你认真做,马上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要记住这种感觉,在你今后的练拳过程中,不论是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始终都要贯穿着这种感觉

9,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二)

第二阶段:找到并记住拳感

开始让你面对墙练习是为了有基准,可以使动作规范。当你面对墙找到拳感后,就要努力把姿势记住,离开墙,达到随时想做都可以保证动作正确。当你达到这种程度时,你又会产生一种新的体会,虽然你的后背挺得特直,和国旗班标兵一样,由于两臂尽力向外伸展,腋窝产生了酸痛感,大胸肌是放松的,虽然后背挺的直直的,但前边不是挺胸而是含胸。含胸是由于两臂尽力向外伸展,并使大胸肌放松,这才使你感觉到不是挺胸而是含胸。现在你才真正理解了含胸拔背、顶头、沉肩、坠肘的真正含义。这些东西又都是从酸、痛、麻、胀而来,虽然很痛苦却有一种美的享受,使你感到舒服,很愿意接受这种痛苦,甚至使你上瘾,从中体会到痛快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从此对中国传统武术更感兴趣。以后我们把这种感觉简称为拳感。

第三阶段:拳感成为本能反应

当你能做到较纯熟时,即站好后,两臂一伸开,拳感马上就来了,而且感觉强烈,直到腋窝。这时你感到除酸、痛、麻、胀外,似乎自己使不上劲了,感到全身很放松。这时你闭上眼睛,似乎是闭目养神。

在这种情况下,让你的伙伴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向你立着的手掌猛推。你突然感到全身为之一震,自己像是铸造出来的一样,不松散,完全是一个整体。这一瞬间,你两脚的感觉最强烈,因为你是一个整体;虽然手被推,但你是站在地面上,所以手接收到的能量最终要消耗在脚与地面的摩擦上。只要你做的对、做的到位,就会产生应有的自身感觉。

你被推时,肩、肘一定不会松散。虽然这时你感到似乎是用不上力量了,很放松,被推时又会感到自己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力量。可以设想,若反过来用此方法向外打击,则是利用全身的质量。你的手臂固定在躯干上,就像坦克车上的大炮一样——坦克车的大炮能轻而易举地撞倒墙壁,是由于它有非常重的车身。

这时你初步体会到了平常经常听到武术中说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义。“意”是思想,打击时不用力,只是想一想即可,那可能吗?你在做此动作时也感到使不上劲,那是因为你动作正确时,不相关的肌肉都在放松。我让你把向外伸展的相关的肌肉群都在努力的工作着,你向外的劲已经用到了头,达到了极限。这时你才恍然大悟“用意不用力”是一种错误的描述。“不用力”是对那些没有用、处于休息状态的肌肉进行描述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有用相关肌肉群的感受。实际上,用于打击的相关肌肉群,不但不是不用力,而是把力量用到了极限,用到了头。更有甚者,在“用意不用力”的错误指导下,更发展为练拳时要“大松大软”

的说法。我希望我的学员在亲自实践中,有自己的体会,达到对事物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客观的真的弄明白“力从脚跟起”“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义。

10,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1)

或称原地出

拳、原地打

我们曾做过几种

试验,现在将其结

合起来,初步体会

一下什么是内家

拳的“整”。所谓“整”,

你可以理解为整体、整

齐、谐调一致。我们先做出拳的分解试验。开始两臂自然弯曲

着,要放松,贴着身体,两手自然握拳放在肚脐两旁。

若出左拳,先将左拳贴着身

子微向上提起,然后将拳向

自己的正前方打出。所谓正

前方就是你鼻子尖向前延

长的方向。

打出的臂要垂肩坠肘,拳与

心口窝等高。把拳打到位

时,小臂基本上是水平的,

整个胳膊有些弯曲,胳膊窝

朝上,拳眼(虎口)朝上,应特别注

意是手背要与小臂成一条直线,即手

腕不可向里或向外弯曲,使拳和小臂

有一种立柱顶千斤的感觉。这样当你

打击到目标时你的手腕不容易受伤

害。另外应注意在向前出拳的同时协

调地向前松肩,参考以前试验过的垂

肩和含胸。

练好出左拳,再继续练出右拳。应注

意的是以前各个动作是单个的、分解

着做的,而现在要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这一个出拳包含着几个相关的内容。(虚领顶劲、垂肩坠肘、含胸拨背、肩胯相合,编者注)

11,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

当你能将出拳的分解试验做得较为协调后再继续下面的整体综合试验。(上一部分只要求了手臂的动作,未要求腿的动作,这部分开始要求了编者注)

面对墙壁(为了较好掌握出拳时的身体转动角度编者注),距墙约一米,两脚平行站立,

即两脚脚尖都向前方,两脚距离等于肩宽或略大于肩宽,目视正

前方站直。你现在应当有一种习惯了,这一站自然是收下颏、努

力的垂着肩。然后两腿往下蹲,

两腿膝的方向始终要与脚尖的方

向保持一致,但不要蹲得太低,

不要叫腿太吃力。最好大腿与小

腿间形成约120度至135度范围的

夹角,关键是下蹲时身体一定要

垂直下降。我一直在强调垂直,

自然要下蹲得很舒服,这样即不

会溜臀也不会撅臀。

出右拳:两拳如前边所述自然放于脐旁,先收左胯,放右胯,

使身体转成45度角,同时协调地将右拳向正前方打出,做得

要慢,要协调,和练太极拳时一样,不要用力,但做得一定要到位。(此时收、放胯形成的转身和出拳是同时进行的,当身体转到45度角时,正好把拳打到位。编者注)

出左拳:两拳如前边所述自然放于脐旁,先收右胯,放左胯,使身体转成45度角,同时协调地将左拳向正前方打出,做得要慢,要协调,和练太极拳时一样,不要用力,但做得一定要到位。(此时收、放胯形成的转身和出拳是同时进行的,当身体转到45度角时,正好把拳打到位。编者注)

所谓到位就是把以前所有做过的试验方法都用上,如“含胸拔背”“垂肩坠肘”……等。是不是真的做到位了呢?怎么检验呢?你打完右拳,手都是非常认真的保持着所讲的那些规矩,如含胸拔背是真的挺直身体,尽量向外松肩,但全身绝没有绷着劲的感觉。

应当觉着很放松,有使不上劲的感觉。但是肩、腋窝、手臂都应有练内家拳所特有的、和做针炙一样的酸痛麻胀的感觉。这时你闭上眼,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突然推你打出去的右拳,你的臂不会弯曲,肩与身体不会散乱变形,你好像变与了一个雕塑成的人,是一个整体——推你右拳的力,马上传到你的脚跟。如果能产生这种试验效果,则可以认为你做得基本到位了。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18281223.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818281223.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张烈老师讲武术(二)

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 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肢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针灸时的感觉,即酸、麻、胀,主要体现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窝等处。练习气功的人经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产生此种感觉,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可称为练习内家拳的特有感觉,我们称为拳感。(在武术试验一:内家拳的共同感觉中已试验过编者注)。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马上找到这种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要在今后练拳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 动作1 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托着物体一样,两手的小指触墙,你肘关节的胳膊窝是朝上的。 胸距墙面15公分、双手小指触墙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张开的两臂与你身体的相对位置,既不会前伸也不会向后背。你侧平举的两臂不是180度的直线,而是应该保持160度-170度的夹角。这样做是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况下,你的两块肩胛骨是平贴在你的后背两侧,不会在后边支起来。这时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体会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况下“含胸拨背”。 注意身体挺直、收下颏、头向上顶。 动作2 保持着这种胳膊窝是朝上的状态,把手心转向地面,这时是两手的食指触墙。 (体验:“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编者注) 要记住这个姿势,要从这个姿势中体会到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坠肘。练拳中强调的坠肘就是胳膊窝朝上,这时小臂的尺骨挠骨是拧着的。在这种状态下,肘关节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同时体会垂肩的感觉,体会到向上顶头和垂肩是一码事。通过这个练习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坠肘。 动作3 在动作2的基础上把两只手尽量向远方伸展,注意身体的姿势不可改变,两手食指仍然触墙,贴着墙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两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时仍努力收颏,顶头,这时你的手指尖会有感觉。 动作3的附加训练 伸展肩的另一种练习方法: 平躺在床上,把手臂向天花板举成与身体垂直的状态,然后再往上伸展手臂。向上长出的一段完全是由肩部的伸展所至,要尽量往高处伸展,也可以两个手臂同时进行练习。由于你是躺着的,脊柱肯定是放松的,不会参与肩的伸展运动。这时体会向外松肩非常明显,也不会产生驼背,但由于手臂竖直上举,要由大胸肌来保证动作的完成,故此时大胸肌不可能完全放松。 动作4 在动作3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来,尽量努力往起立,尽可能使指尖向上挺着劲,掌心向外顶劲,一方面努力把手立成垂直地面,另一方面两手心仍然继续不断地努力向外顶劲,这时手指、手掌、小臂都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酸、痛、麻、胀的感觉。 如果做的很到位,这种感觉一直可以达到腋窝,有些人还会有掌心向外冒热气或冷风的感觉。这种滋味只有通过认真练习才能体会到,只要你认真做,马上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要记住这种感觉,在你今后的练拳过程中,不论是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始终都要贯

形意拳鸡形四把

形意拳鸡形四把 鸡形是形意拳十二形中的一种,该形模仿鸡的形态,内容丰富、结构严密。它有“独立之能”,“食米之巧”,“抖领之威”,“争斗之勇”。长练鸡形,可以补脑、补髓,下可医腿足疼痛。它通过多种进退转换的身法、步法、手法,锻炼全身的灵活性。 预备式:同三体势。 一、前进步穿掌(金鸡独立):左脚向前一步。左腿屈蹲,右腿跟进到左腿内侧,左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右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右掌由左掌下面向前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收至腹部 (肚脐处),眼看右掌(图1)。 二、后退步穿掌(金鸡独立):右腿后撤一大步,右腿屈蹲,左腿退回到右脚内侧,左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右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右掌后收至腹部(肚脐处),左掌由右掌上面向前穿 出,高与胸齐,眼看左掌(图2)。 三、斜左进步穿掌(金鸡独立):左脚向斜前方尽力跨一大步,左腿屈蹲,右腿跟进到左腿内侧,左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右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右掌由左掌下面向前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收至腹前,眼看右掌(图3)。 四、斜右进步穿掌(金鸡独立):右腿向右前方尽力斜跨一大步,右腿屈蹲,左腿跟进到右腿内侧,右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左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左掌由右掌下面向前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收至腹部,眼看左掌(图4)。

五、纵步前穿掌(金鸡食米):两手不动,上前两步,左脚再进一步,左腿屈蹲,右脚跟随并步。同时,右掌变拳从腰间打出,左掌收回至右手小臂处立腕,紧靠右小臂,眼看右拳(图5)。 六、右后转身(金鸡抖领):身体向右转约90°,右腿向后退一步,左腿随之稍向后撤成半马步;同时,左掌尽力向左下方撑开,停于左大腿旁,右拳屈肘撑到头部右额角前(拳心向外),眼看左掌。略停,身体急向右转约90°,左腿向后蹬,左掌继续向后撑,停于胯前,右拳位置不动,眼看前下方(图6)。 七、独立下插掌(金鸡上架):左脚向前进一步,屈膝半蹲,右腿跟在左腿内侧,右脚紧靠左踝关节处;同时,右拳变掌经胸前向左下方插下,左掌由左下方经胸部向右上穿出,停在右肩侧,指尖 向上,眼看右前方(图7)。 八、进步右挑掌(金鸡报晓):右脚向前一步,膝部微屈,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体重偏于左腿。同时,两臂右上左下分开,右掌挑起,高与眼平,指尖向下,手臂不要伸直,眼看右手(图8)。 九、进步左劈掌、右劈掌:①左脚左掌不动,右掌向外翻转下压,掌心向上;同时,右脚略向前移,脚尖外撇45°,眼看右掌。 ②左脚向前进步,右脚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右腿。左手顺右臂内侧向前劈下,高与胸齐,右掌收至腹前,眼看左掌食指。③两掌变拳,左拳下落,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向上伸出(拳心向上),同时,左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上势不停,右拳顺左臂内侧前伸,待两拳接近时速向里翻,转变前臂,高与胸齐,左掌收至腹前,两掌心斜向前下方,同时,右脚前进一步,左脚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左腿,成右劈拳式,眼看右掌食指(图9)。

形意拳上中下八手-《形意真诠》秘籍(四)

形意拳上中下八手-《形意真诠》秘籍(四) 上中下入手共分为三套,又称为阳八手、阴八手、阴阳八手,或硬八手、软八手、岳家八手。这二十四手法向为形意门的无尚绝学,如果说八字功授徒极严,那么这三套绝手则历代只授掌门弟子一人,共他许多人练形意拳数十年,不要说得学得见,甚至从未听说过,可见其保守程度了。这倒也并非老师保守,主要门规如此,生怕误传匪人,糟踏了绝技。这套拳法家师裴先生听师公傅剑秋说,乃是李存义师祖逝世後,得传自尚云祥先生。这二十四路绝手又有个名字叫「形意神打」,是形意门拳法精粹所在,拳路精妙处只在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极为精巧的组合运用,而且讲究劲法的奇正虚实之变,从有刚有柔,到亦刚亦柔,再到不刚不柔的境界,方为大成。因此拳经上说:「懂劲而知法者,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中乘功夫;不懂劲也不知法者,下乘功夫;概懂劲难而知法更难。」上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如钢剉,落如钩竿。起者去也,落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坠月。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敌手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中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

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为高,高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下八手的劲诀用法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虚中含实,实中含虚。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正之变,妙用无穷。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二十四手歌诀总章:廿四拳法要记牢,进退反侧各有招。十二形中求变化,岳公秘传世间宝。(注:岳公,指岳飞,传言岳飞变枪为拳,尤擅双推手,即形意拳中之虎扑式,因此形意拳托言为岳飞所创,取其精忠无双之意。) 二十四手上八手共八路拳是为:麟盖、撑拨、虎贲、劈捉、推掠、龙战、猿肱、马击。二十四手中八手共八路拳是为:鹞打、换形、熊攀、摄引、雁翼、鸡搓、豹捶、鹏搏。二十四手下八手共八路拳是为:狮吼、扣锁、蛇影、鸹缠、雁肘、鹰相、鹤列、鸾趋。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前言 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 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易懂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 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 借鉴参考。 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生追求形意拳且获得巨大成就者的肺腑之言, 当他的武学思想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形意拳修炼者的视野时,多少困惑 而不得门径的形意拳传人茅塞顿开,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形意 拳可以这样练,这样用…… 把李老比作孙禄堂不妥,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再妙,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距离,而李老的一番“将死之语”与读者贴心。 如果说汉书能下酒,那么李老说拳的系列文章,不但可以饮如长鲸吸 百川,还可以醍醐灌顶使人清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百读不厌就 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过瘾。我的一位练习二十多年形意拳的武友被感动了, 他愿意让更多的形意拳传人走近李老的内心世界,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不 辞辛苦。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浓缩成精华。经过 剪辑后的李老说拳,放弃了原文一些人们熟悉的武林旧事和无益的是是非 非。而更趋向于学术本身,比之现在形意拳方面所有的杰作,更高一步。 以此来告慰逝去的武林、逝去的李老。不存门户之见,真正有志全面了解 形意拳文化精神的武友,舍此以外,大概别无捷径了。 一、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 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第 1 页 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 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 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 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 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 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 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 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

山西车派形意拳大师杨永蔚

山西车派形意拳大师杨永蔚 杨永蔚(字,秀山)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三年逝于一九五四年 九月,享年71岁。杨老先生是山西形意拳蓍名宗师车毅斋的弟子蓍 名武术家樊永庆的徒弟,跟樊老前辈学练山西车派形意拳,后因樊老前辈英年早逝,杨永蔚老先生先后又跟,宋世荣、车毅斋二位师爷秘密学习山西形意拳的精髓。所以后人只知杨永蔚是樊永庆的徒弟,跟樊老前辈学艺练拳,少有人知杨老先生还受教于宋、车二位老前辈。杨永蔚老先生一生对形意拳的执着追求和对形意拳无私的贡献,是我们后辈人永远的领航灯。杨老先生一生授徒无数,先在山西各地授徒,后又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在东北三省各处传艺授徒。 杨守先王鸿许承林赵贤才靳连壁 郝瑞林刘振声张晋之吕芳埔田德长杨王炳文杨译僧李恒林潘植忠陈晋中 永宿贵田白福权马恒毓毕世亮杨玉成(子)蔚李修政王乐之王龙天吴道君战益君 杜生贞王福和王喜亮姚友谦柳中泉 牛广玉牛丕真杜声振杜三蛮王富荣 王富润侯鸿寿杨玉清(女儿)

以上是杨永蔚老先生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所授的徒弟(如有遗漏请知情者联系以便添加) 杨永蔚之子杨玉成(玉林)老师 杨玉成(玉林)老师是山西车派形意拳在哈尔滨传播者杨永蔚老先生之子,是在哈尔滨山西形意拳杨家第一代嫡传。杨玉成老师自幼跟随其父杨永蔚老先生习练山西车派形意拳,在其父的严格传授下,杨玉成老师克苦锻炼,认真领会拳法真髓,继承山西形意拳传统的练法和用法,在当今山西形意拳有些传统练法已经失传的情况下,但在杨玉成老师练习中却仍一直保留着(如:四把、演手等等)。 在其父杨老先生仙逝后,杨玉成老师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坚持锻炼,并一直经心细致的传播着,其徒弟、学生众多,其中有六位入门递帖的徒弟,在拳艺上由为突出。

形意拳十二形

形意拳十二形 第一节龙形 一、龙形说明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传说龙身很长,能直能屈,能伸能缩,能大能小,有的还善于变化。头上有一对似鹿角之物称龙角,虎目猪吻称龙目龙口,鼻翼两侧有曲直的长须称龙须,身上有鳞称龙鳞,龙有四脚,似鹰爪似虎掌,刚劲有力,舞动吓人称龙爪,龙有尾,能摆动称龙尾。传说龙是司雨之神,所以古时候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龙王庙,于是就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龙王或龙神。它们享受着人间的香火供奉。人们乞求龙王爷普降甘霖,造福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正月十五耍龙灯,五月初五端午节时要赛龙舟,来赞颂龙的神奇和伟大。 在封建社会中,龙更是权利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所以要戴龙帽,穿龙袍,坐龙椅,睡龙床。大殿内的屋顶上要雕着龙,柱子上要盘着龙,横梁上要画着龙,殿外的屋脊上要坐着龙,台阶、桥栏、水缸、轿子等等无处不见龙。北京北海公园内有一座九龙壁,壁上雕刻着9条不同颜色姿态各异的龙。它们张牙舞爪、昂首摆尾、腾云驾雾,双龙戏珠,真是活灵活现、形态动人,叹为观止,令人无限遐想与神驰。这座九龙壁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人民的无价瑰宝。 总之,龙的传说太多了,传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传就是几千年,直到现在,它仍然深刻在我们的心灵中。我们赞佩龙,我们喜欢龙,我们歌颂龙。所以形意拳老前辈在创编十二形时以龙为首,第一形就是龙形。 其实龙是不存在的,龙形是凭借着人民印象中的龙的样子和动作创编的。龙能张牙舞爪,于是龙形中就编有"游龙探爪",练时要刚劲有力;龙能盘绕屈伸,于是龙形中就编有"金龙盘柱",练时身体要柔韧,双手要屈伸自如;龙能兴云布雨,于是龙形中就编有"二龙出水",练功时要双拳从颏下穿出,仿佛龙在吐水; 龙能摆尾,于是龙形中就编有"乌龙摆尾",练时要刚柔相济,抖出爆炸力;龙能升天能人海,于是龙形中就有"贽龙升天"和"懒龙卧道",练习"蛰龙升天" 时要双足蹬力,全身节节贯通,抬头仰视,腾身而起,蹿得越高越好,练习"懒龙卧道"时要双膝交叉,俯身而伏,11/1得越低越好,要练出龙的"搜骨之能"。总之,练习龙形,一定要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力起于足、劲源于腰,在纵落起伏中周身关节节节贯通,刚柔相济中六合归一、形神一气。动作要矫健,腰身要柔靱,起落要迅捷,伸缩要自如,这才是"龙有搜骨之能"。 二、龙形基本套路 (一)动作名称 1.起势 2.懒龙卧道 3.蛰龙升天 4.苍龙人海 5.拗步崩拳 6.懒龙卧道 7.贽龙升天 8.苍龙入海 9.拗步崩拳10.懒龙卧道11.收势 (二)动作说明 1.起势 立正开始,握拳蹲身,双拳按于腹部。随之,右拳拳心向上向面前钻出。上左步,左拳变掌,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向胸前劈出,二目前视,成三体式。(图5-1)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 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老师曾在2014年应广东卫视邀请,在《健康有道》节目中详细讲解了形意拳养生内功的基本理论和习练方法,配以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互动,生动易懂,适合任何基础的人自学自练,是广大内功爱好者的理想入门和提高教材。我们将节目视频再次整理,并将其中的重点逐一列出,便于大家收藏学习:视频片段什么是内功(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养生的关键在于“放松”。2. 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3. 咬牙瞪眼、努气使力,会把自己肌肉练得很僵,40岁以后再练僵劲,就把自己身体练伤了。4. 用力是错的,要像水一样。5. 练丹田气,是用外气补内气。内气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消耗。6.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百会和会阴的连线要和地面垂直,才能做到“上接天根(阳)、下接地轴(阴)”。7. 下丹田为“炉”,中丹田为“土釜(锅)”,上丹田为“鼎”,乾鼎坤炉。三部丹田都在百会和会阴这条线上。视频片段桩功第一式(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腿是自然状态,不要刻意弯曲。 2. 前脚掌占三成力,后脚跟占七成力。 3. 重心往后移,胸空下来。

4. 腰要调直了,督脉就拉直了。 5. 如何调直腰:像坐椅子一样,尾骨往前收,把腰椎拔直,但腿不要弯。 6. 脚趾轻轻扣地,把足底涌泉穴空下来;肘向下沉一点,往前抱一点,把肩井穴打开。“泉”和“井”打开,肾水旺,肾气就旺。 7. 阴面闭藏了,阳面就打开了。阳面开了,阳气才能升发。 8. 收下颌,不仰头也不低头,颈椎尽量往上提。 9. 舌抵上腭,把唾液慢慢咽下。 10. 臀部稍微抱一点。 11. 气行则血行,若女性生理期经血量大,可暂停练习。 12. 避免空腹练习。 13. 不要克服杂念,关注呼吸即可。 14. 练完后要收功。祝大家功力大长!

形意拳——张西可

形意拳——张西可 昨天上午正在工作,张老师打来电话,希望上午大家能见个面,我从老板那里请假,赶往山师!约等片刻,终于见到张老师,张老师并不像想象那样高大!1米6多的身高!也看不出高手的样子!我们到山师的一块小树荫下稍谈后交手,张老师身步极其灵活,拳如流星,迅如电闪,整体能力把握相当精妙!让我感到惊奇!虽然我和老师的身材差距很大,但真的感觉无可奈何!从乳山秦文清老师那里学习归来,和不少朋友相互交流过,从没有见到技艺如此者! 早听说张老师一直和现役专业队的队员交流,和柳海龙等散打冠军经常交流,经常会有很多高手来找张老师交流学习!张老师曾就学于中国拳击泰斗张立德老先生,又从学于多位形意八卦散打拳击的前辈。由于一直和专业队员交手,实战水平相当精湛! 和张老师交流完后,老师热情的邀请我到他家里坐坐,前辈如此待我,我真是有些不好意思!听张老师谈论武林中的事故,老师也不停的指导我各种武技的精华,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的豪爽也让我感叹!张老师的跺脚如炸雷!出手出脚如山倒,而且整体发力迅猛冷脆!杀伤力相当强悍!张老师是我游历武林这些年不曾见到的,能将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结合的如此完美的人,和很多那些所谓的名家高手有天壤之别!如今像张老师这样的高手,能有这样的胸怀真的世间少有!张老师一直痴迷武术,希望能为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谓用心良苦啊!我代表济南技击联盟全力支持张老师,去努力发扬中国真正的武术! 济南技击联盟也曾多次邀请各位传统好手前来交流,但发现说手者众,实做者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好手参与进来共同进步交流学习。孙氏形意嫡传张西可老师也欢迎广大武友前来交流技艺! 孙氏形意:孙禄堂--孙存周---张烈----张西可 —————————————————— 关于张西可水平高低的问题 我也济南的一个形意拳爱好者,但我练的是山西车派的形意拳,与张认识也有几年了。在机关单位上班之余,也上上网,看到这两天的争论,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张这个人是个搞学问的人,事业心很强,南开大学硕士,发表过不少小说,几乎年年拿山东省新闻奖,今年他写的《潍坊率先撤销11家驻外办事处》在谷歌上能搜到近5000条有关的信息,中央电视台也就此作过好几期节目。对武术,他一直说只是业余爱好。这些年,陆陆续续来找他的人也很多,在济南,练太极、形意拳(尚派、宋派等)及其他拳种的人与他交往的人也不少。大家的感觉是,这个人很平和,

博众师之技 求形意真脉

我一九四五年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祖辈均练习长拳,当地“红枪会”总坛就设在我家。年跟随姑父于芝绍习练白西园形意拳。1960跟随刘佩满、张严两位恩师习练李旭洲所传山西宋世荣支脉形意拳。习练三年后二位恩师说:“我们所会均已授全,你可以和众位师伯习练他们的特点。”于是华瑞龙师叔带领我到了张贵良师伯那里,学到了“龙形抱裹”的特性;跟王茂轩师伯学会了腰的阴阳旋转;跟李西凤师叔学会了部分十二形套路;跟皮秋寒师伯学会人文文化及扩缩的原理:从卢忠仁师伯处学习整理材料及每式的分析方法;在沈恩桐师伯处令岳氏六首得到了很深的提升;跟于连发师伯学会了捌身之法;跟周连聚师叔学会了催力;在华瑞龙师叔处学会了李旭洲秘传虎形和马形;在韩启胜师叔处学会了钻拳如弹丸;在李友年师叔处学会了燕形抱裹的操练法以及抖翻等等。 我的两位恩师的大师兄孟鸿福对我的神、意、气的修炼帮助极大,我跟他学会了用神打人,明了了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的原理和功法。在恩师众人的教诲下,我完整、系统地掌握了李旭洲师爷的“内浴八式”及“八个大伸筋法”、“八个大桩法”,并对“切金断玉”、“玉树挂宝衣”、“出手成式”、“变劲不变手”、“柔身法”、“空中游泳等技艺,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 在我23岁时,每天骑自行车到40里路张贵良师伯处习练“翼德十三枪”以及各种行步。连续不断每周三四次达数年之久;孟鸿福师--伯(1899年――1996)曾在白云观出家三年,他传我一些北京白云观修炼功法,传授我“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你是谁,我是谁,你我是谁他是谁”等高妙的拳理。在孟师伯,还能经常聆听到师爷历史以及各位前辈的趣闻。多年来,向卢忠仁、皮秋寒师伯交谈武功心得及聆听他们的习武经历,也让我获益匪浅,至今我仍保留着与他们的谈话录音以及卢师伯的练功影像。 由于向20多位,师伯叔虚心学习,大家的教诲使我在本门内获得了较高的功法和技击之艺,所以人送雅号“小李旭洲”。 我25岁时走访沧州白头杨八楞之孙成为好友,25岁走访沧州陈铁头前辈。我在26岁时系统地抄写了李旭洲师爷的笔记,并请汪竺峰前辈用小楷书写成书在门内传播。70年代走访洲煎茶铺狄振东,拜访裘稚和、魏美茹、马其昌、莫柏松等等前辈受益匪浅。后又拜“津北铁罗汉”石玉山之师弟王春甫(字楹洲)学习正骨。18岁时经刘树田大爷介绍拜朱万年之弟子金针王宝元为师学习针灸及中医和武功书法。1981年,与郑企平、卢忠仁、任文柱等先生一起到河北省参加挖掘整理阴阳八盘掌,我主要负责章次、姿势的整理和校正工作。 经过多年的锻炼,我把各师伯叔的特性,把李旭洲师爷的武学汇聚在一起,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逐渐懂得了形意拳“松节强筋”、“从直中求”的法则;明白了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明白了“形意拳练劲不用劲,找劲不使劲,无劲而有劲的接骨逗榫”之法。明白了伸缩、刚柔相济的特性。掌握警弹力,对于外刚内柔,内柔外刚完全掌握了“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元”。不出筋力而骨生棱的原理及手上的两个八字诀,对脚下的八字诀均有很深的体会心得。为了练好鸡形步,两年之久每天下蹲行走20里路;为求射腿七天不停;为了体会八大桩和八小桩的不同,每天每桩单一练40分钟数年不断,后来练得了如中央十频道播放的“中华神功”中的抗击打的功法。充分体验了不用外操,通过内里修炼而做到了“如铁裹棉”的功法。 我的两位恩师把“肉要脱骨”的原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我全部掌握了“劈拳大桩”功法系统的方法,真正的掌握了“劈拳单操”法,并且完全继承了“七棍”的精华。掌握了“五行枪”的五行拳的操练法和“龙探身、蟒肌壳”的三步练法和功用。并接续了李旭洲师爷的“掸佛”之法。完整系统理解“练武”不是武,是武不是武的精辟经典理论。对于挑起经筋有独到的体验和心得。完整地做到“三窝”、“身如鸡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真正理解并汇聚在身。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张烈老师形意拳(钻拳)

形意钻拳学 钻这个字是向上或向前冲的意思。有了劈拳和崩拳的基础,学起钻拳来就容易多了。 一、钻拳起式:按规矩和步骤面向正南站好三体式,在此不再赘述。形意拳起点均为三体 式。 二、落手垫步钻左拳: 左手左脚的动作和劈拳完全一样,落左手、双手握拳于小腹、提左拳经过心口至颏下、垫步钻拳。所不同的是右手就在原处握上拳即可,不象劈拳右手攥拳时还要翻转。从总体来看,钻拳的落手垫步钻拳和劈拳时基本一样,不同的就是在原地攥拳的右拳手背朝上。 三、上右步钻出右拳(接上式):

3.1 脚的动作: 开始时重心在两腿之间,所以右脚要先向后蹬劲,使身体向前移动;蹬完劲的右脚马上往前迈,要摩擦着左脚(贴着左脚的脚踝)向前迈出,右脚离地,身体重心转移到左腿;就在右脚向前极力迈的同时,支撑身体的左腿也极力向后蹬劲,使身体向前加速,使右脚能向前迈一大步;右脚落地、左脚跟进到位。跟进的左脚和练崩拳时一样,脚后跟的圆切在右脚踩的线上,两脚之间有一拳的距离。(如同劈拳收式的那一步编者注) 3.2 手的动作 在右脚向后蹬,往前迈步的同时,左拳向回拉,右拳向前钻。左拳是向下扣,扣成手背朝上,一边扣一边往回拉;右拳从肚脐下(先向上提一点儿,沿身体正前方的立面编者注)钻向斜上方,一边钻一边往上裹成手心朝上。右拳在左拳的上边、手背蹭手背地往前钻至与眉齐高,左拳拉至脐下左侧。 现在你知道两拳的动作了,但两拳应在什么时间开始动作呢?有了劈拳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练劈拳时,我们特意增加了一个单腿支撑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重心前移,后脚跟进贴到支撑脚的时候,手和肩、胯都保持原状,然后支撑的左腿再向后蹬,右脚往前迈一大步,同时两拳动作与转胯同时完成。 开始练钻拳时最好有跟步单腿支撑的过程。这样的好处是:一是可以检查自己的体位,检查一下这时胯的位置是否保持原状,只有保持原状才有可能不丢失身体转动的速度,避免过早转胯才能保证上步、转胯、出拳、打在一个点上,真正达到整的要求;二是提高你单腿支撑的控制能力,为以后做较复杂的动作打好基础。 要特别注意右脚落地、右拳也同时到位,然后跟进的左脚才到位。跟进的左脚和练崩拳时一样,脚后跟的圆切在右脚踩的线上,两脚之间有一拳的距离。再强调一次,这一拳距离是两脚间的距离,可参见劈拳收式的脚位图。 四、垫右步: 接上式:全身各处保持原状态,只是右脚向前垫一步,把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垫步的幅度以身体不产生起伏、后脚仍能蹬上劲为准,两腿曲度基本一致。开始练习钻拳时,垫完这步可停一下,检查身体其它部位是否走了样。尤其要注意胯和身体的角度绝对不能有变化。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一、特点最简单,保留了最朴素和最精华的内容,而没有加入任何“蛇足”的东西。以起式看,孙式的最简单,站直了,向下一蹲,双手抱于胸前,再前手前脚出去即可,即成三体式。而其它各派大都加入了许多前导性的动作。从自己练功和临敌交手两方面看,似乎都是越简明快捷越好。无极式站好后,轴立住,蹲身而气沉下来,此时两手撑开而全身便成浑圆之势,已经圆满无缺,其它动作已经是多余的了。若从临敌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从常态到临战态的转换才是最好的方法。动作越小越少,凝聚力越大,破绽也越少。“呆若木鸡”应该是最好的状态,动作越多,精力越分散,于敌并无震慑,于己是舍近求远。如果平时对于无极式已有相当练习,则无极式也不必站,直接用前脚正对前方,后脚踝骨对住前脚跟,站直后即可下蹲开步。总之,越快进人状态越好。试想,与人交手时,人家会给你许多时间让你张牙舞爪地准备一番吗?可是如果你平时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铺垫,非如此便不能进入状态,便会觉得运不上劲,那便如何是好。所以,平时练习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免得养成不良的动力定型,临机误事。 孙式的简单表现在整个形意中,不单是起式、五行拳、十二形,即使是连环和杂式锤也同样。孙式的龙形只一个腾越,看起来非常简单,难度却很大,于是有的人就把它演变成手脚齐出,动作大而舒展好看了,难度却减小了。孙式的虎形是练纵远,而不是双手的扑击。猴形的缩,蛇形的曲,鹞形的折,燕形的闪等等,都很简单,每一形只是一个象形的主题,练的依然是基本功,而不是设计出来用于实战的动作。当然,不是说这些动作不能用来实战,但套路中的动作不拆开来,不做变化,是用不上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拳套搞得那么复杂冗

形意拳拳谱

【共278式】 一、五行拳: (劈钻崩砲横5式) 二、五行连环拳: ( 28 式) 三、形意八式拳:( 42 式) 四、八字功连环拳:( 30 式) 五、十二形传统套路:(136式) 1、龙形:(15 式) 2、虎形:( 8 式) 3、猴形:(15式) 4、马形:( 8 式) 5、鼍形:( 8 式) 6、鸡形:(18式) 7、燕形:(17式) 8、鹞形:(15式) 9、蛇形:( 8 式) 10、骀形:( 8 式) 11、鹰形:( 8 式) 12、熊形:( 8 式) 六、形意拳杂式捶(37式) 【五行拳+五行连环拳+形意八式拳+八字功连环拳+十二形传统套路+杂式捶=278式】

形意拳拳谱 一、形意五行拳(5式)二、五行连环拳(进退连环拳28式) 口诀:进退三崩拳,骀形变炮拳, 接打鼍形势,寸步龙踩再崩拳 劈拳:五行属金,五脏属肺, 其形似斧,取斧劈物之 意。 钻拳:五行属水,五脏属肾, 其形似闪,有如闪电, 一指敏捷快速之意。崩拳:五行属木,五脏属肝, 其形似箭,如射出之箭, 快速又有穿透力。 砲拳:五行属火,五脏属心, 其形似砲,仿佛火炮爆 发似的。 横拳:五行属土,五脏属脾, 其形似弹,其意是螺旋 向前。(自上而下打) (由下往上打) (水平向前直打) (转而向前平打) (左右螺旋前打) 1、起势(三体式) 2、进步右崩拳 3、退步左崩拳 4、顺步右崩拳 5、白鹤亮翅 6、进步左炮拳 7、撤步劈拳 8、跃步鼍形 9、进步横拳 10、寸步龙采(狸猫上树) 11、拗步崩拳 12、顺步崩拳 13、狸猫倒上树(回身 14、进步右崩拳 15、退步左崩拳 16、顺步右崩拳 17、白鹤亮翅 18、进步左炮拳 19、撤步劈拳 20、跃步鼍形 21、进步横拳 22、寸步龙采(狸猫上树) 23、拗步崩拳 24、顺步崩拳 25、狸猫倒上树(回身) 26、进步右崩拳 27、退步左崩拳 28、收势

孙氏形意拳(崩拳学)

形意崩拳学 序 “正“和”整“是学习形意拳的两个关键。崩拳的学习在整个形意拳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常说,要是把劈拳和崩拳学好了,形意拳等于学了一半:前面我们学过的劈拳是使我们从中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正”,现在要学的崩拳是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整”。你既掌握了“正”,又掌握了“整”,再学习形意拳的其他拳就容易多了。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努力用功的人,练的时间也很长,但就是存在很多毛病和缺点,总结起来都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在劈拳和崩拳的教学中都有我增加的特殊教学法:劈拳中增加了单腿独立支撑,为后面的形意拳训练打下了基础;崩拳的教学中增加了原地崩拳。这都是为了让学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如何将身体的转动的速度和出手速度协调的加在一起。熟练后,有了体会、找到了感觉,再把身体前进速度加进去。因为刚一开始学习就把难度极高的前进、扭转、出手三个速度让学员加在一起练习,由于不是按部就班、没有基础,学员会感到非常困难,事倍功半。 增加原地崩拳的目的,第一,是为练好崩拳打基础。通过原地崩拳的练习可以训练由两脚用力产生的抽胯放胯,使由身体转动产生的速度和出拳速度加起来,实现扭转速度和出拳速度的合速度最大;第二,是为提高出拳率。一般练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练拳击见效快,拳击几个月即可进行实战练习,武术则不行。究其原因,武术是一种文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武术训练的面宽,内涵也深,更主要的是受套路的约束,时间、体力消耗都较大,但出拳率低。原地崩拳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既发挥了形意拳“整“的特点,又提高了出拳率。 相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找到感觉,产生实战的自信心。 一、原地崩拳: A、原地崩拳的训练要求 A.1.原地崩拳的预备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脚尖均向前方。 两腿弯曲如马步,腿的弯曲度不要求很大,即不用蹲得太低, 以你感觉舒适且能用上力为准,不要因为没打几下拳,两腿就 支持不住了而停止练习。上体直立、脊柱挺拔、收颏、顶头、 舌顶上膛、提肛。两拳在脐下自然靠拢,两拳状态如三体式的 后手直接握拳。两臂很自然 的贴着身子不要架架楞楞 的。 A.2.原地崩拳出左拳:在原 地崩拳预备式的基础上,脊 椎骨里好像有一根固定的 垂直于地面的钢轴。身体的 转动是以这个假想的钢轴 为轴心,左胯向前放,右胯向后缩,使身体转成偏右的45°。 这种转动完全由脚和腿的动作来完成,身体以那根轴为轴 心在转,所以屁股肯定不会甩到侧面去,保证了身体的中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教学文稿

形意拳《内功经》图 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序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 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