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 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 知识点整理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明确: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明确:(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四、内容理解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

四、内容理解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的是“”(用课文原句回答)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的人,批判的是的的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要应用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灾祸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翻译、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翻译、课文分析及知识点归纳 整理:刘效芬审核:初三语文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鱼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尤美。 兼:本义为一手持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以上为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提出论点。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为设喻,得到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发出的论点“舍身而取义 者也”,亦即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 3.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求利益,不择手段。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4.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恶(wù)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译文: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莫:没有(什么)。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7.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鱼我所欲也》也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点文言文课文。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一:课文介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 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

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 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习题集(后面附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5-8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7.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8.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4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要明确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过。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 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7.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8.妻妾之奉:侍奉。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2、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3、重点词语解释。 (1) 此之谓失其本心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一箪.食(4)一豆.羹 (5)蹴.尔而与之蹴: (6)万钟于我所加 ..焉何加: (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9)贤者 ..耳贤者:勿丧:。 ..能勿丧

(10)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1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12)故不为苟得.. 也 苟得: (13)妻妾之奉. 奉: (14)呼尔..而与. 之 呼尔: 与: (15)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 穷乏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 6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1【主题思想】 文章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2【文章结构】 提出论点-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举例论证-嗟来之食(正面论证)-万钟俸禄(反面论证)-正反对比 3【文学常识】 文题“鱼我所欲也”通俗易懂,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这个题目间接交代了作者的观点。文题中的“鱼”具有比喻义。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他非常看重“义”,主张为了“义”而舍弃“生”。什 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认为,对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对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他还说:“夫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就是说,“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在崇尚武力、混战激烈的战国时代,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反对“霸道”,反对对外发动不正义战争、对内实施剥削。课文(鱼我所欲也》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阐述。 4【词汇-5个】 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 苟得gǒu dé不当得而得。 所恶suǒ è所讨厌的。 簞食dān shí指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豆羹dòu gēng豆器中的羹。喻微小、细微。 蹴尔cù污辱性的施舍。 五【一词多意-3组】

词汇拼音词汇释义 得dé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得d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yǔ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与yǔ呼尔而与之给,给予。 是shì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办法。 是shì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shì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六【古今异义-6个】 词汇拼音释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kě yǐ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shì古义:指示代词,这种;今义:对,正确 一豆羹dòu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zhōng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万钟于我何加焉 jiā古义:指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是亦不可以已乎yǐ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7【成语-8个】 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 不屑一顾bù xiè yī gù形容极端轻视。

初中课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 一、基础部分。 1.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追求的;大义也是我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所追求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求得生存但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却有人不采纳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丢掉它罢了。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一盘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 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用脚踢过去给他,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像万钟这种高位厚禄就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于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它;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它;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蹴(cu)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 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 妻妾之奉奉:侍奉。 (6)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用原文填空。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叫做丧失了人生下来固有的善的本性。 (5)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蹋着给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习题集(后面附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5-8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7.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8.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4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苟得(gǒu)一箪食(dān)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 2.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 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3.有关成语: ⑴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⑵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 (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三、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考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考点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5、箪:竹筐 6、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可译作“碗” 7、蹴:用脚践踏 8、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9、乡:通“向”,从前 10、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11、辩:通“辨”,辨别。 12、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13、何加,好处。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2、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 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 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 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 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 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

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 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 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 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 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 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 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 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鱼我所欲也 知识梳理答案版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答案版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恩惠、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3)乡. 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 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2)是亦不可以已. 乎 (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3.一词多义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是. 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4.其他实词 (1)故不为苟得.. 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 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3)故患. 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6)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 非独:不仅,不只是 是心:这种心 (7)贤者能勿丧. 耳 丧:丧失 (8)一箪.食,一豆羹.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9)呼尔. 而与之 尔:用作后缀 (10)....蹴. 尔而与之 蹴:踩踏 (11)乞人不屑.. 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于我何加.. 焉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何加:有什么益处

(13)妻妾之奉. 奉:侍奉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万钟于. 我何加焉 介词,对 (2)而?????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3)之?????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为宫室之. 美 结构助词,的 (4)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乡为. 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二、成语探源 1.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是贤人才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操守)不丧失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文中第二段先列举了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然后又指出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第二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论述了义比生更重要的道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 (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 . 、、* 亠八匕、I—t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四、语音 箪(d m)蹴(c u)羹(geig)死亦我所恶(w u) 五、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六、一词多义 (1)之代词“他”如:呼尔而与之助词“的”如为宫室之美 (2)而表顺接“不译”如:蹴尔而与之表转折“却”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表比较“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2、鱼我所欲也。所欲一一所字词组(所+动词)是名词性词组,译“……的东西”。 3、如使:假如,假使。 4、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6、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8、何加:有什么益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一、作者简介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二、主题思想 本文提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三、艺术特色 多种论证方法,论辩力强。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用正面事实说明人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诱惑的不同态度,批判为执着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4.所识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