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谈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谈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谈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班级:20104184 学号:2010418406 姓名:赵梦婷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而对于意境理论,从古到今都有许多大家深入而精辟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文学中的意境之美。

在文学中的界定:“意境”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提到意境,我们几乎都会联想到中国清代的文学理论大家、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学说,他对意境的研究和界定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极高的理论高度。现当代对文学意境的定义也是基于王国维等理论大家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单从“意境”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意”就是主观的情感和思想,而“境”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意境”结合在一起,就是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的结合。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由境生、景由心生等意思。要么是作者看到客观的景象,触动心中的情感;要么是作者将自己心中的主观情感移植到了客观的景象当中,这些景物也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要么就是几种情况的结合。结合中国古代理论大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意境的界定就清晰起来:所谓文学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结合的意象群体的结合,以及这种意象系统所产生、开拓的极具艺术张力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空间。

中国的意境理论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直至清代研究水平达到顶峰,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境”本字为“竟”,是一种时空的概念。如《周礼》的“凡国都竟”,《说文》里有“竟,乐曲尽为竟”,《周易》说“立象以尽意”,《庄子》有“言不尽意”,在这里,竟也即尽。到了汉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境”在宗教上变成了精神超越的含义。最早使用“意境”一词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他在他的《诗格》里提出了“三境说”理论,即物境、情境和意境。他说:“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创造性地把“境界”这个本来属于空间范畴和宗教概念的词语引入到文学理论当中,为意境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他认为,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于象,而是超越了作品的物象之外的更深层意蕴。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中国文学意境论的又一个重要观点。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他说:“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可谭哉?”司空图的理论推动了意境论的发展,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清时期,意境理论的研究水平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出现了融汇和集成的倾向。首先是王夫之提出了“情景交融说”。王夫之认为,在景与意之间,意是统帅,文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景的取舍和表现形态;而“景”是兵,景要为“意”服务,听从“意”的指挥。这时的意境理论,在王夫之的理论推动下,已经进入了一个高级的形态。晚清时期的王国维,则可算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总结前人的理论观点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他把意境(境界)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部分:“有我之境”是指那种倾向性比较明显、感情比较外露的意境;“无

我之境”指的是那种情感比较含蕴、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起到了联结古典意境理论和现代意境理论桥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里程碑式的人物。

文学意境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第一是情景交融,第二是虚实相生,第三是韵味无穷。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把情与景作为文学作品的两大缺一不可的要素;而范晞文认为,“情景相融而莫分”,情景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绝然将其分裂开来;王夫之更是认为,情和景不仅不可分离,况且是“妙合无垠”的,“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根据上述三位大家的观点,情景交融可以归纳为情中景、景中情和妙合无垠。首先我们来看情中景。就是说,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植到了客观的景物当中,达到情景并茂的效果。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作者听到剑外传来官军打败叛军、收复蓟北的消息时,心情非常喜悦,长期积压在心的抑郁之情一下子得到释放,在这种心情指引下,诗人展开了联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由于诗人内心喜悦灿烂,笔下的景物也阳光明媚,与之前“安史之乱”杜甫所体验到的长安沦陷、妻离子散的心情完全不同,笔下的风景也自然有天壤之别。我们再看看景中情。景中情就是在景物描绘当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即景中含情。我们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词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短短18字,就写了九种景物;而接下来的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涯”是作者从这九种景物当中,生发出来的思想感情。前面的九种景物,都是浸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体现了天涯游子的内心孤寂的情感。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具有强大情感张力的意向群,景中含情,抒发了作者内心落寞、思家的心情。最后是“妙合垠”。就是说,情和景是有机地契合在一起,不着痕迹的。卓越的文学作品就是这二者不露声色的结合,达到一种强大的艺术力量。我们来看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著名的送别诗。作者在诗中将离别之情寓于写景当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烟花三月下扬州”写了送别的时间的和去向,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了送别的场景,看着孤帆远去,只留下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通过对景物意境开阔的渲染,把那种离愁别绪蕴含其中,达到了一种景与情互相渗透、妙合无垠的境界。

所谓虚实相生,就是在文学作品当中,虚的情感与实的景物相渗透,虚的景物与实的景物相结合。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提到“实境”和“虚境”这两个概念:实境就是指逼真地描绘景物、事物,又叫做“真境”、“事境”;虚境指的是从实境生发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就如同中国古代绘画当中的“留白”。我们以苏轼的《江城子》为例。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为其少有的婉约风格词作。在词中,“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是属于实境,而“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则属于虚境。作者正是将实境与虚境结合起来,实境的凄凉,对照了作者梦中妻子活灵活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那种幸福,如此产生出无尽的思念和痛苦,从而深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亡故的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虚境和实境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这篇词作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

对于诗歌的审美张力,刘义庆将之理解为气韵,而刘勰、钟嵘称之为滋味,最后由司空图提出了“韵味”一词,成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特征上的一个代

表性词汇。所谓韵味,就是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意象群体的形态、寄寓的情感、体现的风格所共同构成的一种美的效果,一种咀嚼不尽的美的滋味,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我们以张继的《枫桥夜泊》来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在这首诗中,用短短四句,就包蕴了六个景物,用极具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构造了一幅清幽寂远的图画:江上月落乌啼,渔火点点,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传来钟声阵阵,一个“愁”字,传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惆怅之情。所有景物在作者笔下都灵动而独具特色,动静结合,明暗相间,江上岸边对照,景物和情感融合,景物的描述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里形成了高度的交融和默契,构造了一个典范的艺术审美境界,每一次咀嚼,都似有无尽的馨香留于齿间。再看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上阙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的苦思与追求,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在情与景的交融当中,体现出了一种无穷无尽的历史韵味。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中,意境理论永远是一个重要的、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意境”这一高层次的审美因素而变得光辉夺目,流芳千古。特别是我们在品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一典型特点去解构分析,才能体会到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情思。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它给人高雅纯洁的感觉,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当中国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都是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一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这国的文化的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像"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思想和理念都是中国和谐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揭示宇宙万物的形成与繁衍的原理,这样一种哲学观必然以自然与人、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作为前提,力求从这种统一之“和”中去寻求生存之道、社会发展之道。“和”即是美,这种观念便是从上古时期就形成的审美意识特征,从此影响中华文明几千年。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和”的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其审美之“和”。 人类在音乐听觉审美上形成音韵协调和畅的音声之“和”的观念,并非偶然。古人认为音律的产生来自于自然之阴阳五行,对音律的了解有利于掌握农事等自然规律。所以古时人们的音乐活动并不是纯艺术的意义,而是感悟自然寻求与天合一的途径。古人还发现十二律可以通过数字运算而求得。从我国先秦时期出土的乐器实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很早便在管乐器上发现了这一音数规律。在对乐器进行观

察和演奏后,可以很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发现音高与数字的关系,即音高与管长度成反比。十二律之间就凭借着“三分损益”数量关系能够辗转相生,一阴一阳,一浊一清,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所谓“三分损益”,即“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在人的音乐听觉尺度的谐和感建立之后,人对音乐谐和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便是音阶的谐和感。根据文献记载,古时就出现了以“徵、羽、宫、商、角”排列为序的五声音阶形态,即为现在的“56123”。表达古人的音阶谐和审美观念。同时在弦管乐器的乐学实践中也产生的以简单整数比为谐和的音乐听觉审美观念,这意味着音乐审美谐和观念的确立。这里的“和”,虽是以律调节音高的行为而言,但由此“律和声”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音阶,无疑具有“和”的意义。虽然,我们的耳朵有趋向谐和音程、旋律的一面,但是,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就不会有动听的音乐,所以要把高低快慢、长短、清浊不同的各种声音统一起来才能悦耳。这些看法都说明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看我国古典音乐在情感意志方面的“和”。 除了强调多样性的统一之“和”,我们更要知道“和”的另一层含义即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恰到好处,也就。是“度”。艺术或任何成功的创造都有赖于掌握这个“度”,这是中国辩证思维的要点。《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也记述了伶州鸠反对周景王铸大钟的事,他认为钟的声音要大小适度,小不至于听不见,大不至于为耳所受不了,这样才能达到“和”,给人以美的感受。否则,不但不能给人美感,听久了反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华诗词之美

浅谈中华诗词之美 在广袤无边的历史长空中,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熠熠生辉。而流行歌曲,却往往如划破天际的流星,稍纵即逝。而且,在当下大多数人的心中,古典诗词就是阳春白雪,高雅端庄,高深晦涩,曲高和寡;而流行歌曲,则是下里巴人,通俗浅白,不能登大雅之堂,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甚至相悖。但事实是,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却掺杂了许多古典诗词的因素,而且往往收到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8年,春晚上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古典诗词的加入,其温婉含蓄的特质更添歌曲之意境,很好的将古典诗词的高雅与流行歌曲的大众化相融合。周杰伦作为当下许多年轻人心中地位卓然的偶像,他的很多歌曲,都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基础之上,歌词风雅,意境深远;同时,这些歌曲对古典诗词在当代年轻人中间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古典诗词的永恒生命力,才使他所演唱的许多流行歌曲成就为风靡一时的中国风歌曲。 其实,流行歌曲中化用古典诗词,并非始于周杰伦,还可以往前追溯到更早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化用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的是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梅艳芳的《女人花》化用的是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等等。总之,在创作流行歌曲的时候化用古典诗词,已经成为很多词作者的自觉行为。通过这种途径,使流行歌曲在歌词和意境上很好地吸收了古典诗词的营养,从而在内容上和情感上避免了空洞无物的弊病,在意蕴上增加了婉转悠扬、缠绵含蓄之美,因此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得以广泛传播。 当下,流行歌曲都在尝试借鉴古典诗词优美的语句和完美的意境来提升自己的水准和品位,使其生命力更盛,认知度更强,流行性更广;另一方面因为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也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欣赏水平,从而使流行歌曲与古典涛词能够互取所长,互补所短,达到了古典、现代、高雅与流行的和谐统一,乃至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 陈友冰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特选内容】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12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及答案14解析

12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业1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哪位思想家? A. A孔子 B. B班固 C. C孟子 D. D老子 满分:4 分 2. 把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的是谁? A. A王逸 B. B刘向 C. C刘歆 D. D班固 满分:4 分 3.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先秦对____ 功能的精确概括。 A. 《左传》 B. 《尚书》 C. 《诗经》 D. 《离骚》 满分:4 分 4.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______给《诗经》做笺,为《毛氏传笺》,使毛诗盛行一时。 A. 王逸 B. 孔颖达 C. 刘向 D. 郑玄

满分:4 分 5. 以下《诗经》的篇目中表达劳动人民对徭役、兵役的反对的是____。 A. 《东山》 B. 《七月》 C. 《蒹葭》 D. 《桃夭》 满分:4 分 6. 下列哪个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 A孔子 B. B荀子 C. C韩非子 D. D老子 满分:4 分 7.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中的____。 A. 《蒹葭》 B. 《七月》 C. 《采葛》 D. 《采薇》 满分:4 分 8.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即庙堂音乐,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描述 的是《诗经》中的。 A. 风 B. 雅 C. 颂 D. 笙歌 满分:4 分 9. 《诗经》的“雅”一共有篇。 A. 105

B. 74 C. 110 D. 95 满分:4 分 10. 文学史上"风""骚"并举,其中的的"风"是指什么? A. A<<国风>> B. B<<周南>> C. C<<秦风> D. D<<风赋>> 满分:4 分 11. <<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有多少篇? A. A7 B. B15 C. C11 D. D16 满分:4 分 12. 以下不属于《诗经》的别称的是_____。 A. 诗 B. 诗三百 C. 三百篇 D. 笙诗 满分:4 分 1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 A. A 女娲补天 B. B 黃帝擒蚩尤 C. C 武帝封禅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浅析清代诗歌的部分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艺术审美以及终极价值等等。中国之所以有诗国之称,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在众多个朝代中,我最欣赏的是清代的诗歌。 由于时代的沧桑巨变,清初学人遭遇着空前的情感错位,士大夫强烈的自尊与异族入主中原的对比促成了以名节相标榜的风气,表现在文论中便是强调诗品与文品的统一,诗文表现个人的真实感情成为当时许多人的共同诉求。就辞赋创作而言,一如当时的诗文创作,取径多方,不拘故常,赋作以古体为主,各体赋作兼有。由于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其抒发家国之痛、故国之思的作品蔚然中兴,律体赋作的数量则不是太多,即使偶有为之者,也多是寄感慨于笔端,抒郁愤于言外。严格说来,清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血是以遗民的有关理论为重心,遗民文论虽然在诗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在赋学方面却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清初学人对于拘于格律、板滞呆重的律体赋多持否定意见。 清初赋学就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可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试赋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由骚情到博正醇雅,由明清之际的悲切、激婉渐趋于雅正平和。清代立国之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论以抒情写意的骚体赋等古体赋为主要评价对象,重情感、崇风骨,是由时代剧变及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所制约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学风貌。这既是由文学发展的外部语境所规约的,同时也是文学更生的必然要求。就文学理论而言,这一时期,清廷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事业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无与伦比的成就,也是清朝最为繁盛的时期,俗称为康乾盛世。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政策和审美取向上,各体文学也都提出了以“雅正”为主的文论主张,如诗学方面有“王士祯”的“神韵说”,强调诗歌的兴与境会、情与景合,追求一种清幽淡远、自然浑成的境界。此时的辞赋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辞赋作品,由于康熙帝及其词臣没有刻意提倡律体赋的创作,因此各种赋体无不具备。这其间虽然也有许多歌颂谀赞之辞,但总体而言,其他体类的赋作更为繁盛。 文学史发展到清代,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以地域文学为对象的文学选本,也许是清代总集类数量最丰富、最引人注目的种群,而其中最主要的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标签:古典诗词;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应当给予我国的古典诗词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结出我国古典诗词的内涵和境界,进而探索我国古代诗人的审美追求。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意境美是我国文学审美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进行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在进行对古典诗词的研究过程之中就要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实际经验,联系诗词创作的基本理论,总结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规律。 一、唐代以前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古典诗词的理论就已经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之中就提出了诗词之中的“言”、“意”以及“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诗词创作过程之中,从小的事物进行思考,最终得出一般性结论和观点的创作方法,这也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的起源。 在我国唐朝之前的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之中,虽然还没有文人墨客总结出诗词的“意境之美”这一审美理念,但是在这段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心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意境”的朦胧想法,对于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评价已经有了很多。例如,孔子在进行对《韶乐》的评价过程之中,就对《韶乐》的意境之美做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感慨,又如,在孟子对诗词作品的优秀程度的评价过程之中,给出了以下的评价标準:“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到了汉代的刘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文心雕龙》之中,则是通过对许多前朝诗词作品的总结,从意境的角度进行了对诗词作品的艺术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强调,诗词作品要讲究作品在意境上的“风”与“骨”,使得文章可以具有在意境上的感染力量,更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魅力(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写下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忱吟铺辞,莫先于骨。”,就深刻的彰显了刘勰对于诗词作品之中的意境之美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他的代表作《诗品》之中写下了诗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钟嵘还表达出了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之中要用风力体现出足够的内涵,让读者可以通过对诗词内容的咀嚼,找寻出诗词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诗词作品所形成的“意境美”基础理论,为我国唐代灿烂的唐诗文化和诗词意境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网络课程_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网络通识课考试 (90.0分) 选择题(70分) 1、叶嘉莹《向晚二首》“向晚出林独自寻”中“寻”的正确理解是: (1.00分) ?A.寻找 ?B.寻问 ?C.追寻 ?D.思考未来 2、词这种文体产生的背景是: (1.00分) ?A.现实生活 ?B.歌台舞榭(饮宴的场所) ?C.劳动 ?D.祭祀 3、《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感叹是由词中哪句引起的 (1.00分) ?A.问君能有几多愁 ?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往事知多少 ?D.小楼昨夜又东风 4、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 (1.00分) ?A.栀子 ?B.桂花 ?C.荷花 ?D.蔷薇

5、柳树的一般寓意不包括: (1.00分) ?A.相思 ?B.“留” ?C.送别 ?D.爱情 6、叶嘉莹先生的《南溟》一诗,诗名典故出自? (1.00分) ?A.《法华经》 ?B.《山海经》 ?C.《庄子》 ?D.《老子》 7、“《秦妇吟》秀才”指的是谁? (1.00分) ?A.温庭筠 ?B.冯延巳 ?C.李璟 ?D.韦庄 8、司马相如所写的《长门赋》最早见于下列哪本古籍? (1.00分) ?A.《四库全书》 ?B.《文心雕龙》 ?C.《昭明文选》 ?D.《古文观止》 9、《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1.00分) ?A.班固

?B.班昭 ?C.许慎 ?D.刘勰 10、下列对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这首小词描述了一个美人梳妆簪花的景象 ?B.这首小词寄托了温庭筠“不遇”的感慨之情 ?C.这首词收录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著的《花间集》 ?D.张惠言对这首词的评语是“感士不遇也” 11、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1.00分) ?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12、最早有自觉意识将词诗化的作者是? (1.00分) ?A.陈同甫 ?B.苏轼 ?C.黄庭坚 ?D.辛弃疾 13、谢安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1.00分) ?A.东汉 ?B.西汉 ?C.东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特色整理(201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特色整理(2011) 作者:xiaocong 一、秦汉 枚乘《七发》:在叙述七事的过程里铺陈排比,辞藻繁复。 汉大赋: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繁复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呈现出富丽堂皇、细致绵密的风格。 汉乐府的语言:①口语化、自然质朴;②饱含感情,富于表现力。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①明白晓畅;②言近旨远,语短情长;③简洁生动,多名言警句。 二、魏晋南北朝 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语言古朴 曹丕:笔触细腻、清丽动人 曹植:辞藻华美,比喻丰富,对偶日趋精密。“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文兼雅怨,体被文质” 建安风骨:慷慨悲壮 正始之音:寄托遥深 阮籍:诗风隐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或借古讽今,或借美人香草寄托怀抱。 太康文学:繁缛的诗风:辞藻华丽;描写繁复详尽;大量使用排比、对偶。 陶渊明的语言:自然平淡,并非未经锤炼,只是不露痕迹。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鲍照:语言俊逸遒丽,风格豪放凌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永明体:讲究四声、避免八病,讲究声律、辞藻、典故。 宫体诗:风格柔糜轻艳,讲究声律、辞藻、对偶。 庾信:沉郁苍凉。 吴歌: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南朝民歌:语言自然清新,大量使用双关语 北朝民歌:语言粗犷直率,情感热烈,风格刚健

三、隋唐五代 齐梁诗风/六朝诗风:纤巧琦靡/华艳柔糜 “上官体”:宫廷文学应制咏物,重形式、声辞 初唐四杰:开始表现出较为壮大的气势,有慷慨悲凉的风格。 孟浩然:孟诗没有王诗中丰富的色彩层次感,更平淡自然,多即兴而发,随意清淡。 高适:气韵沉雄、意境开阔 岑参:多描写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和风物人情,色彩浓重、气势磅礴,更富有浪漫气质。 大历诗风: 2)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声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细腻雕琢。 3)大量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情怀和超然世外的隐逸格调,有别于盛唐时的雄浑风骨,开始展现出中唐的风貌。 韩孟:雄奇怪异(奇险) 元白:重写实、尚通俗(流易) 《新乐府》50首的语言:力避典雅的书面语,穿插以口语和俗语。 《长恨歌》、《琵琶行》: 3)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 4)语言明白晓畅、精纯恰当。 韩愈古文:雄肆,波澜壮阔、滔滔不绝 孟郊:幽僻冷涩 贾岛、姚合:工整中见清新奇僻 柳宗元:诗:冷峭;文:峻切。 李商隐:诗境凄美幽约,辞意飘渺难寻,风格深婉精丽 温庭筠:浓艳细腻,绵密隐约 花间词:题材多为风花雪月、男欢女爱。风格轻艳柔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 南唐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较为开阔,有深厚缠绵的情致。 苏轼前词的旧套:男女恋情、离愁别绪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也许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字。 毋庸置疑,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怎么来的?当人们看到美丽的桃花,想到美好的人生时,便吟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人们看到苕叶凋零,觉得人生无常时,便感叹?心之忧矣,维其伤矣?。最早的诗歌,总是和人们的劳作生活息息相关,累的时候唱首歌放松自己;忧的时候,作首诗抒发情感,这便是诗歌最早的形式。时隔两千多年,为何那时的诗还能如此真切地打动着我们,它有怎样的魅力让人吟咏之后觉得齿颊留香?那么,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首先,我想谈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绘画美。说到绘画美,最典型的要算诗佛王维了,大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翻开王摩诘的诗卷方知此言不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便让无形的豪情与壮阔跃然纸间了,难怪连不懂诗的香菱都要赞他,?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朗朗清辉洒落在松林里,潺潺的清泉将诗人吸引过去,却见到月光将泉水映得流光飞舞,这多像一副流动的画面。此外,宋词与元曲中也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句子,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当中包含了这么多色彩,碧蓝的天,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林,融合在一块,竟是悲恸的离愁。这又让我们悟到了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抒情。一首诗词千行泪,一首诗词寄相思,一首诗词话离别。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过:?凡是艺术就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和剧诗?。这种抒情往往又是和景致联系在一起的,眼前之竹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变成了胸中之竹,于是我们读到的也是糅合了情感的景物,这景便显得更加动人。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又是一番值得品咂的滋味。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诗与乐有着很大的渊源,诗歌起源时便是与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的。《诗经》中的《国风》便是最早的民歌,《大雅》和《小雅》是最早的宫廷乐曲;汉代宫廷中以乐配词的形式,让中国诗词史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体裁——乐府;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宋词,大部分却是宋朝时期的?流行歌曲?,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可见一斑。 为什么我们读诗词的时候会觉得朗朗上口,很好背诵?因为许多诗词都讲究韵律和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介绍5篇 《武林旧事》通行本有清人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十卷本);宋廷佐刻《武林旧事》(六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五卷本)、以及《说郛》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其书收此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等。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武林旧事》 记录南宋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十卷,周密撰。《武林旧事》成书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南宋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瞭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如诸色伎艺人门著录的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五十五类、五百二十一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宫本杂剧段数门著录的二百八十本杂剧剧目,对於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今有:《武林旧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武林旧事》裴效维选注,学苑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2001年版;《武林旧事》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随笔》2007年版。 《东京梦华录》 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历史轶事类笔记,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开封人。生卒年不

详。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现在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东京梦华录》十卷,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如:卷一记载东京内外城的规模,河道桥梁的分布,宫内门殿阁的座落;卷二、卷三、卷四所述开封各街巷各种商店、货摊,名目繁多的的食品和酒楼、夜市;卷五、卷六记载京瓦伎艺和娶妇、育子、正月元旦朝会、立春元宵等各种节令民俗。其中娶妇条记述由由起草帖到婚后新女婿到女家拜门的经过;育子条记述孕妇临产前由娘家送衣物催生到来年小孩周岁的种种讲究,可以考证古今风俗的演变。卷六、卷七中记载的皇帝出行仪制、看百戏的情景、亦可补《宋史礼志》之阙。 由于《东京梦华录》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均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