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讲义3匹配

图论讲义3匹配
图论讲义3匹配

第三章 匹配理论

§3.1 匹配与最大匹配

定义3.1.1 设G 是一个图, )(G E M ?,满足:对i e ?,M e j ∈,i e 与j e 在G 中不相邻,则称

M 是G 的一个匹配。对匹配M 中每条边uv e =,其两端点u 和v 称为被匹配M 所匹配,而u 和v 都称为是M 饱和的(saturated vertex )。

注:每个顶点要么未被M 饱和,要么仅被M 中一条边饱和。

定义3.1.2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若G 中无匹配M ′,使得||||M M >′,则称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每个点都是M 饱和的,则称M 是G 的完美匹配(Perfect matching ).

显然,完美匹配必是最大匹配。

定义3.1.3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G 的M 交错路是指其边M 和M G E \)(中交替出现的路。如果G 的一条M 交错路(alternating path)的起点和终点都是M 非饱和的,则称其为一条M 可扩展路或M 增广路(augmenting path)。

定理 3.1.1(Berge,1957) 图G 的匹配M 是最大匹配的充要条件是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 证明:必要性:设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存在一个M 可扩展路P ,则将P 上所有不属于M 的边构成集合M ′。显然M ′也是G 的一个匹配且比M 多一条边。这与M 是最大匹配相矛盾。

充分性:设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若匹配M 不是最大匹配,则存在另一匹配M ′,使

||||M M >′. 令

][M M G H ′⊕=,(M M M M M M ′?′=′⊕I U 称为对称差)。

则H 中每个顶点的度非1即2(这是因为一个顶点最多只与M 的一条边及M ′的一条边相关联)。故H 的每个连通分支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个偶长度圈,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条路。

由于||||M M >′,H 的边中M ′的边多于M 的边,故必有H 的某个连通分支是一条路,且始于M ′的边又终止于M ′的边。这条路是一条M 可扩展路。这与条件矛盾。 证毕。

§3.2 完美匹配

定义3.2.1 图G 的奇分支:G 的含有奇数个顶点的连通分支。用)(G O 表示G 的奇分支的个数。 定理3.2.1 (Tutte,1947) 图G 有完美匹配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G V S ??,||)\(S S G O ≤。 证明(Lovász,1973)必要性:设图G 有完美匹配M 。对)(G V S ??,若S G \无奇分支,则

0)\(=S G O ;否则,设n G G G ,,,21L 是S G \的所有奇分支。注意每个i G 中至少有一个顶

点i u 在M 下与S 中的某个顶点i v 配对(n i ,,2,1L =),(因i G 是奇分支,M 是完美匹配)。故S v v v n S G O n ≤==|},,,{|)\(21L 。

充分性(反证法):设G 满足:对)(G V S ??,S S G O ≤)\(,但G 没有完美匹配。首先,取φ=S ,知0)(=G O ,故)(G V 是偶数。现在,给G 添加边以获得一个没有完美匹配而有尽可能多的边的图*

G 。因G 是*

G 的生成子图,故对)(G V S ??,S G \是S G \*

的生成子图,从而

S S G O S G O ≤≤)\()\(*. (*)

令 }1)(),({**

?=∈=νu d G V u u U G .

若)(*

G V U =,则*

G 是偶数阶完全图,有完美匹配。这与*

G 的性质矛盾。因此,

)(*G V U ≠,可以证明,此时U G \*的每个连通分支都是完全图(此记为命题A,另证)。

由(*)式,U U G O ≤)\(*

,即U G ?*

的奇分支个数最多是U 。但这样一来,*

G 就有一个完美匹配:

U G \*的各奇分支中的一个顶点和U 的一个顶点配对;U 中余下的顶点以及U G \*的各

分支中余下的顶点在本分支内配对(由于各分支及U 都是完全图)。

这与*

G 无完美匹配矛盾。证毕.

命题A的证明:当)(*

G V U ≠时,U G \*

的每个连通分支都是完全图。

用反证法证明:若不然,设U G \*中某个连通分支i G 不是完全图,则3)(≥i G V 。必存在

)(,,i G V z y x ∈,使得)(,i G E yz xy ∈,且)(i G E xz ?。由于U y ?(故必有与y 不相邻的顶

点),故必存在),\(*

U G V w ∈ 使得)(*

G E yw ?。

由于*

G 是不含完美匹配的极大图,所以xz G +*

和yw G +*

都含有完美匹配,分别设为1M 和

2M 。用H 表示{}yw xz G ,*U 中由21M M ⊕导出的子图。由于对)(H V u ∈?,2)(=u d H 或

0(由1M 和2M 都是完美匹配知),故H 的每个非平凡连通分支都是其边在1M 和2M 中交替出现的偶长度圈。下分两种情形:

(1)xz 和yw 分别在H 的不同分支中。设yw 在H 的某个圈C 上,则1M 在C 上的边连同

2M 不在C 上的边构成*G 的一个完美匹配。这与*G 的选择矛盾。

情形(1)

(2)xz 和yw 在H 的同一分支C中,由x 和z 的对称性,不妨设z w y x ,,,在C 中依次出现,

并设1M 在C 的z yw L 段中的边集为1

M ′,2

M 在C 的z yw L 段中的边集为2M ′,于是 )\(}{2

21M M yz M ′′U U 是*

G 的完美匹配,又与*

G 的选择矛盾。

综合(1)、(2)两种情形,便证明了U G \*

的每个连通分支都是完全图。证毕。 推论3.2.1(1?k )边连通偶数阶k 正则图有完美匹配 证明:设G 是命题中所述的k 正则图。

当1=k 时,结论显然。

以下假定2≥k 。设S 是G 的任一个非空顶点集,n G G G ,,,21L 是S G \的奇分支。令

),(i i G V =ν e e m i |{|=是i G 与S 之间的连边|}。

由于1?≥′k κ,故1?≥k m i ,),,2,1(m i L =。

若存在i

从而)

(G V v i d

m i =

∑∈。

但因1?i ν是偶这个矛盾说明k m i ≥ (),,2,1n i L =故有 由Tutte 定理,G 推论证明:设G 由推论3.2.1,G 有

完美匹配。 证毕 注:

因,3)(=?v G O 故无完美匹配。

推论3.2.3 偶数阶完全图n K 2有12?n 个边不重的完美匹配。 证明1:当1=n 时,结论显然。下设2≥n 。

令{}n n v v v K V 2212,,,)(L =,对每个12,,2,1?=n i L ,构作一个匹配:

{}{}1,,2,12?==+?n j v v v v M j i j i n i i L U ,

其中j i ?和j i +都是)12mod(?n 的,易检验每个i M 都是G 的完美匹配,且不同的i M 无公共边。

证明2:用平面上正12?n 边形的点代表1221,,,?n v v v L ,而用其中心点代表n v 2点。用直线段连接每个顶点,即得n K 2,i M 的边为n i v v 2和所有与n i v v 2垂直的边。 例:

习题五

1. 证明:若图G 是连通简单图但不是完全图,则G 中存在三个顶点u 、v 和w ,使得

)(,G E vw uv ∈,而)(G E uw ?。

2. 证明:一棵树最多只有一个完美匹配。

3. 证明树G 有完美匹配当且仅当对)(G V v ∈?都有1)(=?v G O 。

4. 两人在图G 上做游戏:交替选择相异的顶点L ,,,210v v v ,使得对每个i v i ,0>相邻于1?i v ,

选择最后一个顶点者获胜。证明:第一个选点人有一个得胜策略当且仅当图G 没有完美匹配。

§3.3 二部图的匹配

定理3.3.1 (Hall, 1935) 设G 是具有二划分),(Y X 的二部图,则G 有饱和X 的匹配当且仅当对X S ??,S S N ≥)(,其中)(S N 表示S 的所有邻点之集。

证明:必要性。设G 有饱和X 的匹配M ,则对X S ??,因S 的顶点在M 下和)(S N 中顶点配对,故S S N ≥)(。

充分性:设),(Y X G =是二部图,且对X S ??,S S N ≥)(。下用反证法。

假如G 没有饱和X 的匹配,则G 的最大匹配*

M 不能饱和X 的所有顶点。设u 是X 的一个*

M 不饱和点,并设

|{v A =u 到v 有*M 交错路}。

由于*

M 是最大匹配,故由Berge 定理,u 是A 中唯一的*

M 非饱和点。令

X A S I =,Y A T I =。

注意}{u S ?中的顶点在*

M 下与T 中的顶点一一配对(因S u ∈,且对T t ∈?,u 与t 有*

M

交错路t P 相连,而且t 是*

M 饱和的,故交错路t P 上最后一条边必是*

M 的边,它将S 中一个顶点与t 配对。而且不同的t 会有S 中不同的顶点相配,否则会有两条*

M 的边关联到S 中同一顶点)。因此

1?=S T 。 (1)

此外,T S N ?)((因T 中顶点通过S 中顶点与u 连*

M 交错路)

,且T S N ?)((对)(S N 中每个顶点t ,设它是S 中顶点s 的邻点,从u 到s 的*

M 交错路必可延伸为u 到t 的*

M 交错路)。故

T S N =)( (2)

由(1)、(2)知:S S T S N

推论 3.3.1 设),(Y X G =是二部图,若X 中每个顶点至少关联k 条边()1≥k 而Y 中每个顶点至多关联k 条边,则G 中存在饱和X 的匹配。

证明:由条件知,对X S ??,S 至少关联||S k 条边。这||S k 条边至少关联Y 中||S 个顶点。即S S N ≥)(,由Hall 定理,G 有饱和X 的匹配。证毕。

推论 3.3.2.(Frobenius,1917) 具有二划分),(Y X 的二部图G 有完美匹配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Y X =且对X S ??(或Y ),均有|||)(|S S N ≥。

证明:显然。

推论3.3.3 (K?nig,1916) 设G 是k 正则二部图)0(>k ,则G 有k 个边不重的完美匹配。 证明:先证G 有完美匹配。

证法1:设),(Y X G =是k 正则二部图,则Y k G E X k ==)(,因0>k ,故Y X =,任取X S ?,令=1E {G 中与S 关联的边},=2E {G 中与N (S )关联的边}。则21E E ?。因而

S k E E S N k =≥=12)(,即S S N ≥)(。由推论3.3.2,G 有完美匹配。

证法2: 由推论3.3.1,G 中有饱和X 的匹配。因Y X =(如前所证),故这个匹配就是完美匹配。

再证G 中有k 个边不重的完美匹配(用归纳法)。 当1=k 时,显然。

设对所有k 正则二部图,结论成立。下证对)1(+k 正则二部图G ,结论也成立。 设M 是G 的一个完美匹配。令M G G \=′。则G ′是k 正则二部图。由归纳假设,G ′中有k 个边不重的完美匹配。故G 中有1+k 个边不重的完美匹配。证毕。

下一推论是显然的。

推论3.3.4 完全二部图k k K ,中存在k 个边不重的完美匹配。

推论3.3.5 设).(Y X G =是二部图,且n Y X ==。若2

)(n

G ≥δ,则G 有完美匹配。 证明(用反证法):若G 没有完美匹配,则由推论3.3.2,存在φ≠?S X S ,,使|||)(|S S N <。

因G 是二部图且2)(n G ≥δ,故2

)(|)(|||n

G S N S ≥≥>δ,且φ≠)(\S N Y (因

|||)(|S S N <||||Y X =≤)。令)(\S N Y u ∈,则S X u N \)(?,因此,

2

2|||||)(|)()(n

n n S X u N u d G G =?

这与条件矛盾。故G 有完美匹配。证毕。

例3.3.1 下图所示的是1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试证明:不论如何用剪刀沿着图形中所画的直线对它进行裁剪,总剪不出7个由相邻的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来。

证明:将图形中方格从1到14编号。以方格为顶点集作简单图G = (V , E ),边)(G E ij ∈当且仅当i 、j 所在的方格在图形中相邻(有公共边)。

注意G 中每条边对应于原图形中由相邻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故剪出7个矩形相当于在G 中求由7条边组成的匹配。由于有14个顶点,故所求的是完美匹配。但这样的匹配是不存在的。事实上,G 是一个二部图,其二划分为

X={1,3,4,6,9,11,12,14},Y={2,5,7,8,10,13}。

|X| = 8 > 6 = |Y|。由推论3.3.2,不存在完美匹配。

注:G 的k 正则生成子图称为G 的k 因子。若G 存在无公共边的k 因子n H H H ,,,21L ,使得n H H H G U L U U 21=,则称G 是可k -因子分解的。

推论3.2.3证明了完全图n K 2是可1-因子分解的;推论3.3.4证明了完全二部图n n K ,是可1-因子分解的;推论3.3.3证明了每个k 正则二部图是可1-因子分解的。

§3.4 二部图中最大匹配与最大权匹配的算法

一、求完美匹配的匈牙利算法 1.背景与问题

指派问题(assignment problem ):欲安排n 个人员n x x x L ,,21从事n 项工作n y y y ,,,21L 。已知每个人能胜任其中一项或几项工作。试问:能否给每个人分配一项他所胜任的工作?若能,如何求出这种安排?

图论描述:对于一个二部图G = (X , Y ):X = {n x x x L ,,21},Y ={n y y y ,,,21L },当且仅当i x 胜任工作j y 时,)(G E y x j i ∈。问:G 中是否有完美匹配?若有,如何求之? 2.理论基础

Berge 定理(定理3.1.1):图G 的匹配M 是最大匹配的充要条件是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 Hall 定理(定理3.3.1):设G 是具有二划分),(Y X 的二部图,则G 有饱和X 的匹配当且仅当对X S ??,S S N ≥)(,其中)(S N 表示S 的所有邻点之集。 3.匈牙利算法

匈牙利算法由匈牙利数学家Egerváry 首先提出,后来由Edmonds(1965)基于Berge 定理和Hall 定理进行了改进。这种算法既能判定一个二部图中完美匹配是否存在,又能在存在时求出一个完美匹配。

算法思想:从图G 的任何匹配M 开始。 若M 饱和X ,则M 是G 的完美匹配。

若M 不饱和X ,在X 中选择一个M 不饱和点x 。若存在以x 为起点的M 增广路P ,则由Berge 定理知M 不是最大匹配,且)(P E M M ⊕=′是比M 更大的匹配。用M ′替代M 重复上述过程;若G 中不存在以x 为起点的M 增广路,则可找到与x 由M 交错路相连的顶点集合A ,而X A S I =满足|||)(|S S N <(见Hall 定理的证明)。由Hall 定理,G 不存在完美匹配。 匈牙利算法:

step0. 任取图G 的一个匹配M 。

step1. 若M 饱和X ,则停止,M 是G 的完美匹配。

否则,取X 中一个M 不饱和点x ,记φ==:},{:T x S 。

step2. 若T S N =)(,则停止,G 无完美匹配。(因||1|||||)(|S S T S N

否则取T S N y \)(∈。

step3. 若y 是M 饱和的,设M yz ∈,令}{:z S S U =,}{:y T T U =,转step2。(此时仍保持)1||||?=S T 。否则,取M 增广路),(y x P ,令)(:P E M M ⊕=,转step1. 例3.4.1

图G=(X,Y)及一个匹配M M 增广路x 1 y 2 x 2 y 1 无完美匹配

注:(1)匈牙利算法是多项式时间算法,时间复杂度为|)||(|E X O ?; (2)匈牙利算法稍加修改可求二部图的最大匹配;

(3)求任意图的最大匹配的多项式时间算法已由Edmonds 给出。 二、求最大权匹配的Kuhn -Munkres 算法 1.背景与问题

最优指派问题:欲安排n 个人员n x x x L ,,21从事n 项工作n y y y ,,,21L 。已知每个人能胜任其中一项或几项工作,各人做不同工作的效率不同。求一种工作安排使得总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 图论描述:给定赋权完全二部图G = (X , Y ):X = {n x x x L ,,21},Y ={n y y y ,,,21L },边j i x x 有权ij w (权可以为0,这表示i x 不胜任工作j y )。求G 的一个具有最大权的完美匹配。 2.算法的理论基础

顶点标号与可行顶点标号(feasible vertex labeling )

图G 的顶点标号是从顶点集到正整数集的一个映射,对于赋权完全图),(,w K n n ,若对每条边xy e =,均有)()()(xy w y l x l ≥+,则称这个标号为),(,w K n n 的一个可行顶点标号。

例3.4.2

一个二部图及其可行顶点标号

注:可行顶点标号总是存在的。一种平凡的可行标号是:

?

??∈∈=∈Y v X

v vy w v l Y

y ,0),(max )(。 相等子图

记n n K G ,=,设l 是),(w G 的一个可行的顶点标号。令

l E =)}()()(|)({xy w y l x l G E xy =+∈,

G 中以l E 为边集的生成子图称为G 的l 相等子图,记为l G 。注意l G 的顶点集与G 的顶点集相同。

例3.4.3

??????

???????

?=00

100442202245534

32

1

4321x x x x y y y y w 图G 中各边的权 图G 的平凡标号 对应的相等子图

定理3.4.1 设l 是图G 的一个可行顶点标号。若相等子图l G 有完美匹配M *,则M *是G 的最大权完美匹配。

证明:由于相等子图l G 是G 的生成子图,故l G 的完美匹配*

M 也是G 的完美匹配,而且

∑∑∈∈==

V

v M e v l e w M w )()()(*

*.

另一方面,对G 的任何完美匹配M ,有:

∑∑∈∈≤=

V

v M

e v l e w M w )()()(

可见)()(*

M W M W ≥,即*

M 是G 的最大匹配。证毕。

由定理3.4.1知,欲求赋权完全二部图的最大权匹配,只需求出某个相等子图l G 中的完美匹配即可,这可用匈牙利方法求得。问题是,如果相等子图l G 中无完美匹配时怎么办?Kuhn 和Munkres 给出修改标号的一个方法,使得新的相等子图的最大匹配逐渐扩大,最终得到有完美匹配的相等子图。 3.算法思想:

首先给出K n,n 的任意一个可行顶点标号(如平凡标号)

,然后决定相等子图l G ,在l G 中执行匈牙利算法。若在l G 中找到完美匹配,则由定理3.4.1,它就是G 的最大权匹配。否则,匈牙利算法终止于X S ?,Y T ?,且T S N l G =)(。令:

}\,)()()(min{T Y y S x xy w y l x l l ∈∈?+=α, (*)

修改标号如下

??

?

??∈+∈?=′其它

)()()()(u l T u u l S

u u l u l l

l αα。 (**) 可以检验l ′仍是一个可行标号。

用l ′替代l 。l G ′的边数比l G 的 多。继续上述过程,直到获得一个相等子图含有完全美匹配为止。

4. 算法-Kuhn-Munkres 算法:

Step 1. 从任一可行的顶点标号l 开始,决定l G .

Step 2. 在l G 中执行匈牙利算法,如果求得完美匹配M ,则M 即为G 的最大权匹配,算法停止;否则,匈牙利算法必终止于某个X S ?和Y T ?使得T S N l G =)(,此时转下步。 Step 3. 按(*)式计算l α,按(**)计算新的可行顶点标号l ′, 以l ′替代l ,以l G ′替代l G ,转第2步。 例:

3

142

533

121101100144222022145535

43215

4321→→→→→???????????

???

?

?x x x x x y y y y y

习题六

1. 设M 和N 是图G 中两个不交的匹配,且||||N M >。证明:图G 中必存在两个不交匹配M ′和N ′使得:N M N M U U =′′,1||||?=′M M ,1||||+=′N N 。 2.已知工人54321,,,,x x x x x 做工作54321,,,,y y y y y 的效率ij w 如下:

W=(ij w ) =

?????

??

????

???

?

?31

241501223155013210221435

432

1

54321x x x x x y y y y y . 试给出一种工作效率最大的派工方案。

参考文献

[1] L.Lovasz and M.D. Plummer, Matching Theory, Annal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 V ol.29, 1986. [2] J.E. Hopcroft and R.E. Karp, An 5n algorithm for maximum matching in bipartite graphs, SIAM on Journal of Computing , 2(1973), pp225-231.

[3] Nick Mckeown, The iSLIP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input-queued switches,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 7(2)(1999), pp188-201.

[4] P. Giaccone, B. Prabhakar, and D. Shah, Randomized 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high-aggregate bandwidth switche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 21(4)(2003), pp546-559.

图论张先迪李正良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 作者---寒江独钓 1.证明:在n 阶连通图中 (1) 至少有n-1条边; (2) 如果边数大于n-1,则至少有一条闭迹; (3) 如果恰有n-1条边,则至少有一个奇度点。 证明: (1) 若G 中没有1度顶点,由握手定理: ()2()21v V G m d v n m n m n ∈= ≥?≥?>-∑ 若G 中有1度顶点u ,对G 的顶点数作数学归纳。 当n=2时,结论显然;设结论对n=k 时成立。 当n=k+1时,考虑G-u,它仍然为连通图,所以,边数≥k-1.于是G 的边数≥k. (2) 考虑G 中途径: 121:n n W v v v v -→→→→L 若W 是路,则长为n-1;但由于G 的边数大于n-1,因此,存在v i 与v j ,它们相异,但邻接。于是: 1i i j i v v v v +→→→→L 为G 中一闭途径,于是 也就存在闭迹。 (3) 若不然,G 中顶点度数至少为2,于是由握手定理: ()2()21v V G m d v n m n m n ∈= ≥?≥?>-∑ 这与G 中恰有n-1条边矛盾! 2.(1)2n ?12n 2?12n ?1 (2)2n?2?1 (3) 2n?2 。 证明 :u 1的两个邻接点与v 1的两个邻接点状况不同。所以, 两图不同构。 4.证明下面两图同构。 u 1 v 1

证明:作映射f : v i ? u i (i=1,2….10) 容易证明,对?v i v j ∈E ((a)),有f (v i v j,),=,u i,u j,∈,E,((b)) (1≤ i ≤ 10, 1≤j ≤ 10 ) 由图的同构定义知,图(a)与(b)是同构的。 5.指出4个顶点的非同构的所有简单图。 分析:四个顶点的简单图最少边数为0,最多边数为6,所以 可按边数进行枚举。 (a) v 2 v 3 u 4 u (b)

08-图论-离散数学讲义-海南大学(共十一讲)

08-图论-离散数学讲义-海南大学(共十一讲)

8.图论Topics in Graph Theory §8.1 图Graphs G= V={v 1,v 2 ,······,v n} 顶点vertex集。 E={ e | e=( v i , v j ), v i ,v j ∈V, v i≠v j}无向边edge集。 γ(e)={ v i, v j}, e的端点end points集。 简写为G=(V,E)。 TD(v i)顶点v i的度数degree:连接到v i的边的条数。连接一个顶点的圈loop算两度。 孤立点isolated vertex:度数为0的点。 两个顶点相邻adjacent:有一边相连。 定理1. (握手定理) TD= TD(v i)=2m. 推论. 任意图的奇数度顶点必有偶数多个。 完全图complete graph: 任意两点都相邻简单图。 定理2. n个顶点的完全图有n(n-1)/2条边。正则图regular graph:每个顶点都有相同的度数。E={|v i ,v j∈V}有向边集有向图 有向边

v i 起点弧尾, v j 终点弧头 TD(v i ):顶点的度degree: 以v i 为端点的边的数目。 OD(vi): 出度, 以v i 为起点的边的数目。 ID(v i ): 入度,以v i 为终点的边的数目。 TD(v i )= OD(vi)+ ID(v i ) OD=ID, TD=2|E|,E| =1/2*TD TD OD ID 为整个图的总度,出度,入度数。 路径path : v i ······v j , 以v i 为起点v j 为终点的顶点序列,相邻顶点相邻。 路径的长length : 路径上边的数目, 简单路径simple path :点都不重复的路径, 回路circuit : 首尾相接的路径, 简单回路simple circuit : 除起点和终点以外都不重复的路径, v i v j 连通connected : 有路径 v i ······v j 相连。 连通图: 任意两点都连通的图。 例 左图a,c,d,g 是简单路径 右图a,d,b,c,e 是简单路径。 f,e,a,d,b,a,f 是简单回路。 f,e,d,c,e,f 不是简单回路。 b f g d c e a f d c a e b

图论及其应用答案电子科大

图论及其应用答案电子科 大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习题三: 证明:e是连通图G 的割边当且仅当V(G)可划分为两个子集V1和V2,使对任意u ∈V 1及v ∈V 2, G 中的路(u,v)必含e . 证明:充分性: e是G的割边,故G ?e至少含有两个连通分支,设V 1是其中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集,V 2是其余分支的顶点集,对12,u V v V ?∈?∈,因为G中的u ,v不连通, 而在G中u与v连通,所以e在每一条(u ,v )路上,G中的(u ,v )必含e。 必要性:取12,u V v V ∈∈,由假设G中所有(u ,v )路均含有边e,从而在G ?e中不存在从 u与到v的路,这表明G不连通,所以e 是割边。 3.设G 是阶大于2的连通图,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 G 是块 (2) G 无环且任意一个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3) G 无环且任意三个不同点都位于同一条路上。 (1)→(2): G是块,任取G的一点u,一边e,在e边插入一点v,使得e成为两条边,由此得到新图G 1,显然G 1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由定理,G中的u,v 位于同一个圈上,于是G 1中u 与边e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2)→(3): G无环,且任意一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任取G的点u ,边e ,若u在e 上,则三个不同点位于同一个闭路,即位于同一条路,如u不在e上,由定理,e的两点在同一个闭路上,在e边插入一个点v ,由此得到新图G 1,显然G 1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则两条边的三个不同点在同一条路上。 (3)→(1): G连通,若G不是块,则G中存在着割点u,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块V 1, V 2, V 1, V 2无环,12,x v y v ∈∈,点u在每一条(x ,y )的路上,则与已知矛盾,G是块。 7.证明:若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v 不是补图G ?的割点。 证明:v是单图G的割点,则G ?v有两个连通分支。现任取x ,y ∈V (G ?v ), 如果x ,y 不在G ?v的同一分支中,令u是与x ,y处于不同分支的点,那么,x ,与y在G ?v的补图中连通。若x ,y在G ?v的同一分支中,则它们在G ?v的补图中邻接。所以,若v是G 的割点,则v不是补图的割点。 12.对图3——20给出的图G1和G2,求其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给出相应的最小点割和最小边割。 解:()12G κ= 最小点割 {6,8} 1()2G λ= 最小边割{(6,5),(8,5)}

图论讲义第2章-连通性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在第一章中已经定义连通图是任二顶点间都有路相连的图。对于连通图,其连通的程度也有高有低。例如,下列三个图都是连通图。对于图G 1,删除一条边或一个顶点便可使其变得不连通;而对于图G 2,至少需要删除两条边才能使其不连通,也可以删除一个顶点使其不连通;对于图G 3,要破坏其连通性,则至少需要删除三条边或三个顶点。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通过图的顶点集、边集和不交的路集合的结构性质来获知图的连通性程度。通过研究割边和割点来刻画1连通图的特性;定义连通度和边连通度来度量连通图连通程度的高低;通过不交路结构和元素的共圈性质来反映图的2连通和k 连通性。 §2.1 割点和割边 定义2.1.1 设)(G V v ∈,如果)()(G w v G w >?,则称v 为G 的一个割点。 (注:该定义与某些著作中的定义有所不同,主要是在环边的顶点是否算作割点上有区别)。 例如,下图中u , v 两点是其割点。 定理2.1.1 如果点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边集E (G)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1E 和2E ,使得][1E G 和][2E G 恰好有一个公共顶点v 。 证明留作习题。 推论2.1.1 对连通图G ,顶点v 是G 的割点当且仅当v G ?不连通。 定理2.1.2 设v 是树T 的顶点,则v 是T 的割点当且仅当1)(>v d 。 证明:必要性:设v 是T 的割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1)(>v d 。 若0)(=v d ,则1K T ?,显然v 不是割点。 若1)(=v d ,则v T ?是有1)(??v T ν条边的无圈图,故是树。从而)(1)(T w v T w ==?。因此v 不是割点。 以上均与条件矛盾。 充分性:设1)(>v d ,则v 至少有两个邻点u ,w 。路uvw 是T 中一条),(w u 路。因T 是树,uvw 是T 中唯一的),(w u 路,从而)(1)(T w v T w =>?。故v 是割点。证毕。

第八讲 图论中的匹配与逻辑推理问题

第八讲图论中的匹配与逻辑推理问题 先看一个例题.中、日、韩三个足球队进行比赛,已知A不是第一名,B不是韩国队,也不是第二名,第一名不是日本队,中国队第二.问A、B、C各代表哪国队?各是第几名? 一般解这类题都归于逻辑推理类问题. 我们先来降低难度.先只要求你判断出中、日、韩各是第几名(不必判断A、B、C).可以把中、日、韩各用一个点代表,列于上一行.第一、二、三名各用一个点代表,列于下一行,记为: V1={中,日,韩},V2={第1名,第2名,第3名}. V1中的点与V2中某一个点有肯定关系的,就画一条实线,如和②.否定关系的两点之间画一条虚线,如不是②;不是①.把已知条件不加任何推理地表现于图上.虚线2条,实线1条,共3条线. 现在,有两个明显的事实;第一,V1中每点有且只有一条实线与V2中相应点配对,V2中每点有且只有一条实线与V1中相应点配对.V1内部点之间不会有线相联结,V2内部点之间也不会有线相联结.第二,从V1(或V2)中某一个点,例如说a点如发出了一条实线向着V2(或V1)中某一个点,例如说x点,那么a点与V2(或V1)中其他点之间必然只能用虚线联结.(这是逻辑推理中的排它性) 由此,我们很容易将中、日、韩的名次判出. 这样的问题,抽象起来可归属于图论中称之为“二分图的匹配”问题. 图论的名词术语太多,这里不作详细定义,只是描述性介绍一下,大家以前在“一笔画”等讲中已初步接触.所谓二分图,就是顶点集合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V=V1+V2,如V1有p个点,记为V1={v1,v2…,v p},V2有q个点,记为V2={v p+1,v p+2…,v p+q},而V1中任意一点,不会

图论 王树禾 答案

图论第一次作业 By byh

|E(G)|,2|E(G)|2G υυ??≤ ??? ?? ??? 1.1 举出两个可以化成图论模型的实际问题 略 1.2 证明其中是单图 证明:(思路)根据单图无环无重边的特点,所以 最大的情形为任意两个顶点间有一条边相连,即极 端情况为。

?1.4 画出不同构的一切四顶单图 ?0条边:1条边: ?2条边:3条边: ?4条边:5条边:?6条边:

1.10G?H当且仅当存在可逆映射θ:V G→V H,使得uv∈E G?θuθv∈E H,其中G和H是单图。(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 ?必要性 ?若G?H,由定义可得,存在可逆映射θ:V G→V Hφ:E G→E(H)当且仅当ψ G e=uv时,ψHφe=θuθ(v),所以uv∈E G? θuθv∈E H ?充分性 ?定义?:E G→E(H),使得uv∈E G和θuθv∈E(H)一一对应,于是?可逆,且ψ e=uv的充要条件是ψHφe=θuθv,得G?H G

1.12求证(a)?K m ,n =mn,(b)G是完全二分图,则?G≤1 4 v G2 ?(a)对于K m ,n ,将顶集分为X和Y,使得X∪Y=V K m,n, X∩Y= ?,X=m,Y=n,对于X中的每一顶点,都和Y中所有顶点相连,所以?K m,n =mn ?(b)设G的顶划分为X,Y,X=m,Y=v?m,则?G≤ ??K m ,v-m =v?m m≤v2 4

?证明: ?(a)第一个序列考虑度数7,第二个序列考虑6,6,1 ?(b)将顶点v分成两部分v’和v’’ ?v’ = {v|v= v i, 1≤ i≤ k}, ?v’’ = {v|v= v i, k< i≤ n} ?以v’点为顶的原图的导出子图度数之和小于 ?然后考虑剩下的点贡献给这k个点的度数之和最大可能为

图论习题参考答案

二、应用题 题0:(1996年全国数学联赛) 有n (n ≥6)个人聚会,已知每个人至少认识其中的[n /2]个人,而对任意的[n /2]个人,或者其中有两个人相互认识,或者余下的n -[n /2]个人中有两个人相互认识。证明这n 个人中必有3个人互相认识。 注:[n /2]表示不超过n /2的最大整数。 证明 将n 个人用n 个顶点表示,如其中的两个人互相认识,就在相应的两个顶点之间连一条边,得图G 。由条件可知,G 是具有n 个顶点的简单图,并且有 (1)对每个顶点x , )(x N G ≥[n /2]; (2)对V 的任一个子集S ,只要S =[n /2],S 中有两个顶点相邻或V-S 中有 两个顶点相邻。 需要证明G 中有三个顶点两两相邻。 反证,若G 中不存在三个两两相邻的顶点。在G 中取两个相邻的顶点x 1和y 1,记N G (x 1)={y 1,y 2,……,y t }和N G (y 1)={x 1,x 2,……,x k },则N G (x 1)和N G (y 1)不相交,并且N G (x 1)(N G (y 1))中没有相邻的顶点对。 情况一;n=2r :此时[n /2]=r ,由(1)和上述假设,t=k=r 且N G (y 1)=V-N G (x 1),但N G (x 1)中没有相邻的顶点对,由(2),N G (y 1)中有相邻的顶点对,矛盾。 情况二;n=2r+1: 此时[n /2]=r ,由于N G (x 1)和N G (y 1)不相交,t ≥r,k ≥r,所以r+1≥t,r+1≥k 。若t=r+1,则k=r ,即N G (y 1)=r ,N G (x 1)=V-N G (y 1),由(2),N G (x 1)或N G (y 1)中有相邻的顶点对,矛盾。故k ≠r+1,同理t ≠r+1。所以t=r,k=r 。记w ∈V- N G (x 1) ∪N G (y 1),由(2),w 分别与N G (x 1)和N G (y 1)中一个顶点相邻,设wx i0∈E, wy j0∈E 。若x i0y j0∈E ,则w ,x i0, y j0两两相邻,矛盾。若x i0y j0?E ,则与x i0相邻的顶点只能是(N G (x 1)-{y j0})∪{w},与y j0相邻的顶点只能是(N G (y 1)-{x j0})∪{w}。但与w 相邻的点至少是3,故N G (x 1)∪N G (y 1)中存在一个不同于x i0和y j0顶点z 与w 相邻,不妨设z ∈N G (x 1),则z ,w ,x i0两两相邻,矛盾。 题1:已知图的结点集V ={a ,b ,c ,d }以及图G 和图D 的边集合分别为: E (G )={(a ,a ), (a ,b ), (b ,c ), (a ,c )} E (D)={, , , , } 试作图G 和图D ,写出各结点的度数,回答图G 、图D 是简单图还是多重图? 解: a d a d b c b c 图G 图D 例2图

电子科大图论答案

图论第三次作业 一、第六章 2.证明: 根据欧拉公式的推论,有m ≦l*(n-2)/(l-2), (1)若deg(f)≧4,则m ≦4*(n-2)/2=2n-4; (2)若deg(f)≧5,则m ≦5*(n-2)/3,即:3m ≦5n-10; (3)若deg(f)≧6,则m ≦6*(n-2)/4,即:2m ≦3n-6. 3.证明: ∵G 是简单连通图,∴根据欧拉公式推论,m ≦3n-6; 又,根据欧拉公式:n-m+φ=2,∴φ=2-n+m ≦2-n+3n-6=2n-4. 4.证明: (1)∵G 是极大平面图,∴每个面的次数为3, 由次数公式:2m==3φ, 由欧拉公式:φ=2-n+m, ∴m=2-n+m,即:m=3n-6. (2)又∵m=n+φ-2,∴φ=2n-4. (3)对于3n >的极大可平面图的的每个顶点v ,有()3d v ≥,即对任一一点或者

子图,至少有三个邻点与之相连,要使这个点或子图与图G 不连通,必须把与之相连的点去掉,所以至少需要去掉三个点才能使()(H)w G w G <-,由点连通度的定义知()3G κ≥。 5.证明: 假设图G 不是极大可平面图,那么G 不然至少还有两点之间可以添加一条边e ,使G+e 仍为可平面图,由于图G 满足36m n =-,那么对图G+e 有36m n '=-,而平面图的必要条件为36m n '≤-,两者矛盾,所以图G 是极大可平面图。 6.证明: (1)由()4G δ=知5n ≥当n=5时,图G 为5K ,而5K 为不可平面图,所以6n ≥,(由()4G δ=和握手定理有24m n ≥,再由极大可平面图的性质36m n =-,即可得6n ≥)对于可平面图有()5G δ≤,而6n ≥,所以至少有6个点的度数不超过5. (2)由()5G δ=和握手定理有25m n ≥,再由极大可平面图的性质36m n =-,即可得12n ≥,对于可平面图有()5G δ≤,而12n ≥,所以至少有12个点的度数不超过5. 二、第七章 2.证明: 设n=2k+1,∵G 是Δ正则单图,且Δ>0, ∴m(G)==>k Δ,由定理5可知χˊ(G)=Δ(G)+1.

2004图论复习题答案

图论复习题答案 一、 判断题,对打√,错打 1.无向完全图是正则图。( √ ) 2.零图是平凡图。( ) 3.连通图的补图是连通图. ( ) 4.非连通图的补图是非连通图。( ) 5.若连通无向简单图G中无圈,则每条边都是割边。( √ ) 6.若无向简单图G是(n,m)图,并且m=n-1,则G是树。( ) 7.任何树都至少有2片树叶。( ) 8.任何无向图G都至少有一个生成树。( ) 9.非平凡树是二分图。( √ ) 10.所有树叶的级均相同的二元树是完全二元树。( ) 11.任何一个位置二元树的树叶都对应唯一一个前缀码。( √ ) 12.3,3 K是欧拉图也是哈密顿图。( ) 13.二分图的对偶图是欧拉图。( ) 14.平面图的对偶图是连通图。( √ ) 15.设G*是平面图G的对偶图,则G*的面数等于G的顶点数。( )二、填空题 1.无向完全图K6有 15 条边。 2.有三个顶点的所有互不同构的简单无向图有 4 个。 3.设树T中有2个3度顶点和3个4度顶点,其余的顶点都是树叶,则T中有 10 片树叶。 4.若连通无向图G是(n,m)图,T是G的生成树,则基本割集 有 n-1 个,基本圈有 m-n+1 个。 5.设连通无向图G有k个奇顶点,要使G变成欧拉图,在G中至少要 加k / 2 条边。 6.连通无向图G是(n,m)图,若G是平面图,则G有m-n+2 个面。 三、解答题 1.有向图D如图1所示,利用D的邻接矩阵及其幂运算 求解下列问题: (1)D中长度等于3的通路和回路各有多少条。(2)求D的可达性矩阵。 (3)求D的强分图。 a b e 图1

解: (1) M=????????????????00010 1000000001 010******* M 2 =?? ?? ??? ? ??? ?????010******* 00010 1000001000 M 3=????????????????1000001000010000001010000 M 4=??????? ?????????0001001000100000100000010 由M 3可知,D 中长度等于3的通路有5条,长度等于3的回路有3条。 (2) I+M+M 2+M 3+M 4 =????????????? ???100000100000100 0001000001 +??????????? ?? ???000101000000001 010******* +??? ???? ? ??? ?? ???010000001000010 1000001000 + ????????????????1000001000010000001010000 +??? ?? ???????????0001001000100000100000010 = ??? ???? ? ????????21020 13010111110202011021 D 的可达性矩阵为 R=B (I+M+M 2+M 3+M 4 )=??? ???? ? ????? ???110101********* 1101011011 (3)R T =????????????????11111 1111100100 1111100101 R×R T =??? ???? ? ??? ?????11010 11010 001001101000001 由矩阵R×R T 可知,该有向图的强分图有:{a},{ b ,d ,e}, { c} a b e 图1

图论及其应用 答案电子科大

习题三: ● 证明:是连通图G 的割边当且仅当V(G)可划分为两个子集V1和V2,使对任意及, G 中的路必含. 证明:充分性: 是的割边,故至少含有两个连通分支,设是其中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集,是其余分支的顶点集,对12,u V v V ?∈?∈,因为中的不连通,而在中与连通,所以在每一条路上,中的必含。 必要性:取12,u V v V ∈∈,由假设中所有路均含有边,从而在中不存在从与到的路,这表明不连通,所以e 是割边。 ● 3.设G 是阶大于2的连通图,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 G 是块 (2) G 无环且任意一个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3) G 无环且任意三个不同点都位于同一条路上。 : 是块,任取的一点,一边,在边插入一点,使得成为两条边,由此得到新图,显然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由定理,中的u,v 位于同一个圈上,于是 中u 与边都位于同一个 圈上。 : 无环,且任意一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任取的点u ,边e ,若在上,则三个不同点位于同一个闭路,即位于同一条路,如不在上,由定理,的两点在同一个闭路上,在边插入一个点v ,由此得到新图,显然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则两条边的三个不同点在同一条路上。 : 连通,若不是块,则中存在着割点,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块,,,无环,12,x v y v ∈∈,点在每一条的路上,则与已知矛盾,是块。 ● 7.证明:若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v 不是补图的割点。 证明:是单图的割点,则有两个连通分支。现任取, 如果不在的

同一分支中,令是与 处于不同分支的点,那么,与在的补图中连通。若在的同一分支中,则它们在的补图中邻接。所以,若是的割点,则不是补图的割点。 ● 12.对图3——20给出的图G1和G2,求其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给 出相应的最小点割和最小边割。 解:()12G κ= 最小点割 {6,8} 1()2G λ= 最小边割{(6,5),(8,5)} ()25G κ= 最小点割{6,7,8,9,10} 2()5G λ= 最小边割{(2,7)…(1,6)} ● 13.设H 是连通图G 的子图,举例说明:有可能k(H)> k(G). 解: 通常. 整个图为,割点左边的图为的的子图, ,则. e H

算法学习:图论之二分图的最优匹配(KM算法)

二分图的最优匹配(KM算法) KM算法用来解决最大权匹配问题:在一个二分图内,左顶点为X,右顶点为Y,现对于每组左右连接XiYj有权wij,求一种匹配使得所有wij的和最大。 基本原理 该算法是通过给每个顶点一个标号(叫做顶标)来把求最大权匹配的问题转化为求完备匹配的问题的。设顶点Xi的顶标为A[ i ],顶点Yj的顶标为B[ j ],顶点Xi与Yj之间的边权为w[i,j]。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的任一时刻,对于任一条边(i,j),A[ i ]+B[j]>=w[i,j]始终成立。 KM算法的正确性基于以下定理: 若由二分图中所有满足A[ i ]+B[j]=w[i,j]的边(i,j)构成的子图(称做相等子图)有完备匹配,那么这个完备匹配就是二分图的最大权匹配。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完备匹配,所谓的完备匹配就是在二部图中,X点集中的所有点都有对应的匹配或者是 Y点集中所有的点都有对应的匹配,则称该匹配为完备匹配。 这个定理是显然的。因为对于二分图的任意一个匹配,如果它包含于相等子图,那么它的边权和等于所有顶点的顶标和;如果它有的边不包含于相等子图,那么它的边权和小于所有顶点的顶标和。所以相等子图的完备匹配一定是二分图的最大权匹配。 初始时为了使A[ i ]+B[j]>=w[i,j]恒成立,令A[ i ]为所有与顶点Xi关联的边的最大权,B[j]=0。如果当前的相等子图没有完备匹配,就按下面的方法修改顶标以使扩大相等子图,直到相等子图具有完备匹配为止。 我们求当前相等子图的完备匹配失败了,是因为对于某个X顶点,我们找不到一条从它出发的交错路。这时我们获得了一棵交错树,它的叶子结点全部是X顶点。现在我们把交错树中X顶点的顶标全都减小某个值d,Y顶点的顶标全都增加同一个值d,那么我们会发现: 1)两端都在交错树中的边(i,j),A[ i ]+B[j]的值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它原来属于相等子图,现在仍属于相等子图。 2)两端都不在交错树中的边(i,j),A[ i ]和B[j]都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它原来属于(或不属于)相等子图,现在仍属于(或不属于)相等子图。 3)X端不在交错树中,Y端在交错树中的边(i,j),它的A[ i ]+B[j]的值有所增大。它原来不属于相等子图,现在仍不属于相等子图。 4)X端在交错树中,Y端不在交错树中的边(i,j),它的A[ i ]+B[j]的值有所减小。也就说,它原来不属于相等子图,现在可能进入了相等子图,因而使相等子图得到了扩大。(针对之后例子中x1->y4这条边) 现在的问题就是求d值了。为了使A[ i ]+B[j]>=w[i,j]始终成立,且至少有一条边进入相等子图,d应该等于: Min{A[i]+B[j]-w[i,j] | Xi在交错树中,Yi不在交错树中}。 改进 以上就是KM算法的基本思路。但是朴素的实现方法,时间复杂度为O(n4)——需要找O(n)次增广路,每次增广最多需要修改O(n)次顶标,每次修改顶标时由于要枚举边来求d值,复杂度为O(n2)。实际上KM算法的复杂度是可以做到O(n3)的。我们给每个Y顶点一个“松弛量”函数slack,每次开始找增广路时初始化为无穷大。在寻找增广路的过程中,检查边(i,j)时,如果它不在相等子图中,则让slack[j]变成原值与A[ i ]+B[j]-w[i,j]的较小值。这样,在修改顶标时,取所有不在交错树中的Y 顶点的slack值中的最小值作为d值即可。但还要注意一点:修改顶标后,要把所有的不在交错树中的Y顶点的slack值都减去d(因为:d的定义为 min{ (x,y)| Lx(x)+ Ly(y)- W(x,y), x∈ S, y? T }

图论讲义第3章-匹配问题

第三章 匹配理论 §3.1 匹配与最大匹配 定义3.1.1 设G 是一个图, )(G E M ?,满足:对i e ?,M e j ∈,i e 与j e 在G 中不相邻,则称M 是G 的一个匹配。对匹配M 中每条边uv e =,其两端点 u 和 v 称为被匹配M 所匹配,而 u 和 v 都称为是M 饱和的(saturated vertex )。 注:每个顶点要么未被M 饱和, 要么仅被M 中一条边饱和。 定义3.1.2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若G 中无匹配M ′, 使得||||M M >′, 则称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每个点都是M 饱和的, 则称M 是G 的完美匹配(Perfect matching ). 显然, 完美匹配必是最大匹配。 例如,在下图G 1中,边集{e 1}、{e 1,e 2}、{e 1,e 2,e 3}都构成匹配,{e 1,e 2,e 3}是G 1的一个最大匹配。在 G 2中,边集{e 1,e 2,e 3,e 4}是一个完美匹配,也是一个最大匹配。 定义3.1.3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G 的M 交错路是指其边M 和M G E \)(中交替出现的路。如果G 的一条M 交错路(alternating path)的起点和终点都是M 非饱和的,则称其为一条M 可扩展路或M 增广路(augmenting path)。 定理 3.1.1(Berge,1957) 图G 的匹配M 是最大匹配的充要条件是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 证明:必要性:设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存在一个M 可扩展路P ,则将P 上所有不属于M 的边构成集合M ′。显然M ′也是G 的一个匹配且比M 多一条边。这与M 是最大匹配相矛盾。 充分性:设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若匹配M 不是最大匹配,则存在另一匹配M ′,使 ||||M M >′. 令 ][M M G H ′⊕=,(M M M M M M ′?′=′⊕∩∪称为对称差)。 则H 中每个顶点的度非1即2(这是因为一个顶点最多只与M 的一条边及M ′的一条边相关联)。故H 的每个连通分支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个偶长度圈,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条路。 由于||||M M >′,H 的边中M ′的边多于M 的边,故必有H 的某个连通分支是一条路,且始于M ′的边又终止于M ′的边。这条路是一条M 可扩展路。这与条件矛盾。 证毕。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试题图论及其应用参考答案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试题 《图论及其应用》(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4个顶点的不同构的简单图共有__11___个; 2.设无向图G 中有12条边,已知G 中3度顶点有6个,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则G 中顶点数至少有__9___个; 3.设n 阶无向图是由k(k ≥2)棵树构成的森林,则图G 的边数m= _n-k____; 4.下图G 是否是平面图?答__是___; 是否可1-因子分解?答__是_. 5.下图G 的点色数=)(G χ______, 边色数=')(G χ__5____。 图G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21分) 1.下面给出的序列中,是某简单图的度序列的是( A ) (A) (11123); (B) (233445); (C) (23445); (D) (1333). 2.已知图G 如图所示,则它的同构图是( D ) 3. 下列图中,是欧拉图的是( D ) 4. 下列图中,不是哈密尔顿图的是(B ) 5. 下列图中,是可平面图的图的是(B ) A C D A B C D

6.下列图中,不是偶图的是( B ) 7.下列图中,存在完美匹配的图是(B ) 三.作图(6分) 1.画出一个有欧拉闭迹和哈密尔顿圈的图; 2.画出一个有欧拉闭迹但没有哈密尔顿圈的图; 3.画出一个没有欧拉闭迹但有哈密尔顿圈的图; 解: 四.(10分)求下图的最小生成树,并求其最小生成树的权值之和。 解:由克鲁斯克尔算法的其一最小生成树如下图: 权和为:20. 五.(8 分)求下图G 的色多项式P k (G). 解:用公式 (G P k -G 的色多项式: )3)(3)()(45-++=k k k G P k 。 六.(10分) 22,n 3个顶点的度数为3,…,n k 个顶点的度数为k ,而其余顶点的度数为1,求1度顶点的个数。 解:设该树有n 1个1度顶点,树的边数为m. 一方面:2m=n 1+2n 2+…+kn k 另一方面:m= n 1+n 2+…+n k -1 由上面两式可得:n 1=n 2+2n 3+…+(k -1)n k 七.证明:(8分) 设G 是具有二分类(X,Y)的偶图,证明(1)G 不含奇圈;(2)若|X | v v 1 3 图G

图论 第3章 连通度、匹配

顶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 第三章连通度、匹配 门格尔定理匹配、霍尔定理本章的特点: (1)理论深; (2)本科基本用不上(计算机体系结构上用到一点),只有研究生才能用上; (3)只介绍这个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和一些有用的结果。 一个图是否是连通的,这是图的一个重要性质。 内容: 本章首先引入图的顶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由此可以比较两个图中哪个“更加连通”; 接着讨论了它们的一些简单性质; 然后讨论偶图的匹配问题。 动机和目的(G)、边连通度(G) 顶点连通度 第一节顶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G)、(G)、(G)关系 n-顶点连通、n-边连通 1.1动机和目的 一个图是否是连通的,是图的一个重要性质。于是,我们就想来刻画两个图“连通程度”的大小,但是刻画两个图“连通程度”的大小方法很多,我们只介绍两个常用的方法: 顶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

例: 树的每个度大于1的顶点都是割点。一个具有割点的连通图,当去掉这个割点时,就产生了一个不连通图。对于一个没有割点的连通图,必须去掉多于一个顶点才有可能得到一个不连通图。于是,具有割点的连通图较之没有割点的连通图的“连通程度”要低。 类似地,树的每条边的都是桥。有桥的连通图,当去掉桥时,就产生了一个不连通图。 对于无桥的连通图,要想去掉一些边得到不连通图,至少要去掉两条才有可能得到不连通图。 从去掉边来获得不连通图的角度看,有桥的连通图较之无桥的连通图的“连通程度”要低。 特别是,一个非平凡树是一个有最少边连通图。 图的顶点和边,在不同应用中有不同意义。在通讯网络中,通讯站是顶点,通讯线路是边。它们的失灵势必危机系统的通讯。所以,网络图的“连通程度”越高,通讯网络越可靠。 这种直观的想法,启发我们建立以下的严格概念: 1.2顶点连通度(连通度) 定义1设G=(V,E)是一个无向图,要想从G中得到一个不连通图或平凡图所需要从G中去掉的最少顶点数称为G的顶点连通度,简称连通度。记为 (G)。 说明: (1)对这个定义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希望每个图都有顶点连通度。但对完全图Kp,不论去掉哪些顶点,都不会得到不连通图,当去掉p-1个顶点时得到K

数学竞赛:图论讲义

数学竞赛:图论讲义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邰海峰 重要的概念与定理 完全图 每两个顶点之间均有边相连的简单图称为完全图,有n 个顶点的完全图(n 阶完全图)记为n K . 顶点的度 图G 中与顶点v 相关联的边数(环按2条边计算)称为顶点v 的度(或次数),记为()d v .()G δ与()G ?分别表示图G 的顶点的最小度与最大度.度为奇数的顶点称为奇顶点,度为偶数的顶点称为偶顶点. 树 没有圈的连通图称为树,用T 表示,其中度为1的顶点称为树叶(或悬挂点).n 阶树常表示为n T . k 部图 若图G 的顶点集V 可以分解为k 个两两不相交的非空子集的并,即 1,()k i i j i V V V V i j == =?≠ 并且同一子集i V (1,2,,)i k =内任何两个顶点没有边相连,则称这样的图为k 部图,记作12(,,,;)k G V V V E =. 2部图又叫做偶图,记为(,;)G X Y E =. 完全k 部图 在一个k 部图12(,,,;)k G V V V E =中,i i V m =(1,2,,)i k =,若对任意 ,,(,,1,2,,)i i j j v V v V i j i j k ∈∈≠=均有边连接i v 和j v ,则称图G 为完全k 部图,记为12,,,k m m m K . 欧拉迹 包含图中所有边的迹称为欧拉迹.起点与终点重合的欧拉迹称为闭欧拉迹. 欧拉图 包含欧拉迹的图为欧拉图. 欧拉图必是连通图. 哈密顿链(圈) 经过图上各顶点一次并且仅仅一次的链(圈)称为哈密顿链(圈).包含哈密顿圈的图称为哈密顿图. 平面图 若一个图G 可画在平面上,即可作一个与G 同构的图G ',使G '的顶点与边在同一平面内,且任意两边仅在端点相交,则图G 称为平面图. 一个平面图的顶点和边把一个平面分成若干个互相隔开的区域,称为平面图的一个面,在所有边的外面的面称为外部面,其余的称为内部面. 竞赛图 有向完全简单图称为竞赛图.有n 个顶点的竞赛图记作n K . 有向路 在有向图(,)D V U =中,一个由不同的弧组成的序列12,,,n u u u ,其中i u 的起点为i v ,终点为1(1,2,,)i v i n +=,称这个序列为从1v 到1n v +的有向路(简称路),n 为这个路的长,1v 为

张清华 图论课后题答案

第1章 图论预备知识 1.1 解:(1) p={φ,{a},{b},{c},{a,b},{a,c},{b,c},{a,b,c}} (2) p={,{a},{{b,c}},{a,{b,c}}} (3) p={,{}} (4) p={,{},{{}},{,{}}} (5)p={,{{a,b}},{{a,a,b}},{{a,b,a,b}},{{a,b},{a,a,b}},{{a,b},{a,b,a,b}},{{a,b},{a,a,b},{a,b,a,b}}} 1.2 解:(1) 真 (2) 假 (3)假 (4)假 1.3 解:(1) 不成立,A={1} B={1,2} C={2} (2) 不成立,A={1} B={1,2} C={1,3} 1.4 证明:设(x,y)∈(A ∩B)X(C ∩D) 说明x ∈A ∩B,y ∈C ∩D 由于 x ∈A,y ∈C 所以 (x,y) ∈A X C 由于x ∈B,y ∈D 所以 (x,y) ∈B X D 所以 (x,y) ∈(A X C )∩(B X D ) 反过来,如果(x,y )∈(A X C) ∩(B X D ) 由于 (x,y) ∈(A X C )所以 x ∈A,y ∈C 由于 (x,y) ∈(B X D )所以x ∈B,y ∈D 所以x ∈(A ∩B) y ∈(C ∩D) 所以 (x,y) ∈(A ∩B)X(C ∩D) 所以(A ∩B)X(C ∩D)= (A X C) ∩(B X D ) 1.5 解:Hasse 图 φφφφφφφφφ

极大元{9,24,10,7} 极小元{3,2,5,7} 最大元{24} 最小元{2} 1.6 解 (2)关系图为: (3)不存在最大元,最小元为{2} 1.7 解:(1)R={<1,1>,<2,2>,<3,3>,<4,4>,<1,2>,<2,1>,<2,3>,<3,2>} (2)略 (3)I A ?R 故R 是自反的。 <1,2>∈R <2,3>R 但是<1,3> ?R 故不满足传递性 1.8 解:(1) 不成立 A={1} B={2} C={3} D={4} 则左式={<1,3>,<1,4>,<2,3>,<2,4>} 右式={<1,3>,<2,4>} (2) 不成立 A={1,3} B={1} C={2,4} D={2} 则左式={<3,4>} 右式={<1,4>,<3,2>,<3,4>} (3) 不成立 A={1} B={2} C={3} D={4} 则左式={<1,3>,<1,4>,<2,3>,<2,4>} 右式={<1,3>,<2,4>} (4) 成立 证明:设 ∈(A-B)X C ?x (A-B)∧ y C ?x A ∧x B ∧ y C A X C ∧ B X C (A X C)-(B XC) 故得 (A-B )X C=(A X C )-(B X C ) ∈∈∈∈∈∈?∈∈?∈

图论讲义12 (1)

第八章独立集和团 §8.1 独立集 °独立集:设S是V的一个子集,若S中任意两个顶点在G中均不相邻,则称S为G的一个独立集。 °最大独立集:G的一个独立集S称为G的最大独立集,是说:G不包含适合S′>S的独立集S′。 °例子:(见图8.1) °覆盖:G的一个覆盖是指V的子集K,使得G的每条边都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K。 °例子:在图8.1中,两个独立集都是覆盖的补集。 定理8.1:设S?V,则S是G的独立集当且仅当V\S是G的覆盖。证:按定义,S是G的独立集当且仅当G中每条边的两个端点都不同时属于S,即当且仅当G的每条边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V\S,亦即当且仅当V\S是G的覆盖。? °独立数:G的最大独立集的顶点数称为G的独立数,记为α(G)。°覆盖数:G的最小覆盖的顶点数称为G的覆盖数,记为β(G)。 推论8.1:α+β=υ。 证:设S是G的一个最大独立集,K是G的一个最小覆盖。由定理8.1,V\K是独立集,而V\S是覆盖。因此 υ?β=V\K≤α (8.1) υ?α=V\S≥β (8.2)

结合8.1式和(8.2)式,即得α+β=υ。? °边覆盖:G的一个边覆盖是指E的一个子集L,使得G的每个顶点都是L中某条边的端点。 °边独立集:即对集。 *注意:边覆盖并不总是存在的,G有边覆盖,当且仅当δ>0。 °边独立数和边覆盖数:最大对集的边数称为边独立数,记作α′G;最小边覆盖的边数称为边覆盖数,记作β′(G)。 *注意:对集的补集不一定是边覆盖,边覆盖的补集也不一定是对集。定理8.2 (Gallai):若δ>0,则α′+β′=υ。 证:设M是G的一个最大对集,U是M非饱和顶点集。由于δ>0且M是最大对集,所以存在|U|条边的一个集E′,它的每条边都和U 的每个顶点相关联。显然,M∪E′是G的边覆盖,因而 β′≤M∪E′=α′+υ?2α′=υ?α′ 即α′+β′≤υ (8.3) 再设L是G的一个最小边覆盖,置H=G[L],并且设M是H的一个最大对集。用U记H中的M非饱和顶点集。由于M是最大对集,所以H[U]没有连杆,从而 L?M=L\M≥U=υ?2|M| 又因为H是G的子图,所以M也是G的对集,从而 α′+β′≥M+L≥υ (8.4) 综合(8.3)式和(8.4)式,即得α′+β′=υ。?

图论习题及答案

作业解答 练习题2 利用matlab编程FFD算法完成下题: 设有6种物品,它们的体积分别为:60、45、35、20、20和20单位体积,箱子的容积为100个单位体积。 解答一: function [num,s] = BinPackingFFD(w,capacity) %一维装箱问题的FFD(降序首次适应)算法求解:先将物体按长度从大到小排序, %然后按FF算法对物体装箱 %输入参数w为物品体积,capacity为箱子容量 %输出参数num为所用箱子个数,s为元胞数组,表示装箱方案,s{i}为第i个箱子所装 %物品体积数组 %例w = [60,45,35,20,20,20]; capacity = 100; % num=3,s={[1,3],[2,4,5],6}; w = sort(w,'descend'); n = length(w); s = cell(1,n); bin = capacity * ones(1,n); num = 1; for i = 1:n for j = 1:num + 1 if w(i) < bin(j) bin(j) = bin(j) - w(i); s{j} = [s{j},i]; if j == num + 1 num = num + 1; end break; end end end s = s(1:num); 解答二: clear; clc; V=100; v=[60 45 35 20 20 20]; n=length(v); v=fliplr(sort(v)); box_count=1; x=zeros(n,n);

V_Left=100; for i=1:n if v(i)>=max(V_Left) box_count=box_count+1; x(i,box_count)=1; V_Left=[V_Left V-v(i)]; else j=1; while(v(i)>V_Left(j)) j=j+1; end x(i,j)=1; V_Left(j)=V_Left(j)-v(i); end temp=find(x(i,:)==1); fprintf('第%d个物品放在第%d个容器\n',i,temp) end output: 第1个物品放在第1个容器 第2个物品放在第2个容器 第3个物品放在第1个容器 第4个物品放在第2个容器 第5个物品放在第2个容器 第6个物品放在第3个容器 解答三: function box_count=FFD(x) %降序首次适应算法 v=100; x=fliplr(sort(x)); %v=input('请输入箱子的容积:'); n=length(x); I=ones(n); E=zeros(1,n); box=v*I; box_count=0; for i=1:n j=1; while(j<=box_count) if x(i)>box(j) j=j+1; continue; el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