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按“地球科学‘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布重点项目指南,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是:①分析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吸纳有关战略研究成果,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②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③具有良好基础,体现学科发展前景和我国特色,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乃至带动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④重视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申请人可根据下述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时,要求申请人详细论述与本次申请相关的前期工作基础。个人简历一栏中要详细提供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的工作简历和受教育情况、以往获基金资助情况、结题情况、发表相关论文情况。所列论文要求将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分别列出,对已发表论文,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号、页码等,并要求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另外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

填写申请书时,在研究内容中阐明与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国家和其他部门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我们不仅希望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更希望数理、化学、生命、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受理重点项目申请467项,资助67项,资助经费20 100万元。2012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约350万元/项,资助强度范围为200万~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2012年地理科学一处地理学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758403.html,/ )“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特别提醒申请人:

鉴于已往在重点项目申请中出现的问题,填写申请书时请务必在附注说明栏中填写下列相关领域名称,附注说明栏未填写或填写错误领域名称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领域名称:“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全球

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对地观测及其信息处理”。申请代码由申请人自主选择填写。

1.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充分发挥我国地质历史记录完整、化石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地球化学、沉积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地质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研究;在统一的高精度时间框架下,重新审视地史时期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和规律及其环境背景,在保持我国已有研究方向优势地位的同时,力争在解决重大地质科学问题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重要化石门类古生物学、生物宏演化和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学;关键全球变化时期的环境背景;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特征;地质微生物学、生物标志物及其环境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球表面环境的演化。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重要生物类群起源、系统演化及其环境背景

(2)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变的高精度地层记录与重建

(3)关键地质时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演变

(4)地球演化史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5)地球微生物学、生物地质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6)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命过程与适应机制

拟资助6~8项。

2.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内部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减轻自然灾害、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理论支撑。地球深部层圈如何运转,并以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影响地表,是21世纪地球科学面临挑战的重要问题。精确描述大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轨迹,计算、对比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全球尺度,在时间与空间范畴,自地表到深部地幔,建立表征大陆结构和演化的基础框架,了解地球历史状况及预测它们对自然资源、灾害和环境的影响,是本领域科学创新的基础。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壳—幔的结构、组成及相互作用;大陆的形成、演化与陆内地质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大陆的形成、演化与聚散过程

(2)地球深部结构、组成及物性

(3)地球固体圈层间断面、圈层间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4)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

(5)岩石的流变学性质与陆内地质过程

(6)盆-山体系演化与盆地动力学

(7)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

(8)地球深部过程及其与表层过程的关系

(9)大规模岩浆活动机理

(10)地球深部流体与水-岩相互作用

(11)火山和地热活动及其深部过程

(12)新生代构造变形、孕震与地质灾害机理与响应

(13)地球与近地星体的对比与相互作用

(14)地质过程的实验与模拟

(15)现今地壳运动监测、岩石圈深部探测、数据融合与建模

拟资助6~8项。

3.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通过浅部地壳结构和矿田构造分析、区域成矿流体示踪、特色成矿系统与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实现成矿理论的突破;开展大型叠合盆地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关系理论以及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完善反映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地质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隐伏矿和深层油气藏的探测方法和理论;揭示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陆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盆

地动力学与成藏作用;区域地下水循环和环境地质演化;深部大型矿床(藏)含矿信息探测与提取。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沉积盆地和岩浆系统成矿物质的巨量富集机理

(2)特色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

(3)不同大陆动力学环境的成矿专属性

(4)大型矿集区区域流体系统示踪与成矿系统演化

(5)不同类型成矿系统的特征、结构模型和勘查标志

(6)大型盆地演化的区域动力系统及油气聚集规律

(7)地球系统演化与盆地中生烃物质和储层的沉积环境

(8)隐伏矿和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机制及地球物理响应系统

(9)深部大型矿床(藏)含矿信息探测与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10)区域尺度含水层系统和地下水空间分布规律与探测理论

(11)不同地域单元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其演化

(12)区域地下水循环与地质环境灾变互馈机理

拟资助6~8项。

4.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认识由气候系统主导的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它们的时空特征、变化规律、相互联系和物理机制,捕捉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前期征兆,改进天气预报的精度,发展新一代气候模式、预报方法和气候预测理论。“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气候系统过程、模式与预测理论,灾害性天气动力学与可预报性理论,大气化学、边界层物理与大气环境,中高层大气动力学过程和云雾物理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力争在天气与气候系统变化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关键变量探测、观测系统优化和数据集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亚洲区域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影响;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大气遥感新技术与反演方法和资料同化研究

(2)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临近预警技术

(3)气候系统模式和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的发展

(4)中国区域主要大气成分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输送过程

(5)中高层大气的动力、物理、化学和辐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6)亚洲季风区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系统影响的机理

(7)气候变化与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关系

(8)气候变化对生态、水文和冰雪圈等的影响

拟资助6~8项。

5.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以亚洲季风-干旱环境为重点,通过对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提高对全球变化规律的了解和未来变化趋向的认识,回答全球变化的成因、现在是如何运行的、未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等问题,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和挑战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水循环(含冰冻圈)与气候变化;海平面和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及趋势;生物圈的关键过程及与其他圈层的互馈、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系统;全球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地球系统模拟的关键科学问题。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亚洲季风系统年代际及更长时间尺度变化的成因

(2)全新世以来中国干旱区气候演变特征和机理

(3)中国区域水循的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冰冻圈与西部水循环的关系

(5)区域海洋环境(含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和原因

(6)海陆过渡带动力学变化的趋势

(7)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圈关键过程

(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9)全球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

(10)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与模拟

(11)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拟资助6~8项。

6.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以人地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鼓励多学科联合和交叉,研究工农业生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与能源开发、城市化等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机理,掌握人类活动在地球环境和区域环境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它给地球系统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为减少地球灾害,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地球工程与全球变化;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重大地质灾害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与环境变化

(2)土地复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3)环境污染物的源识别、过程示踪和定量评估

(4)地下水的污染过程与修复原理

(5)重大工程的地质环境与灾害效应及其监测预警

(6)矿产资源、能源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变机理

(7)地球表层—人类活动—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力研究

拟资助6~8项。

7.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揭示陆地表层系统水、土、气、生等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界面过程及时空演化规律,提高对陆地表层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阐明陆地表层系统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及耦合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陆地表层关键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与界面过程;陆地表层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过程;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

(2)冰冻圈过程及效应

(3)地貌过程与区域地貌演化

(4)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异质性

(5)界面C、N等关键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6)典型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和转化过程

(7)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

(8)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机理

(9)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

(10)陆地表层系统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

(11)关键地理过程的尺度转换和尺度效应

(12)地表空间单元的划分方法和定量表达

(13)地表参数遥感反演

(14)陆地表层系统数据集成与时空分析方法

(15)陆地表层系统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

(16)典型地理单元地表过程耦合

拟资助6~8项。

8.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阐明水、土壤演变过程及其耦合,揭示水土资源形成和演变规律,提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和保育模式。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壤过程与演变;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区域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区域水、土资源耦合与可持续利用。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土壤属性的时空变异及土壤资源信息化

(2)土壤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与效应

(3)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4)土壤营养元素循环与肥力演变

(5)土壤退化机理与土壤修复

(6)土壤功能与可持续利用

(7)生态水文过程

(8)坡面与流域水文过程

(9)区域水文过程的模拟及不确定性

(10)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

(11)水相态转化与水资源效应

(12)自然与社会水循环的相互作用

(13)高强度土地利用的水土环境效应

(14)区域水、土资源的承载力及安全

(15)水土资源价值化及生态补偿

拟资助6~8项。

9.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紧紧围绕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和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以亚洲边缘海及邻近大洋为关键海区,通过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海洋物理、化学、地质和生物等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加深对海洋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岸浅海向深海拓展。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太平洋的多尺度过程与高低纬相互作用;我国近海的海陆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海底资源的成矿成藏理论。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海洋中小尺度过程的动力机制

(2)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3)边缘海环境变迁的高分辨率记录及海陆记录对比

(4)边缘海盆的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5)深水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构造和沉积过程

(6)微生物与海底-水界面的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海洋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8)陆源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9)季风对近海物质输运的影响

(10)海洋酸化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1)近海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

(12)极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拟资助6~8项。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以日地系统不同空间层次的空间天气过程研究为基础,形成空间天气连锁过程的整体性理论框架,取得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新进展;建立日地系统及日球系统空间天气事件的因果链模式,发展以物理预报为基础的集成预报方法,为航天安全等领域做贡献;实现与数理、信息、材料和生命科学等的多学科交叉,开拓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机理研究,为应用和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展空间天气探测新概念和新方法,

提出空间天气系列卫星的新概念方案,开拓空间天气研究新局面。鼓励与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相关的空间天气基础研究;鼓励利用国内外最新天基、地基观测数据进行的相关的数据分析、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鼓励利用子午工程数据开展空间天气研究;鼓励组织开展第24太阳活动周峰期重大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战役研究。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天气科学前沿基本物理过程研究;日地系统空间天气耦合过程研究;空间天气区域建模和集成建模方法;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空间天气的太阳驱动源和相关物理机制

(2)空间天气和日地联系的基础物理过程

(3)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多时空尺度的结构、演化和耦合过程

(4)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和方法及灾害性空间天气预警

(5)空间天气对航天、通信、导航、材料、生命等方面的效应研究

(6)空间天气探测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空间探测项目的预研究

(7)大地测量探测理论及地球质量迁移过程与机制

(8)陆、海、空、天综合大地测量观测新理论和新技术

(9)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融合理论与应用

(10)时变大地测量新理论与新方法及大地测量反演理论

拟资助4~6项。

11.对地观测及其信息处理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面向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监测,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卫星重力测量、卫星磁力测量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发展地球空间多变要素观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基础理论与方法,提高对地球系统及其过程的监测、反演、认知和预警能力,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参数反演提供几何和物理边界条件,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卫星动态组网导航定位与分布式对地观测;卫星重力和磁力测量;几何与物理观测的数据融合与反演;动态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确定与维持;复杂地表多尺度遥感辐射传输建模;多源观测信息同化;多源遥感信息协同反演;地球表层系统过程的时空多维动态分析、模拟与认知;复杂地球系统的时空信息模型。

2012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1)动态几何坐标框架物理基准测定

(2)时变大地测量反演(包括重力、磁力和卫星定位形变监测)

(3)卫星大地测量,卫星遥感探测理论与地球质量迁移与机制

(4)新型遥感探测原理与成像机理

(5)电磁波与复杂地表相互作用机理及多尺度遥感建模

(6)多源遥感综合反演与同化理论方法

(7)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与专题信息智能提取

(8)遥感信息尺度效应与像元尺度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

(9)地球空间信息互操作、服务组合与知识推理

(10)复杂地球系统时空信息模型与演变过程模拟

地球科学一处

地球科学一处的资助范围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

本科学处资助的上述方向以探讨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各要素演化过程、空间分异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为研究目标。自然地理学以探讨现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空间分异规律为主要目标,注重不同时空尺度的演化过程。人文地理学以探讨现代不同类型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为主要目标。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强调区域人文要素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背景,以及与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景观地理学注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地表结构和类型的研究,强调综合作用的尺度效应。环境变化与预测侧重第四纪以来尤其是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演化研究,强调短尺度、高分辨率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及现代过程研究,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积累必要的理论、方法和基础数据。土壤学是认知土壤的发生过程、空间分布规律和人类高度利用造成土壤各种功能变化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机理,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独立学科。注重土壤内部物质循环及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强调土壤环境与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是以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定位技术为依托,获取、处理、管理、解释、分析和表达陆地表层地理时空信息的科学。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侧重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温室气体排放及污染物在地表环境中迁移、转化、分异研究。自然灾害及风险研究作为新兴研究方向,关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公共安全的环境影响。此外,可再生资源演化、自然资源评价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也是地球科学一处资助的重要方向。

陆地表层是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集中作用的部位,因而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开展研究是科学解释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关键。陆地表层系统研究尺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扩展,借鉴和使用相邻学科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成为发展的潮流,从而推动了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化。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部按“地球科学‘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布重点项目指南,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是:①分析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吸纳有关战略研究成果,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②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③具有良好基础,体现学科发展前景和我国特色,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乃至带动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④重视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申请人可根据下述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时,要求申请人详细论述与本次申请相关的前期工作基础。个人简历一栏中要详细提供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的工作简历和受教育情况、以往获基金资助情况、结题情况、发表相关论文情况。所列论文要求将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分别列出,对已发表论文,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号、页码等,并要求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另外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 填写申请书时,在研究内容中阐明与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国家和其他部门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我们不仅希望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更希望数理、化学、生命、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受理重点项目申请467项,资助67项,资助经费20 100万元。2012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约350万元/项,资助强度范围为200万~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2012年地理科学一处地理学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758403.html,/ )“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特别提醒申请人:

七下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地球与宇宙第四章知识点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 摄氏度;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光球层(肉眼可见)(太阳黑子)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色球层(耀斑、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4、太阳活动 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 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 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5、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耀斑增强时,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注: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 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地球直径的3/11,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②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由于月球离地球近,故看上去跟太阳大 小差不多) ③地月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7、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8、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9、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②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我国发射“神舟”飞船,“嫦娥”卫 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③月球上物体重力会变得轻: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小。 ④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迅速升温,夜晚能量丧失殆尽。 ⑤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遭受陨石肆无忌惮的撞击形成的 10、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1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浙江大学2017年地球科学学院推免生名单

浙江大学2017年地球科学学院推免生名单邢书强380地球科学学院070600大气科学 成亚380地球科学学院070704海洋地质 林晓青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刘婷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孔丽姝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2地球化学 孙浩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2地球化学 王安月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2地球化学 刘乐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4构造地质学 李含雪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4构造地质学 王晓薇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王依茹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顾可欣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宁蒙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张佳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施源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5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 江金生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5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 李延龙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金璐琦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傅颖颖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郑涵菲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60页,共65 页 姓名拟录取学院代码拟录取学院拟录取专业代码拟录取专业名称备注 仇一帆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罗盖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曹晓裴380地球科学学院085217地质工程 钟翼380地球科学学院085217地质工程 钱伯至380地球科学学院085217地质工程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摘要模板-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模板 碳循环与碳封存全国博士学术论坛论文摘要 参加的分论坛:二氧化碳地质与矿物封存技术 题目 作者一1, 作者二2, 作者三3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内容: 为了充分展示和交流我国碳循环与碳封存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进一步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决定于2011年12月25日~12月27日在南京召开“2011碳循环与碳封存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我们热情地期待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们相聚南京。 图1 甘肃北山红岩地区叠加褶皱(其中白色实线:第一期褶皱(F1);虚线:第二期褶皱(F2);箭头向外:背斜;箭头向内:向斜) 表1 冈底斯含矿花岗斑岩与典型Adakitic岩( Defant et al., 1990; Drummond et al., 1990)对比

基金项目: 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4090****,4087****);中国地调局调查项目(121201063****);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计划”(20101****)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陈富文, 付建明. 2005. 南岭地区中生代主要成锡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锡矿成矿规律[J]. 华南地质与矿产,(2): 12-21. 陈培荣, 张敏, 陈卫峰. 2007a. 大东山岩体[M] //周新民. 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82-394. 陈培荣, 张敏, 陈卫峰. 2007b. 九峰—诸广山岩体[M] //周新民. 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33-549. 高剑锋, 凌洪飞, 沈渭洲, 等. 2005. 粤西连阳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岩石学报, 21(6): 1645-1656. 通讯作者: 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矿矿物学;E-mail: rc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758403.html, 作者简介: 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矿矿物学;E-mail: rc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758403.html, 作者Email: rc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758403.html, 发稿日期:2012年4月16日

小学科学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 师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我们都知道地球很大,地球上有好多好多东西,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 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全面,谁能把范围再扩大一些? 生:……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其实这只是地球表面极小的一部分东西,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出示课件),这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海洋和陆地师:具体一点。 生: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地球的表面是由大部分海洋和小部分陆地构成的。那海洋上有什么,陆地上有什么呢?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老师的这个问题,把你们小组的探究结果写在探究记录表上。 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下面我们就请几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其他小组一定要认真听认真看,看看与你们小组探究的有什么不同。 生:…… 师板书:海洋湖泊河流 平原高山森林沙漠高原峡谷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尤其是三组的同学,分类很准确,希望大家向三组的同学学习。地球上的水很多,70%是海洋里的水,剩下近30%的水来自湖泊、河流,这一些构成了地球上整个水域,平原……等构成了陆地。 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的地球真是多姿多彩,节假日真的好好出去游览一番。如果你到了或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准备怎么办?

生:查地图……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大家都很熟悉,每个小组都有一张世界地形图,下面请各小组一起看一下与你们平时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师巡视知道)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 生:……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那么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生分组观察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地球仪上有好多横线和竖线。竖线代表地球上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横线代表地球上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的。 师: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非常好。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地球中间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 师:真棒!纬线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分别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生:地球仪上还有很多图标;有表示城市的,河流的,还有表示航线的。 生:地球仪是倾斜的。 师:你们太棒了,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大家的这方面的知识都很丰富。(三)、自由活动,找地图标识比赛。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看哪个组对我们的家园更加了解。 查找的地点包括:海洋、湖泊、平原、高原…… (四)、拓展活动,制作一个小地球仪。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地球仪,那有没有兴趣自己做一个? 分组进行制作地球仪,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并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简单涂色表示海洋、陆地、平原等。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地貌、海洋陆地区域分布、经线、纬线、赤道等方面的认识。 (五)、收获乐园 时间过得真快,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工作信息公示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工作信息公示 〔2017〕9号 2017年春季英才工程公示 经个人、集体申请,学工组审核,现将地球科学学院2017年春季学期英才工程评审结果公示如下。 学号姓名项目金额 20161002444 魏杰学习小组560 2016100410 吴洋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2695 冯柏林基础建设奖300 20161002695 冯柏林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1167 李世勇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3552 易昭阳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1063 张玉克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1210 尹海丹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4018 王浩铭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1051 杨丽莎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2205 黄媚韵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3241 谢逸豪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1165 姜东伶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0641 朱铭卿基础建设奖300 20161001521 余鑫鑫团旗领航项目300 20161001774 李志国学习小组480 20151001258 张超学习小组480 20161003977 王源涛学习小组480 20161001922 张彤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0170 曹慧学习能力提升100 20161001128 刘鋆学习能力提升300 20161004036 华海锋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1774 李志国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0641 朱铭卿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3305 田真真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2921 尹峥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1521 余鑫鑫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3749 邹槿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2126 王畅学习小组480 20161003347 周泽学习小组320 20161001063 张玉克基础建设奖300 20161001063 张玉克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地球科学基础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 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B,月球的地理效应:月球通过一公里作用使得地球物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 C,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中众多其他天体的应力作5.人类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A.人工地貌过程:包括开矿与建筑等直接的地貌过程和生态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间接的地貌过程;B.人类沉积物的形成:工业生产制造的水泥,砖等;C.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施加废料的建设性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的破坏性的影响;D.触发地壳运动:对油田,地下水的抽取,工程建设导致地质活动频繁。 A.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 B.大气污染:生产和生活的粉尘和有机化合物; C.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A.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B.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影响水汽输送,影响降水过程。影响 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来源。 C.水体污染;工农业化学污染,生活污水排放污染。( 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6.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地球能量基本来源为三种,来自太阳的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能;来自地球以外天体对地表物质和地球对地球对地表物质的引力能 1)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是通过无机界中能量转换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完成的。

2019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地球科学专业

2019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地球科学 专业 地球科学是关于地球的学科,从结构到地球形成的历史均有涉及,涵盖海洋学、石油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化学、地球物理学、气候学等领域。这些就是USNews评出的地球科学领域世界顶尖的大学,共二百所,排名依据的是大学在这个领域的声誉和研究。 2019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地球科学排名院校名称国家/地区1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美国2加州理工学院美国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4哥伦比亚大学美国5华盛顿大学美国6加州大学-伯克利美国7哈佛大学美国8麻省理工学院美国9普林斯顿大学美国10乌得勒支大学荷兰11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美国12巴黎-萨克雷大学法国13牛津大学英国14马里兰大学-帕克美国15北京大学中国16中国地质大学中国17剑桥大学英国18加州大学-洛杉矶美国19布里斯托大学英国20利兹大学英国21加州大学-欧文美国22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美国23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美国24格勒诺布尔大学法国24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26斯坦福大学美国27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27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学城美国29亚利桑那大学美国30东京大学日本31西南威尔士澳大利亚32耶鲁大学美国33图卢兹联邦大学法国34明尼苏达大学-双城美国35伦敦大学学

院英国35雷丁大学英国37伯尔尼大学瑞士38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39南京大学中国39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41杜伦大学英国42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美国42赫尔辛基大学芬兰44帝国理工学院英国45西澳大学澳大利亚46奥斯陆大学挪威47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48多伦多大学加拿大49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美国50香港大学中国香港51爱丁堡大学英国52南安普顿大学英国53哥本哈根大学丹麦54卑尔根大学挪威55埃克塞特大学英国55夏威夷大学-马诺美国57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美国5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59清华大学中国60北京师范大学中国61索邦巴黎西岱联合大学法国62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63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法国64康奈尔大学美国65苏黎世大学瑞士66芝加哥大学美国67科廷科技大学澳大利亚67不来梅大学德国69塔斯马尼亚大学澳大利亚70德克萨斯A M大学-学院站美国71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72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73隆德大学瑞典74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美国75加州大学-戴维斯美国75东安格利亚大学英国77波士顿大学美国77图卢兹第三大学法国79瓦格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荷兰80迈阿密大学美国81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82里昂大学法国83麦吉尔大学加拿大84武汉大学中国85曼彻斯特大学英国86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美国87冰岛大学冰岛87波茨坦大学德国89莱斯特大学英国90罗格斯州立大学-新布伦瑞克美国91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92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美国93谢菲尔德大学英国94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95南加州大学美国95乌普萨拉大学瑞典97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98代尔夫特理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拟录取专业姓名复试成绩推荐学校本科专业备注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朱金顺86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丁鼎78.5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李犇74.7同济大学测绘工程 王雪辰74同济大学测绘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许午川9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苏培臻88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高红涛85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华思博84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刘立超8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于珍珍78山东科技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郑凯月76南京大学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向 ) 陆威帆7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 空间物理学崔博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侯传鹏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杨子浩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李京寰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樊银龙91西北大学地质学(基地班)郜梦豪89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 兰春元8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苏懿88吉林大学地质学 薛莅治87北京大学地球化学 赵亚男86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 地球化学姚瑶93.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刘帅奇93.3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赵旭炜91.3北京大学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项楷84北京大学地质学 杨江南82北京大学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武于靖92北京大学地球化学 夏金凯9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王召平90北京大学地质学 闫沛龙89吉林大学 理科试验班(李四光地球 物理班) 祝贺暄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 物学) 张静宜9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张书莞86.7北京大学地质学 白璐85西北大学地质学 李童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工程 凌坤82.7北京大学地质学 王璐8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柳晨7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冀锐90.5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 邓玉89.7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1]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伦理观;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特点是它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涉及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既揭露了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本文将自始至终地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条线索,对人类及其环境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定量地说明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究竟有多大的容量,人类在其生存斗争中怎样地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复,总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可是徐发展意识,探索一条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生态危机 人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氩、氦、氪、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从地表到90km的高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如果大气中氧浓度下降,则不仅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会经受高山反应之苦,而且氧化反应受到抑制,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将积累在大气圈。相反,如果大气中氧浓度增高,譬如从现有的21%增高至25%,则雷电就能把嫩枝和草地点燃,造成连绵不断的火灾,使全球植被遭到破坏。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的这种戏剧性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

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2000晕6曩蝗球鐾璞学进鼹第15卷笨2期 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刘光鼎 渖蕊辩拳院建鹱与魂辣暂瑾崭究所,藏寨1001艇) 穑簧:20世纪堆球辩掌餐掰了太陆漂移、海底扩张秘密若薏楹块夫琏祷造的发最蛙稷,涟 过磷梵的深化和认识的至赫,使撙许多孤立的地篮现象进一步褥割规律性的认识。岩嚣层扳 捷大地椅逸理论的基本内涌跫活劝论-誊清地球奇哿形成和演化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诚它. 美键词;太陆漂移;海底扩张;糟石层檄块大地构遗,滔动论 中辫分类昔:P315 文献标识秘:A 室黛绩每;t004—2903(2000)02—0001—06 1弓l畜 1970年,ThomasKuhn93掰“辩学革命”亲形容者苦痿授块大她梅遗斡俸席稆意义、他认为,板块构造对地球科学的贾献可以媲美予量子力学予物理学、分予遗传学于生物学,黻及控翩论子技术工鬟. 僵怒,应该说秘,岩石屡扳块大她擒造是农20擞缴里,扶大陵漂移,经过海底扩张面詹发袋起来的,它们的基本内涵是滔韵论.潘动论整将地球看成一个滔动体,地球不燕静业妁+霹定不变妁,蔼趋处乎不断她运动翻发展之中,它的整体和蔡个局郑嚣是可以研究的,佩必须将它的形成演化历史搞清楚,才能深刻地认识它. 2大陆漂移(ContinentalDrift) 1915年,奥地幂吐气象攀家魏祷纳(AIfredLotherWegener,1880~1930)发表“海麓起源”,酋先瞬砖提出大勰漂移翡概念: (1)石炭纪(成煤期,300Ma),世界上只有~个超级大陆(Pangea),它由轻质的刚缝硅韬蔗缱或,两漂浮于熏攘懿疆镁接之上; (2)侏罗纪(恐龙时期.Z00Ma),泛古陆解体,开始离析出南槛洲、澳大利监、非 牧蒋鞋麓:20∞_ol田l;嫠蠢鞫襄:2200*04-24 基盛来蔼【:中茸科学院资源等生态环城燕太域茸(12951。^l—401)  万方数据 髂嚣麓靠:麓光蒜,t929年受,要。出末蔫繁^,串鏊辩学莸靛±。逢肆耱纛学家鞍辩襻避震举塞

南京大学2016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结果公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2016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结果公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 院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02鲍谈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03陈昕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04崔键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06康逊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Z1429007赖文直博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08李石磊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09李肃宁三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0刘欢三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1陆远志三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Z1429012马安林直博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3孟先强一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4庞润连一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5青龙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6沈林伟一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7王静强一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8王小均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19卫炜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0吴海光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2谢文逸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3张文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4赵凯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5赵万伏三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6赵增霞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7周巍二等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8周卫明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29周雪瑶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Z1429031朱仁智直博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2诸泽颖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3曹少华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4侯玉松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5庞宇峰三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6乔文静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7宋震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38吴鸣一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0赵小二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1曹鼎峰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2董盛时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3李长圣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4史卜涛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5王兴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6吴静红一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8张培兴二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DG1429049周殷康三等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南京大学考研网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

调查问卷(问答题) 1.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 2.你了解唐山地震吗? 3.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4.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 《我们的地球》的实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单元的内容: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 3、地球的内部 4、火山和地震 5、地表的变迁 单元结构图 课题: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 1.5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7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 ●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 享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9 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将试行以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考核制”。申请人须按照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我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经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材料审核评估后确认是否给予考核资格,对符合条件者通过考核确定是否录取。 一、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 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并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共有中科院院士6名,教授51名/特聘研究员11名(其中长江特聘教授6名、长江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青年千人4名,百人计划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副教授37名/副研究员1名、讲师4名;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招生信息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10个: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01.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02. 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03.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理解04. 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建模05. 矿山空间信息应用工程06. 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

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摘要:地球科学教育要适应科学进步与建立和谐社会之需求,一是应将大气、海洋、地质、地理与生物相关的基础理论开设为必修课,继承、认知与拓宽思路;既使学生了解地球发展史,更要重视地球现代过程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未来变化趋势;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教学实习与研究基地。二是要讲授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科学课程系列,填补陆地与海洋科学之间的断缺。三是要组织优秀地学教师轮换、巡回讲学,共享高水平教学成果。 关键词:地球圈层系统;地学必修课;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科学;优秀教师巡回讲学 我国地球科学教育,自“八五”规划以来,经过多次会议的讨论研究与多年的教育实践,已有长足进步,反映在: (1)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多次召开地质、地理、大气、海洋、环境科学等各学科结合的研讨会议,一次次地深入探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已有长足发展。 (2)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中,将地球环境资源与城乡规划体系结合为一体,学以致用,密切为我国发展建设服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第二届地理学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现在这个专业设置数目众多,遍及地学院系,反映出综合性学科之生命力;启示我们应进一步适应地球客体之特点,研讨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具有全局观点、深入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实干人才。 下面从适应人地和谐相关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科学进步的可能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地学教育与课程体系宜加强的三个方面 1.地球表层气、水、岩、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化,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地学(系、科)教育,应将大气、海洋(与淡水)、地质、地理与生物五方面相关的基础理论列为必修课程。实例如:20世纪50年代时南京大学地理学教育,除未涉及海洋科学外,其他四方面均强,学生毕业后,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52级的地貌班中,如今有3位院士。继承、认知、拓宽知识面与思路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不打好基础是无法健步地前进。同样,局

南京大学2016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

南京大学2016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徐夕生杭士晶名师计划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林春明杨生超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汝成向路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汝成杨兆钰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蒋少涌张莹刚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陆建军赵旭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陆建军张怀峰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文瑄朱峰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倪培范明森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倪培黄文清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修棉郭荣华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陈骏杨瑞钰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陈骏李兴奎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陈骏鲍睿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凯林施如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凯刘胜军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凯王俞策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季峻峰苟文贤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季峻峰魏宁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姚素平解德录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贾东范小根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朱文斌吴海林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周启友刘伟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陆现彩宗美荣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杨振宇黄仁波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杨晓志李岩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孝磊孙梓铭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蔡元峰张阳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曹剑王婷婷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博*朱鑫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薛禹群李宵慧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薛禹群朱辉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薛禹群吕雪艳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吉春莫绍星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吉春潘玥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吉春李凯旋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剑锋李禾澍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剑锋张迪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剑锋汪祯宸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阮晓红陆苗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王栋王文琪 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凌洪飞魏文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