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教学模式

浅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

教学模式改革

贾建匀

【摘要】:为了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本学年度学校进行了《导学案在中师公共课程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因为如何让中职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已成为中职思想政治课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针对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为导学案对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平等和谐师生互动

思想政治课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呆板,过于注重教材的严肃性和理论知识的严谨性,却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评估便也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心理,进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也感到无尽的精神压力。所以,“霸权性”的师生对话已无效,要坚持以情优教、以信导生,才能让师生都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教学和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导学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学习过程中,学

生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于教参、权威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年度我校青年教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为:严中有爱、严慈共济的特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但社会对教师还存在有质疑,主要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管理能力、沟通技巧有待提高。而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材的内在特点是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作为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许许多多学生在评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环节中,排名前列的是: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这就说明了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所以,教师在改善和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时必须认识到:

1.教师的性格与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情绪的力量,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能否运用良好的言行、优秀的品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

感染学生,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感染力强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力,能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的信心、爱心、细心和负责心使教师具备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将教师和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高尚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2.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等方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引导他们解决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应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然,

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3.教学水平也是学生评价好老师的一个主要标准

学生会从以下方面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

(1)学习效果如果教学方法正确,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学习也比较容易出成绩,进步比较明显,学生就会认可这种老师。而教学是讲方式、方法的,教师的每一个要求必须通过一定的办法来实现,而且标准明确。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后,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同时了解解学生的心理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这样无论多难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较容易得理解掌握。

(2)专业态度真正专业的教师在生活和专业上都是很严谨的,对待专业方面是很认真的,很少会出现:上课不认真,随意串课、停课、生活状态浮躁、精力不放在专业学习上、课堂要求朝令夕改、自相矛盾等问题。教学严谨的教师,在管理上也是较严格和完善的。严格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

那样的问题,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教师都有一定的责任。优秀的教师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教师要在在“备学生”上下功夫。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识规律等。导学案设计最忌讳的就是不问对象,对牛弹琴。只要心中有学生,因材施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课堂中有所收获。而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把责任推给学生、家长的教师,不能算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知”、“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跟据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设法给严肃而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引入新颖、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望状态。比如孙宇老师在上《合理的消费》这一课时,首先选用了大量的校园真实照片,让同学们感受到身边的实事,从而引出不同的消费心理。孟琳老师在上《储蓄——投资者的选择》时,先设计一个案例:高一学生赵立才的爸爸有一项科技发明,税后收入10万元,

住房已经解决(在莲花一村)。而且现在有2万元现金暂时不用,两年后赵立才要读大学,从安全性、收益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帮赵立才的爸爸设计一个合理的理财方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根据材料讨论、质疑。如此引入新课,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如:歌曲、格言、故事、寓言、重大时事、辩论会、小品、心理测试、调查和活动等。

2.教学过程形式多样,轻松学习。教师良好的态势、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都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良好的态势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得体的着装,恰当的体态语言,饱满的情绪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教师简洁、精炼、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感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使课堂气氛活泼、轻松,让学生在欢笑中领略学习的情趣。导学案的教学过程在体现形式多样中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3.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动力。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的点滴都可引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可让学生在自己、他人、集体,甚至社会的了解中发现自己的需求,引发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孙宇老师在上《市场经济的一般含义和特征》时首先设问: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很多人到阿坝州来旅游,问阿坝州的旅游有为什么这么红火?阿坝州有什么特点和优势?让学生从阿坝州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过度到经

济学上的资源指的是什么。使学生首先从实际生活出发对当堂课的经济概念在感性上有初步的认识,继而引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我校青年教师通过指导使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等习惯,并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让学习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互动

1.教学互动需要合理调节

教学互动应该是有序的。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课堂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一潭死水,缺少生机;要么吵吵闹闹,杂乱无章,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显得”窘迫无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收获甚少。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职责。课堂教学能否有序进行,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均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有效调控。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当学生沉浸在课堂

的氛围中具有了强烈的参与冲动后,当学生自然流露出表达的激情和冲动时,课堂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时,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控制好互动的秩序和节奏,避免失去控制,造成乱哄哄的“课堂民主”假象。如孟琳老师在讲《投资——居民的储蓄目的》一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科学理财和理性理财的能力。因为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发言踊跃,畅所欲言,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如果此时教师不加控制,课堂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所以教师是教学互动的主导。但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其中包括引导性的服务,就好像是好导游,要让观赏者走最少的路游览到主要的景点。

2.自主选择促进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学生成为最大的赢家,并在互动中自然生成成功的愉悦。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会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由此获得体验成功的愉快。如在孙宇老师的课堂上,在讲到适度消费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质疑贷款消费,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来分析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化难为易,使学生在不断的探讨中对实际生活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在孟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课前主动调查了家和学校附近有哪些储蓄机构,感性的认识到商业银行的性质及种类。并提出疑问:把钱存在银行了是否安

全?为什么我们存取款有1米的安全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并得出结论。还有同学依此出发,提出如何防范金融电信诈骗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对自有资金安全防护意识。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生自己提高了防电信诈骗的安全意识,通过学生回家后的宣讲,他们的家人也会受益匪浅。

3.在角色转换中互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更需要放下成人的心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如让学生当一当”老师”,教师则自己做一做”学生”,这是简单又有意思有意义的角色转换。我校青年政治课教师在本年度的课堂上每节课上都会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分组探讨的结果,展示他们学习的收获。

教学互动需要师生角色的互换。这不仅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学生敞开心扉、袒陈胸臆,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信任。只有教师认真倾听,才能换来学生的认真倾听;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尊重,才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尊重。

总之,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必须调动学生的一切主观的积极的要素,另一方面,老师也必须修炼好自身的内功,探讨学生“我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等。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许惠英,张广宇主编《中等师范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05月。

李秀伟著《教育言无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中职德育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职德育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5-07-07T14:00:26.1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喻莉妮[导读]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不佳。喻莉妮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湖北远安444299 一、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迫切性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不佳;不安心学习,经常迟到、旷课;时常以各种借口请假,想方设法离开学校,逃避学习;即便是来到学校上学,课堂上也是“三无”人员——无笔、无本、无书,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课堂,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每个班一星期只有两堂课的政史地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1.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创设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先行条件。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努力扮好“导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过程,科学地安排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尽量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因此,活动化教学对德育教师的活动策划、活动组织、活动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新活动形式,进行活动化课堂教育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加变为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提升。 (1)表演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人生AB剧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因此,人生AB剧这种教学手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征。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2)视频欣赏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往往一看到课本就头疼,而视频欣赏能够利用其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高容量性以及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语言交流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重点以课堂讨论为例来对语言类进行探讨。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说,讨论较之提问,学生参与教学的覆盖面相对更大。因此,课堂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保证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作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突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记住,课堂讨论不仅是一种形式,充实着教师的参与与学生的活动,它还是一个完善的课堂环节,需要去伪存真、存同求异。 (4)社会实践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动手制作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动手活动,如动手游戏、制作贺卡、制作手抄报、制作个人简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活动的实施,总结出了动手制作类教学模式的具体经验:①教师要提前作好全面、细致的准备;②教师要选取正确的动手制作对象;③教师要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让学生“动手”。 三、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效及反思 课题组选取了九个班进行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由九名课题组成员教师对本班学生采用表演、视频欣赏、语言交流、社会实践、动手制作等五种活动形式进行德育课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融入课堂,参与互动,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德育观念得到内化,学生行为习惯逐渐好转,充分证实本课题研究试验是成功的,探索是有效的,成效是较为显著的。 视频欣赏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在全校得以推广。学校政教处征集适合学生观看的德育视频,每周播放一次,深得学生喜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守法教育、珍爱生命的教育、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尊老爱幼的教育、学会感恩的教育,学生感受深刻,教育效果较好。 在进行活动化教学模式操作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德育活动的设计。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必须注重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道德的发展。 (2)德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形式是达成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德育活动的形式越活泼越能体现德育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 (3)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活动课的顺利实施,取得成功,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活动之前。学生必须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第二个环节,活动实施过程。要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第三个环节,活动体验。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世间存在的东西,直接感知和体验德育目标,升华德育主题。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

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

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 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变得 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影响着学生持续学习的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在初中教育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基 于学生的特点,通过创新策略去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必须 转变德育教学理念,创新德育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各种思想的形成期,可以说是“灵魂发育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其自身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中考制度的压力使得我国的初 中德育教育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德育功能的有效统传统的 宣讲式的德育教育,严重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培养的规律,使得学生会说不会做,没有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 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各种思想观念在这种环境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物质主义等等不良思想的蔓延与充斥,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对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使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提高教学的效率。 德育教育中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通过对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对促进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加强情感上的交流,注重情感教育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来说,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式地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例如,在进行德育教育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存在的困惑或问题,也可以以不记名的形式将自己的问题写到纸上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为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在教学实践中 我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上的特点进 行工作。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 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 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就拿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每一堂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纯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自觉的把德育贯穿于自 己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有些人认为差生:差!太差!贬之曰:“屡教不改”。我认为:“屡教不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说教、训斥太过频繁,教不得法;二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要想消除学生的“逆 反心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少一些不耐烦的脸色,多一些关切的目光。同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更要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表扬。 其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指出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并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饿、具有不同气质和个性,这就 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掌握不同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和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探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超越效率的局限,回归人的本质。叶圣陶曾经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尽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决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学的显性效果并不可取。课堂教学需要一场新的转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还原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站在长远、终身且面向未来的立场去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的悲剧发生。 一、明确身份与做法 在当前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是深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学习中养成,教师则是核心素养实施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具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意识,有真正做好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意愿,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使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 其次,教师应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素养对校本课程进行合并、归类,积极开发素养型课程,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促进知识、能力

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再次,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形成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最后,教师要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落实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行为,应主动探索多级课程管理体系。 教师是课堂改革实践者。素养教学之一是教学即研究。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学科及生活;教师研究学生的思想,让教学引导学生研究;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课程与社会结合,由此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 教师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变更课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应表现为:首先,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教师的教可能只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 其次,教师优化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设疑---质疑---解疑”,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后,整合学科课程。教师应该打破学科知识过死、过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9T10:48:04.3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作者:李伟宏李凤岐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李伟宏李凤岐(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其中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景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通过这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而又行动起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生活感悟与体验,得到心灵和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唤醒更多德育教师参与“活动体验式”教学。心动而又行动起来! 关键词:活动体验;情境设置;反思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064-01 教育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中职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中职生成长的环境往往更是精神上的盐碱地。职校老师更客观看到中职生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更偏重近期表层的教育要求急于让他们增加知识改善行为习惯。许多老师都是很负责的都很敬业,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而且教育技巧也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中职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不仅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希望与老师分享生活感悟和心理体验,得到心灵的滋养。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生活导师,而不仅是知识的传声筒。如果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其教育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中职生往往缺少别人的肯定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许已结上冰层,但只要我们老师换一种思路,在了解和体谅学生处境与想法的基础上,从学生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方面入手,借助于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行动努力,就可能取得心灵与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在德育课上让他们心动而又行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曾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做一番尝试,放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职业的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任务,并启发他们思考总结学习的收获与值得改进之处。通过一学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德育课堂实效。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意识与能力水平 活动设计其基本宗旨并非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信息,而是借助于切实的案例和相关的自主探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能力水平。 经过尝试和结果反思,使我认识到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追求不能用停留在一般性的只是信息层面,而应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表现上来。如果选择典型的行为样式来表达和衡量教学目标就可以把德育教学目标具体化并更有助于指导教学,下面我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为例。这门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活动设计见下表: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参与以上行动项目,并达到相应要求。这一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优于以往的听讲式教学。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境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 (―)情境设置:德育课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案例描述和场景设计。前者可以从学生与教师用书中获取,具体的呈现方式有直接描述(可让口才好的学生来讲述)、参与性倾听、角色扮演三种。场景设计则是每一节教学的活动场地和组织方式的安排,其中既有教学设施、场地、工具材料的准备,也有分组和小组活动方式的安排。 (二)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体验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回顾自己的经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行动效果能力水平。每章节都设计至少两个典型的行之有效活动方案。 (三)反思交流,每次课结束时都有汇报展示,分享交流的环节,并要求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即使“失效”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反思讨论,意识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注意:教师要激励学生,用赞美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四)小组活动,把一个班分成4-6人左右的小组让学生个人作为成员在小组内活动、交流,并进行必要的分工,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沟通互动,达到有效互助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小组总结汇报,既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老师课堂管理的压力。分组的方式可多样化,如报数法,随机拼图法,生日法等轮换使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但每次要多费些时间。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激发潜能,把握机会,主动尝试,实现学生心态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从而既能主动地采取行动,也能顺利地就业,为将来发展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三、活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操作规程和实施这个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2.每次活动后,要安排5分钟总结环节,让学生发表本次活动过后的体会,让学生在“说”过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这样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同学也能有所分享活动的快感。 3.每次活动前都要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如不习惯于小组教学的班级,开始分组时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进行准备,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小组活动的任务,分工时限和活动原则。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以便小组活动更顺利有效。还有做游戏活动时,学生可能积极参与游戏却不肯静下心来,课堂掌控很重要,注意时间分配。 4.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做好正确评价并及时评分。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时,我们教师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学生做不好的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多以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生活导师,让学生爱上你的德育课。做到每位学生心动而又行动。 体验式教学尽管备课很辛苦,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得到这种收获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准备与重心由教材内容转移到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上来,不仅学生课业更积极地参与,得到更有效的活动指导,老师也可以提升更高级的教学能力――学习情境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从学生活动中得到丰富反馈等等。经过不断的这种教学实践,相信每位教师不仅任教水平会突飞猛进,而且也会提升职业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老师常有一种无奈,虽然职责是教会学生工作,而自己却不会“工作”。因为职校老师大都只学过书本知识,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从体验来看,进行问题或任务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也有助于改善老师自己的学习管理,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活质量。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德育存在真空地带 让学生着装得体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着装得体既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良好风貌,是一项德育工作。然而,由于难以实施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穿校服不系扣子”等现象成为了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真空地带。不独是着装失当,其他方面亦有管控真空或管控失灵的现象,比如在校园内吃零食、喧哗打闹、浪费饭菜等,尽管“禁止……”写入了守则,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禁止。要想改进这些方面的德育效果,必须发挥学校文化的功效。 二、学校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穿校服不系扣子的现象,既是一个德育问题,又是一个学校文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育与学校文化互为因果关系:既可以说是因为德育工作缺位,故而导致了学校文化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因为学校文化构建的乏力,从而导致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因而,我们需要先在理论上梳理清楚学校文化与中学德育的互动关系。 1.德育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创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校园作为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虽然与外界存在一定的隔膜,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中学生是非常活跃的文化消费者,容易在大众文化的自由、个性、时尚等极度煽情的口号中放逐感性欲望,在眼花瞭乱的文化碎片前迷失自我。社会上的新名词、新潮流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进校园;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也都带来了不同的习惯和观念。这些充满社会性、时代性的新生事物的不断涌入,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都是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震荡,给价值观培育和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认清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穿校服不系扣子为例。这种穿法是中学生受休闲时尚文化、嘻哈文化、街舞文化等潮流的影响,而对校服的穿法进行的所谓个性化设计。而这种个性化设计又由于学生的从众心理而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校园穿着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应该

德育教育方法十则

德育教育的方法十则 一、寓言启发教育法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土拨鼠哪去了》,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丢失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通过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抓住人生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使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鼓励代替惩罚法则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小学时,我很淘气、很好动,成绩也不好。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我高两年级的姐姐为了能多和我玩一会儿,就帮我把作业都写好了。第二天交出作业以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熬到数学课,老师将作业本发到了每一位同学手里,惟独没有发给我和另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只记得当时我脸色通红,觉得肯定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我低着头,紧张地等着老师的"判决"。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我和那位同学的作业本展示出来,并且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批改时遇到的最工整、最准确的两本作业,希望大家以后多向这两同学学习!"然后说出了我和那位同学的名字。在同学们羡慕和怀疑目光的注视下,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下课后,老师单独将作业本交给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以后你能够自己将作业完成得像今天这么好。"那天以后,每次写作业时,我都格外认真,甚至超过了姐姐的笔记,成绩也不断得到了提高,甚至在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起色。 事隔十几年了,对那位曾经鼓励我的数学老师仍心存感激,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忆起往事,实在无意指责谁,只是想敬告我的同仁们:您的肯定与鼓励,您漫不经心随口而出的一句批评,对您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是多么大啊…… ”

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媒体的飞跃, 第一次是从语言到文字,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第二次飞跃是从手写到印刷。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如今,媒体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转折点,即从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的飞跃。由于电子媒体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为此,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许多理论和设想,什么"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等等纷纷出台,尽管那些设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应用于教学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生中心论"与我国的国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面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变,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里,笔者提出"节目主持人"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是一个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_詹秀娟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 sity No .8,2010(Serial N o .10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8期(总第104期) 教育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詹秀娟(196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 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詹秀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新时期、新背景要求高校革新德育教育方式,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为间接渗透教育,从多层面、多维度实施德育 渗透教育。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专业课程;德育;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8-0043-02 德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对社会个体、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育,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高尚思想品德,符合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建设人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大学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融合统一,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应该按照社会价值标准把大学生培养、教化成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哲学视角认为,德育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理论目的和逻辑前提,同样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观察和评估自身的框架设计依据及方法依据。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就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获得自由体现,人的个性及各种需要、各种才能和潜在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人对社会的责任,是个人作为客体不可推卸的使命;自我价值则在于人的自我发展,表现为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因此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完美结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使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完美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必须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环境建设、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等等,而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 二、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专业课渗透教育 21世纪的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生活条件更优越以外,思想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个性强,有主见,单纯用灌输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接受你的观点并因此而改变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不仅仅是局限于报纸杂志,更多的来自互联网络和手机,互联网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更丰富,报道更及时。手机使得不同地域的学生间的信息沟通更通畅更及时,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与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眼界更宽,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会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只有自己认同的才会接受,不认同的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德育教育单纯地硬性灌输,不仅接受效果不好,有可能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方法,变单向说教为双向沟通,变直接灌输为间接渗透。 世界各国虽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都非常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也称隐蔽课程,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符合本阶级的德育教育。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 ·V ·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其特点就是在渗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渗透是隐性教育的直接体现,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渗透。 高校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专业课程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在专业课中加强德 · 43·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向大平建始县实验小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健

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小学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起点。 学校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

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 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就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阶段中小学德育内容,概 括地讲,中小学德育内容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将

这些德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 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榜样感召法、 疏导法、身教法、情感陶冶法,比较对照法和自我教育 法。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结合 校情,有机的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德育效果。 、逐1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有四点: 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科学的世2观。

页第共页17 界观。3、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是:全员育人(教师、学生、家长)、全程育人(所有学科)、全面育人(校内校外)。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走向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去掉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每册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涉及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诚信、谦逊、节俭、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是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奠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的教育。农村有句俗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水平,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实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升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点,注重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注重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重,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动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动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合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湖北房县职业技术学校冯耀武付祖强 【内容摘要】我校自 2014 年 3 月开始实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 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组织管理机 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同时结合导师制探索与实践新,开展一系列培训,邀请十堰市教科院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厘清了若干理论问题,明确了研究的 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与策略,导师制管理的相关运行制度、实践内容、对实践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通过 2 年左右的研究,我们构建了适合 中职学校的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 诚交流、以情动情;紧跟勤说、养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成长”的育 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 疏导”,做到既管招又管教,既管教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了整 体合作、优化学生管理的一种全员参与的德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取得了 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研究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 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并存在严重偏科现象,行为习 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又因社会对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 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一是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 乏信心。二是行为、纪律、卫生意识差。三是心理脆弱,缺乏内

在学习动力。四是不善于与人交流,勤俭自律意识差。 传统的由班主任单兵作战的德育模式已显单薄,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往往由于需要指导的问题生较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尴 尬情形。我们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实施的全员育人的导师 制可解决这个问题。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新形势下我校德育教学的新 路子、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 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 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学工处开展学生思 想教育工作的现状,让所有的教职工都自觉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道德教育工作,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职业教育德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 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 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 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我校学生实际的客观需求。 我校很多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氛围不浓,良好素养还未真正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