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就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构建起全新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由于中职招生长期处于恶性、无序的竞争状态,导致中等职校招收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而中等职校毕业的学生除部分同学参加对口升学继续深造外,大量同学毕业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业的建设者。因此,优化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本人根据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经历,现就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的要求在提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中职德育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职德育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5-07-07T14:00:26.1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喻莉妮[导读]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不佳。喻莉妮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湖北远安444299 一、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迫切性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不佳;不安心学习,经常迟到、旷课;时常以各种借口请假,想方设法离开学校,逃避学习;即便是来到学校上学,课堂上也是“三无”人员——无笔、无本、无书,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课堂,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每个班一星期只有两堂课的政史地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1.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创设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先行条件。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努力扮好“导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过程,科学地安排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尽量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因此,活动化教学对德育教师的活动策划、活动组织、活动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新活动形式,进行活动化课堂教育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加变为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提升。 (1)表演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人生AB剧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因此,人生AB剧这种教学手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征。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2)视频欣赏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往往一看到课本就头疼,而视频欣赏能够利用其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高容量性以及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语言交流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重点以课堂讨论为例来对语言类进行探讨。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说,讨论较之提问,学生参与教学的覆盖面相对更大。因此,课堂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保证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作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突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记住,课堂讨论不仅是一种形式,充实着教师的参与与学生的活动,它还是一个完善的课堂环节,需要去伪存真、存同求异。 (4)社会实践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动手制作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动手活动,如动手游戏、制作贺卡、制作手抄报、制作个人简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活动的实施,总结出了动手制作类教学模式的具体经验:①教师要提前作好全面、细致的准备;②教师要选取正确的动手制作对象;③教师要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让学生“动手”。 三、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效及反思 课题组选取了九个班进行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由九名课题组成员教师对本班学生采用表演、视频欣赏、语言交流、社会实践、动手制作等五种活动形式进行德育课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融入课堂,参与互动,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德育观念得到内化,学生行为习惯逐渐好转,充分证实本课题研究试验是成功的,探索是有效的,成效是较为显著的。 视频欣赏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在全校得以推广。学校政教处征集适合学生观看的德育视频,每周播放一次,深得学生喜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守法教育、珍爱生命的教育、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尊老爱幼的教育、学会感恩的教育,学生感受深刻,教育效果较好。 在进行活动化教学模式操作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德育活动的设计。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必须注重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道德的发展。 (2)德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形式是达成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德育活动的形式越活泼越能体现德育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 (3)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活动课的顺利实施,取得成功,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活动之前。学生必须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第二个环节,活动实施过程。要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第三个环节,活动体验。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世间存在的东西,直接感知和体验德育目标,升华德育主题。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

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

2019年德育精品课评课word版本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德育精品课评课 篇一: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201X兰山区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成绩前五名: 一组一号(92分) 课题:自我介绍(二) 评课:1、本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任务布置,到新课教学,环 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的操作效果较好,基本能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利用歌曲《年轻的朋友在一起》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利用任务《学生作品》找不足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利用《当堂测试》完成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检测。 2、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看,时间上设计得比较合理。给与了学生足 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不足之处:各环节间的过渡也略显不自然。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富有激 情,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在学生自我介绍的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让大家“猜猜我是谁”,不知是否能让课堂气氛更热烈一些呢? 一组十一号(91分): 课题: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评课:创新力度非常大的一节课。 展示环节很新颖也很成功,应该可以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教

师课堂中的一个亮点。教师通过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寻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任务的设计新颖有趣,教师精心设计“宝贝回家”网站站长 的招聘。同时招聘员的上场,立刻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爱心大比拼》的伊 妹儿组合到《刨根问底》等一个个环节的展示,每个设计的都很有趣味,能吸 引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到了学生间的层次差别,设置了任务的 难度梯度。 不足之处:教师普通话可以更好一些。 一组四号:课题《数据分析》(88分) 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天才头带引入,要 求大家跟着慢羊羊来学习数据分析中的排序和筛选。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 效果。在本节课课中设计了初赛、复赛、决赛、总成绩的排分表。增强了组内 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任务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最后让获奖小组发表获奖感言,让学生学会感恩。本节课中,从摆好鼠标、键 盘等一些小的细节。可以看到教师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一组五号:课题《数据的图表化》(85分) 评: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导入,活跃气氛,提高生学习的积极性。本 课目标明确,针对学生实际状态,合理处理教材。任务设计精当,具有实用性。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较有激情,课堂气氛也较民主,活跃。 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意识渗透生的合作、探索精神,注重生德育的培养,能运用 评价表等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时间超时。 一组十号:课题《数据分析》(84分) 评:首先以日本地震场面导入,布置四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 设计时,设计了全班的整体任务,当然这是最基础的任务,为了照顾学习较快 的学生,教师还设计了探究发展的提高篇,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掌 握程度完成相关任务,优差兼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也能 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法对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成绩后两名: 一组六号:课题《数据分析》(78分)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9T10:48:04.3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作者:李伟宏李凤岐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李伟宏李凤岐(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其中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景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通过这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而又行动起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生活感悟与体验,得到心灵和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唤醒更多德育教师参与“活动体验式”教学。心动而又行动起来! 关键词:活动体验;情境设置;反思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064-01 教育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中职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中职生成长的环境往往更是精神上的盐碱地。职校老师更客观看到中职生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更偏重近期表层的教育要求急于让他们增加知识改善行为习惯。许多老师都是很负责的都很敬业,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而且教育技巧也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中职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不仅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希望与老师分享生活感悟和心理体验,得到心灵的滋养。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生活导师,而不仅是知识的传声筒。如果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其教育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中职生往往缺少别人的肯定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许已结上冰层,但只要我们老师换一种思路,在了解和体谅学生处境与想法的基础上,从学生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方面入手,借助于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行动努力,就可能取得心灵与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在德育课上让他们心动而又行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曾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做一番尝试,放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职业的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任务,并启发他们思考总结学习的收获与值得改进之处。通过一学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德育课堂实效。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意识与能力水平 活动设计其基本宗旨并非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信息,而是借助于切实的案例和相关的自主探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能力水平。 经过尝试和结果反思,使我认识到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追求不能用停留在一般性的只是信息层面,而应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表现上来。如果选择典型的行为样式来表达和衡量教学目标就可以把德育教学目标具体化并更有助于指导教学,下面我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为例。这门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活动设计见下表: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参与以上行动项目,并达到相应要求。这一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优于以往的听讲式教学。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境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 (―)情境设置:德育课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案例描述和场景设计。前者可以从学生与教师用书中获取,具体的呈现方式有直接描述(可让口才好的学生来讲述)、参与性倾听、角色扮演三种。场景设计则是每一节教学的活动场地和组织方式的安排,其中既有教学设施、场地、工具材料的准备,也有分组和小组活动方式的安排。 (二)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体验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回顾自己的经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行动效果能力水平。每章节都设计至少两个典型的行之有效活动方案。 (三)反思交流,每次课结束时都有汇报展示,分享交流的环节,并要求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即使“失效”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反思讨论,意识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注意:教师要激励学生,用赞美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四)小组活动,把一个班分成4-6人左右的小组让学生个人作为成员在小组内活动、交流,并进行必要的分工,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沟通互动,达到有效互助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小组总结汇报,既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老师课堂管理的压力。分组的方式可多样化,如报数法,随机拼图法,生日法等轮换使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但每次要多费些时间。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激发潜能,把握机会,主动尝试,实现学生心态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从而既能主动地采取行动,也能顺利地就业,为将来发展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三、活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操作规程和实施这个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2.每次活动后,要安排5分钟总结环节,让学生发表本次活动过后的体会,让学生在“说”过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这样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同学也能有所分享活动的快感。 3.每次活动前都要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如不习惯于小组教学的班级,开始分组时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进行准备,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小组活动的任务,分工时限和活动原则。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以便小组活动更顺利有效。还有做游戏活动时,学生可能积极参与游戏却不肯静下心来,课堂掌控很重要,注意时间分配。 4.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做好正确评价并及时评分。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时,我们教师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学生做不好的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多以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生活导师,让学生爱上你的德育课。做到每位学生心动而又行动。 体验式教学尽管备课很辛苦,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得到这种收获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准备与重心由教材内容转移到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上来,不仅学生课业更积极地参与,得到更有效的活动指导,老师也可以提升更高级的教学能力――学习情境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从学生活动中得到丰富反馈等等。经过不断的这种教学实践,相信每位教师不仅任教水平会突飞猛进,而且也会提升职业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老师常有一种无奈,虽然职责是教会学生工作,而自己却不会“工作”。因为职校老师大都只学过书本知识,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从体验来看,进行问题或任务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也有助于改善老师自己的学习管理,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活质量。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德育存在真空地带 让学生着装得体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着装得体既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良好风貌,是一项德育工作。然而,由于难以实施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穿校服不系扣子”等现象成为了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真空地带。不独是着装失当,其他方面亦有管控真空或管控失灵的现象,比如在校园内吃零食、喧哗打闹、浪费饭菜等,尽管“禁止……”写入了守则,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禁止。要想改进这些方面的德育效果,必须发挥学校文化的功效。 二、学校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穿校服不系扣子的现象,既是一个德育问题,又是一个学校文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育与学校文化互为因果关系:既可以说是因为德育工作缺位,故而导致了学校文化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因为学校文化构建的乏力,从而导致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因而,我们需要先在理论上梳理清楚学校文化与中学德育的互动关系。 1.德育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创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校园作为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虽然与外界存在一定的隔膜,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中学生是非常活跃的文化消费者,容易在大众文化的自由、个性、时尚等极度煽情的口号中放逐感性欲望,在眼花瞭乱的文化碎片前迷失自我。社会上的新名词、新潮流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进校园;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也都带来了不同的习惯和观念。这些充满社会性、时代性的新生事物的不断涌入,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都是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震荡,给价值观培育和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认清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穿校服不系扣子为例。这种穿法是中学生受休闲时尚文化、嘻哈文化、街舞文化等潮流的影响,而对校服的穿法进行的所谓个性化设计。而这种个性化设计又由于学生的从众心理而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校园穿着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应该

德育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感恩伴我成长

德育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感恩伴我成长 德育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感恩伴我成长 一、指导思想 二、课程目标 “感恩伴我成长”德育课程在学校各个年级中实施,分为小学低段、小学高段,遵循学生身心和德育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度发展。学校通过感恩德育课程的发展目标的设定,让学生 感恩,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树立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增 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全面而又创新地传承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现设定我校学生感恩教育分段教育发展目标: (一)小学低段: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能表达自己的问候。具体要求: 1.对父母长辈会使用尊称。 2.回家主动向父母长辈问好;分别时主动与父母长辈说再见! 3.按时起床,并学会自己起床穿衣、洗漱等。 4.就餐时,懂得礼让(懂得就餐礼仪),如:先让父母长辈就座,能够主动摆碗筷。 5.学习自己整理书包与学习用具,不让家长送学习用品到学校。 6.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中秋节” 和“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时给父母长辈送上祝福。 (二)小学高段:不给父母添麻烦,能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善于表达自己的祝福。具体要求: 1.知道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成果。

2.学习自己检查作业,自己洗红领巾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能向父母、家人长辈表达自己的关心。 4.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碗、洗衣服、打扫 房间,整理房间等。 5.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中秋节” 和“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时给父母长辈送上祝福。 三、课程实施 我校感恩教育课程化的主要围绕几方面: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明礼仪风》,各学科渗透感恩教育、基于感恩的重大节庆活动、学生 感恩主题教育、社会感恩实践活动等。 (一)感恩教育实施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性 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使学生学会感恩,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2.知行统一原则。“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行动、实践使学生养成相应的 品德和行为习惯,丰富其体验,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达到知、情、行的统一。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发展和形成 感恩品质、感恩行为。 3.情感教育原则。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以激发情感为重点,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教育氛围,引发学生心灵、情感上的共鸣。 4.注重实效原则。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发展需求 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重视感恩课程 目标的落实,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重道 德教育的实效。 在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必须根除“说教””的做法,把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体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感恩时心理 和行为都有所成长。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学习主要方式有: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與智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任课教师应挖掘和融汇贯通,并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一、以人育人,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进行德育渗透部分学科教材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培养跨世纪人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灵活生动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二、以教材为载体,构建教育框架,把握契合点,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使课堂传递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地发挥。比如在物理课堂上,课本上的物理单位和定律有许多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有的学生会对此感到自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比如指南针、电磁现象等等。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战国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曾提到“磁石召铁”。1086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载了人工指南针的制造方法,这也是磁偏角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原子论”、“五行说”、“元气说”等,这说明他们很早就已经探讨了自然界的物质本质。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增强自信心与优越感。但是,学生心中又有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近代物理落后于国外呢?这是由于清朝实行了闭关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无法与外界进行知识与学术的交流。自我封闭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更扼杀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才导致了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新一代的青少年都热血沸腾,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培养了他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_詹秀娟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 sity No .8,2010(Serial N o .10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8期(总第104期) 教育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詹秀娟(196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 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詹秀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新时期、新背景要求高校革新德育教育方式,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为间接渗透教育,从多层面、多维度实施德育 渗透教育。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专业课程;德育;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8-0043-02 德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对社会个体、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育,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高尚思想品德,符合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建设人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大学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融合统一,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应该按照社会价值标准把大学生培养、教化成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哲学视角认为,德育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理论目的和逻辑前提,同样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观察和评估自身的框架设计依据及方法依据。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就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获得自由体现,人的个性及各种需要、各种才能和潜在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人对社会的责任,是个人作为客体不可推卸的使命;自我价值则在于人的自我发展,表现为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因此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完美结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使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完美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必须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环境建设、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等等,而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 二、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专业课渗透教育 21世纪的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生活条件更优越以外,思想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个性强,有主见,单纯用灌输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接受你的观点并因此而改变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不仅仅是局限于报纸杂志,更多的来自互联网络和手机,互联网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更丰富,报道更及时。手机使得不同地域的学生间的信息沟通更通畅更及时,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与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眼界更宽,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会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只有自己认同的才会接受,不认同的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德育教育单纯地硬性灌输,不仅接受效果不好,有可能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方法,变单向说教为双向沟通,变直接灌输为间接渗透。 世界各国虽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都非常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也称隐蔽课程,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符合本阶级的德育教育。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 ·V ·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其特点就是在渗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渗透是隐性教育的直接体现,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渗透。 高校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专业课程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在专业课中加强德 · 43·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瑞山联办小学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稿)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多年来,我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我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和市教育局下发的《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一)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二)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

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三)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同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董鹏程 组员:张继业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刘彦浩 组员:全体教师家长委员会 四、实施内容 1.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新泰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系

德育课评价

金老师德育精品课评课记录 大家好,刚才金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让生命之花绽放》。我相信金老师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活跃的课堂气氛,一定会给各位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金老师的这节课教师选取乡土教材,利用榜样的力量,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利用现身说法启发学生,用真诚感染学生,很好的渗透了德育教育。教学深入浅出,点拨得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充分的展示了“有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思品课。纵贯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一、从教学理念上看,突出了一个“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思考、讨论、展示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 二、从教法运用上看,抓住了一个“活”。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突出教师的"导",通过"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以"讲"代替学生的思考。金老师运用提问讨论法,较好地运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学技能方面来看,体现了一个“强”。这堂课显示了金老师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如知识点透彻,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能用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拓展、引导。能将本人与现实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联系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因为社会角色的变化担负不同的责任。 总之,金老师的这节思品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使我如浴春雨,如沐春风。让我们明白,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致力于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让我们的教学生涯与众不同!绽放光彩! 谢谢大家!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结合任务,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Have you ever pic ked up others’ things or lost anything?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湖北房县职业技术学校冯耀武付祖强 【内容摘要】我校自 2014 年 3 月开始实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 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组织管理机 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同时结合导师制探索与实践新,开展一系列培训,邀请十堰市教科院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厘清了若干理论问题,明确了研究的 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与策略,导师制管理的相关运行制度、实践内容、对实践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通过 2 年左右的研究,我们构建了适合 中职学校的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 诚交流、以情动情;紧跟勤说、养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成长”的育 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 疏导”,做到既管招又管教,既管教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了整 体合作、优化学生管理的一种全员参与的德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取得了 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研究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 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并存在严重偏科现象,行为习 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又因社会对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 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一是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 乏信心。二是行为、纪律、卫生意识差。三是心理脆弱,缺乏内

在学习动力。四是不善于与人交流,勤俭自律意识差。 传统的由班主任单兵作战的德育模式已显单薄,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往往由于需要指导的问题生较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尴 尬情形。我们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实施的全员育人的导师 制可解决这个问题。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新形势下我校德育教学的新 路子、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 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 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学工处开展学生思 想教育工作的现状,让所有的教职工都自觉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道德教育工作,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职业教育德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 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 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 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我校学生实际的客观需求。 我校很多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氛围不浓,良好素养还未真正形

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方案

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展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旨在以评促建,推动建设一批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示范引领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索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参评对象为体现学科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理念的一节课。由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所列课程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均可申报参评。 (二)参评的课堂要能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要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恰当处理文化知识和德育融入的关系。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申报时应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光盘。 —1—

教学设计以文字(含开发的PPT或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实录主要记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以文字形式呈现;教学视频光盘应包括现场教学录像和专家或同行点评录像,其中现场教学录像可以是多机位拍摄视频综合剪辑而成,但应完整记录该堂课的实施情况(小学40分钟,初高中45分钟),点评专家或同行不超过两人(时长一共不超过10分钟)。教学视频光盘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详见附件4。 (四)为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参与视频课拍摄的教师和学生有关课程视频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 三、报送材料及要求 (一)各市州教育局要认真组织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的申报和推荐工作,确保质量,并于2012年9月15日前向我厅推荐申报。 (二)每门课程每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推荐不多于3节课,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课程总计不超过5节课。 (三)报送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一份) 2、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每节课一份) 3、教学设计(每节课一份) 4、教学实录(每节课一份) 5、教学视频光盘(每节课一份) 请将以上材料纸质版、电子版和视频光盘报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教学视频光盘表面打印或粘贴标签注明学科、年级、执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