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地球科学

我所知道的地球科学
我所知道的地球科学

第一章绪论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地球科学同地质学是包容关系。地质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发展演化的一门科学,而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围比地质学要广。

地球科学基础是介绍和讲解地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规律的一门课程。学好本门课程对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要回答和解释有关地球的各种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地球的成因及其发展演化规律

这是一个基础课题,在世界上有众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尽其所学、倾其所力研究这一难题,但迄今为止仍无统一的定论。

地球是一个近圆球状的球体,倾斜在轨道上,每天绕地轴自转一周,每月绕地月系质心公转一周,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有一颗卫星即月亮,也在绕自转轴自转和绕地月系质心公转,形成地月行星系。在太阳周围并绕其公转的有行星、彗星等天体,形成了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个普通恒星系,太阳带领它的成员在绕银河系中心转动。银河系外有众多河外星系,在星系内外有众多的星云,以及其他的宇宙物质。

地球的成困与太阳系的成因及宇宙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为了揭开地球成因之谜,需要研究太阳系的成因,探讨宇宙的奥秘。

2、研究地球的结构

地球是一个圈状结构的球体。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研究者将地球由内至外划分为:内地核、过渡层、外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地壳又划分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地震时产生三种波即横波、纵波和地面波。横波不能在流体介质中传播。在地球由地表至地下2900公里处,地震所形成的横波中断,证明该处物质呈流体状态。

3、研究地壳运动及其规律

地壳运动也叫大地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迄今已有多家地质构造学说,如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地质力学、断块学说、镶嵌学说、地洼学说、地槽地台学说、收缩学说、均衡学说等等。现在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特别是在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上争论大,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

地壳运动使已形成的地壳物质发生了改变,这些物质包括矿物、矿体、岩体、地层及已经形成的构造等等产生了位移、变形、组成成分的改变、结构构造的改变。地层和

岩层等地质体发生塑性弯曲形成褶皱构造,发生破碎和位移形成断层构造。这些地质构造变化会引起海陆变迁,会引起矿产的形成、富集和破坏。地球科学要对地质构造的产生和发展演化予以研究。

地球已经形成46亿多年了,从有简单的孢子发展进化到人类生命。在各个地质时期所形成的生物及其组合不同,所形成的地质体及其组合也不同。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矿产特别是能源矿产形成于特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环境,产于特定的地层或岩层中。地球科学要研究地球发展史及其所形成的产物。

4、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具有磁性,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磁体。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在地质时期中,地磁场南北两极发生多次磁极倒转,而且地磁极也在移动。地磁场的成因及其变化与地球的成因和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在地球内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颤动,地球的颤动叫做地震。地球每年发生大大小小500多万次地震,其中一些大地震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地震成因的研究是预报地震的理论基础,地震成因不明就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和减少地震灾害。

地球内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在巨大压力下,熔融岩浆和其它一些物质喷出到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其景之壮观其势之宏伟。火山活动是地球活动的一部分,要研究火由成因及其活动规律,预报火山活动,减少和避免给人类造成灾害。

5、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物质研究只限于地壳。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各种有用矿产分布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中。

要研究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和富集规律;要研究矿物形成及特征和变化规律;要研究岩石形成及特征和变化规律;要研究矿床形成及特征和变化规律。

6、研究人类活动给地球所造成的影响

近代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采矿、城市建设和大型工程建设等等的飞速发展,使地球产生不平衡,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污染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球的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地球科学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减少和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

二、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经历了46亿多年的发展和演化。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所以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它自然科学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野外调查

由于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她球,不能将其放人实验室内进行研究。所以,地球科

学工作者应当到野外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2、实验室研究

通过实验室研究能定性和定量分析,处理野外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可以进行各种模拟试验,检验和推断所研究对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及规律。

3、大地测量

通过各种仪器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是对地球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能使地球科学工作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地球的广大区域资料,是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方法。

5、电子计算机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学科和各种技术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地球科学的研究也如此。地球科学工作者应充分掌握和应用这一技术。

6、综合分析

将调查收集的各种资料以及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取舍,进行归纳、类推和综合,对研究对象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包括前人已有的资料,也包括自己野外调查的资料和实验资料。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详尽、客观和系统地收集各种有关的数据、样品和其它资料。

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利用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检查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诠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由于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将地球的成因、发展和演化做出来,只能提出一些假说。对假说进行比较分析,哪一个假说能更多和全面解释所研究对象的特征,这个假说就接近真理。

四、学习地球科学的意义

1、地球科学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地球科学是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勘探学、采矿

学等等的基础性学科。学好本学科将为后续学科或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球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在资源的寻找、勘探和开采上的应用。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实践和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料、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等等。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首要位置,而现阶段的能源资源还主要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这些都必须从地下寻找和开采。

发展工业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原料保证,发展农业所需要的磷、钾等肥料的原料也是来自于地下矿产资源。资源的寻找、勘探和开采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二,在大型工程和城市发展建设上的应用。各种大型工程和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安全性评估及潜在风险预测离不开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三,在预报预防自然灾害上的应用。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水土流失导致的沙化灾害等等,这一系列灾害的预报预防需要地球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学好地球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于指导与地学相关的生产实践或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下册科学6.地球的形状

Mark 6.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 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 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 ll

数字地球:认识二十一世纪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21st Century 数字地球:认识二十一世纪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Al GORE 阿尔·戈尔 A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llowing us to capture, store, process and display an unpreceden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about our planet and a wide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Much of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georeferenced" - that is, it will refer to some specific place on the Earth's surface. The hard part of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flood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will be making sense of it. - turning raw data into understandable information. Today, we often find that we have more information than we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Landsat program, design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s a good example. The Landsat satellite is capable of taking a complete photograph of the entire planet every two weeks, and it's been collecting dat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spite of the great need for that informat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those images have never fired a single neuron in a single human brain. Instead, they are stored in electronic silos of data. We used to have an agricultural policy where we stored grain in Midwestern silos and let it rot while millions of people starved to death. Now we have an insatiable hunger for knowledge. Yet a great deal of data remains unused. Part of the problem has to do with the way information is displayed. Someone once said that if we tried to describe the human brain in computer terms, it looks as if we have a low bit rate, but very high resolution. For example, researchers have long known that we have trouble remembering more than seven pieces of data in our short-term memory. That's a low bit rate.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absorb billions of bits of information instantly if they are arrayed in a recognizable pattern within which each bit gains meaning in relation to all the others a human face, or a galaxy of stars. The tools we hav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nteract with data, such as the "desktop metaphor" employed by the Macintosh and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s, are not really suited to this new challenge. I believe we need a "Digital Earth". A multi-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planet, into which we can embed vast quantities of geo-referenced data. Imagine, for example, a young child going to a Digital Earth exhibit at a local museum. After donning a head-mounted display, she sees Earth as it appears from space. Using a data glove, she zooms in, using higher and higher levels of resolution, to see continents, then regions, countries, cities, and finally individual houses, trees, and other natural and man-made objects. Having found an area of the planet she is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she takes the equivalent of a "magic carpet ride" through a 3-D visualization of the terrain. Of course, terrain is only one of the many kinds of data with which she can interact. Using the systems' voice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she is able to request information on land cover, distribution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real-time weather, roads, 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population. She can also visualize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at she and other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collected as part of the GLOBE project.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seamlessly fused with the digital map or terrain data. She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on many of the objects she sees by using her data glove to click on a hyperlink. To prepare for her family's vacation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or example, she plans the perfect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 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 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 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6)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材分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研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 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教法与学法 教法:“探究——研讨”相结合 学法: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 将本课教学划分为四个分:对于地球,人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太阳每天会东升西落,每天地球都有白天黑夜之分?地球是方的还是园,或许是天圆地方?...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教科书上提到的几种假设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那么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呢?让我们了解主要的学说和观点。 (一).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课件出示地心说,同时出示阅读思考: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 “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托勒密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目的:这样的思辩过程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证据意识。) (二). 日心说 课件出示日心说观点,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哥白尼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了解了两种主要学说之后,分别对他们相应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四).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如果学生只想保留一、两种解释,那么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更多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直尺、铅笔 五、教学设计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课主要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乐于动手等优点,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去探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在教学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时,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去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全体参与评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体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模拟帆船远去实验证明地球面是球面”时,我准备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拿到的物品来替代帆船和地球。然后再根据合适的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可以用篮球或书本来做球面或平面,用笔做帆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会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任务自然能水到渠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了解世界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家乡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 (1)人类的家园——地球; (2)重负的大地; (3)我们能为地球作些什么; (4)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四个主题构成。 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三、教学措施

1、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3、发挥各种资源,如:光盘、网上资料等,让学生视野更宽阔,更好地主动探究相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2课时 第二课2课时 第三课2课时 第四课2课时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1 日教案总序号:10 课题 人类的家园—地球(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2、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生活的地球》优秀教案

《我们生活的地球》优秀教案 1.蔚蓝色的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妙,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假如你乘座宇宙飞船漫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

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5、你知道了什么?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同学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

冀人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5.20 地球的形状 教案

第二十课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 (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 (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 2. 观察地球仪。 (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 (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生活在哪里? 生:地球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板书)我们居住的地球 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分小组就不同的课题查阅了资料,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各小组将派代表为同学讲解不同的课题。确实各小组的准备都非常充分,他们甚至做了课件。为了讲课方便,老师把这些小组的课件穿插在了自己的课件中,各小组汇报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老师的课件。 好,各位同学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生:地球 师:关于地球,我们最先要了解的是它的形状。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生:圆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师:这是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从照片上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地球是一个球形天体。这一点对于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常识。但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板书:1、古代人类的认识 在古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有请刘斐文小组。 (学生结合课件讲解古代埃及人、印度人、人的地球观。) 这些人类“童年”的幻想,虽然幼稚,却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和探索。那时候人们有没有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生:没有 正因为如此,后来的许多现象,使人们逐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怀疑。 板书: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说到证明地球形状,第一个要提到的人,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家,名叫毕达哥拉斯。 板书:(1)毕达哥拉斯和船桅杆 这位毕先生很厉害,不仅是哲学家,同时也是个数学家。他呢,有一个爱好,就是去海边散步,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课件:船桅杆的变化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生:说明地球是圆的。 这就能说明地球是圆的?怎么证明呢? 生:做实验。 怎么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形状》创新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 地球仪、纸船、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出示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逐渐消失的画面。提问:如果这艘轮船一直向着同一个方向航行,它最终会到哪里去呢?学生猜想发表意见。你想不想知道正确答案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在1519年,葡萄牙有一个航海家叫麦哲伦,他就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自己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提问:麦哲伦的轮船从葡萄牙出发,绕了一圈后又回到葡萄牙,我们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地球到底是不是球形的。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 1、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一下。

(1)教师演示小船在地球仪上出港进港的方法,边演示边讲解。小船是由船身和船帆两部分组成的,从你面前开向地球仪的另一面叫出港。从地球仪的另一面向你开来,叫进港。仔细观察船在出港时什么先消失,什么后消失;船在进港时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学生分组实验。 说明注意事项: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眼睛看的位置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观察船帆和船身的变化。船行进的速度一定要慢。(教师示范观察方法) (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船的变化情况。学生实验速度较慢,给足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同学们实验做得非常认真,观察也很仔细。 (2)学生实验,小船在桌面上移动的情形,提出注意事项:视线要与桌面保持平行。(教师示范观察的角度)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猜一猜,小船在桌面上一直走下去,不拐弯,能否回到原地?交流汇报。 你们今天学会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力又提高了一步,以后继续努力。 提问:比较这两个实验船身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最后的结果又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教师:科学探究,不仅要会动手,还要会动脑。 教师小结:船在地球仪上出港时,船身渐渐地先看不见了,只看到船帆,最后连船帆也看不见了。进港时,恰恰相反,先看见船帆再看见船身;在桌面上移动时,帆和船一直都能看到,这与我们在码头看到的轮船行驶中船的变化是一样的。地球仪是球形的,说明地球也是球形的。这与麦哲伦的看法是相同的。 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们一样,用实验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努力吧!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认识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13、我们的地球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是小学科学学科三大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学习内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别宏观的,远距离的东西,仅凭教师对课本进行讲解完成教学非常困难,需要借助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学生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有了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班级共享等,提高教学效率。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和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表面概貌图景,并有助于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说出地球的形状。 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 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通过观察地球仪获得地球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课件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关于地球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地表形态、昼夜现象等),激发兴趣。 2、教师: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充满生机的星球。关于地球,你 都了解那些事情?还行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二)新课学习 1、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态的历史 (1)问题一: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请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幅图,了解古人关于地球形态提出的假设:“天圆地方”说和“天似鸡蛋,地似蛋黄”。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结论得出的原因。进行小车实验:学生分组合作,记录让小车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2)问题二:人类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读课本45页,科学在线。引导学生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带来很大方便。 2、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说说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教师提问“如何在班里准确的找出某个同学的位置?” 学生回答“第几行第几排” “那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出你所在的城市的位置呢?”。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并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 仔细观察地球仪,认识其它主要标识:地轴、赤道等;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三)课后作业 1、继续了解地球有关知识,把搜集到的资料支撑块卡片保存起来。 2、小组合作,制作小型地球仪(课本47页) 六、教学评价 评价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4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第2课过渡课,其中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模拟实验保留了四种假说。本课注重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并为后边几课继续探讨地球的运动提供了依据。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地球、水星、太阳等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为小组准备的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白天看到的太阳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你们知道他们三个存在着怎样的运动关系吗? 生: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哦!那你知道吗?我们人类得到这个观点可是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有谁了解古代的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吗? 生:不了解。 2、谈话:古代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师:本节课老师就带你走进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板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通过视频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我们的地球》教案

我们的地球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是小学科学学科三大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学习内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别宏观的,远距离的东西,仅凭教师对课本进行讲解完成教学非常困难,需要借助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学生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有了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班级共享等,提高教学效率。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和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表面概貌图景,并有助于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说出地球的形状。 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 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通过观察地球仪获得地球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课件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关于地球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地表形态、昼夜现象等),激发 兴趣。 2、教师: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充满生机的星球。关于 地球,你都了解那些事情?还行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新课学习 1、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态的历史 (1)问题一: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请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幅图,了解古人关于地球形态提出的假设:“天圆地方”说和“天似鸡蛋,地似蛋黄”。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结论得出的原因。进行小车实验:学生分组合作,记录让小车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 (2)问题二:人类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读课本45页,科学在线。引导学生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带来很大方便。 2、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说说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教师提问“如何在班里准确的找出某个同学的位置?” 学生回答“第几行第几排” “那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出你所在的城市的位置呢?”。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并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3.1我们居住的地球 文成县南田中学史春燕林华谢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 和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设计恰当的实验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 形状和大小。 二、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互助合作探究的精神。 2.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 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3.通过对地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 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1.正确客观描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探究并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篮球、笔、书本、光盘 教学环节: 引入:出示幻灯片1图片,播放音乐《包青天》。 师:对于包青天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吧,一次偶然的机会,包公和一个书生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到了现代。一天,这个书生和一个小孩发生了争执!我们一起看看! 播放幻灯片2 师:如果你是这位书生,你能提供哪些证据? 请同学们自学书本85页第三自然段2分钟,找出有力的证据。 学生讨论1、古代中国人 (板书地球不是球形的证据)2、古代印度人 3、古代巴比伦人 4、古代埃及人

古代中国人一直认为,天圆地方,地如棋盘,天如张盖,故称为盖天说。 北京天坛的建筑布局,铜钱的外形特点都体现了古人的这种认识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大象驼着,站在乌龟背上。再有几只大象顶住日月星辰,眼镜蛇可以为他们遮风挡雨,所以它是印度最神圣的动物,是神的化身。 印度人的蛇文化非常丰富。蛇舞、蛇村、蛇苗、蛇节等。如果以后机会,可以去看一看。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地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古代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来,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順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书生列出他的证据,然后得出了他结论:地不是球形的。 这时候包大人开始为难起来了,书生说的似乎很有理啊! 师:同学们,在你们眼中地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球形或者圆形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你们的想法和这个小孩不谋而合,现在包公要这个小孩给证据,既然你们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想请你们做一回“小律师”,帮这个小孩找一下证据?请同学们自学书本85页至86页2分钟,并仔细思考,尽可能多找出一些有力的证据。 学生讨论1、帆船实验 (板书地球是球形的证据)2、月食 3、麦哲伦航线 4、外太空看地球 证据1:帆船实验: 教室里没有大海,无法看到帆船远行,但是我们可以模拟。 请前后桌间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实验。 分工: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一人发言。 目的通过实验模拟帆船沿球形和平面航行时的差异,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材料球、木板、铅笔(上端代表桅杆,下端代表船身) 关键观察笔的长度变化和上段、下段消失顺序 操作如图.

浙教版科学七上我们居住的地球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课题1 我们居住的地球 感知地带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1)古代中国人的“盘氏开天辟地”,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个圆盾,由站在乌龟背上的三头的大象驮着;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空心山;古代埃及人认为星星悬挂在支撑于高山的天空下方,太阳乘船由河的东岸驶向西岸。(2)400多年前,麦哲伦用了三年时间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有力地证实了大地是一个球体。 (3)人类通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再次证实了地球是个大圆球(不是正圆球体),它是一颗有黄棕色陆地、蓝色海洋,被白云缭绕知识点1 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例1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 阅读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 ①“地球是个球体” 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下列认识顺序正确 的是 ( )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③①② 思路导引:由于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人类活动范围相 对于宇宙来说非常狭小,且又缺乏精确可靠的观测手段, 因此只能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在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 过程时,可以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简单分为:古代、近 代和现代,这样便于理解和分析。 解析: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 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认为天像一把 张开的伞,地像一个展开的棋盘;后来,我国东汉时期的 张衡的“浑天说”认为: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即: 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 包在当中,大地是个圆球,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400多 年前,麦哲伦用了三年时间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有力证实 了大地是一个球体。 空间科学出现后,美国的先锋1号、2号都测量过地 球的形状,得出:地球是个近乎球形的不规则球体。近年 来,人类通过造卫星、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再次证实 了地球是个大圆球(不是正圆球体),经现代科技测量得 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 为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答案:D 题练1以下关于古代人类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较为 正确的是() A.中国人——“天圆地 方” B.印度人——大地是一 题练2人类正确认识地球 形状的基础是 () A.人类的精神境界 B.一定的科学技术 C.丰富的想象能力 领悟:古代人 类之所以对 地球形状产 生不同的、错 误的认识,是 因为不同历 史时期,人类 的科技水平、 活动范围不 同所致,而一 定的科学技 术是正确认 识地球形状 的基础。 领悟:证明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