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语言与文学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八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八 一.今日回顾《小石潭记》《陋室铭》。 二.近义词辨析。 1.蚍蜉撼树:蚍蜉,一种大蚂蚁。撼,摇动。比喻不自量力。又作“蚍蜉撼大树”。螳臂当车:当(dāng ),阻挡。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2.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多用作形容词,与“精神”搭配。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3. 见机行事:机,时机,机会。看到适当的时机立即行动。 见风使舵:看风向改变帆篷方向。比喻相机行事,随机应变。多含贬义。 4.窃窃私语:私下小声说话。也作“切切私语”。 交头接耳:紧挨着头,凑在耳边低声说话。 三.文化常识 1.以、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4.《史记》是我国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5.《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6.《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史书。 【文化常识填空答案】 1.纪传体、编年体 点拨正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大部分是官修的。其他还有私史和野史。 2.编年体 点拨《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记叙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言论。同时,《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善于用简笔勾勒战争场面,生动畅达。 3.国别体 点拨《国语》记载了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的514年间的历史。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4.第一部纪传体 点拨《史记》中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史记》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 5.纪传体断代史 点拨《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6.多卷本编年体 点拨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018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18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命題單位:宜昌市教科院荊州市教科院 審題單位:宜昌市教科院荊州市教科院恩施州教科院 本试题卷共10页,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泄露。人们早已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用户的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 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落花生》试讲稿#(精选.)

《落花生》试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文学科的3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落花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分享了一篇精美的文字《落花生》。有谁还记得为什么花生叫“落花生”?(播放落花生的图片)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种花生、收花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吃花生、议花生环节。(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二、新授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大家四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3-13自然段。但是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找出一共几次议花生,都议了什 么? (学生读完之后。) 师:大家一起看一下第三自然段,从“实在很难得”,你看出来什么? 师:刚老师听到有人说因为我们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所以难得。 师:非常好。我们看一下第一次议花生。父亲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请全班同学们大声读一下。 (全班读) 师:我们“争着回答”说明什么。 生:都喜欢花生。 师:找出花生的好处有哪些?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的很迅速。 师:那我们联系生活想一想,花生除了文章中的那些好处,你还能举出花生的其他好处吗?(请一两位同学来列举) 师:嗯,他们找出了很多,花生重要的好处还有富有维生素,可以增强记忆力。师:花生这么多好处,大家喜欢不喜欢吃啊?花生有多少种吃法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生:答。 师:对,有生吃、煮着吃、炸着吃、还可以做成花生奶、花生酱等等。看来大家都是生活的小小观察家呀! 师:花生有这么多好处,还有这么多做法,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花生的好处吧。师:刚才是我们大家说出的花生的好处,父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齐读第十自然段。 生:看图片,对比一下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回答。 师: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把二者进行对比的? 生:回答。 师:回答不上来没关系,我们班有谁愿意当小老师帮帮他呢? 生:非常好!从位置、外貌、印象方面对比的。 师:小组内交流总结一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 (派代表发言) 生:好看与否、是否易于被发现、让人立刻爱慕。 师:我们能不能把“埋”换成“长”?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小学语文教师面试招聘暨赛课十分钟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新部编版四年级上16《麻雀》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暨赛课试讲稿 (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 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 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 可直接为我所用,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 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 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百度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6 《麻雀》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有利于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并懂得这样写有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3.知道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麻雀的图片,设问:认识这只鸟吗?(学生回答),对,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麻雀,它虽然没有孔雀那样漂亮的外表,也没有黄莺那样动听的歌喉,可在一只麻雀身上却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麻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会认6个生字。可重点指导:“拯”是翘舌音,“嘶”是平舌音。 (2)写字。本课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 嗅:不要漏掉最后一点。 躯:身字作偏旁时要变窄,撇画不出头。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1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分钟面试试讲稿《匆匆》

2.匆匆 一、预习作业导入: 1.计算自己渡过了多少个时日:4267 4689 2.老师也很好奇,昨晚被课的时候也算了一算,老师有点懒,用手机软件 算的精确时间:10232.04天 老师觉得这个时间也就一两千,没想到这么大一个数字,默默里,一万多 个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我躺在床上,时间便会从我的身上跨过,从我脚 边飞去。等我早上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样一闭一睁,一 天就过去了,嚎~ 这真是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匆匆(板书) 二、作者:分享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4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初二课文)。后来出版散文《春》(初一课文),《匆匆》写于1943年,《荷塘月色》(高二课文) 人物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听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同学自告奋勇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从课文中听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时间的珍惜、后悔、懊悔、无奈、忧伤、叹息) 补充:“回忆”。老师读这篇课文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坐在夕阳中的 对自己逝去的岁月无比伤感和怀念的人。 3.课文的题目是《匆匆》,你觉得在课文中最能体现匆匆的句子或字、词是 什么,把它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问学生这是写的什么东西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排比 (2)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起下文 (3)请你仿写一个句子。 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风儿停了,有再吹的时候;朋友散了,有再聚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 (4)作者用(燕子去了有再来时;杨柳枯了有再青时;桃花谢了有再开时)等自然迹象的更替,来说明(时光的飞逝),反思自己(八千个日子)的匆匆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对已逝时光的(留恋)和(惋惜)之情。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具体刻画时光飞逝的(匆匆),最后作者用(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表达了对自身的反省和勉励。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作业:找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浙江省台州市2019年4月高三年级调考语文试题(word版)

台州市2019年4月高三年级调考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根溯.(sù)源,中国散文的祖父祖母,并非文学,而是历史和哲学,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也就是说,中国散文的传承基因,浸有历史的骨血,含有哲学的精髓.(suǐ)。 B.今年“诚信春运”给“车闹”“霸座”等行为人戴上“紧箍.(kū)咒”,各地加大春运期间信用惩.(chéng)诫力度,及时公示违规失信行为,让他们“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C.寒冷的冬夜,羁旅异乡的人,用小刀缓缓削.(xuē)着一枚风干的荸.(bí)荠,渐渐露出瓷白的果肉,少时在水田里挖荸荠的回忆也渐渐走拢过来,与炉火一起驱散些许心中的乡愁。 D.在字里行间,穿越纸背的是典雅与豪气,一切都沐着阳光,融着祈愿,向着美好,一切都清新明朗,深挚隽永,难寻一丝一毫的矫.(jiāo)揉造作,没有片言只语的自怨自艾. (y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一3题。(5分) 提起科幻电影,人们自然先想到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似乎 ..中国的传统和科幻基本无缘。【甲】而《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幻结合更完美,我们有能力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乙】这部电影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中留传 ..甚广的“逃离”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拯救”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丙】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 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这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维度 ..。即便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呈现上还有瑕疵,但它开创的基于科学与想象的绚丽而宏大的叙事 风格,在娱乐之风劲吹的中国电影中可说是空谷足音 ....。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乎B.留传C.维度D.空谷足音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1

小学语文教师面试招聘暨赛课十分钟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新部编版四年级上10《爬山虎的脚》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试讲(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 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 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 可直接为我所用,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 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 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百度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0 《爬山虎的脚》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均"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等16个词语。 2.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儿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要求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曲",读一声。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其中,“操、均、隙、柄、瞧"左窄右宽。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隙: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得窄一些,第三笔是短竖,可以与第十画的竖钩对比记忆。 瞧:左边的“目" 要写得瘦长,右边“隹" 的第三横压着横中线。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说明: 1、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请用黑色签字笔将所有题的答案认真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五

2021高三语文复习每日10分钟极速热练五 一.今日回顾《醉翁亭记》。 二.近义词辨析。 1.明哲保身:明哲,明智,通达事理。原指明达事理洞见时势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后亦指为了个人得失丧失原则的庸俗处世态度。贬义。 洁身自好:洁,洁身,干净,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在一起。褒义。 2.目不斜视: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品行端正,遵守礼制。 目不转睛:凝神注视,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从容、自然。亦形容高傲,目中无人。文化常识积累。 三.文化常识 1.“少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汉宣帝许后葬于鸿固原,因其陵汉宣帝的杜陵,故称“少陵”。 2.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千米。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3.“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 4.“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的含义。 5.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文化常识填空答案】 1.小于 点拨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于陵西,并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2.“长安” 点拨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朝等均定都于长安。3.农业 点拨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4.“除陈布新” 点拨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5.上元节 点拨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常考识记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教师 招聘 考试 面试 试讲 10分钟 试讲稿 六年级 上册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1、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饥饿、是欺凌)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 (4)老师发现,你朗读的时候情感变化很大,能说说原因吗?(燃:高兴;灭:失望)是啊,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A、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B、谁来谈谈?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

2020届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2019.10)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论语·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有点儿!(白居易《琵琶行》) 2、按要求选择。(5分) (1)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打招呼的方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 B.“你好,我是XXX,你还记得我吗?” C.“你好,我是XXX,真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XXX,真高兴,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幅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请选择恰当的一项()(3分)(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丙送乔迁新居者分店开幕者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思想的空间

①思想需要空间,这是我在多年阅读以后忽然领悟的道理。尽管孔夫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也教导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背名言是一回事,明晰其中的道理又是一回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感到了为信息所驱使、所淹没的苦恼;读也读不完的书,看也看不完的报,使我们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 欠下一屁股书债。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 .....。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 ②我们时时为此苦恼着。 ③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 ④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图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是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翻,恐怕也要加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是如凶猛的怪兽,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宇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 ⑤信息时代造就了批量的信息傻瓜。他们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是这一代“文化人”常见的姿态。他们看起来倒也刻苦,但有点像伊索笔下那只犹豫不决的驴子;从一堆草料跑到另一堆草料,不知究竟先吃哪一堆更好。不同的是,那只可怜的驴子死在选择的不确定上,而我们多半要死在无力消化上。或者说,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被信息撑死,但精神早已丧失,与死去又有多少差别呢? ⑥英国路透社下属的一家公司,对1300名欧洲各国的企业经理进行调查,有4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据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测算,许多企业花费昂贵代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7%真正派上了用场。仅在英国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就要浪费3000万个工作日,折算下来,相当于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的信息生产总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信息上瘾与信息过剩现象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

五年级下册《桥》10分钟试讲稿.doc

五年级下册《桥》10分钟试讲稿 《桥》试讲 喀喇沁旗锦山第二小学王文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号试讲教师,我试讲的课题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桥》。我的试讲开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读并书写了本课的生字词,同时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的掌握情况。请看大屏幕,从这位同学开始开火车读一下,他读对了,其他同学请跟读。非常好,同学们对字音掌握的很好。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组形近字,你发现了什么?好,请你来说。奥,观察的察去掉宝盖就是祭奠的祭。这一组呢?你来说——尊重的尊和祭奠的奠,上半部分是相同的,只有下半部分不一样。像这样我们根据已经知道的字,通过对比的方式,记住生字的字形,这种办法很好。通过刚才的检查,发现大家对生字词掌握的很牢固,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指课题)桥一文中的老汉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浏览课文,选择最打动你的一处反复品读,并把感受简要的批注在相应位置。 (拍手)请坐好,刚才看到同学们批注的很认真,也很充分。那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感受。

请你来说,嗯!你从老汉站在水里,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句话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沉着冷静的人。 其他同学你还从文章的哪里感受到老汉的这种品质的呢? 请你来说——请坐,他能够联系课文的前面六个自然的的环境描写来说,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把一到六自然的读一下,感受作者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是啊,当洪水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的情况下,老汉站在水里;当人们像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向那木桥拥去的时刻,老汉站在水里;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一步步逼近的时刻,老汉像座山一般,站在水里。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来突出老汉的沉着冷静的。 那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沉着冷静呢? 请你来说—— 你是从老汉的话语中感受到的这种沉着冷静的,你回答的很准确。 你能把这段再读一次吗? “桥窄!排成一对,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多么铿锵有力的言语,多么沉着冷静的处置啊。 请同学们再一次把1-10 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老汉的这种沉着冷静的品质。 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 老汉除了这种沉着冷静的品质以外,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你来说——

浙江省宁波十校2020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精品

宁波“十校”2020 届高三 3 月联考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 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节目形态已经玩不出花,综艺节目亟.(jí)须引入第三视角,以弥补、调和纪实内容的单 薄.(báo),真人选秀+演播室观察的万能公式被证明奏效后,各大视频网站像抓住稻草一般 蜂涌而上。 B.扬州火车站建在扬州古城西北,这里山岗迤.(yǐ)逦,花木葱翠,扬州火车站就好像建在一片原始 森林中,尤其是在三月,葳.(wēi)蕤花木掩映着现代化站房,就像书卷打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 城的一角,给人以美感和遐思。 C.夹杂着方言、俚.(lí)语、古语等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他似乎就想 在一泄千里的语言洪流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màn)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 D.尽管微软努力劝诱、说服以及采取各种激进的方式来推动升级,但在全球范围内 Windows 7 系统依然有数亿忠实拥趸.(tǔn)。毋.(wú)庸质疑,Windows 7 系统是微软最受欢迎的系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3 题。(5 分) 在秦岭的庇护下,【甲】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森林繁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长安更是有八水环绕。随着长安人口逐渐增加,大唐各种“建建建”,城内建筑不断增多,官僚贵族大.事.营建豪宅,需要大量的木材。早在李商隐之前的盛唐时代,秦岭的大树就已经被砍光了。 【乙】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年间,“近山东(秦岭北坡)无巨木,远求之岚、胜间(山西、 内蒙一带)”。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

河北省巨鹿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第一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K12高考语文模拟】浙江省2020届高三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浙江省高三百校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部答案写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美经贸磋.(cuō)商中,美方抛弃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和信用,罔.(wǎng)顾事实,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严重威胁国际谈判的互信基础。 B.华为“鸿蒙”系统具有低延时性,其反映时间可以控制在五毫秒以内,甚至达到亚毫秒级别。据悉,“鸿蒙”一词语源于《山海经》,意指天地不分之时的混.(hùn)沌元气。 C.曾经,海南马自达也算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中艰力量,在与马自达分道扬镳.(biāo)之后,海南马自达改名为“海马汽车”,失去了技术支持的海马汽车并没有马上一蹶不振。 D.第九号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从各家媒休刊载.(zài)的照片来看,不少汽车遭遇飞来横.(hèng)祸,它们或被刮下来的硬物砸中,或被积水淹没,车辆损伤比较严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5分) 【甲】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 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 ....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对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篇幅,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乙】如蔺相如劝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建议赵王以璧易城,分析利害,提出 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方寸不乱 ....;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丙】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 当,充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辫的外交家风尚 ..。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淋漓尽致 B.似乎 C.方寸不乱 D.风尚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市场尤其是网络平台上,智能门锁品牌众多,价格相差悬殊很大。同时还出现了号称能打开智能门

【绝密原创】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4)

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10-4)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劫,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