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

台阶又称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型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

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其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月台与台明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正座月台的高度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而包台基月台要比台明低很多。

栏杆又称勾阑,起到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古建筑各种柱子名称与简介:

1、檐柱,在屋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在外的称为外檐柱,在内的称为内檐柱。按清式营造则例,檐柱高60斗口,直径6斗口;或高等于面阔的6/7,口径等于柱高的1/10。

2、角柱,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一个建筑一般只有四根角柱。

3、金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称为金柱。金柱按其内外位置,分别称为内金柱、外金柱。按清式营造则例,金柱高60斗口加廊步5举,直径=6.6斗口。

4、山柱,在山墙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称为山柱。按清式营造则例,山柱直径=7斗口。

5、中柱,在建筑物中线(横轴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除山柱之外的,统称中柱。按清式营造则例中柱的直径=7斗口。

6、童柱,安置在横梁或枋之上的短柱称为童柱。按清式营造则例,童柱直径=6.6斗口。

7、瓜柱,安置在上下梁之间的短柱,称为瓜柱。

8、通柱,直通上下层的柱子称为通柱。

9、蜀柱,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安置于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桁的短柱。广广义上来说,童柱、瓜柱和蜀柱是一个意思。

收分与侧角

收分是指柱顶径小,柱脚径大的一种比例关系。古建筑柱一般都做成顶径略小,底径略大的形式,清称收分或收溜。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宋《营造法式》令“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如拱卷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由此可知宋只在梭柱上段三分之一处开始收分,至于直柱如何收分未译。

清式柱则是以整根柱子出发,由底径往上收,小式建筑一般按柱高的1/100收分,大式建筑按柱高的7/1000收分。

侧脚是指建筑物的最外一圈柱子的底脚,向外侧移动一定的尺寸,而使柱头略向内倾的一种做法,也有称为掰升。清式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如柱高3米,收分3厘米,侧脚也为3厘米,即“溜多少,收多少。”由于外檐柱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中轴线,而柱头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在平面上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的情况,增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踏跺,又称“级石”,古建筑中的台阶,一般用砖或条石砌造的踏步,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称“踏道”。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御路,指为王或皇帝专设的或在特定活动中供其专门使用的大道,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中间设有御路的踏跺称带御路式踏跺。

礓碴,jiāng chá,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是将普通坡道抹成若干道一端1cm,宽5-6cm的坡,断面就像木工锯的锯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这样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更方便车门通行。城墙上的马道多采用这种礓碴形式,方便运输物品。

殿内柱子分布形式:宋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其实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

(一)、金厢斗底槽a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c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b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d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不大。

蒲县东岳庙正殿副阶周匝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宋式称谓),明清时期称回马廊,回廊。这种形式常用于地位较高、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台座。

平顺大云院七宝塔须弥座五代后周

北京香山一须弥座清代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较宋式为小。

门窗

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范围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又称为门脸、门面,说明人们对们的关注和看重。

门除了供出入外,还具有防卫功能,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安全。门的另一作用为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为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如房门、院门、城门等。

门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一是作为建筑物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门。

古代的门在人们的思想中占很重要的位置。门,族也。将门的朝向与整个家族的兴旺联系,形成了宅门风水观。《周礼·天官》对天子和诸侯的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凡诸侯三门有皋、应、路”。唐代更为做官的规定了门的样式,《唐六典》载:“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立不中门,行不覆阈,就是人不在门中间站立,也不应进门时踏踩门槛。

二柱门

北京十三陵的二柱门(棂星门),是一种划分区域的门,是分隔前朝后寝的界限。

平遥垂花门明清带有垂柱装饰的门

拱券门

太原崇善寺山门,拱券门,券 xuàn,为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太原崇善寺新山门——板门

山西太原文庙棂星门

乌头门

宋《营造法式》中的门的一种类型,也称乌头大门,表盒,阀阅,褐烫,绰楔,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此门用于官邸之前。

五台南禅寺大殿板门唐代现存最早的板门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板门唐代门板上有明确纪年的最早板门

门钉一般只在板门上使用,门钉原是穿插在门板上具有实用性的钉子的钉帽,钉子起结构作用,外露的钉帽被打磨成蘑菇形,逐渐演变成门上一种美观的装饰品。清以前,门钉的排列和数量没有规定,清对门钉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最高等级的建筑,纵横各9路,一般等级的建筑物纵9横7,最低等级的建筑为纵横各5路,平民百姓之家不得使用有门钉的装饰。

北京四合院院门

未使用门钉的,门钹,四个门簪刻字的垂花门。铺首也是板门上的一个构件,汉代就有此铁件,汉代的铺首全部为兽头衔环形状,无论哪个时代的建筑,兽面铺首始终是板门上的装饰构件。有一种铺首为素面,也称门钹,民间建筑中常见。

山西平遥真君府板门

门簪是连接门框的木构件,具有结构作用,在汉代时门簪就体现了艺术形象,汉代门簪一般为2至3枚,大多为方形;从唐代到元代,形式增多,主要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元代以后数量开始由2枚增加到4枚,外形更加丰富;清代注重门簪的装饰功能,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而且刻有文字。门上的匾额由门簪承托着。

板门,以木板为门扇,它是不通透的实门。使用板门的习惯一直流传到唐宋时期,山西的几座唐代建筑都是板门。元明清时的板门多为院门,在单体建筑中虽然格扇门已经使用,但板门还比较普遍。格扇门出现较晚,现存最早的格扇门实物为辽代时期的。宋代规定格扇门为“四抹格扇”,元明两代的许多建筑的格扇门为“五抹格扇” ,清代为“六抹格扇”。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隔扇门辽代隔扇门最早的实物见证三抹隔扇

隔扇门,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也称格扇门。明清建筑的隔扇,有六抹(即6根横抹头,下同)、五抹、四抹,以及三抹、二抹等数种,依功能及体量大小而异。通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大体量建筑的隔扇,多采用六抹、五抹两种,这不仅仅是为显示帝王建筑的威严豪华,更是坚固的需要。四抹隔扇多见于一般寺庙和体量较小的建筑,三抹隔扇多见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少见。有些宅院花园的花厅及轩、榭一类建筑,常做落地明隔扇,这种隔扇一般采用三抹及二抹形式,下面不安装裙板。

隔扇门结构示意

1、抹头,隔扇构件之一,处在隔扇边梴之间,即处在隔扇两边竖立的框木之间的横木。主要用来区分隔心、绦环板和裙板三大部分。根据抹头的多少,隔扇有四抹、五抹、六抹等之别。

2、隔心,隔扇的上部分,约占隔扇总高的五分之三,隔心由棂条组成,是通透的,有利于室内的采光,透气。同时,隔心是隔扇中雕饰最为精美的部分。

3、裙板,是隔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隔扇的下部,是一块近方形的木板,不通透。裙板上可以绘制彩画或雕刻各种花纹。在宋代裙板称作障水板。

4、绦环板,位于裙板的上下。裙板上下各有两根抹头,两抹头之间的板材就叫绦环板。相对于隔心和裙板来说,其高度或者说所占隔扇的比例要小得多。宋代称腰华板。

窗(chuāng窓、窻、牎),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事实上窗和户的本意分别指窗和门,在现代汉语中窗户则单指窗。“窗”本作“囱”(“囱”为俗字),即在墙上留个洞,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说文》说:“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

窗子的形式非常多样,主要有槛窗、支摘窗、直棂窗和一些空窗、漏窗等。

1、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在窗框内竖向排列犹如栅栏的窗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也是棂条最为简单的一种窗子形式。

2、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其特点是破字,它的窗棂是将方形断面的木材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一根方形棂条破成两根三角形棂条。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等。

3、槛窗,是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子,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立柱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墙体上安装隔扇,扇窗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向外开、关。槛窗与隔扇门保持了同一形式。皇家建筑的窗子多为槛窗形式,较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也多有运用。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直棂窗唐代

五台南禅寺大殿破子棂窗唐代

北京白塔寺大雄宝殿槛窗明清

中国古建筑图解

第一章屋顶 屋顶就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总起说来,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就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瞧,屋顶就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总之,我国古代屋檐的式样丰富多彩,屋顶的装饰也就是各式各样。屋顶的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别。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就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与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

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就是使用青瓦,并且就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悬山式屋顶在山墙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就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就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檩)挑于山墙之外。从外观上来瞧,这可以说就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就是两面坡屋顶的早起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就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古代斗拱的特征

古代斗拱的特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 一、何谓“斗拱” 1·“斗” 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 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

曲折线混合形的。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台基、门窗——古建文化

台基、门窗——古建文化 台基 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踏跺,又称“级石”,古建筑中的台阶,一般用砖或条石砌造的踏步,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称“踏道”。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 礓碴,jiāng chá,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是将普通坡道抹成若干道一端1cm,宽5-6cm的坡,断面就像木工锯的锯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这样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更方便车门通行。城墙上的马道多采用这种礓碴形式,方便运输物品。

宋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其实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

(一)、金厢斗底槽a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c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b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d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蒲县东岳庙正殿副阶周匝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宋式称谓),明清时期称回马廊,回廊。这种形式常用于地位较高、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台座。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 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 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 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 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 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 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 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 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 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 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 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 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 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智慧树2016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

智慧树2016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5 ?总??分??数?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3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基础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7 ?总??分??数?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2、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重点: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是故宫。 师: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 (同学回答,讲述。) 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 师: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智慧树20XX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5 ?总分数 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7 ?总分数 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色彩不绚丽 B.

色彩鲜丽 C. 气势恢宏 3 【多选题】(2分) 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 A. 10年 B. 清朝 C. 13年 D. 明朝 4 【多选题】(2分) 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 A. 考中状元 B. 皇后完婚 C. 出征武将 5 【单选题】(2分) 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国家长治久安 B. 国家统一 C.

中国古建筑图解-屋顶

中国古建筑图解第一章——屋顶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

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悬山式.jpg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中国古建筑中的飞檐斗拱介绍

飞檐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飞檐斗拱由飞檐和斗拱两部分组成。 飞檐指的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飞檐翘角其设计构图之巧妙,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仿佛地面有股气在托举着屋檐,使建筑有一种灵动感,让人赏心悦目。 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飞檐的作用: 1、通过飞檐,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2、因为飞檐的形状向上,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 3、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或灵兽,或祥云,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反复重叠直达需要承重的部位,就这样将外沿的重力传回支撑体。且经过层级叠加的方式分配着力点,使整个基础受力均衡。“斗”“拱”间全部是榫卯结构联接。 斗拱的作用: 1、荷载作用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增大挑出距离 斗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3、装饰作用 斗拱构造精巧,造形美观,也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斗拱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4、抗震作用 斗拱间是榫卯结合的,这是抗震的关键。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MOO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MOO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单选(1分)牌坊的主要功能是____。 A.艺术性和标志性 B.纪念性和宗教性 C.宗教性和艺术性 D.标志性和纪念性正确答案:D 2单选(1分)古建筑门头上的门簪的作用是什么? A.装饰 B.门当 C.户对 D.托匾正确答案:D 3单选(1分)世界上最早的纯木结构塔是那座? A.法门寺塔 B.佛宫寺释迦塔 C.大雁塔 D.虎丘塔正确答案:B 4单选(1分)中国古代单栋建筑以_____为最基本单位。 A.厢 B.间 C.房 D.进正确答案:B 5单选(1分)没有梁架的拱券结构一般常用于_____。 A.大型殿堂 B.塔 C.楼阁建筑 D.陵墓地宫正确答案:D 6单选(1分)下列对有关里坊制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里坊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唐朝开始被打破,但是方格网状的城市规划布局方式却一直沿用,影响后世。 B.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实行的一种特殊的规划制度。 C.里坊沿大街面禁止开设商店,里坊内也禁止一切商业活动。 D.里坊制是将城市中的居民居住区按照棋盘格的形式,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方格,每一个方格叫做一个“里”或一个“坊”。 正确答案:A 7单选(1分)北方民居庭院宽阔,南方民居天井狭小,其原因是________。

A.生活方式的原因 B.文化的原因 C.地理气候条件的原因 D.社会历史的原因正确答案:C 8单选(1分)华表不能出现在下面哪些地方? A.清东陵 B.明孝陵 C.关帝庙 D.故宫正确答案:C 9单选(1分)祠堂要建造得尽可能豪华,是因为____。 A.很有钱 B.互相攀比 C.有文化 D.艺术水平高正确答案:B 10单选(1分)颐和园万寿山前著名的长廊是用什么彩画装饰的?A.旋子彩画B.和玺彩画C.苏式彩画D.龙凤彩画正确答案:C 11单选(1分)猫弓背是那个省特有的封火山墙形式? A.湖北 B.江西 C.广东 D.湖南正确答案:D 12单选(1分)与外国园林相比较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中轴对称 B.自由布局 C.几何对称 D.辐射扩散正确答案:B 13单选(1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_____。 A.拱券式和土木结构 B.梁柱式和砖木结构 C.抬梁式和穿斗式 D.梁架结正确答案:C 14单选(1分)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建筑壁画的精品,其内容画的是_____。 A.道教人物 B.佛教故事 C.山水风景 D.花鸟鱼虫正确答案:A 15单选(1分)“庙”或“祠”是用来祭祀_____的。 A.佛教神 B.道教神 C.自然神灵 D.祖先或重要人物正确答案:D 16单选(1分)书院中也有祭祀活动,一般是祭祀_____。 A.佛教菩萨 B.祖宗 C.天地自然 D.重要人物正确答案:D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一、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历史渊源和作用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从西周到战国时代若干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及至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此外,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二、斗拱的称谓和组合 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一组斗拱和斗拱分件的演变,均有明确的称谓和划分。斗拱谓之“铺作”,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科”是清式《工程做法》的称谓;宋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朵”,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清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攒”,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拽架”或二“踩”。因在房屋构造中的位置不同,斗拱也有不同的称谓。位于外檐的叫外檐斗拱,位于内檐的叫内檐斗拱。在不同的柱头之上,斗拱的叫法亦不同,如在中柱之上的叫柱头铺作或柱头科,在角柱之上的叫转角铺作或角科,在两柱之间的叫补间铺作或平身科。其中最为复杂的是转角铺作或角科的斗拱了。根据斗拱前后、内外或左右的

挑出方式,斗拱结构又分为“偷心造”与“计心造”两种做法。所谓偷心斗拱,就是以最下层的栌斗为中心,向前后或内外两个方向上施斗、拱和昂,不施横拱;计心斗拱就是由栌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的叠垛挑出,属于复合斗拱,更具有复杂性。梁架计数:每向外增一檩为一步%架&;斗拱计数:每向外挑一层为一跳%拽架&。斗拱出跳,最后也要用令拱和耍头或衬枋头作为构架的收头,由栌头%坐斗& 算起,出一跳的斗拱宋代称为四铺作,清代称为三踩;出两跳,宋代称为五铺作,清代称为五踩;..出五跳,宋代称为八铺作,清代称为十一踩等等。跳出越多,建筑的级别就越高,当然,斗拱结构“愈复杂便愈美观”的檐下装饰效果,也便同时产生了。 三、斗拱的建筑模数的价值体现 斗拱构件,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宋式斗拱以“材、”定尺:材广%高&’( 分,契广%高&) 分。拱高’( 分,谓之单材,材上加,即拱高!’ 分,谓之足材;材厚%宽&统为’* 分,刚好是“斗耳”的口面宽度的分数。材广厚之比为#:!,这也是长期历史经验积累的最终结果,即使是现在,用料的断面尺寸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和制约。宋式构件尺寸大小,按“材、”大小共分为八等材,一等材用料最大,广九寸厚六寸,八等材用料最小,广四寸五分厚三寸。无论什么样的房屋建筑,只要说明用几等材,包括柱、梁、枋等等,只可依照《营造法式》的具体规定,便可拟定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了。 清工部《工程做法》将用材分为十一个等级,由六寸至一寸,每级差别为半寸。清制“不复有单材足材之别”,材高为材厚’* 分的两

关于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关于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是指1985年由《中国旅游报》发起并组织全国人民经过半年多的评比,这十个景区分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各个区域,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等,现在随来看看中国十大名胜古迹吧!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登上城楼,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可以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和风吹拂中的漓江,流云漫漫,风中摇曳的茸茸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千峦百蟑,尽人眼帘;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练,若置身空灵境界,清远无限。 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

冬雪中各具美态。西湖不仅独擅西湖之景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东西六宫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黄山群峰林立,有七

中国古建门窗及陈设

中国古建门窗及陈设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有精美的木雕,所谓雕梁画栋、曲栏朱槛指的也就是这个。山西、安徽、江南水乡和闽粤地区建筑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浙江绍兴、东阳一带的木工当年名扬天下;山西豪门富甲一方,其建筑奢华如非亲眼目睹都无法相 造型、结构受到建筑的影响,如果建筑是表,家具就是里,这种表里关系体现在造型和结构上一脉相承,如童柱、角替、须弥座即是家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语言和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表里和谐,里外呼应。 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门窗的式样也情趣大异。比如侨乡福建和广东一带,人们喜好在建筑上大施彩绘,所以闽粤地区出产的门窗常见

到有大漆绘就并加以纯金涂饰的。相反的,色调以青灰为主的江南水乡,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也以清新淡雅为美,因此门窗也少有彩绘,而往往以木本色示人。工艺方面中国南北地区也有差异。像浙江一带雕工发达,而浙江产的门窗上无论浮雕还是透雕,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历史上有浙江木工向山西迁徙的记载,所以在一些山西门窗上也能看到南方的秀丽风格。另外,江浙地区特别是苏州的工匠,其技 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接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

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牋_灯笼框(又名灯笼锦)是又一种常见的传统窗格图案,它是简单化、抽象化了的灯笼形象,周围点缀团花、卡子花等雕饰,图案简洁舒朗。灯笼框窗格中间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可题诗作画于其上,或绘梅兰竹菊,或点山水花鸟,清新 "龟背锦". 如,用蝙蝠、万字寿字组成"万福万寿"图案;使蝙蝠(或佛手)、葫芦(或石榴)、桃(或寿字)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用万字、柿子、如意组成"万事如意",在花瓶内插上月季花(或四季花),加上鹌鹑,表现"四季平安";兰花、灵芝表现"君子之交",芙蓉、牡丹表现"荣华富贵",葫芦或石榴或葡萄加上缠枝绕叶,表现"子孙万代";灵芝、兰花、牡丹花组成"兰芝富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