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的教育案例

先行组织者的教育案例
先行组织者的教育案例

1,概念: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原来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能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这个概念是奥苏贝尔提出来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要高于学习材料(下位概念),构建新旧知识的发生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有两种:说明式和比较式。它是根据已知信息理解新信息的一种教学技巧,该技巧的有效性向来很难确认,但它看来确有不少好处。先行组织者原则在以导入开始并以线性顺序呈现信息的学习情境中使用。如果听众略知或者布置与所教信息相类似的东西,那么说明式先行组织者就很有用;如果呈现新信息,则采用比较比较式先行组织者原则。

2,课堂片段:(一年级数学《平面的认识》)

师:同学们,大家好。看前面老师的手里都有什么呀?(老师在讲桌里拿出各种模具)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师:真棒,大家拿起自己手里的模具,正方体是哪个?拿起来给老师看看

生举起自己找来的模具。

师:真了不起,看来大家都还记得上学期的内容。大家摸一摸正方体一个面有什么特点?生:方方正正的,平的。

师:大家想一想怎么把正方体一个的面转移带纸上?

生:压平。

师:若再给你一只铅笔呢?

生:描下来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老师提醒一下。(用纸折)

生:用手折出痕迹,用泥印、、

师:真棒,但是老师今天只给大家准备了铅笔,请大家试试将你模具的一个面移到纸上。(生动手开始画)

师:好了,大家看屏幕,这些都是同学移出来的,这都是什么形状啊?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师:我们从三个老朋友的身上找出了三个新朋友——(指屏幕)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生:从它们的面上移下来的。

师:看,我们又找到了三个新朋友,看这个聚会多热闹,还有个新朋友来参加,它是?(展示图片)

生:圆形

师:还有一个朋友他是有三个小小尖的脚。

生:三角形

3,用时25分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引入新知识。学生之前学过立体图形,在学平面图形时,借助原有知识基础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

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测验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教学过 程 教学活动 阶段1 呈现先 行组织 者阐明本课的目的。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2 呈现学 习任务 和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3 扩充与 完善认 知结构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l 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 和原理 3 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 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 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 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 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细化设计四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是“选择”(Selection)、“定序”(Sequencing)、“综合”(Synthesizing)和“总结”(Summarizing),简称4S。 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的子

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从而为概要设计作好准备,这是ET的初始设计任务。 定序的目的是要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这既是概要设计和一系列细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贯串在这两个设计过程的始终,从而保证每次细化结果的一致性。 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即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应使学习者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乃至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在每一级细化过程中都将有两种形式的综合发生:内部综合与外部综合。内部综合用来阐明给定的细化等级之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外部综合则用来阐明给定细化等级内的主题和已经教过的其它主题之间的关系。 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ET中包含两种总结:一种是课后总结,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另一种是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之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 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选择为概要设计作好准备,定序为各级细化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以保证每次细化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和总结则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细化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②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 以某一节课的教学为例,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可说明如下(在下列步骤中并未列入与细化过程无关的其它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教学评价等): (1)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 (2)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3)如果概要内容较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 (4)顺序呈现按照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6)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7)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 (8)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 (2)“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就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来说,当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教学内容为上位观念时,其教学内容只是在组织顺序上和第一种策略(即组织者为上位、教学内容为下位时的渐进分化策略)不同(二者相反),而内容本身则毫无差别;另外,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先行组织者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推论出:不管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隶属于包容范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

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 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 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 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 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 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 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 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 与保持。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012-03-29 10:21:36)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交流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 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 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 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作为一种引导性教学手段,先于学习任务呈现出来。他能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并将两者有效的联系起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提不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而积极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的启发。 标签:“先行组织者”策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概念,阐述了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并呈现一个引导性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律、一段文字说明或者一段影像材料,是将旧知识和新的学习任务连接起来,这种具有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和命题揭示了某一种科学的数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一、利用故事先行组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用寓意深刻、轻松活泼或者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例如有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商人在谈生意,数学家对这位商人说,我打算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万块,但是在这个月里你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钱,第二天给2元钱,第三天给我4元钱,后一天的给我的回扣是第一天的2倍,请你慎重考虑一下,如果觉得合适,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合同。商人见此立马答应。然后让学生计算在这种方式下谁将获得利益,于是学生结合现阶段的学习内容,采用等比例数列开展计算,列出了等比例数列,1,2,4,8……229,想知道最终谁获利,只需要计算等比数列前30项和与30*10万元的大小即可明了。教师在举例这个故事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上述问题该如何计算,如果一项一项的求和计算量十分大,这时有学生指出可以先列出等比例求和公式再计算,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导等比例求和公式。 二、利用中間条件为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者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先行组织者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即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先行组织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60―1963年),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实验到《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的创立。在这个时期,奥苏贝尔与其同事以大学生为主要测试对象进行研究,虽受到肯定评价,但未广泛推广,且未给出先行组织者的操作定义和设计方法,故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第二个时期(1964 年以后),先行组织者理论得到广泛验证,扩大了研究范围,也克服了第一时期的方法局限性。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之后首先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运用,

此后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为教师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早已把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应用和方法等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的实现幼儿教育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需要 从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来看,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例如,幼儿虽然能够对“5+3”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利用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是数自己的手指才计算出结果是“8”的。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为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此时,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来实现,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学习进程中,个体的思维方向常常受一种心向行为的支配,这种心向行为颇似习惯性反应,可以缩短个体的思维历程。先行组织者具有制约心向特征与心理导向的功能。幼儿思维发展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提问中的应用作为第一个环节——发表问题,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往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谁来发表问题?形式与方法当然是千变万化的,效果亦是各不相同。最直接的,一些问题教材或课本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但更多问题则隐藏起来,这就要看教师的处理了。尽管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有些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势必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的导入环节或进程中加以提出。开放的课堂更多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发表问题。如:在《约数》一课中,我只提示这节课中我们要来学习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成员——约数,接下来则引导学生大胆地置疑:“什么是约数?”、“学习约数要具备哪些前围知识(已有知识)?”、“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好约数?”、“学习了约数在生活中会有哪些用途?”……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提问的能力,更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将之解决,大胆地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 但是,如果经常由学生来提问题,特别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久而久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过于套式化,显得单调,如我在接下来的《约公数》一课中,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语言稍加变化,由于以前缺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学生照样提出了与《约数》一课中雷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时更应注重提高自己提问的方法。基于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一特性,我们应让学生采用前后联系、比较、区别等多种方法,充分提取大脑里已有的数学经验,结合新知识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在《公约数》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公约数和约数两个概念相互链接,然后启发学生提出“公约数和约数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提与不提对学生解决新知识公约数及与约数的联系与区别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头脑中可能已经存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也一定存在与新知相类似的知识模块,即“相似模块”,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使这些已经存在的“相似模块”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被激活,并在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扩展、延伸,以寻找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联想链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信息,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信息尽可能多地发表出来,要充分利用启发、激励、表扬等各种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表问题的空

对先行组织者的见解

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为学生搭建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获得新知识。“先行组织者”策略就起这种作用。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绘图、新颖别致的实际问题、类比(或对比)对象、制图实验以及数学知识等作为“先行组织者”来组织教学。 关键词:机械制图;先行组织者;三视图 教学的一般策略是循序渐进,由已知领域通过相关知识作引导扩展到未知领域。“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正式的学习材料出现之前呈现,利用适当相关的、清晰的和稳定的引导材料作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有效策略,并认为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先行组织者”最先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 Ausubel)提出,它使学习的新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内的原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使学习的新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使它们同时起着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沟通作用及整合或重组新知识的作用。 《机械制图》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恰恰是中职学生的薄弱之处。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组织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而言,教学中设计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其目的都是为了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易于同化新材料,掌握新知识。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是计算机绘图课件、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制图实验、一种类比(或对比)对象或几何知识等。 以计算机绘图为“先行组织者”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数学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复杂的绘图方法、绘图技巧困难较大。因此,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选取与所授内容相关的、用手工操作难以完成的制图问题,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引导,可以对学生学习相关的制图知识起到桥梁作用,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案例1:用ARRAY(阵列)命令绘制五星红旗图案。教师可先将做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的文件打开,让学生感知计算机绘图功能的神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会作图方法的欲望,并激活他们的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四颗小五角星是怎样作出来的?并让学生动手尝试作出来。最后,教师总结,并向学生介绍四颗小五角星是通过阵列的方法作出来的,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作图步骤,并要求学生重做一次。之后要求学生用CAD软件绘制毛坯联合图,并简化零件图及简化毛坯图。 学生练习:用CAXA电子图板98绘图软件绘制摩擦片图。 以新颖别致的实际问题为“先行组织者” 机械制图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机械制图》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机械制图》课程中有很多概念、法则、原理都来源于实践,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但中职学生学习纯理论内容困难较大。因此,可以选取一些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际例子作为铺垫来引导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又符合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认知规律。 案例2:画螺栓的三视图 已知一个螺栓是由正六棱柱和圆柱构成的组合体,如图1,画出它的三视图。 分析:该物体是由一个底面为正六棱柱和一个圆柱组合而成的,主视图反映六棱柱的三个侧面和圆柱侧面,左(侧)视图

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可以看出,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先行组织者的应用

以某一节课的教学为例,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可说明如下(在下列步骤中并未列入与细化过程无关的其它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教学评价等): (1)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 (2)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3)如果概要内容较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 (4)顺序呈现按照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6)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7)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 (8)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 “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就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来说,当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教学内容为上位观念时,其教学内容只是在组织顺序上和第一种策略(即组织者为上位、教学内容为下位时的渐进分化策略)不同(二者相反),而内容本身则毫无差别;另外,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先行组织者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推论出:不管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隶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知识系统之下。这就是说,不管是按第一种策略(渐进分化)还是按第二种策略(逐级归纳)组织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习得知识的顺序不同,而关于该知识所习得的意义则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渐进分化”和“逐级归纳”正好是互为逆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仿照上述细化理论的思想提出便于逐级归纳策略实施的“归纳理论”。 归纳理论的基本内容也和细化理论一样,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和细化理论相比,其中“一个目标”二者完全相同;“四个环节”只需作两点小的修改: ①“选择”——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目的是要从中选出“初始固着点”(而非“初始概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资料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然后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在黑板上。 再如:高一经济生活的货币概念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商品”、“一般等价物”两个上位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

先行组织者的教育案例

1,概念: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原来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能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这个概念是奥苏贝尔提出来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要高于学习材料(下位概念),构建新旧知识的发生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有两种:说明式和比较式。它是根据已知信息理解新信息的一种教学技巧,该技巧的有效性向来很难确认,但它看来确有不少好处。先行组织者原则在以导入开始并以线性顺序呈现信息的学习情境中使用。如果听众略知或者布置与所教信息相类似的东西,那么说明式先行组织者就很有用;如果呈现新信息,则采用比较比较式先行组织者原则。 2,课堂片段:(一年级数学《平面的认识》) 师:同学们,大家好。看前面老师的手里都有什么呀?(老师在讲桌里拿出各种模具)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师:真棒,大家拿起自己手里的模具,正方体是哪个?拿起来给老师看看 生举起自己找来的模具。 师:真了不起,看来大家都还记得上学期的内容。大家摸一摸正方体一个面有什么特点?生:方方正正的,平的。 师:大家想一想怎么把正方体一个的面转移带纸上? 生:压平。 师:若再给你一只铅笔呢? 生:描下来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老师提醒一下。(用纸折) 生:用手折出痕迹,用泥印、、 师:真棒,但是老师今天只给大家准备了铅笔,请大家试试将你模具的一个面移到纸上。(生动手开始画) 师:好了,大家看屏幕,这些都是同学移出来的,这都是什么形状啊?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师:我们从三个老朋友的身上找出了三个新朋友——(指屏幕)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生:从它们的面上移下来的。 师:看,我们又找到了三个新朋友,看这个聚会多热闹,还有个新朋友来参加,它是?(展示图片) 生:圆形 师:还有一个朋友他是有三个小小尖的脚。 生:三角形 3,用时25分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引入新知识。学生之前学过立体图形,在学平面图形时,借助原有知识基础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在贯彻这种策略时应注意的是,不仅整门课程的内容(即学科内容)要按渐进分化组织,就是课程内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以及各单元之内的各种概念也要按照包容性递减的次序渐进分化地组织。 为了便于渐进分化策略的实施,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C.M.Reigeluth)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而且便于操作的理论方法——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简称ET)。下面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方法的介绍。 ①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按照渐进分化策略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概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概要。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内容,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内容中选出初始概要,这个初始概要就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是用来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固着点”。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细化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而不管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 一系列细化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概要不断进行逐级细化,逐级细化的过程就是逐级的同化、吸收过程,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第一级的细化是指对初始概要(即初始固着点)按“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作适当的扩充,使之变得更充实和更具体一些(扩充得到的新概念、新知识在包容性和抽象性方面都比“固着点”要低);第二级的细化除了是对第一级的细化结果(即起同化、吸收作用的新“固着点”)作进一步细化(而不是对初始概要细化)以外,其它过程和第一级相同。换句话说,每一级细化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通过每一次细化,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先行组织者的及教学应用举例的反思

先行组织者的及教学应用举例的反思 奥苏贝尔是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于1960年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这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他提出的主要理论还包括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同化理论等。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主张教师有必要在讲授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资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同时有高度概括性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关键内容。以此来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成为“组织者”。在教学中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从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迁移。在教学中先行组织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特点:更高的抽象性,更高的概括水平,更高的包容水平,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关联。虽然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教学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它仍存在不足,很多观点停留在假设阶段,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加以论证,并且先行组织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对所有学习都适用,如体育和机械学习材料的教学,还需要其它

方式来补充,先行组织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及适用人群不会太广泛,在一些偏远山区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就不可用了。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这一模式中的基本结构和教学事件包括: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阐明教学目的;呈现组织者;鉴别限定性特征;举例;提供前后关系;重复;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明确材料;保持注意;呈现材料)。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运用综合贯通原则;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阐明)。通过阶段式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醒学生主动将新知识与这些知识建立个方面的意义联系,从而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新知识。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新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形式有多种,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可以是一条定律、一个概念、一段概括性说明文字或一组实验。后来的学者对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有所发展,出现了图表式、问题式、口述式先行组织者、框架概念组织图、流程图等。新教材中先行组织者也呈现出多种形式。1.文字叙述先行组织者包括章节的引言、大纲和标题等,它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加以注意,提供先备知识,并使学生在先备知识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例如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的引言: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物质是固体。随着化学的发展,人工合成的固体越来越多,广泛应用与能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