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海陆的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7)(2)

2.2海陆的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7)(2)
2.2海陆的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7)(2)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非智力因素目标

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括,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采用课件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2、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投影课本的三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3,图上两个人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投影世界地图)大家看世界地图,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是否十分吻合?

同学们拿出地球仪和描图纸,在地球仪上描出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轮廓,然后用剪刀把轮廓剪出来,再把两个大陆的轮廓拼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学生动手做)

从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是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的,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1、魏格纳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的材料后,简单介绍魏格纳的故事。

(利用课件的演示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完整的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开始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请同学们认真看大陆的分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请同学们看课本P39-40的活动回答问题。(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生物的相似性作为证据,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只是后来才分离的)

布置思考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承转:那么,为什么大陆会发生漂移呢?

三、板块的运动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

(1)板块运动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2)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3)六大板块和六块大陆、四大洋的关系如何?

(4)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

2、结合P42-44的图2.20-2.24仔细观看板块的运动方向,然后小组讨论、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2)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3)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3、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你下个结论: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

4、活动: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大势将是怎样的。

教师:这一节课,同学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如果你回顾一下,其实在你准备问题的过程中,你已经阅读了课本,并掌握了许多知识;在你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你已经接受了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理论;在你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你已经在使用这一理论来帮助你认识世界。这就是人类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目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问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求知的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 一.沧海桑田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 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 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 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 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 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 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和地中海—喜 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 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 压运动)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 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 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 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 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 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 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 来的一种现象。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说出海陆分布特点。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能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准确规范地填出它们的名称。 3.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能力和填图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填图、拼图和绘图,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辨认七大洲的轮廓,辨别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和海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热爱世界的情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而且我们生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分布情况。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1.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洋与陆地 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卫星图片,之后让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阅读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1.海陆分布特点: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提问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复习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重点)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主要山系、海洋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复习过程 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3.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都处于不断中;③板块内部比较,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 (2)板块与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板块与板块继续碰撞。 热点考点聚焦 【例1】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是 【例2】(台湾是我国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答案: 【例3】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例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学用方法指导 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2.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下面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习题精选(含答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命题方向 本节主要考查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的关系,一般联系当前世界地震、火山发生地点,用本节理论理解。 【例1】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六大板块分布和名称。 澳大利亚属大洋洲,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如果对六大板块分布图不熟悉,难以确定是A 还是B。对照六大板块分布图很容易查找到澳大利亚大陆所属的板块。 答案:B 金钥匙:地理的知识点在文字中找不到时,别忘了查找相关的图。 【例2】(2000?淄博)台湾是我国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分析:主题主要考查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台湾省的位置。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典型例题剖析 【例1】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欧洲板块 剖析:此题考查的依然是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学生往往把板块的分布与大洲、大陆的分布混为一谈。这个题提到的阿拉伯半岛,属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上,但却属印度洋板块。学生们常常误认为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答案:C 金钥匙:大多数板块的分布与大陆的分布大体一致,如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少数例外的要特别注意,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例2】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剖析:本题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应用。根据这种学说,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联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逐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其中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欧大陆漂移分离,形成了大西洋。目前,这种运动仍在进行,大西洋在不断扩张。 答案:C 创新例题点拔 【例1】科考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 点拨:此题主要考察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及应用。 地下煤层是古代森林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多年以后形成的。现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洲没有任何森林生存,却有丰富的煤矿。只有一个可能,数年以前南极洲所处位置应是温暖湿润的温带或热带,后来由于大陆漂移到达现在这个位置。 答案: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只是后来的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例2】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中海与红海面积会出现什么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内容:“沧海桑田”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四、自学指导 (一)自学“沧海桑田”:完成思考题:学生阅读课本,先独立完成自主先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精讲点拨,重点讲解! 1、读教材36页内容 (1)“沧海桑田”D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A、填海造陆种田 B、比喻世事的变迁 C、比喻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 A、沧海桑田 B、海枯石烂 C、瀚海成沙 D、钻井采油 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读37页图2.12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 (2)读37页图 2.12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__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37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海陆变迁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其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 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7__________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

2.2海陆的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7)(2)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非智力因素目标 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括,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采用课件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2、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投影课本的三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3,图上两个人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最新《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最新《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1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3.9——图3.11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分布教案

海陆分布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洲大洋地图及相关图片 课前准备七大洲轮廓的剪纸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东西两半球 图,要求学生识别七大洲的 名称和有关大洲的分界线。 (强调正确书写地名)引入 新课四大洋读图回忆上节七大洲的知识,回 答问题。(学生书写大洲分界线 的名称)。试着说出四大洋的名 称和位置。 从图入手, 培养学生的 读图能力和 书写能力。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指导学生阅读东西半球图要 求学生正确说出四大洋的名 称,并指出位置。提示学生 先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做出 标记,做好记录。 1、“太平洋”图 2、“大西洋”图 3、“印度洋”图 4、“北冰洋”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 四大洋分别被哪几个大洲包 学生读图,明确四大洋的位置特 点,做好记录。 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北冰洋 通过观察记 录结论,培 养学生从不 同角度动眼 观察读图的 能力。 通过观察想 象,学生形 成自己的思 维,寻找适 合自己的学

围、面积大小、形状及所处的纬度位置。利用课本的四大洋图,指导学生填写四大洋周围的大洲名称。强记四大洋的特点,判别四大洋 的位置,在课本的图上填写四大 洋周围的大洲名称,然后对照地 图册检查小组交流, 统一思想。 小组选派学生代表利用投影进行 展示,试着说出大洋的位置。 习方法。 活动小结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最小的是__,纬度位置最高的是___,跨经度最多的是___,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___(它位于___洋中平均水深最浅的是____洋。(学生快速抢答) 衔接与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么,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呢? 拼图绘图攻克难点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检查各 小组的拼图活动进展情况, 并适时加以指导。 让学生观察完成的拼图,大 胆绘制地理简图,先画出赤 道、回归线、极圈,再画大 洲。(从纬度位置、海陆位 置分析大洲大洋的分布情 况) 七大洲的几何拼图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把准备好的 七大洲剪纸几何图形进行组合, 构成世界的海陆分布,然后小组 的每个成员独自绘制简图,要绘 出回归线、赤道、极圈等,最后 进行评比展示,说出大洲大洋的 相对位置。 培养学生的 观察想象动 手能力,学 会一些学习 的基本技 能。 强化训练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强 化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 的记忆和理解。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学生观察课件,依据航行路线说 出经过的大洲和大洋。在教师的 引导下,适当进行强化知识训 练。 培养学以致 用、迁移运 用能力;将 所学知识和 生活密切结 合,用来评 价学生的学 习效果。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7页的 “阅读”,海和海峡 教师巡视点拨,检查学习 情况,并及时释疑解惑引 导。 学生自学“海和海峡”。通过读 图,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能够 区分理解海洋、海峡的差异和联 系。 完成助学p46页中的第3、4题, 同桌之间交流。 培养学生自 学阅读材料 和读图的能 力。 成果展示 出示世界地图 抽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学 生找出世界一些重要的海和 海峡。如地中海、阿拉伯 海、土耳其海峡、马六甲海 (观察多媒体课件) 观察世界地图,选派学生代表展 示:在图中指出几个海和海峡。 (地中海、阿拉伯海、土耳其海 峡、马六甲海峡等,)。(简单 让学生“放 眼世界”, 培养读图能 力。为今后 的学习做基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知识点 新人教版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以上,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油田”,“盐类故乡”,“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重要基地。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 练一练 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3.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5.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法、假设法学习海陆的变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2.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影响。 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初中教师招聘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人教版)-推荐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说教学法、学法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 识点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下面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 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

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导入:有谁知道“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 化很大)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察觉到海陆的是变化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海陆是怎样变迁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 一、沧海桑田 2. 看教材图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由此得出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3. 阅读课本材料,了解魏格拉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4.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2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周围一片汪洋→6500万年前大陆与海洋分离→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状况 5. 参照课本图,讨论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太平洋将来的命运会怎样?(1:以前没有大西洋, 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的.2:太平洋会消失,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北美洲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