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它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个:

1. 年份的划分: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天,因此人们将一年分为365天或366天。这种时间的划分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例如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和商业的季节性销售。

2. 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度使得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不同。这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例如热带雨林和极地冰原。

3. 昼夜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不同。这种时间差异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例如国际贸易和旅游业。

4. 地球的黄道和赤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黄道和地球自转轴上的赤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纬线之一。它们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时间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航海和地图制作。

5. 太阳能的利用: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强度不同。这种能量分布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目录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造成地球公转自转的原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地方时 1.概念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1 高一地理导学案 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时间 总学时 课程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2.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学习重点: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学习难点: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学习流程☆前置补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情景导入“斗转星移”这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在不断变动着,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是在球面上运行。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好像每天绕地球东升西落。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预习交流 1 公转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公转的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黄赤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太阳直射点☆自学研读及探究探究一:为什么7月初太阳经过远日点附近,但我们这里却是夏季?探究二:黄赤交角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能引起回归线的变化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绘制下图:北回归线 赤道南回归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延伸拓展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0-/φ -δ /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φ——当地地理纬度;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 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在地球 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 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 己的时间。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 一小时。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 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 多样性。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 的地区温度较低。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 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 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 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 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 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这些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气候分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深度思考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约是23.5°。示意图如下:

高效速记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度”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5°;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深度思考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形成.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这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运动之一。地球公转现象的出现和太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因此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成为太阳系运动的重要组成。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着。公转运动的时段是365.24天,这就形成了日出、日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气象现象和季节变化。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太阳光线又抛射在地球表面,所以地球对太阳光的吸收会形成光热效应。由此,公转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地球公转与日、月、海洋的关系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地球周围的自然物质都会涉及到它的轨道运动,尤其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的作用下,会对海洋的潮汐、日食、月食、黑夜的出现等地理现象产生影响。例如:地球公转和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在一个日夜交替的地球上,当地转到太阳的正下方时,太阳空间的经线与当地的经线重合,这时当地的时间是正午,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二、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这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造成季节变化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的缘故,各个地区受到的太阳光强度不同,导致了气温的高低差异,从而形成了季节的交替。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例如:在中国,阳历的冬至日是12月21日,这个时候阳光照射到半球的表面面积最小,因此是冬季;夏至日是6月21日,阳光照射到半球的表 面面积最大,因此是夏季。在学习地理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气候类型、植被、农田等等,这些都与季节有关。 三、地球公转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全球各地地区的温度、压力、风速和降水量都是由当地的气候影响的。而地球的公转影响了地球表面以及大气层温度的平衡。地球公转轨道过程中,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强度是不同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例如:在赤道地带,阳光直射,温度高,使得那里的大气层内部携带有大量的湿气,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极地区域,由于阳光照射弱,使得那里的温度十分寒冷,形成了极地气候。而地球公转还会影响到大气循环和气压的分布,造成相应的季风气候、沙漠气候、海洋性气候等,对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之,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地球的气候、季节、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这一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在不同的季节中是不同的。当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即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的近日点处,我们所处的地区将进入夏季,因为太阳 光线直射地表的角度最大,所以能量最强。而当地球离太阳最远时,即地 球在椭圆轨道上的远日点处,我们所处的地区将进入冬季,因为太阳光线 直射地表的角度较小,所以能量较弱。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 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 太阳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点上都 会面对太阳。当一些地区的正午时刻正好是其所处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远日 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较长的白昼时间,即夏季,而当这个地区的正午 时刻正好是其所处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较长的 黑夜时间,即冬季。这种昼夜变化对于生物生活节律、农耕和人类活动等 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地球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由于地球公转的 运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在面对太阳时都会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的经度而 具有不同的时间。通过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使得世界各地的时间能够相对统一、这种时间差异对于国际贸易、旅行和 通信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太平洋上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地球不同地区纬度的差异,也决定了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和能量分布的差异。例如,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区由于受到太阳光线直射的影响较大,所以气温较高,呈现热带气候;而地球两极附近的地区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所以气温较低,呈现极地气候。这种气候差异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还带来了地球的年份和季节的划分。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因此我们将地球公转周期划分为一年,并以此计算历法和节气的变化。这样的划分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基础,也对于社会生活、农业和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变化、时间差异、气候特征和年份划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 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

果。(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 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或20°N 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的运动。 2.向:自西向东 ⎩⎪ ⎨ ⎪⎧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 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 3.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季和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 节气图示昼夜的主要特点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及 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 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2)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 3个月为一个季节 (3)五带的划分⎩ ⎪⎨⎪⎧ 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及围 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 ⎦ ⎥⎤地球的 自转 →赤道面 地球的 公转→黄道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 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 → 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如下图所示: 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法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4.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 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 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 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 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 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 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此交点位于最北是夏至,最南为冬至,位于赤道为春秋分。 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0º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上学的时候,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星地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