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饿猫两天有啥反应

故意饿猫两天有啥反应

故意饿猫两天可能会得脂肪肝,全身黄疸,机体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肾脏衰竭,身体脱水,严重的还可能死亡。

在它们饿两天后,肠胃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当然还会伴随着呕吐的现象,日渐消瘦的它们,在抵抗力方面也是慢慢地弱了下来。

猫咪饥饿时,胃液会逆流,会吐出来。猫咪呕吐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是长时间没有喂食的情况下进行呕吐,大部分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不给小猫水,会引起脱水,甚至死亡,所以最好不要让小猫饿两天,以免影响小猫的健康。当一只猫饿了,它就会围着它的主人转,主人可以多观察它,定期给它喂食,以避免身体不适。

2、解读桑代克

解读桑代克 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导师和伯乐。 了解桑代克首先得从他的动物学习实验说起。实验是这样的:桑代克设制了一个迷箱,迷箱里面有一个踏板,接触踏板迷箱门随即打开。桑代克将一只饿猫投置其中,在迷箱外面不远处放置一盘鱼肉。饥饿已久的猫看到鱼肉这一美食肯定想一吃为快。苦于困在箱中,无法吃到鱼食,只能在迷箱中乱蹦乱跳。在乱蹦乱跳中无意间接触到踏板,箱门打开。饿猫冲出箱外。桑代克不让饿猫接触到鱼肉,再次将它投至箱中,饿猫依旧在箱中疯狂乱跳,在乱跳中再次无意间接触到踏板,冲出箱外,依然不让它接触到鱼肉。如此反复几次,饿猫在箱中乱跳的动作不断减少即能接触到踏板,直到最后将饿猫投至其中时,饿猫能一次性的接触到踏板,冲出箱外。从箱中冲出箱外获得食物的条件反射由此建立了。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折磨饿猫,神经反射建立,猫学会了通过接触踏板开箱门的技能。 通过折磨饿猫的动物实验,桑代克得出了系统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又被称为“试误学习”。试误学习又称为选择学习或连结学习,它是指当人或动物面临一个新情境时,会进行各种尝试,以求得动机的满足。这种学习每个“刺激----反应”联结都是在盲目中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由开始的错误反应多于正确反应到最后全部为正确反应的过程。桑代克在试误学习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桑代克的学习心理理论总结如下:1.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以形成联结的过程。 3.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等学习的主要规律。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前的预备定势。 4、桑代克认为通过训练迁移可以使学习者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下形成连结,提高学习效率。训练迁移只有在前后两次所学资料(刺激情境)有共同元素时才会发生,因此,又称为训练迁移的同元素论。比如英语单词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再记忆新单词的时候,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这是一种学习训练的迁移,学习一门外语后再学第二门外语时,一些方法的迁移就可以运用在学习第二外语方面。 准备率是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应都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况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有某种需要,体现为兴趣和欲望,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包括对该情况引起反应所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的准备。学习需要一个前期的心理准备,学习应基于某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无目的的学习只会导致低效。对于知识学习者而言,大部分的知识学习是一个枯燥的探索过程,单调重复,想对于美妙的图画、音乐而言,能打动人的只有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其他的某种需要。当这种求知欲和需要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被动式地学习只会导致低效。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减或减弱,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联系越多则联结力越强。失用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动物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这种学习实质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连结,即“感应结”,学习即连结的形成和巩固。练习律的实质是强化刺激与反应的感应结,桑代克还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予奖励和惩罚,取得的效果会更大些。 效果律是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律是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的学习规律,尤其是对于一些固有的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练习律能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效果律则为教学奖励与惩罚提供了理论支持。

行为主义研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 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迷笼实验) 实验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 2.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3.三条主要学习率 a.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消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如饿猫。 b.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之后伴随着某种令人满意的结果,则该动作在相似情景中被重 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联结就增强。 c.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利用,就会增强;若久不利用,就会变弱。 4.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建立了教育心理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动物实验为依据,抓住了学习过程中的刺激和反应这两个基本变量间的关系,这种理论能够用于解释许多简单的学习和行为训练问题。 但是,该理论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时,显得过分简单、机械。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 1.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 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2 经典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 1 (前)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CR) (食物)(唾液分泌) 2 (前)条件刺激(CS) ------------------>引起注意

8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逐渐变弱并最终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2、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三条定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4、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靠观察榜样行为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5、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阶段组成。 6、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而非盲目的试误。 7、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8、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法。 9、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上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0、加涅把学习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的接收、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1、加涅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 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1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斯金纳看来,学期考试的强化类型是( B ) A、连续性; B、固定时距式; C、固定比例式; D、变化比例式。 2、在斯金纳的理论中,赌博的强化类型是( D ) A连续式; B固定时距式; C固定比例式; D变化比例式。 3、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下列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 D ) A食物; B水; C爱抚; D货币。 4、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撤走某一刺激可以使操作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刺激的作用被称为(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励; D惩罚。 5、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与之相似的刺激则不予反应,这种现象是( C ) A消退; B泛化; C分化; D强化。

第三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学习的分类、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的各种学说。 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配对联想学习:人类联想学习的一种范型,指同时呈现成对的学习材料,在回忆时,提供每对项目中的一项,被试要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项。 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 系列学习:人类联想学习的一种范型,指呈现的刺激材料的顺序不变,要求被试将学习材料原封不动依次回忆出来。 学习的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境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自由回忆学习:人类联想学习的一种范型,指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许多独立的项目,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 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趋平化:梅耶解释巴特利特实验时用的术语,指无规则的知觉痕迹在保持期间向一个更熟悉的标准的原有记忆痕迹还原,遗忘了许多细节。 锐化:梅耶解释巴特利特实验时用的术语,指知觉对象的某个突出特征在保持期间变得更加突出和集中,强调某突出的细节。 情境性学习:学习的社会建构理论对知识与学习的一种看法,认为知识不是个人的认知结构,而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社会团体的创造。社会团体的习俗(practices of community)——相互作用和办事的方式以及该团体所创造的工具——构成了该团体的知识。学习意味着变得更有能力参与那些实践和应用那些工具。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在计算机科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解释认知学习的理论,认为学习结果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知识分为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和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包括感觉加工、短时记忆加工和长时记忆储存新知识学习主要发生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 学习的认知建构理论: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解释认知学习的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 强化: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桑代克的小猫

桑代克的小猫“迷箱”实验 一、根据动物实验建构系统学习理论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即走迷宫),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 著名的迷笼实验 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他认为,动物在每次尝试的过程中,都建立起一种刺激-反应型联系,那些能够导致成功的反应被保留,而那些无效的反应则会逐渐被排除,所以,动物学习就是从各种刺激-反应中挑选那些导致成功的刺激反应型。桑代克又把这种刺激-反应型称做作“联结”,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并根据其动物心理实验研究的发现,提出了有关人类学习的三条主要规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此一定律强调了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②练习律:在奖励的情况下,不断地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后来,桑代克相信对一个反应单是重复比起对这个反应的结果给予奖赏来,在效果上要差一些。③效果律: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1931年,他说如果要分析人的整个心理就要:

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学习理论

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学习理 论 命题点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比如,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表,最后能背出乘法口诀表。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试图 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食物能够诱发狗分泌唾液的本能反应,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将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而将唾液分泌的本能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本来是中性刺激,不能诱发唾液分泌的反应。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相继呈现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能够出现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时,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诱发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应。这种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过程可以表现为: 2.反射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分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2)第二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 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 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 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作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 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日”。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 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 动作流畅、有力。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 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 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 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二)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迷笼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尝试 错误说。

心理学第五章 条件作用与学习 题库

试题库 第五章条件作用与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1分/题,共15分) 1.按照班杜拉的观点,儿童在学习中模仿英雄人物的见义勇为的行为,这属于(综合模仿) (1)直接模仿;(2)综合模仿;(3)象征模仿;(4)抽象模仿。 2.在班杜拉看来,观察者保持榜样行为最主要的方式是(语言信息) (1)听觉编码;(2)言语信息;(3)运动编码;(4)表象。 3.在班杜拉看来,“杀一儆百”属于(替代性强化) (1)外部强化;(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4)连续强化。 4.在斯金纳理论中,消除愉快和强化刺激属于(负强化) (1)正强化;(2)负强化;(3)惩罚;(4)奖励。 5.在斯金纳看来,学期考试的强化类型是(固定时距式) (1)连续性;(2)固定时距式;(3)固定比例式;(4)变化比例式。 6.在斯金纳的理论中,赌博的强化类型是(变化比例式) (1)连续式;(2)固定时距式;(3)固定比例式;(4)变化比例式。 7.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下列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货币) (1)食物;(2)水;(3)爱抚;(4)货币。 8.在斯金纳看来,控制有机体行为的关键是控制(强化) (1)强化;(2)条件刺激;(3)无条件刺激;(4)有机体正确反应和频率。 9.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撤走某一刺激可以使操作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刺激的作用被称为(负强化) 10.正强化;(2)负强化;(3)奖励;(4)惩罚。 11.在斯金纳看来,下列行为中属为操作性行为的是(吹口哨) (1)吹口哨;(2)流泪;(3)恐惧;(4)吸吮。 12.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与之相似的刺激则不予反应,这种现象是 (分化) (1)消退;(2)泛化;(3)分化;(4)强化。 13.根据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法,下列陈述中不正确的是((3)) (1)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2)联结的实现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结合而产生替代作用。(3)强化是任何可以加强联结的事物;(4)某种行为练习 得越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14.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是(巴甫洛夫) (1)华生;(2)巴甫洛夫;(3)斯金纳;(4)赫尔。 15.在桑代克的理论中,联结的练习和使用次数越多就越得到加强,这是(练习律)

教育心理学B第四章重难点解析(专科专用)

教育心理学B预习重难点解析·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 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桑代克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为联结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饿猫开迷箱的实验结果提出的。认为学习是直接的联结而不是由思考或推理为媒介而来,桑代克对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的联结理论。 联结指的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是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联结的形成无须观念为媒介,人生来就具有许多联结的“原本趋向”。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晤的过程。 二、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一)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 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和五条从属的学习律。 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是:效果律、准备律和练习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准备律是指在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就是一种烦恼。 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律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不断地运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结,这称为作用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削弱,称为失用律。 五条从属的学习律是: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和类比反应。 多重反应又称多变化的反应,是指某反应不能解决问题时,有机体将继续尝试其他的反应,直到找到一个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的反应为止。 心向与态度是指有机体学习时的某种暂时的状态,这种状态(如食物剥夺、疲劳或情绪等)决定什么因素给有机体带来烦恼或愉快。

因果论 迷猫实验

因果论迷猫实验 1、准备律:如果学习者提前做好了关于学习的准备,并按照他的想法做了,就会产生满足感,但是如果像猫第一次被扔进笼子里一样,被强制学习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 2、练习律:当不断的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能增加刺激-反应的联结,所以练习的多寡,直接导致了刺激-反应的稳固效果。也就是练习的次数越多,学会的几率越高。 3、效果律: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就取决于这种行为的效果,比如猫会记住开机关的行为,是因为它能通过这个行为开门获得美味的鱼,所以它记住了这个正确的,而挣扎等错误行为并不能让它获得什么,所以它会抛弃这些行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开始,进行了大量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迷笼实验,即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关在迷笼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正确打开迷笼门,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打开笼门做出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了猫的学习曲线。

改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从桑代克的试误说,父母或老师可以了解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犯错误的过程。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父母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鼓励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愿意再尝试的勇气,那么孩子就愿意勇敢地尝试,不怕犯错误,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孩子这个“学习”的过程才能够完成,真正把知识变成技能。 如果父母或老师给予的是批评,就彻底违背了“试误说”的学习规律。如“告诉你多少遍,你还做错。”“为什么你都答应了要认真听课,课时上课你还是说话呢?”“为什么你答应要好好跟同学玩,可是又打起来了?”“为什么这道题又错了?”“为什么抄错数字?就不能认真点吗?”等。 父母或老师用了很多的“为什么”质问孩子,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犯错。父母或老师时刻都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错,你就应该一下子正确。 学习规律正是一做就错,只要父母鼓励孩子的努力,孩子就愿意再尝试,这个错就越来越少。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尝试,而不是被父母逼着、不断重复一件事情,这就叫“乐学”——快乐地学习。即孩子做错了得到的是鼓励,他就会在快乐中错误递减,最后孩子的这项知识就变成技能了。

2016安徽教师考编备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四大实验”

2016安徽教师考编备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 “四大实验” 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统考公告预计5月底,笔试时间6月底,中公安徽教师考编网将第一时间整理汇总2016年安徽教师考编公告。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考编笔试面试内容参考《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9029人公告》 自2014年开始,安徽各县市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由之前的单独组织考试改为全省统一组织(统考)。中公安徽教师考试网在14年、15年安徽教师考编公告及考试真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对2016年安徽第三次全省性教师招聘考试(统考)考情进行分析预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后来,每次给狗进食时打开红灯、想起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看到红灯亮或者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的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二、桑代克的猫 著名的迷笼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抓或咬,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无意中踩到踏板,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入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开门。 桑代克把猫放进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二、斯金纳的小白鼠 在斯金纳箱中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 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班杜拉的小朋友 在早期的研究中,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年人对一个波比娃娃的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波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波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儿童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通过实验,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中公资深讲师许文强解析 更多安徽教师考试信息请收藏安徽教师招考网安徽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咨询试题

一、填空题(略) 二、单项选择题(共 15 分,每小题 1 分) 1.移情分为() A、正移情和反移情 B、正移情和负移情 C、深移情和浅移情 D、直接移情和间接移情 2、放松训练不可改善的症状有() A、紧张 B、焦虑 C、失望 D、肌肉疼痛 3、许又新评估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不包括()。 A、发展标准 B、操作标准 C、体验标准 D、统计标准 4、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A、关注技术 B、行为主义 C、经典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 5、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中B指的是() A、情感 B、信念 C、行为倾向 D、态度 6、精神分析开端的标志是() A、癔症的研究 B、梦的解析 C、性学三论 D、自我的分析 7.某来访者对咨询师表示说希望可以帮助自己考上名牌大学,这违反了咨询目标的什么特征 A、具体的 B、心理学范畴 C、可评估的 D、积极的 8.用来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的询问方式是() A、封闭式提问 B、开放式提问 C、间接询问 D、直接提问 9、消退的前提与基础是() A、负强化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经典条件反射 D、替代强化 10、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求助者() A、最关心的问题 B、最困扰的问题 C、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最先提出的问题 11、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 A、多层次统一的 B、目标终极有效 C、近期与远期目标的结合 D、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12、心理咨询的时间安排,一般是每次() A、40分钟 B、50分钟 C、60分钟 D、70分钟 13.沉默现象的几种类型中包括以下() A、怀疑型 B、茫然型 C、反抗型 D、以上都有 14、评估咨询效果时,评价的内容应以()为主。 A、求助者的意见 B、咨询目标 C、咨询师的意见 D、双方的意见 15、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工作程序包括( )。 A、临床资料的核实 B、鉴别诊断 C、临床症状的量化 D、初步诊断 16、“您的意思是说您最近工作的负担减轻了,我看这是好事啊!”在此咨询师没有() A、内容反应 B、释义 C、内容表达 D、共情 17、在心理诊断中,将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称为( )。 A、关键问题 B、主要病因 C、主导症状 D、近期目标 18、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 )。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去社会化 D、反社会化 19、“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特征 B、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C、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方面的期待 D、男女在社会学方面的差异

桑代克的“饿猫”

桑代克的“饿猫” 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考察一直占据着整个考试的半壁江山。纵观整个教育心理学考点,一般学习理论又是一大重点考点和难点。我们常见的一般学习理论有四大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考试当中多数以例子反选考察,所以今天将行为主义知识点中的桑代克挑出来,单独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所以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2.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在本实验中,桑代克将猫饿了很多天并且在笼外准备好了新鲜的鱼,这都是准备。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在本实验中,桑代克将猫反复多次饿并且关进笼子,最后才学会,所以体现了练习。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在本实验中,桑代克的饿猫打开笼门出来后得到爱吃的鱼,体现了效果。 3.桑代克理论贡献 他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 4.桑代克理论缺陷 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 真题展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本质

学习即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的实验印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说明它可以替代无条件反射引起个体同样的反应。这当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是作用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还进行了拓展研究,如变换中性刺激,采用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发现条件反射都能建立。此外,他还变换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时间:两者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后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结束后无条件刺激再出现.结果发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同时出现的效果次之,而其他两种结合方式则很难建立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及后续研究者还发现,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性质类似的刺激也能够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而无需重新经历条件作用的历程,这一现象被称为泛化。另外,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一直不再使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那么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消退。 实验应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以科学实验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行为的学习途径。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巩固,我们的许多行为或感觉都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的.如司机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看到交警,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没走进大门,孩子就开始哭了;甚至还有人通过条件反射来训练自己家的狗做四则运算,可见其力量的强大。经典条件反射在性质上属于联结式学习,即将两个本没有关联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学习便产生了。 巴甫洛夫同时也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并不满足于得到条件反射的结果,而是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从而提出了暂时联系说。他认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会使大脑皮层内产生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神经接通,这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脑内神经机制。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脑活动方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刺激的适应。为找到动物与人类神经活动的区别,巴甫洛夫提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线等;第二信号系统指的是语言和文字,它能够作为刺激条件建立条件反射系统,就如前面提到的“谈虎色变”.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文字,因此也只有人类才有第一、第二两种信号系统,而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系统是两个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 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心理与生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巴甫洛夫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心灵主义和内省法的束缚,因而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关注,条件反射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主要部分,几乎成了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的基础。 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的联结-—桑代克的动物迷箱实验 桑代克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相信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一样,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他以动物的学习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探索人类的学习心理。他提出了学习即联结的观点,认为这些后天获得的行为都是情景(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而这些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规律养成的.这些规律主要是练习律、准备率和效果律。桑代克一生做过大量的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饿猫逃离迷笼实验"最为出名。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饿猫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其错误行为不断减少,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逃脱方法。据此,桑代克认为,猫是在经过多次尝试错误之后,在刺激环境和正确行为之间形成了联结,从而掌握了开门的方法。饿猫被关在箱内,箱外的食物就是刺激。猫按动

学前教育心理学,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习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B.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 C.个体一切变化都是因为学习 D.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解析】C学习的四个特点: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之为学习。 2.()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A.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儿童的学习 【解析】C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3.儿童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 A.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B.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C.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 D.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 【解析】C 儿童学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是后天习得的、具有稳定性。 4.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反应性学习、联结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四大类的是() A.雷伯 B.雷兹兰 C.巴甫洛夫 D.格思里 【解析】B 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反应性学习、联结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四大类。 5.一种思维水平的学习,主要为人类所特有的,包括符号性学习、语义学习和逻辑学习的是() A.反应性学习 B.联结性学习 C.综合性学习 D.象征性学习 【解析】D 象征性学习,一种思维水平的学习,主要为人类所特有的,包括符号性学习、语义学习和逻辑学习。 6.将学习分成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依据是() A.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

学习理论——笔记与真题练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理论(笔记与真题练习)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1.桑代克—试误说(饿猫打开谜笼实验),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学习理论 (1)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盲目、试错的过程。错误反应逐渐下降,正确反应 上升,最终牢固联结形成。 (2)观点—学习是形成“刺激(情景)-反应”联结过程,无需中介。 (3)学习规律 A.准备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 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感到烦恼; 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B.练习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经常 练习和运用,则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大,如果不练习和运用 则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退。 C.效果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 激情景做出特定反应之后,如果得到满意的结果,则其联 结就会增强,如果得到烦恼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消弱。 2.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理论 (1)观点—一个原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多次结合一个非条件刺激(食物),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已变成了条件刺激)做出反应,形成条 件反射。 ( 2)学习规律 A.条件反射的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条件刺激获得信号 意义。 B.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 条件反应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C.刺激的泛化:人和动物学会对某一特定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类似 刺激也会诱发条件反应。例如:被大狗咬过的人会怕小 狗。 D.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 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训练狗区分圆形和 椭圆形。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布鲁纳 2.下列不属于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是()。 A. 幼儿会喊爸爸、妈妈 B.青春期嗓音变化 C.骑车 D.会使用电脑 3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是()学习。 A.刺激——反应 B.连锁 C.辨别 D.信号 4.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刺激——反应 B.信号 C.概念 D.连锁 5.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解决问题 D.刺激——反应 6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的学习类型是()学习。 A. 连锁 B.概念 C.辨别 D. 刺激——反应 7.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连锁 D.刺激——反应 8.对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分别作出适当的反应的学习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9.()学习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其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0.把鲸鱼、象、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这属于()学习。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1.理解“功=力×距离”这一公式,这是()学习。 A.信号 B.概念 C.辨别 D.原理 12.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后,用之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 A.解决问题 B.规则 C.概念 D.刺激——反应 13.()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是使用符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5.()表现为学会陈述观点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6.()是对外的平稳而精确的操作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意向。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这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运用,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逐渐减小,这是(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心理同等学力重要理论整理

整理各理论学派在不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 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 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闹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关系是什么。 2、心理免疫学,即认得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二、研究方法: 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生物化学方法等。 三、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儿童的许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四、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应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化。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祖先,因为只有通过搏斗才能保护领地、争夺到食源、维护等级秩序等,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 一、开端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创始人:华生(1878—1958) 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突出特点: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主要探索的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 稳定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二、巴甫洛夫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 条件反射是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献给有机体后,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有机体做出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

应。 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三、华生的理论(条件反射) 1、发展心理学理论 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人的发展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他提出刺激(S)——反应(R)公示来描述人的行为。 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上的反应由刺激所引起,刺激来自于客观世界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认为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提出教育万能论或环境决定论。 2、提出学习理论: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单元,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应用条件反射法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小阿尔伯特实验) 反对桑代克的效果律,主张用频因率和效果律来解释学习。 频因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行程就越迅速,练习的次数在习惯行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四、斯金纳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1904—1990) 经典实验:老鼠按杠杆得到食丸 1、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行为是伴随着对它的强化而发展的。 2、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 育婴箱:(斯金纳第一个孩子)金可鞫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创造一个适宜儿童生长的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小说:理想国) 行为矫正:消退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积极作用。 辅助教学机: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学生练习以后,很快宣告结果,无论对错,学生很快能得到反馈,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3、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行程和发展中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