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教训与物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基本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英国,用大炮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海军战舰、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地面部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从旅顺大屠杀到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到圆明园被焚……

中国由封建自主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现在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它毫无私心地占领了中国旅顺口,并且在俄国军队保护下开始在满洲修筑铁路。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个拼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 列宁:《对华战争》)各国做着瓜分中国的梦,划分势力范围。勒索巨额赔款、抢掠财富。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大量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更为无耻的是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宣扬殖民奴化思想,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真是讳莫如深…..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当不如牛马的奴隶、被卖到古巴去当

契约奴隶的受骗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带到各通商口岸去的伤风败俗的弊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活体解剖,慰安妇…..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这场战争,付出过像中国这样惨重的牺牲与代价

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刺激了被鸦片麻醉的中国人,三元里起义,义和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全国性抗战……最终,中国人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中国老百姓在经历了内战的动乱后,终于听到了激动人心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从无到有”,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医疗文化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第一课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出现了西方国家对华建交热潮…..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全面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世界成就可谓世界瞩目。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次席,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域。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中国与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交。2001年申奥成功,2008年举办至今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事并摘得金牌数第一的桂冠。神五、六、七的发射……..

我们呼吁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得到经验。19世纪,中国人就被西方打上各种标签,“野蛮”、“与世界文明隔绝”……“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中国人开始看向西方的“文明”,很多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方文献,编制《四洲志》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19世纪王韬、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到太平天国建立,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为维护清朝政府,洋务运动兴起,倡导“中体西用”。到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这期间,中国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不少人在民族危难不断加深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纷纷出国留学。1915,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德先生”和“赛先生”收到知识青年的高度拥护。到后来1992年邓小

平南巡讲话,“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中国由最先因为挨打而想到引进西方军事科技直至今天的市场经济

体制与法制,毫无疑问,西学东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如今,我们不用再担心因贫困而受他国欺辱,也不会在像五十年代一样忍饥受饿,然而,过上小康生活的老百姓一遍遍提出“我们幸福了吗”之问。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日没夜的冲咖啡加班,挤地铁公交,常年在外出差,蜗居,房奴,人情淡漠…….

西方经济学以自私人假设为基本的假设,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中国人正是在这样做之后发觉人情淡

漠、道德沦丧、凝聚力涣散、见利忘义,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市场是利于强者和富人的。富人(或者有其他资本的人)凭借其资本,在市场规则下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要挟能力,可以支配和使用更多的资源和超广义资源,取得有利的地位,在博弈中处于更加有利,可以选择的余地更大,因而具有更多的获取利润的途径和能力。这使我想到有关中国高考招生地区性歧视的讨论。也有同学说假若西藏的学生到沿海高校学习毕业后选择回去建设他的家乡,那么对于投资建设高校的地区是不公平的,这会造成人才流失,当地人投资了那么他们的孩子就应该得到优待,这是多劳多得。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不仅要利用很少的资源努力学习,他可能还要做很多事贴补家用,而那些生活在各种物资相对富裕的环境同学,他有更多的资源学习,他也不用劳动,,然而他得到了优待,从他父母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多劳多得,那么从学生角度来说他的多劳是什么,难道他的多劳是他在出生前努力选择了能给他更好条件父母吗?这不免有些荒唐可笑。我在说到父母角度时用了“或许”两个字,是因为我对“多劳”有疑问,衡量是否多劳的标准是什么,例如一个人衣食无忧的完成学业后成为白领,每天在办公室工作8小时,而另一个人因为没有条件而从小在田里很辛苦的劳作,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还没回来,他们两人究竟谁多劳,只以人们认为市场货币衡量是否准确?改革开放初期,全中国响应邓小平号召,支持沿海地区先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过上相对生活宽裕人们却只顾着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愿去帮助西

藏同胞并且大喊不公平,今人只记得邓小平理论之“先富裕”,“后共同富裕”早已伴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远远抛之脑后。

中国在引进市场经济学后,法制也随之而来,我们不断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求达到平等、民主、自由。然而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越是不断增加法律条文,越是表明不断的纠纷冲突的产生与被发现,越是表明人性的不断堕落。很多公司认为只要自己的废弃物达到排放标准就可以名正言顺排放,更有甚者以此邀功,发表申明自己在这方面是同行业的佼佼者。人们集中精力于如何达到法律要求或甚至于逃避法律的监督,忘了我们本来就没有伤害自然的资格。《婚姻法》中大量有关财产分配、抚养权等等之类的条文,于是在双方关系破裂时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官司纠纷,全然忘了当初的因爱而结合。又或者说法律的强调利益而忽视了人本身以致出现了不因爱而结合的尴尬局面。“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格且耻。”道德力量可以说能影响人类一切有意识的活动,而不用像法律一样唯恐疏忽了哪一方面,道德提倡扬善于前,法律则重惩恶以警示。伤害到别人,服完刑后就觉得自己无罪一身轻了,却不考虑伤害已经造成,自己的刑役对受害者而言本身没有实质性意义;又或者甚至于为逃脱法律了制裁而窃喜,更加为所欲为。然而道德却驱使着人们反思偿赎而向善。古人对十分重视道德的修养,“弟子入内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致出现了孝廉制等类似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虽说这样的选举制存在很大的局限,但足以看出人们对道德的重视与赞扬。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学的

批判的高潮时期。大有恨不得直接把其删除得干干净净填入所谓西方之文明,以求“建立西洋式国家”。留学成为一种潮流并延续至今,

即使在外虚度几年光阴,“海归”标签在中国依旧被人高看一眼,这

就不难解释为何有很多人费劲心机制造假的留学证书。西方依据科技实现工业化革命并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从新文化引进赛先生,不得不承认科学为中国带来一系列的巨大成就,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

题等等。中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像西方一样以科学解释一切事物,好像什么东西打上“科学”二字便神圣不可侵犯,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生观,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教育……中国古代对大自

然有着无比的敬畏之心。风调雨顺时,人们感激上天,认为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发生灾难时,人们会认为是人类做了什么坏事惹怒了上天,人们祭祀祈求上天宽恕。这以今人科学之眼来看是何等封建迷信可笑。然而,古人虽不会用科学解释雨水的形成,却懂得感激自然给予的一切。在气候变化无常时懂得从人类身上寻找原因,而不像今人一样叫嚣大自然在报复人类。

今天很多人强调精神文明与人文关怀,中国人乐于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很多人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于是又归结到经济上,得出所谓精神文明必须建构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要跟随他们的脚步大力发展经济,中国现在一天到晚也想着如何让欧美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可是,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在我们按照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西方经济学不断追求利益后,人情淡漠、道德沦丧、

见利忘义、人而不仁…….又怎可能希望世界突然转变得美好。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后继品,而是物质文明的前提,没有精神文明,“物质”不可能“文明”,信义缺失带来的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很好的

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大量叙述中国的屈辱史及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是想表明我们从巨大伤痛中吸取教训并努力获得了今日之一切,而后叙述西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难题,惟愿表明在西方的经法体制给中国人带来很大的

物质生活改善后,希望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不要被教训与物质所迷惑,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与西学能够做到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道。

参考资料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

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

辛丑条约》(1901年9月)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

月18日—2月21日)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2006-12

《经济学原理》曼昆(N. Gregory Mankiw),梁小民、梁砾译,京大学出版社 2009-04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著,马睿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01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 《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到二十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相继受到挑战和颠覆,惟有马克思的唯物史仍然保有活力。 史学研究的转变是从孔德和斯宾塞开始的。培根的《新工具》使实证主义大为发展。黑格尔和孔德等人的现代史理论, 为历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知识依据。兰克学派称,历史学家应当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至二十世纪,韦伯和涂尔干对实证主义提出挑战。二十世纪中叶, 库恩提出用社会因素解释科学革命起源,向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库恩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面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作者主张历史学的民主要鼓励对传统观点持怀疑态度, 同时也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可知性。福柯和德里达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他们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发起了挑战。福柯认为,“真实和真理不过是包藏着权力意志的话语”,提倡挖掘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科学家强调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来掩盖其做出选择和阐述时起作用的主观意志。因此,历史学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叙述形态,都曾是后现代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历史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客观,结论是折衷与调和的产物,是话语制造知识,而不是知识在制造话语。而历史发展是多线的、多层的演进,一种方式难

计算机的读书报告材料的

《计算机网络》 读书报告 2011 年12月21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 飞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被其丰富无穷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深深吸 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各个 方面。社会的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各种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等各种应用要求都推动计算 机技术朝着群体化方向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网络是计算机的一个群 体,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是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之间 的互连是指它们彼此之间能够交换信息。计算机网络属于多机系统的畴,是计算机和通信这 两大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段 时间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阅读和学习,让我对网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有 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领域,让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些新的定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于该书的了解。 首先,介绍一下基本的容。计算机网络, 链路,通信子网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系统 的基本模型;osi参考模型的主要特征; 其次,产生拥塞,差错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以及对拥塞控制算法的介绍 第三,对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思考 第四,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 一、基本容 1、计算机网络, 链路,通信子网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 设备互相连接起夹;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信息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 系统。其信没备是指网络上的任何设备,包括计算讥通信处理机、终端、外围设备传感器等。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也是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结合的产物。 链路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链路主要是将用二进制表示的信息转变为可在实 际线路上传输的物理状态。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数据链路主要目的是在二 进制的基础上识别报文的机制,它是通过对等的数据链路层间传送报文来完成的。根据不同 的应用要求,该层数据报文所传的数据可以是一串字符,也可以是一串二进制。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通信子网由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软件组 成。通信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通信,微波光导纤维等。通信子网的设 计一般有两种方式:点到点通道和广播通 道。通信子网的任务是在端结点之间传送报文,主要由转结点和通信链路组成。资源子 网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终端组成,包括各种与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负责数据 处理,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信息传输。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 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2、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信息的传递是通过通信系统来实现的,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共有五个基本组件,即发送 设备、接受设备、发送机、信道和接收机。其中,把除去两端设备的部分叫做信息传输系统。 信息传输通信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信源(发送机)、信宿(接收机)和信道。 3、osi参考模型的主要特征 1.物理层:这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低层,该层规定传输介质和接口硬件的特性和通信机 制,为链路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其任务是在物理通信线路上将数字信号位流从发送结点传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京华烟云》有感 在老师布置作业后不久,我们组的组长就带领大家开始各自的阅读。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去百度阅读和超星图书找了一些书籍看,一共有以下六本:《围城》,《家》,《京华烟云》,《呐喊》,《平凡的世界》,《活着》。 1.A在百度阅读看的是钱钟书的《围城》。 该书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2.B在百度阅读看的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该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对于这本书,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此言不假,作者以有力的笔法,将整个时代缩影到小小的北平,缩影到曾、姚、牛三大家族。书中写得最出彩的是女子,落落大方、温良恭俭的木兰,率真可爱、敢爱敢恨的莫愁,多愁善感的红玉,贤良传统的曼娘……她们或古典、或现代、或保守、或开放、或老实本分、或工于心计,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下,家族兴衰、

计算机网络读后感

计算机网络读后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通过上网搜查资料,我了解到了阿帕网(ARPAnet)这一概念。只要谈及互联网,就必须要说到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封包交换网络,它是全球互联网的始祖。以现在的水平论,这个最早的网络显得非常原始,传输速度也慢的让人难以接受。但是,阿帕网的四个节点及其链接,已经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所以阿帕网的诞生通常被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不过,阿帕网问世之际,大部分电脑还互不兼容。于是,如何使硬件和软件都不同的电脑实现真正的互联,就是人们力图解决的难题。这个过程中,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温顿·瑟夫(Vint Cerf)、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等为此做出首屈一指的贡献,从而被称为“互联网之父”。我们这一

代人以及我们的后代都应该感激他们,没有他们这一代人,我是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没有他们这一代人,也更不会有我们的信息时代,以及未来的更高端的智能化时代。 有了互联网的一段时间之后,计算机网络也应运而生。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讯线路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操作系统,在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讯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纵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其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纵观以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相

2020年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这次测验,总的来看,还不错,最高分91分,有1/2的同学得了60分以上,但我们说了,只要参加了考试,就都是及格,本来就及格的同学,当然可以得更高的分。有的同学答的还不错,说明,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也可以看出,这些同学是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的,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平时是下工夫的,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刻苦读书,还有的同学,在考试前,认真做准备,比如上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捶教材网站)查参考习题解答。但有个别同学,考的比较差。有的考试前,都没有认真看书,没有上网查答案,甚至连课后习题都没有做过。如果这样下去,如何能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何能学好专业课,如何能掌握本领,为将来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 值得表扬的是,有的同学,完全是自己做的,没有和别的同学商量,没有传条子,虽然成绩不高,但成绩是真实的,比那些总是企图从别的同学那探听点消息的要强。这些同学,相信他们,只有下一步努力,就一定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一、有几道题说明,我们同学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还没有学懂 比如: 1.第()代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标准化网络。这属于计算机网络历史发展的问题,比较简单,一共就那么3代,标准化的当然是最高的代数。

3.x.25的链路层要对帧进行路由选择。链路层在2个结点间传输数据,还有必要路由么? 4.中间结点组成了资源子网。要么是通信子网,要么是资源子网,中间结点,应该在网络核心、中间,负责通信任务,这不是很自然的问题么?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要么是通信设备,要么是计算机设备,主机和终端是负责通信的,还是负责计算的?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6.网络层pdu被称为()。链路层传输帧,网络层传输分组,传输层传输报文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应该会的。 a.帧 b.分组 c.报文 d.报文段 8.下面不正确的顺序是()。如果这样的顺序都弄不明白,那对于协议的知识就是基本上没有掌握好。这个问题是学习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问题,几乎属于常识。 a.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 b.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 c.网络层、传输层、链路层 d.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二、有些题是靠常识就应该会的 比如: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主机与终端属于通信子网设备?那交换机是什么设备?这是一目了然的问题,说明我们做题不动脑子。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计算机操作系统读书笔记

操作系统读书报告 课题:<<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读书笔记 院系:__ _____ 班级:__ __ 姓名:__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 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0月18日

<<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读书笔记这段时间读了<<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知识。总结了如下笔记。 Windows NT系列和Windows 95系列的区别: ?Windows NT支持多处理器,Windows 95不支持。 ?Windows NT文件系统支持安全性(例如自主访问控制),Windows 95不支持。 ?Windows NT是完全32位,而Windows 95从Windows 3.1和MS-DOS 继承了大量的16位代码。 ?Windows NT是完全可重入的,Windows 95有一部分是不可重入的。 ?Windows NT可以让16位应用程序运行在它们自己的地址空间中,而Windows 95总是在一个共享的地址空间中运行16位Windows应用程序,在这个共享的地址空间中,这些程序相互影响,甚至一个程序破坏(或挂起)别的程序。 ?Windows NT进程共享的内存只对哪些影射了这一共享内存的进程才是可见的,在Windows 95上,所有的共享内存都是可见的,而且在任何一个进程内都可以写这些内存,因此任何一个进程都可以改写或者破坏其他协作进程所使用的共享内存。 ?在Windows 95中,有一些关键的操作系统页面在用户模式下是可写的,从而允许一个用户程序破坏系统,或者使系统崩溃。

计算机网络安全读书报告

《计算机安全技术》读书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英特网的时代。如今,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国家领导人,几乎每个人都在同网络打交道。可以说不懂电脑的人,在这个时代已经是out了。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正如我上面所讲,网络的用户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每个使用英特网的人时时刻刻都在网上搜索着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上传着自己的信息。然而由于私人信息被篡改、截取等原因,导致的损失无法计量。所以,如今上网也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而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我们就更有必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从而了解网络潜在的危险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解决。为此阅读了潘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来丰富自己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 一、内容概要 本书书名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由潘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被评为“21世纪创新教材”。该书分别从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协议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安全基础、计算机网络攻击与入侵技术、计算机网络病毒及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网络站点的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基础、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方案设计10个方面内容展开。“本书概念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面向应用、实验丰富,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给出了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和使用方法。”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在该章内容中,介绍了如今计算机网络上的通信面临以下的四种威胁:截获、中断、篡改和伪造。对以上的四种威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其中截获信息的攻击称为被动攻击,而中断、篡改和伪造信息的攻击称为主动攻击。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有:(1)保密性;(2)安全协议的设计(3)访问控制。而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五个目标是:(1)防止析出报文内容;(2)防止流量分析;(3)检测更改报文流;(4)检测拒绝服务;(5)检测伪造初始化连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青年之将奋起吾国之将辉煌 ——关于《敬告青年》的读书报告 1914年,留寓日本的陈独秀在数次革命失败后痛感国人“视公众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的麻木心态。由于厌倦了少数几个冒险家的革命,他致力于将救国的重点转向寻找改变国人麻木心态的良方。第二年,37岁的陈独秀回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陈独秀文风铿锵有力,字字直指人心。虽然这是一篇白话文夹杂着古文的文章,读起来羞涩难懂,但陈独秀犀利新颖的白话文风和披荆斩棘的行文思路的确让人畅快人心。 在文章开始,陈独秀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社会则社会死”。当时袁世凯欲破坏民主共和体制,蓄意复辟;而在思想上则更康有为等人大肆鼓吹尊孔复古,为复辟制造舆论环境。面对混乱的局势及民族生存之危局,陈独秀清醒的认识到要摆脱中国持续被冠以弱国称谓的局势,决不能寄托希望于康有为这样的“陈腐朽败之分子”,而“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把青年时期归结为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借此他鼓励青年要“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其智能,力排陈朽腐败者以去”。于此同时,陈先生还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青年已经逐渐出现心智老成的现象,他敬告青年们要“发挥人间固有之

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间”。那么什么是新鲜思潮什么又是腐朽文化呢?陈独秀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六种定义。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这是陈独秀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独立自由的思想,他要开拓自由之风入青年之胸怀。这里他还引用了尼采的话把道德分为两类“有独立心而勇敢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另外他还指出欧洲历史就是自由开放的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定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他从政治,宗教,经济,民权等等方面阐述了自由独立之分的重要性。要求具有新鲜血液的青年要勇于破除陈旧,勇闯自由独立之先风,而不是去做一个无独立意识,听信教条的无意识青年。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在这一部分中,陈独秀先生指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唯有不断地寻求进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陈独秀先生的文章中来讲,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法律,体制,学术,礼俗与世界先进文化差距甚远,如果继续“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还怎么与强国竞争,故需要我们更新思想,打开国门,接受新风。作为青年,我们更应该认清优胜劣汰的现实环境,追求进步,破除保守思潮。

计算机基础读书笔记

计算机基础读书笔记 【篇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读书笔记】 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cad,cam,cbe,cat,cai),人工智能,通信和电子商务 (数值计算又称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又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又称过程控制,包括检测过程和控制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节约了设计成本;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周期;计算机辅助教育cbe(computer based education)包括计算机辅助测试cat(computer aided test)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提高了教学质量;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专家系统等,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提高了通信的速度与效率,降低了软件与硬件的使用费用,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记忆力强,具有逻辑判断能力,自动化程度高 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应用软件层》实用软件层》操作系统层》硬件层 数制:按进位的原则进行计数,进位计数制 位权:一种进制中某个位置上的单位值 十进制:0,1,…,9,逢十进一,基数为10。二进制:0,1,逢二进一,基数为2。二进制的优点:便于实 八进制:0,1,2,…,7,。 0,倒排余数。小二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方法:从小数点开始,每4位一组,不足4位的用0补齐,每一组用一个十六进制数表示。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方法:每位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用3(4)位二进制数表示,删除两端无意义的0。 机器数:正负号用数字表示的数。0为正,1为负。真值:与机器数对应的数学中的数。

计算机网络社会实践报告

计算机网络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网管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网吧网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系别:计算机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践单位:武汉信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捷方网吧 实践时间:2010年7月28日至8月22日,总共26天。 报告正文 就这样、我的网管实践就开始了!从学生到网吧网管,短短26天的工作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最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在网吧里,小到计算机的组装与简易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测试,都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说,近26天的工作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

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网吧“试上班“,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主管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要去干些什么的!踏进网吧,都是陌生的面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主管早、xx同事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主管、同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主管以及同事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践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主管、同事们有很好的沟通,加深

彼此的了解,刚到网吧,主管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那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的知识,所以跟主管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主管对我有了大体了解,便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对电脑硬件安装,网络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比叫感兴趣,所以主管就让我独立的完成网吧内的网络检修与电脑故障排除工作。直接或间接保证了网吧内网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或者真正用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巩固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识,甚至在实践中推翻了书本上旧有的不合实际的知识,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 第三是激情与耐心: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在中心时,主管就跟我说,想做电脑网络这一块,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一: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炮火下的觉醒” ——荣维木 [键入作者姓名] 学号: 读史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大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羞辱史,当我们不怕谈起,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选择的书是抗日战争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炮火下的觉醒》,最主要讲的是卢沟桥事变。这段抗日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的羞耻,还有反思! 品史 全文有八章:一、是谁打破了华北的宁静 二、乱局的产物——冀察政务委员会 三、中国抗日教亡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前夜 五、卢沟桥事变爆发 六、日本的阴谋和宋哲元的抉择 七、平津血战 八、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全书的高潮是第五章,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 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 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 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 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 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解释的是书名中的“炮火下”,觉醒则是第八章的内容。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 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 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 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 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 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 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 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 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读书报告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读书报告 《走向世界丛书》是从1980年开始出版,1986年出齐了第一辑36本的一系列丛书。它摘选了中国近代多人的亲历西方或日本的记述,并在1840-1980的140年中挑选了极为特殊了前70年,十月革命前的七十年。后七十年的的历史是极为复杂,互相交融,前后徘徊的,也是已经相对成年的;而前七十年的历史则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开头开始,近乎于单线发展,易于跟踪,且意义重大。这七十年,是生死存亡的七十年,是脱胎换骨的七十年,是寻找救命药的七十年,是追寻真理的七十年。 作者在《走向世界丛书总序》的序言中说道,“一个民族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就是他打开眼界和走向世界的历史”。李侃在本书的序言中说,“‘走向世界‘是近代历史赋予中国人的时代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说,“中国近现代史,究其主流与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救亡图存”因为国门被撞开,“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规模从外国提取生存经验。中国近代史,与中国从前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部紧密与外国相连的,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历史。对西方的学习,如空气一般,浸入了中国近代的每一寸肌体。 一、当世界走向中国 钱钟书序文里说,“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是破门跳窗进来。”每每当我读到此处,我都陷入深深的如果论:如果,如果当初中国大步迈向了世界,正如当时西方诸国无处不抵的航船,世界的历史,又会被怎样的重写?中国为何迟迟没有走向世界,非得先等世界破门跳窗而入?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曾想,以唐太宗的智慧与眼界,以开唐盛世的开放文化环境与文明交流,都没有人意识到“他国”也是一面重要的镜子。如果唐太宗没有意识到,那么古代中国上下五千年,再没有人可能意识到。中国的封闭,难道是血脉里注定的宿命,再没有人能打破? 距离,只对突破了她的人存在意义。中国大陆与日本岛之间的险海,对日本人来说是求知路上的风浪与与生命的考验,然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天堑。黄遵宪1887年写《日本国之自叙》还说道,“昔契丹主有言,我于宋国之事纤悉皆知,而宋人视我国事如隔十重云雾。以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读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己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朝发可以夕至,亦视之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可不谓狭隘与?”如果中国自古对于如此近邻都是这样态度,又怎么能指望他走出去看世界? 林鍼作为最早游览西海者之一,他回乡后写下的游记收到的评论不过是恭维他的壮游,欣赏他的艳遇,或大讲“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因为“父母在不远游”的封建基本道德信条,他不得不附言一篇来表孝心。所有人的评论中,竟只有一位妓女有一句“思乡不羡寄居虫”有着过人的才识。 郭嵩焘曾比较过西方与东方的伦理观念,他说“中国圣人之教道,足于己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