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1-6课时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1-6课时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1-6课时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王仁贵二次使用修改教师: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6、7的物体的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计算方法。

3、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正确数出8、9的物体的个数;会写8、9;会比较8、9的大小。

5、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记数。

6、区分基数和序数,掌握8和9的组成及相应的加减法。

7、会看图,弄的清图意,并结合图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6、7的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学会写6、7。

2、引导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

3、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4、体会8、9的基数及序数含义,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记数。

5、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课时划分

1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6和7

教学目标: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6、7的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7根小棒,圆磁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小朋友?加上老师又有多少人呢?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在这幅图片里,还有哪些物品是和刚才数的人数一样的?

二、新授

1、认识6和7

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2、你能拿出学具表示6吗?

(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展示)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颗珠子拨上1颗是6颗。二次修改使用设计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你能拿出表示7的学具吗?

3、比较大小,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5和6比谁大谁小?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小?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总结:刚才同学们数数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出来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4、基序数意义

(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

(2)观察40页金鱼图,找准起点,数一数一共有几瓶金鱼?从左边数第7缸有多少条,有7条鱼的鱼缸是第几缸?(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教学

6、7的写法

观察字形特点,6像什么?6是一笔写完的,从田字格的上半格起笔一直写到下面再画个圆后完成,7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

2、教材第43页练习九1-2题。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6与7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动手操作掌握6与7的分与合。

2、学生能熟练地说出6与7数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与7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记忆6和7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个小动物磁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动物园要召开运动会,好多动物都来报名参赛了,数一数有多少个小动物? 6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6和7的组成。

二、问题引领

1、学习6的组成

有6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需要分成两组,但是它们不会分组,想请同学们帮帮忙把它们分成两组该怎样来分?

(1)教师找同学到黑板上来把6个小动物分成两组,下面的同学把分的结果写到本上。

(2)引导整理得出6组成,

(重点强调:6可以分成1和5,可以分成2和4,可以分成3和3)并引导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3)拍手游戏

师生合拍6下,并相应说出6的组成,如:生1:我拍1,生二:我拍5,生1、2:1和5组成6,6可以分成1和5。

2、学习7的组成

(1)把7个小动物分成两组该怎样分?

让学生拿出7个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二次修改使用设计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对口令巩固7的组成

三、巩固练习

游戏---找朋友

⑴把能组成6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 1 3

5 3 4

⑵能组成7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4 1 2

6 5 3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根据6、7的组成,掌握6、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在具体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示进行计算;

3、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教学准备:小棒,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生生对口令)。

2+1= 3-1= 4+l= 5-2=

l+2= 3-2= 1+4= 5-3=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6和7的组成(师生对口令)。

6 7

1 5 4 5

2 1

二、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6和7,并学习了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智慧星,准备奖励给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请小朋友们一起数一数左边有几颗?右边有几颗?一共有几颗智慧星呢?

老师和学生一起数数,并叫学生写算式。学生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写算式,又从右到左的顺序看,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写的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二次修改使用设计

书:

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2)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个图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颗智慧星,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颗智慧星,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看先看到的是右边的1颗智慧星,后看到的是左边的5颗智慧星,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小朋友看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提问:一共有几颗?所以5+1等于几?1+5等于几?

(4)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5+1和1+5的得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回答后,再在黑板上板书:5+1=6 1+5=6 (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6)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了一幅图可以列两个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7)学生齐读算式两遍。

用同种方法教授一图两式的减法。

2.学习第42页“摆一摆”的两组例题。

(l)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屏幕上出示“摆一摆”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中左边有几朵花,右边有几朵花?

学生:图中左边有4朵花,右边有2朵花。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加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学生边观察边摆)。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教师:仔细观察5+2=7和7-2=5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

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

-2=5。

三、课堂巩固练习

完成第42页“做一做”的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数学与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习惯。

教学重点: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5= 3+2= 7-4= 6-2=

6+1= 5+2= 4+3= 2+4=

7-7= 7-5= 6+0= 4-3=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加减法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加法的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一群小兔子它们在干什么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家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左边有4只兔子采蘑菇,右边有两只兔子。

生: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课件出示大括号)同学们认识它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数学朋友:“大括号”,它的意思是把图中的两部分合在一起。

师:(课件出示“?”)这个符号叫做问号,代表了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那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预设:生1:因为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要求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用加法计算,列算式是4+2=6 二次修改使用设计

生2:因为右边有2只兔子,左边有4只兔子,要求一共有几只兔子,用加法计算,列算式是2+4=6

2、学习减法应用题

师:兔子采完蘑菇回家了,我们再来看看青蛙们又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青蛙跳水图)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两只,还剩几只青蛙?

师: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尝试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师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后师小结。

三、练习巩固

1、教材46页“做一做”

师:南极上的企鹅也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课件出示企鹅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3)老师组织交流讨论并订正。

2、继续完成47的“做一做”。

四、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8和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8、9的物体个数,会写8、9,会比较8、9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会8、9的基数含义,知道8、9的序数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去我们学校的花坛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8、9的基数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漂亮吗?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字,有8棵树,8朵花,有9只蝴蝶,9盆花,一共有9个人......)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相关的呢?

生:8和9。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和9.(板书课题)

2、探究8和9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老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7颗时,问学生: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8颗后,再拨一颗变成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利用直尺让学生熟记0-9各数的顺序。

3、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让学生先数出点子的个数。

(2)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二次修改使用设计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帽子。5、教学8和9的写法

师:同学们看8和9分别像什么?

生:8像葫芦,9像勺子。

师:该怎么写呢?

写8的时候注意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的圆要写大点。写9的时候先写圆再写竖。(师示范,学生仿写)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8和9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并观察8和9的组成与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质,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记忆8与9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复习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个题目下应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

下面我们来猜一猜,一个数,它比9小,又比7大,它是谁?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和9 ,还知道了8和9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和9,了解8和9是怎么样组成的。

(课题板书:8和9 的组成)

星期六,爸爸和小明去河边钓鱼,他们一共掉了8条,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爸爸让小明把鱼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想知道小明可能会怎样分装这些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8的组成与分解。(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你拿出8个圆片代表8条鱼,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2、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

3、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补充。

4、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并板书8的组成与分解图。

5、引导学生通过快速记忆8的组成的办法。

(1)师:我们怎么样记住8的组成最简单?你发现了什么小窍门?(2)同桌讨论8的分解规律以及自己的记忆方法,互相说一说数的组成。

6、拍手游戏。

同桌合拍8下,并说出8的组成,如:生1:我拍1 生2:我拍7 ,生1、2:1和7组成8,8可以分成1和7.

7、合作学习9的组成

(1)如果把鱼再增加一条,你又会分吗?像刚才8的组成一样,动手摆9的组成,边摆边说,并记录下来。

(2)汇报9的组成,板书并找规律记忆。二次修改使用设计

(3)拍手游戏,同桌合拍9下,并说出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游戏。师生对口令8和9的组成。如:师报数字1,生报数字7;1和七组成8,以分成1和7。

四、回顾总结

师:本节课,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第五单元第六课时精品教案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Part B Start to read & Let’s check & Let’s sing & Part C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说,读,写,复习字母(Oo-Tt)和本单元的食物单词。 2. 正确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作业,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训练听力的同时检查 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学唱歌曲Let’s have a picnic today,通过本课歌谣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 4. 能通过图片理解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 复习本单元知识,做听力练习;学习有节奏、有韵律的歌谣。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听力习惯。 3. 歌谣的学习以韵律为主,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1. 录音机和磁带、单词卡 2. 教师准备一份餐厅场景挂图。 五、教学过程 Step 1 热身(Warming-up)

1. 播放录音师生共同唱歌曲Let’s have a picnic today,引领学生跟唱。可将8种食物在歌词里逐一替换,复习表示食物的单词。唱歌的同时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演歌曲。在复习食物单词的同时,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 2. 教师呈现一幅餐厅场景图,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教师指 食物图片,学生答出食物名称。 Step 2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学习Start to read (1)Find and say ①引导学生圈出字母。 ②要求学生数出字母的个数,并说出大写还是小写。 ③让学生用句子表达I see R, t, q…. (2)Read and count ①引导学生读出图片上的食物单词。 ②数一数对应的单词的个数,并标出来。 2. Let’s check (1)Listen and tick ①先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猜一猜对话应该是什么内容。 ②教师播放录音,然后请几个同学校对答案。 ③播放录音第二遍,让学生一句一句跟读,争取做到能听懂,能跟读出每一个句子。 (2)Look and match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6 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 第五单元 圆 知识归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知识归纳 第五单元圆 丁嘴学校吴长岭 一、圆的认识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 (一)圆的各部分名称 1、圆心:用圆规画出圆以后,针尖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 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3、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二)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心O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 确定圆的大小(三)圆规画圆的方法:(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绕这个固定点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四)圆的主要特征 1、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d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 2 3、圆的轴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是 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圆的周长 1、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pai)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3、圆的周长的意义: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直径的长短决定圆周长的大小。 4、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πd或C=2πr。 5、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2πr。 (2)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周长:C=πd。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考试卷及答案【优质】

第五单元检测卷 1.我会填。 (1)10001只鸽子飞进500个鸽笼中,无论怎样飞,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 )只鸽子。 (2)从7个抽屉中拿出22个苹果,无论怎样拿,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拿出了( )个苹果。 (3)有4双不同花色的手套,至少要拿出( )只,才能保证有两只手套是一双。 (4)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蓝、黄、黑四种颜色的球各10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4个是相同颜色的,至少要摸出( )个球。 (5)有同样大小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珠子各10颗,放在一个布袋里。一次摸出10颗,总会有一种颜色的珠子不少于( )颗。一次摸出12颗,至少会有( )种颜色。 (6)6个小组的同学栽树。 2.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4个同学中,一定有( )人是在同一个月出生的。 A.2 B.3 C.4 (2)把4个小球放在3个口袋里,至少有一个口袋里装了( )个小球。 A.2 B.3 C.4 (3)5个同学分一些书,其中至少有一个同学分到了5本书。这些书至少有( )本。 A.25 B.26 C.21 (4)在一副扑克牌中取出大小王,从剩余的52张牌中至少要抽出( )张,才能保证其中有3张红桃。 A.9 B.13 C.42 (5)5只小鸡被装进2个鸡笼,总有一个鸡笼至少有( )只小鸡。 A.2 B.3 C.4 3.任意的25个人中,至少有几个人的属相是相同的?为什么? 4.六(1)班有40名同学表演节目,老师为他们准备了一些气球,至少要准备多少个气球,才能保证至少有一个同学能拿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球?为什么?

5.学校成立了音乐、舞蹈、剪纸社团,第一小组有8名同学报了这三个社团中的一个或几个。那么,这8个人中至少有几个人所报的社团是完全相同的? 6.有黑、红、蓝三种颜色的手套各10只混在了一起,这些手套只要两只颜色相同,即可配成一双。 (1)把眼睛蒙上,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能配成1双? (2)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能配成2双? (3)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有2双是相同颜色的? 参考答案 1.(1)21 (2)4 (3)5 (4)13(5)42(6)25 2.(1)A (2)A (3)C (4)C (5)B 3.至少有3个人的属相是相同的。把12个属相看作12个“鸽笼”,25÷12=2(人)……1(人),至少有2+1=3(人)的属相是相同的。 4.至少要准备41个气球。将40名同学看作40个“鸽笼”,要保证1名同学至少能拿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球,气球的个数至少为40+1=41(个)。 5.这8人中至少有2个人所报的社团是完全相同的。 6.(1)至少拿出4只才能保证能配成1双。 (2)至少拿出6只,才能保证能配成2双。 (3)至少拿出10只,才能保证有2双是相同颜色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的进率。 3.人民币的单位间的换算。 4.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单价。 5.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让学生经历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如果让学生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用真币作为本单元的学习材料是不合适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用模拟的人民币来学习比较恰当。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从主题图开始,包括例1至例7七个例题,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本单元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例1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以及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把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又如,例2的教学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和1元、1角和1分的币值的大小。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 物品的单价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明了和使用的方便。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只需让学生知道:①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②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商品交换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1认识人民币2课时 2简单的计算2课时

第五单元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节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

2格式已调整,word 版本可编辑. 3.解决问题2 同学们算得可真快!让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 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 4.从剩余的题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独立解答,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用本单元的哪个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300=108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年产优质小麦0.75千克,所以每年的产量是0.75×108000=81000(千克)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决方法。 学生交流: (1) 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不要忘记除以2。 (2) 计算的结果要保留2位小数。 学生交流。 二、练习设计。 1.你能在下面的平行线中画出几个三角形,使画出的三角形和给出的三角形面积相同?通过做图,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我校的实践基地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试验田,如下图所示,计划种满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为5千克,你能试着求出这块试验田的总产量吗? 解决这道题最关键的是要把原来的不规则图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三、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老师再送你们一个“会听果”—— 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 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学生独立画图,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会听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时练

14、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盘盂: 沧沧凉凉: 孰: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C 3.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第二课时 1.辩斗:争辩,争论。以:认为。日中:正午。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沧沧凉凉:寒凉。 孰:谁。汝:你。 2. (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2)谁说你智慧多呢? 3.(1)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 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应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我们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 学习态度。 (4)说明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 一填空(20分) 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 答案: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如果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 )统计图比较合适。 答案:折线统计图 3. 8只鸡放进3个鸡笼,至少有()只鸡要放进同一个鸡笼里。 答案:3 4. 7个学生要分到5个班,至少有()个人要分进同一个班。 答案:2 5.给一个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分别涂上红、黄两种颜色,则不论如何涂都有()个面的颜色相同。 答案:3 6、写出一个成正比例的例子。 ()一定,()和()成正比例关系。 答案:宽、长方形的面积、长 7、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5平方分米,高6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答案:90 8、重量增加3kg记作+3kg,则-4kg表示(), 答案:重量减少4kg 9、 0.75=()︰8=15÷()= () () =()% 答案:6、20、3、4、75 10、我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学校的国旗宽是128厘米,长应 是()厘米。 答案:194

二、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10个孩子分进4个班,则至少有一个班分到的学生人数不少于( )个。 A.1 B.2 C.3 D.4 答案:C 2.张阿姨给孩子买衣服,有红、黄、白三种颜色,但结果总是至少有两个孩子的颜色一样,她至少有()孩子。 A.2 B.3 C.4 D.6 答案:C 3、一个水桶可以装100升,这个水桶的()就是100升。 A.体积 B.容积 C.质量 答案:B 4、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A.1:2 B.2:1 C.1:20 D.20:1 答案:D 5、圆柱的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圆柱的体积扩大到原来体积的()倍。 A.3 B.6 C.9 D.12 答案:C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4分) 1.把7本书分别放进3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放4本。() 2.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0.5:0.3和3:5可以组成比例。() 4、所有的负数都比0小。() 答案: 四、计算题。(36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文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文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shùn ténɡmōɡuāfēn xīwán qiánɡqīn shí ()()()() zhuóyǒu chénɡxiào rónɡyùzhuóyuèchēn diàn ()()()() píjuàn dàn bóliǎn páng zhuāng zhòng ()()()() 二、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侵()伦()捐()衔()蚀() 浸()论()绢()街()浊() 狂()缭()蛟()析()蕾() 矿()燎()效()沂()镭() 三、我能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居里夫人()大夫拥有过三克镭,()她从来没有想到为自己谋取利益。 2.()居里夫人拥有一克镭,她()能够设计一个镭研究院。 3.()居里夫人有着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说她有着伟大的人格。 四、我能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小姐,一个端庄坚决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久的里程碑。() 2.然而,她视名利如粪土。() 3.她是科学殿堂里一朵熠熠生辉的奇葩。() 五、我能读句子,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1.这点漂亮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漂亮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觉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一辈子意义的发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小姐,一个端庄坚决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久的里程碑。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能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觉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差不多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专门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能够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然而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 1.“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2.找出文中说明居里夫人爱国情感的句子。 3.文中“她本来能够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中的“躺”字,你是如何明白得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数学第五单元试题

六年下级学期单元自测题 数学第五单元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 一、我会填。 1.9名同学在一起玩耍,其中至少有()名同学性别相同。 2.六年级转来了10名学生,要分到3个班,至少有()人要分进同一个班。 3.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不同的4种颜色,不论怎样涂,至少有()个面的颜色相同。 4.在13个2003年出生的儿童中,至少有()个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5.15个足球要分给6个班,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班至少分()个足球。 6.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黑球和白球各3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个球。 7.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了红、黑、白玻璃球各2个,要保证取出的玻璃球三种颜色都有,至少要取出()个;要保证取出的玻璃球中至少有两种颜色,至少应取出()个。 8.给一个长方体木块的6个面分别涂上红、黄两种颜色,则不论如何涂都有()个面的颜色相同。 9.在今年(即2016年)出生的1000个孩子中,请你预测: (1)同在某月某日生的孩子至少有()个。 (2)至少有()个孩子将来不单独过生日。 10.小红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了三种颜色的筷子各10根,请问: (1)小红至少取()根才能保证3种颜色都取到。 (2)小红至少取()根才能保证有2双颜色不同的筷子。 (3)小红至少取()根才能保证有2双颜色相同的筷子。 11.有一行9个方格的图中,如果把每个方格涂上黑、白两种颜色中的一种,那么颜色相同的方格至少有()个。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一个布袋里有红、黄、蓝袜子各5只,一次至少取出()只,才能保证每种颜色的袜子至少一只。 A.4 B.5 C.10 D.11 2.王奶奶给孙子买衣服,有红、黄、白三种颜色,但结果总是至少有两个孩子的颜色一样,她至少有()个孙子。 A.2 B.3 C.4 D.6 3.任意五个自然数的和为偶数,则至少有()个偶数。 A.1 B.2 C.3 D.0 4.25只兔子要装进6个笼子,至少有()只兔子要装进同一个笼子里。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Teaching plan and Reflection on unit 5 of Mat hematics for grade one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59~60页 七、仔细阅读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下33-6的计算过程。 三、小组合作用计数器拔出33-6的计算过程。 四、尝试用竖式计算,做完后小组交流结果。 五、讨论是否有其它的计算方法。 六、独立完成59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 七、独立完成60页练一练第1题后相互交流。 八、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九、第3题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题目。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进一步渗透要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题目。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小棒,计数器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 二、指名列式。 三、指名用小棒演示讲解过程。 四、指名用计数器演示讲解过程 五、学生板演后讲解计算方法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 六、指名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七、指名汇报试一试的计算方法。 八、指名汇报60页第一题的计算结果,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九、用投影仪展示森林医生的结果,分析错误原因。 十、指名汇报第四题结果,集体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 圆 一、 认识圆 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 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 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 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2 1。 用字母表示为:d =2r 或r = 2 d 8、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 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圆、圆环。 二、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 表示。

2、圆周率实验: 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π)。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pai)表示。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4、圆的周长公式: C= πd d = C ÷π 或C=2π r r = C ÷2π 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6、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 (1)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 计算方法:2π r ÷ 2 即π r (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计算方法:πr+2r 即 5.14 r 三、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用字母S表示。 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教案第五单元第6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复习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创设了凸现数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的三个情境:“垃圾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学习探索。 “我学会了吗?”进一步承接环保主题设置生活用水的各个调查数据,让学生在此情景中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继续通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最近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知识点: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b.引导学生复习: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分别板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2和1/3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借助中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请学生说,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算式或是混合运算的算式。 教师挑一道典型性题目请学生说明: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学习,加上教师的指导,全面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谈话: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堆积、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学们提出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有关生活用水的数字材料: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 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 b.做饭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 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 a.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b.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 3.看板书,师生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理解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理解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实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理解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升社会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理解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实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理解人民币) 完成相对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理解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水平、实践水平和推理水平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实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理解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不过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理解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理解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理解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能够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对应的面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3厘米的圆,它的两脚叉开的距离是() A.3厘米B.6厘米C.1.5厘米 2.下面关于圆周率π的说法正确的是() A.π是圆的周长与这个圆的直径的比值 B.π是循环小数 C.π=3.14 D.π是圆的面积与这个圆的半径的比值 3.旋转式水龙喷头的射程是8米,8米就是指圆的() A.半径B.直径C.周长D.面积 4.把一个周长是18.84dm的圆平均分成两个半圆,每个半圆的周长是()dm.A.15.42B.9.42C.12.24D.不能计算 5.如图,沿半圆草坪外围铺一条4m宽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正确的列式是() A.3.14×(242﹣202)÷2B.3.14×(242﹣202) C.3.14×(222﹣202)÷2D.3.14×(222﹣202) 6.如图(单位:cm),求环形面积,列式正确的是() A.3.14×302﹣202B.3.14×(30﹣20)2 C.3.14×(302﹣202) 7.一个半圆的半径是3厘米,这个半圆的周长是() A.9.42cm B.15.42cm C.14.13cm 二.填空题(共7小题) 8.圆的周长是9.42分米,那么半圆的周长是分米.

9.在一个长10cm,宽6cm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cm. 10.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这里的“同长”是指同一个圆内. 11.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半圆,半圆的直径是厘米. 12.如图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圆的直径是厘米,圆的半径是厘米,圆周长是厘米,圆面积是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这个图形有条对称轴. 13.一根铁丝围成了一个边长7.85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那么圆的周长是厘米.如果用圆规画出这个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厘米. 14.将一个直径是8cm把的圆等分成2018个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5.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它们的直径也相等.(判断对错) 16.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8.56dm2.(判断对错) 17.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那么这个半圆的周长就是9.42厘米.(判断对错) 18.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直径..(判断对错) 19.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直径一定都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都相等.(判断对错)四.计算题(共2小题) 2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21.求图中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直接用π表示,也可以π取3.14)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教案 Unit5第六课时 Section B(3a-Self check)

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第六课时写作课Section B 3a-Self Check P30 Teaching and Learning Goals: 一、话题:Animals 二、功能:1. Describe animals 2. Express preferences 三、语法:1. Review What, Why and Where questions and answer. 2. Be able to use the adjectives of quality correctly. 四、词汇和常用表达: kind of, friendly, cute, beautiful… Why do you like...? Because… 五、学习策略:Guid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writing skill of imitating. 六、文化:Know about all kinds of animals all over the world. Guide the students to protect the animal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eps: Pre-writing activities写前活动 StepⅠ: Teaching Aims Tell the students the learning aims: Talk about animals and learn how to write animal reviews. StepⅡ: Lead in:Talk about animals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的使用更加清楚明了的总结了本单元的重点。) 1.Review 单元话题复习 爸爸去哪儿电影版DVDscr片源01_21_49-01_22_54.wmv T: Is the acrobatic performance excellent? Ss: Yes. T: Do you know them? Ss: Yes. They are Stone, Angela, Cindy, Tiantian and Kimi. T: Well, 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now? Ss: No. T: They’re in Xiang Jiang wild animal world. Welcome to the zoo. The animals of performance are from here. There will be a live recruitment.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案(精选).doc

第5单元混合运算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十三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题。 2.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学会解答问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系统地梳理知识,归纳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一单元即将结束,你知道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混合运算和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式题。 这节课我们要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和复习 1.混合运算。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同一级的加减或乘除,两级的有加减又有乘除的,有小括号的。) 你会算了吗?同桌互相出两道本单元的综合算式,交换解答。 同桌把结果算出来后,请对方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由你来检查。 教师筹集到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说说计算顺序。 2.完成教材第57页第2题。 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康乃馨每枝3元,百合每枝5元。)小明提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买4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一共要多少钱?)

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一步一步思考的,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独立解决小红提出的问题:我带了10元钱,两种花各买了1枝,还剩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计算方法。 三、提高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观察算式和得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照样子出题,再出几组这样的算式。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 指名在班上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说思考过程,再让想法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 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 谈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各自思考,并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师指名回答。 4. 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题。(思考题) 认真读题,小组讨论,说说小明错在哪里,怎样求出正确的得数。 提示:根据错的答案寻找原来的数,再求出正确的得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还能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棒! 【板书设计】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 混合运算 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式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测试卷一、按顺序填数。 二、填一填。 三、看图计算。 四、看图比较。 比多()个,比多()个,

比多()个,比少()个, 比少()个,比少()个。 五、你能写出几道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把它们写出来。 六、直接写出得数。 2 + 4 = 7– 5 = 0 + 8 = 5 + 2 = 7 - 4 = 6 + 3 = 9 - 2 = 4 + 6 = 3 + 5 = 1 + 6 = 5 –5 = 3 + 7 = 8 +( )= 10 ( )+ 3 = 7 9-( )= 4 6+()= 8 ()- 4 = 6 7 + 2 - 9 = 4–3 + 9 = 5 + 3 + 2 = 9–3–6 = 10–7 + 4 = 七、看图列式计算。 1. 2. □○□=□ 10个 ?个 ?只 □○□=□

□○□○□ =□ 5 八、填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得到□里的数。 动脑筋 □○□○□= □ ?朵 5

第五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一、 二、 三、4+3=7 7-3=4 6+4=10 10-4=6 3+4=7 7-4=3 4+6=10 10-6=4 四、苹果比桃多(4)个,苹果比黄西红柿多(6)个, 桃比黄西红柿多(2)个,黄西红柿比桃少(2)个, 黄西红柿比苹果少(6)个,桃比苹果少(4)个。 五、0+10=10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10+0=10 9+1=10 8+2=10 7+3=10 6+4=10 六、略 七、1. 4+4=8 10-2=8 2. 2+3+2=7 5-2+3=6 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