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复习资料(张兰生等著)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张兰生等著)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张兰生等著)

全球变化期末复习题

1.地球系统与地球系统科学:

(1)地球是由地幔、地核、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最简单的划分是地圈和生物圈组成地球系统,其中生物圈为全球生态系统。

(2)地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大气圈和水圈为主的物理气候系统和以岩石圈为主的固体地球系统。(3)物理气候系统、固体地球系统、全球生态系统分别调控着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固体地球物质循环三个循环子系统。并通过彼此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4)地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交换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这些过程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三种类型。

(5)不同的地球系统具有不同的时间惊讶和空间尺度,发生在地球子系统内部的系统之间的各种能量和物质输送过程却跨越了很宽的时间尺度而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并在地表层系统中留下烙印。(6)不同时空惊讶的过程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如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

(7)地球系统主要受两台“发动机”驱动:一是地球外部由太阳和其他外力所组成的,一是地球内部的“发动机”,主要由放射性和内部深处的原生热所驱动。

地球系统科学是把地球看成一个由作用的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等绊脚石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是一门重点研究地球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大气圈和水圈为主体的物理气候系统

地圈

地球系统以岩石圈为主体的固体地球系统

生物圈(又称全球生态系统)

2、全球变化:广义指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全球变化科学: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的全球变化显著地有别于那些建立在对地球各圈层研究基础之上的地球科学的传统的分支学科,全球变化研究超越了各分支学科的界限,是建筑在各分支学科基础之上的交叉研究。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所有时间过程(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人类的作用。

几十年至几百年的中等时间尺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

3、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3)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4)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

4、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P10

(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

(3)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当前全球变化呈现以下特点:P16

5、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人文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

6、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主要成就偏重在过去变化的研究。其中青藏高原、第四纪黄土以及考古与历史文献记载研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领域。

7、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1)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过程

(2)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4)人类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过程。

根据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方式的不同,人类生态系统存在着三种类型:采集-狩猎系统、农业系统、工业城市系统。其中农业系统、工业城市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8、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按来源分为三种类型: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的影响和反馈。

9、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因素:P48

(1)太阳活动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偏心率、岁差、黄赤交角。米兰柯维奇理论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变化。

(3)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

10、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

(1)海陆分布变化(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

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要通过受地球内部过程驱动的板块运动而起作用,板块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形式的变化、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均能引发进一步的过程,导致全球变化。

11、全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1)土地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最直观的表现。

(2)大气圈组成成分

12、地球系统内部的反馈作用与全球变化P64

13、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

(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

(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14、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十大方面:(1)人类的健康与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工地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6)渔业和海洋资源;(7)能源的生产和消费;(8)工商业活动;(9)交通和运输;(10)各种公共服务。

其中,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土地覆盖和生态系统变化、环境污染等,对农业和粮食供给、淡水资源、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影响最受关注。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按其所达到的程度可以分为土地承载力、生产系统、经济与生活、社会政治四个层次。

全球变化影响所达的层次总是从低到高。

15、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易受影响的地区:

(1)对全球变化最敏感、能提供早期信号的地区,反馈作用最显著、能将微弱的变化放大的地区,如热带雨林和极地冰盖。

(2)气候边界地带与生态脆弱带是最易受全球变化冲击的地方,如位于非洲萨赫勒地带和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广大半干旱地区是降水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的生态脆弱带。

(3)海洋与陆地的交界面,即海岸带,是各种过程结合作用的地区,是受海面升降控制的地区,也是全球变化及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表现最为强烈的敏感地区之一。如孟加拉国及类似的三角洲地区、荷兰及太平洋得其他海洋中地势低平的岛屿国家是特别脆弱的地区。

(4)对社会最脆弱的地区打击最大。最脆弱的社会既不是最贫穷的和最不发达的社会,也不是最富有、最发达的社会,而是那些正处于迅速向现代化过程过渡中的社会。

16、人类对待全球变化的不同态度和适应对策。P81

第一种观点是把世界看成是人类一个稳定的居所。他们承认全球变化的必然性,同时相信不管全球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要回到稳定位置。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是极不稳定的,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坏事,他们的行动纲领自然是要阻止这种变化,或者至少要让他们减缓到来。

第三种观点强调全球变化的不可知性,因此也就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面对其结果,承认问题的所在。

第四种观点反映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观点的某种结合。在他们看来,即便某些细节可能永远无法预测,但人类必须建立这种理性的基础,必须能够在从前从未想到的某种水平上来管理全球资源。

对全球变化的态度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对全球变化影响所采取的对策是适应,其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适应的方式包括主动或被动的顺应,也包括积极的抗御。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所采取的全球变化对策是要防止全球变化的发生,或者要让他们减缓下来,至少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要做到如此。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则是不采取任何行动的对策,这再次表现了一种自然的人类反应。但消极对待的做法在全球变化真正发生时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论可知还是不可知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全球变化的对策应是种种措施的结合。

17、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包括三种途径:

(1)全球变化的重建项(2)全球变化的动态监测(3)全球变化的模拟。

18、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

(1)重建全球变化历史,了解包括演变过程、时空分布形式、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的规律;(2)通过过去发生过的全球变化现象,探讨和认识全球变化的成因机制;

(3)利用重建的结果验证模式的可靠性或为模式的建立提供参数;

(4)由历史演变规律推测未来环境或为预测未来环境提供历史相似型。

19、为进行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需要依据以下基本假设:均一性假设(以古论今、将今论古)、协同性假设、全息假设(窥一斑而见全身)

20、根据来源与属性的不同,过去全球变化信息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观测记录,指借助于各种观测技术手段所获得的环境信息(记录规范,精度高,但时间尺度短);

第二,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指由人类物质文化活动而形成的物质和文字的记录;

第三,古环境感应体,指在过去某一时期形成并一直保存至今的各种自然体。合称代用资料

21、全球变化动态监测可分为以各种遥感手段为基础的空基观测和基于地面监测的海基和陆基观测两种类型

22、生命的进化经历了三个阶段:P127

早期为化学进化阶段(40亿—38亿年前)进化本质上是化学过程;

中期为细胞进化阶段(38亿—7亿年前);进化革新发生在细胞内部结构和相关的生理过程上,细胞的生物化学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无大的改变。

晚期(7亿年前以后)的多细胞复杂生命进化出现后,进化革新主要表现在组织器官结构及其功能的适应改变上,而这时的生命在生物化学,代谢途径以及细胞结构等低层次的基本特征则表现出相对保守。

大多数重大的进化事件发生在地球历史的早期(35亿—40亿年前)和晚期(7亿年以后),即多集中在生命史的远近两端。生物的进化往往以大爆发的方式出现,大灭绝(5次)

23、自然环境演化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P131

(1)生命出现以前的无机自然环境时期(距今45—38亿年前);

(2)以海洋生命繁盛为标志的古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时期(距今38—4亿年前);

(3)陆地生命发展,但生物种群和海陆颁布形式均与现代明显不同的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4亿—2.25亿);

(4)古自然地理环境向现代地理环境演进的过渡时期(2.25—0.65亿年前);

(5)现代自然环境的形成的发展时期(距今0.65亿年以来)。

24、新生代期间,环境呈变冷、变干的趋势性变化,称为新生代衰落。

新生代衰落:(1)降温与第四纪冰期的来临。(2)旱化趋势。

25、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环境转换的基本特征:

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环境要素变化的协同性、状态转换过程中的时滞现象、快速变换事件

26、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换机制:

冰盖与海冰反馈、大气温室气体的反馈与气溶胶反馈、大洋传送带的变化、火山活动的作用。

27、最后冰期最盛期的环境:

(1)全球性降温与冰盖扩展;(2)西风带加强与中高纬度自然带退缩;

(3)全球海面下降与海洋过程变化;(4)全球干旱化与环境的重大改变。

28、人类是从猿进化来的,从猿到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制造工具。

29、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迅速变暖,最后冰期结束,进入全新世的间冰期环境。

30、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响应

(1)全新世的气候变化:

[1]早期以阶段性的迅速升温的特征;

[2]8.5—4KABP的全新世中期是一个较现代更为温暖的时期,全新世暖期的盛期可能出现在6KABP 前后。

[3]4KABP以后,全球气候发生重大调整,呈现变冷的趋势,温度下降到与现代相当的水平,其间每个寒冷或温暖阶段分别持续数百年。

(2)环境响应:

[1]冰川与海洋状况变化:温度回升导致冰盖的消融,冰盖消融导致海面上升,从而加速了冰盖的崩解融化,进一步导致海面上升。

[2]湖泊演变与河流调整:在冰川作用地区,冰川的退缩直接影响到湖泊的发育,北美和北欧冰盖的边缘地区有无数大小不等的湖泊随着冰盖的退缩而生消演化。在非冰川作用区,进入全新世后,从非洲撒哈拉地区到印度西北部以至我国青藏高原与长城沿线地区,均由于降水的显著增加而出现满面湖面扩大、湖水淡化现象、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河流流量普遍因冰盖融化而显著增大。在低纬度地区,仅直接增加河流的流量,而且通过增大流域面积增加河流的流量。

[3]植被的迁移与演化:气候的区域差异制约着植被地域颁布的差异,当气候发生变化时植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森林植被的扩张与回归是全新世早期全球变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31、全新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海岸地区环境演变的影响与人类的适应。海面上升使许多陆地通道被淹没,导致不同陆地之间,特别是一些岛屿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被中断。海面升降引起的海岸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相应的调整。

(2)撒哈拉地区畜牧业文化的兴衰。现代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人类狩猎、放牧的场所,人类在此地区的生产方式随着全新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农业革命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近东地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最重要的驯化中心。中美洲是玉米的驯化中心,其驯化的时间不晚于7kaBP。(南瓜、辣椒、鳄梨等)中美地区缺乏驯化动物。原始农业对环境的最直接影响是动植物的驯化。农耕导致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类从此被系在土地之上。农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砍伐森林和烧毁植被以清理土地进行种植。

(4)文明古国兴衰和游牧文化兴起的环境背景。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均产生在降水不足或不稳定的河谷之中,其文明是建立在灌溉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是土地唯一所有者。游牧业文化是适应于干旱和地势起伏环境的一种生产方式。像灌溉农业一样,牧业生产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人与其环境的生态关系,所不同的是,联系这种关系的纽带是驯化动物,而不是水的使用。

32、近现代人类活动导致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及其气候效应。P225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变化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1)使一些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2、CO、NO、甲烷等。

(2)使另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减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平流层臭氧的减少。

(3)改变一些大气成分的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

(4)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里昂。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可能已经对地球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主要包括全球变暖、降水图式变化,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等。

33、未来CO2等温室气体增加,还将使全球温度进一步变暖。

34、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2)对农业生产影响。

(3)对淡水资源的影响

35、试述近现代生态系统的变化。

全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干扰。这种干扰的后果可以从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森林的破坏、半干燥环境的荒漠化和草场退化以及动植物特种的灭绝等问题上反映出来。

(1)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在历史上,对森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温带和来热带地区,尤其在北半球各大陆,目前,热带森林也开始受到砍伐和烧毁,其中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各国可能是森林砍伐最严重的地区,由于热带森林的较迅速破坏,尽管北半球一些温带国家森林面积略有增加,全球森林总面积仍在不断减少。

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农牧业生产的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的减少已经产生并将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后果,引进多种多样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2)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有很多动物和植物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并且还有更多的物种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在过去,狩猎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但在今天,环境的污染和动物野生环境的消失正在成为物种趋于灭绝的主要原因。生物栖息地的缩小和毁灭是现代物种大量趋于灭绝的更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也是造成某些动植物灭绝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气候快速变化的时期。

(3)荒漠化。荒漠化是又一个代表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荒漠化问题在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最为严重,北美、南美和欧洲也程度不同地存在,降水减少而引起的干旱常常是大范围荒漠化和饥馑的直接起因。它也可以由于气候变暖或风速增高而形成。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古代史必考重点知识梳理汇编(精品)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资本主义的曙光(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后新航路开辟) 1.文艺复兴(文化) ①背景:a 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厂,资本主义关系产生 b 不满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c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 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③含义: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 ④实质: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文化运动 ⑤时间与范围:14世纪于意大利,15世纪到16世纪发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⑥代表人物:a 但丁,诗人《神曲》,表明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 b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充分体现人文主义c 莎士比亚,文学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批判封建道德理论和社会陋习

⑦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市场) ①背景:a 《马可?菠罗行纪》,欧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b 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 ②航海家:a 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横渡大西洋,西班牙支持,称那里的人为印地安人 b 几乎于哥伦布同时,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原学说,西班牙支持 c 1487年-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葡萄牙支持 d 达伽马找到了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葡萄牙支持 ③意义:a 欧洲到亚非美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b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9年)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①背景:a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保留贵族头衔,从事资本主义性质活动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 英国国王宣扬“君权神授”推行封建专制。查理一世有增无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受损,革命爆发 ②起止时间: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到1688年(宫廷政变) ③主要任务:推翻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地球系统 1、地球系统:可划分为地圈和生物圈,其中地圈包括物理气候系统(水圈、大气圈)和固体地球系统(岩石圈),生物圈 又称全球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和生命系统。人类由于主观能动性,在这系统之上构建了独特的人类生态系 3个统,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气候系统:决定着地球表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和分布,形成全球气候 固体地球系统:决定着地壳的生消及其运动,形成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各种地貌地形。全球生态系统:包括地球 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群落与生态系统。 2、系统间的关系:物理气候系统、固体地球系统、全球生态系统分别调控着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固体地球物质循 环3 个循环子系统,并通过彼此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由于主观能动性,在这个系统之上构建了独特的人类生态系统,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地球系统驱动力: ①地球外部由太阳和其他外力所组成的; ②地球内部的“发动机”,主要由放射性和内部深处的原生热所驱动。 第二节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1、全球变化:广义指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 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 ①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全球观点: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全球尺 度:虽然过程或事件空间尺度有大有小,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②所有时间过程(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研究不仅揭示过去,更是认识现代以及未来的变 化) ③人类的作用(人类是全球变化的营力之一) 3、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和过程; ②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③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 ④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 4、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①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适应全球变化为基础,人 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必须最大限度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深化对地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 ③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全球变化研究也关注全球变化的环境影响、社会影 响,以及对策和政策评估研究,这些研究会促进有关决策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力)。 第三节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1、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①以系统的和动态的地球观为指导(旧 地球科学体系以圈层为核心);

世界历史文选 复习资料

世界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一中英文词互换 ①人名查理五世 Charles V 查理大帝 Charlemagne 查理曼 Charlemagne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希罗多德 Herodotus 修昔底斯 Thucydides 莎士比亚 Shakespeare 麦克尼尔 Mc.Neill 文学三杰但丁Dante 彼特拉克petrarch 薄伽丘 Boccaccio 艺术三杰达芬奇 da.vinic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拉斐尔 Raphael ②文献名著作名剑桥近代史The cambridge modernhistory 查理大帝传 Life of Charlemagne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s Britannica 年鉴学派 ecole des Annales 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③事件名词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文艺复兴 The Renaissance 宗教改革 Religious reform 法国大革命 The French revolution 罗马帝国 The Roman empire 拜占庭帝国 The Byzantine empire

欧洲文艺复兴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罗马天主教会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新教改革 Prothetant reformation 工业革命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农业革命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伯罗奔尼撒战争 The peloponnesian war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 三大宗教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佛教 Buddhism 基督教 Christian 伊斯兰教 Islam 新石器时代The Neolithic Age 旧石器时代The Paleolithic Age 加洛林文化文艺复兴Carolingian culcutural revival 郡县制Country System 书同文车同轨Standardizing the Width of the Cart Axle and the Chinese Script ④兰克史学Rankean history 民族史National history 城市史urban history 近代史modern history 现代史contemporary history 古代史 ancient history 地方史 local history 乡村史 rural history 劳工史 labor history 中世纪史 medieval history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种棵树 树木可以改善微观小环境的气候,保持空气湿度,因为它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新鲜干净。此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使用荧光节能灯 如果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盏灯换成荧光节能灯,每年就能少排放二氧化碳3百磅。 重新设定空调温控器 冬季时将空调温控器比原来调低2度,夏天时则调高2度,这样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检查热水器 保证家中的热水器温控器不要超过120华氏度,这样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550磅。 回答者:8 - 一级2010-4-9 08:38 根本哈根的最后时刻,谁能许给世界一个未来? 100 多年间,人类经济发展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 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摄氏度~6.4 摄氏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 摄氏度~7 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 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从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到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从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北方严重干旱,从缅甸强热带风暴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使气候问题成为21世纪政治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它涵盖了粮食、能源、环保、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最有可能成为搭建世界新秩序的舞台。随着全球变暖和减排深入人心,“气候主权”、碳排放权,某一天或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人权并列,成为一国重要属性。 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几十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加速寻找新秩序的方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在气候会议前发表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当世界面对多个危机考验的时候,答案就在于寻找共同之处。目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当马尔代夫的政要用“水下内阁会议”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和恳求的声音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球变暖如果得不到遏止,将因此导致灭亡的物种,最终会蔓延到食物链的终端——人类。全球的媒体都在想尽办法为这次关乎子孙后代、影响人类未来的联合国会议造势。可是数天之后,当哥本哈根会场内,争吵和指责的声音代替了“人类共同的担忧”,通过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充斥着全世界人们的耳根。这时,善良的人们猛然发现,之前最猛烈的指

全球变化复习思考题1

名词解释 1、全球变化科学 2、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 3、新仙女木事件(Y ounger Dryas) 4、D-O颤动 5、臭氧洞 6、生物多样性 7、什么是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8、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9、海面变化 10、温室效应 11、阳伞效应 12、城市热岛效应 13、厄尔尼诺现象 论述题 1、全球变化问题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变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全球自然环境演化是指地球形成以来自然环境所经历的全球变化。在46亿年的发展过程中,地球表层各个圈层经历了各具特征又彼此呼应的历史演化,反映着地球巨大的、不可逆的自然环境变迁。根据各个圈层变化特点,以生物演化为主线,可把10^6~10^7年以上尺度划分为五大自然环境发展阶段:①无机自然地理环境时期(距今3600~3800百万年前,生命出现以前的地球演化阶段);②古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时期(距今3800~410百万年前,生命出现早期,海洋生物繁盛的地球演化阶段);③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距今410~250百万年前,生物登陆后,陆地生物发展的地球演化阶段,其生物群落与现代迥然不同);④古自然

地理环境向现代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时期(距今250~65百万年前,高级动物和高等植物繁衍的地球演化阶段);⑤现代自然环境形成发展时期(距今65百万年以来的地球演化阶段)。 3、黄土-古土壤记录如何反映过去的全球变化? 第四纪黄土沉积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为特征。黄土和古土壤层的交互出现是风尘堆积作用和成土作用两种对立过程彼此消长的结果,当风尘堆积作用大于成土作用时形成黄土层,反之,形成古土壤层。因此,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黄土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变化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环境周期变化的反映黄土被当作反映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标志。2.4MaB.P.前后黄土沉积取代红土堆积的现象标志着现代冬季风环流系统开始建立,粒度是用来反映黄土粗细程度的指标,粒度的大小差别反映了风力搬运强度的差别。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磁化率的变化被作为夏季风变化的指标,磁化率大小反映了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相对含量的高低。黄土层和古壤层之间磁化率的差别反映了夏季风强度的差别(An, Z. S等,1991)。 在黄土和古土壤序列中还赋存着大量其它的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的信息。孢粉和植物硅酸体提供了植被类型的信息,黄土中的蜗牛组合也是环境干湿的指示动物。黄土中的碳酸盐是粉尘向黄土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碳酸盐,也反映了气候的干湿变化。 4、利用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δ18O重建古气候环境的原理是什么?当水分蒸发时,16O、17O和18O逸出的速度不同,16O为轻同位素,当水汽蒸发时被逸出的量较大,而余下较多的重同位素。17O含量极微,可以忽略不计。海水在蒸发过程中,比重轻的同位素首先损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关键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人类健康;方式;成因;背景 1前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1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就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纬度越高,比例系数也越大。3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卡兰达提出严厉警告,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可惜他们的主张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应算是“全球变暖说”人类活动致气候改变这一派的奠基人。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

全球变化生态学复习资料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 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 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 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欧洲民族大迁 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日耳曼人摧 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 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旧金山1906年发生了几级地震?1.0 分 A、 7.3级 B、 8.3级 C、 8.5级 D、 9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什么导致了雪球迅速融化?1.0 分 A、 板块运动 B、 地震 C、 太阳黑子 D、 温室气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地震预报三要素不包括哪个要素?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震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地质时代兽类大概多长时间就会灭亡一个种群?1.0 分 A、 1100年 B、 1000年 C、 900年 D、 800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液化一吨煤,需要从地下抽取多少吨水?1.0 分 A、

B、 6吨 C、 6.5吨 D、 7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成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月球上的水来源于1.0 分 A、 木星 B、 水星 C、 金星 D、 彗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哪个阶段?1.0 分A、 粉尘污染时代 B、 胺化合物污染时代 C、 二氧化硫、硫酸盐污染时代 D、 大气符合污染时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谁的诗句?1.0 分A、 陈毅 B、 苏东坡 C、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证明印度大幅度北漂的是1.0 分 A、 海岸线形态 B、 生物分区 C、 古地磁 D、 古气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青藏高原的总体地势是1.0 分 A、 东北高,西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南高,东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2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1.0 分 A、 构造隆起 B、 热隆起 C、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月壤中的什么资源是人类最感兴趣的?1.0 分A、 氧化铝 B、 铁矿 C、 钛矿 D、 氦3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大学历史专业世界古代史的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

世界古代史的复习(一)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就时间而论,始于人类的产生(大约300多万年前),终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中间以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点。 ?就地域而言,原始社会史运用世界各地的典型资料,综合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奴隶社会史则主要叙述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 大河文明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 地理特征:濒临大河流域 经济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组织特征:相对封闭的村社 政治特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一、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两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的水源-----灌溉农业发达 2)地势平坦容易受到外族入侵----王国更替频繁,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文明成就:苏美尔人作为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基人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文字:楔形文字 2)文学艺术:《吉尔伽美什》 3)法律:《汉莫拉比法典》 二、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水源----适宜农业发展 2)狭长河谷地带----提供相对安定发展环境,有利于保持统一 3、政治制度:法老神权专制统治 4、文明成就: 1)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专制特征、来时信仰产物) 2)文字:象形文字(文字特点:与具体事务形态相像;书写复杂难懂,随古埃及国家的衰亡而逐渐消亡)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南亚,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形成:雅利安人对印度居民的征服,用种姓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雅利安人的征服对印度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转折,同时对雅利安人社会自身也产生了反作用。使得雅利安人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变为农业,雅利安人内部的氏族社会解体,引发内部出现等级划分,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四个种姓。 2)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流动,引起各阶层不满。 3)佛教产生: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社会剧变,刹帝利和吠舍地位上升。佛教创立。乔达摩悉大多主张“众生平等”;公元前3世纪,佛教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四、美洲印第安文明: 1、玛雅文明:发端于公元前2500年,有美洲的希腊之称,地理范围在中美洲。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等。 2、阿兹特克文化:发端于12—15世纪,位于墨西哥,主要成就是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 3、印加:发端于15—16世纪,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扩展成为以秘鲁为中心的辽阔帝国 五、古代黑非洲: 1、地理特征及其影响:被撒哈拉沙漠与海洋相隔,导致黑非洲与其他文明区域较少联系,发展缓慢。但在东北部非洲与埃及、西亚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了较高程度的文明。 2、东北非: 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590年—公园4世纪,受埃及文明影响较大。有发达的冶铁业,黄金开采量大,陶器比较著名。 2)阿克苏文明:公元前后兴起,主要特征为: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交通要冲,与各种文明交融,贸易发达。 3、南部黑非洲:大津巴布韦:公元 4、5世纪—--14、15世纪,以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而著称。 六、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爱琴文明: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蓝色的海洋文明”的特点是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①多山、多港、多岛,地少人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 ?②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较早接受平等互利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殖民扩张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 3、古希腊城邦及公民 1)古希腊城邦 ?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状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实质:公民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答案)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复习卷(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从图一到图二,说说美国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图一和图二,分析美国经济地位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 (2)据图三,说说各国(地区)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例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接近一半的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原因:20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或西欧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2)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1、图片2可知,美国发生的变化是,从接近一半的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这是因为,20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西欧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3可知,这种变化会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战胜国一一主要是英、法、美一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2)为确立这一“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两次重大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有什么联系? (3)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哪些重要条约得到签署?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解析】

世界古代史复习题

世界古代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 2、____是穆斯林重要宗教义务之一。泛指在伊斯兰教旗帜下进行的一切战争。 3、印度古代造型艺术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石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____。 4、公元前2世纪以后,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开始出现______型的大田庄。 5、1547年1月16日,根据总主教马卡利的建议,_______加冕称“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从此开始。 6、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婚姻形态由血缘婚转入_________。 7、______是古罗斯初期王公们对被制服居民勒索贡物的一种方式。 8、1453年五月,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了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样存在千年之久的______帝国灭亡了。 9、文艺复兴时期,______的发展为新的世界观和新的哲学提供了依据。 10、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是_______ 11、______是氏族部落管理机关向国家管理机关转变的过渡形式。 12、______统治时代,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极盛时期。 13、公元前3000年代起,______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他们是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14、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大约是在公元前_____举行的。 15、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_____废除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16、1192年,源赖朝取得了“_______”的称号,在关东建立了镰仓幕府,开始了日本武士专政的历史时期。 17、1381年5月,英国爆发了一次农民大起义,历史上按照起义领袖的名字称为_______。 18、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被认为是_______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19、622年9月,穆罕默德及其忠实信徒被迫离开麦加城,秘密迁往麦地那,这一迁徙事件就是著名的_______。 20、13世纪末,越南在使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称为______,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21金属器使用的一个重要经济后果是促进了________的出现。 22埃及创造的文字是___________。 23、孔雀帝国到第三代君主_________统治时期达到全盛。 24、_________成为希波战争的导火线。 25、1204年,十字军在征服拜占廷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_________。 26、英法两国长期以来争夺大陆领土的斗争,最后导致___________。 27、_______的设置,对朝鲜各部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巨大影响。 28《十日谈》是______的代表作。 29公元8——9世纪法兰克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 30、16世纪的______,是当时欧洲最先进、最富庶的地区,在工商业中资本主义关系已有相当的发展。 二、选择题 31、人类使用天然火是在()。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

学者追踪 古代埃及 金寿福:男,首都师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埃及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3月26日调往首都师大学历史学院任教。1991~2001年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2001年获埃及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埃及史的研究,曾多次赴埃及参加考古挖掘和文化活动,在国外专业刊物上曾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专著有《法老――戴王冠的人间之神》(2003年)、《永恒的辉煌》(2003年)等。 颜海英:女,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94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埃及学;托勒密时期埃及的神庙经济。担任本科教学是世界上古史。主要从事古埃及史的研究,曾多次赴埃及参加考古挖掘和文化活动,在国外专业刊物上曾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专著有《古代埃及文明探研》(1999年)、《走遍埃及》(2001年)等。曾获1997年获大学冈松教学奖。2002年获大学正大教学奖。 古代西亚 拱玉书:男,大学文学研究中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成员。1985年获东北师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亚述学)博士学位。已完成一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楔形文字名称研究”)、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西亚考古史”)和一项德国洪堡基金项目。代表性专著:《日出——美尔文明探秘》(2002年)、《西亚考古史》。 吴宇虹:男,东北师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世界文明史研究领域新建学科亚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1年在东北师大获历史学硕士;198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哲学硕士;1993年在伯明翰大学获哲学博士。东北师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前所长,教授,亚述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东北师大校人文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代表性专著:《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典举要》(2006年)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2008年)《古代塞姆语、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2009年)《泥板上不朽的美尔文明》(2013年)。 古代印度 欣如:女,1978—1998年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美国新泽西大学教授。198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历史系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客座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南亚、中亚以及世界史的研究与教学,著述颇丰。代表著作有《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1988年)、《印度古代社会史》(1990年)、《丝绸与》(1990年)、《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2010年)。 连仲:男,大学历史系教授。东北师大学(东北大学改名)历史系本科读书。1952年12月毕业。1953年初被分配到师专教书,同年6月转入师学院历史系任教。1955年10月考入东湘师大学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由联专家讲学,1957年7月结业。结业后一直在师学院、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世界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古代印度史。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主编两部世界古代史的专著和教材:《简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979年)《世界通史》 古代希腊 黄洋: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伦敦大学古典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本科;1985年,由复旦派遣赴东北师大学世界古代文明史试办班学习;1986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北师大学世界古典文

世界古代史大一期末考题

世界古代史大一期末考试题目 1.《古代社会》 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将人类文化发展分为蒙昧时代(低级中级高级)野蛮时代(三级)和文明时代、 2.拉美西斯二世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Tavern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在前1299年发生一次著名的卡代什战役。并于前1283年与赫梯王国签订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和平条约《银板和约》。3.“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毁了耶路撒冷,犹太人全族四万多人被掳掠到巴比伦,在巴比伦渡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徒生活,史称“巴比伦之囚”。这一时期促使犹太教一神论观念和救世主观念的形成。 4.索罗亚斯德教 索罗亚斯德教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称为“拜火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国称为“祆教”。索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5.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也叫布匿战争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6.汤恩颅骨 1924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担任威特沃思兰德大学医学院解破学教授的达特从一箱采石场送来的化石中找到并修复出一具比较完整的颅骨。 7.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时代。是早期城邦国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经济上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部门。捕鱼业和狩猎业也占有一定地位。手工业很发达,金属加工、制陶业和纺织业有较高的水平。商业贸易相当活跃 8.“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改革后,结束三世纪危机,为稳固帝国所提出提出并实施的举措,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辖,称为“奥古斯都”,每位奥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继承人,称为“恺撒”。 9.简析原始社会农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适应能力,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有了较为稳定和丰富的食物供应,利于度过漫长的冬季和改善交通条件。 第二、带动和促进了原始的科学技术和知识领域等的发展。利于历算天文知识、动植物学、纺织、机械、数学、医学和药学等发展。 第三、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第四、农业革命为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打下了物质基础。诸如剩余产品、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国家出现、社会组织的演变、婚姻形态的更迭和城市诞生等等 第五、农业革命导致了人口爆炸,促使了人种向有利于从事农业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壮大。10.埃及新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强化的表现。 王权神化加剧 国王以五种王衔神化统治 国王成为活着的神 以法老尊称神化统治王权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