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1. 简介

成形性能是指薄板对各种冲压成形的适应能力,即薄板在指定加工过程中产生塑性变形而不失效的能力。成形性能研究的重点是成形极限的大小,也就是薄板发生破裂前能够获得的最大变形程度。

1.1 模拟成形性能指标

选择或评定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品级时,可对模拟成形性能指标提出要求。设计或分析冲压成形工艺过程,以及设计冲压成形模具时,经常需要参考模拟成形性能指标的数据。薄板常用模拟成形性能指标有:

1、胀形性能指标:杯突值IE;

2、拉深性能指标:极限拉深比LDR或载荷极限拉深比LDR(T);

3、扩孔(内孔外翻)性能指标:极限扩孔率(平均极限扩孔率)λ(λ);

4、弯曲性能指标:最小相对弯曲半径R min/t;

5、“拉深+胀形”复合成形性能指标:锥杯值CCV;

6、面内变形均匀性指标:凸耳率Z e;

7、贴模(抗皱)性指标:方板对角拉伸试验皱高;

8、定形性指标:张拉弯曲回弹值。

1.2 特定成形性能指标

选择或评定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品级、协议金属薄板的订货供货、设计或分析冲压成形工艺过程时,可对金属薄板的材料特性指标或工艺性能指标提出要求,或参考它们的数据,它们统称为特定成形性能指标:

1、塑性应变比(r值)或平均塑性应变比(r);

2、应变硬化指数(n值);

3、塑性应变比平面各向异性度(r?)。

1.3 局部成形极限

评定、估测金属薄板的局部成形性能,或分析解决冲压成形破裂问题时,可使用金属薄板的成形极限图或成形极限曲线。

1.4 其他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成型性能试验方法均为我国冲压生产和冶金制造行业已经使用或比较熟悉的模拟成型性能试验方法,而且也属于国际上的主流成形性能

试验范畴。除这些方法外,国际上还流行其他一些模拟成形性能试验,见图1。

图1 模拟成形性能试验方法

注:整体成形极限指金属薄板在冲压过程中发生颈缩、破裂、皱曲等成形缺陷之前,某种特定的整体几何尺寸或某种几何特征的整体尺寸可以达到的极限变形程度。局部成形极限指金属薄板在冲压过程中发生颈缩、破裂、皱曲等成形缺陷之前,局部点位或局部变形区域可以达到的极限变形程度。

2.成形极限图(FLD)的测定

采用刚性凸模对金属薄板进行胀形的方法测定成形极限图,Zwick/Roell BUP600试验机进行试验,Auto-Grid网络应变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

2.1 试样

测定一定厚度薄板的FLD需要边长180mm,宽度分别为160mm、140mm、120mm、100mm、80mm、60mm、40mm和20mm的9个试样。由于模具需要,试样制成中部窄两端宽的类似哑铃形状,如图2所示。

图2 试样准备

2.2 应变分析网络

为了测定试样的极限应变,需要在每个试样上制取应变分析网络。根据软件Auto-Grid网络应变分析系统的要求,网络图案制成边长为2mm的方格。

图3 试样上的应变分析网络

2.3 润滑和接触条件

液体润滑剂使用全消耗系统用油L-AN100,根据试样厚度选择不同厚度的聚乙烯(或氯乙烯、聚四氟乙烯)等薄膜作为固态润滑剂。

2.4 压边力

无特殊要求,压边力要求压牢试样材料,以保证试样不发生变形流动为准。

2.5 试验速度

对试验速度(即凸模运动速度)不作具体规定,但不允许试验机停车时对试样产生较大的惯性远动,同时亦避免惯性力破坏试样上的颈缩或破裂状态。

2.6 试验原理

刚性凸模胀形试验时,将一侧板面制有网络圆的试样置于凹模与压边圈之间,利用压边力压牢试样材料,试样中部在凸模力作用下产生胀形变形并形成凸包,板面上的网格同时发生畸变,当凸包上某个局部产生颈缩或破裂时,停止试验,测量颈缩部位或破裂部位(或这些部位附近)畸变网格的尺寸,由此计算金属薄板板面上的极限应变,这种极限应变可称为面内极限应变。

图4 胀形试验后的试样

2.7 FLD图生成

将胀形后的试样用与Auto-Grid网络应变分析系统配套的照相装置拍摄三维立体图片,用分析系统对每个试样的变形极限进行分析,最后得到FLD图。

图5 FLD图

3. 埃里克森杯突试验

采用Zwick/Roell BUP600试验机进行试验。

3.1 试验原理

将一个端部为球形的凸模对着一个被夹紧的试样进行冲压成形为一个凹痕,直到出现一条穿透裂纹,穿透裂纹是指穿透整个试样厚度的裂纹,并且裂纹的宽度为刚好能使光线在裂纹部分透过。依据凸模位移测得的凹痕深度即为埃里克森杯突值IE。

图6 埃里克森杯突试验示意图

3.2 试样

试样应平整,其宽度或直径大于等于90mm,压痕中心到试样任何边缘的距离不小于45mm,相邻压痕中心间距不小于90mm。对于窄试样,压痕中心应在试样宽度的中心,相邻压痕中心间断至少为一个试样宽度。试样边缘不应产生妨碍其进入试验设备或影响试验结果的毛刺或变形。试验前,不能对试样进行任何捶打或冷、热加工。

3.3 试验条件

通常,试验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需要控制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试验,温度应控制在(23±5)℃以内。

3.4 注意事项

1、试样的厚度测量应精确到0.01mm;

2、设备操作以前,在试样会接触到凸模和压模的部位涂上少量石墨脂;

3、压边力约为10kN;

4、对于标准试验,速度控制在5mm/min~20mm/min之间。对于宽度小于90mm 的试样,速度控制在5mm/min~10mm/min之间。

5、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应至少进行三次试验,埃里克森杯突值IE为所有测量值的平均值,单位mm。

图7 埃里克森杯突试验后的试样

4. 拉深试验

采用Zwick/Roell BUP600试验机进行试验。

4.1 试验原理

试验时,将圆片试样压置到凹模与压边圈之间,通过凸模对其进行拉深成形。本试验需要采用不同直径的试样,按照逐级改变直径的操作程序进行拉深成形,以测定拉深杯体底部圆角附近的壁部不产生破裂时允许使用的最大试样直径(D0)max,用其计算极限拉深比LDR。

图8 拉深试验示意图

4.2 试样

本试验采用圆片状试样,按规定的直径级差分组,组数不少于2,每组内有效试样数量为6。规定相邻两级试样的直径级差为1.25mm,各级试样的外径偏差不大于0.05mm。

4.3 润滑

推荐使用1号、3号或4号润滑剂对试样进行润滑,参照附录A规定。

4.4 压边力

压边力应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不允许压边圈下面的试样材料起皱,但应保证它们能够在凸模的拉深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和拉深变形。试验过程中,压边力应保持恒定,重复试验时的压边力偏差保持在±5%以内。

4.5 试验速度

凸模运动速度即试验速度控制在(1.6~12)×10-4m/s 。 4.6 试验温度

通常可在10~35℃温度环境下进行试验,如有必要亦可把温度环境设置为23℃±5℃。 4.7 注意事项

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试验无效:

1、破裂位置不在杯体底部圆角附近的壁部;

2、杯体出现纵向褶皱;

3、杯体形状明显不对称,两个对向凸耳的峰高之差大于2mm 。 在下列任一种情况下结束试验:

a 、一组试样中,3个试样破裂、3个试样未破裂(试样直径记录为D ’0);

b 、当某一级试样的破裂个数小于3,而直径增大一级后,试样破裂的个数等于或大于4(试样直径记录为D ′′0)。

图9 拉深后的试样

上图左边的为正常破裂的试样,右边为完好试样。 4.8 试验结果和计算

最大试样直径(D 0)max 分下述两种情况确定: 1、当出现3.6项中a 的情况时,(D 0)max =(D ′0); 2、其他情况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式中,D 0——试样的直径;

]})(D [])(D {[21)(D 01i '

'00i ''0max

0Z X

Y D X X Y D ?-?++?-?-=+

(D′′0)i——在相同直径的一组试样中,破裂的试样个数小于3时,该组的试样直径,角标i表示试样直径序号,此时的破裂试样数用X表示;

(D′′0)i+1——在相同直径的一组试样中,破裂的试样个数等于或大于4时,该组的试样直径,角标i表示试样直径序号,此时的破裂试样个数用Y表示,未破裂的试样个数用Z表示;

ΔD0——相邻两级试样直径的尺寸级差。

极限拉深比LDR=(D0)max/d p,式中d p为凸模直径。

5. 锥杯试验

采用Zwick/Roell BUP600试验机进行试验。

5.1 试验原理

试验时,把圆片试样平放到锥形凹模孔内,通过钢球对试样加压进行锥杯成形,直到杯底侧壁发生破裂时停机,然后测量锥杯口部的最大外径D max和最小外径D min,用来计算锥杯值CCV,即作为金属薄板“拉深+胀形”复合成形性能指标。

图10 锥杯试验后的试样

5.2 试样

表1 试样尺寸要求

本试验采用圆片状试样。

5.3 试验条件

凸模运动速度不作具体规定。

压边力无特殊要求,确保压牢试样材料,以保证试样不发生变形流动为准。

通常可在10~35℃温度环境下进行试验,如有必要亦可把温度环境设置为23℃±5℃。

推荐使用1号、2号或3号润滑剂对试样进行润滑,参照附录A规定。

5.4 注意事项

对同种材料进行6次有效重复试验。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试验无效:

1、锥杯形状明显不对称;

2、锥杯口部起皱;

3、锥杯底部进入凹模直端部分后发生破裂或仍未发生破裂。

5.5 试验结果和计算

以锥杯口处相对的两个凸耳峰点位基准测量锥杯口在此处的最大外径D max ;以锥杯口处相对的两个凸耳谷底为基准测量锥杯口在此处的最小外径D min ,测量工具的精度不低于0.05mm 。

图11 锥杯口直径测量

按每个试样的实测点数分别计算锥杯口最大外径和最小外径的算术平均值

max D 和min D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每个试样的锥杯值)(2

1

max mim D D CCV +=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按上式重复试验得到的平均锥杯值∑==n

i i CCV n CCV 1

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 凸耳试验

采用Zwick/Roell BUP600试验机进行试验。

6.1 试验原理

凸耳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评定金属薄板塑性平面各向异性的程度。试验时,将试样压置于凹模与压边圈之间,通过凸模对试样进行拉深,将其成形为一个空心直壁圆形杯体。

图12 凸耳试验后的试样

6.2 试样

本试验采用板状试样,在确保试验过程中拉深杯体底部圆角处不发生破裂的条件下,拉深比尽量取较大值。对于系列试验或对比试验,每次试验的拉深比应相同,推荐取值1.8。

试样周缘去除毛刺,试验前不应对试样锤击或进行冷、热加工,在试样上标记轧制方向。

试样厚度的测量精度应精确到0.01mm。

6.3 试验条件

通常可在10~35℃温度环境下进行试验,如有必要亦可把温度环境设置为23℃±5℃。

试验前在试样上下板面均匀涂敷少量润滑剂。

凸模运动速度不作具体规定。

施加合理的压边力防止试验过程中试样在拉深凸缘部位起皱,预防拉深起皱所需的压边力应尽量取较小数值。合理的压边力依据经验或经反复调试确定,初

100?-=v

v

t e h h Z 始调试压边力可参考表2。

表2 压边力初始调试参考值

6.4 注意事项

对同种材料进行3次有效重复试验。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试验无效: 1、凸耳部位出现厚度减薄现象;

2、拉深杯体出现非圆形状或杯体形状明显不对称;

3、试样发生破裂、杯体口部或外表具有影响测量凸耳特性指标的褶皱,或出现其他成形缺陷。

按图12所示测量凸耳峰高和谷高,测量精度应达到±0.05mm 。测定杯体壁高度的凸耳峰值h t 和凸耳谷值h v ,用其计算凸耳率作为参数来衡量各向异性的

程度。

图13 凸耳测量

6.5 试验结果和计算

平均凸耳峰高 凸耳峰的数量......

321+++=

t t t t h h h h

平均凸耳谷高凸耳谷的数量

......

321+++=v v v v h h h h

凸耳率

附录A:

A.1 1号液体润滑剂为全损耗系统用油L-AN100。

A.2 2号液体润滑剂按表3配制。

表3 2号润滑剂

A.3 3号液体润滑剂按表4配制。

表4 3号润滑剂

A.4 4号固体润滑剂采用0.04mm聚乙烯薄膜。

注:采用1号~3号液体润滑剂时,应将它们均匀涂覆在干燥后的试样两表面。采用聚乙烯薄膜作为固体润滑剂时,应将它们用润滑油粘敷在干燥后的试样一侧表面。

实验三 实木弯曲实验

实验三实木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人们对木制品的要求,无论是功能需求方面,还是美学欣赏方面,在很多场合下,都需要将木材加工成各种弯曲结构,如曲木家具,运动器材等,工艺制品和拱形门窗等。但是木材是一种难以弯曲的材料,自足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将木材软化,然后弯曲成形的技术,木材成功弯曲的关键是要使木材充分地软化。而本次实验的目的则是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木材软化与弯曲成形的机理,了解和掌握木材软化和弯曲成形的工艺技术。 二、实验原理 木材弯曲时,以中性层为分界形成凹凸两面,在凸面产生拉伸应力,使凸面木材有不同程度的伸长;凹面产生压缩应力,使凹面木材有不同程度的压缩,其应力分布是由表面向中间逐渐减少,中间一层纤维(中性层)既不受拉伸,也不受压缩。当所受的拉伸和压缩应力超过该种材料的拉伸强度极限或压缩强度极限时,木材就遭到破坏。 三、实验步骤 实木弯曲成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塑化(软化)、弯曲和定型(在模型框架中干燥冷却)。 (1)塑化(软化)——将准备好的木材放在一定条件(压力、温度、湿度)的蒸汽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软化,时间的长短与木材的初始含水率,树种和木材的厚度有关。木材弯曲最合适的含水率,是木材纤维饱和点的含水率,妈20%-30%,此时木材强度最小,可产生的变形最大。使用实木软化专用设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消耗较少的能量将木材转变为可以弯曲的状态。 (2)弯曲——在弯曲时,将工件自由地放在金属薄板中,以扼制弯曲过程中工件外表的拉伸,进而被弯曲成一定的形状。在弯曲过程中,弯曲构件内部将形成张力,这种张力在以后的定型阶段将完全消除。此外,还要对工件进行降温处理,并消除弯曲工艺流程中必须的水分,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放在低温干燥室中进行干燥,为了使工件保持需要的形状,应将工件夹在一个干燥架上。

常用的金属材料

常用五金简介: 一. A3钢是GB700-79规定的牌号,相当于GB700-88中的Q235A类,属于普通碳素钢,A3钢是过去的叫法,现在虽然还在用,但仅限于口语,在书面文件中最好不要用,它是甲类钢,这类钢在出厂时钢厂只保证其机械性能而不保证化学成分,所以杂质成分如S、P可能多一点,其含炭量在0.12~0.22%之间,平均屈服极限235MPa,常温下许取用应力113MPa,与新标准中的Q235相当,具体又分A、B、C、D等级别。 二: 不锈钢中说的21CT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环保不锈钢材,是性能和安全性都远优于SUS304(常用不锈钢锅材料)的新一代无镍、无钼,高抗腐蚀的节能不锈钢材。为什么会取名为21CT,是由于含铬量高达21%而命名的。铬是金属中硬度最大的特种钢。在钢结构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耐磨性,铬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锅具中添加铬,无惧任何酸性食物的挑战,硬度更强,能配合各种勺具的使用,延长寿命更有效!21%高含量铬金属比SUS304金属要高出3.2%,耐腐蚀、耐磨更显著。而”C“、”T“分别代表铜(Cu)和钛(Ti)的首字母。首先说”C“,不锈钢中添加铜,可以增加不锈钢的耐蚀性,同时适量的铜代替镍(害的金属)的添加,既安全对人体无害,又高效导热,节省能源。同时,镍在提取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伤害,选择无镍,是对自己和对环境的保障。接下来说”T“,钛属于稀有金属,具有“亲生物”性。对人体安全无害。最重要是钛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快速均匀使热量扩散。不锈钢中添加钛,能使导热更快。两者结合,能大大提高不锈钢的性能,比SUS304更耐用更高效。21CT的优势很多,一般不锈钢的优势都包含了,如果说最突出的优势,我大概总结一下吧。●加热均匀●高效储热●物理不粘●完全无毒●节能环保●经久耐用,这6大特点使得它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用21CT制成的锅具更加经久耐用,更安全。现在锅具都追求节能、环保,所以它们都会采用复合钢材的形式,把21CT和铝、高级的不锈钢相结合,性能更佳,有研究发现,其导热率比SUS304高30%,好像沸水测试,都比304要快,所以是真正的环保节能新钢材。 三: 430不锈钢是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的通用钢种,导热性能比奥氏体好,热膨胀系数比奥氏体小,耐热疲劳,添加稳定化元素钛,焊缝部位机械性能好。430不锈钢用于建筑装饰用、燃油烧嘴部件、家庭用器具、家电部件。430F是在430钢上加上易切削性能的钢种,主要用于自动车床、螺栓和螺母等。430LX在430钢中添加Ti或Nb、降低C含量,改善了加工性能的和焊接性能,主要用于热水罐、供热水系统、卫生器具、家庭用耐用器具、自行车飞轮等。 由于其铬含量,又称其为18/0或18-0。与18/8和18/10相比,含铬稍少,硬度相应降低。

金属性能试验方法及标准

金属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GB/T351//1995金属材料电阻系数测量方法 GB/T1479//1984金属粉末松装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漏斗法 GB/T1480//1995金属粉末粒度组成的测定干筛分法 GB/T1481//1998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粉末)在单轴压制中压缩性的测定GB/T1482//1984金属粉末流动性的测定标准漏斗法(霍尔流速计) GB/T2105//1991金属材料杨氏模量、切变模量及泊松比测量方法(动力学法)GB/T2522//1988电工钢片(带)层间电阻、涂层附着性、叠装系数测试方法GB/T2523//1990冷轧薄钢板(带)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 GB/T3651//1983金属高温导热系数测量方法 GB/T3655//2000用爱泼斯坦方圈测量电工钢片(带)磁性能的方法 GB/T3656//1983电工用纯铁磁性能测量方法 GB/T3657//1983软磁合金直流磁性能测量方法 GB/T3658//1990软磁合金交流磁性能测量方法 GB/T4067//1999金属材料电阻温度特征参数的测定 GB/T4339//1999金属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测定 GB/T5026//1985软磁合金振幅磁导率测量方法 GB/T5158.4//2001金属粉末总氧含量的测定还原-提取法 GB/T5225//1985金属材料定量相分析X射线衍射K值法 GB/T5778//1986膨胀合金气密性试验方法 GB/T5985//1986热双金属弯曲常数测量方法 GB/T5986//2000热双金属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GB/T5987//1986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 GB/T6524//1986金属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光透法 …… 第二篇金属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229//1994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GB/T230//1991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231//198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1818//1994金属表面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2038//1991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J--IC-试验方法 GB/T2039//1997金属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 GB/T2107//1980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GB/T3075//1982金属轴向疲劳试验方法 GB/T3808//2002摆锤式冲击试验方法 GB/T4157//1984金属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恒负荷拉伸试验方法

完整的常用金属材料及牌号

金属板材的选用及牌号 我们通常所说的板材,是指薄钢板(带);而所谓的薄钢板,是指板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它分为热轧板和冷轧板。众所周知,在家电制造领域里,冷轧板以及以冷轧板为原板的镀锌板的用途十分广泛,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燃气热水器等等的零件材料的选用都与它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外牌号钢材的大量涌入,丰富了国内钢材市场,使板材选用范围逐步扩大了,这对提高家电产品的制造质量,提供更丰富的款式和外观,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外的板材型号与我国板材牌号及标记不一致,再加上目前市面上很少有这方面专门介绍的资料和技术书籍,这给如何选用比较恰当的钢板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介绍了在我国经常用到和使用最多的几个国家(日本、德国、俄罗斯)的冷轧薄钢板以及以冷轧板为原板的镀锌板的基本资料,并归纳出与我们国家钢板牌号的相互对应关系,借此提高我们对国外板材的识别和认知度,并能熟练选用之。 1 板材牌号及标记的识别 1.1 冷轧普通薄钢板 冷轧薄钢板是普通碳素结构钢冷轧板的简称,俗称冷板。它是由普通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经过进一步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由于在常温下轧制,不产生氧化铁皮,因此,冷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处理,其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都优于热轧薄钢板,在许多领域里,特别是家电制造领域,已逐渐用它取代热轧薄钢板。 适用牌号:Q195、Q215、Q235、Q275; 符号:Q—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点(极限)的代号,它是“屈”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195、215、235、255、275—分别表示它们屈服点(极限)的数值,单位:兆帕MPa(N/mm2);由于Q235钢的强度、塑性、韧性和焊接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在普通碳素结构钢中属最了,能较好地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所以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标记:尺寸精度—尺寸—钢板品种标准 冷轧钢板:钢号—技术条件标准 标记示例:B-0.5×750×1500-GB708-88 冷轧钢板:Q225-GB912-89 产地:鞍钢、武钢、宝钢等 1.2 冷轧优质薄钢板 同冷轧普通薄钢析一样,冷轧优质碳素结构钢薄钢板也是冷板中使用最广泛的薄钢板。冷轧优质碳素薄钢板是以优质碳素结构钢为材质,经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薄板。 适用牌号:08、08F、10、10F

薄板弯曲实验报告-2

金属薄板的弯曲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薄板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 (2)熟悉衡量金属薄板弯曲性能的指标——最小相对弯曲半径主要影响因素。 (3)掌握测定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实验方法。 2.实验内容 (1)认识弯曲过程,分析板料轧制纤维方向和板料成形性能对相对弯曲半径(R/t)的影响。 (2)了解如何通过调整行程完成指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如何进行定位完成指定边高的弯曲, 分析板厚和弯曲角度对相对弯曲半径的影响。 (3)观察弯曲过程和弯曲回弹现象。 (4)掌握万能角度尺、半径规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模具尺寸参数和板料基本尺寸。 (5)熟悉板料折弯机的操作使用。 3.实验原理 弯曲是将板料、型材或管材在弯矩作用下弯成一定曲率和角度的制件的成形方法。在生产中由于所用的工具及设备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弯曲方法,但各种方法的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 弯曲开始时,如图1(a)所示,凸、凹模与金属板料在A、B处相接触,凸模在A点处所施的外力为2F,凹模在B点处产生的反力与此外力构成弯曲力矩M=2Fl0。随着凸模逐渐进入凹模,支承点B将逐渐向模中心移动,即力臂逐渐变小,由l0变为l1,…,l k,同时弯曲件的弯曲圆角半径逐渐减小,由r0变为r1,…,r k。当板料弯曲到一定程度时,如图1(c)所示,板料与凸模有三点相互接触,这之后凸模便将板料的直边朝与以前相反的方向压向凹模,形成五点甚至更多点接触。最后,当凸模在最低位置是,如图1(d)所示,板料的角部和直边均受到凸模的压力,弯曲件的圆角半径和夹角完全与凸模吻合,弯曲过程结束。 (a)(b)(c)(d) 图1 弯曲过程示意图 和所有的塑性加工一样,弯曲时,在毛坯的变形区里,除产生塑性变形外,也一定存在有弹性变形。当弯曲工作完成并从模具中取出弯曲件时,外加的载荷消失,原有的弹性变形也随着完全或部分地消失掉,其结果表现为在卸载过程中弯曲毛坯形状与尺寸的变化。这个现象为弹复,也叫回弹。回弹可以通过补偿法(图2(a),(b))、校正法(图2(c))、三点式折弯(图2(d))等方法进行抑制。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十字形试样双向拉伸试验方法(标准状态:现行)

I C S77.040.10 H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6024 2018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十字形试样双向拉伸试验方法 M e t a l l i cm a t e r i a l s S h e e t a n d s t r i p B i a x i a l t e n s i l e t e s t i n g m e t h o du s i n g a c r u c i f o r mt e s t p i e c e (I S O16842:2014,MO D) 2018-03-15发布2018-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Ⅰ 引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及说明2 5 试验原理3 6 试样4 7 试验方法4 8 双向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6 9 试验报告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 S O16842:2014章条编号对照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 S O16842:2014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双向拉伸试验机1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屈服面的测量方法16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影响试样测量区最大等效塑性应变的因素19 参考文献21 G B /T 36024 2018

G B/T36024 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 S O16842:2014‘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十字形试样的双向拉伸试验方法“(英文版)三 本标准与I S O16842:2014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 S O16842:2014的章条对照一览表三 本标准与I S O16842:2014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三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 符号与说明 一章,删除了相应图表中的符号与说明,后面的章节序号顺延三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三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183)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二深圳万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二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二上海申力试验机有限公司二武汉科技大学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荣锋二李晓星二薛欢二李涛二黄星二董莉二杨浩源二刘静二袁焕泉二郎利辉三 Ⅰ

T.金属材料的常用试验标准.

T.金属材料的常用试验标准: GB2280—87(金属拉伸-旧) GB228-2000(金属拉伸-新) GB7314-87(金属压缩) GB/T14452-93(金属弯曲) GB/T232-1999(金属弯曲) GB10120-1996(金属松弛)) GB/T4338-1995(金属高温拉伸) GB5027-85(金属薄板r值) GB5028-85(金属薄板n值) GB3355-82(纵横剪切) GB8653-1988(金属杨氏模量的测定方法) GB3851-83(硬质合金横向断裂强度的测定) HB5143-96(金属拉伸) HB5195-96(金属高温拉伸) HB5280-96(金属箔材拉伸) HB5177-96(金属丝材拉伸) HB5145-96(金属管材拉伸) ASTM E8-99(美标金属拉伸) ASTM E290-97a(美标金属弯曲) JIS Z2241-1998(日标金属拉伸) JIS Z2248-1998(日标金属弯曲) BS 4483-1985(英标金属拉伸) BS 1639:1964(英标金属弯曲) DIN 50125-1991(德标金属拉伸) DIN 50111-1987(德标金属弯曲) ISO 6892-1998 (E)(国际标准金属拉伸) ISO 7348-1985 (E)(国际标准金属弯曲) 橡胶材料常用试验标准: GB/T528-92(橡胶拉伸试验) GB/T529-1999(硫化橡胶或热塑橡胶撕裂强度测定) GB530-81(硫化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方法) GB1684-85(硫化橡胶短时间静压缩试验方法) GB9871-88(硫化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GB/T15254-94(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180度剥离试验)GB/T1701-2001(硬质橡胶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GB/T2438-2002(硬质橡胶压碎强度的测定) GB/T1696-2001(硬质橡胶弯曲强度的测定) GB11211-89(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 HG4-852-81(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扯离强度的测定方法)HG4-853-81(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剪切强度的测定方法)HG/T2580-94橡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GB/T13936-92(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拉剪强度的测定方法)GB/T1700-2001(硬质橡胶抗剪强度的测定)

常用冲压薄板材料的牌号及其含义

常用冲压薄板材料的牌号及其含义

常见的冲压用薄板材料牌号及其含义 一、冷轧板 牌号 SPCC SPCD SPCE SPCF SPCG 用途 一般用 冲压用 深冲用 特深冲用 超深冲用 板Plate 的缩写;第三个字母“C ”——冷轧板,Cold Rolled Plate ;第四个字母表示材料的等级及用途,C 表示一般用,D 表示冲压用,E 表示深冲压用,F 表示特深冲压用,G 表示超深冲压用 2、冷连轧低碳钢板 序号 牌号 用途 牌号说明 1 DC01 一般用 第一个字母“D ”——冲压用钢Drawing 的缩写; 第二个字母“C ”——冷轧板,Cold Rolled Plate ; 后面两个字母表示材料的等级,从01到07等级依次递增 2 DC03 冲压用 3 DC04 深冲用 4 DC05 特深冲用 5 DC06 超深冲用 6 DC07 特超深冲用 3、冲压用冷连钢板 序号 牌号 用途 牌号说明 1 BLC 一般用 B —宝钢(BAOSTEEL )缩写;L —低碳(Low Carbon ); C —般用(Commercial ) 2 BLD 冲压用 B —宝钢(BAOSTEEL )缩写;L —低碳(Low Carbon ); D —冲压用(Drawing ) 3 BUSD 深冲用 B —宝钢(BAOSTEEL )缩写;U —超级(Ultra ) S —拉延(Stain );D —冲压(Drawing ) 4 BUFD 特深冲 用 B —宝钢(BAOSTEEL )缩写;U —超级(Ultra ) F —成型(Formability );D —冲压(Drawing ) 5 BSUFD 超深冲 用 B —宝钢(BAOSTEEL )缩写;SU ——超高 级(Ultra+Super ) F —成型(Formability );D —冲压(Drawing ) 序号 牌号 用途 牌号说明

冷轧薄钢板通用标准

冷轧薄钢板通用标准 LP—QB—00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薄钢材的尺寸、外形、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范等。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不大于4mm的冷轧薄钢板。 2、引用标准 GB222 钢的化学分析用试样取样法及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2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228 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232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708 冷轧钢板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2975 钢材力学等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GB3076 金属薄板标准试验方法 GB700 碳素结构钢 GB1591 低压合金结构钢 3、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3.1.分类及代号 3.1.1. Q:切边 BQ:不切边 3.1.2: A:较高精度 B:普通精度 3.2.尺寸:所有钢板尺寸均为: a:1000*1500 b:1250*2500 c:1400*2500

3.3.尺寸允许偏差: 3.3.1.厚度允许偏差:见表1 表1 3.3.2.宽度偏差:见表2 表2 3.4.外形: 3.4.1.钢板的每米的不平度按表3 表3 mm

3.4.2.钢板相应切成直角,切斜不得使钢板长度和宽度小于公称尺寸,并须保证订货公称尺 寸的最小矩形。 3.4.3.钢板的同板差,不得大于厚度公差之半。 3.5.尺寸测量 3.5.1.钢板厚度:在距离边部不小于40mm处测量。 3.5.2.钢板的不平度:将钢板自由地放在平台上,除钢板本身重量外,不施加任何压力,用卡尺进行测量,测量钢板与平台之间的最大距离。 3.6.重量: 钢板按实际重量式理论重量交货,理论重量计算钢的密度,碳素钢为7.85g/cm3。 4、技术要求: 4.1.牌号和化学成分 4.1.1.钢的牌号和化学成份应符合GB700或GB1591的规定。 4.1.2.成品钢板的化学成份,允许偏差应符合GB222的规定。 4.2.交货状态 4.2.1钢板以退火状态交货 4.2.2.供应状态钢板的表面应为光亮的或粗糙的。 4.3.工艺性能 4.3.1.钢板均应作180度弯曲试验,弯芯直径符合GB700或GB1591的规定,试样弯曲处的外面和侧面不得有裂纹、断裂和起层。 4.3.2.根据需要,冷冲压用碳素结构钢Q235和低合金结构钢的钢板右进行弯芯直径d等于试样厚度a的弯曲试验。 4.3.3.碳素结构钢可进行宽试样(试样宽度b=25mm)的弯曲试验。 4.4.力学性能 4.4.1.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板的抗检强度和伸长率,应符合GB700和GB1591的规定, 但伸长率允许与GB700和GB1591的规定有表4的降低值(绝对值)。 表4

金属材料手册

金属材料手册 本手册以现行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为基础,结合公司开发、生产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选用其中的材料品种、牌号、规格和标记,能够从设计、制造、采购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方便各类人员快速查询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本手册包括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两部分,同时附表为我司现有产品的标记示例。 使用本手册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在进行新产品设计、老产品改进和工艺工装设计时,应优先选用本手册中的材料。 2.填写材料标记时,应按本手册中的标记示例进行填写,对过长的标记,可视具体情况省略或免去材料名称,如: 黄铜棒H62Y2 Φ30 GB/T4423-2007 可简化为: 棒H62Y2 Φ30 GB/T4423-2007 或 H62Y2 Φ30 GB/T4423-2007 3.本手册中的材料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时,设计人员可选用手册以外的材 料,同时将材料信息通过电话或邮件反馈。

目录 第一部分黑色金属材料 表1 薄钢板 (1) GB/T 912-1989 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 (1) GB/T 11253-2007 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 (1) GB/T 710-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 (2) GB/T 13237-1991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 (3) GB/T 3279-2009 弹簧钢热轧薄钢板 (4) GB/T 3280-2007 不锈钢冷轧钢板 (5) GB/T 5213-2008 深冲压用冷轧薄钢板 (6) GB/T 2518-2008 连续热镀锌钢板 (7) GB/T 15675-2008 连续电镀锌冷轧钢板 (8) GB/T 2520-2008 冷轧电镀锡薄钢板 (9) 表2 厚钢板 (10) GB/T 3274-2007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10) GB/T 3278-2001 碳素工具钢热轧钢板 (10) GB/T 711-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11) GB/T 3275-1991 汽车制造用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 (11) 表3 钢带 (12) YB/T 5058-2005 弹簧钢、工具钢冷轧钢带 (12) YB/T 5063-2007 热处理弹簧钢带 (12) GB/T 3522-1983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13) GB/T 8749-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 (13) GB/T 716-1991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14) YB/T 5059-2005 低碳钢冷轧钢带 (15) GB/T 3280-2007 不锈钢冷轧钢带 (16) GB/T 4238-2007 耐热钢冷轧钢带 (17) 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 (18) GB/T 4357-2009 碳素弹簧钢丝 (18) GB/T 4358-1995 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 (18) GB/T 18983-2003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 (19) GB/T 3206-1982 优质碳素结构钢丝 (20)

ASTM E290-14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方法

ASTM E290-2014 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Bend Testing of Material for Ductility

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① 本标准是以固定代号E290发布的。其后的数字表示原文本正式通过的年号;在有修订的情况下,为最后一次的修订年号;圆括号中数字为最后一次重新确认的年号。上标符号(ε)表示与上次修改或重新确定的版本有编辑上的变化。 本标准已经美国国防部认可采用。 1.范围 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方法。本方法包括4种试样在约束情况下的弯曲试验;采用规定尺寸的芯轴或芯棒,在试样中点部位施力将试样两臂弯曲至规定距离的导向弯曲试验;试样与芯轴接触,弯曲到规定的角度或弯曲到规定内半径曲线,并在保持弯曲力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的半导向弯曲试验;将试样的两端弯曲到一起,但不施加横向的力,试样的内弯曲表面不与任何材料接触的自由弯曲试验;弯曲和压平试验,试验中向试样施加横向力,将试样的两臂弯曲至接触到一起。 1.2弯曲后,应对试样的凸表面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有明显的裂纹或表面缺陷。如果试样断裂,则该材料未能通过试验。当试样没有彻底断裂时,用裸眼在试样的凸表面上观察到的裂纹的数量和尺寸或者其他表面缺陷就成为评判是否合格的标准,参照具体的产品标准。试样边部出现的缺陷不视为弯曲试验不合格。弯曲部位角部出现的裂纹不过多的给与考虑,除非裂纹的尺寸超过产品标准规定的数值。 1.3以国际单位为单位的数值视为标准值。英寸-磅单位仅作为参考。 1.4本标准无意提及所有的有关安全的事宜,如果需要的话,与其使用者有关。在使用本标准之前,使用者应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2.引用文件 2.1ASTM标准② E6力学试验方法相关术语 E8/E8M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 E18金属材料洛氏硬度和洛氏表面硬度试验方法 ①本试验方法属ASTM E28力学试验委员会管辖,并且直接由“延伸和弯曲”E28.02分委员会负责。 现版本于2014年5月1日批准,2014年9月发布。原版为1966年发布。前一版为2013年批准为E290-13。DOI: 10.1520/E0290-14。 ②如需参照ASTM标准,访问ASTM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28070473.html,,或联系ASTM客户服务Service@https://www.360docs.net/doc/828070473.html,。如需要《ASTM 标准年鉴》的内容信息,浏览ASTM网站的标准索引页。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1. 简介 成形性能是指薄板对各种冲压成形的适应能力,即薄板在指定加工过程中产生塑性变形而不失效的能力。成形性能研究的重点是成形极限的大小,也就是薄板发生破裂前能够获得的最大变形程度。 1.1 模拟成形性能指标 选择或评定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品级时,可对模拟成形性能指标提出要求。设计或分析冲压成形工艺过程,以及设计冲压成形模具时,经常需要参考模拟成形性能指标的数据。薄板常用模拟成形性能指标有: 1、胀形性能指标:杯突值IE; 2、拉深性能指标:极限拉深比LDR或载荷极限拉深比LDR(T); 3、扩孔(内孔外翻)性能指标:极限扩孔率(平均极限扩孔率)λ(λ); 4、弯曲性能指标:最小相对弯曲半径R min/t; 5、“拉深+胀形”复合成形性能指标:锥杯值CCV; 6、面内变形均匀性指标:凸耳率Z e; 7、贴模(抗皱)性指标:方板对角拉伸试验皱高; 8、定形性指标:张拉弯曲回弹值。 1.2 特定成形性能指标 选择或评定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品级、协议金属薄板的订货供货、设计或分析冲压成形工艺过程时,可对金属薄板的材料特性指标或工艺性能指标提出要求,或参考它们的数据,它们统称为特定成形性能指标: 1、塑性应变比(r值)或平均塑性应变比(r); 2、应变硬化指数(n值); 3、塑性应变比平面各向异性度(r?)。 1.3 局部成形极限 评定、估测金属薄板的局部成形性能,或分析解决冲压成形破裂问题时,可使用金属薄板的成形极限图或成形极限曲线。 1.4 其他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成型性能试验方法均为我国冲压生产和冶金制造行业已经使用或比较熟悉的模拟成型性能试验方法,而且也属于国际上的主流成形性能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摩擦系数试验方法

YB/T ×××××-200×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摩擦 系数试验方法 Metallic Materials Sheet and Strip Method fo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编 制 说 明 行业标准起草小组 2011年4月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摩擦系数试验方法 编 制 说 明 一、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1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修订项目计划,《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摩擦系数试验方法》行业标准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冶金工业标准研究院共同起草。 二、 起草过程和征求意见情况 摩擦广泛存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是固体力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当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会在接触表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机械作用力,即为摩擦力,而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称为摩擦副。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摩擦可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前者是指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并处于静止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后者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越过静止临界状态而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摩擦系数则是指两接触表面间的摩擦力和作用在其一表面上的垂直力比值,摩擦系数通常和接触表面的粗糙度有关,而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依据运动的性质,可分为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两接触表面在相对移动开始时的最大阻力为静摩擦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为静摩擦系数。两接触表面以一定速度相对移动时的阻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为动摩擦系数。需要强调的是,摩擦系数是与一组摩擦副相对应的,与组成摩擦副的两接触物体的材质和粗糙度相关,单纯讲某种材料的摩擦系数是没有意义的。 多数学者认为摩擦力的本质是由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间内聚力引起的。然而事实上,对于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来讲,只有在表面间的微观凸起才相互接触,而大多数地方是不接触的,因此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表观接触面积(即我们所测定的试样面积) 。摩擦阻力与实际接触面积成正比( 不是与表观接触面积成正比),一般实际接触面积又与表面上的正压力成正比,因此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不同材料间接触面上分子间的内聚引力不同,这将影响到物体间的摩擦力,因此不同材料间的摩擦系数也就不同。 摩擦在大部分场合都是起到负面作用,会造成产品和零件磨损,进而导致表面损坏、材料损耗和零件失效,不仅会消耗能源和花费材料、降低设备运转效率,而且会加速设备报废、导致部件更换频繁,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金属板料成形领域,摩擦条件也是影响板料成形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成形过程中,金属板料同模具共同组成了摩擦副,两者之间的摩擦状态会直接影响零件的成形极限、回弹和表面质量,过大的摩擦会导致板料在成形过

板料成形性能及冲压材料

板料冲压成形性能及冲压材料 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 板料对各种冲压成形加工的适应能力称为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具体地说,就是指能否用简便地工艺方法,高效率地用坯料生产出优质冲压件。冲压成形性能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成形极限,希望尽可能减少成形工序;另一方面是要保证冲压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下面分别讨论。 (一)成形极限 在冲压成形中,材料的最大变形极限称为成形极限。对不同的成形工序,成形极限应采用不同的极限变形系数来表示。例如弯曲工序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拉深工序的极限拉深系数等等。这些极限变形系数可以在各种冲压手册中查到,也可通过实验求得。 依据什么来确定极限变形系数呢?这要看影响成形过程正常进行的因素是哪些。冲压成形时外力可以直接作用在毛坯的变形区(例如胀形),也可以通过非变形区,包括已变形区(例如拉深)和待变形区(例如缩口、扩口等),将变形力传给变形区。因此,影响成形过程正常进行的因素,可能发生在变形区,也可能发生在非变形区。归纳起来,大致有下述几种情况: 1.属于变形区的问题 伸长类变形一般是因为拉应力过大,材料过度变薄,局部失稳而产生断裂,如胀形、翻孔、扩口和弯曲外区等的拉裂。压缩类变形一般是因为压应力过大,超过了板材的临界应力,使板材丧失稳定性而产生起皱,如缩口、无压边圈拉深等的起皱。 2.属于非变形区的问题 传力区承载能力不够:非变形区作为传力区时,往往由于变形力超过了该传力区的承载能力而使变形过程无法继续进行。也分为两种情况: 1)拉裂或过度变薄;例如拉深是利用已变形区作为拉力的传力区,若变形力超过已变形区的抗拉能力,就会在该区内发生拉裂或局部严重变薄而使工件报废。 2)失稳或塑性镦粗:例如扩口和缩口工序是利用待变形区作为压力的传力区,若变形力超过了管坯的承载能力,待变形区就会因失稳而压屈,或者发生塑性镦粗变形。 非传力区在内应力作用下破坏:非变形区不是传力区时,由于变形过程中金属流动的不均匀性,也可能产生过大的内应力而使之破坏。根据发生问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1)待变形区拉裂或起皱:例如在盒形件的后续拉深工序中,待变形区金属流入变形区的速度不一致,靠直边部分流入速度快,角部金属流入速度慢。在这两部分金属的相互影响下,直边部分容易发生拉裂,角部则容易沿高度方向压屈起皱。 2)已变形区拉裂或起皱:如薄壁件反挤时,若金属从变形区流到已变形区的速度不均匀,则速度快的部位易因受附加压应力而起皱,速度慢的部位易受附加拉应力的作用而开裂。

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形性能

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形性能 作者:旭日笑出自:旭日笑浏览/评论:845/0 日期:2007年7月18日 16:28 金属板材的成形性能是指板材对冲压成形工艺的适应能力。板材成形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冲压工艺过程,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好,对冲压成形方法的适应性就强,就可以采用简便工艺,高生产率设备,生产出优质低成本的冲压零件。对冲压成形件来说,不产生破裂是基本前提,同时对它的表面质量和形状尺寸精度也有一定要求,故板料冲压成形性应包括:抗破裂性,贴模性和形状冻结性能等几个方面。所谓冲压成形就是板材可成形能力的总称,或者叫做广义的冲压成形性能。广义成形性能中的抗破裂性能,可视为狭义的冲压成形性能。板料在成形过程中,一是由于起皱,塌陷和鼓包等缺陷而不能与模具完全贴合;另一方面因为回弹,造成零件脱模后较大的形状和尺寸误差。通常将板材冲压成形中取得与模具形状一致的能力,称为贴模性;而把零件脱模后保持其既得形状和尺寸的能力,称为形状冻结性。通常把材料开始出现破裂时的极限变形程度作为板料冲压成形性能的判定尺度。目前对抗破裂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把冲压成形基本工序依其变形区应力应变的特点分为伸长类(拉伸类)与压缩类两个基本类别的理论,可以把这种冲压成形的分类与冲压成形性能的分类建立如表1-3所示的对应关系。板料冲压成形的试验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两类。直接试验中板材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真实冲压基相同,所得的结果也比较准确;而间接试验时板材的受力情况与变形特点却与实际冲压时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所得的结果也只能间接地反映板材的冲压性能,有时还要借助于一定的分析方法才能做到。常用的方法为:直接试验中的模拟试验和间接试验中的拉伸试验。表1-3 冲压成形性能的分类冲压成形类别成形性能类别提高极限变形程度的措施伸长类冲压成形(翻边、胀形等) 伸长类成形性能(翻边性能、胀形性能等) 1) 提高材料的塑性 2) 减少变形不均匀程度 3) 消除变形区局部硬化层和应力集中 压缩类冲压成形(拉深、缩口等) 压缩类成形性能(拉深性能、缩口性能等) 1) 降低变形区的变形抗力、摩擦阻力 2) 防止变形区的压缩失稳(起皱) 3) 提高传力区的承载能力 复合类冲压成形(弯曲、曲面零件拉深成形等) 复合类成形性能 (弯曲性能等) 根据所述成形类别的主次,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一、板材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是评价板材的基本力学性能用成形性能的主要试验方法。由于简单可行,所以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由单向拉伸试验所能获得的材料特性值如图1-3所示。图1-3 单向拉深实验所得到的材料特性值示意图拉伸试验与冲压成形性能有密切关系的几项主要性能参数如 下: 1) 称屈强比较小的屈强比几乎对所有的冲压成形都是有利的。屈强比小,对压缩类成形工艺有利。拉深时,如果板材的屈服点低,材料起皱的趋势小,防止起皱所必需的压边力和摩擦损失也会降低,对提高极限变形程度有利。例如,低碳钢的时,极限拉深系数 m=0.48~ 0.5 65Mn 的时,极限拉深系数则为m=0.68~ 0.7 在伸长类成形工艺中,如胀形,拉型,拉弯,曲面形状的成形等,当低时,为消除零件的松弛等弊病和为使零件的形

T.金属材料的常用试验标准.

T.金属材料的常用试验标准: GB2280 —87(金属拉伸-旧)GB228-2000 (金属拉伸-新)GB7314-87 (金属压缩)GB/T14452-93 (金属弯曲) GB/T232-1999 (金属弯曲)GB10120-1996 (金属松弛))GB/T4338-1995 (金属高温拉伸)GB5027-85 (金属薄板r 值)GB5028-85 (金属薄板n 值) GB3355-82 (纵横剪切) GB8653-1988 (金属杨氏模量的测定方法) GB3851-83 (硬质合金横向断裂强度的测定) HB5143-96 (金属拉伸) HB5195-96 (金属高温拉伸) HB5280-96 (金属箔材拉伸) HB5177-96 (金属丝材拉伸) HB5145-96 (金属管材拉伸) ASTM E8-99 (美标金属拉伸) ASTM E290-97a (美标金属弯曲) JIS Z2241-1998 (日标金属拉伸) JIS Z2248-1998 (日标金属弯曲) BS 4483-1985 (英标金属拉伸) BS 1639 :1964 (英标金属弯曲) DIN 50125-1991 (德标金属拉伸) DIN 50111-1987 (德标金属弯曲) ISO 6892-1998 (E)(国际标准金属拉伸) ISO 7348-1985 (E)(国际标准金属弯曲) 橡胶材料常用试验标准: GB/T528-92 (橡胶拉伸试验) GB/T529-1999 (硫化橡胶或热塑橡胶撕裂强度测定) GB530-81 (硫化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方法) GB1684-85 (硫化橡胶短时间静压缩试验方法) GB9871-88 (硫化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GB/T15254-94 (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180 度剥离试验) GB/T1701-2001 (硬质橡胶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GB/T2438-2002 (硬质橡胶压碎强度的测定) GB/T1696-2001 (硬质橡胶弯曲强度的测定) GB11211-89 (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 HG4-852-81 (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扯离强度的测定方法)HG4-853-81 (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剪切强度的测定方法)HG/T2580-94 橡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GB/T13936-92 (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拉剪强度的测定方法)GB/T1700-2001 (硬质橡胶抗剪强度的测定)

薄板微冲压成形技术工艺解析【详情】

薄板微冲压成形技术工艺解析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冲压加工工艺及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汽车零部件大多是通过薄板冲压成形生产出来的。薄板冲压成形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1.薄板冲压成形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性质 薄板冲压成形性能指金属薄板对于冲压成形工艺过程及其模具结构的适应性,或将其视为金属薄板制品在其成形过程或冲压卸载时抵抗破裂、起皱和回弹等各种成形缺陷的能力,其技术物理状态终都要表现为冲压制品的形状结构、冲压板料的性质性能、冲压成形工艺条件以及模具技术结构等诸多设计变域之间的相互协调程度,因此从制造工程理论上讲,冲压成形性能是一种具有多种层级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其总体状态可用图1表示,而系统的优劣终表现为金属薄板制品的冲压成形难易程度和冲压成形生产的质量好坏。

图1 冲压成形性能的系统状态 2 薄板冲压件的主要成型工艺特点 2.1 直接成形。金属薄板在各种冲压成形工艺过程或冲压成形试验中表现出的成形性能称为直接成形性能,其优劣程度或表征指标与冲压成形工艺或冲压成形试验设计的成形方式、工艺条件和模具结构等技术状态有关。 2.2 间接成形。利用非冲压成形或非冲压成形试验获取的与成形性能相关,或对成形性能具有影响的金属薄板性能或性质称为间接成形性能,它们的表征指标与冲压成形工艺或冲压成形试验设计的成形方式、工艺条件和模具结构等技术状态无关,主要被用来划分金属薄板的成形性能品级,或作为金属薄板订货和供货的依据。 间接成形性能主是冶金工业部门或材料工程行业对金属薄板所追求的产品性能性质指标,亦即金属薄板的各种本征性能和性质。常用的间接成形性能主要指各种拉伸试验性能(包括塑性应变比值、应变硬化指数值和应变速率敏感系数值)指标,以及晶粒度、硬度和表面状态等材料性质,它们亦被称作金属薄板的基本成形性能参数或特定的成形性能指标。 2.3 模拟成形。从成形几何条件与技术物理属性的相似性或近似性出发,对各种冲压成形方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 第4部分:扩孔试验(标准状态:现行)

犐犆犛77.040.10 犑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犜15825.4—2008 代替GB/T15825.4—1995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 第4部分:扩孔试验 犛犺犲犲狋犿犲狋犪犾犳狅狉犿犪犫犻犾犻狋狔犪狀犱狋犲狊狋犿犲狋犺狅犱狊— 犘犪狉狋4:犎狅犾犲犲狓狆犪狀犱犻狀犵狋犲狊狋 2008 12 23发布2009 06 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目 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名称和单位1 5 试验原理2 6 试验装置3 7 试样3 8 试验条件4 9 试验操作和步骤4 10 试验计算5 11 试验报告5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圆柱凸模扩孔试验6

前 言 G B/T15825《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分为8个部分:———第1部分: 成形性能和指标;———第2部分:通用试验规程;———第3部分:拉深与拉深载荷试验;———第4部分:扩孔试验;———第5部分:弯曲试验;———第6部分:锥杯试验;———第7部分:凸耳试验; ———第8部分:成形极限图(FLD)测定指南。本部分是GB/T15825的第4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15825.4—1995《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 扩孔试验》。本部分参考ISO/TS16630:2003《金属材料 扩孔试验方法》(英文版)。本部分与GB/T15825.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前言”; ———将原标准技术规定作为本部分的附录A; ———在附录A中,将原标准中的符号犱f、犇0、犔0、犱fmax、犱fmin分别修改为犇h、犱s、犾s、犇hmax、犇hmin, 并对名称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相对于原标准,在附录A中增加了A.6.4。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汽车模具冲压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曹宏深、姜奎华、华林、黄尚宇、毛华杰、李建华、李志刚、李晓星、陈新平。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5825.4—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