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想把洗手间、

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

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

组选的办法最好?

图1

如图1所示的三种方法供参考:第1种是人直接提着

沙子上楼;第2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人通过动滑轮

把沙子拉上楼;第3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的袋子

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

请学生发表自己

的见解,提出各

种方案。并对各

个方案进行讨

论,比较优缺点。

经过讨论明确第

一种方法太不方

便。第三种方法

最好,因为它比

第二种方法用的

力小。提升相同

高度做的功少。

创设真实

的情景,

容易激发

学生兴

趣,顺利

进入教

学。

通过讨

论,为下

面学习有

用功与额

外功做好

铺垫。

新课教学(30分钟)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结合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看提沙子过程的

视频。思考:

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

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2.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

功?

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

别是什么?

板书:一般来说,机械对外所做的功为有用功,机械

克服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动

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为总功。

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

法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讨论: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

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

沙子做的功相等吗?)怎样探究这个问题?

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

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重为G的钩码。

2.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手对绳的

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力、钩码上升的高

度h。

3.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

进一步思考并回

答。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

指出要使重物重

一些,误差就会

小一些。

进一步理

解有用功

和额外

功。并会

测量有用

功和总

功。

次数手的

拉力

F/N

手移动距

离s/m

钩码

重G/N

钩码上升高

度h/m

1

2

3

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

手拉绳做的

在提起重物时还要

二、机械效率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组织学生讨论: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

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那种表达更好?

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

利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在F=80N的拉力作用下,将一个重为180N的物体匀速举高1m,绳重、摩擦不计。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经过讨论回答:

机械效率没有单

位,总小于1,

用百分数表示。

意在练习机械效

率公式的应用、

使学生加深认识

有用功、额外功

和总功的概念。

锻炼分析

实际问题

的能力。

通过交流

与合作,

培养学生

团结合作

精神。

图2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总结、评价

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

2.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2m的细绳。

3.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功、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G (N

)

h(m)W有用

(J)

F

(N)

s

(m)

W总

(J)

η

1

2

3

4

结论:

1.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高。

2.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讨论后得出: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有:尽可能地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轻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学生动手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 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 次数 手的拉力F/N 手移动距离 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 1.几个基本概念: 有用功W 有用____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 额外功W 额外____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W 总____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 2.三者之间的关系:额外有用总+=W W W 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即: %总功 有用功 机械效率= 100? 计算公式: %100?= 总 有用W W η 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第二课时: 四、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 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 .机械效率总小于1 C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例2.如图所示,在50N 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 ,则1min 内拉力做的功为 ___________ J . 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 ⑴不相等 ⑵手拉绳做的功多 ⑶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答:B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思路设计: 本课从“节能”的角度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活中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否省功,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含义;然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并推广到其他机械。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的物理从生活中来而到生活中去的特点,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分析、学习和体会,达到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机械对能量的利用率,与当今社会提出的“节能环保”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理解效率的问题。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本上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前面学习的功和能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九年级要学习的广义效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机械效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达到使其真正理解机械效率含义的目的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实验、总结等过程突破本节的学习难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简单机械”、“功”和“能”进行了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可以体会到其他方面的“效率”问题,已经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帮助下经过努力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动滑轮、滑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机械效率反应机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成分。以滑轮组为例,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械效率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3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 2、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的演示实验中,学会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无机盐对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无土栽 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继续关注生物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前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们知道植

物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有机物,线粒体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参与的,那么植物体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吸收作用。(板书:第3节吸收作用)2、新课讲授 我们学习植物的器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根)没错,就是植物体的根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板书:1、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根又是用什么方式吸收水分的呢?我们一起看看85页的活动,我们看看盐渍黄瓜,把酱油或者盐水倒进黄瓜盘的时候,盘子里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盐渍萝卜也是一样的会出现很多汤,而且萝卜条会变软,但是放在清水里面的话会变得更硬。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那为什么黄瓜盘里会无缘无故出现那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很明显这些水是黄瓜本身的。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机制,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植物会吸水,什么时候植物会失水。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萝卜块吸水放水实验)大家说水和盐水,哪个浓度大?很明显是盐水,甲的清水变少了,说明萝卜把水吸收了一部分,而乙的盐水变多了,多出来的水是来自萝卜细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细胞可以吸水,也会失水,到底是失水还是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2.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天长秦栏电子工业园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2.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2.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新工业区 [复习导入] 传统工业区的概况 [引入新课] 50年代以后,尤其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转移,发达国家的经济向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环境比较好的乡村或新开发的地域转移,如德国的南移、美国南移、西移、印度南移、俄罗斯向东新西伯利亚东移、意大利向东北和中部移。相对传统工业区而言,这些工业地域称为新工业区。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与传统工业 区相比,新工业区新在哪里(特点) 案例展示:天长市秦栏镇 截止2008年底,全镇拥有个体 私营企业1800多家,平均每8户有 一个小老板,从业人员3.2万人, 从事电子等产业的规模企业180多 家。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来自 个私企业打工收入。安徽省农业银 行从2001年起连续向秦栏民营企 业公开授信,总额在5.5亿元以上。 秦栏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单晶硅材

料、玩具、食品等十大门类,但以电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水平高,其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占到全镇工业的85%以上。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组装企业共有400家,但配套企业就达800多家,使秦栏形成一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我的仓库就是你的车间,相互配套,相互协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正因为如此,省信息产业厅把秦栏的电子产业集群列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秦栏谚云:“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秦栏的遥控器,国内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高压包三分天下有其二。 思考:1、根据同学们所了解的秦栏和材料中的信息,指出秦栏镇工业的特点; 2、指出秦栏镇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讨论分析,秦栏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承转:通过对我们天长秦栏工业发展的讨论分析,初步了解了新工业区的一般情况后,现在回到教材,以意大利新工业区为例,系统地认识一下新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和优点。 学生活动: 1、出示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范围图,指图说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位置(养成好的读图习惯,并在形成心理地图) 2.请学生读案例④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填写下表(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填写此表了解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差异)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集中 (2)回答下列问题: 3.①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②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是什么? ③在萨索洛地区集聚的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④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中支撑企业、辅助性企业、服务性企业、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4.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的优势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5.完成课本70页活动 (1)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异同 (2)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哪些些问题?你能为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吗?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 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 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 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 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 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 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第5章第3节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一、教材分析 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能源、 信息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材料是指 人类利用化合物的某些功能来制作物件时所用到的化学物质。 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 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耐高温、 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 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光导纤维, 就不会出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高速、高容量的光通讯; 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 生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材料的发明和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材料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史,材料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等,就是以材料作为标志来命名的。 可以相信,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 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教学策略中可利用上网查询, 从历史的角度使学生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学 材料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⑵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的重要性。 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点是较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和一些复合材料, 教学中可 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可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 介绍用于印刷的感光树脂、液晶高分子、 磁性 高分子、高分子导体、高分子药物、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如高分子分离膜、 人造器官的图片、 实物和视频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动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 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 践活动,自己撰写有关高分子 材料的论文。 除走出去参观, 也可以请进来, 安排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作功能高分子材料的 科普讲座等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 也可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教学容选择: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容的要“分析工业区位要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要求基本相同。对于工业问题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区位问题上,通过工业区位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工业问题。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能举例子分析。相较于农业部分容的而言,只不过工业生产不论从部门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都更复杂些,因此,分析工业区位要素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学习。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的标准主要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学习人与环境的关系,两者在帮助学生认识区位因素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可统筹考虑这两容的学习方式。二、教材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主要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是一个贯穿整个地理必修二的概念,它将各章节整合起来,研究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因子都隐含着对劳动力、市场、交通、环境等区位因子的研究。工业的区位选择是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姐妹篇。而工业的特点使得它在区位的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它不仅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沿袭,更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容。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然后教材以举例的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现实中,影响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那么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以其主导因素为导向。因此,教学中不能将此容绝对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教材用正文与案例、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说明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因素。然后教材从环境、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几个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学生对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可以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另外,学生对身边的工业有一定的认识,这对理解本节容有一定的帮助。高中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所以可以给出实例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获得新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四、设计思路 本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技能。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突出地理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下册 9.6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9.6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课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教案示例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 例 以下是关于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了解有关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阐明讲究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已经知道,通常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那么,怎样选择和搭配食物,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

学习的内容: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要做到营养卫生,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 提问: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知道的食物一般都有哪些? 回答:猪肉、牛肉、鱼、鸡、大米、面粉、蔬菜……。 讲述:我们所吃的食物,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这四类。在这四类食物中,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一些,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类含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体的需要,各类食物我们都应该进食,做到合理膳食,也许有同学会问,讲了这么半天,到底什么叫合理膳食?结合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合理膳食,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由于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因此又叫平衡膳食。 不仅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请问在座的同学有谁今天没有吃早餐? 回答:有。 提问:不吃早餐的同学,在上午上完两节课后,有什么感觉? 回答:饿、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

八年级上第五章病毒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三)病毒的结构和繁殖(重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完成下面问题: 1、课件展示动物植物细胞,病毒的图片,比较不同之处。(回顾认知) 2、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自主总结)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知识升华) 4、大屏幕动画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来总结病毒要选择怎样的生活 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理解概括)学生分组交流问题。派出代表发言 (当同学理解有误时:你的回答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听其他同学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精彩发言后:非常全面,准确,太精彩了。) 教师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有生命,属于生物。病毒可以依靠其寄生的活细胞的 营养物质生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板书』三、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附图(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学以致用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H7N9病毒 B、草履虫 C、痢疾杆菌 D、酵母菌 2、2013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国多地爆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每个人都会得此病 D、没有细胞结构?重难点突破方法: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并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记忆。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常提到病毒,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有害的,不好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或者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叙述: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使人类、动物致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无毒处理制成的疫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呈现(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课堂设计 一、反射 (一)实验膝跳反射实验 让两个同学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1、扣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2)小组展示: 1、扣击韧带时,小腿会突然跳起。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不会出现。 (3)拓展思考: 1、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还受谁的支配? 2、你能归纳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反应有 什么特征? 3、列举生活中有关反射的事例,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一、反射弧: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膝跳反射示意图,了解膝跳反射中信 息传递和处理的途径,尝试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小组讨论, 统一答案。 (2)小组展示: 感受器(股四头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纤维感受器(股四头肌效应器肌梭) (3)跟学生一起总结反射弧的概念及组成 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 1、吃食物流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反射,听铃声流唾液是狗在生活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反射。 2、条件是铃声刺激和食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学生通过巴甫洛夫给小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思考总 结: A、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B、防止条件反射消退的方法 (2)小组展示: A、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无关刺激(铃声)多次结合。 B、经常用非条件刺激(食物)来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刺激(铃 声)。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区别列成下表。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呼吸产物的检测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 ????有氧条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总反应式 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 2.过程

3.概念 (1)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 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ATP。 4.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的不同特点 (1)有氧呼吸过程温和; (2)有氧呼吸进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三、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 (1)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2)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少量ATP。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及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生长。 (4)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变黑、腐烂。 2.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2)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 (3)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皮肤破损较深时,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1.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产生ATP,但是产生的量不同。( )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了少量的能量。( ) 3.细胞呼吸的产物都是CO2和水。( )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都是相同的。( ) 5.储存蔬菜、水果时应隔绝O2,以减弱细胞呼吸。( ) 提示:1.√ 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3.×CO2和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酶也不同。 5.×若隔绝O2,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而应低氧储存。 1.教材P91的装置图中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装置中,为什么要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B瓶刚封口后,锥形瓶中有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两瓶产生CO2的速度和量基本相等,所以需将开始产生的CO2排掉;一段时间后,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