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为心理与健康的研究

性行为心理与健康的研究
性行为心理与健康的研究

性行为心理与健康的研究

余慧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1班201004403111,云南呈贡650500)

摘要:通过对性行为与性健康的研究讨论来分析当代人们对性的看法以及大学生、中学生透过性对恋爱的看法。另外就错误性爱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本次研究涉及性心理与性健康的研究领域,并且通过大量文献总结出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性行为;性健康;性爱;教育

性行为指的是旨在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包括性交、手淫、接吻、拥抱和接受各种外部性刺激形成的性行为。最狭义的性行为专指性交。更广的概念则泛指和性活动有关的行为,包括准备性、象征性及和性有联系的行为,如恋爱、结婚、阅读色情书刊等。性行为的功能是繁殖后代,维护健康和获得悦愉。人类的性行为深受生物、心理、文化与社会各个层次的影响,因此想要了解有关人的性行为的本质,须从这些不同的层次分别探讨,然后做出综合性的总结。生物观:从动物行为学所看之性行为生物因素的操纵——近年来的动物行为研究对各种不同品种的动物做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逐渐了解了动物的行为及生态。根据这些观察所得的结论就是,动物的性行为几乎主要受生物因素的操纵而发生。

性健康是情感中、理智中和社会中的性的诸方面的集成,是积极地丰富和提高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爱的方式。性健康必须具有良好的性知识也就是性心理、性行为、性差、性生活等;对性没有由于恐惧和无知而造成的不适当态度即对性生活产生憎恨、厌恶或抵触行为;性行为是符合人道的,在性的方面能做到自我实现;能负责地作出有关性方面的正常决定;能较好地获得有关性方面的信息交流。

一、性的抽象界定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性观念的转型。在这个不知不觉中步入高度文明的社会氛围里, 性早就超越了原始生育的使命, 而转向心理、生理、伦理三重健康标准。专家提出, 性健康不仅令人身心愉悦, 而且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睦与安稳。

性爱指高等智能生物(如:人类)的有情感、用心地和对方性亲密有关的亲热行为,是有爱的幸福感情的美好性行为,是区别于仅仅的肉体性交。是区别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爱的形式,性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伟大重要动力。性爱是男女欢娱之事,性与爱是完美的统一合体,不仅仅是性交行为,性爱是区别于那种流于庸俗和卑鄙式的泄欲式的肉体占有。性爱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追求内心之爱的幸福境界。性学专家不断地研究,发现性爱是天然的镇静剂、镇痛剂,具有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有人问我,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好的性生活。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硬是要给出一个答案,那我会说:越是简单的性爱,越容易完美。性爱的第一要义,就是爱人在身体和情绪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而不会有人受伤害。因此,在性爱生活中,并不存在什么明令禁止或势在必行。只要是相爱的两个人心甘情愿,都不应被归结为反常或不足。

因此,通过对性行为心理和健康的研究来改善青少年对性的看法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都“谈性色变”,这就是没有正确看待性行为及性健康在人们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性的研究方法、理论和结论

1、关于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其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探讨了性本能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以及性压抑与精神症、与人的种种心理疾病的关系,揭示了性的本质,这对长期遭受性禁闭和性知识极度贫乏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道智慧的大门。

近几年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风气旺盛。大学生们对表达性爱心理的方式和对待性爱问题的心理反映,都有着明显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采取合理的对策,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处理好性爱问题。大学生性爱心理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性爱行为的公开性。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学生们交异性朋友,谈恋爱明显的公开化,并以有异性朋友、朋友多为荣。在这种气氛中,校园内,宿舍区,甚至教室里,双双对对,相依相偎的情侣处处皆是,有的甚至行为过分,使路人不得不侧目避开。②性爱行为的广泛性。据某市一些高校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80%有性经历。

有研究者对1073名在校大学生关于性话题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71.17%的大学生之间都有过性话题的讨论;性话题的谈论持续时间和频度男生高于女生;性话题的谈论地点多在宿舍;性话题的主要内容为异性的气质和容貌;男女之间的性话题内容存在差异。

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理论构想,自编了“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约1,600名青少年学生接受了测试。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青春期性心理健康体现在性认知(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性观念、性态度)和性适应(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等三个方面。

现将近年来本门诊部临床心理咨询中所见性心理障碍14例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4例中,男12,女2,年龄19—43岁,6例受过行政处分,所有病人原均未接受过正规治疗。诊断参照美国DSM—Ⅱ中“精神性情欲障碍”所列标准和我国出版的《临床精神医学》所列有关诊断要点。14例中,同性恋6,恋物癖2,窥淫癖2,摩擦癖2,异武癖1,恋兽癖1。

表1问卷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x ±s)

因子得分得分范围性满意度2411 ±419 7~35性交流1717 ±511 6~30性焦虑2610 ±319 7~35性反应1612 ±319 5~25性态度1310 ±310 4~20性体像1010 ±119 3~15总分10619 ±1712 32~160

2、关于性的研究结果

上述实验材料及数据说明,性在当今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与此前提到的性行为心理与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问卷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实验中女性对于性满意度居榜首,说明性是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性焦虑也伴随出现,这就说明,性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婚姻破裂、恋爱结束等等。畸形的性爱会让人产生性恐怖,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社交活动以及人际关系;遭受过性侵犯的未成年人会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或者是让自己置身与性滥交状态;婚前性行为会对人们择偶、婚姻等问题产生直接影响;过多的性暴力、夸张的性影视作品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三、性健康应当追求及研究的不足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性道德观,概括起来大概分两种:反性的道德观与褒性的道德观。

在基督教和佛教的教义中,都存在禁欲主义的成分。这种反性的宗教能导致人们内心产生性焦虑。当信教者长期压抑自己的性活力时,就会逐渐失去追求幸福的欲望和能力。女性主义的一个流派也持反性态度,但它并非像宗教那样从道德角度反性,而是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反性。它认为男女两性之间的异性恋关系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所以应当抵制。东方文化对性能采取一种较为自然的态度,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是“正常而又幸福的人”。道教认为,性不仅有益于生殖,还有益于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与和谐。

但上述情况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方国家的道教开始向禁欲主义方向转变,西方国家的宗教逐渐向性解放的方向转变。在我国历史上,禁欲主义更多的是一种世俗的、出于意识形态纯洁化意图的禁欲主义。性的意象曾一度在文学、影视、戏剧、歌曲、美术甚至诗歌中被扫荡一空,性的研究和教育阙如。

性的目的是为生殖还是为快乐,是社会舆论的一个争论焦点,也是性观念变迁的重大转折点。进入近代后,基督教的性道德不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一个技术上的原因就是避孕法的应用,它可以使性交和生育分离开来,并使性道德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新性道德观认为,性在人类生存的各种价值中占有重要地位。性是人与人关系中最紧密、最亲热的方式,性和饮食一样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生理和心理需要,人们对待性的态度应当是肯定的、多元的和自由的。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不应与高尚的道德对立起来,性关系应当是肉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除生育外,性还是情感的交流工具,它既可以表达正面的情感,如爱、亲密、兴奋和快乐,也可以表达负面的情感,如统治、攻击、愤怒、仇恨和羞辱。

旧性道德观的错误在于对性过分压制,而性的欲望和饮食的欲望一样,会因禁止反而增加,越是压制就越是强烈,满足则可使它得到暂时缓解。新性道德观首先肯定男女之间深切而真实的爱情,美满婚姻的本质是对于彼此人格的尊重,以及肉体和精神方面极为深切的密切关系。这使得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成为人类所有经历中最美好的事。其次,主张使孩子的性生理和性心理都得到充分关心。新性道德观的主要原则是:相信本能应当引导而不是压制。对性进行自制的目的与其说是限制自己,不如说是不干涉他人的自由。它重视生育,但不反对避孕。作为人的权利,性健康和性快乐是人在此生此世应当追求的一个正面价值。在我看来,像万艾可这样的ED治疗药物,不仅对那些被病患折磨的个人是有意义的,而且它存在的意义超出了治疗个别病患者的范围,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即改变旧的性观念,改变传统道德中禁欲主义的错误观念。

前人的研究领域并未涉及太多有关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所采取的样本有很大限制,并没有太多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实施性教育,这就使得青少年盲目模仿电影、书籍中的性行为,从而造成对自身与社会的伤害和影响。所以着眼于青少年的性教育是应当重视的问题。另外,涉及到性的话题,人们大多都不愿多谈及,觉得有所避讳,这就导致了实验结果中有可能存在争议等。

性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婚姻关系、情侣关系等,它的存在是对生活的安定和谐做好基础保障,健康的性行为是幸福生活的前提与基础,良好的性教育可以有效防止青少年性犯罪、性变态行为。今后的研究应该倾向于对性行为健康的大力宣传及对未成年人的积极正向教育,防止其心理扭曲导致性变态等。因为相关机构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积极重视,所以下一步做好教育宣传是及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曾文星.性行为的本质是什么[J].心理与健康,2003,(08).

[2] S.Freud.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林更茂; 梅萍.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对大学生性爱观的影响[J].华中师大俄语系; 华中师

大政治系,2006,(10).

[4] 段筱琴.大学生的性爱心理变化及对策[J].中国校医, 1993,(03).

[5] 崔庚寅,吴晓磊,曹二勇. 在校大学生的性话题状况调查[J]. 中国性科学, 2007, (05) .

[6]骆一,郑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03) .

[7] 魏民言. 性教育还缺少什么[N]. 人民日报, 2004, (2004-10-18) .

[8] 本报记者丛民通讯员王威. 羞答答的校园性教育[N]. 工人日报, 2004, (2004-10-27) .

[9] 桂琳. 中学生性教育图书掀起第二波[N]. 中华读书报, 2004, (2004-11-17).

[10] 刘鸿雁,阎红,余梅.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状况[J]China Population Today, 2006, (Z1).

[11]Chen XS, Gong XD, Liang GJ, et al. Epidemiologic trend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0,27, 27 :138142 .

[12] 王志超.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J]心理学报, 1999, (03).

[13]胡蕾; 胡佩诚. 城市女性性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0).

[14] Addis IB, Van Den Eeden SK, Wassel2Fyr CL, et al1 Sex2ualActivity and Function in

Middle2 Aged and OlderWomen,[ J ] 1 Obstet Gynecol, 2006, 107 (4) : 755 – 764.

[15] Dennerstein L, Alexander JL, Kotz K1 The menopause and sexual functioning: a review of

the population2based studies[ J ] 1 Annu Rev Sex Res , 2003, 14: 64 – 82.

心理健康与辅导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选择题 A艾力克森曾描述儿童面临与精神压力有关的4种类型,下列哪一项不属于( C满足各种需求) A阿德勒学派认为,赞美是一种有条件式的接纳,鼓励是注重过程,注重儿童本身,所以不论儿童是否完美成功,鼓励早已存在,下面属于鼓励的语言的是(B我知道你会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件事) A ABCDE取向的辅导中,E代表(D针对非理性信息回答的理性想法) B 帮助儿童学习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方式,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培养良好的生产习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等,这属于( B积极心理教育)的内容 B 别的小朋友在区角玩耍时,明明总是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动,老师引导他去娃娃家玩,他总是说“我不会玩”,以此躲避。明明这种行为对应的生活地位是( D“我不行——你行”类型) C船船说:“笑笑,你可以帮我找找我的围巾吗?”笑笑说:“你没看正戴在我的脖子里吗?”这段话反应了哪种沟通分析的类型( C交叉型勾通) D大多数艺术治疗家都认为儿童的艺术治疗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Orton(1997)提出的描述大多数儿童的艺术发展的五个阶段,其中4、5-7岁的儿童处于(B图像阶段) E儿童在某些年龄阶段中可能会出现的暂时性的程度较轻的恐惧,一般在3岁时的恐惧对象是(D孤独一人) E儿童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说:“我今天头疼,听不清楚。”使用的防御机制是(C 合理化) E 儿童生来来就有满足自身好奇心的冲动,喜欢探索周围陌生的世界,尝试了解和理解,这属于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C认知的需要) F“非常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一点儿也不听从现实和理性的指引”这属于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中的(B本我) G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主要生存动机是( D自我实现) G沟通分析理论的辅导方法中,辅导者的角色不包括(C同伴的角色) G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问题:(A思维的可逆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主要生存动机是(B追求卓越,摆脱自卑) J将“正常”看作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的是( D.适应过程的标准) 角色扮演疗法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理论) J接受和鼓励孩子不断增长的自主性,与孩子积极沟通,弹性的规则,这属于哪一种家庭教养类型( A.权威型) K开创和拓展理性情感治疗的心理学家是(C艾利斯) L良性口吃,经过2年或2年以上可自行消失,发生于( D.3-11岁) L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可以分为三大类,下面哪一个不属于这三大类( D.适应过程的标准 ) L 玲玲在玩玩具的时候,三岁的表姐抢走了她的玩具,玲玲很生气,哭闹得很厉害,但突然嘴唇青紫,完全发不出声音,大概过了半分钟才慢慢恢复过来。玲玲的症状属于( B屏气发作) S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心理学家于1905年编制的( C.比纳-西蒙量表 ) T团体疗法的实施条件是(A团体中成员的年纪必须相近) X下列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属社会性因素的是( A托幼机构 ) X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自我意识的内容( B自我实现)

专题作文指导: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专题作文指导: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专题作文指导: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学校正举办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论赛。 正方的观点是,有了身体健康,才有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前提。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清华大学2017推出新规,清华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反方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才是关键,现代医学模式就是心理-身体-健康,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贡献、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否则正如鲁迅所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 以上辩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作文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情境和任务构思立意 本次内容任务:围绕一场辩论赛展开,主题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只要围绕 这两者关系认识写就是符合题意。如:身体与心理兼得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心理健康才能正真健康等,只要综合辩论双方的观点,或倾向一方论证都是符合题意。 其中材料中 以上辩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注意结合辩论的情景最佳。 【批阅反馈】 1、审题立意偏差:如谈心态、看问题角度外在美还是内在美等部分写作立意偏离原材料。 2、不结合任务:以上辩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这个情景在构思中体现不明。 3、缺乏典型充实的论据,全文只重复概念或标签式说明,如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没有具体阐释,缺乏具体的论据或论据不准确,论证方式单一,条理性有待提升;很多作文语言表达口号式语句,生动性、哲理性难觅其中,而深刻性的语言表现力往往是最后拔高作文的关键。 4、标题问题:《健康》(观点不明),《用心思考 脚踏实地》《黑暗的世界》《人体如机器》《有心才是人》《清与决源于心灵》《一念之间》《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分析》《醒于晨时,我已决定快乐》这些标题不准确、不明确,于材料写作要求不符合,甚至有离题的嫌疑。 好题《灌溉健康心理,绽放美好生活》《和谐人生,身心并健》《心若向阳 健康自来》《一点健康意,千里快哉风等》等。 【写作展示】 1、一点健康意,千里快哉风 沈桂敏2班49分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可见身体健康对人的影响之大。 强健的体魄带来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若是身体健康、热爱运动,那他也一定是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哪个重要辩论赛

立论 反方:我方认为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第一,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最影响人体健康的不是疾病,而是不良的心理。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身体健康已有医学保障的今天,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因为心理是否健康不但会影响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唯有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青少年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由于自私,由于贪婪,由于野心,多少战乱出现在蔚蓝的地球之上,又有多少无辜的人葬身战火之中,面对这般景象,难道您一点也不心寒吗?而那些侵略者,那些野心家又哪个不是身强体壮却心理极度扭曲的道德败类呢?空有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只会给世界,给人类带来更为重大的灾难!人类追求健康身体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人类文明之火传承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更重要 正方:我方认为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身体健康如同房屋的基石和架构,而心理健康如同屋顶砖瓦,你说基础重不重要呢?而且我方也不赞同把身体健康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是认为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高那么一点点,从现实的角度来展开对孰重孰轻的论述:首先,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在世界死亡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1心脏病、2中风、3肺炎、4艾滋、5支气管炎和肺气肿、6腹泻、7胎儿、8结核、9癌症、10交通,有9种都是死于身体健康。而12月13日,也就是今天的《郑州晚报》A14版整版刊登最新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结果堪忧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医学已经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被为世人所关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身体是否健康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唯有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未成年人保护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我们青少年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反方:对方辩手认为身体健康如同房屋的基石和架构,而心理健康如同屋顶砖瓦,而我却认为正好相反。首先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人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对生命、对身体的尊重。在已经论述的这几十秒时间内您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因心理不健康而自杀吗?如果您再坚持您方观点,全球每秒就不止有40人自杀,终有一天人类都会灭亡,到时候那卑微的肉体不是您想留就留得住的。其次心理健康又可以弥补不健康的身体。有人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去对待,最终战胜病魔。而更多的人还是失去了生命,这并不是病魔有多么可怕,而是人们的心魔在作祟啊!没有健康心理的身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健康心理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实施?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贯彻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各级社区、行政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由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改变,都会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

心理健康与疾病

《心理危机的产生与治疗》 摘要:做为一个正常人,不仅是心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更是社会意义上或者说心理意义上的存在。行为(beharior)指有机体的系统反应,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反应常常是不一样。 关键字:心理危机、抑郁症、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参考文献:《人力资源应用心理学》、《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旅游心理学》 案例:史蒂文面临的精神健康危机 史蒂文今年26岁,独居于一间公寓内。尽管他早期的学习成绩不错, 但在18岁离开学校的时候成绩却不太好。他在从事第一份文职工作时因 为不守时而被解雇。从那时起,他就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失业的时间也 逐渐变长。 史蒂文的父母都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父亲是 一位进修学院的讲师。他有一个妹妹,已结婚生子。史蒂文的父母越来越 为儿子不能找到一份适合他的工作而焦虑不安。史蒂文的成绩和他妹妹的 成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在他妹妹离家上大学之后越发凸现出来。在史蒂 文和他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与父母的关系就已经变得很糟糕,有一次 史蒂文甚至用暴力威胁过父亲。之后,父母帮他找到了现在的房子。 前些天,父母邀请他星期日共进晚餐,但他没有来。他的父母到他的 公寓来找他,撞开门,却发现他醉倒在屋里,满身的呕吐物。父母不得不 为他请医生,他们告诉医生:他们已经注意到史蒂文在最近一年中变得沮 丧和忧郁。他沉默寡言,把所有事情都闷在肚子里,他们只能猜测他的感 受。他们认为他从没有过女朋友,所以非常孤单,而他在学校认识的为数 不多的几个朋友也都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医生发现史蒂文的房间脏乱不堪,史蒂文本人也是蓬头垢面,他已经 有一段时间没有按时吃饭了。史蒂文对别人的问题毫无反应,加之父母对 他行为的描述,使得医生不得不怀疑史蒂文得了精神疾病,应该去看精神 病医生。

心理健康指导师

心理健康指导师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亚健康恢复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要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专业人员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目前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分为心理健康指导师和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其培训内容在原心理咨询师的教材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对培训内容进行了重新创编,注重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个案分析、情景模拟相结合,更加科学、实用、易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培训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结束一个月后,经考核通过的,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颁发心理健康指导师或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全国通用。 一、培训对象及收获 1、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发展不同阶段身心特点;

心理与健康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心理与健康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膨胀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增长而生产总值没有提高或提高很少。人口膨胀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 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3.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 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独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劫难的痛苦体验。 5. 压力:压力存在与外部世界,通过施加外部刺激引起心理的反应;压力是人内部的精神挣扎、紧张、焦虑,甚至涉及感知到伤害时的惊恐;压力来源于躯体唤醒。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 6.AC 7.AD 8. ABC 9.ABCD 10.ACD 三、简答题 1. 第一,原有价值正在消解,新的价值观没有树立,在生活中找不到可以作为标尺的价值标签,出现价值混乱。第二,心理失衡现象日趋严重。第三,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使人们在学习、就业上的压力加大。第四,网络一来群体在扩大。第五,归属感确实现象在人群中扩散。 2. 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他乐于工作,能够从工作中满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常多于反面的态度。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悦纳自己,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与无法不久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做无谓的怨尤。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够作健全的、有效的适应,他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不企图逃避。 3. 悲观者的处事特征:(1)最坏的打算.(2)周密的心理安排,将焦虑具体化。乐观者的处事特征:(1)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2)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处事方式。(3)积极地应

第六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类别; 2.了解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类别; 3.理解行为和心里问题的干预 【本章重点】 1.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联系 2.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 【本章难点】 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基本概念】 人格;认知因素;个体干预;社会工程 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 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有害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是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的致病因素;相反,良好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个体心理特征(个性) 、心理活动过程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认知因素与健康 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相像等。 1 知识和观点 2 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3 个人控制信念 三、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个体心理特征或称个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或很少改变。 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

据说性格内向的人都这样:1、自己走路会很快;2、习惯晚睡;3、隐藏心事;4、喜欢有口袋的衣服;5、习惯抱臂;6、习惯冷战;7、喜欢窗户,喜欢角落、习惯蜷缩;8、喜欢写字和阅读;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10、总爱琢磨别人的话;11、有点迷迷瞪瞪;12、感情细腻敏感。 大部分符合,看来是了。。。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通常所说的脾气,个人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气质类型属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希波克拉底四种气质类型的气质特征: (二)性格(character) 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关性格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有A型性格和C型性格。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等。 B型性格表现为: 1,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2,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3,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表现自己的最佳水平4,充分放松而不感到愧疚 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和健康行为 行为概念 行为分类 情绪、生活事件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三个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

心理健康指导(讲义)

《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要点 第一章总论在一项以全国12万多名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中,20%-23%的人被发现有心理障碍,主要有学业的忧虑、人际关系的苦恼和因经济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等。 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聊无为、胆怯退缩、自卑逃避、封闭压抑、麻木迟钝(不会内疚、不懂感激)、幼稚依赖、优柔寡断、虚荣矫饰、偏激固执、任性刁蛮、委屈感和牢骚、悔恨、犯罪感与自责、仇恨与敌意、自我失败主义,等等。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标准 WHO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提出的各种具体标准 弗洛姆(美):“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骗人也不受骗,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中都要轻松愉快。” 奥尔波特(美):“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马斯洛(美):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意的关系;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自发性、坦然、自然;以问题为中心;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高峰体验;社会感情;改善了的人际关系;更民主的性格结构;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创造力;对文化适应的抵抗;等等。 王登峰、张伯源(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界定 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增进智慧完善认知 ●调节情绪丰富情感 ●锻炼意志积极行动 ●健全人格达至整合 ●健康的自我意识 ●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增进智慧完善认知第一节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述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从心理活动的类型来说,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判断、决策等过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积极不消极;客观不自欺;独立不依赖;灵活不僵化;本质不幼稚。 第二节认知失真 认知失真----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认知。 当代大学生认知失真的主要表现:极端思维;心理过滤;瞎猜测;情绪推理;人格化等。 第三节认知治疗与认知改组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 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一)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 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码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字体:小大】作者:baixihuan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77 更新时间:2011-10-28 【复制本文】【下载本文】 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是中国接下来的10年中所要面对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空前发展的社会变革以后,人的思想和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未来10年将会是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所谓的80后一代人崛起和发展的10年,而他们也将成为心理疾病最易感染和高发的人群,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是成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少体会到经济衰退所带来的恐慌;第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未对其灌输足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第三,社会信息往往在不加过滤的情况下进入到这些人的视野和脑海,并可能形成非正确的理解和观念;第四,社会责任感以及信仰的缺失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五,童年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往往是采用溺爱加鞭打的方式,表现好时过分宠爱,表现糟糕则一无是处,容易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影响到成人以后的认知与行为,童年时期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意识积累从而忽略了孩童正常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孩童过早的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其成人以后心理障碍的出现,这些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90后的孩子则更为突出) 健康的心理需要从童年时期开始培养,首先,父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充分尊重孩子本性的基础上给孩子合理的引导,每个人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了一种本能:追求快乐的本能,这种本能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寻求快乐的本能(力必多),而是一种能够满足其精神愉悦的本能向往,孩童本能的去做一些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以此让自己获得快乐,在父母看来这些举动也许是幼稚、无聊甚或危险的,不过孩童却从中体验到了本能的快乐,本能的快乐的满足程度可以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程度,举个例子,孩子们往往会抬头望着天空然后开始不停的旋转身体,还会放声大笑,父母如果问孩子他们在笑什么,孩子也许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不过他们却热衷于享受这个看似无聊的动作,其实孩子在仰望天空旋转身体大笑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白的,那时候的他们是完全放松的,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外界压力,而正是这种放松激发了体内快乐的细胞,他们由此感受到快乐从而情不

最新电大《健康心理学》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谁提出了三级健康水平模式?(D) A、格林伯格(Greenberg) B、美国学者马丁(Matin) C、弗洛伊德 D、汤纳特尔(R.J.Donatell) E、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2、健康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B) A、1980 B、1978 C、1982 D、1990 E、1991 二、多选题 1、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ABCDE) A、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B、研究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健康行为。 C、研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D、研究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E、研究如何改进社会健康和医疗保障机构的管理。 2、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首次提出健康的三维概念,这一概念从哪三个方面评价人们的健康状态?(BCE) A、生活条件 B、生理 C、心理 D、职业 E、社会功能 3、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CDE)

A、自我评价 B、医生评价 C、社会常模评价 D、专家评价 E、综合评价 4、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即:(ACD) A、疾病 B、死亡 C、一般人的健康状况 D、最佳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E、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 5、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区别 A、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病毒入侵获躯体变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 B、谁对疾病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个体自身无法控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个体自身对健康好疾病负有责任。 C、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应采用疫苗、手术、化学和放射疗法。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则认为应采用行为矫正、鼓励改变信念和应对策略。 D、谁对治疗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医生对治疗负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病人对治疗负有部分责任。 E、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上,生物医学主张身心二元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身体与心理功能互相影响。 6、下列关于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A、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B、身体健康的标准为“五快”,即,吃得快、走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便得快。 C、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三好”,即,个性好、处事能力好、人际关系好。 D、血压在80—120/60—90mmHG之间 E、心率在60—100次/分 7、哪些原因导致了亚健康?(CDE) A、规律运动 B、低脂膳食 C、环境的恶化 D、社会竞争的压力 E、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

内容2.1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宣传部、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厅(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科学院、中医药局、工会、共青团省委、妇联、科协、残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党委宣传部、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会、共青团团委、妇联、科协、残联、老龄办;教育部各直属高校: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根据《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现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

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从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建心理关爱服务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做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型:理论 课时: 1 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 教学任务: 1 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 确立坚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 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 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 1 自我控制的能力 2 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 3 坚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水平上影响健康 四、心理健康测试

五、如何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必需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家庭、学校、社会与人的交往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正确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协调融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要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碰到挫折与失败,做到意志坚定,坚韧不拔,勇于进取;要建立正常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与学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努力克服一切不良行为,积极耐久地坚持健康锻炼和各种有意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课后作业: 1 什么叫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 2 怎样才干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情绪与疾病

心理健康、情绪与疾病 崔建美 摘要:有资料显示,多于76%的疾病由情绪因素引发,属于情绪性疾病,正所谓 “病由心生”,本文试图阐述心理健康状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尝试给 出一些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有利于人们减少疾病的折磨体验快乐人生。 人世间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感受快乐的心。 健康的概念,包涵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我们注重的往往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却很少有人知道情绪是众多疾病的诱发因素,中老年人更是体验了身体健康状态欠佳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然而,懂得从调节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角度来增进自己健康的人却很少。 “病由心生”这句话取自《病由心生》的书名(约翰.辛德勒医生【美】),书中说道:“到医院就医的病人中有76%患有情绪性疾病,病由心生,这是真的”。 下表列举了辛德勒医生根据他几十年的行医经历统计出来的数据,但也只是不良情绪能导致的几百种疾病的一部分。 不良情绪引发的生理疾病 看了表中的数据你会感到惊讶吗?你也可能不大相信这是真的,然而,这是有统计数据支持的,确实是真的!但这是美国的数据。不知我国是否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工作,据了解,我国临床医生的数据认为病人中的60%患有情绪性疾病,80%的胃病由情绪引发,近乎100%(对这个数据我也表示怀疑)的癌症病人,不良情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七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七种情绪与人的脏腑直接相关。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情绪可直接影响人的不同脏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状况,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表现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方面。辛德勒医生认为:不良情绪是通过“肌肉群”作用于脏腑的不同位置,从而引发“疼痛”以及其它病理反应。 器质性病变是可以通过先进的现代仪器给予确定的,也就是说身体某个脏器或部位出现了

心理健康指导师试题和答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师试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C)1、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C.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D. 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 (B)2、下列有关心理指导的描述,判断错误的是A. .它不是一 种带有指示性的说教 B. C.它以他助一互助一自助为机制 D. (A)3、在所有个别指导理论中,_________________ 它主要通过规范与劝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刻的一种理论流派。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 认知主义理论 (C)4、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 B.主动性与退缩内疚 C.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D.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B)5、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应选用的测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A.瑞文测验 B.卡特尔16PF C. SCL-90 D.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C) 6、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分别是。 A.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 B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C.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D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B) 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人格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本我 B .自我 C .欲我 D .超我 (C ) 8、为了克服考试焦虑,学生在考试前鼓励自己:“我有信心考好!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水平” 这种暗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 A.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自我暗示 D .反暗示体 (B ) 9、根据心理困惑的轻重程度,多动症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A.神经症 B. 轻度心理障碍 C. 心理轻微失调 D. 重度心理障碍 (A ) 10、在职业指导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 _____________ ,使他们在毕业时,面对纷繁的职业门类和专业 种类,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专业。 A.职业观教育 B. 职业道德教育 C.职业理想教育 D. 职业技术教育 (D ) 11、下列家庭环境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因素。 A.家庭居住条件 B.家庭物质条件 C.家庭结构 D.家庭氛围 (B ) 12、行为转变法的主要辅导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 。 A.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B.消除不良行为,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C. 提供一个安全和信任的辅导气氛 D. 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合理的、扭曲的观念,并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 (B ) 13、下列选项属于发展性辅导的特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 。 A. 辅导对象是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B. 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C. 强调教育的原则 D.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 (C ) 14、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心理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浅析心理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摘要】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资料显示,多于76%的疾病有情绪因素引发,属于情绪性疾病,正所谓“病由心生”。本文将通过实例阐述心理健康状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阐释给出一些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关键词】情绪健康与疾病头痛高血压糖尿病 【正文】 一、健康与疾病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 二、心理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健康是福,没有健康将一事无成。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而在一定条件下,许多人却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某种状态上徘徊,心理失去平衡,抑郁、焦虑,恐怖等,生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上减弱。 我们知道人体的疾病分为生理性的疾病和心理性的疾病。生理性的疾病会因人体的体质不同各表现各异,而心理性的疾病则与人体的性格、脾气、精神状态以及心理暗示等等相关。相比起生理性的疾病而言心理性的疾病治疗起来的困难程度更大。 而研究表明,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对健康有四害:一是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二是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三是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四是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