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密檐式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楼阁式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重檐歇山)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26、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27、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靠崖式、地坑窑、锢窑。

28、我国的四大石窟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

(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清称为十八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二、名词解释

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遍施彩画的天花。

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

闾里:中国古代居民聚居地单位,春秋战国已形成,两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称里坊。

陵邑:汉代为了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在长安城的东南与北

面设置了七座城市,称为陵邑,供从各地强制迁移来此的富豪之家居住。

间:古代木构建筑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范围。

方上:汉代对陵体之地上部分,即坟冢的称谓。

金厢斗底槽:

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

槫:

宋式构件,位于梁架顶端平行于屋脊的构件,承托着屋面。

偷心造:

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

扶脊木:

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

举架:清式屋架折举的方式。

普拍枋:

宋式建筑位于柱顶和额枋上的水平构件,上置斗拱。

侧脚:

为使建筑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外檐柱在前后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

倾8/1000,角柱双向倾,此做法称之为侧脚。

台明:

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

庑殿顶:

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

升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步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

硬山顶:

双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

斗口:①斗或升上放构件的槽口②清代模数单位。

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

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栿、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

抱厦: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殿宇在外突出的一间小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

雀替: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

营造法原: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整理而成。

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

罩:用于需要有一定分隔,又不完全隔死的室内空间的木装修隔断。

博风板:悬山和歇山顶为保护挑出山墙的桁头而沿屋面坡度钉在桁头上的板件。昂: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礼制建筑。

耍头:顶层华栱或昂上与令栱垂直相交的构件。

插柱造:楼阁式建筑,上层檐柱底部开十字口,插在平作斗栱内的做法

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四、简答题

1、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2、

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3、

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

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4、

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上柱尤甚,使整作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5、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6、

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

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图略。

7、

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

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四川民居: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布置建筑,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布局上,主要房间仍有轴线,但左右房屋不一定对称,院落的形状也不拘一格。房屋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墙面材料因地制宜,有砖、石、夯土、主板、竹笆等;建筑外墙多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本色或黑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形成朴素而多变的外观。

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共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8、

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

吕彦直

南京中山陵

广州中山纪念堂

杨廷宝

北京和平宾馆

王府井百货大楼

南京中山文华教育馆

董大酉

上海市政府大厦

9、

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利用地形,因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神墙”,四边设门,门外建角楼,陵前主神道向南延伸;遍植松柏,精神表意。

10、

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

密檐式塔: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

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代

11、

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玄奘塔,楼阁式塔,平面方形,五层。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砖石仿木,平面八边形,十一层,使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

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喇嘛塔,塔建于凸字形台基上,台上设亚字形须弥座二层,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断肥的塔身、塔脖子、十三天与金属宝盖。明

北京大正觉寺塔,金刚宝座塔,它是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座密檐方塔。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金刚宝座塔,基座较矮,仅二层,台上建一大四小喇嘛塔艺王座。

12、

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代。

结构技术成就:

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

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

13、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 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14、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柱础矮平

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

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15、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16、

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17、

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18、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水系规划合理

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19、

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嵩岳寺塔是密檐式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塔。十五层,高40米。底层转角用八边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突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良好配合,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20、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之外有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

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

临街设店,聚行成街

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

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

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

21、

《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营造法式》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五、问答题(答案为要点,仅供参考)

1、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几次高潮,在何时?

①汉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汉朝已经基本形成,确定了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木架结构。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手法:多用对称形式,加强纵向中轴线;以低矮的次要建筑烘托中央主体;多层楼阁式建筑以斗拱承托腰檐;在宫殿、陵墓外部使用阙,加强建筑群的隆重感。斗拱已普遍使用,未定型化。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顶最为普遍。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都有了巨大进步。

②唐宋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开始定型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水

平也都有了长足进步。砖石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佛塔的建造。园林兴盛

③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制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砖被广泛应用。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较前加多,质量有所提高,民族建筑也有了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新手法,留下若干优秀作品。

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3.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论述时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取消了夜禁制度。出现了夜市和自由形成的草市,都城内临街设店,一些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某些大寺观还附有园林、集市,成为市民活动场所之一。

②建筑艺术:总体布局上加深了院落纵深发展的程度,建筑群体组合高低错落富

于变化。建筑风格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修及装饰及色彩上,灿烂的琉璃瓦和精美的雕刻、彩画都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③建筑结构:木构建筑结构开始简化,斗拱机能开始减弱;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便于估工备料、提高设计施工速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④建筑材料:大量用砖(城墙、路面、砖塔、墓葬);琉璃砖瓦的生产、标准化和镶嵌方法都得到提高。

⑤书著:出现了总结建筑建造经验的《木经》和《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

⑥园林兴盛。

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

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

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

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

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

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例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样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

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一、画出下列各图:(每题5分,共10分)

(1)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7页图5.3.2

(2)清式六架卷棚与七架前后廊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9页图9-2

二、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30分)

(1)叉柱造

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2)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3)北京四合院

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模;建筑的空间等级秩序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并能满足安居功能;表现了严整、端庄、凝重、和谐之美。

(4)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5)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6)拙政园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97-199页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

(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

(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清称为十八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61、282页。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111、174页。

(2)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8-59页。

(3)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8页。

(4)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61、282页。

一、名词简析

1《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它记载了6门工艺的30个工种的技术规则,其中攻木之工部分“匠人”一节,反映了春秋战国许多重要建筑制度。

都城规划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注:涂——道路一夫——100×100步平方 1步约5-6尺‘九经九纬’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经涂九轨’是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言,‘左祖’指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太庙。‘右社’指宫室右边的社稷坛。‘旁三门’是指东、西、南、北城墙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

道路规制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①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②礼制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③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④井田方格网系统式规划方法)

明堂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明堂已无实物

辟雍原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①平面:圆形壁,法天②周水,象征王道流转③位于郊区④用途:天子的大学

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左昭右穆:昭、穆原为西周两代王的庙号(昭王、穆王),后指左右位置,左昭右穆

工官制度:设专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组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称工官制度。

2散水台阶四周,受檐落水处的砌筑。西周始用卵石砌筑,唐代出现预制的地砖

3不封不树:陵墓既不封土建坟,也不种树。

4《兆域图》1977年,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王陵出土的铜版错银《兆域图》。《兆域图》,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兆域,墓茔地)(《兆域图》的意义①《兆域图》的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面地认识②《兆域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它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也是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5一池三山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6“黄肠题凑”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题凑,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7抱厦——两个歇山顶┯字或┿字相交,插入部分称抱厦

8叉柱造:上层檐柱的底部十字开口,插入平座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推进半柱径。

缠柱造: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斜梁上,而在转角处各加一朵补间铺作,遮住上层柱根。缠柱造尚无实例

永定柱造:二层平座柱子直接从地立起,紧靠下檐柱。仅发现河北正定龙兴寺慈氏阁例

9副阶周匝副阶即外廊,周匝,环绕一周。指殿堂楼阁塔等外廊环绕

10风水术(又称堪舆),中国古代方术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选址时对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和禁忌的概括

11负阴抱阳:“负阴抱阳”是建筑选址和建筑格调的基本形式之一。坐北朝南,是“负阴抱阳”的基本形式。由于地势影响,另有背山面水,是“负阴抱阳”的另一种方式。

12水口:风水术语。指村头、村尾水流出入口。在明代风水中,已专指村镇水流出口处。

13《木经》喻浩著《木经》共三卷,是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前在木工中广为流传。现仅于《梦溪笔谈》中见梗概。

14李诫(?—1110)北宋建筑专家。字明仲,郑州管县人,北宋官定建筑设计和施工专著《营造法式》的编修者。

15《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为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颁行的一套规范。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和施工

16收山歇山顶(九脊殿)的一种特殊做法,将歇山顶上部的山墙面向内收缩,减少屋顶的沉重感

推山庑殿顶(四阿顶)的一种特殊做法,将征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四条捶击从45度斜线变为柔和曲线。推山后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不架距离都不一致

17普拍枋放在阑额及柱头上面,以承铺作的扁方条

阑额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

18清式彩画种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为彩画的最高等级,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

特征:①纹饰以龙为主,箍(谷)头处有坐龙盒子;②色彩:蓝绿底色相间,衬金色纹饰

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数量最多

特征:①纹饰:有旋子,即带卷涡的花瓣;②色彩:依用金比例,分为7等

苏式彩画:等级最低,一般用于园林、住宅;

特征:①纹饰:枋心常绘山水风景、戏文、博古器物;②色彩:基本上不用金

19广亮大门:制式仅次于王府大门,用于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结构五檩中柱。

特征门扉在中柱,装饰考究,有雀替。时有反八字照壁

金柱大门:制式略低于广亮大门,用于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结构五檩前出廊式

特征门扉设在金柱间。有雀替。

蛮子门:制式略低于金柱大门,一般为富商宅第。结构五檩硬山。特征门扉设在前檐柱间。时有反八字照壁。

如意门:制式用于平民。结构五檩中柱。特征前檐柱左右砌墙,门扉居中,左右有如意装饰。两个门簪上一般也有“有如意”二字。

垂花门:用于二进以上四合院的二门。构造单开间悬山建筑。特征雕饰精美,有垂花柱前檐柱和后檐柱各安一门扉。里为屏门

20反八字照壁:照壁的一种,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反八字照壁”。

看面墙:游廊的外一侧,垂花门左右两侧,的墙壁,是与影壁做法相似,装饰常比影壁略简化,称为“看面墙”。

21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可以分为两类:

ⅰ极力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全部形态,包括梁、柱、额,甚至生起、侧脚等细部处理。姑且称为中国固有形式建筑ⅰ型

ⅱ仅保留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体量权衡及整体轮廓,

甚至建筑形态,一定程度是由功能决定的,可称为:中国固有形式建筑ⅱ型(当时称:现代化中国建筑

22以装饰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复兴建筑,当时称现代化中国建筑,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局部的装饰,如斗拱、雀替、梁枋、麻叶头、菊花头、霸王拳等,作传统建筑符号。

23吕彦直(1893—1929)1913年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后为墨菲的助手.设计中山岭纪念堂

24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规划的长沙雅礼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校园,中国式建筑,影响最大。

25乌达克30年代上海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匈牙利建筑师乌达克为代表。设计了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

四、论述

1佛寺中国化的过程(145)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最早出现是随着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的“天竺“制式。这类寺院是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庭院和回廊门殿(永宁寺,徐州浮屠寺)这种佛寺的形成,乃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仪礼需要。为我国早期的佛寺所沿袭,但由于我国的冬季相当寒冷,特别在北方室外,举行礼佛仪式有诸多不便,因此在佛寺中出现可容多人顶礼传法的金堂法堂。殿塔并重。(法隆寺、应县佛宫寺)。逐渐发展之后点成为取代佛塔的主要建筑。此时佛塔已不再成为寺内的主要膜拜对象,其位置也从寺内中心转移至侧后,甚至后来成为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泉州开元寺、宣州广教寺)。

2中国皇家园林的特征(183-185)

一 . 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如:清代的清漪园占地近300公顷。

二 . 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三 . 功能齐全。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

3五门制度及清代皇城五门

五门制度: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

——天子宫殿五重门,诸侯宫殿三重门

皋门——皋,远。皋门在宫殿最南端天安门

库门——有库房,战前笈阅,战后献俘端门

雉门——中门,建有双阙,上悬国典,以示国人午门

应门——正朝之门太和门

路门——寝门乾清门

4儒家礼制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中国皇家园林的宫殿部分手儒家礼制的影响:儒家主张中正有序,上下有別,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注重用建筑体现尊卑礼序,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景观布置中,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点,将景观与人相联系,与环境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突出了意境美和自然美。注重山水的结合。

5简述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复兴的三个阶段、特征、代表建筑。(382)

1)固有形式ⅰ极力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全部形态,包括梁、柱、额,甚至生起、侧脚等细部处理。代表建筑有:至德文庙大成殿,国民党党史陈列馆,中山陵藏书楼,中央博物院等

2)固有形式ⅱ(实际是折衷主义)仅保留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体量权衡及整体轮廓,甚至建筑形态一定程度是由功能决定的。代表建筑有: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中山陵等

3)装饰为特征的传统复兴建筑以局部的装饰,如斗拱、雀替、梁枋、麻叶头、菊花头、霸王拳等,作传统建筑符号。代表建筑有:南京中央医院,国民大会堂,上海江湾体育馆等。

二、图释

1 四出羡道两出羡道

2鸱尾悬鱼吻驼峰

3乌头门

4覆盆式柱础覆莲式柱础櫍(礩、锧)、鼓镜

5藻井

6重檐庑殿重檐歇山盚顶斗尖

7地盘分槽图: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8嫩戗发戗水戗发戗287

9“三弯九转”麻叶头菊花头霸王拳

10 三山屏风观音兜?

11斗拱有幽頁杀斗拱有卷杀

三、填空大木构架及斗拱

五、默图

1·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平面)19

2·四川雅安高颐墓阙(立面)31

3·汉长安礼制建筑群(鸟瞰)54?

4·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170

5·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和剖面)147

6·西安荐福寺小雁塔(透视)?

7·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平面和立面)

8·大明宫含元殿(平面和透视?)113

9·独乐寺观音阁(透视、*剖面)151

10·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立面)166,239

*11·晋祠圣母殿(立面)127

*12·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大殿(剖面)44

13·天坛祈年殿(透视)123

14·十三陵石牌坊(透视)140

15·北京四合院(鸟瞰)92

16·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透视)375

17·中山陵(平面和享堂立面) 377 18·大光明电影院(透视)387 19·南京外交部办公大楼(平面和透视)379 * 20·上海中国银行总行大楼(立面)338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中国建筑史简答论述题汇校 (下)

5.1宗教建筑概说 ##佛寺演变概说: 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论述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佛教建筑的汉化过程 简述道教宫观与佛教寺庙的异同(赵导P185) 答: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道观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但道观中没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筑,如大佛阁、五百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除此外,道观中的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多为世俗常见,建筑风格也比较接近世俗建筑。 佛教寺院的构成: ?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南北朝: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 ?唐代:寺塔并列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宋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明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钟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鼓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 ◆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戒坛:宋代开始 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南禅寺大殿(唐) ①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 ②寺区周围山峦环抱,寺址规模不大,居高临下,排水畅通 ③体量不大,殿深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通面阔11.75m通进深10m ④整体结构十分简练 ⑤殿内无柱,仅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柱子均有显著“侧脚”、“生起” ⑥外观简洁,立面设计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按照2:3:2的比例划分空间 ⑦屋顶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面坡度为1 : 5.15 ⑧以舒展的屋顶、简洁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之美 佛光寺大殿(赵导P188,用它本加“主要特征”)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主要特征: 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一、体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 3、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5、识图体 6、判断题 7、作图题 8、简述题 9、综合分析题 二、考查内容 1、内容比例:古代建筑部分:75%;近代建筑部分:15%;现代建筑部分;10% 2、要点: 1)历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与艺术风格 2)历代基本建筑观与思想理论 3)各历史时期主要建筑活动状况 4)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类型与特征 5)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演变过程 10)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主要实例 11)各历史时期重要建筑实例 建造年代、所在地点、所属建筑类型、建筑与结构材料特征、相关人物等; 注:以上“建筑”之含义包括:城市、建筑和园林等 三、教材复习重点章节 第一篇古代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组群处理——家国同构 二、单体建筑——变不离宗 三、结构——土、木、砖、石等 四、建筑装饰——题材、人文 五、建筑色彩——等级制度 六、艺术形象——丰富多样 七、建筑技术——构架、砌筑 八、建筑组织——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原始聚落——“城”的缘起 ?农业生产→→氏族部落固定聚居→→防卫需要构掘墙濠 二、“邑”与“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十室之邑”、“邑外为郊”——小邑 ?“百邑”、“千邑”——大邑 三、“城”与“郭” 1、“城”的功能及基本型制功能——“筑城以卫君,……”

A、京“城”的构成——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即内城)和外城(即郭)。 明代例外,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 B、府“城”——二道城墙:子城和罗城。 2、“郭”的功能及构成 功能——“……,造郭以守民” “城”与“郭”的关系——“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A、附于城一侧的“郭”——齐临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 B、围包于城周的“郭”——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四、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 ——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2、里坊制的确立 ——春秋至汉代 3、里坊制极盛期 ——三国至唐代 4、开放式街市期 ——宋代至清代 五、古代城市建设的五个特点 1、选址——地形、水文、景观、环境 2、防御——城墙、瓮城、城壕 3、规划——格局、道路 4、绿化——街道、园林 5、防灾——防火、排水 六、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 1、新建城市 ——先秦时期诸侯城、王城等 2、依靠旧城建设的新城 ——汉代以后的都城。 ——两种情况:A、弃旧用新;B、新旧并用 3、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明清北京城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城市建设 一、汉长安城 ?西汉时,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KM2。 ?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二、曹魏邺城 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以“邺”为都。 三、北魏洛阳城 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

绪论: 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 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 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 西周 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 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元代盛行。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创造的空心砖此时大量出现。西汉还出现了楔形砖和有榫的砖。当时的筒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到了东汉,纵联拱成了主流,以便于做无支模施工,同时可使墓室较为高敞。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实例如:长安南郊13座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坛等)。 9、河北赵县安济桥 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 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考研-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山岳台:又称观象台,在宗教上是古代西亚人山岳崇拜和天体崇拜的产物,又是观测星象的一种塔式建筑物,也称塔庙,是集中式构图的高台式纪念性建筑物。昭塞尔金字塔现存最早的石砌金字塔,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玛斯塔吧埃及古王国时期长方形平台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吉萨金字塔群(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司。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撒艮王宫:波斯时期的亚述帝国。房间围成院落,四座碉堡夹着三个拱门,门洞处人头翼牛雕刻。 伊什达城门:波斯时期的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用彩色琉璃饰面。 帕塞玻里斯王宫: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接待厅,百柱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 迈西尼的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城门因雕刻而称狮子门)属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迈西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克诺索斯宫(米诺斯王宫)爱琴文化克里特时期的世俗性建筑。 有看台的露天剧场,最早出现在古克里特岛。 雅典卫城:古希腊建筑群,由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中心是雅典娜-帕提农铜像。 帕提农神庙: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祭祀雅典城守护神雅典娜的庙。多立克柱式的典范。卫城上唯一的列柱围廊式。型制最隆重,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涂有强烈色彩,白大理石砌筑,铜门镀金,山墙尖饰金。围廊朝西的一半内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山墙风格被认为是古典建筑的基本风格。 伊瑞克先神庙:东面门廊为爱奥尼柱式。南面为女像柱廊。希腊盛期的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奖杯亭: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代表君主的权威。把围廊式的方方的灵堂放在高高的基座上,顶上再加一个金字塔,塔顶又立着奔马驾车的铜像。 拱券结构: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和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

中建史复习题 1、名词解释:间:“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填空: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 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3、简答题: 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 1)依次递减 2)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 出廊的作用是什么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4、填空题: 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 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5、名词解释: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6、填图题: 清式斗拱正立面、清式斗拱侧立面 7、简答题: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考研中国建筑史

一、居住 1、北京四合院:北方地区院落式典型 (1)宅门 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小门楼 (2)特点 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3)墙垣厚重,院落内向,院落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 4)防风沙、抗干扰和噪音,较安静 5)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2、云南一颗印: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采用 1)“三间四耳”或“三间两耳” 2)2层,占地小,密度大,符合当地人多地少的需要 3)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为典型布局 4)大小厦(腰檐)联通,雨天穿行;房高、天井小,大小厦深挑,挡太阳大高度角的阳光直射,符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 5)双坡顶,外墙高耸,如城堡,防火、风、盗 6)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活,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势形成不规则的散点布置。 3、窑洞:黄土高原、黄土盆地农村住宅主要形式 结构与类型 (1)开敞式靠崖窑:有天然崖面(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面阔:进深=1:2-1:4 (2)下沉式窑洞(巩县西村):地坑院竖穴+横穴 (3)锢窑:在地面上人工建筑为拱顶的房子 (1)优点 A.节能,冬暖夏凉; B.就地取材,经济适用 C.防火,防噪音 (2)缺点 A.容易塌顶 B.空气不流通,潮湿 C.排水存在问题 D. 抗震困难 E.施工周期长 影响住宅形式的可能因素: 1、社会结构 2、家庭结构 3、生活方式 4、私密性观念 5、对自然场所的认知方式 6、宗教信仰 7、气候 8、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1)地理、气候 北方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风沙大; 云南地区低纬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一颗印的住宅形式可随高低起伏的地形任意布置。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2)人文 北京四合院以空间的等级、建筑的秩序展现了伦理的秩序,体现了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气质。 一颗印体现了一定的秩序,并且经济实惠,为百姓接受。 窑洞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由原始的地穴演变而来。 3)材料、科技 黄土资源丰厚,土质粘度较高,粘聚力、抗剪强度较高,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而木材较少,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抬梁木构架、穿斗木构架体系成熟。 二、宫殿坛庙陵墓(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隋唐三朝纵向排列——明清三殿 两宫五门) 1.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 布局严整、规模宏伟(760*960) A. 中轴线 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外东路、外西路 C. 基础设施:护城河、道路规整 (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 的典范 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对古制三朝五门的恢复和附 会,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 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三殿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 (3)设计手法特点(成就): 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 C.空间有序转换:以门为媒介-空间限定、渗透与转换;以廊庑为辅助-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 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2.天坛:北京外城,分为圜丘组群和祈年殿两个组群,由丹陛桥连接 (1)平面布局与重要建筑物

中建史简答题

简答题: 1.试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取材方便②适应性强③抗震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震性能)④ 施工速度快⑤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①木材资源日渐减少②木建筑防火性能差,易遭火灾③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耐久性不佳④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要求,消耗量大 见书p2~3或笔记 2.复述周礼考工记中对王城(国都)建设的一段论述并解释。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战国时齐国官书,记载西周之事) 解释:工匠建造国都,方圆九里,每边开三道城门,城中九条纵向大道,九条横向大道(即九条东西向大道九条南北向大道),九条大道宽为九轨(道路能够让九辆马车开进行驶)轴线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堂,皇宫的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的地方,后面是市场,集市和市政面积各为一夫。 3.简述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并列举一个著名工官及其成就。 答: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着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见书p14~15 著名工官: ①隋:宇文恺隋大兴,东都洛阳的规划设计者。 ②宋(北宋):李诫编修《营造法式》 ③明:蒯(kuai)祥,徐杲(gao) 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蒯祥,明,北京城规划及故宫建设) 4.简要介绍一下史官文化(解释)。 答:史官是专门记载历史之人,史官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少宗教色彩的,以伦理为本位的现世文化。 我们把这种过早成熟的,历史意义发达,重伦理色彩的,带有中国本土文化现象的文化称为“史官文化”。 5.简要介绍窑洞的种类并阐述窑洞的优缺点。

同济常青老师中建史提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10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德昆西的类型说 ?梁思成的崇俭说 ?李约瑟的非神权说 ?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 ?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 ?演变的轨迹: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 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模数化的趋势 ?萧散的园林 1 )造园之“意” ?隐喻的境 ?写意的形 ?模糊的界 2 )造园之“匠” 作业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 中外建筑关系(6学时+讨论2学时) (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伊斯兰建筑影响。

中建史复习宝典

中建史考试要点 备注:考试题目必定是此份资料中的内容(选择题不定) 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形式为()。 A、单檐歇山 B、单檐庑殿 C、重檐歇山 D、重檐庑殿 2、现存砖砌长城建造时间于()。 A、秦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在宋代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 A、计心造 B、偷心造 C、合角造 D、绞角造 4、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 A、梁思成 B、赵深 C、吕彦直 D、陈植 5、《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A、建筑理论著作 B、工程技术著作 C、城市规划著作 D、地理著作 6、《考工记》成书于()。 A、西周 B、战国 C、唐代 D、明代 7、北京天坛是()。 A、宫廷建筑 B、民居建筑 C、祭祀建筑 D、宗教建筑 8、北京天坛始建于()。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雀替在宋代称作()。 A、绰幕 B、角替 C、龟替 D、铺作 10、北京妙应寺白塔建造于()。 A、清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 A、计成 B、李诫 C、宇文恺 D、梁思成 12、《工程做法》成书于()。 A、清代 B、明代 C、唐代 D、宋代 13、《园冶》的作者是()。 A、计成 B、李渔 C、宇文恺 D、王维 14、支撑青檩的木构件称()。 A、合榻 B、叉手 C、驼峰 D、托脚 15、中国木构建筑屋顶最高等级形式是()。 A、悬山顶 B、硬山顶 C、庑殿顶 D、歇山顶 二、名词解释 1、开间——间的宽度。 2、进深——间的深度。 3、举高——整个屋架及各檩往上抬的高度。举高有总举高,有每项的举高。 4、步架——清式名称。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5、步高——檩与檩之间的垂直距离。 6、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建史考研试题及分析

中国建筑史 建筑设计方向以往题型: 1、名词解释; 2、简述; 3、画图; 4、论述题。 (建大)2009-2010题型: 1、简答; 2、画图; 3、论述题。 答题方法: 简答: 1、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记忆); 2、绘制图形并分析(记忆); 3、对特点及意义进行阐述(记忆); 4、适当插入自己观点(理解)。 画图题: 1、看清要求,找关键词; 2、根据关键词铅笔绘制主要框架; 3、钢笔绘制图纸。 论述题: 1、解释主要名词; 2、针对题目阐述主要观点(引用熟悉的古代词汇); 3、图文并貌,对观点进行阐述和议论,小结; 4、叙述自己观点(结合现有材料,尽量少提个人理论); 5、对自己观点进行解释(引用熟悉的古代词汇),与2相呼应。 6、总结论点; 7、对相关观点进行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绿色理论)。 论述题答题技巧: 1、引用经典名句; 2、绘图要有分析; 3、不能阐述对题目的反对意见; 4、个人观点尽量引用所参考资料,适当加入正确的个人想法; 5、尽量引用熟悉的众所周知的论据。

论述题 遗址文脉方面 1、《北京宪章》提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与地方文脉相连,并成为文脉的阐释。”请结合你所熟悉的地区传统建筑实例,论述对中国传统建筑地区性规律的理解。(2010建大) 2、为什么要保护建筑遗产?请谈谈你的看法。(2010建大历史) 3、什么是建筑遗产?你认为一个建筑物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遗产?(2009建大) 4、作为背景“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一部分,1957年被全部拆除的永定门 于2004年3月开始在原址重建,同年10月完工,对此重建活动你认为应如何评价?(2009建大历史) 思考题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芙蓉园)已经建成开放,并带动的周边的经济发展,论述如何协调遗址保护及开发利用。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中外建筑史复习整理

一、填空(30’) 1、先有建筑,然后根据这些建筑形象创造出象形文字。 2、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北方较干旱,多为穴居;南方 较湿润,林木多,多为巢居。“半坡F21”为半穴居) 3、巢居的演变形式是:开始在一棵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 一个居所,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后来变成现在的“干 栏式”住宅。 4、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规模甚大,包括王宫居住部分,宫殿部 分和祭奠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 5、西周最完整的建筑是今陕西岐山凤雏村的一处建筑遗址,不是 住宅,是一座宗庙。 6、秦代最主要的三个建筑是: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7、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白马寺是我国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 现存最早的佛寺是唐代所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建 筑分为三类:寺院、塔幢和石窟。(“塔”是后来创造的文字, 最早叫窣堵坡,又叫浮屠、灵庙。) 8、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6世纪初),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砖塔。 9、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这种形式来自印度的佛教建 筑。从内容上来说,石窟又可分为僧院窟、塔庙窟、尊像窟。 我国的三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乱的,但这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平安 富庶。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友人,来到兰亭吟诗饮酒,作成《兰 亭序》,被褚遂良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1、唐朝的大明宫,建筑宏大又精美,主要建筑有含元殿、麟德殿、 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位于大明宫的中 轴线上。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后部的太夜池之西,是唐朝皇帝赐 宴群臣、大臣奏事、藩臣朝见之处。

各年外建史考试试题(考研)

2000年外国建筑史 一、填空(每格0.5,共22分) 1、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常建在()位置,其一般细长比为() 2、希腊柯林斯柱式建筑的代表作是() 3、最早提出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的是()时期名叫()的建筑师,他所写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建筑理论书籍。 4、古典柱式包括()、()、()、()、()等五种。 5、古罗马时期建造的万神庙用()材料和()结构创造了越()米的跨度。 6、拜占庭时期的重要教堂除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外还有位于()城市的()教堂。 7、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建筑在屋顶结构上的区别在于一个采用()结构,一个采用()结构。 8、非宗教建筑中的著名哥特建筑实例有()。 9、圣马可广场在今()国家的()城市,主要布局形成于()时期。 10、文艺复兴建筑最早产生于()(国名),它的盛期是公元()世纪,它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要实例有()和()。 11、洛可可是( )(国名)()世纪的一种装饰风格,又称()风格。 12、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清真寺是(). 13、美国国会大厦是()风格的建筑,英国国会大厦是()风格的建筑。 14、1889年建成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机械展览馆分别是以()米的高度和()米的跨度创造了当时的世界记录。 15、“形式追随功能”是()学派的建筑师()的名言。 16、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是()设计的,他是()派代表人物。 17、新建筑运动时期的奥地利建筑师路斯(A..Loos)有一句名言:“ ”。 18、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建筑师()设计的罗马小体育宫建成于1959年,采用了()结构,日本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东京1964年奥运会建造的体育馆采用了()结构。 二、简图示意。(每小题4分,共16分) 1、帕提农神庙的平面和立面 2、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和立面 3、帕拉第奥母题 4、萨夫依别墅平面和立面 三、举出下列建筑师90年代的作品各一例,并以简图示之:(每小题3分,共12分) 1、盖里(Frank Gehry) 2、艾森曼(Peter Eisenman) 3、福斯特(Norman Foster) 4、皮阿诺(Renzo Piano) 2001年外国建筑史 一.选择题 1.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是指( ) a. 古代希腊,罗马建筑 b.学院派建筑 c.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 d.19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 2. 下列哪一点不是古代西亚建筑的特点? ( ) a.砖的应用 b.拱券的应用 c.平面对称布局 d.建筑多建于平台之上 3. 下列各种形式的拱顶哪一种不是古罗马时代的?( )

中建史复习及名词解释详解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知识积累2008-06-07 15:31:47 阅读146 评论1字号:大中小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

中国建筑史-复习

绪论 ?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木构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各自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平面组织的单位、平面组合形式?中国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特点、庭院围合的三种方式 ?工官制度及历史上著名的工官(人名及其所处朝代)

绪论 平面组合形式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 ?两种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出现“吕”字形套间式平面 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奴隶社会: ?商代:城市开始形成(“邑聚”) ?西周: 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 出现严整的四合院 瓦的发明 斗拱形象出现 ?春秋: 开始用砖的历史 高台建筑(台榭)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封建社会前期: ?战国:铁制工具使用促进了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的提高 ?汉代: 抬梁式、穿斗式形成 斗栱使用普遍 拱券结构发展 仿木石构建筑发展(石室、石墓、石阙) ?三国、晋、南北朝: 佛教建筑兴起(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舍宅为寺) 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大发展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上出现梭柱形象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封建社会中后期: ?唐、宋、明、清四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元代流行减柱造、移柱造 赵县安济桥(赵州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设计人李春 宋代《营造法式》——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李诫编写,建立了以“材”为祖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清雍正颁行《工程做法》,大式建筑以斗口作为尺度标准 清代设计工作专业化,设计和预算由“样式房”、“算房”承担——“样式雷”

中国建筑史考研-重点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前言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 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⒈古代史:公元前270 万年─公元1840 年。 ⑴. 原始社会 ⑵. 奴隶社会 ⑶. 封建社会 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 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 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 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

清华师兄中建史最新整理笔记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10 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 德昆西的类型说 ? 梁思成的崇俭说 ? 李约瑟的非神权说 ? 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 ? 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 ? 演变的轨迹: ?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 ?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 贵柔的体系 ? 柔性的结构 ? 柔曲的外形 ? 柔糜的装修、色彩 ?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 模数化的趋势 ? 萧散的园林 1 )造园之“意” ? 隐喻的境 ? 写意的形 ? 模糊的界 2 )造园之“匠” 作业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 ? 中外建筑关系( 6 学时+上讲讨论 2 学时) (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 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伊斯兰建筑影响。 (三)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 ? 洋风与中式(17 -19 世纪) ? 鲍扎尔与中国古典复兴 ? 近代中西比较 ? 探索“中国风”。 ? 历史建筑保护( 6 学时) (一)基本概念 西方词汇的含义: 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Reuse--Recyclability Regeneration-Renewal-Revitalization ? 意义:保护-发展,保守—进步,文明演进中的制衡。 2 、目的: 3 、专业作用 4 、保护机构 (二)对象与原则 ? 对象 ? 原则 (三)策略与方法 1 、修复性保护 2 、结构性保护 ? 保护与再生 作业 2 :建筑演进中的新旧矛盾 ? 总复习(2 学时+上讲讨论2 学时) ? 教学参考材料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全国统编教材 李允鉌:《华夏意匠》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 沈复:《浮生六记》 常青:《建筑志》 汉宝德:《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缪朴:传统的本质,《建筑师》36 、40 期 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0 年5 期

史上最全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由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2、方上 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 3、《园冶》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系统的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全书共3卷,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该书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4、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外观5层,暗层4层)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层用来结构处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经过数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5、藻井 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价,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7、《营造法式》 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8、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 悬山顶: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 硬山顶:双破屋顶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墙外。 庑殿顶: 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9、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以及地基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