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CO硫酸烷基化工艺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STRATCO硫酸烷基化工艺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STRATCO硫酸烷基化工艺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硫酸生产工艺流程知识分享

硫酸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本项目采用以硫铁矿为原料的接触法硫酸生产工艺。它的主要工序包括硫铁矿的焙烧、炉气的净化、气体的干燥、二氧化硫的转化和三氧化硫的吸收。基本工艺流程图如下: 1-沸腾焙烧炉;2-空气鼓风机;3-废热锅炉;4-旋风除尘器;5-文氏管;6-泡沫塔;7-电除雾器;8-干燥塔;9-循环槽及酸泵;10-酸冷却器;11-二氧化硫鼓风机;12,13,15,16-气体换热器;14-转化器;17-中间吸收塔;18-最终吸收塔;19-循环槽及酸泵;20-酸冷却器 经过破碎和筛分的硫铁矿或经过干燥的硫铁矿,送入沸腾焙烧炉l下部的沸腾床内,与经空气鼓风机2从炉底送人的空气进行焙烧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炉气从沸腾炉顶部排出,进入废热锅炉3。矿渣则从沸腾床经炉下部的排渣口排除。

炉气在废热锅炉内冷却到约3500C,用以生产3.82Mpa、450摄氏度的过热蒸汽。主要的蒸汽蒸发管束设在废热锅炉内。装设在焙烧炉沸腾床内的冷却管也作为废热锅炉热力系统的一部分,与锅炉的汽包连接,用以回收部分焙烧反应热。 从废热锅炉出来的炉气,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矿尘,经旋风除尘器4初步除尘后,进入净化系统。废热锅炉、旋风除尘器除下的矿尘,与沸腾焙烧炉排出的矿渣一起送往堆渣场,等待进一步处理或出售。净化系统包括文氏管5、泡沫塔6和电除雾器7。文氏管对炉气进行除尘和降温,炉气经文氏管后,其中绝大部分矿尘被除去。泡沫塔对炉气进一步除尘、降温。在文氏管和泡沫塔中,炉气中所含的微量三氧化硫,从硫酸蒸汽形态转变成酸雾;砷、硒和其他一些金属的氧化物则成为固态粒子,从气相中分离出来;它们一部分与炉气中残存的微量矿尘一起被洗涤除去,另一部分随气体进入电除雾器,在高压静电作用下被清除干净。 通常,控制出净化系统的炉气温度在400C以下,以保证干燥-吸收系统的水平衡。 净化系统中排出的高含尘的稀酸送入污水处理系统,经CN 过滤器处理后抽回系统循环使用。 经过净化的气体,在干燥塔8中被循环淋洒的浓硫酸干燥。干燥酸的浓度一般维持在93%左右。由于在气体被浓硫酸干燥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所以在干燥塔硫酸循环系统中设有酸冷却器10,用冷却水把热量移走,为了减少气体夹带硫酸雾沫对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编号:SM-ZD-28969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 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 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固有危险性 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 1.1火灾危险性 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降低硫酸法烷基化酸耗

降低硫酸法烷基化酸耗的措施 【摘要】降低酸耗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异丁烷与异丁烯;硫酸烷基化;措施 在石油炼制工业中,异丁烷与丁烯的烷基化反应工艺是一个生产清洁的、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重要过程。烷基化汽油具有辛烷值高(RON94~96,MON92~94)和低Reid蒸气压,不含硫、芳烃、烯烃,具有理想的挥发性和清洁的燃烧性,是航空汽油和车用汽油的理想调和组分,采用新配方汽油作为汽油发动机的燃料,将会大大缓和由于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烷基化汽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石油炼制产品。烷基化工艺能充分利用炼厂气体资源的优点,而且,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烷基化工艺是炼油厂中应用最广、最受重视的一种气体加工过程。 异丁烷与丁烯的烷基化是将石油炼制工业中的催化裂化反应产 物C4烃组分转化为C8支链异辛烷(烷基化汽油)的催化反应过程。 该反应是在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烷烃分子与烯烃分子的有机加成反应。异丁烷与丁烯在强酸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的异构C8烷烃(三甲基戊烷)称为烷基化汽油。 硫酸法烷基化装置最主要的一个能耗消耗点就是由于原料中的 一些组份容易造成硫酸消耗,这样就会使生产成本提高,同时造成后

续废酸处理装置负荷增大,也间接的造成了废酸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提高,因此硫酸法烷基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控制酸耗。 原料中对硫酸造成污染组份如下: 化合物KG酸KG污染物化合物KG酸KG污染物水9.8甲醚12.5 乙硫醇15.7乙醚10.5 乙基二硫化脂11.7甲基叔丁基醚9.2 硫化氢29.3乙基叔丁基醚15.0 乙烯28.2甲基叔戊基醚12.8 环戊烷 2.31,3-丁二烯8.3 乙炔11.13-甲基-112.6 1-丁烯12.92-甲基-111.3 1-戊炔17.41,3-戊二烯12.4 甲醇26.01,4-戊二烯8.1 乙醇19.4环戊二烯18.5 1-丁醇9.8甲醛16.7 乙醇胺21.0乙醛10.0综合上表造成硫酸烷基化装置酸耗高的原因归结如下:(1)原料 中二烯烃未被饱和,酸耗高;(2)原料中有机氧化物含量高;(3)原料 中二甲醚含量高;(4)原料中硫及硫化物含量高;(5)原料中水含量 高。 针对这四种原因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复习课程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1固有危险性 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 火灾危险性 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单烯烃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催化剂)一般是不稳定物质,有的为强氧化剂,有的可分解爆炸,有的易自燃,与空气或其他物质接触可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甚至引起爆炸,如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烷基铝和三氟化硼。 爆炸危险性 如烯烃聚合所需单体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易燃物质的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的,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中毒危险性 环氧乙烷、苯乙烯、氯乙烯等反应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如环氧乙烷属于高度危害,氯乙烯属于极度危害,其余大多属于轻度危害,如乙烯、苯乙烯等。 2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1)本体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往往由于聚合热不易传导散出而导致危险。例如在高压聚乙烯生产中,每聚合乙烯会放出3.8MJ的热量,倘若这些热量未能及时移去,则每聚合1%的乙烯,即可使釜内温度升高12~,待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就会使乙烯分解,强烈放热,有发生暴聚的危险。一旦发生暴聚,则设备堵塞,压力骤增,极易发生爆炸。 (2)溶液聚合

焙烧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1

焙烧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 1 目的范围:焙烧是通过对焙烧温度和负压的控制,按工艺标准和要求移动火焰系统,以及对焙烧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监视和调整,使阳极焙烧生块按一定的标准升温曲线进行焙烧的间接加热过程,阳极达到使用要求。主要由焙烧炉系统及辅助系统组成。 2技术条件 2.1装炉 2.1.1 炉室温度不大于60oC。 2.1.2炉底料厚度60-100 ㎜,层间料厚度30㎜,覆盖料厚度大于550㎜。 2.1.3每炉箱卧装6层,每层3块。块距炉墙不小于40㎜。 2.1.4填充料粒度2-8㎜,不允许有大于15㎜的结块。 2.2温度控制 2.2.1 采用煤气加热,煤气温度5-25°C。 2.2.2 高温炉室火道温度1170--1250°C,制品温度1050--1100°C,升温误差:800以下±20°C,800--1200

±30°C,升温超出误差时应在20分钟内调整到正常。 2.2.3 测制品温度的热电偶应插在炉箱尾端正中位置,插入深度为1200㎜。 2.3 负压 燃烧嘴处:1--5 Pa 火道:100—150Pa 烟斗:600—1000Pa 排烟机入口:大于2.5Kpa 2.4 升温曲线 5室运转180小时升温曲线 阶段温度区间(°C)需用时间(小时) 1 150--500 36 2 500--800 36 3 800--1000 36 4 1000--1200 24 5 1200 48 合计 180

6室运转240小时升温曲线 阶段温度区间(°C)需用时间(小时) 1 150--450 40 2 450--600 40 3 600--760 40 4 760--1000 40 5 1000--1200 32 6 1200 48 合计 240 8室运转256小时升温曲线 阶段温度区间(°C)需用时间(小时) 1 150--360 32 2 360--540 64 3 540--650 32 4 650--780 32 5 780--960 32

焙烧工艺操作

沸腾炉的工艺操作 沸腾炉的工艺操作并不十分复杂,主要是根据各种测量仪表的指示和观察焙砂质量来进行控制。通过正确的调节,维持炉子的风量、温度、加料量、压力等指标和炉内酸化条件的相对稳定,保证炉子安全运行,产出合格焙砂和烟气。(1)操作要求。 1)要全面掌握炉子的运行情况,包括技术指标、原料、排渣、供风、烟气及系统相关工序运转的大致情况。 2)要具有对各项指标、各个因素综合分析的能力。炉子的任何一个指标,任何一个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的,在日常操作中,要学会观察分析,多动脑筋,多做笔记,不断积累经验,确实掌握了解每个指标、每人因素的因果关系,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3)养成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炉子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出现问题后,一定要先做全面细致的了解,冷静分析,把问题搞清楚再作处理。一些表面现象、原因可能会有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盲目调节,就有可能把小问题搞大,适得其反,甚至把炉子搞垮。 4)提倡一个“勤”字,做预见性调节。炉子在运行过程中,如果运行发生了变化,基本上事先都要经过一个变化过程,这就是要求操作时一定要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找准问题,调节时,动作要求小,要勤调,不怕麻烦,只有这样才

能对炉子做到准确的预见性调节,才能做到万无一失。(2)操作调节诸因素分析。 1)温度。沸腾炉温度的特点是床层温度的均匀性,由于各点温差不大,只要局部条件的变化就可以起到调节整个床层温度的任用。 ①硫的影响。炉内的热量来自硫的燃烧,原料含硫量高,炉温上升快,但当过剩空气不足时生成四氧化三铁黑渣,常伴有硫化亚铁生成,这时投矿量增加,炉温反而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断料会使炉内氧气过剩,四氧化三铁和硫化亚铁被氧化放热,便会造成高温结疤。硫含量的变化对温度影响很大,可采用调节投矿量的方法进行控制。 ②风量影响。风量的变化也影响炉温的改变,当炉内呈四氧化三铁黑渣时,不要随便减风;;当炉内呈三氧化二铁红渣时,不要随便加风;当炉温骤升时,不要调节风量(生产中多不采取风量控制温度)。 ③冷却介质影响。当炉温高时加水会降低炉温,但它只是将气体显热变成水汽的潜热,并未将热量从炉内移走,从而增加了炉后冷却净化设备的负荷。 2)炉底压力。沸腾层的阻力大小决定于静止料层的厚度和它的堆积重量,同炉内流速无关,流速高低只能改变炉内沸腾层的孔隙率和膨胀比。但当风量开大时,沸腾层的膨胀比增大,排渣量增大而使炉底压力降低;当增加投矿量时会增

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分析

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分析化工企业的高危险工艺生产装置主要是指含有硝化、磺化、卤化、强氧化、重氮化、加氢等化学反应过程和存在高温(≥300℃)、高 压(≥10MPa)、深冷(≤-29℃)等极端操作条件的生产装置。 高危险储存装置主要指剧毒品、液化烃、液氨、低闪点(≤-18℃) 易燃液体、液化气体等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 (一)高危险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下面,介绍六类常见的最主要的高危险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1、硝化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取代氢 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如苯硝化制取硝基苯、甘油硝化制 取硝化甘油;另一种是硝酸根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生成硝酸酯 的化学反应。生产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的反应大部分是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 (1)爆炸。硝化是剧烈放热反应,操作稍有疏忽、如中途搅拌停止、 冷却水供应不足或加料速度过快等,都易造成温度失控而爆炸。(2)火灾。被硝化的物质和硝化产品大多为易燃、有毒物质,受热、 磨擦撞击、接触火源极易造成火灾。

(3)突沸冲料导致灼伤等。硝化使用的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腐蚀性,与不饱和有机物接触就会引起燃烧。混酸遇水会引发突沸冲料事故。 2、磺化反应。磺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的反应。磺化生产装置的主要类型: (1)烷烃的磺化。如生产十二烷基磺酸钠、 (2)苯环的磺化。如生产苯磺酸钠类。 (3)各种聚合物的磺化和氯磺化。如生产各种颜料、染料的磺化等。 磺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 (1)火灾。常用的磺化剂,如浓硫酸、氯磺酸等是强氧化剂,原料多为可燃物。如果磺化反应投料顺序颠倒、投料速度过快、搅拌不良、冷却效果不佳而造成反应温度过高,易引发火灾危险。 (2)爆炸。磺化是强放热反应,若不能有效控制投料、搅拌、冷却等操作环节,反应温度会急剧升高,导致爆炸事故。 (3)沸溢和腐蚀。常用的磺化剂三氧化硫遇水生成硫酸,会放出大量热能造成沸溢事故,并因硫酸的强腐蚀性而减少设备寿命。

关于烷基化装置酸耗高的原因分析

关于烷基化装置酸耗高的原因分析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关于烷基化装置硫酸单耗高的原因分析 硫酸法烷基化装置酸耗高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原料中异丁烷和正丁烷含量高的影响 烷基化反应通常为一个烯烃分子和一个异丁烷分子发生反应,当异丁烷含量高时,势必要多产异丁烷副产品,相应的烷基化油收率降低。而导致原料中异丁烷含量较高的原因为: (1)为开工积攒异丁烷 为了检修开工有足够的异丁烷,特意提高原料中异丁烷含量,从而经过烷基化装置后,副产异丁烷,送异丁烷储罐,为检修开工用异丁烷做准备,这导致了烷基化油收率降低,相应酸单耗升高。 (2)MTBE装置反应的影响 T104顶轻碳四经过MTBE装置后,反应掉其中的异丁烯组分,导致了剩余的碳四中异丁烷含量进一步升高,相应的烯烃含量降低。 (3)原料中正丁烷含量的影响 通常原料中正丁烷含量高则降低烷基化油收率。这种因素不可控制。 原料中异丁烷含量相对较高,影响到酸单耗的降低,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2、上游MTBE装置非正常生产的影响 由于萃取回收系统有时受到腐蚀导致管线泄漏,需要停掉萃取回收系统,这导致了抽余碳四中甲醇含量升高,进入烷基化装置则造成硫酸耗量增加,而MTBE装置萃取系统的腐蚀无法避免,原因是酸性离子交换树脂的酸根脱落,进入水中形成酸造成腐蚀,另外含甲醇的水也有一定的腐蚀性。 MTBE装置出现设备问题而导致供烷基化装置的原料中携带甲醇等杂质,这是导致酸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二。 3、烷基化装置修理反应器密封,切换反应器造成酸耗增加 由于反应器有机械密封,使用一定时间后就存在一定的泄漏情况,需要切换反应器,退酸后修理设备。而切换反应器则需要至少(30~45)m3的新酸,原有反应器的酸变成废酸。这导致了酸耗的升高。 另外,如果进料—流出物换热器出现泄漏情况,导致反应进料中饱和水脱除不彻底,也增加酸耗。 其三、分馏塔底重沸器管束漏、塔顶冷凝器管束漏等因素都会增加烷基化装置的酸耗。 设备问题是导致酸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三。

煅烧 焙烧与烧结的区别

焙烧 焙烧与煅烧是两种常用的化工单元工艺。焙烧是将矿石、精矿在空气、氯气、氢气、甲烷和氧化碳等气流中不加或配加一定的物料,加热至低于炉料的熔点,发生氧化、还原或其他化学变化的单元过程,常用于无机盐工业的原料处理中,其目的是改变物料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便于下一步处理或制取原料气。煅烧是在低于熔点的适当温度下,加热物料,使其分解,并除去所含结晶水、二氧化碳或三氧化硫等挥发性物质的过程。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在低于炉料熔点的高温下进行,不同点前者是原料与空气、氯气等气体以及添加剂发生化学反应,后者是物料发生分解反应,失去结晶水或挥发组分。 烧结也是一种化工单元工艺。烧结与焙烧不同,焙烧在低于固相炉料的熔点下进行反应,而烧结需在高于炉内物料的熔点下进行反应。烧结也与煅烧不同,煅烧是固相物料在高温下的分解过程,而烧结是物料配加还原剂、助熔剂的化学转化过程。烧结、焙烧、煅烧虽然都是高温反应过程,但烧结是在物料熔融状态下的化学转化,这是它与焙烧、煅烧的不同之处。 焙烧 1. 焙烧的分类与工业应用 矿石、精矿在低于熔点的高温下,与空气、氯气、氢气等气体或添加剂起反应,改变其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的过程称为焙烧。在无机盐工业中它是矿石处理或产品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焙烧过程根据反应性质可分为以下六类,每类都有许多实际工业应用。 (1) 氧化焙烧 硫化精矿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氧化,使矿石中部分或全部的金属硫化物变为氧化物,同时除去易于挥发的砷、锑、硒、碲等杂质。硫酸生产中硫铁矿的焙烧是最典型的应用实例。硫化铜、硫化锌矿的火法冶炼也用氧化焙烧。 硫铁矿(FeS2)焙烧的反应式为: 4FeS2+11O2=2Fe2O3+8SO2↑ 3FeS2+8O2=Fe3O4+6SO2↑ 生成的SO2就是硫酸生产的原料,而矿渣中Fe2O3与Fe3O4都存在,到底那一个比例大,要视焙烧时空气过剩量和炉温等因素而定。一般工厂,空气过剩系数大,含Fe2O3较多;若温度高,空气过剩系数较小,渣成黑色,且残硫高,渣中Fe3O4多。焙烧过程中,矿中所含铝、镁、钙、钡的硫酸盐不分解,而砷、硒等杂质转入气相。 硫化铜(CuS)精矿的焙烧分半氧化焙烧和全氧化焙烧两种,分别除去精矿中部分或全部硫,同时除去部分砷、锑等易挥发杂质。过程为放热反应,通常无需另加燃料。半氧化焙烧用以提高铜的品位,保持形成冰铜所需硫量;全氧化焙烧用于还原熔炼,得到氧化铜。焙烧多用流态化沸腾焙烧炉。 锌精矿中的硫化锌(ZnS)转变为可溶于稀硫酸的氧化锌也用氧化焙烧,温度850~900℃,空气过剩系数~,焙烧后产物中90%以上为可溶于稀硫酸的氧化锌,只有极少量不溶于稀酸的铁酸锌(ZnO·Fe2O3)和硫化锌。 氧化焙烧是钼矿化学加工的主要方法,辉钼矿(MoS2)含钼量大于45%,被粉碎至60~80目,在焙烧炉中于500~550℃下氧化焙烧,生成三氧化钼。三氧化钼是中间产品,可生成多种钼化合物与钼酸盐。 有时,氧化焙烧过程中除加空气外,还加添加剂,矿物与氧气、添加剂共同作用。如铬铁矿化学加工的第一步是纯碱氧化焙烧,工业上广泛采用。原料铬铁矿(要求含 Cr2O335%以上),在1000~1150℃下氧化焙烧为六价铬:

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分析

编号:SM-ZD-72838 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 分析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分析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化工企业的高危险工艺生产装置主要是指含有硝化、磺化、卤化、强氧化、重氮化、加氢等化学反应过程和存在高温(≥300℃)、高压(≥10MPa)、深冷(≤-29 ℃)等极端操作条件的生产装置。 高危险储存装置主要指剧毒品、液化烃、液氨、低闪点(≤-18 ℃)易燃液体、液化气体等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 (一)高危险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下面,介绍六类常见的最主要的高危险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1、硝化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取代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如苯硝化制取硝基苯、甘油硝化制取硝化甘油;另一种是硝酸根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生成硝酸酯的化学反应。生产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的反应大部分是硝化反应。

焙烧技术

焙烧技术 目录 焙烧技术-焙烧 把物料(如矿石)加热而不使熔化,以改变其化学组成或物理性质 焙烧:roasting 焙烧技术-简介 固体物料在高温不发生熔融的条件下进行的反应过程,可以有氧化、热解、还原、卤化等,通常用于无机化工和冶金工业。焙烧过程有加添加剂和不加添加剂两种类型。 不加添加剂的焙烧也称煅烧,按用途可分为:①分解矿石,如石灰石化学加工制成氧化钙,同时制得二氧化碳气体; ②活化矿石,目的在于改变矿石结构,使其易于分解,例如:将高岭土焙烧脱水,使其结构疏松多孔,易于进一步加工生产氧化铝;③脱除杂质,如脱硫、脱除有机物和吸附水等;④晶型转化,如焙烧二氧化钛使其改变晶型,改善其使用性质。 加添加剂的焙烧添加剂可以是气体或固体,固体添加剂兼有助熔剂的作用,使物料熔点降低,以加快反应速度。按添加剂的不同有多种类型: 焙烧技术-氧化焙烧 粉碎后的固体原料在氧气中焙烧,使其中的有用成分转变成氧化物,同时除去易挥发的砷、锑、硒、碲等杂质。在硫酸工业中,硫铁矿焙烧制备二氧化硫是典型的氧化焙烧。冶金工业中氧化焙烧应用广泛,例如:硫化铜矿、硫化锌矿经氧化焙烧得氧化铜、氧化锌,同时得到二氧化硫。 焙烧技术-还原焙烧 在矿石或盐类中添加还原剂进行高温处理,常用的还原剂是碳。在制取高纯度产品时,可用氢气、一氧化碳或甲烷作为焙烧还原剂。例如:贫氧化镍矿在加热下用水煤气还原,可使其中的三氧化二铁大部分还原为四氧化三铁,少量还原为氧化亚铁和金属铁;镍、钴的氧化物则还原为金属镍和钴。因为该过程中的三氧化二铁具有弱磁性,四氧化三铁具有强磁性,利用这种差别可以进行磁选,故此过程又称磁化焙烧。 焙烧技术-氯化焙烧 在矿物或盐类中添加氯化剂进行高温处理,使物料中某些组分转变为气态或凝聚态的氧化物,从而同其他组分分离。氯化剂可用氯气或氯化物(如氯化钠、氯化钙等)。例如:金红石在流化床中加氯气进行氯化焙烧,生成四氯化钛,经进一步加工可得二氧化钛。又如在铝土矿化学加工中,加炭(高质煤)粉成型后氯化焙烧可制得三氯化铝。若在加氯化剂的同时加入炭粒,使矿物中难选的有价值金属矿物经氯化焙烧后,在炭粒上转变为金属,并附着在炭粒上,随后用选矿方法富集,制成精矿,其品位和回收率均可以提高,称为氯化离析焙烧。 焙烧技术-硫酸化焙烧

化工典型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

化工典型工艺过程及危险性分析 Lhjlyby: 吸附过程及危险性分析 吸附是利用某些固体能够从流体混合物中选择性地凝聚一定组分在其表面上的能力,使混合物中的组分彼此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吸附现象早已被人们发现和利用,在人们生活中用木炭和骨灰使气体和液体脱湿和除臭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末在生产上已应用骨灰脱除糖水溶液中的色素,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从气体中分离酒精和苯蒸气以及从天然气中回收乙烷等碳氢化物的大型生产装置。 目前吸附分离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冶金和电子等工业部门,用于气体分离、干燥及空气净化、废水处理等环保领域。如常温空气分离氧氮,酸性气体脱除,从各种混合气体中分离回收H2、C02、CO、CH4、C2H4等气相分离;也可从废水中回收有用成分或除去有害成分,石化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分离等液相分离。在吸附过程中选用的吸附剂活性炭等材料由于吸附热的积累或者由于空气进入吸附系统可能会引起活性炭的自燃,进而引起系统介质的燃烧。 吸附是一种界面现象,其作用发生在两个相的界面上。例如活性炭与废水相接触,废水中的污染物会从水中转移到活性炭的表面上。固体物质表面对气体或液体分子的吸着现象称为吸附,其中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固体材料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与吸附相反,组分脱离固体吸附剂表面的现象称为脱附(或解吸)。与吸收—解吸过程相类似,吸附—脱附的循环操作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吸附过程。吸附过程所放出的热量称为吸附热。 根据吸附剂对吸附质之间吸附力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当气体或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为分子间力时产生的吸附,它是一种可逆过程。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分子之间的吸附机理,与气体液化和蒸汽冷凝时的机理类似。因此,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形成单层或多层分子吸附时,其吸附热比较低,接近其液体的汽化热或其气体的冷凝热。 化学吸附是由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原子间的化学键合作用造成,即在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原子重排或化学键的破坏与生成等现象。因而,化学吸附的吸附热接近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比物理吸附大得多,化学吸附往往是不可逆的。人们发现,同一种物质,在低温时,它在吸附剂上进行的是物理吸附;随着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产生化学变化,转为化学吸附。 在气体分离过程中绝大部分是物理吸附,只有少数情况如活性炭(或活性氧化铝)上载铜的吸附剂具有较强选择性吸附CO或C2H4的特性,具有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性质。 萃取过程及危险性分析 工业上对液体混合物的分离,除了采用蒸馏的方法外,还广泛采用液—液萃取。例如,为防止工业废水中的苯酚污染环境,往往将苯加到废水中,使它们混合和接触,此时,由于苯酚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大部分苯酚从水相转移到苯相,再将苯相与水相分离,并进一步回收溶剂苯,从而达到回收苯酚的目的。再如,在石油炼制工业的重整装置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乙烯装置都离不开抽提芳烃的过程,因为芳香族与链烷烃类化合物共存于石油馏分中,它们的沸点非常接近或成为共沸混合物,故用一般的蒸馏方法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而要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提取出其中的芳烃,然后再将芳烃中各组分加以分离。 液—液萃取也称溶剂萃取,简称萃取。这种操作是指在欲分离的液体混合物中加入一种适宜的溶剂,使其形成两液相系统,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质,易溶组分较多地进入溶剂相从而实现混合液的分离。在萃取过程中,所用的溶剂称为萃取

钠化焙烧

https://www.360docs.net/doc/829489654.html, 钠化焙烧 对难选的复杂氧化矿物原料的焙烧过程中加入钠盐,于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使难溶的目的矿物转变成可溶性熔盐的工艺过程,称为钠化焙烧。 钠化焙烧多用作提取高溶点金属钒、钨、铬等的作业准备。如从钒钛磁铁矿中提钒,从黑钨矿石、白钨矿石中提取钨和从铬铁矿石中提取铬等。矿物原料中加入碳酸钠、氯化钠、苟性钠或硫酸钠等含钠盐添加剂,经高温焙烧使之生成相应的可溶性钠盐,用水、稀酸或碱浸出焙砂,使目的组分转入溶液而与杂志及脉石分离。 工业上提钒可分为直接提钒和间接提钒两种方法。间接提钒是将钒铁精矿先经高炉冶炼,70%-80%的氧化钒被还原进入生铁的液相中,含钒铁水用氧或空气吹练使钒氧化进入炉渣,钒渣含五氧化二钒达8%-12%,在用磁选除铁后加入钠盐在回转窑内进行钠化焙烧,钒渣中的三价钒氧化为五价的偏钒酸钠,用水浸出焙砂得偏钒酸钠溶液,加入硫酸沉淀出五氧化二钒,经过滤、干燥得五氧化二钒粉末。直接提钒是不经高炉冶炼,将钒铁精矿加入钠盐制成球团,在回转窑内进行钠化焙烧得偏钒酸钠,用水浸出焙砂使其转入溶液,与其他组分分离,钒的回收率可提高10%-15%。但水浸后的球团含有微量钠盐,不宜直接进高炉炼铁,只能做生产海绵铁的原料。对于难处理的钨精矿,由于其杂质含量较高,也常用钠化焙烧进行预处理。 难选的钨细泥精矿、钨锡中矿、含钨铁砂等矿物原料加入碳酸钠,在700-800℃高温下载回转炉内焙烧,使其生成可溶性的钨酸钠,用水浸出焙砂使钨酸钠转入溶液。浸出液经净化、沉淀、干燥和煅烧可制得三氧化钨产品。钠化焙烧还用于除去难选粗精矿中的杂质以提高精矿质量,如锰、铁、石墨、金刚石等粗精矿经钠化焙烧处理,其中的磷、硅、铝、铁、钒、钼等杂质生成可溶性钠盐而经浸出被除去。 铬铁矿是制备铬盐等铬金属的工业原料。传统工艺是将铬铁矿和碳酸钠(或钾)以及惰性烧结辅料加至温度为1200℃下的回转窑内,进行高温钠化与氧化焙烧。焙烧熟料经冷却、粉碎、水浸得络酸钠碱性溶液,再经中和除铝、硫酸化、蒸发脱去芒硝,得重络酸钠饱和液,冷却结晶析出红矾钠。

金矿石预处理工艺之焙烧氧化工艺

2焙烧氧化工艺 焙烧法是利用高温充气的条件下,使包裹金的硫化矿物分解为多孔的氧化物而使浸染其中的金暴露出来。焙烧法作为难浸金矿的预处理方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该法对矿石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操作、维护简单,技术可靠,但由于传统的焙烧处理放出S02, AS203等有毒气体,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两段焙烧、循环沸腾焙烧、富氧焙烧、固化焙烧、闪速焙烧、微波焙烧等焙烧新工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髙了金的回收率,并且投资和生产成本相应降低,从而使焙烧氧化法又成为难浸金矿石预处理优先考虑的方案之一。 焙烧氧化工艺的基本原理 高温条件下,难处理金矿将发生如下主要化学反应: 对于黄铁矿: 3FeS 2+ 8O 2 ====Fe3 3 4 + 6SO 2 ↑ (5) 4FeS 2+ 11O 2 ====2Fe 2 O3 + 8SO 2 ↑ (6) 对于砷黄铁矿,在氧气不足和约450℃时: 3FeAsS==== FeAs 2 + 2FeS + AsS ↑ (7) 12FeAsS + 29O 2====4Fe 3 O 4 + 6As 2 O 3 ↑ + 12SO 2 ↑ (8) 在600℃以上时: 4FeAsS====4FeS + As 4 ↑ (9) As 4+ 3O 2 ==== 2As 2 O 3 ↑ (10) 焙烧氧化工艺技术特点 (1)该工艺处理速度快,适应性强,尤其是对含有机碳的矿石针对性强。 (2)副产品可以回收利用,可以综合回收砷、硫等伴生元素。

(3)在焙烧过程中,能造成硫化矿的“欠烧”或“过烧”,影响金的浸出率。 (4)焙烧过程产生大量的二氧体硫和三氧化二砷等有害气体,收尘系统复杂。 (5)工艺流程长而且复杂,操作参数要求严格,生产调试周期长。 (6)受到硫酸市场的影响和制约,酸价的波动直接影响该工艺的合理性。两段焙烧原则工艺流程见图2。 图2两段焙烧原则工艺流程图 国内外焙烧氧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目前最常见的焙烧氧化工艺主要有针对金精矿的两段沸腾焙烧和针对原矿 的固化沸腾焙烧。 对于含相当数量砷的金精矿一般采用两段焙烧工艺,即在400 ~450弋下控制弱氧化焙烧气氛或中性气氛,含砷矿物被氧化生成挥发性的三氧化二砷,同时

硫酸庆大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

硫酸庆大霉素生产工艺 一、硫酸庆大霉素产品说明 1、产品名称及化学结构 1.1产品名称:硫酸庆大霉素(Gentamycin sulfate ) 1.2化学结构: 1. 2.1结构式: ·2H 2SO 4 C 1: R 1=R 2=CH 3 C 2: R 1=CH 3 R 2=H C 1a : R 1=R 2=H 1.2.2分子式: C 1: C 21H 43N 5O 7=477.61 C 2: C 20H 41N 5O 7=463.58 C 3: C 19H 39N 5O 7=449.55 1.2.3分子量: C 1: 477.61 C 2: 463.58 C 3: 449.55 C 1、C 2、C 1a 为硫酸庆大霉素的三个组分,各组分与2个分子的硫酸相结合,其成分折干效价为590μ/ml 以上。 2、理化性质 2.1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吸水性强,稳定性高,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 2.2比旋度:+1070~ +1210 3、产品质量标准 (查药典) 二、原材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及规格 1、发酵部分 O O N H R 1R 2N H 2O O O H N H O H C H 3N H 2O H N H 3

三、生产方法及原理简介 硫酸庆大霉素的生产是以绛红色小单孢菌()2号作为庆大霉素生产用菌种,在蒸汽消毒的培养基中不断扩大培养、发酵,通过菌种的次级代谢分泌出具有抑菌活性的庆大霉素。用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出菌分泌的活性物质,经精制、转盐生产出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用以制成各种硫酸庆大霉素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 四、硫酸庆大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及操作条件 硫酸庆大霉素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发酵生产、提取、精制、无菌压缩空气、无菌喷雾干燥。

硫化锌焙烧

1焙烧方法分类 从硫化锌精矿中提炼锌,无论采用火法或湿法,都必须先将硫化锌精矿进行焙烧。焙烧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气氛中加热锌精矿,使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改变其成分以适应下一步冶金过程的要求,但精矿一般不熔化,或者说焙烧一般是固相与气相之间进行的化学过程而不出现液相。 依据焙烧过程的本质不同,一般把焙烧分为:煅烧、还原焙烧、氧化焙烧、硫酸化焙烧、氯化焙烧和烧结焙烧等几类。视矿石或精矿的成分和下一步冶金处理方法的不同,选用其中适当的焙烧方法。 1.1 煅烧 煅烧主要是处理碳酸盐、硫酸盐等氧化矿的一种预备过程,其目的是在高温条件下使碳酸盐或硫酸盐分解为氧化物以及除去其中的水分。 1.2 还原焙烧 还原焙烧应用于处理氧化矿石,在还原气氛中使矿石中自山状态的或结合状态的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氧化物或金属。在锌冶金中还原焙烧应用于处理锌的氧化矿或含锌废料(如浸出渣、蒸馏渣等)。当含锌物料与碳混合,在还原气氛下加热(800-1200℃)焙烧时,ZnO被还原为锌蒸气,然后又被炉气中O?、CO?等氧化成ZnO收集于布袋中。 1.3 氧化焙烧 氧化焙烧在氧化气氛中使硫化矿中的硫全部或大部除去,使硫化物全部或大部变成氧化物。 氧化焙烧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硫化矿石中的硫全部烧去,所得焙烧矿仅由氧化物组成,称作“死烧”,火法蒸馏炼锌所采用的焙烧就是“死烧”;另一种焙烧只是部分地烧去硫,如铜、镍硫化矿的焙烧,称作部分氧化焙烧。 1.4 硫酸化焙烧 硫酸化焙烧应用于有色金属湿法冶金。目的是在氧化气氛中把待提取的金属变成水溶性的硫酸盐。 硫酸化焙烧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矿石中的硫化物全部变成为水溶性的硫酸盐,称全硫酸化焙烧,简称酸化焙烧,另一种则是部分地将矿石中的硫化物转变为水溶性的硫酸盐,其余则氧化成氧化物,叫做部分硫酸化焙烧,有时也称酸化焙烧。湿法炼锌的焙烧就是部分硫酸化焙烧。 1.5 氯化焙烧 氯化焙烧应用于使不溶于水的金属化合物变成可溶于水氯化物。若将某些金属化合物变为易挥发的氯化物而与其他成分分离,这种氯化焙烧又称氯化挥发焙烧。因此氯化焙烧可以处理硫化物与氧化物两种物料。 氯化作用是依靠向焙烧物料中加食盐或氯化钙与氯化钾的混合物等完成的,有时也用氯气氯化。 1.6 烧结焙烧

蒸馏过程及危险性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蒸馏过程及危险性分析 (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946-33 蒸馏过程及危险性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化工生产中常常要将混合物进行分离,以实现产品的提纯和回收或原料的精制。对于均相液体混合物,最常用的分离方法是蒸馏。如从发酵的醪液提炼饮料酒,石油的炼制分离汽油、煤油、柴油等,以及空气的液化分离制取氧气、氮气等,都是蒸馏完成的。混合物的分离依据总是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性质上的差异。蒸馏便是以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能力的不同作为依据的。对大多数溶液来说,各组分挥发能力的差别表现在组分沸点的差别。因为蒸馏过程有加热载体和加热方式的安全选择问题,又有液相汽化分离及冷凝等的相变安全问题,即能量的转换和相态的变化,同时在系统中存在,蒸馏过程又是物质被急剧升温浓缩甚至变稠、结焦、固化的过程,安全运行就显得十分重要。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新版) 1固有危险性 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 1.1火灾危险性 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

险的不稳定物质。 单烯烃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催化剂)一般是不稳定物质,有的为强氧化剂,有的可分解爆炸,有的易自燃,与空气或其他物质接触可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甚至引起爆炸,如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烷基铝和三氟化硼。 1.2爆炸危险性 如烯烃聚合所需单体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易燃物质的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的,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1.3中毒危险性 环氧乙烷、苯乙烯、氯乙烯等反应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如环氧乙烷属于高度危害,氯乙烯属于极度危害,其余大多属于轻度危害,

铜阳极泥硫酸化焙烧工艺改造与效果

铜阳极泥硫酸化焙烧工艺改造与效果 吴玉林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 安徽 244001) 摘 要 铜阳极泥硫酸化焙烧工艺,经过全系统设备改造,在阳极泥充分浆化、进料均匀、负压稳定操作条件下,取得了设备连续运行、物料畅通、渣含硒 0 11%的满意结果。 关键词 铜阳极泥 硫酸化焙烧 蒸硒 国内处理铜电解阳极泥,基本上都采用硫酸化焙烧脱硒工艺。一来该方法比其它焙烧工艺能更有效地分离并回收硒,为进一步提取金银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二来具有良好的环保条件。用于阳极泥焙烧的主要设备有回转窑、浆化槽、给料、出料设备及硒回收装置等,回转窑是阳极泥硫酸化焙烧的核心设备。回转窑的热源有粉煤、煤气及电。由长沙有色设计研究院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金昌冶炼厂设计的全国第一台电加热回转窑于1991年投入试运行,至今处理铜阳极泥已超过2100t,焙烧渣含硒 0 11%,为金银生产提供了保证。1 阳极泥焙烧工艺简介 铜阳极泥与硫酸(98%)按1:1配比在搅拌槽内浆化,浆化后的阳极泥经给料槽及给料槽内进料器均匀地送回转窑,进行焙烧作业。在回转窑内硫酸与阳极泥反应产生Se O2、SO2、SO3等混合烟气,通过窑头排气管进入吸收塔,SeO2被水吸收为H2SeO3,进而被炉气中的SO2气体还原成单体硒。脱硒后的焙烧渣经窑尾排料机排出。焙烧渣送湿法回收金银。设计焙烧系统年处理阳极泥能力280t,硒回收率94.05%,窑渣含硒<0.1%。工艺流程见图1,设计工序参数及设备见表1。 表1 工序、参数及设备

图1 硫酸化焙烧流程 2 投产期影响硫酸化焙烧的因素 由于设备配置与选型不尽合理,加之对设备的性能,特别是电加热回转窑性能缺乏了解,同时又无相同经验可供参考,导致投产初期出现了物流不畅、窑温难以控制、电热部分短路频繁、阳极泥处理能力和焙烧渣质量与设计指标差距甚大等问题。2.1 物流不畅 (1)回转窑进料 金昌冶炼厂阳极泥含Cu23%~25%、Se3%~5%、水25%~30%,铜基本都以CuSO 4状态存在,具有易结块,不易浆化的特点。设计每班处理阳极泥500kg,而浆化槽只有0.8m 3 一台,每班浆化时间仅为2h,正常生产时,远不能达到浆化目的。在浆化槽和给料槽中,阳极泥与酸分层现象严重,上层为稀的泥酸混合体,下层为未浆化的阳极泥颗粒。颗粒状的阳极泥堵塞进料管,出现给料不均的现象。 (2)回转窑出料 采用螺旋出料机,出料机外壳比螺旋长出415mm,焙烧渣在出口无螺旋部分粘结堆积,使之完全堵死。出现这种情况时,窑内负压骤增,使备用吸收塔内硒吸收液倒流,1#吸收塔的吸收液进入回转窑,造成焙烧渣#拉稀?。 (3)硒吸收 焙烧产生的炉气经窑头排 气管进入吸收塔,窑头排气管为 150 3201mm,因管径细,管路长,加之阳极泥中硒含量高,使排气管内粘结大量红硒和阳极泥粉尘,阻碍了真空泵的正常运转,致使回转窑的真空减小,有时窑内呈正压,窑内气体从窑尾料箱及窑头冒出,使作业环境污染严重。2.2 窑温难控制 正常状态下,回转窑高温区温度控制在680~700!,由于进料不均,使窑内实际温度变化较大。稀料入窑速度快、量大,使窑内温度降低,引起#拉稀?;颗粒状物料进窑数量少,速度慢,在窑内高温区烧结,形成#鹅蛋?,影响窑尾排料及窑渣质量。 设计回转窑保温的长度为整个窑长的80%,未保温部分热损大,加之保温盖两侧的密封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焙烧质量,冬季时,回转窑(特别是窑尾)温度难以达到焙烧温度,渣含硒升高。 2.3 电阻丝短路 距窑尾2~4m 处是回转窑的高温作业区,也是窑体氧化腐蚀最严重的地方。在该区域窑体表面产生大量氧化铁皮,且极易脱落,由于设计的电阻丝距窑体最短距离为100mm,表面无覆盖层,处于直接加热状态(见图2)。因此,当窑体氧化铁皮脱落在电阻丝上时,造成短路,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投产初期,由短路而引起的停窑时间长达50h 以上,成为回转窑不能正常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2 回转窑结构 1-保温盖板;2-石棉;3-窑体;4-电阻丝 投产初期共处理阳极泥35.788t,产窑渣29.596t,其中#拉稀?渣5.13t,#鹅蛋?渣4.86t,所产窑渣含硒%0 18%~0 45%。焙烧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