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黏菌素B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较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血流感染

多黏菌素B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较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血流感染

(完整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百科名片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而言,属于条件致病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病人易导致本菌感染,故认为该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编辑本段]病原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本菌为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0C,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0C 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菌体0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 线不敏感,湿热550C 1小时才被杀灭。 [编辑本段]流性病学 正常人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及耳道内,呼吸道和肠道均有该菌存在,但分离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人、病人与病人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除院内感染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 菌。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则在发病上无重要意义。其分泌的外毒素A(PE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入敏感细胞后被活化而发挥毒性作用,使哺乳动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果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保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一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5 患者隔离 专家组推荐: 定植或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应该与非定植或非感染的患者施行物理隔离,采用: a 单间,或 b 同种耐药菌的患者集中分类收治 (强烈推荐,极低至低质量证据) 推荐理由 ?在11项CRE研究中,9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这9项中有8项报告了干预后CRE显著减少。 ?在5项CRAB研究中,3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3项均报告了干预后CRAB显著减少。 ?在3项CRPsA研究中,1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并报告了干预后CRPsA显著减少。 ?尽管可用证据有限,且质量级别为非常低至低。GDG一致认为这一推荐级别应列为强烈推荐。这一决定基于: o由于定植/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增加了接触传播的风险,对此类患者进行隔离是接触预防的基本内容。 o专家组关注到已证实的CRE-CRAB-CRPsA传播性,同时注意到实施患者隔离/集中分类收治在减少其他相似多重耐药菌传播方面的有效证据。 o证据和关于CRE-CRAB-CRPsA定植/感染的负担和影响的国际关注。(特别是1.1章节流行病学数据和1.2章节形成这些推荐意见的具体原因) 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及“集中分类收治”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存在术语使用不一致性。为了本指南的目的,使用下述标准定义:

o隔离:有条件的话,应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最好有独立卫生间)。 若单间供给不足,患者应集中分类收治。 o集中分类收治:将定植/感染同种微生物的患者归为一组,在一个划定的地点提供照护,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 ?隔离的目的是将定植/感染患者与非定植/非感染患者分隔开。 ?GDG指出,尽管在CRE定植/感染的患者中,隔离的有效性有最强的证据支持,但专家组认为本推荐对预防CRAB或CRPsA定植/感染患者的交叉传播很有可能同样有效。 ?GDG指出,患者隔离有可能与一些潜在伤害和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有关(例如:社会孤立和抑郁、焦虑等心理影响)。上述问题与伦理审查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和相关缓解措施在“价值观和偏好”部分描述,还有一些该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总而言之,GDG认为使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能够使负面结果最小化,相对于以上关注点,隔离患者给预防CRE-CRAB-CRPsA 的交叉传播所带来的益处更有价值。 ?如果有可能,应优先安排定植/感染患者在单间。在单间不足,或对定植/感染相同病原菌的患者进行集中分类收治更能有效利用医院病房和资源的情况下,集中分类收治是备选。GDG认为在感染暴发时应该总是执行患者隔离。在病原体流行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实现单间隔离,尤其在资源和设备有限的低收入医疗机构。 ?GDG指出,有证据和临床经验支持,应安排专门的医务人员对隔离/集中分类收治的患者进行管理,尽管专家组认为可能在可行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见资源影响和可行性)。 背景 患者隔离是接触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单间病房或集中分类收治的方式将患者实施物理分隔,来预防患者之间的感染传播。支持患者隔离作为有效的感染防控干预来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以及病原体交叉传播的一般证据,早前在《WHO关于国家和急症医疗机构层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核心措施的指南》中有所概述。 证据摘要 在本节中,我们研究了患者隔离或集中分类收治作为干预措施的一部分,对预防和控制CRE-CRAB-CRPsA患者结局的影响的相关证据。 评估患者隔离的研究为间断性序列(ITS)设计,来自国家分属:美洲(11项CRE研究中有4项,5项CRAB中有2项,3项CRPsA研究中有1项)、

保健用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铜绿假单胞菌测定

保健用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第3部分:铜绿假单胞菌测定 警示——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保健用品中微生物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和经营的保健用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属于假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能产生绿脓菌素。此外还能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在42 ℃±1 ℃条件下能生长。 4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符合GB/T 6682中二级水的要求。 4.1 灭菌生理盐水:详见附录A.1。 4.2 灭菌液体石蜡:详见附录A.2。 4.3 灭菌吐温-80:详见附录A.3。 4.4 SCDLP:详见附录A.4。 4.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详见附录A.5。 4.6 乙酰胺:详见附录A.6。 4.7 革兰氏染液:详见附录A.7。 4.8 绿脓菌素测定培养基:详见附录A.8。 4.9 硝酸盐蛋白胨水:详见附录A.9。 4.10 明胶液化培养基:详见附录A.10。

5 仪器和设备 5.1 天平:感量0.1 g。 5.2 灭菌刻度吸管:10 mL、5 mL、1 mL。 5.3 高压灭菌器。 5.4 量筒:100 mL、200 mL、2000 mL。 5.5 恒温水浴箱或隔水式恒温箱:44.5 ℃±0.5 ℃。 5.6 无菌锥形瓶:100 mL、200 mL、250 mL、2000 mL。 5.7 研钵。 5.8 振荡器。 5.9 恒温培养箱:36 ℃±1 ℃、42 ℃±1 ℃、28 ℃±2 ℃。 5.10 接种针、接种环。 5.11 显微镜。 5.12 小倒管。 5.13 玻璃棒。 5.14 冰箱:2 ℃~5 ℃。 6 样品 6.1 样品的采集 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一般视每批保健用品数量大小,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包装单位。检验时,应从不少于2 个包装单位的取样中共取10 g(5.1)或10 mL(5.2)。包装量小于20 g的样品,采样时可适量增加样品包装数量。 6.2 注意事项 6.2.1 供检验样品,应严格保持原有的包装状态。容器不应有破裂,在检验前不得打开,防止样品被污染。 6.2.2 接到样品后,应立即登记,编写检验序号,并按检验要求尽快检验。如不能及时检验,样品应放在室温阴凉干燥处,不要冷藏或冷冻。 6.2.3 若只有一个样品而同时需做多种分析,如微生物、毒理、化学等,则宜先取出部分样品做微生物检验,再将剩余样品做其它分析。 6.2.4 在检验过程中,从打开包装到全部检验操作结束,均须防止微生物的再污染和扩散,所用器皿及材料均应事先灭菌(5.3),全部操作应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 6.2.5 如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自报告发出之日起该菌种应保存一个月。 6.3 样品的制备 6.3.1 液体样品 水溶性液体样品,用灭菌吸管吸取10 mL加到90 mL(5.4)灭菌生理盐水(4.1)中,混匀后,制成1:10匀液。 油性液体样品,取样品10 g,先加5 mL 灭菌液体石蜡(4.2)混匀,再加10 mL灭菌的吐温-80,在 40 ℃~44 ℃水浴中(5.5)振荡混合10 min,加入灭菌的生理盐水75 mL(在40 ℃~44 ℃水浴中预温),在40 ℃~44 ℃水浴中乳化,制成1:10的悬液。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分析

一例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分析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84岁,身高177cm,体重79kg,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30年,加重半月”入院。现病史: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慢性咳嗽、咳痰、以黄脓痰为主,伴喘息,活动后明显。病情反复发作,逐年加重,治疗期间给予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痰量多、伴喘息加重,活动后明显,门诊以“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收入我院。既往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骨质疏松症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9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1/87mmHg,神清语明,查体合作。咽无充血、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桶状胸,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双肺闻及广泛干啰音。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9×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5%;C-反应蛋白:159mg/L;胸部CT平扫:1.左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2.双肺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临床确定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性感染、阻塞性肺气肿。 二、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在化痰、平喘的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初始治疗方案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 ivgtt qd。入院第4天,患者咳嗽、咳黄痰、痰量多且不易咳出、喘息症状无缓解,血常规:白细胞12.5×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9%;C-反应蛋白:186mg/L。痰培养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棒酸、阿莫西林/棒酸为耐药;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中介;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厄他培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经药师建议,停用左氧氟沙星,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3.0g ivgtt bid,联合用硫酸依替米星 0.15g ivgtt qd。入院第7天,患者咳嗽、咳痰有所减轻,继续抗感染6天,患者述无痰,偶有咳嗽,喘息明显减轻。复查C-反应蛋白<3.71 mg/L,复查肺CT,炎症情况较入院前好转。入院第13天,患者病情平稳,要求出院。出院带药吸入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盒,160μg 雾化吸入 bid。嘱患者每次吸完药后用水漱口,不要吞咽。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1 简述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习称绿脓杆菌,为假单胞菌属菌种,广泛分布在土壤,水及空气中,人和动物的皮肤、肠道、呼吸道均有存在,故可通过环境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污染药品,本菌是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菌、在烧伤、烫伤、眼科及其他外科疾患中长引起继发感染,由于本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国内外药典均将铜绿假单胞菌列为检查项目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按增菌,分离、纯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等步骤进行检验。 2 仪器、设备和用具(见大肠埃希菌2)。 3 试液、指示液 3.1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磷酸盐缓冲液[附录3.1,3.3]。 3.2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附录3.2]。 3.3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附录2.1]。 3.4 盐酸试液[附录2.12]。 3.5 氯仿[附录1.57]。 4 培养基 4.1 营养肉汤培养基[附录 5.1]。 4.2 胆盐乳糖(BL)培养基[附录 5.6]。 4.3 营养琼脂培养基[附录 5.2]。 4.4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附录 5.14]。

4.5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OP琼脂)[附录 5.26]。 4.6 明胶培养基[附录3.27]。 4.7 硝酸盐胨水培养基[附录 5.28]。 5 对照用菌液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少许,接种至5ml营养肉汤培养基内,于36±1℃培养18~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106,使对照菌加入量含10~100cfu(一般用量为0.1ml),菌数测定在做阳性对照实验用营养琼脂浇碟或平板涂布经培养后计数确定。 6 操作方法 6.1 供试品的取样量(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5.3)。 6.2 供试液的制备(见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7);(大肠埃希菌6.2)。 6.3 增菌培养 取胆盐乳糖培养基2份,每份100ml,1份加入1:10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或1ml)。另1份加入与供试液等量的稀释剂作阴性对照。于36℃±1℃培养18~24h(必要时可延至48h)。阴性对照菌应无军生长。 6.4 分离培养 轻轻摇动上述增菌培养液,以接种环取1~2环培养液(如有菌膜应挑取之),划线接种于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平板,于36℃±1℃培养18~24h。铜绿假单胞菌在该培养基平板上的典型菌落为扁平、

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目的:研究并分析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各类抗菌药药物的敏 感性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ICU 收治的存在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状的100例患者。对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药物敏感性进行试验分析。结果: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的敏感性水平最高,为78.00%,对头孢噻肟药物的敏感性水平最低,为2.00%。患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的敏感性水平与患者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在耐药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医务人员结合对患者药物敏感性的试验结果,对各类抗菌药药物进行合理的应用,对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加以有效控制。 标签:ICU;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敏感性;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各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致病病菌之一[1],携带铜绿假单胞菌多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感染症状。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医院所涉及到的各类分离菌菌种当中,以铜绿假单胞菌的所占比例最高[2]。而抗菌药药物则是现阶段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所引发感染症状加以治疗的首选药物。为进一步研究ICU病房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抗菌药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本文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存在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状的100例患者,对各类常见抗菌药药物的敏感性进行试验分析,取得确切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ICU收治的存在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状的100例患者,以上患者均为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男64例,女36例,年龄45~68岁,平均(55.6±2.1)岁,69例患者行气管插管,31例患者行气管切开。自痰液标本当中分离100株铜绿假单胞菌。 1.2 方法 对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各类抗菌药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药物敏感性的试验分析。痰液标本的采集方法为:采取一次性封闭式吸痰管,晨起自患者气管导管内吸取痰液,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相关规范[3],制取标本并送检。敏感性试验过程当中,所选取的常见抗菌药药物包括以下几类:(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头孢哌酮/他唑巴坦;(3)亚胺培南;(4)左氧氟沙星;(5)丁胺卡那霉素;(6)替考拉宁;(7)头孢噻肟。采取HX-21型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所采集患者痰液标本相对于以上七类抗菌要药物的敏感性水平进行试验,记录相应的结果并加以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 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1.7%和38.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 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似或略优。 (3)碳毒霉烯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性强。治疗PA感染应首选敏感药物碳青霉烯类,并且初始剂量宜大,以增强其

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病房住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有效的预防隔离和护理措施,重点加强空气、环境、医护人员手、患者呼吸道辅助器械及其他用品的管理,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结果12例患者中,6例经敏感抗生素及支持治疗肺部感染症状痊愈转出转出隔离病房,4例因病情加重和经济原因转入上级医院治疗,2例死于全身衰竭,未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结论强化病室环境管理,严格按照规范洗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等可有效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部感染的发生。 标签: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预防;护理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是专性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多发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是引起全球范围内引发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总体不足,相关设备器械更新不及时,易发生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其中肺部感染居基层医院内感染的第一位[1]。目前各级各类医院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并发多重耐药的形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使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且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易产生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和患者死亡率。现将近年来我院发生的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患者的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病房住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58~82岁。肺癌术后5例,食管癌术后4例,肺癌化疗后2例,高血压脑溢血1例。入住医院病房后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8例,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中心)带入基层医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例。 1.2 实验方法 (1)将带瓶的封闭式一次性吸痰管一端自气道吸出痰液5 mL,另一端接负压吸引器,立即送检;(2)检验科按照国家卫计委最新的微生物操作规程常规分离培养,并做出相应的药敏实验。 1.3 治疗方法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分析 发表时间:2017-03-07T16:36:48.9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5期作者:陈婕1 冉津2 龚国忠1(通讯作者) [导读] 美罗培南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这两种药能够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起到破坏的作用,从而杀死细菌。 (1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 (2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检验系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基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粘液形成生物保护膜的原因,研究其临床药敏谱,给临床提供可靠地实验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7株作为研究对象,上机鉴定,鉴定出是铜绿假单胞菌后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记录分析结果。结果:67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舒普深的敏感率为100%,亚胺培南的敏感率97.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敏感率为86.9%,多粘素E的敏感率为80.6%,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为48.6%,氨曲南的敏感率为22.2%。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舒普深效果最好。结论:本文研究发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分泌粘液,形成无色清亮透明菌落,上机无法完成药敏实验,因此可以选择敏感性高的美罗培南、舒普深等药敏纸片进行药敏实验。 【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生物膜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047-02 Analysis of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 of the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tective biomenbrane of mucus from Pseudempnas aeruginosa,to study it's clinical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 We collected 67 strains of mucoid Pseudempnas aeruginosa from clinical sampl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identification on the machine,afte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dentified,the activity of 14 antimicrobial agents was tested by K-B disk diffusion method,then record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Results All of the 41 strains of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the sensitivity of meropenem,Sulperazon was 100%,the sensitivity of imipenem was 97.2%,the sensitivity of ticarcillin/potassium clavulanate was86.9%,the sensitivity of multi-cadherinn E was 80.6%,while the sensitivity of piperacillin was 48.6%,aztreonam was 22.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antibiotics were meropene and Sulperazon.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because of the mucoid Pseudomonasaerug inosa secretes mucus,forming a colorless and transparent colonies,drugsusceptibility testing can not be completed on the machine,so we can choose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drug paper such as meropenem,Sulperazon to complete the antibiotics susceptibility testing. 【Key words】Mucoid Pseudempnas aeruginosa; Antibiotics susceptibility test; Resistance;Biomenbrane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如绿脓素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素等。在血平板上会有B-溶血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虽然外观上不一样,但经报道两种形态的血清型无明显差异[1]。因此尚可根据CLSI解释标准选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大量藻酸盐更易形成生物膜,从而逃逸机体免疫清除或增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给临床常规治疗带来了困难。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渗透压较高,NaCl较多,磷酸盐较少等环境条件下易转化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本文针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析常规抗生素对其的体外活性情况,以便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更好的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5,男性17例,女性24例。每位患者做痰或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痰标本要求是涂片镜检上皮细胞≤10/LP,白细胞≥25/LP,符合痰培养标准的标本。肺泡灌洗液由临床医生无菌操作获取,分离致病菌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所有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菌排除了污染。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细菌鉴定卡、VITEK-2均为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M-H琼脂由重庆庞通医疗器械公司提供,药敏纸片由康泰生物科技公司生产。 1.3 细菌鉴定与药敏实验 标本培养和纯化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初代标本分五区划线接种在血平板上,置于35℃、5%的CO2孵箱培养12~24h,在血平板上3~5区有疑是菌落生长的才处理,菌落生长为无色、小露滴样、边缘不规则、不溶血、清亮透明菌落。转种到血平板上纯化,再经18~24h培养后长大而融合、粘稠、透明胶冻样菌落,原始区可有绿脓素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色,菌落溶血不典型可有可无。有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殊气味。分纯后使用梅里埃公司提供的自动鉴定仪以及原装鉴定卡进行细菌鉴定。同时选择美罗培南、舒普深、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多粘素E、替卡西林、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吡肟、氨曲南药敏纸片做K-B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细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根据细菌菌落特性判断为黏液型。记录药敏结果。 1.4 质控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TACC,大肠埃希菌TACC,金黄色葡萄球菌TACC,阴沟肠杆菌TACC,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5 统计分析 细菌药敏间耐药性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药物敏感性 67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中,63株来源于痰液,4株来源于肺泡灌洗液。此菌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舒普森效果最好,敏感性为100%,而效果较差的哌拉西林敏感性为48.6%,氨曲南22.2%。其他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如下表。 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

2010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述评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难点及临床处理的 不足与过度 杨进1 瞿介明2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040)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属于非发酵类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广泛定植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泌尿道等部位。20世纪70年代,铜绿假单胞菌仅被认为是导致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致死性菌血症的病原体,而到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铜绿假单胞菌已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1]。在皮肤黏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烧伤、机械通气),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以及菌群失调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汪复等[2]对国内主要地区的12所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资料的统计发现在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6 4%,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率不断增加的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逐渐增加,特别是耐多药(M DR)或者泛耐药(PDR)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中的难点及临床处理的过度与不足进行阐述。 一、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治疗中的难点 倪语星[3]研究表明在临床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呼吸道来源(不包括胸腔积液)排第一位,占74 3%。周庆涛等[4]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分析2001年至2005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在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排名第一,五年累计检出率达16 8%。以上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菌在肺部感染中的感染率高。 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加大了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难度,并且显著影响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预后。Car m e li等[5]研究表明,与非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相比,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可使死亡率增加3倍,继发性菌血症发生率增加9倍,住院时间延长2倍。目前全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监测数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耐多药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1999年欧洲ICU的检测数据表明,I CU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 通讯作者:瞿介明,E m ai:l j m qu64@y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009566.html,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环丙沙星以及碳青霉烯的耐药率已经分别达到37%~70%、57%、53%、56%和52%[6]。汪复等[2]公布的2008年中国C H I 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的结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21 0%、25 9%、25 2%、24 5%和30 5%,并且检出较多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L i ver m ore等[7]研究发现美国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从1997年的12 8%逐年递增至2000年的28%。 二、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处理的不足 1.单药治疗: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目标主要为:快速清除致病菌,降低体内致病菌负荷;!尽可能避免耐药致病菌的产生。这一原则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中也完全适用。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且同一菌株常具有多种耐药机制,这也是临床出现多耐药菌株的原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改变抗生素药物作用的靶位;通透性障碍;外排机制和生物被膜等耐药机制可以不同组合的方式存在于同一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因此临床上单种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往往不佳,并常常能诱导出耐药菌株。Cha m ot等[8]分析了1988年至1998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情况,认为与单药治疗比较,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04年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 P)治疗指南也推荐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为: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或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 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或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9]。 2.药物剂量不足:抗生素剂量不足在杀菌效力不足的同时,可以诱导对相关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药物剂量,目前认为抗生素的理想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AUC/M IC)应达到100以上。2004年发布的HA P治疗指南中,对于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抗生素药物剂量也有明确的建议。我国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剂量选择。因为顾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其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 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 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 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都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两者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2004 年5 月美国匹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