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

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
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

骑牛读汉书

读音:qí niú dú hàn shū

释义:形容刻苦攻读。

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东观续史

读音:dōng guān xù shǐ

释义: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出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安车蒲轮

读音:ān chē pú lún

释义: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

出自:《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

造句:申公待聘,安车蒲轮。(明·张岱《寿周霞城八十》)

安居乐业

读音:ān jū la ya

释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造句: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使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只能四处逃亡。

安土重迁

读音:ān tǔ zh?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出自:《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造句: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近义词:恋恋不舍安居乐业

反义词:背井离乡志在四方

按甲休兵

读音:àn jiǎ xiū bīng

释义: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自:《汉书·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 牛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造句:将军可按甲休兵,退一箭之地。(明·李日华《南西厢记·许婚借援》)

按图索骥

读音:àn tú suǒ jì

释义: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自:《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造句: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汸《葬书问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物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词:不落窠臼

傲慢不逊

读音:ào màn bù xùn

释义: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

拔葵去织

读音:bá kuí qù zhī

释义: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故公仪子相鲁,之其见家织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

造句: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纭。(《梁书、徐勉传》)

罢黜百家

读音:bā chù bǎi jiā

释义: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自:《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造句:……只认朗诵词和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朱自清《论朗诵诗》)

白黑分明

读音:bái hēi fēn míng

释义: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出自:《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造句: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白黑分明。

百家争鸣

读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

释义: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出自:《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造句: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送故迎新

读音:s?ng gù yíng xīn

释义: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

出自:《汉书·王嘉传》:“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造句:你与我逞精神送故迎新。(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新旧交替

近义词:送旧迎新

百闻不如一见

读音:bǎi w?n bù rú yī jiàn

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造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稗官野史

读音:bài guān yě shǐ

释义: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造句: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抱头鼠窜

读音:bào t?u shǔ cuàn

释义: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自:《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造句:夫陆贾天下之辨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

卑之无甚高论

读音:bēi zhī wú shan gāo lùn

释义: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出自:《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背本趋末

读音:bai běn qū m?

释义: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出自:《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同“舍本求末”

近义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背恩忘义

读音:bai ēn wàng yì

释义:背:背叛。指背弃恩德,忘却道义。

出自:《汉书·张敞传》:“背恩忘义,伤化薄俗。”《晋书·刘聪传》:“沈等皆刀锯之余,背恩忘义之类。”

造句:幸得主人释放,留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报得,岂可为此背恩忘义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忘恩负义背恩弃义

比类从事

读音:bǐ lai c?ng shì

释义: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出自:《汉书·文帝纪》:“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比屋可封

读音:bǐ wū kě fēng

释义: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出自:《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

造句:夫古之所谓至治极盛者,曰家给人足,曰比屋可封。(清·严复《原强》)

比物此志

读音:bǐ wù cǐ zhì

释义: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出自:《汉书·贾谊传》:“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形容人寄托心意

闭门思过

读音:bì m?n sī gu?

释义: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

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造句:小仙自知身获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闭门思过,敬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有过失的人的独自反省

近义词:反躬自省闭阁思过

反义词:

闭门投辖

读音:bì m?n t?u xiá

释义: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出自:《汉书·游侠传·陈遵》:“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形容人殷勤好客

变色之言

读音:biàn sa zhī yán

释义: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出自:《汉书·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便辞巧说

读音:biàn cí qiǎo shuō

释义: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出自:《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兵连祸结

读音:bīng lián hu? ji?

释义: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出自:《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造句:北洋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形成各霸一方的封建割据,横征暴敛、兵连祸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全国人民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持久的战争

近义词:兵荒马乱内忧外患

反义词:安居乐业物阜民丰

勃然大怒

读音:b? rán dà nù

释义: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出自: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造句:周瑜听罢,勃然大怒。(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博物洽闻

读音:b? wù qià w?n

释义:博、洽:广博。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近义词:见多识广

反义词:孤陋寡闻

薄物细故

读音:b? wù xì gù

释义: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出自:《汉书·匈奴传上》:“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欢。”

造句:凡我各省将帅,平时薄物细故,悉当弃置,集其精力,从事破贼。(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五十九回)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极细微的事情

近义词:鸡毛蒜皮

捕风捉影

读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释义: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自:《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造句:对于捕风捉影的流言,我们切不可轻信。

补过拾遗

读音:bǔ gu? shí yí

释义: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出自:《汉书·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补偏救弊

读音:bǔ piān jiù bì

释义:偏:偏差;弊:赞美。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也。”

造句: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严复《原强》)

不辟斧钺

读音:bù bì fǔ yua

释义: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不差累黍

读音:bù chā lěi shǔ

释义: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出自:《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丝毫不差

近义词:丝毫不差

不次之迁

读音:bù cì zhī qiān

释义: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待以不次之位。”

造句:果能使地方安静,虽无不次之迁,要亦不至于冻馁。(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读音:bù h? shí yí

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自:《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造句:这本书是二十年前编辑的,如今已是不合时宜了。

不羁之才

读音:bù jī zhī cái

释义:羁:马笼头,比喻约束。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用法:余与稽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晋·向秀《思旧赋序》

不屈不挠

读音:bù qū bù náo

释义: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出自:《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造句: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曾跟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顽强

近义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反义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不识马肝

读音:bù shí mǎ gān

释义: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出自:《汉书·辕固传》:“上曰:‘不识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造句:凡读书当阙所疑,所谓~,未为不知味。(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语》)

读音:bù tōng shuǐ huǒ

释义: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出自:《汉书·孙宝传》:“杜门不通水火。”

不相闻问

读音:bù xiāng w?n wan

释义: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出自:《汉书·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造句:又三年,一贫如洗,更屡试不第,亲故白眼相向,渐至不相闻问。(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不相往来

不学无术

读音:bù xu? wú shù

释义: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自:《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造句: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不足齿数

读音:bù zú chǐ shǔ

释义: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出自:《汉书·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造句: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鲁迅《呐喊·阿Q正传》)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表示不能相提并论

近义词:相提并论

反义词:相提并论

布鼓雷门

读音:bù gǔ l?i m?n

释义: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出自:《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

布衣蔬食

读音:bù yī shū shí

释义: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俭家居,亦布衣蔬食。”

造句:家君在此数年,布衣蔬食,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近义词:粗茶淡饭布被瓦器

反义词:锦衣玉食

布衣韦带

读音:bù yī w?i dài

释义: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出自:《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造句: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借指穷困的书生

近义词:白衣秀士

残渣余孽

读音:cán zhā yú nia

释义:比喻在消灭或淘汰过程中残存下来的坏人。孽,邪恶的东西。

出自:《历史研究》1976年第3期:“由于不少奴隶主残渣余孽被集中于南阳,故而南阳之俗是‘夸奢、上气力、为商贾’(《汉书·地理志》),成为一个‘难制御’的地方。”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指坏人

近义词:残兵败将漏网之鱼

反义词:百里挑一德才兼备

操之过急

读音:cāo zhī gu? jí

释义: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出自:《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遂要崤阸,以败秦师,匹马觭轮无反者,操之急也。”

造句: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作战方略要慢慢详议。(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

近义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反义词:处之泰然措置裕如

草菅人命

读音:cǎo jiān r?n mìng

释义: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

出自:《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造句:象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

近义词:生杀予夺

反义词:为民请命为民除害

参差不齐

读音:cēn cī bù qí

释义: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书·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

造句:这些树很久没有修剪了,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

豺狼当道

读音:chái láng dāng dào

释义: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出自:《汉书·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造句:男子汉非不以功名为念,那堪豺狼当道,不如只在家中侍奉尊堂兄弟。(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

长治久安

读音:cháng zhì jiǔ ān

释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出自:《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长期安宁

近义词:天下太平

反义词:动荡不安

臣门如市

读音:ch?n m?n rú shì

释义:旧时形容居高位、掌大权的人宾客极多。

出自:《汉书·郑崇传》:“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造句:而且有些人见不到,第二天起早再来的:真正合了古人一句话,叫做“臣门如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臣心如水

读音:ch?n xīn rú shuǐ

释义: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出自:《汉书·郑崇传》:“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乘坚策肥

读音:ch?ng jiān ca f?i

释义: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出自:《汉书·食货志上》:“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生活奢华

承平盛世

读音:ch?ng píng shang shì

释义: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

出自:《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持平之论

读音: chí píng zhī lùn

释义: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出自:《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造句: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

近义词: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反义词:偏听偏信一孔之见

踌躇不前

读音:ch?u chú bù qián

释义: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哀裴回以踌躇。”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裹足不前停滞不前

反义词:当机立断毅然决断

稠人广众

读音:ch?u r?n guǎng zh?ng

释义:稠:多而密。指人很多的场合。

出自:《汉书·灌夫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造句:大家听了他,都说他是个痴子,这些话岂可在稠人广众的地方说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

踔绝之能

读音:chuō ju? zhī n?ng

释义:高超的本领、才能。

出自:《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刺股悬梁

读音:cì gǔ xuán liáng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勤奋苦读

近义词:悬梁刺骨

反义词:不学无术

从天而降

读音:c?ng tiān ?r jiàng

释义: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出自:《汉书·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造句: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乞救我一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出乎意料突然发生

近义词:突如其来从天而下

反义词:

从天而下

读音:c?ng tiān ?r xià

释义: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出自:《汉书·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造句: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望救我一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出乎意料突然发生

近义词:从天而降

摧折豪强

读音:cuī zh? háo qiáng

释义:摧:折断。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出自:《汉书·严延年传》:“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大功告成

读音:dà gōng gào ch?ng

释义: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出自:《尚书·禹贡》:“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造句:及大功告成,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之政策,恢复我完全之金瓯。(章炳麟《驳革命驳议》)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指顺利完成

近义词:功成名就功德圆满

反义词:功亏一篑功败垂成

大惊失色

读音:dà jīng shī sa

释义: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自:《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造句: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近义词: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反义词:不动声色若无其事

大逆不道

读音:dà nì bù dào

释义: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汉书·杨恽传》:“为妖恶言,大逆不道,请逮捕治。”

造句: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贼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当轴处中

读音:dāng zh?u chǔ zhōng

释义:正处在车轴的中间。比喻官居要位。

出自:《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车丞相履伊、吕之列,当思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道听途说

读音:dào tīng tú shuō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造句: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

反义词:有根有据

倒持泰阿

读音:dào chí tài ē

释义: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出自:《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造句:二子以爱姬示人,掇丧身之祸。所谓倒持泰阿,授人以柄。(宋·乐史《绿珠传》)

地广人稀

读音:dì guǎng r?n xī

释义:地方大,人烟少。

出自:《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造句:奈缘地广人稀,首尾不能救应。(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地方大,人烟少

近义词:人迹罕至渺无人烟

反义词:地狭人稠

地旷人稀

读音:dì kuàng r?n xī

释义:地方大,人烟少。

出自:《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造句:离此十五里之地,叫做介山,地旷人稀,都是绿林中好汉出没之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地多人少

近义词:地广人稀

反义词:人烟稠密

颠沛流离

读音:diān pai liú lí

释义: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出自:《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造句:我所感到悲哀的,是有几个同我来的学生,至今还找不到学校进,还在颠沛流离。(鲁迅《而已集·通信》)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由天灾人祸造成

近义词:流离失所流离转徒

反义词:安家立业安家落户

喋喋不休

读音:di? di? bù xiū

释义: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出自:《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造句:廖二嫂还满腹闷气,喋喋不休。(沙汀《呼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反义词:默不做声守口如瓶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作者按“上上至下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作者按“上上至下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

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三人成虎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

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三:老马识途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

出自庄子

出自《庄子》及其注解的成语有: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 班(bān)固(gù)。班(bān)固(gù)。 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bān)固(gù)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班彪过世。班(b ān)固(gù)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bān)固(gù)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bān)固(gù)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bān)固(gù)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bān)固(gù)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本名,班(bān)固(gù)。别称,班孟坚。字号,字孟坚。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扶风安陵。出生时间,建武八年。去世时间,永元四年。主要作品,《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主要成就,著写《汉书》。北征匈奴。 人物生平。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班(bān)固(gù)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 * 。班(bān)固(gù)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bān)固(gù)也开始留意汉事。建武二十年。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bān)固(gù)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认为班(bān)固(gù)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 * 重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班(bān)固(gù)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bān)固(gù)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在这里。班(bān)固(gù)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由于班(bān)固(gù)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bān)固(gù)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建武三十年。班彪逝世。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bān)固(gù)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bān)固(gù)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班(b ān)固(gù)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 相互影响:来源《庄子大侠》:“春旱,鱼相于地,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湿,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原意是春天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最后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两条鱼动弹不得。他们用泡沫互相润湿,忍受彼此的吹拂,忍受转身时擦拭身体的痛苦。这时,两条鱼不禁回忆起它们在河湖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螳螂充当交通工具:来自庄子,人类的世界:你不知道丈夫螳螂吗?一个人的天赋之美在于他对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痕感到愤怒。对美丽的人的谨慎、小心和侵犯是很少的。意思:螳螂张开双臂阻止前进的车轮。它并不知道自己无能,但它确实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何彦!你的心是好的,但你的行为就像高估了自己。你必须保持警惕。小心!屠龙技巧:《庄子·列御口》:“朱令学会了如何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屠龙,并在一个富裕的女儿家庭度过了三年。他很有技巧,但没有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意思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学习一项惊人的技能当他听说分散的利益会杀死龙时,他想,“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技能。”所以他去拜师布衣当老师。他学习了整整三年,在学会屠龙技能之前,他扔掉了所有的财产。但是学习技能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龙。他的精彩技能将被用在哪里? 生之约终结:来自庄子?偷跖骨:尾巴和女人住在横梁下。那个女人没来,水不能走,她抱着横梁死了。据说:一个叫微生的疯子正在桥下和他心爱的女孩约会,但是他的爱人很久没有来赴约了。不幸的是,

洪水上涨了。为了遵守诺言,这个疯子坚持不走,最后他淹死在桥柱里。 是一种常见的负重方法:出自《庄子·叙物归》:“郢人的粉笔慢,鼻子像苍蝇的翅膀,这使得工匠们经常负重,听它说话,用粉笔不伤鼻子,郢人站着不失去能力。”宋听了,说:“你替我做。”?工匠说:虽然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但我能尝到它的味道。?“意思是:有一个叫瑛的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碰到了鼻子上的一个石灰点,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知道另一个名叫匠石的人可以发挥斧头的独特技能,所以他“习惯于搬运重物”。也就是说,他像风一样挥舞着斧头,咔嚓一声砍掉了石灰,这样他的鼻子就不会受伤了。他不怕丢脸。后来,听了一个叫宋的人讲的这件非常难得的事。他很无聊,想找点刺激,所以他在鼻子上涂了些酸橙,这也让“工匠们锻炼体重成为惯例”马史回答说:“我以前能做好这项工作,但是现在我不能玩了,因为和我一起工作的那个叫英的人已经去世了。”“ 缺钱:摘自《庄子·让王》:“曾子生来健康,十年不做衣服,是冠缨脱落,缺钱而缺钱,一定会鞋后跟“意思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沾满蚕茧,衣衫褴褛,生活十分艰难。有时他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不做新衣服。他一戴上帽子,帽子上的流苏绳就断了,拉下了他的裙子,露出了他的胳膊肘。 1、王维召见庄子 庄子穷,靠编草鞋,向监工河侯借米可以说,为了解决无米之炊的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三篇】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三篇】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 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 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 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不过,秦始 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 了官职。 赵高所以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 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 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 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 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 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画地为牢】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 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 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 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 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拨云见日】 因为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 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 殿司制使。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 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 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 提辖使。 “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 时明白。 (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

《汉书》班固 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汉书》班固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汉书》班固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 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 ) 厉:整治、激励。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少好学, 通《春秋》通: 通晓 B.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诣: 派往 C.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荣: 以为荣 D. 文翁之化也化: 教化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 (2)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3.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4.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外文段答案 1.(2分)B( 诣意为到去) 2.(4分)(1)(2分) 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每点0.5分) 4.(4分)变化:前: 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 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的区别

1#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2#所谓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二者是交叉关系。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成语故事的范畴大,成语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浓缩,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寓言,即是区别。严格讲,成语故事,是后人认为有价值而将曾经发生的的事情凝练而成的(成语)。寓言故事,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拔苗助长杯弓蛇影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高山流水邯郸学步惊弓之鸟井底之蛙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南柯一梦南辕北辙滥竽充数庖丁解牛杞人忧天黔驴技穷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愚公移山郑人买履智子疑邻……4#成语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全)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一):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 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 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 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 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 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 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 严明,判案公正。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二):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仅仅个小亭 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 离开。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 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 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 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 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 “约法三章”概括。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三):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 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 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 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 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能够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 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 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 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 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 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 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 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 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四):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 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 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

《庄子》-成语故事

《庄子》 《庄子》,亦称《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螳臂挡车 《庄子》

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汉书》是“前四史”之一;同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班固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形成过程 伊始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

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

骑牛读汉书 读音:qí niú dú hàn shū 释义:形容刻苦攻读。 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东观续史 读音:dōng guān xù shǐ 释义: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出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安车蒲轮 读音:ān chē pú lún 释义: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 出自:《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 造句:申公待聘,安车蒲轮。(明·张岱《寿周霞城八十》) 安居乐业 读音:ān jū la ya 释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造句: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使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只能四处逃亡。 安土重迁 读音:ān tǔ zh?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出自:《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造句: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近义词:恋恋不舍安居乐业 反义词:背井离乡志在四方 按甲休兵 读音:àn jiǎ xiū bīng 释义: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自:《汉书·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 牛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造句:将军可按甲休兵,退一箭之地。(明·李日华《南西厢记·许婚借援》) 按图索骥 读音:àn tú suǒ jì 释义: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自:《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造句: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汸《葬书问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物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词:不落窠臼 傲慢不逊 读音:ào màn bù xùn 释义: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_历史典故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_历史典故 导语: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本文为小编推荐的一些三国成语故事,欢迎浏览。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刮目相看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

庄子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 『解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直上 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越俎代庖 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每况愈下 每:每一次;逐一;况:状况;愈:更加。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大而无当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相径庭 径:门外的路;庭:门院里的地。《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后来用“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心如死灰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朝三暮四 (古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今义)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 踌躇满志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从容自得,心意满足。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螳臂当车 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当:阻挡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 相濡以沫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盗亦有道 道:道理。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唇亡齿寒

班固的史学思想

从《汉书·五行志》看班固的史学思想 内容摘要:《汉书·五行志》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是为自然科技史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其次是为汉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五行志》所创立的编撰体例和方法对后世文献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班固主观唯心的思想 关键词:五行志、历史价值、后人评价、班固史学思想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 一、《五行志》思想构建及门类划分 班氏创建《五行志》也不是偶然的。就时代的大背景而言,汉代的学术复兴激发了人文空气的活跃。而以董仲舒为发端的汉儒思想体系日臻完善,其基本方法无非是从经书入手,以再现与考证为表,以阐释与经世为用,正所谓“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由此,经过变异的儒学由“独尊天下”而神圣化;更加极端的谶纬之学也迅速地泛滥起来,其中以天文占、五行占与史事谶最具影响力。在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中,《五行志》的诞生就有了丰富的土壤。纵观二十四史中的《五行志》,虽然篇目内容增增删删,基本上都没有跳出班氏给出的思想框架。 《汉书·五行志》将“灾异”分为六类,即木不曲直、金不从革、水不润下、火不炎上、稼穑不成、皇之不极。在每一个门类之下,又定义着相关的灾异。相关内容:木不曲直:貌不恭,淫雨,服妖,鸡祸,青眚,屋自坏; 金不从革:言不从,讹言,旱,谣,狼食人; 火不炎上:视不明,灾火,草妖,羽虫孽,羊祸; 水不润下:听不聪,大水,水变色,大寒,雹,冬雷,山鸣,鱼孽,蝗; 稼穑不成:思不容,地震,山崩,地陷,大风拔树,螟,牛疫;

鸟尽弓藏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鸟尽弓藏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鸟尽弓藏一般是用来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那鸟尽弓藏的故事你们知道吗?下面是网带来的鸟尽弓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

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解释[释义] 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语出] 三国;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惟有子房。” [正音] 藏;不能读作“zànɡ”。 [辨形] 尽;不能写作“进”。 [近义] 兔死狗烹过河拆桥 [反义] 知恩图报 用鸟尽弓藏的造句1) 事情办完后,他露出了鸟尽弓藏的本来面目。 2) 历史上能有几位君王,坐稳帝位后,不对功臣来个鸟尽弓藏的? 3) 那些为资本家卖命的走狗们,终有一天会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的。 4) 鸟尽弓藏后,我们一家子酒囊饭袋,沆瀣一气,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5) 他甫一上任,就开除了辅选有功的部属,真是鸟尽弓藏。 6) 张良就是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才能避开如韩信鸟尽弓藏的下场。 7) 凡是对人民立下功劳的人,国家都不会忘记他,决不会鸟尽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