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_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_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_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吴广伟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

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

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认同;民族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

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

过程。

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

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

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发展。而

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

展是需 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史学走向多途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史学占

有突出的地位。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替、风云变幻的政治

斗争和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

亡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

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

官修史书之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

统治者借鉴;或针砭时弊,以为讽鉴;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

时,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面著史,寄托情趣。

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上

起帝王将相,下至一般世人地主,甚至僧侣道士都热衷于史书撰写,

并涌现出许多史学名家,如陈寿、鱼豢、华峤、司马彪、陆机、王

隐、袁宏、干宝、孙盛、裴松之、范晔 、藏荣绪、沈约、裴子野、

崔鸿、魏收等。

民族史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如果从甲骨文、金文及《尚

书》、《春秋》、《左传》等史书中所包含的民族史记载算起的话,

它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几乎同步而行。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其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族史家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二是

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文字产生或中原文明传入之后出现的记载自身

历史的史籍。这两种形式的民族史学撰述,在中国古代随着史学史

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得到重视。如果说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民族史学

撰述还处在分散的撰述阶段,那么撰成于唐初的《隋书·经籍志》

则从文献分类的角度给了民族史学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其史部“霸

史”类基本上是记载民族政权兴亡历程的史籍。在今天看来,它们

当属于民族史学的范畴。《隋志》的分类法,对民族史学意识的连

续性有重要意义。从民族史学研究的发展来看,魏晋至宋元以后,

由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鲜卑、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

先后建立政权,故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民族史著作,如“正史”中的

《魏书》、《北周书》、《元史》、《辽史》、《金史》,私人史

著如《十六国春秋》、《三十国春秋》,地方史专著如《华阳国志》、

《蛮书》等等。后世对这些著作的研究亦不绝如缕,如自明、清直

至近代史家对《元史》踵起不断的续作、补订即是一例。这一方面

反映了史家对民族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族史学

研究意识的增强,成为我国古代史学中一个可贵的传统。

这一伟大历史局面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思想基础的

历史文化认同趋势的发展即是重要原因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使中原地区呈现出民族杂糅的局面,并形成各族之间交融的现象。再加之继秦汉以来儒家思想文化的地位相对低迷,同时又是在老庄学说之上形成的玄学及本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间冲突碰撞、借鉴交流并蓬勃发展的状况下,华夏文明在这种异族文化和外来宗教的冲击之下,显示出巨大的张力,特别是与各少数民族间文化交融方面。通过两者之间的冲突碰撞、交流、融合及整合,最终为隋唐的鼎盛奠定了文化基础乃至形成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一环。故此,史学工作者对此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这七百年左右的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首先是政治上的变动,出现了几个封建皇朝并存或南北皇朝对峙的局面,而终于促成了隋唐皇朝的统一和兴盛。在这个过程中,门阀地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代替了前一个时期的世家地主,成为在政治上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阶层。这种形势,刺激了、鼓励了皇朝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盛况。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特点,是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发生了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一方面,是推动了各民族政权对“国史”的撰述。另一方面,是随着大批劳动人手的南迁和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长江以南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风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为历史撰述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特点,是思想领域中的“天下大同”、“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它是长时期的民族斗争和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官书地位的重要,是这个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个特点。

所谓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这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

沿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的发展轨迹——冲突碰撞、交流、融合的研究,呈现出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不足和空白。

(一)对于在冲突碰撞方向的研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集中于文化层面的探讨。而且就其在“胡汉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其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观点之下,学者未能进行更为细致化的具体研究,只是仅就此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在此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交流研究,多集中于风俗方面,未涉及其它,特别是经济领域。并对交流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汉化”和“胡化”的现象研究,多侧重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研究,多以鲜卑族为例,而对匈奴、羯、氐、羌等族少有涉及。并对汉化的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负面作用和汉族的“胡化”现象却鲜有述论。

(三)在融合这部分的研究中,虽然研究角度比较灵活,但仍然以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重心,而对于融合过程中,对汉族的影响和南方少数民族却少有论及。我们从上边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这是史学工作者们仍以汉族为中心的心态在起作用,同时也是对此时期胡汉相交融的研究缺乏深度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民族史撰述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业民族此长彼消、此消彼长融合的历史进程。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不是谁胜谁负的问题,也不是谁同化谁的问题,而是面对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自然环境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和历史道路的问题,这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前途。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有三个方法面的意义:第一,中国史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探

徐再波

(连云港市劳动社会保障局机关事业保险处 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 要]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改革试点初期,还存在诸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参保职工缴费未与养

老金待遇挂钩,形成缴多缴少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单位和职工的参保和缴费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参保人员缴费个人账户。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

经历,就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作一探讨。

[关键词]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

施。连云港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自1994年底试点运行以

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得到了稳步发展,一个覆盖全市的机关事

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然而,机关事

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改革试点初期,目前还存在诸多影响养

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参保职工缴费未与养老

金待遇挂钩,形成缴多缴少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单位和职工的参保

和缴费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参保人员缴费个人账

户,并在退休待遇的计发上充分体现个人账户的作用,充分体现缴

费与待遇挂钩,权利与义务对等。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以探讨。

一、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必要性

(一)建立个人账户,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再分配手段之一,必须要实现其对再分配的调节功能,既要体现多缴多得,保障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兼顾公平,合理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建立个人账户,正是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也是参保职工退休时区分养老金待遇多少的主要因素。合理、科学地建立和使用个人账户,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体现。

(二)建立个人账户,是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企业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的金额是参保职工自己的预筹积累,其基金的形态是固定的,归参保职工自己所有,其中的个人缴费部分,若未使用完还可以继承。个人账户让参保者对自己的积累可望可得,退休后可充分享受,可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保的积极性,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主义公平原

~~~~~~~~~~~~~~~~~~~~~~~~~~~~~~~~~~~~~~~~~~~~~~~~~~~~~~~~~~~~~~~~~~~~~~~~~~~~~~~~~~~~~~~~~~~~~~~~~~~~~~~~~~~~~~~~~~~~~~~

学有注重多民族史学研究生和撰述的传统,加强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优良传统的认识。第二中国史学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加强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史学史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第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史学的研究,可以从史学发展上和历史文化认同的客观趋势上 阐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增强中国民族 聚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推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谈到民族融合问题,我们都知道,融合相当于同化,即自然同化而不是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反动的,自然同化是进步的。受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历史格局的影响,民族史观在我国古代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成为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关于史家之民族史观研究由浅及深的趋势。第二,关于对史家与史著之评价逐步走向全面、客观的趋势。第三,新观点、新认识不断出现的趋势。就同一问题提出的新观点、新认识,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理论被引入而产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史料不同及认识角度的差异而导致。近年来,在民族史学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认识亦不出此两途。第一种情况较为简单,第二种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如对《华阳国志》民族史观的研究,是从新角度出发开创的新研究领域;而有些讨论则由于各种原因带有明显的论辩色彩。以对《南史》、《北史》的研究为例,多数著作都主张倾向统一是它们的突出特点,但也有学者认为,《南史》、《北史》在编撰过程中是富有正统观的,倾向统一并非其主题。

民族凝聚力问题是民族史研究、同时也是民族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民族史研究当中,近20年出现了一批论述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的成果,其中尤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最具代表意义。费文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这个多元统一的格局中,华夏民族集团是各民族融合的核心。这是多年来民族史学界就此问题讨论的总结与最高成就。在民族史学研究领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了我国古代史学中的华夷之辨或大一统思想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如孙家洲在《“正统之争”与“正统史观”》一文中认为,正统之争不仅是“稳定汉族政权的向心力”,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强大凝聚力”。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较重要者有瞿林东先生的《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一书中的有关章节、《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从史学发展看炎黄文化的民族凝聚力》等文章,以及陈其泰先生的《史学传统与民族精神》一文。瞿先生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我国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重要方面,而史学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史书对于多民族历史活动的记载成为历代正史的内容之一,从而对于多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史书对于西周、汉、唐这些盛大朝代历史的记载,既作为史学的形式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陈先生的文章则重在从中国史学延续性角度谈民族凝聚力问题,他认为“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性,即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证”。民族凝聚力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文化范畴的一个命题,对民族史学中所蕴含的此方面内容作不断深入的发掘。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第一,民族史学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与进步的趋势,尤其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史学繁荣发展时期。第二,相关学科在理论、方法、成果上的交叉与融合。我们看到,民族史研究与中国史学史研究中有丰富的成果可供民族史学研究借鉴。同时,学科间融会中外、横向结合的趋势,必将推动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学研究,使其显示出更大的活力。第三,历史学同民族学的进一步合作,尤其是史学史研究同民族史研究的进一步合作,定会对21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逯耀东.魏晋史学及其他[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4]吴怀祺编,庞天佑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黄山书社,2003.

[5]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瞿林东.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上)[J].河北学刊,2008(3).

[8]瞿林东.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下)[J].河北学刊,2008(4).

作者简介:吴广伟(1983-),男,河北邢台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

院2007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9-12-15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王晓毅 1士族社会的发育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四世五公 荐举制度与官僚家族形成 征辟 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 辟:公府聘为专书 察举(自下而上):孝廉:郡级贡士 秀才 连带责任 官不用本地人,吏用本地人 黄范传 中国 领导上台要组建自己的班子 门生 故吏 田庄经济与乡里豪族 (凡事)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士族来源: 士林学门 乡里豪族 官场官族 余英时《东汉政权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3、庄园与士族的文化性格 庄园经济的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庄园的独立性与士族的自由精神 庄园经济的特征 在以庄园经济,,这个“平面” 仲长统-曹操 憧憬的庄园生活 使居右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后汉书·仲长统传》 庄园经济与士族双重性格 儒家思想:教人做奴隶的东西,培植奴性 说了不做,做了不说 4士族与汉末政治 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赵岐)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徐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 掩护党人 俭得亡命 《后汉书·党锢列传》 准备以暴力推翻汉王找台

水到渠不成 不推不倒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中者二爷 故圣人顺时移动,智者因二一发 《后汉书·皇甫嵩传》 《后汉书·郑泰传》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 二、汉末落 名教破产 《后汉书·陈蕃传》 良心不能培养,良心通过教育出来了,教育讲的太多使人变得虚伪。心硬的可以划得着火柴 1971年林彪—分水岭 中国走的慢一点等等你的灵魂 2道家复兴 老庄的贵生哲学 《逍遥》 《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 闻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 良少诞节 《后汉书·戴良传》 山阳—山东 薛勤葬妻 夫复 《风俗通义》 枪挑法制 故圣人能与时推移 崔寔《政论》 三、建安~魏初社会与思想的变化 1、建安名士及其思想 慷慨悲凉的建安时代 (公元196-220) 黄老道家 信仰胜利,虚无 铠甲生虮四 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南朝 北朝—鲜卑氏 第一代 领袖:曹操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首都博物馆参观感受

首都博物馆参观感受 今天气温很宜人,没有了周四的寒冷,我决定去参观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贵文化遗产于当代建筑成就于一体,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北京国宝荟萃,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宫廷古瓷,还可以欣赏名家翰墨;从温润玉器中体会古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新首都博物馆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另外地下一层还有潘玉良画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我逐一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我对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先参观了历史文化展览。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在橱窗中,货币、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专用物品都展示在观众眼中。清朝盛世时期的街市微缩景观图全部用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工程繁杂,陈列了皇帝身穿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与辛劳。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当考究,笔筒、带勾、凤钗、金簪、金錾花饰件、纹镯等全部是纯金做的,显示了皇室生活的奢华,这些是当时的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四层是艺术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这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我对这种古董没有什么研究,只能停留在看的水平,看哪个好看就行,我拍了两张比较喜欢的,一个是松石粉彩多穆壶,还有镂空六方套瓶,这两种都应该算彩瓷,当然还有喜欢的,但手机屏幕小拍不下了,有些许遗憾。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一进入这个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仿搭的戏楼,里面在介绍京剧的角色、行当,我没有坐在那里看,继续参观,从左边看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的演出资料以及他演出时所穿着的戏服,做工精致,保存完好。右边是京剧的脸谱及角色,因为我对京剧不是特别懂所以就不多介绍了,说错了就是对国粹的亵渎了。 还是看看民俗文化展览吧,还是民俗最贴近百姓生活了,这一点无论何时都是让人怀念的。这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许多外国观众对这些老北京京腔京韵的文化也是感到惊奇不已的。当我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这里立刻感觉到了做个北京人的自豪与骄傲。老北京的结婚习俗、过年习俗、包括生子的习俗让我们这些生长在80后的人感到新鲜。结婚在老北京是件很繁复的程序迎亲仪仗队、抬婚轿、抬聘礼、洞房花烛等一系列的程序,虽然繁复但热闹非凡,新娘要穿凤冠霞披,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完成了。 这次参观令我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精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初三五班 王廉钧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亡于公元265年。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globalization, China and America,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also have strengthened the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m. However,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ten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refore, 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then compare some parts of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last it shows that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America will not only help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 but also help to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Key Words: China and America, family education, political system,tourist ideology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2~225年曹丕攻吴。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38年魏平辽东。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魏政权动摇。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 公元249~258年姜维连年对魏用。 公元251年司马师专魏。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刘禅降魏,蜀亡。 公元264年吴国孙皓即位。 公元264年钟会、邓艾内讧。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废魏帝,魏亡。 公元275年司马炎诏令以官奴婢代。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晋颁行户调式制度。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公元290年司马炎卒,司马衷继帝。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晋后专权,八王之乱开始。 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301年晋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氐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李雄称王,刘渊起兵。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 公元312年石勒据襄国称霸。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 公元327年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建后赵。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 公元339年慕容皝建前燕

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 本书简介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 “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 “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的民族特点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虽然“文化”二字还没有连用在一起,但毋庸置疑这是中国人对“文化”一词探究的起点。中国文化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也吸纳了外来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逐渐从诞生到发展到繁荣,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中国文化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特点。 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并没有产生过断档,也没有发生过跳跃。中国文化既具有统一性,也带有多样性;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还存在着巨大的包容力。正是这些看似冲突,实际却相辅相成的特点,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不像西方文化依附于神学。中国的宗教并没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是宗法道德观念。我国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身分,故而也就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注重血缘亲疏而忽略信仰,注重构建和谐的人伦道德社会而比较略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也就导致了我国的以伦理代替宗教,以人治代替法制。 宗法制度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家长制度。商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趋于严密;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周

天子地位动摇,宗法制度也开始摇摇欲坠。而此时产生的儒家学说,继承并发扬了周的文化,并形成了“仁”的思想。所谓“仁”,就是对人的平等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据此出发而提出的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成为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则成为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个性格与分别。这和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对的封闭,同外域交流相对比较少,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都注重于内在的发展,而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的向外扩张的积极动力,从而也就使我国在历史的大多数时期内处于相对统一的文化状态之中。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也自然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区的各民族的人相互往来,使他们的文化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我国多元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一直讲求“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种思想的包容性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的思想渗透于文化的每个角落,正是受其影响,我国古代的人信奉“中庸之道”缺乏打破陈规、创新的意识,但也正是由于此,我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强,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之时,文化却仍然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富于乐土安天的情趣,文化的哲学追求是稳定和美感,崇尚一种不计较的生活态度。而西方文化更推崇冒险

2020北京历史博物馆观后感3篇

走进历史博物馆,在领略优秀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激荡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回想。以下是北京历史博物馆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虽然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却挡不住人们参观博物馆的脚步。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就冒着20**年北京的第一场雪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传奇。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博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国博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迹,展示着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同时,这里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你是不是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呢?我希望大家都来参观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感受一下中国历史文化的传奇。 这次参观,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切身体会到先辈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可贵精神将永存人们心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通过参观,我感慨万千,感慨国家从贫穷落后一步一步走上复兴之路的艰辛。 观看了展现中国从改革开放时期一穷二白的面貌到现在繁荣昌盛的历程,让我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只前的精神,让我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使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一百多年前,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到内部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饱经沧桑的历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沉重。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勇敢无畏地应对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认真而踏实地走着,慢慢实现着复兴之路。 《古代中国》的展览陈列方式没有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的历史阶段划分方式,而是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展览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共有展品25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 0余件,一级文物就占500余件,包括仰韶文化鹰形陶鼎、红山文化玉龙、商周四羊青铜方尊、秦兵马俑、唐三彩陶釉马、明万历太后凤冠等,较全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瓷器展、青铜器展和佛造像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中华民族之法海真源 四年之前,有幸读到李敖大师的《北京法源寺》,此书不足20万字,竟然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来回读了两次,这却不是此书艰深晦涩,不过此书却是一本值得思考的书,阅读起来要多花点时间和功夫的;现在重读感慨良多。 故事简介 《北京法源寺》阐述的故事是以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近代康梁的“维新变法”为背景展开描写的小说。故事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在历史课上我们已经见识过的了,本书真正精彩之处却是书中各主要人物之间大段大段的对话,康(康有为)佘(佘和尚)之间的,梁(梁启超)谭(谭嗣同)之间的,谭(谭嗣同)王(大刀王五)之间的,书中所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人物之间的对话来阐明的。同时书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在他们的说话间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书涉及的内容异常丰富,借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说“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李大师本事狂妄之人,自卖自夸“内容丰富自是罕见”,读完此书觉得李大师言之成理,并没有丝毫的夸大成分。 书中人物 书中所描写的是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同时也是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人物为横剖。主要人物有三人,即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但书中的主角却为一人---谭嗣同。作者安排他们的出场的顺利就表明了谭嗣同是书中的真正主角。出场顺利先是康,然后是梁,最后是谭,谭嗣同的出场就注定了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为后面他献身于变法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感情强烈地把谭嗣同敢于献身,敢于流血、有宏大气魄又有深刻思想的的革命先烈英雄任务树以伟大的形象。 精彩之处 前面提到书中的精彩之处在于各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在对话之中引用了中国大量的典故,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宋元明。 关于善 康佘之间的论“善”,佘和尚认为“判定善的真伪,要从他做出了的看。做出来的善,我们就与人为善,认为那就是善;如果他没做,只是他想去行善。说去行善,就都不算。”而康有为则认为“善发自一个人的心迹,存心善,才算善,存心恶,便算恶。”我觉得这些争论多有唯心唯物的色彩,虽然至今文能明了分辨,但是还是获益匪浅的。 关于忠义、生死 这里我觉得生死的抉择和忠义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一并举说。生与死,是人生这段旅途的两个端点。一个人没有权利选择生,但有权利选择死。所以,由古至今,“死”一直是人们既避讳又不得不提起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因人而异,大致上可以分为这几种:极度贪恋生命,恐惧死亡,于是当面对生死选择时常常不惜自己的尊严原则而去保全那同时也在黯淡下去的生命;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放弃了生命的权力,以死亡来逃避现实;而还有一种人,面对生死,可以超脱世俗,从容选择,留给后人的,是感动,敬佩和深思。虽然在小

悠久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民族风情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滴水六﹒二一布依歌节溯源 滴水村奇山秀水,生态良好,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蕴酿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滴水社区前称滴水村,由董谷一名演化而来。董谷与滴水,均由社区境内的滴水岩子而得名。兴义历史上有名的“狮子山瀑布”,就是现在的滴水岩子。清朝咸丰《兴义府志》,民国《兴义县志》关于《狮子山瀑布》一节记载:“花水河(即今天的弯塘河)从县城东北狮子山麓流下,深十数丈,形成飞瀑,董董之声响若雷鸣,数里可闻,其下田坝深壑如谷,有寨名‘董谷’。飞瀑流处如雨如雾,岩上芭蕉常在细雨滋润之中,其景其声,构成‘雨洒芭蕉’奇景”。与城中大佛洞山“犀牛望月”,小岛公园“跋浪亭”齐名,并称清朝与民国时期的兴义八景。 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黄草坝设兴义县,全县有村级屯寨433个,董谷名列其中。董谷一名,历经明朝、清朝、民国,直到建国后,一直沿用600多年。1958年实行公社化,董谷高级农业社改称大队,工作队以滴水岩子最近为由,改称滴水大队。滴水一名出现后 沿用至今。 董谷是兴义明清时期布依族土司黄平营下属十三马目之一的“内直马”,也是土司府的第二府衙。标志着布依族土司权势地位的马目府,花园、接官厅、寨门、太阳庙、龙王庙、牛王庙已不复存在。但记载着布依族黄姓迁徙史的祖坟碑、马目墓,保护寨子安全的营盘山,祭祀祖先、办学育人、村组办公的黄家祠堂,屯集兵马抗击吴三桂保护黄草坝城的老营盘山,这些历史时代的建筑物仍会诉说滴水六百年来的兴衰曲折与顽强。 滴水最早居民,系明朝初年由湖广江西调北征南将士落业于此的后裔。其中布依黄姓,由原籍迁徙一步到位落业于此,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至今已有628年。查郎贺岑韦等姓布依族,辗转迁徙,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定居于此,也有300多年。民国以来,汉苗等族迁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到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有两个以上民族,成了真正的民族大家庭。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绍展区的分布。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 首先我来到的是“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踏着清缓流转的音乐,走进了明清绘画作品展,这里陈列的是明清绘画作品。昏黄的灯光下,一幅幅巨大的山水泼墨画,或挂立,或横铺,笔墨工细,设色淡雅,诗画相融。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肆意挥洒出意境深邃,飘逸,清幽,惟美的世外桃源。而这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足以展示古代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独特魅力。对于绘画作品我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挥洒出的那种意境深邃、飘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

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往上走,我来到了三层的“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中国书法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可谓中华文化艺术之“大雅”与“大美”。“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有如无声的诗,无音的歌,一寸毫錐,挥洒气韵风骨,爱恨离愁,书写着人们最本质的精神世界。有“集书之大成者”美誉的著名书画家文徽明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适笔遒劲流畅,法度严谨,笔峰挺秀,自成一体。令人拍案称奇。“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以收藏或流传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的名家墨书精品为主线,展示北京书法艺术的特色。 第四层是“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有各种兵器,如直内短胡——穿戈,柱脊短剑,长铤箭镞,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争战不休的社会状况。也陈列着许多生活用具,如饮酒纹鼎,礼仪上用于客人洗手的双耳蝉联纹盘和装饰的鸠权杖首饰。这些埋藏了千年而又重见光明的器物,尽管有些是锈迹斑斑,但以其丰富的器类,高超的工艺技术,超凡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鲜明的特点早已闻名于世。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青铜器体现了古人模仿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形态的珍贵材料。

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学校景观雕塑《景苏》三年前已设计完成。为迎接市上十佳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评估,工程紧锣密鼓地实施。但到最后阶段,以书简为背景的内容却是空白。于是,我受托设计,由于时间急迫,方案几经改换,最终决定使用2010年10月《中华遗产》杂志社评出的“最中国汉字——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但是,网上提取的信息几乎完全错误,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刻上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耗时8个小时,想尽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几乎在网上辗转全国,终于在下午5点收到杂志社传来的邮件……今天,雕塑已完成,成为唯一由《中华遗产》杂志社授权的作品,备受师生喜爱。由于各位专家对所选字的解读详略不一,博主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补充或改编。分五个部分与大家分享这一中华文化。感谢《中华遗产》杂志社的大力支持。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