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程练习答案.pdf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程练习答案.pdf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程练习答案.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单选题)下列各项权利和自由中,()是我国宪法没有规定的。

? A.言论自由

? B.公民的人格尊严

? C.宗教信仰自由

? D.迁徙自由

正确答案:D

2、(单选题)在我国《宪法》的规定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公民的诉愿权内容?()

? A.批评权

? B.批捕权

? C.建议权

? D.检举权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B.公民在年老、疾病或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C.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D.休息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 B.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受教育权利

? C.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 D.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正确答案:B

5、(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

? B.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

? C.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

? D.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正确答案:B

6、(单选题)任何公民,非经()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决定,并由()执行,不受逮捕。

? A.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 C.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 D.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C

7、(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不能被剥夺

? B.我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 C.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遭受抢劫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D.我国宪法没有明确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

正确答案:B

8、(单选题)根据现行《宪法》规定,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正在服刑期间()。

? A.没有选举权

? B.停止行使选举权

? C.准予行使选举权

? D.经有关机关批准可以行使选举权

正确答案:C

9、(单选题)公民应履行的最根本的法律义务是()。

? A.依法纳税

? B.劳动的义务

? C.受教育的义务

? D.遵守宪法和法律

正确答案:D

10、(单选题)关于宪法,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

? B.宪法的根基在于宪法监督

? C.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

? D.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正确答案:B

1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有()。

? A.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 B.保卫国家、抵抗侵略

? C.依照法律纳税

? D.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正确答案:ABCD

12、(多选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有()。

? A.决定权

? B.立法权

? C.监督权

? D.任免权

正确答案:ABCD

13、(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行使国家立法权

? B.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 C.自治区的人大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正确答案:ABC

14、(多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选出的代表组成。

? A.省、自治区、直辖市

? B.军队

? C.特别行政区

? D.工人

正确答案:ABC

15、(多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是可以提出宪法修改有效议案的主体。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正确答案:CD

16、(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 A.国家的利益

? B.社会的利益

? C.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 D.集体的利益

正确答案:ABCD

17、(多选题)我国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A.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 B.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 C.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D.拥护国家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正确答案:ABCD

18、(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列哪几项是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 A.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 B.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 C.平等原则

? D.无记名投票原则

正确答案:ABCD

19、(多选题)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B.国家可以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无偿征收或征用

? C.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包括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正确答案:ACD

20、(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 A.邓某,被逮捕

? B.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

? C.张某,服刑期间

? D.刘某,刚满16周岁

1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有()。

? A.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 B.保卫国家、抵抗侵略

? C.依照法律纳税

? D.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正确答案:ABCD

12、(多选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有()。

? A.决定权

? B.立法权

? C.监督权

? D.任免权

正确答案:ABCD

13、(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行使国家立法权

? B.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 C.自治区的人大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正确答案:ABC

14、(多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选出的代表组成。

? A.省、自治区、直辖市

? B.军队

? C.特别行政区

? D.工人

正确答案:ABC

15、(多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是可以提出宪法修改有效议案的主体。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正确答案:CD

16、(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 A.国家的利益

? B.社会的利益

? C.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 D.集体的利益

正确答案:ABCD

17、(多选题)我国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A.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 B.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 C.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D.拥护国家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正确答案:ABCD

18、(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列哪几项是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 A.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 B.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 C.平等原则

? D.无记名投票原则

正确答案:ABCD

19、(多选题)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B.国家可以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无偿征收或征用

? C.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包括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正确答案:ACD

20、(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 A.邓某,被逮捕

? B.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

? C.张某,服刑期间

? D.刘某,刚满16周岁

正确答案:BD

21、(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22、(判断题)国家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23、(判断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我国宪法的核心内容。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24、(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25、(判断题)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26、(判断题)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不可被剥夺。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错

27、(判断题)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错

28、(判断题)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29、(判断题)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30、(判断题)公民享有的结社自由,但结社必须经过申请登记才能合法。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对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习摘要 六年级数学组揭新生 作者: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小学馆)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改革的浪潮是与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国境、正在进行中的宁静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在学习方式上的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研究、反思、表达、的学习。 ○在教学的方式上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座的课堂,以学科为中心,让儿童习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技能然后借助考试来加以评价的教学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展开合作学习,教师以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

者的姿态展开活动。在这些教室了,教科书是配角,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是知识不断变动、更新、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化、探究性学习符合这种社会变迁的需要。 ○所谓学习是:①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②: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③: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 ○“串联”是教学的核心。要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的儿童串联起来,把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 ○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般的声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 ○观摩过众多的课堂,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伟的课堂并不多见。 ○“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两个课题为中心来展开;一是“从勉强到学习的转型”;另一个课题是教室中“倾听关系”的形成。 ○在课堂里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的责任,不是班级和科任老师能够独立承相的,而是课堂里的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年级的教

佐藤学 教育之眼

佐藤学: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2016-11-03 陈静静教师博览 微信公众号:佐藤学学习共同体 ★☆★ 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 飞鸟高翔天空,一目千里,所以在自然界中,视野最为开阔的莫过于它们。它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没有限定。但是由于视角多是俯瞰、虽然开阔,却并不集中,而且因为它们高悬在空中,所有的事物在它们眼中都是渺小而不甚清晰的。 记得刚刚开始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我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类型的理论,比如: “教育与经济谁先行” “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作为一个还没有入门的研究者,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样的问题体现了思想的深度,这种宏大的哲学命题确实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即使有答案也是强加于人的,而且即使我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我在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教育专业人士却在教育的门外打转,隔着厚厚的围墙,在研究一些不着边际的宏观命题。我一直在追寻: 我到底应该研究些什么,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 一位年近花甲良师益友,致力于教育研究和教学30余年,她不无感慨地说: “兢兢业业写了那么多的东西,现在看来又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呢?这种纯理论的研究最后只会让人走向困惑和虚无,如同一个人在与空气跳舞。” 我相信很多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 以往我们的教育研究过多地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到实践,其结果是一方面教育研究者批评实践现场的封闭落后,而教育实践者也因理论并不能体现和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对理论丧失信心。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就算在今天这样的倾向性也非常明显。 教育研究常常以其所建构或创造的理论为起点,采用舍恩所谓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一书,在书中教师篇开始的第一个章节里,对教师这一大家熟悉不过的概念,或者说身份,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析深刻而实际,显示出他对现实情况的深入思考。他提出教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人们对这个概念赋予很多复杂的感情,比如:敬重与轻蔑、憧憬与反抗、共鸣与反感、期待与绝望,等等;人们对教师的这些复杂的情感几乎都是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和经历着的。书中指出,这些复杂的感情的来源是因为教师身份的二重性而导致的。佐藤学提出了教师是处于多种二元关系中的中介,教师是儿童与成人、母性与父性、外行与专家、大众与文人、学习者与教育者、实践家与理论家、艺术家与科学家、百姓与官僚、从属者与掌权者、凡人与圣人等等二元关系的中介,教师这一角色,无论怎样做出明确的界定,事实上只是一个中间人。 作为中间人的教师的这种中介角色,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寄予了多种自相矛盾的期望,加上人们对于学校的作用,乃至教育的意义的混乱和扭曲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于教师的复杂情绪,从而引发了诸多错综复杂的讨论。而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心的教师本身,无疑对此有深刻的切身的体会。教师也是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绝望。 教师往往被寄予了高过其能力的期望,家长期望教师给与孩子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而家长自己往往忽视了自身应尽的责任,把自己的那份担子强加了教师的肩上而不自觉;校长期望教师给与学生全面的指导,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在校期间不出安全事故,在校外活动时能够竞赛得奖,表演出彩,为

校争光,并且还要不影响升学率。甚至校长对于教师还有更多的期望,希望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而且是优秀班主任,还要专业发展,做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并且挥舞着教师的职称评定这个大棒来指引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佐藤学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教师角色的尴尬折射了社会对于教育和学校的复杂情绪。佐藤学是基于日本的国情而加以分析的,我国的情况与日本有相似之处,社会对于教师的混乱认识,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得到了增强。学校的危机一旦扩大和深化,人们将以更平实的理由说明这种困惑学校的荒废、儿童的颓丧,难道不是由于应试和管理带来的非人性化的教师的责任么,难道教师不是仗着权威和权力,借读书、读书来压制、窒息儿童么,教师应当以心灵教育为中心,在同儿童的亲密关系之中进行人性的教育。这些话语,赢得大众的喝彩,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大张旗鼓地渲染。大众消费的教师形象就像青春剧和校园剧中登场的热情洋溢的教师形象,然而,现实的教师即便扮演了这种陈腐不堪的角色;即便得到了儿童一时的支撑,但很快会洞察其浅薄的原型,被打入冷宫,也会受到同事乃至大众的轻蔑。不能同儿童一体化的教师将会被敬而远之;而同儿童一体化的教师也将得不到信用。 为了分数的教育和为了儿童的教育之间的口水仗打了不是一天的了。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又能考上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每个教师都期望自己的学生在学校自由开心地成长,同时又能考出让同事羡慕的成绩。在大家都明白儿童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愈来愈深刻明显的现实: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自然有它实际的道理,甚至是有超出人类理性思考和安排的理由。这些对于教师的描述,引起我这个为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普通教师的共鸣:教育界上层、媒体、公众、家长对于教育的强大功能的高度期盼,一方面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兴趣教育;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从不间断的时不时的统考、调研;还有自上而下的教育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合(1)

佐藤学:教师是“工匠性”与“专家性”结 合 佐藤学 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匠人”的教师 “匠人”的内涵 课堂上,成熟型教师们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研中,有关教学技术, (apprenticeship)教师的资质、能力与态度等话题始终是讨论的中心。青年教师通过“学徒制” 的“模仿”与“体验式训练”展开教育实习。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教师作“匠人”的一面,但以上种种不正是教师们想要极力摆脱的“教书匠”形象吗? 当然不!为了正确理解“匠人气质”,我们首先来挖掘一下“匠人”一词的内涵。 本书中的“匠人”即日语中的“職人”,意味着“高超的技艺”,是“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从文字的构成来看,“職”字由“耳”、“音”和“绳索”三部分构成,即匠人工作的中心就是“倾听”,倾听客人的需求,还要依靠倾听材料的声音进行创作。汉字学家白川静进一步指出,“職”是“耳”字边上搭配“咒语”构成的,如果将“耳”换为“言”,就变成了“識”(识)。可以说,“職”就是倾听神的声音获得开悟(知识),并凭借神的技能进行工作。 因此,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与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倾听”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能力。 可见,“匠人”与“教书匠”是截然不同的。“教书匠”往往是因循守旧、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听不到来自儿童、教材和自身的声音,他们的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相反,作为“匠人”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随时准备着倾听,并努力提升自我。 “匠人气质”的养成 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匠人气质”。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他指出,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独树一帜、创造教学。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读佐藤学之感悟

读读佐藤学 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指出,“教育研究者一般对于教师们的复杂工作的理解、对于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的理解,是相当浅薄的”,尤其是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是软弱无力的”。他是这样勾画那些自以为是的“研究者”的,“愈是对教师指手画脚的研究者,教师的工作愈是被简单化的理解,支撑其指导与建议之根据的自己的研究愈是薄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研究者对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与困难性的无知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理论的馄钝性,却恰恰愈是容易做出傲慢的建议与指导”。这不得不由我想起那些到处忽悠,到处给一线教师打棍子的“课改人”的嘴脸来。 在谈及当代教育的三种“改革构想类型”:国家主义的学校改革论、产业主义的改革论、进步主义的改革论时,他指出,以贝内特为代表的国家主义的学校改革的“学校的规范性与正统性是以国家观念的形成为核心的‘共同教养’与‘共同道德’的教育中所主张的”,他认为这种“主张是偏执的”,这样的“学校理想由于其极端保守主义的性质,可以说清晰地表明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特色”。他指出,“20世纪改革的主导权,受产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控制”,“在现代,得到‘有效学校’(effecctive school)运动的继承,其特征是把工业的产业与管理的远离引进学校的组织与运作,借以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与‘效益’,这是一种工厂模式、企业模式的学校改革论”。呵呵,原来“高校课堂”的理论依据在这里!遗憾的是“高校课堂学”的发明者居然没有看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模式构成了学校的基本框架,深深滴扎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这种组织形态要求提高这种作业(学习)效率的技术(教学技术与学科)以及熟练的技术人员(教师);要求评价、控制这种技术过程的行政体制”。在这样的改革中“是把教育比作为生产工程”,“在这里,儿童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成人’,是‘成品’,教师是‘作业员’。校长是‘厂长’,教委主任是‘公司董事长’”。“合理地、有效地组织‘原料’到‘成品’(理想的成人)的过程,是作为‘教育工程师’的教师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在学校行政追求‘效率化’的场合,一旦达成了具体步骤的民主化与制度的合理化,学校制度便摇身一变成为‘最优的一种制度’,(one best system),其结果是,每一个局部的改良与民主化加剧了整个教育行政的官僚化”。事实正是这样:当下那些打着“高效课堂”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 作者:陈静静 佐藤学简介 佐藤学,1951年生,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三十年如一日,每周至少两天深入学校,扎根中小学实地观察,是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个人著作 《美国课程改造史研究--单元学习的创造》(1990) 《学习,其死亡与再生》(1995) 《教育方法学》(1996) 《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 《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1997)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1999) 《教育方法》(1999) 《教育时评(1997-1999)》(1999) 《教育改革设计》(1999)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2000) 《“学习”再考》(2001) 作者简介 陈静静,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期间赴东京大学佐藤学研究室访学,跟随佐藤学教授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归国后,与上海的研究同伴致力于构建本土化的“学习共同体”。 目录 序: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创造(钟启泉) 第一章佐藤学的研究视野 第二章保障儿童的学习权 第三章协作共赢的课堂 第四章我们的“学习共同体”实践 第五章教育研究者眼中的精彩课堂轶事 第六章追求卓越的教师们 第七章教师的研究日记 后记 内容简介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研究者要浸润学校,走近学生、老师。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是一位“行动的教育专家”,躬行“学习共同体”

课程与教师发言稿

《课程与教师》读书交流材料 张强 《课程与教师》是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两部论著的合编。作者从质性研究的视角,提供了重建“课程”与“教师”概念的思路,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同时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特征做了深刻阐述,可能是由于本书翻译的缘由,或是受我阅读能力的限制,我觉得有很多名词不太了解,很多观点比较新,我没怎么接触过,不是太能理解其深刻含义,在这我就截取作者的一些我所能理解的论点,谈谈我的想法。 P78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追究这种学习生活是否具有文化、社会价值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关联。 我不得不承认长久以来我们当老师的一直在研究教学,研究教什么,如何教,并没有真正追究过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社会价值,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老师和学者对教学所站角度不同造成的,但这也促使我反思为何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写入教学目标,这可能就是促使我们别为了教而教,更多地得思考一下教学背后带给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才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的东西。情感渗透应如春风化雨版丝丝入扣,并不一定得溢于言表,那么我觉得数学课的情感目标达成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2、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升华学习数学的情感;4、巧置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情感内涵。举个例子,我们数学教师常会在结束时送数学名言,讲一些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这样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相关传统数学知识,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安排社会调查等,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这些做法都在优化和梳理认知结构的同时,在思维的拓展性、开放性以及浓浓的人文情怀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P80教师集体也必须从单纯的管理组织转型为相互学习的共同体。作为专业集团的互动成长的“同事关系”的形成,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可或缺的课题。 P145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推进个人的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性知识的形成。……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这种共同体的一员。 P265同年级的同事、同学科的同事的见识以及整个学校的专业文化的成熟度,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学校有个省级课题叫《构建普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里对普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解释为:普高教师根据其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求为价值取向,在共同的研究和学习中创新合作方式,研究教育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实现专业成长,具有鲜明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团结、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际关系。应当说,教师相互学习的共同体的建设,是我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很好体现,比如:我们研修班老师读书研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经验的老师通过读书交流,各自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本身就能增长见识,提升品质。但是我觉得要想建设好这个教师共同体还必须做到第一: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培养职业归属感:实现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与展示,使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其实我们学校一直在做方面的工作,指导教师制定三年职业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促进规划的落实,以学校的发展,集体的进步带动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二:建立“关怀关系”,培育信任感。信任感,是团队学习中成员敢于自由表达建设性意见和进行反馈评价的前提,是成员之间能畅所欲言的保障。第三:构建合作学习机制,形成互惠感。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教师合作学习的工作机制,追求学习共同体成员彼此相互受益,价值观念得到强化和共享的目的,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教师对学习共同体产生认同感。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关于课程的定义存在不一的说法,斯宾塞的“课程即跑道”、夸美纽斯“课程 即教材”、杜威“课程即活动”、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对课程的描述和界定不尽相同,纵观上述关于课程的界定,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日本佐藤学《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出了重建课程、教师的概念,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是课程的核心,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 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后“茶馆式”教学都是基于对课程、课堂、教师三者关系的新的定位与思考,我认为这三者之中教师是关键,顺应课堂的变革之势,转型之需,应当对教师概念有新的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的基本职业取向,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必然需求是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追踪姜堰小学课堂教学的轨迹:以语文为代表的“厚重通灵”之课堂建构、全学科覆盖的“举一反三”教 学模式的实践、“以…能?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的转型提升了姜堰教育的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转型的必然,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应当是课堂转型的应然。 一是教师应当是课程创生者。从课程实施看,“忠实取向”已经被“相互适应 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取代。“课程是教师的产品”,应当是上述三种教学变革的共同支撑,新的课程观诠释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因此,课程理当是教师的产品,教师自然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所起的作用便是很明显的,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教师应当善于打破教材固有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提升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吻合度,能够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核心的知识,去除教材的冰冷,以生活化、童趣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科知识的火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二是教师应当是课堂原创者。传统课堂教学的景观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学 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鱼牛的故事”在我们的课堂重复上演。教师更多的还是

佐藤学

佐藤学,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教授。1951年生,教育学博士。 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三十年如一日,每周至少两天深入学校,扎根中小学实地观察,是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个人著作 《美国课程改造史研究--单元学习的创造》(1990) 《学习,其死亡与再生》(1995) 《教育方法学》(1996) 《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 《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1997)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1999) 《教育方法》(1999) 《教育时评(1997-1999)》(1999) 《教育改革设计》(1999)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2000) 《“学习”再考》(2001) 其中,《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与《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的主要内容已结集成中译本《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2003),《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中译本《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长春出版社,2003》出版。 《课程与教师》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积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主张:将“传递中心课程”转变为“对话中心课程”;将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将学校由“教育工厂”转变为“学习共同体”。 课程的重新释义 “课程重新界定为‘学习经验之履历’的课题。提到“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课程表,认为所谓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学科计划。对课程的这种理解源于宗教革命后的16世纪,反抗国王与教会权力控制的大学,把强制推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学程讽刺性地称之为“课程”,从此,课程沿袭了“学科课程与组织”这一含义。既然课程不是国家规定的学科计划,那么如何来理解它的新定义呢?首先,课程是“学习经验之履历”,履历即指从前到现在的生活经历,所以必定不是单面的,而是儿童经验之总体,包括政治的价值、伦理的价值、艺术的价值、产业的价值。其次,课程既然是一个旅程,那么它必然是一个凝聚师生创造性智慧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想象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日本佐藤学教授讲座心得

21世纪的学校改革与课堂创造——构建学习共同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讲座心得年满六旬的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做客我校杏坛大讲堂,给我校老师和学子们带来一场精彩而丰富的学术讲座,让大家匪浅。佐藤学教授致力于中小学学校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十余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其提倡的构建学习共同体理念在日本一千多所学校进行着试验和改革,并已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首先他阐述了21世纪进行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要能够应对以下的来自社会的时代特点: 第一,知识型的社会。21世纪社会已由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过渡,进入到了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能够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第二,第二,多文化共生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文化的共生机制,教育要能够满足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学生的受教育要 求。 第三,第三,孕育着贫富差别危机的社会。贫富差别的危机必然要求教育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使那些经济 水平各异的小孩接受平等的教育。 第四,第四,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建设。市民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在民主主义、公共道德、因材施教等重大课题上做出更多的攻关和发展, 已解决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 佐藤教授通过对全球上百个国家的走访与调查,他发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教育领域正在酝酿并进行着,世界各国的学校都在进行着与传统教学不相一致的变革和变化。他对此进行了长期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一个新的改革理念:那就是构建“学习共同体”。他说他所想要建立的学习共同体秉承以下的宗旨和追求: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育中来,接受平等的教育;不让任何一个教师掉队,让每一个教师在学校中与其他教师共同学习,取得不断成长。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主张进行小组协作,如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互惠式的协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 李延安 第一编:学习理论的探究 一、绪论:追寻学习的快乐 1、所谓“学习”就是自我的内心世界之“旅”,是自身智慧的“上下求索”,是同自身内心世界的对话。(P8) 2、“对话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记录的25篇以及苏格拉底的对话篇。感悟:《论语》里也随处可见。 二、正文部分 1、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感悟:学习是重建还是建构?何来重建? 2、学习的第一种对话实践,是同客体的对话。学习的第二种对话实践,是跟自己的对话。学习的第三种对话实践,是在同他人的沟通这种对话的社会过程中实现的。 3、学习的实践是“创造世界”(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探索性”(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和“结交伙伴”(社会性、政治性实践)相互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 感悟:学习的概念是否有扩大化的嫌疑呢?学校大于生活吗? 4、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的“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一切都是以“效率性”原理为基础得以制度化的。 5、泰罗制把工人劳动的质性时间置换为均质的作业时间的量化单位,来实现大生产系统的,同样,在以效率性为原理组织的学校里,是把学习这一质性经验置换成均质的作业时间的量化单位,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 感悟:效率、有效、高效 6、课堂语言的独白性质,也起因于课堂教学运用了谓之“教室语言”的定型语言。 7、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三要素组成的自我完结的人为单位的连续,支配了课堂。一般对话性会话中体现的两项式、即兴式的性质被剥夺了。 8、课堂的知识,既不是“我”的知识,也不是在“我”和“你”的关系之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知识。也不是从“我”出发、引导“我们”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丧失了归属的个人的“谁”(非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知识,谈论这种知识的语言是“那些人”(第三人称复数)的语言,只能向“那些人”独白。 感悟:知识在未被个体接纳前不就是那样放在那里吗?其归属性是指什么呢?9、儿童的“模仿”是建构新意义的活动,是作为原创性活动展开的。 感悟:儿童的模仿是否在积累基本的建筑材料?如同搭积木?从模仿到创造有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激发的?是否必须得模仿的很熟练后才会产生创造?模仿已经熟练掌握后引发出大脑的思考、发现现有的不足,进而改善、突破、创造?(外力作用、内因激发?) 10、在同客体对话、同自己对话、同伙伴对话的学习的对话性结构中,以及在追求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形成的实践中,教师应当起什么作用呢?11、组织和促进文化性、社会性、伦理性实践的学习,要求教师展开比之以往的“教学”概念更广的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在课堂里,把课堂环境设计成活动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在改革中,传统文化与新课程理念产生了冲撞。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应该积极参与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推动课程理论的本土化进程。文章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文化本土化重建缺失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八年,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展开,引发了对教育者的一系列追问与感悟,教师文化的缺失问题尤其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基础 1.课程改革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课程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文化制约性特点,所以课程改革必然以社会文化变革为基础,多次课程改革无一例外,我国世纪之初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更是如此。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变化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它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不仅涉及课程本身,而且制约着教育参与者、社会群体对新课程的认可、理解、参与和推进。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主题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表现在:培养人的个性以及理解、合作与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培养全球意识,协调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旨趣;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培育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增加社会的文化含量,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诉求。由此可见,这次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在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大变更,新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将冲击以往的文化传统。 2.支撑课程改革的理论是以相应的文化为基础的。本次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以国外生发的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展开的。这三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国家,当时的西方国家工业及经济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于是相应地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群体文化。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为例,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是一种崇尚多元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 XX省XX高级中学 XXX 一、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 (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P11 1.柏拉图的《美诺篇》用对话的方式记述了苏格拉底对于“知”“学”“教”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索,而在《理想国》中也可以发现关于阿卡德米学院的教学内容(博雅教育的起源)及其教育自身的相关论述。 2.在古希腊的众多学者中,拥有独特教育观的苏格拉底对现今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提出“无知的知”,才用“诘问”式问答,致力于对“爱知(=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二)中世纪的教会和大学的教育P12 1.中世纪教授自由七科,是由三门修辞学(语法、修辞学、便论术)和四门数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所组成的教育内容。 2.12世纪,法国的圣维克多修道院中出现了作为“修行”的“读书”行为,并形成了以读教科书这一行为为对象的学习论。学习被认为是从“读书”到“冥想”的旅程。(三)宗教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P13 1.活字文化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通过母语统合原理君主制国家的重新组建,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机构的普及。 2.印刷术发明与普及后,儿童与大人被书写文化这一基准明确区分开来。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是通过活字印刷所引发的书写文化的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二、教育论的产生——夸美纽斯 三、适应自然教育学——裴斯泰洛齐 四、国民国家教育学——赫耳巴特别 五、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的共同体——杜威 杜威呼吁讲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哥白尼式旋转”,进行了将学校重建为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验。用工作台和合作学习桌取代以往教室中的讲台与固定的课桌,大力推进以观察、实验和实地调查为基础的知性、探究性学习。P24 六、效率主义教育学——博比特与查特斯 在博比特的理论中,学生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大人”是“成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