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要科技的进步发展,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获得更为有效的运用,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充分利用,在持续不断的信息更新过程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及其建议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建议

1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问题。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大多是借鉴国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国外的很多思路与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运用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只注重系统模块而不下功夫解决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与此类似的还有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很多地方只注重该系统的视觉演示效果,而忽视系统本身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备强大功能的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因为缺乏有效的维护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而变成了简单的汇报演示道具。②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网络。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环境监测部门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比如对于一个市级环境监测站来讲,应用系统就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上报系统等等。而各系统往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数据上的共享和交换。如果在建设这些系统之前,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只是基于某块业务自身的需求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那么就可能导致“信息孤岛”产生。首先,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能实时共享数据,数据需要人工的导出、导入或者另外做接口,不仅容易产生错误,而且增加了工作量。其次,同一数据往往保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导致数据的统一性较差。最后,很多分析决策工具不能应用或是应用的效果不理想[1]。

2 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 严格建设初期项目规划

为了解决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以上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在信息化实施之初,做好信息化规划。首先,对于较大的、需要分期建设的信息系统。考虑项目之间的衔接和连续性,以及多项目如何协调推进。在做中长期规划时,不能只考虑某些业务部门的问题,要从整个监测站出发通盘考虑,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整体项目目标;其次,要充分开展需求分析调研工作,明确哪些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各业务部门需要什么样的监测系统,管理部门需要什么系统来辅助工作等;最后,明确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业务系统之间应能实现数据共享,使用兼容性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分析系统方便调用各类数据。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发表时间:2018-12-02T12:24:57.0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陈顺平孙向东谢辉王亚东刘星 [导读] 摘要: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对环境监测进行工作技术的结合,明确环境监测的质量规范和效率水平,不断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发展状态的分析,对运营成本进行管控,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合理的控制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综合管控水平。 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137 摘要: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对环境监测进行工作技术的结合,明确环境监测的质量规范和效率水平,不断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发展状态的分析,对运营成本进行管控,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因素的发生和发展,合理的控制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综合管控水平。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 1信息化技术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项信息化技术,它在环境检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与整理等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检测对象周围区域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后,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登记审核,最终形成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进而移交给相关环境管理机构。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在线实时查询环境中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情况的统计数据,并将相关采集信息及时分享给相关的监测站以及科研机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人工检测的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监测点的在线实时监测及检测数据的精准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环境检测工作的发展进程。 1.2生物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实现生物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审核分析,明确远程办公标准原则。按照协助移动的方式,对监测现场进行数据判断分析,采用合理的现场采样方式,控制坐标采集情况。通过检测照片、视频的传输,对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判断,确定大概监测标准和方式。借助移动信息,提升生物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实现土壤、水源、微生物的准确监测,及时分析周围环境情况。 2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信息采集的处理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要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现在工业化造成了很多的污染物如废气废水和废料,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采集要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找到偷排的工厂对这些没有进行净化装置的工厂进行严厉的处罚。把全国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和土壤质量都进行统一的监测,这些信息要数字化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可以让各个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共享。获得地信息需要进行分析才能得到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环境监测部门使用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分析方式为辅助的分析方式。在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后,初步形成了一套有系统有效的分析模式。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是以时间为基础,将各个不同时段的的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利用回归统计的方法等专业统计方法来对环境的质量进行分析。 2.2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中,环境监测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因各自系统不同,信息转化存在困难,这严重的影响信息系统的配套处理,造成沟通障碍,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管理,导致整个工作的信息化沟通效果下降。 3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环境监测部门信息化从细节做起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时很多的信息都是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自主生成,这样就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同时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加强对对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工作。除了计算机的自主生成还有很多信息是通过监测人员的实地考察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庞大而又杂乱,要严格的进行处理分类再输入进入电脑,用大数据的新的技术来帮助统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的信息化要在这些细节上多注意。 3.2建立有效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对各类信息设备、技术操作方式进行统一培训,提升信息化技术操作的统一性,根据计算机网络、环境监测水平进行结合,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水平和质量管控标准,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之间的有效资源共享。 3.3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行业之间的竞争,说白了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也不例外。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对技术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应该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大量招收高端技术性人才。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发挥其应有的技术优势,来提升现有工作队伍技术水平;其次,还应该重视对现有工作队伍的培训教育。要结合现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实际情况,为本部门技术人员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保证本部门的技术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并了解环境监测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求;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应该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政策,通过对技术人员一系列业务水平进行科学考核评价,对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工作人员进行惩处,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4建设环境监测的网络规划方案 我国监测数据和网络覆盖上存在一定的盲点问题,区域划分标准不合理,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判断监测位置,明确实际经济、自然、社会发展的情况变化,分析采集数据的综合规模,盲点交叉问题,从而保证综合数据的有效互通,完善数据的管理建设体系水平。 3.5改变传统观念,切实抓好制度落实 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思想观念也应当随之不断进步。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接收新的技术理念和思想观念,学习成功的经验,将所见所学融入到实践当中,避免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例如使用在线监测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手工监测来监测污染源,虽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已经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使用信息系统平台对污染排放量进行检测,节约了人力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1 - 1 引言------------------------------------------------------------------------------------------------ - 1 - 1.1设计思想 -------------------------------------------------------------------------------------1- 1.2设计背景 -------------------------------------------------------------------------------------1- 1.3参考文献 -------------------------------------------------------------------------------------2- 2 系统概述 ----------------------------------------------------------------------------------------- - 2 - 2.1系统设计原则 -------------------------------------------------------------------------------2-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3- 2.3需求分析 -------------------------------------------------------------------------------------4- 3 系统总体设计----------------------------------------------------------------------------------- - 6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7 - 3.1.1 系统流程图 --------------------------------------------------------------------------------- - 7 - 3.1.2 技术要求 ----------------------------------------------------------------------------- - 9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0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0-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0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0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17-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17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17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18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18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18 - 3.3.6 其它功能 ---------------------------------------------------------------------------- - 19 - 3.4软件结构图 ----------------------------------------------------------------------------------- - 20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0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1 - 4 开发过程--------------------------------------------------------------------------------------- - 22 - 4.1系统开发环境----------------------------------------------------------------------------- -22- 4.2总体进度计划 ----------------------------------------------------------------------------- -22- 4.3经费预算 ----------------------------------------------------------------------------------- -23-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3 - 5.1 用户界面-------------------------------------------------------------------------------------- - 23 - 5.2 硬件接口-------------------------------------------------------------------------------------- - 24 - 5.3系统架构 ----------------------------------------------------------------------------------- -24- 5.3.1 B/S/D架构的优势 ---------------------------------------------------------------- - 25 -

浅谈完善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

浅谈完善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 发表时间:2016-08-16T16:38:37.170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2期作者:蔡极伦 [导读]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随着环境监测的工作不断的增加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 蔡极伦 陆丰市环境监测站广东陆丰 5165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恶化的环境倍受社会和民众的关注,环保领域中的环境监测信息在无形之中被推上社会信息化的平台,这将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便利,但进入初始阶段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例如: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充分使用的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进行工作的高效管理系统。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当前如何完善信息化的环境监测建设工程提出了建议,仅供行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引言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随着环境监测的工作不断的增加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停留在之前的监测思路和工作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所以,当前实现环境监测技术自动化与网络在线化的信息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只有做好监测工作的每个细节以及完全使用信息化来强化监测整体工作,才能达到监测资源共享的预期效果。 一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 1.1项目规划成为第一步骤。 在进行一个新项目工作的前提,拥有一个完善的规划方案,给工作人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不断的进行项目工作实施建设,最终完成建设的目标。下面以某城市为例子来分析说明以上的观点:在某城市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实施5年计划,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建设,3年内的建设分别为系统优化,系统使用,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完善以上3方面的系统建设后就不会再设定周期性工作。因环境监测工作会随着每个时间段进行变化,所以,相应的技术准备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周期性设置只适和用在几年内的一个工作范围。但关于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正常情况下,都是分周期性的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前期系统工作验收后的下步工作的继续开发,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主线要明确,资源需充分。 1.2.1明确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主要由监测管理和监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两部分的主要工作。监测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担任主体构架角色,监测业务则担任的是主体内容的角色,是环境监测行业生存的前提与基础。系统的监测产品主要是数据业务的系统信息处理,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数据的详细精确很重要。 1.2.2 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前需要充分准备所需的资源。主要是企业的前期资金投入和后期的投入,在建设初期,一定要明确一个团队进行跟进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所需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软硬件购置需根据项目需求来进行,避免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项目后期建设过程中,企业投入的资金是长期的,需持续的为系统软硬件进行维护。 1.3 在建设环境监测系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系统一定要与外围系统间进行交互。监测工作的根本性是为环境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特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环境监测从业人员应对自身的系统非常熟悉,比如系统特点,数据结构,来进行实现与外围系统的有效工作。 1.4 软件平台的建设,确定整体模式。 环境监测从业工作人员今在对系统软件进行选择时,需注意选取行业内信誉好的供应商,同时要谨记在进行不同业务系统的建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因此,软件的平台选择具备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性质。另外,在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备有二次开发能力的软件平台,保证所选的软件已开发较为成熟。 在进行子模式系统选择时,从业技术人员应根据自己需求的子系统的特性来进行选择,对一致性的追求是没要求的。但,其最终的目的是让整个信息系统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平台内可以进行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综合数据平台目的在于集成数据,而非应用集成,这一平台能够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加以关联,避免了数据割裂。 二环境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信息共享不充分,信息流动性范围小,严重出现孤立状况。第二方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导致定位技术只应用在展示的方面,未能使用在技术方面。第三方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论未充分发挥作用。第三方面:环境在线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系统的软件平台处理不了深度的数据,在线化监测理念未能实现。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建议 3.1 明确定位,按照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要使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定位,按照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从业人员必须要时刻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还需要关注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关注本部门同级别间的一个协调工作。在进行系统设计和方案规划的时期,整合分析业务,还要考虑目前的监测业务的需求点,以及未来将出现的新需求,从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国家的检测要求范围来对自身部门的运行工作进行规划,要做到深入的掌握本职工作的技术要点,还应对相关行业技术标准进行了解。 3.2 数据架构的完善,形成有序的数据流。 进行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时,工作部门首先要把历史环境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之前的工作经历进行整合,得出符合当前业务需求的数据规则与编码体系,并将这两者进一步明确与规范。 3.3严格遵守行业标准,规范系统建设。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将环境监测的行业标准与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作为工作方针,应从不同层次与角度进行处理问题。之所以要将原有的数据组成与数据库结构投入改造过程,是为了保证数据系统内部监测信息的特异性与准确性,从而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增长以及人们环保意思不断增强,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发展,而在此之中信息化建设是其当前重 要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的环境监测工作实践经验,首先对现阶段环 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问题进行分析,随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出一些完善的对策,以期为 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前言 正如上文所述,环境监测所具有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随着当前其工作内容、所采用先进 技术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环境监测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结合笔者实践 来看,受传统工作方式、新旧技术使用矛盾等诸多因素所影响,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 工作中普遍面临着一些问题,进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为此,要想保障环境监测信 息化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其现阶段所面临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探究出 一些完善的对策。 一、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所面临问题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所面临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根据笔者对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发现,“信息孤岛”现象是其当前所面临最为 普遍的问题之一。“信息孤岛”现象指的是,环境监测部门在建立信息化系统过程中由于缺乏 项目初期整体规划而导致所建立系统诸如办公自动化、污染源自动监测、财务管理以及信息 管理各业务模块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从而造成孤立化运作的情况。而结合实践来看,一旦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会对其工作带来以下三方面严重影响:第一, 由于信息系统中各业务模块之间无法进行数据共享,那么将会导致系统中诸多分析决策工具 无法使用或者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第二,受信息系统不同业务模块数据无法共享所影响,而 当某一部门开展一项工作需要到其他部门相关数据时只能采取人工导出拷贝方式,随后将该 数据导入本部门系统中方能使用。如此一来不但大大地增加工作量,同时更会影响工作效率 以及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第三,受环境监测单位各部门工作内容不同,进而使得同一数据 在存储中有着不同的格式,这就导致一致性较差。 2.没有充分利用环境监测数据 结合实践来看,环境监测数据没有被充分地利用也是现阶段其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主 要问题。许多单位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之时由于缺乏对所获取监测数据进一步开发利用 的认识,这不但导致他们往往只是把监测所获数据直接呈交给上级主管部门便了事,同时更 造成系统不具备数据深度处理功能。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其所编制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缺乏实 质性内容以及找不出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延期 受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涉及内容与技术众多等因素所影响,其开发难度往往较大,此外 加之环境监测部门在信息技术中缺乏相应专业人才,因而许多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大多都是通 过招投标的方式来委托一些专业企业予以开发。然而结合实践来看,受开发企业与环境监测 部门二者信息化建设要求理解不同、二者所处角度不同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往往会造成环境 监测信息化建设因内容范围不断调整或变更而出现延期的情况。

浅析环境监测工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浅析环境监测工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发表时间:2016-07-28T15:37:10.8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0期作者:章露露[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介绍目前地、市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构建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特点。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应用探讨一、信息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目前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站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其高效、准确、便捷的优点已充分显现出来。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形式。 (一)数据管理与存储对于各种监测数据(主要是最终数据),通过使用上级部门下发或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录入、修改、查询、打印、删除等管理操作和数据备份、恢复等存储操作,将分散、零乱的数据有机的组合存储起来,并使用软件自带的计算、统计和简单分析功能,完成对数据的初级处理。此类应用一改以往手工填制报表、人工汇总数据和查阅纸质表格的传统方式,提高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报表生成的质量和数据检索的效率。(二)数据共享为实现各科室的数据共享,许多监测站都建立了局域网,将各科室的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文件夹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使科室之间可以读取、写入和管理共享文件以及其中包含的数据。此类应用不但提高科室间的数据交流效率,还可以在站内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打印输出成本。(三)数据接收与发送将接收的下级监测部门的数据或本单位录入的数据,生成格式统一的文件,通过Internet、电话拨号或专用线路,向上级监测部门发送,使数据传输的费效比、时效性大大提高,现已逐渐成为监测部门上、下级间远程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此类应用可大大减轻上级部门重复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有效降低数据错误率,但因目前我省许多县级环保局存在监测机构不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因素,多数无法完成数据录入、发送工作,所以主要还是由市级监测部门来承担数据汇总和上传任务。 二、当前应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应用水平不高,是当前制约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涵盖的范围很广,专业性、技术性很强,而地、市级监测站往往缺乏专门的计算机人才,致使应用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各个部门常常只是一部分人会使用计算机,其主要用途也是文字处理、表格制作、上网查阅资料等一般性操作,计算机应用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这就需要领导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工作,鼓励全体人员除了掌握采样、分析等专业技能外,还应努力学习计算机操作、网络传输、数据库使用等知识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也为今后环境监测站开展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数据计算机处理率低,格式不一致,不利于综合分析处理目前,有些监测站各部门的数据还没有实现计算机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纸张数据传送方式,从而增加了数据录入工作量。即使有些部门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数据,但由于数据都存储在本科室的计算机上,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也不同,虽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共享数据,但数据交流却十分困难。例如,监测室将某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状况数据(温度、流量等)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放,而分析室将该断面污染因子的分析结果以DBF表的形式存放,当综合技术室要对该断面的污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计算时,虽可以从局域网上读取到上述两组数据,却无法直接使用,只能人工重新组织数据、录入到自己的文件中,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效率。对于这类问题,可由某个科室牵头,其它科室共同参与制定一套数据存储格式,统一规定数据文件的文件类型、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长度等,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统一的格式录入、存储数据,使用时,可通过软件的“导入/导出”功能或直接复制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流。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电子数据的利用率,提高了效率,但仍存在数据冗余度高(数据可能重复储存在多个科室的计算机内)和数据不一致(当A科室修改了某个项目的数值,B科室却未修改,从而出现两机项目名相同却数值不同的情况)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小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来管理各类数据。 三、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环境监测综合管理系统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环境监测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监测设备也逐步转向信息化和自动化,在普及计算机和具备局域网络的前提下,构建一套环境监测站综合管理系统对站内数据从收集、处理、分析到发布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结合地、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工作实际,谈谈该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主要特点。(一)系统结构系统可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服务器平台为Window 2000 Server+IIS5.0,这种方式既不需要安装客户端,也有利于服务器端维护,更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存放、降低数据冗余、避免不一致性。(二)系统组成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例行(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以及一些附加功能。(1)例行(常规)监测管理该子系统专门针对环境监测站常规监测业务,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管理环境监测站常规监测的整个流程,实现采样、监测、质控的一体化控制。(2)污染源数据监测管理该子系统针对企业委托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抽查等监测站工作,实现包括填写委托单、分配任务、监测方案、采样记录、分析样品、质量控制、计费、打印监测报告,以及工作量统计和状态查询在内的一整套工作流程的自动化。(3)监测数据WEB发布在监测站的Intranet/Internet上通过WEB服务器发布监测数据,在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上发布供环保系统内部人员查询的大气、降水、河流等例行(常规)监测项目各个测点的监测结果;在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上公开发布最新的空气质量日报,并提供对过去空气质量日报的查询,满足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上述发布内容均由系统自动提取数据发布。(4)监测数据地图查询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环境信息在地图上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实现环境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和地理信息分析等功能。地图包括:大气降尘、水质、城市道路噪声监测点位图;水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区域噪声网络分布图;污染源分布示意图等。(三)系统特点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要科技的进步发展,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获得更为有效的运用,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充分利用,在持续不断的信息更新过程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及其建议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建议 1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问题。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大多是借鉴国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国外的很多思路与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运用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只注重系统模块而不下功夫解决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与此类似的还有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很多地方只注重该系统的视觉演示效果,而忽视系统本身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备强大功能的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因为缺乏有效的维护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而变成了简单的汇报演示道具。②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网络。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环境监测部门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比如对于一个市级环境监测站来讲,应用系统就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上报系统等等。而各系统往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数据上的共享和交换。如果在建设这些系统之前,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只是基于某块业务自身的需求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那么就可能导致“信息孤岛”产生。首先,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能实时共享数据,数据需要人工的导出、导入或者另外做接口,不仅容易产生错误,而且增加了工作量。其次,同一数据往往保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导致数据的统一性较差。最后,很多分析决策工具不能应用或是应用的效果不理想[1]。 2 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 严格建设初期项目规划 为了解决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以上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在信息化实施之初,做好信息化规划。首先,对于较大的、需要分期建设的信息系统。考虑项目之间的衔接和连续性,以及多项目如何协调推进。在做中长期规划时,不能只考虑某些业务部门的问题,要从整个监测站出发通盘考虑,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整体项目目标;其次,要充分开展需求分析调研工作,明确哪些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各业务部门需要什么样的监测系统,管理部门需要什么系统来辅助工作等;最后,明确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同部门业务系统之间应能实现数据共享,使用兼容性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分析系统方便调用各类数据。

环保局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信息化项目设计方案

环保局环境监测4G无线视频监控信息化项目设计方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1) 二、建设原则 (1) 三、实现目标 (3) 四、系统设计 (3) 4.1 视频监控中心 (3) 4.1.1 视频监控中心建设概述 (3) 4.1.3 设计依据 (4) 4.1.2 硬件设备参数等介绍 (5) 4.1.3 设计方案 (14) 4.1.5 设备安装及验收 (16) 4.2 环境监测系统 (18) 4.2.1 角色权限 (18) 4.2.2 系统要求 (19) 4.2.3 PC端功能说明 (19) 4.2.4 手机端功能说明 (24) 4.2.5 硬件及其他说明 (26) 五、实施方案 (26) 5.1 视频监控中心实施建设进度计划 (27) 5.2 环境监测系统实施建设进度计划 (27) 六、售后服务方案 (28) 一、项目背景 环境监测和监理是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控和对大气、地表水、酸雨、噪声、辐射等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往的监测监理手段主要采用人工和有线方式,无法满足环境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当前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广泛应用于环保领域,环境数据日益庞大且远程实时监控的意义更加突出。因此建立新型的环境数据通信网络已势在必行。基于4G无线远程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信息化系统是利用4G无线全网通技术为各级环保局量身定制环境管理系统,它重点解决了实时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化、大容量自动传输网络化和数据自动分析处理集成化三大难点问题,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的利器。

XXX环保局的部门职责的:1,牵头协调处理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负责辖区内并指导协调各县(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负责全市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2,承担落实国家及省减排目标的责任;承担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和控制指标的组织实施责任;组织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督查、督办、核查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总量减排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3,制定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以上几点工作职责只是XXX环保局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但是其中体现了对环保监管工作的要求及重视程度。所以基于政策以及环保等工作诸多方面,以及XXX的特殊重点旅游地区,环保工作更尤为重要。急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手段保证环保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 二、建设原则 1.实用性 依照用户要求,坚持实用性为主的原则,本系统将完全满足环保局监控各项安防需求,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基于成熟的IP 网络来传输。追求系统的适当超前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2.可靠性、安全性 参照大量已建成的项目相关安防监控系统,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为系统高可靠性的总体设计提供现实依据,选用的设备自身将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达数万小时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并为关键设备、关键部件设计冗余备份。同时,选用安全机制健全、安全级别高的平台辅佐系统搭建。 3.先进性 本系统设计遵循系统工程的设计准则,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既防止片面追求某一高指标,又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最大程度地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使系统能在未来10年内不落后,并通过软件升级即可实现更多新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4.开放性

我国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

我国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 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是以我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框架为基础,该系统是一个对污染治理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与预警的系统,是有效促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深入发展、提升环保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数据集成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以实时数据库为基础平台,利用现代高科技电子网络技术,在自然力或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时,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确定环境动态变化趋势及变化速度并做出预测与报警,提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和防治对策。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从预警的高度对数据及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深化发展。 一、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产生背景 为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 年颁布《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规定“列入污染源自动监控计划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建设、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配合自动监控系统的联网”,从而实现对污染源的在线自动监控。这标志着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经中国行业咨询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263402.html,)资料调查,目前已有种类繁多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在投入应用,原理是通过各种采集方式、传输手段把企业环保治理结果数据保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然后动态显示数据,并生成统计分析报表。关系型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和实时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决定了采集频率不可能很高,也就只能提供结果数据,难以满足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这就为实时数据库及建立在实时数据库基础上的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构成 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基于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中心、环境在线监测与预警应用软件、现场设备及其他硬件。 1、基于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中心 基于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中心是指以统一的方式对环保部门办公资料、企业资料、末端采集数据、工况采集数据等进行数据存储,并提供多样的接口给各个应用平台数据,让各系统数据做到一源一档。经中国行业咨询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263402.html,)调查资料显示,,未来我国环保系统将建成四大中心,分别为:1 个国家中心、5 个区域督查中心、32个省级中心和333个地市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污染源监控网络,实现污染源管理的现场执法。全国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中,国家、省级、 地市级之间联网的物理通道建立在各级环保部门信息中心(机房)之间,各级环保部门信息机构的网络节点(数据中心)与本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保持数据同步。

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创新

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创新 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相关环保监测单位或者部门要逐渐的建立起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监测体系,同时也要在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的流通方面逐渐的完善。针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方面的内容文章给予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和分析能够为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升贡献力量。 标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 伴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各种领域之中,我国的各个行业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也是如此。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体系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就需要有效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将环境保护监测的相关数据有效的进行保存,作相应的处理以及共享。因此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系统信息网络化发展已经是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发展方向和趋势。近些年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单位正在着手进行环境保护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让环境保护监测的信息化体系成为我国环境监测的必不可少的建设工作之一。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环境污染管理和监测工作在我国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环境监测保护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环境保护监测人员要对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调查;第二个阶段是环境保护监测人员要对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管理和监控;第三个阶段是环境保护监测人员要进行环境的质量管理和监测。在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不断发展阶段。 1 我国环境保护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体系要在不断的建立当中。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逐渐的改善了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的受到了重视,因此我国的环境质量保护监测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我国现在不是一种盲目的状态,而是认真的分析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影响我国环境的主要有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等。在我国逐渐加大力度进行环境保护监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质量保护监测管理体系在逐渐的建立。 2 我国环境保护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质量保护监测体系在建立之初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伴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质量保护系统才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在制度上面对于人以及相关企业进行约束,伴随着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环境质量保护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