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马祖道一的话的理解“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也就是说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应于心,才显现出色。心不是单独的存在,对应于色,才显现出心的存在。这两个是互为依存,互为显现的。梅花的显现,是因为本心,本心的显现,是因为梅花。这是禅宗的智慧,也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心”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美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5.对“美在意象”的理解

最早提出意象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提出“意象”范畴。在中国的传统美学看来,意象就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也就是情景交融。“情”“景”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意象的分析

1)审美意象的性质

A、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情景交融。

B、审美意象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C、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D、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2)审美意象的意蕴,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所揭示的世界的意义。

3)与美对立的概念

美的反面,就是遏制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遏制或消解美感(审美体验)的产生。美和不美的界限,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就在于王夫子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

如何理解审美意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意象世界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统一。

意象是一个意向性产物,意象的统一性以及作为这种统一性的内在基础的意蕴,都依赖于意向性行为的生发机制——审美活动。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意象世

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

7.如何理解真善美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即“真”,但这个真实存在的“真”,而不是逻辑的“真”。这就是“美”和“真”的统一。这个意象世界没有直接的功利的功效,所以没有直接功利的“善”。但在美感中,当意象世界照亮我们这个有情趣、有意味的人生(存在的本来面貌)时,就会给予我们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它会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这是“美”与“善”的统一,当然,这个善不是狭隘的、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个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真:美是自然,体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善:意象世界激励我们向善。

第二章

美感是体验活动

审美体验的出发点是与人生紧密相连;其本身特性是直接、当下的经验;其思维模式是瞬间的直觉,得到的是整体性;其追求目标是创造了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认识的出发点是脱离人和世界;其本身特性是脱离直接性,抽象的概念世界;其思维模式是逻辑思维,对事物整体进行分割;其追求目标是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

移情学说

19世纪,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移情的概念,移情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立普斯。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侧重“我及物”,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心理距离学说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是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事物产生了新的体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则不会获得美感。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A、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

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性的,是指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产生的审美意象。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

生理快感是满足实用要求,完全受外来刺激支配,没有审美意象。

B、美感与生理快感的联系

第一,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视听器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引起生理

快感。

第二,除了视听两种器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转化为美感或者加强快感。

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

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艺术创造的动力也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能欲望,也就是性欲。性欲要求得到满足,着就是“力比多”的愉快原则。但文明社会对性欲的满足有着种种限制,“力比多”就会潜入心的深层,成为“潜意识”。“力比多”还有另外的出路,一是“梦”,一是“白日梦”,还有就是“艺术想象”。在艺术想象中,性欲经过隐秘的隐瞒和伪装,以文明社会所能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着就是人人可以进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的本能欲望得到满足,这就是美的源泉。

“俄狄浦斯情结”是性本能的典型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欲望。

评价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

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坚持了教育独立,建构了健全人格;从社会意义看,重塑国人信仰,实现思想启蒙。从美感在最高层次上的神圣性,从美感在最高层次上的与宗教感的相通与区分上看,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有了一种新的阐述。

人有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而追求绝对和无限的精神需求,而宗教则以他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人的这种超越的精神追求。这或许就是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在社会的某个阶段,狭义的宗教也许会消亡(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加讨论),但是人性中的这种追求永恒和绝对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亡。除了宗教超越,还有审美超越——一种自由的、积极的超越——可以满足人性的这种追求。这是以“美育代宗教”的深刻意义所在。7.美感的特性1)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理性)的性质。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第三章

1 怎样理解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因为,第一,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2 理解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什么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指向。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超个体性的特征。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 理解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它有三个特点,1)影响面广,超越社会地位和阶层;2)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3)有时间性,是一个社会在较长的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色。

第四章

1 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自然美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1、自然美的性质:美是什么

2、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3、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4、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5、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2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观点:认为自然中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全面的肯定的什么价值。“肯定美学”和“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人类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产生审美意象,这得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是“全美”,因此“肯定美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3 自然美和艺术美谁高谁低的问题

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由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的显现。这一点,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自然美是“胸中之竹”,艺术美就是“手中之竹”。它们都有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就它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它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同时,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有一个技艺操作在里卖弄,这也给艺术美带来了一些不同于自然美的特点,并对欣赏者的美感产生影响。

4 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

自然美的发现:美是历史的产物,对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

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大解放的一个时代。

5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也是一个过程

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魏晋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大解放的一个时代。

第五章

1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

1)人体美。人的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等等,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如希腊神话美男子纳克索斯;

2)人的风姿和风神。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人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了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

3)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情境中欣赏,包含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

2 理解民俗风情的美

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称为民俗。这种相对固定的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称为风情。

第六章艺术美

1 模仿说

古希腊人主张模仿说,即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柏拉图认为,因为现实世界也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因为艺术表现了普遍性,所以比历史更真实,因此艺术是真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家,17世纪的古典主义、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都主张这种模仿说。

2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世界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艺术创作了、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审美意象。

3 艺术和美的关系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世界,也就是说,艺术的本体是美(审美意象),艺术和美(审美意象)是不可分的。从本体意义上说,艺术就是美,但是美不是艺术。原因:美学不光研究艺术,还研究社会美,自然美。

2)艺术的层面还包括很多,美学只研究审美的层面的,而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有审美的,知识的,技术的,物质载体的,经济的,政治的。

4 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是以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加以区分的。由于美(意象)与美感(感兴)是同一的,因此区分也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如果不能是使人产生美感,那就不能生成意象世界,也就没有艺术。

5 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一个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情景交融,生成意象。另一个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意象的物化。

6 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可能涉及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物质技术因素等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但这一切的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7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1)材料层

艺术作品必然要有物质材料作为载体,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的两个意义:a它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b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这种质料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形式层:

形式层是与材料层相联系的,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艺术作品中的这个形式层在作品中也有两个方面的意义:a它显示作品的意蕴、意味。b 它本身有某种意味,这种意味就是所说的“形式美”或“形式感”,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3、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意蕴,我们过去也称之为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意蕴与理论作品的内用不同,艺术作品的“意蕴”只能在直接观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把它“说”出来。艺术作品的“意蕴”蕴涵在意象世界之中,而且,这个意象世界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复活(再生成)的,因而艺术的“意蕴”必然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这决定了艺术欣赏中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艺术作品的意蕴层有复合性,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中,这种复合是不平衡的。8 意境的概念所谓“意境”,是“意象”(广义的美)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的哲理性感悟。“意境”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惆怅”,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形而上的慰藉”。“意境”不仅存在于艺术美领域,而且也存在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领域。

9意境的形成过程

老子哲学中提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禅宗思想的妙悟中的“悟”,是一种对用很宇宙本体的悟,是一种形而上的“意”。

魏晋玄学的“贵无”和“崇有”。

唐:“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10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意境都是情景交融,但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意象的外延比意境大,意境的内涵比意象多。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11 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理论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前景,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命题。

命题一:从绝对观念发展的逻辑提出的命题。

按照黑格尔哲学,绝对理念是最高的真实。绝对理念有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发展阶段,绝对精神又有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发展阶段。哲学是绝对理念发展的顶端。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象征型艺术是形式压倒内容,古典型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契合,浪漫型是精神脱离物质,艺术本身解体。黑格尔认为,艺术让位于艺术,就是艺术的终结。

但是艺术终结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的理论前提是不能成立的。黑格尔的前提是:绝对理念是无限的,是最高的真实。但事实上,绝对理念不是最高的真实,艺术也不是理想的显现。艺术是意象的世界,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生活世界。艺术是有限的,意象是无限的,艺术不是这些能代替的,因此这个命题不能成立。

命题二: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个散文的时代,是功利和理性统治的时代,而艺术在诗性的时代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生生不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

散文的时代指的是资产阶级的社会情况。一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都僵化为刻板的“法律秩序”,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的关系。

这里可以见出他思想的深刻性,他见出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矛盾。但是社会不是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就到了尽头,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第七章科学美

1 美是科学研究的动力

1)美的东西必定是真的,因此可以由美引真。

2)在科学研究中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依赖直觉和想象。

2 什么是科学美

科学美是指一种数学美、形式美,是诉诸理智的一种理智美,主要表现为物理学理论、定律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之美。第八章技术美

1 如何理解技术美的含义

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技术美应该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统一,也是一种能给人愉悦的复合体。

2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的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审美体验的要求将会被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在这个大审美经济时代,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

1 优美的文化内涵

优美是单纯、静穆、和谐,是由古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优美在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

2 优美的形式特点和代表人物、作品

形式特点: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它所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代表人物、作品: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美丽的女园丁》

莫扎特、普希金

3 崇高的文化内涵

崇高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18至19世纪,崇高的文化内涵值的是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诗和音乐成为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这个转变,是从宗教到非宗教,追求人对自身的超越。

4 崇高的形式特点和代表人物、作品

形式特点:从外在形式看,崇高的特点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等;从主体心理看,崇高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涉及人自我保存的欲念;从意象世界看,是追求无限,追求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和历史感。崇高是主体的超越精神。

代表人物、作品:哥特式教堂;歌德《浮士德》;贝多芬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屠格涅夫

5 优美和壮美的美感

优美和壮美都源于《易经》。二者一为阴柔之美,一为阳刚之美,是为道的统一,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6 优美与壮美和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和崇高的区别和联系

优美与壮美和崇高与优美的区别:1 文化背景不同;

优美的源头是希腊文化,崇高的源头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而中国的优美与壮美都源于《易经》,即阴和阳。因此,中国的优美并不具备西方美学的优美的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美学中的壮美也没有西方美学的崇高的那种宗教文化内涵。

2 两者关系不同

中国美学的优美和壮美都源于《易经》,它们是一阴一阳的统一,刚与柔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连接,相互渗透,融合统一为“道”(意象世界)。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没有这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关系。

优美与壮美和崇高与优美的联系是:

中国美学的优美和壮美与西方美学的优美和崇高有着类似的美感特点。

第十章悲剧与喜剧

1、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是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认为悲剧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者“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恐惧和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

以《安提戈涅》为例:

1)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黑格尔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认为理想的悲剧是以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为基础的悲剧。在他的影响下,悲剧必须表现冲突成了西方许多悲剧作家的创作原则。

2)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冲

突。

3)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胜利。他认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存在合理性和片面性,悲剧的结局有两种:一是冲突双方同归于尽;二是一方自动退让,放弃片面性,双方和解,因而“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

3、悲剧的本质

悲剧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1、悲剧性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2、矛盾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3、由于新生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它的力量太小,不足于战胜旧事物,所以,在矛盾冲突中失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根据悲剧主人公或悲剧的表现对象,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例如,光绪皇帝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

根据造成悲剧的原因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4、喜剧使人发笑的原因

对喜剧的笑的不同解释1)是鄙夷说或优越感说。

为T.霍布斯所倡导。他认为嘲笑是对某些尊严的重要人物的鄙夷,当人们发觉自己的处境比所看到的人的不幸优越得多,或自己从前的蠢笨比它强时,就觉得“突然荣耀”。

2)是“乖讹说”

源自德国的一种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有论述:"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一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和"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二种情况。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3)是“释放说”

为H.斯宾塞与S.弗洛伊德所提倡。认为当思想从高尚的观念突然转到卑琐的观念时,过多的神经能量蕴藏没有花费掉,就溢出来成为笑,笑就是能量的释放。弗洛伊德按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观点重新解释了“释放”概念,认为本能冲动从社会抑制下释放出来会形成滑稽喜剧包括了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1、丑的含义

丑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境交融的意象,它不同于伦理学范畴的恶。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美的一个品种,是近代精神的产物。代表作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2、丑的审美价值

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也有

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丑作为美的对照和衬托。如凡高《吃土豆的人》。

2)丑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奇特、怪异、缺陷、任性,以及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等。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丑做为一个审美形态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如:《巴黎圣母院》

3、丑的美感

丑感是广义的美感的一种,它能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使人得到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产生痛苦的快乐。有些艺术作品会用美的形式表示丑的内容。

4、丑的代表作品

罗丹《欧米哀儿》

波德莱尔《恶之花》

雨果《巴黎圣母院》

庄子《人间世》、《德充符》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5、中国美学意义上的丑的含义

中国美学上的“丑”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以下四种

1)显示宇宙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对日常生活用语中的美丑对立的超越。如庄子认为丑和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相互转化。他把“丑”带进了审美领域。

2)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从而在人物美的画廊中增添整整一个系列的清丑奇特的意象;如庄子在《人间世》、《德充符》写了一大批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但是却有很高尚的品格。

3)融入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发掘和显现了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如《金瓶梅》

6、荒诞的文化内涵

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产物,意蕴是西方现代文化。

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表现在两个方面:

返回自然,拒绝这个社会,是嘲笑现实的荒诞和无意义;

2)返回自我,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

如: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7、荒诞的代表作品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表现了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无聊绝望,已经使生存和生命黯然失色,使存在不具备任何意义了。)

蒙克《呼号》

达利《内战的征兆》

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

1、沉郁的文化内涵

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和关爱。最典型的是杜甫,在杜甫的作品中,渗透着儒家的“仁”,

即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一种人类之爱。

2、沉郁的美感

1)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可以转化为温柔平和的醇美的意象。如:《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

2)带有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沧桑感。如杜甫的诗歌。

3、沉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杜甫《新安吏》、《登高》、《蜀相》和《咏怀古迹》

温庭筠《菩萨蛮》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曹操《苦寒行》

元稹《行宫》

刘禹锡《春词》

无名氏的《菩萨蛮》、《忆秦娥》

鲁迅的小说是沉郁的风格,充满了人生的悲凉感。如《孔乙己》、《明天》、《祝福》等等

4、飘逸的文化内涵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以及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游”有两个意思:

精神的自由超脱;

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5、飘逸的美感

飘逸的美感包括三个方面:

1)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是一种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意气风发的美感。如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清新自然的美感。如李白的《静夜思》。

6、飘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书法:张旭

绘画:敦煌莫高窟

第十三章空灵

1、空灵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空灵的内涵是禅宗“悟”的文化。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富有生命的感性体验,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空灵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是有生命,有色彩的。代表人物是王维。

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们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因此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

2、空灵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王维《过香积寺》、《游感化寺》、《终南别业》

倪瓒的简洁、空灵的山水风格。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华《春行寄兴》

柳宗元《江雪》马远寒江独钓图

张孝祥《念奴娇》

静安《寒江钓雪图》

苏轼《前赤壁赋》

古诗十九首

第十四章美育

1、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提出了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要发展完满的人性。

2、席勒的美育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

1)推行美育,能是人从“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

2)游戏冲动,即审美冲动,可以消除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之间的冲突。

3)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就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们认为,美育的根本性质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完满的人性。

3、孔子

4、蔡元培

蔡元培最早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1)德育和美育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2)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a美育可以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b追求美是科学研究的动力

c美育培养人的宽阔、平和的胸襟

3)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a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b文化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5、美育的目标

1)培养审美心胸:要与实用性和功利性拉开距离,保持一颗闲心,或者童心,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

2)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对无限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是包含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

3)培养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美育的任务要培养健康、高雅、纯正的趣味,远离病态的、低俗的、恶劣的趣味。6、美育和德育的

关系

就社会性质来说,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人文教育,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A、德育是规范性的教育,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一种熏陶、感发,是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德育无法达到的。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B、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作用于“良知”(人作为社会存在而具有的理性、道德)。美育主要作用与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

就社会功用而言,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美育着眼于保持人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和自由。美育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避免感性与理性的分裂,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生。

德育是礼,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是乐,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不能代替。

第十五章人生境界

1、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

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2、境界的含义

1)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

2)审美意象,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

3)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

人生境界是第三种含义,加上第一种含义中提到的品位

3、冯友兰的境界说

人对宇宙的觉解不同,人生对于他的意义就不同,构成了每个人的境界不同

局限性:

1 把人生境界完全归于理性的层面,但是其实人生境界应该有理性的层面,还有感性的,情感的

2 忽略了个人生活的环境对境界的影响

关于名词解释

1 写出理论的提出者

2 写出理论的基本内容,不用写出评价

关于作品分析

一、分析作品的风格、流派、主旨等等

二、分析作者的作品风格及该作品的地位

三、联系创作背景、时代分析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

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8章技术美 一、名词解释 技术美(功能美) 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 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虽然最初人们发明能够记录影像的工具只是为了纪实与传播,但是,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诞生之后,便有了艺术的思维与创造方式。人们运用这些方式创造出思维的成果,之后便又需要技术去实现它。艺术对技术不断提出新层次的要求,技术便沿着这条路不断有新的发展。而当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人们就会再次思考它能够衍生的艺术成果。二者就这样相互促进,交替成长。 ①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艺术的积极影响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

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尔雅美学原理2016课后答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单选题】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单选题】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 A、《诗论》 B、《西方美学史》 C、《美学散步》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判断题】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我的答案:√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关于审美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可有可无的精神文化活动 B、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生存活动 C、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 D、是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判断题】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我的答案:×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 A、风向感 B、原始素材 C、创新意识 D、理论感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A.赫拉克利特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题目:提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布洛 B.尼采 C.海德格尔 D.弗洛伊德 解题指南:布洛提出的审美距离说。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_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美学 产生过程: 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 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 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 3.1750 《美学》 =============================================================================== 原因: 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 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 学科的发展: 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 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 在我国的发展: 1 出现 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 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 2 美学研究的开始 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 [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 [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 [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 美学研究对象: 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