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情权与新闻业的关系

美国知情权与新闻业的关系
美国知情权与新闻业的关系

4

2011年第5期

知情权,英文为“t he right t o know ”,又称为知晓权、知悉权、了解权和获知权等。日本久田荣亚等学者认为,知情权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一方面是作为报道活动前提的知情权,这是为了保障信息传递者的自由,与“采访自由”几乎是同义的;另一方面则是信息接受者的自

由,即搜集、选择信息的自由。①

这个界定从传播过程把知情权享有主体二分为传者和受者,凸显其和新闻业的亲密关系。国内学者根据知晓的内容区分为广义与狭义:前者指寻求、

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包括官方信息和非官方信息;后者单指获取官方信息的权利,主要为知政权。知情权的内涵,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都与新闻业密不可分。广义的知情权情形较为复杂,本文不予讨论。狭义的知情权是当代情报自由法所涉及的基本制度,与新闻业关系最为密切。

世界上最早制定行政信息公开法律的国家是瑞典,但时至今日,美国这方面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成了某些国家效法的蓝本。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它的司法系统共有51个:联邦一个,50个州各有一个,但联邦知情权的法律体系最具有代表性、参考性和说服力。本文无力面面俱到地讨论美国各州知情权的发展情况,只能笼统地评述联邦知情权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新闻业的关系。

一、知情权和新闻自由的天然联系

知情权与新闻自由息息相通,两者互为表里、彼此扶持,可以说是新闻业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美国宪法第一

修正案有如下文字:“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周汉华认为,尽管它没有规定信息公开,但它对美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每当政府行为涉及到对信息或对言论加以规制时,政府必

须保持对言论自由的足够重视。②

美国学者认为:“假如没有什么可表达的,宪法第一条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表达自由

将失去意义。第一条修正案假定,公民享有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是关系到他们的管理的信息,这是在民主社会中有

意义地表达的优越之处。”③

从言论自由的法理思想可以衍生出知情权,其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对知情权的保护;反之,如果真正达到言论自由的完美境界,言者必须对情况有充分的知晓,知情权也保障言论自由美好境界的完成。从这两方面的关系看,新闻自由和知情权的立法思想有天然的联系,它们既是目的和手段,也互为目的和手段。

但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知情权的重要判例,是1980年审理的里士满报纸公司诉弗吉尼亚(R ichm ond N ew spaper,Inc.v.V irginia )一案。此案中,最高法院认定刑事审判法庭应当对新闻界开放,第一次间接认定了根据第一修正案可以获得法院的刑事审判文件。首席大法官伯格阐述道,虽然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媒介不享有进入审判的权利,但通过第十四修正案适用于各州的第一修正案却有如此规定:“我们认为,参加刑事审判的权利内含在第一修正案的保障之中;若没有人民几个世纪以来行使的参加这样的审判的自由,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重要方面‘就会

被抽去其精华’。”④

自此案裁决以来,媒体和民众进入法庭的权利明显加强。

当然,知情权和新闻自由还是有其区别。宪法第一修正案只规定了政府不得做什么,却没有规定政府公开或政府可以或必须做什么,法院一般将第一修正案解释为不受政府限制发表的权利,发表与接近信息或接近产生新闻的地点不同。⑤即使在前述的“里士满报纸公司案”中,首席大法官伯格也明确表示,第一修正案的进入审判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利。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案”也能说明问题。此案中,法官们对于新闻出版是否具有绝对自由争论很大,首席大法官伯格对于《纽约时报》明显将自己视为公众知情权托管人的立场持反对立场,他认为宪法第一修正案并非绝对的,由此衍生出的公众知情权就更不可能具有绝对性。

美国知情权和新闻业的关系

□许加彪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11)05—0081-4

【作者简介】许加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

【基金项目】该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7JC86005。

【内容提要】美国知情权方面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备,对新闻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知情权的重要判例,是1980年审理的里士满报纸公司诉弗吉尼亚一案。美国人民在争取知情权的斗争中,

新闻界热切投身其中。知情权与新闻自由两者互为表里、彼此扶持。当然,美国新闻界有时也信奉秘密主义,和政府沆瀣一气、共谋秘事。

【关键词】知情权;新闻自由;美国新闻业

()

81

4

2011年第5期

知情权和新闻自由都与美国宪法所确立的“人民的政府”

思想相通,是民主国家的重要表征。林子仪认为,知的权利是指人民有接近取得政府所掌控资讯的权利,其权利基础并非是基于言论自由,而是基于民主原则。⑥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宪法正文对这两项权力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美国宪法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并无特别的规定,甚至都没有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之间可以相互从其他机关获取信息,也许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觉得这是题中应有之义。美国《传媒法》一书说:“易于推定,就宪法的起草者而言,他们肯定存在提供接近政府信息的意图。毕竟,如果人民对如何被统治作出理智的决定,他们就必须接近政府以及官员的性

能和履行之状况。”⑦

诚如詹姆斯·麦迪逊(Jam es M adison )所言:

“如果一个大众化的政府没有大众化的信息或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它不过是一出闹剧或一出悲剧的序幕或二者皆是。知识永远统治无知:那些希望自主的人们必须利用

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⑧只有对政府的充分知情,民众才能知道政府政绩的好坏,才能有效控制他们自己创造的政

府机器,而不是受其伤害。

二、新闻界热切投身知情权的斗争

行政信息的接近权和秘密政府是矛盾的,美国政府具有秘密主义的传统,其信息公开相对较难。行政机关掌握着大部分的政府信息,美国早期的管家法授权行政长官控制其主管机关文件的散布,行政文件是否公开,在没有其他法律规定时,由长官亲自决定。这是行政机关的特权,行政长官凭此可以拒绝提供大量的行政文件。自乔治·华盛顿时代以来,

联邦和州政府都主张为了“公共利益”隐瞒有关它们的活动和行动计划的信息,以及限制个人和媒介获得某些信息来源的权利,但这些行为并不都是合理正当的。

1946年制定的行政程序法,该法第三条对政府文件的公开有若干规定,明确公众获取公共情报的权利。其实在这之前,美国1935年制定了联邦公示法,但在行政情报公开

方面作用有限。

行政程序法有许多限制条件,法律没有对应以保密的事项加以明确,也没有规定拒绝公开的救济措施,仍然表现出政府的秘密主义倾向,使该法最终成为秘密主义的帮凶,受到各界人士的强烈批评。其法规定行政机关认为存在

“好的理由”和“公共利益”,可以拒绝公开,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使公众在实践中很难获得政府信息。知情权从一种抽象的宪政理念发展成为一项具体并可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学者多数认为,知情权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记者肯特·库柏在1945年前后最先使用,指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库柏曾任合众社的总经理,几年后,出版了《人民的知晓权》一书。但也有学者持另一种意见:在1791年召开的第一届美国国会上,围绕“国会议事录”应否向国民公开的问题发生了争执。会议的参加者之一,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詹姆斯·威尔逊指出,“人民有权知道他们的代表正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这里是第一次指出“知情权”的概念,后来引申为“人

民的知情权”概念。⑨

其实,知情权的产生不是无水之源、横

空出世,其思想的萌芽向上追溯肯定还会找到先哲们的零星语录。

不管持怎样的观点,这一点毋庸置疑:直到二战后,随着人们对战争根源之一的思想专制和法西斯统治的反思,知情权才开始突破约束进入司法的体系化发展阶段。在这个光辉进程中,新闻界发挥了先锋的作用。

二战中,新闻业慑于战时的新闻管制,报道失实的情况甚为严重。二战后,

特别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极力夸大前苏联的威胁,以国家安全保障为由将许多情报纳入不予公开的范围之内,大有泛滥的趋势。哈罗尔德·克洛斯所著《国民知情权》一书中指出,连政府与民间进行财务往来,竟也保密。⑩在常态社会条件下,新闻记者都想寻求关于政府的故事性极强的报道,如官员腐败、职能部门的失位和糟糕的政策等,而政府宁愿发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避免出现尴尬的状况,所以,美国媒体常常抱怨政府缺乏有效的诚意配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过分保守秘密导致信息的缺乏,产生寻租,官员有时仅仅向那些和自己相处

“关系”好的新闻界人士才公开信息,收获租金,使得新闻舆论对公开的要求呼声更加强烈。輥

訛在此种形势下,美国新闻界对知情权投注极大的渴求,发动了一场扭转秘密政府趋势的运动。1945年1月3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社论说,如果不尊重知情权,也就不可能拥有政治自由。二战后,美国新闻编辑者协会组织的新闻周活动提出:“君之新闻为君之知情权战斗!”1950年美国新闻编辑者协会为促进情报的自由流通,设立“情报自由委员会”。1951年该协会委托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法律顾问、新闻法权威哈罗尔德·克洛斯进行关于情报自由法的研究。作为研究成果,他出版了《国民知情权———进入公共纪录及审议过程的法上的权利》

一书,对接触政府公文书及会议而获取信息的法律权利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对该权利的限制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争取公开政府的斗争中,媒介赢得了若干显著的胜利,成果

之一是国会于1966年制定了信息自由法。

法学教授王名扬认为,有三种力量推动了信息自由法的制定:第一种,律师界;第二种,行政改良人士;第三种,新闻界。新闻界由于行政文件保密而得不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和文件,强烈要求

改革现行制度,对于1966法律的制定,

它的鼓动发生了极大的影响。輥

訛从另一个角度看,传媒业的发展和知情权的诞生也有关系。二战后,美国大众传媒对信息的垄断及任意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情权”的形成和发展。施拉姆说,大众媒体的基本责任是维护自身的自由,以来显示大众的知之

权利。輥輱

訛但媒体的垄断化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众多媒体表达一种声音,或者充斥着黄色信息,公众难以表达和获得多元

的有价值的意见和信息,

“意见自由市场”日渐萧条。随着对这种现象的批判,保护受众知情权呼之欲出,报业理论做出调整,报刊的社会责任论代替了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主导性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论认为,公众的自由高于报刊媒介的自由,公众拥有获得新闻的权利。这种“知的权利”是其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也是对美国第一修

正案在观念上的修正。輥

輲訛知情权和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发展历程的基本吻合,更加说明知情权与新闻业的理论和实务关系之密切。

82

三、知情权对新闻事业的支持及其有限性

把知情权从宪法中抽象的权利上升为具体的权利,并赋予司法请求权品格,确立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知情权的法律体系,且随着社会变迁不断修正。它们主要包括以下诸部法律: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1972年制定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法》,1974年制定的《隐私权法》等。王名扬认为,情报自由法的主要宗旨是公开行政程序,供新闻界及公众检查。輥輳訛情报自由法实施后,民众获得政府信息大为方便,在申请程序和支付费用等方面也为新闻界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媒体在接近政府信息和会议方面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这些政策使媒体能够曝光曾经深埋的政府政策缺失,最先受到记者的拥护。但随后几年,商业公司成为情报自由法数目最大的使用者。

信息自由法规定,

“任何人”均可提出申请,可以有任何理由,也可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对申请者的要求从过去“需知”进化到“知权”。按照“需知”的原则,政府官员依据申请者的身份和使用信息的意图作出评判,可以拒绝申请,并且没有法律救济权,记者很难发现自己有接近某一信息的明显权利。“需知”的圣律在1946年的行政程序法中仍然存活,但信息自由法实行后,局面大为改变。记者万斯·特里保曾以一组报道众议员非法把纳税人的钱过多付给他们的亲戚而获得杰出报道奖,但当他向参议员寻求同样的信息时,遭到断然拒绝。法官判决道,第一修正案保护记者他所采访到的任何新闻,但不能被用作强迫从官员中刺探新闻。这件事发生在1959年,其实今天特里保仍然难以获得参议员的付薪细目,但记者、学者、商业公司和普通民众获得政府的信息大大增强,而这些信息在过去政府工作人员可按自己的怪僻任意拒绝。輥輴訛特别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凭借信息自由法,揭露政府行为另一面,取得了很多成功:披露有关核弹试验以及给犹他州的居民带来辐射危险的信息;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过度行为,如对美国人的非法监视;有组织犯罪渗入煤矿业;舰队司令员在他们的驱逐舰上享用着价值1.4万美元的沙发和4.1万美元的地毯;五角大楼允许武器承包商向司法部索取因游说国会为他们的武器系统拨款而支付的费用。輥輵訛在1974年的修正案中,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公众请求回答的期限。行政机关收到正式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如果情况特殊,如需要从遥远的地方收集资料,需要审查大量的材料,需要和其他机关协商等,信息自由法规定政府最多可延长10个工作日的决定时间。行政机关如果提供,应迅速公开文件;如部分或全部拒绝申请人的要求,应告知原因。申请人如不服行政机关的决定时,可向机关首长请求复议,复议决定在收到申诉后20个工作日作出。当然,如果申请者过于繁多,或者申请文件过于庞大,法律允许政府拥有10天的延长期。如果申请人不服机关首长的决定,可到法院请求裁决。如果申请者提供急迫需要信息的理由,政府有关机构启用特别通道快速处理。1996年的修正案对政府决定制度作了一些改变,将法定决定期限从10个工作日延长到20个工作日。

情报自由法对收费的标准作了规定,为了防止收费过

高,间接限制人们取得政府文件的权利。行政机关可以征收

三种费用:复制费、检索费和审查费(包括审查是否可以公

开和删除不应公开部分的服务费)。法律规定,传媒、教育与

科研等非商业单位,只要不是为商业目的申请信息,行政机

关只能收取标准的文件复制费用,而且他们小规模的申请,

前100页的复制是免费的。1986年的修正案,还规定了申

请人提出减免收费的原则:(1)文件的公开能够促进公共利

益;(2)申请人有能力对公众散布上述文件。根据这项规定,

新闻记者几乎都能免费得到政府文件,因为报业并不被认

为是“商业”行为。輥輶訛

隐私法规定的例外之一,公众根据信息自由法要求得

到政府的文件,只要不属于九项例外,行政机关无需个人的

同意都可公开个人的记录。这个例外适用的范围很广,美国

新闻界特别强调这个例外。换句话说,一个文件基于信息自

由法应当公开,那么就不能基于隐私权法而保密,这为新闻

采访提供了大量合法的来源。

公众的知情权和对知情权的限制构成行政公开的主要

内容,但保密和公开从来就是相生相克的。新闻界使用知情

权这支枪对付政府并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或者说,政

府在知情权框架下仍然有对付新闻界的手段,新闻界对知

情权可谓喜忧参半。记者大卫·莫瑞斯曾提出500多个申

请,他建议申请者应该料想会碰到缺乏主动配合的政府部

门,他认为政府部门存在的典型问题如下:对请求的应答迟

缓,想否认费用的减免,滥用信息不公开的例外,文件分类

的不合适等。輥輷訛

行政机关首先在时间上耗申请者,不遵循所谓法定的

截止期限,因此人们将信息自由法称为“延迟的自由”法案。

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新闻事实

的价值就会丧失殆尽,行政机关深谙此道。所以,有些记者

提出的申请要求从来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得到满足,所谓

“及时地”、“迅速地”提供文件成为一纸空文,拿到文件时已

失去利用价值。一些政府部门非常狭隘地理解法案,迫使申

请者走向法庭,申请者即使提起诉讼救济,费用昂贵,如果

原告获实质性胜诉,政府付诉讼费(包括律师费),但是对迅

速获取信息并无大的帮助。况且,对于行政机关这种懈怠的

行为,法院常常要求申请人证明对文件有“特别的需要和紧

迫性”,否则行政机关只要尽了“相当的注意”,就认为其是

必需的。

其次,行政机关滥用信息公开的例外,特别是涉及国家

安全或外交政策的1号例外和3号例外。按照美国普通法

的传统,保密的文件是按照总统规定的标准或总统命令确

定的,由行政机关具体执行。美国联邦政府1996年的财政

年度综合定密(原始定密和派生定密)为578.9625万项,可

见其庞大。輦輮訛根据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法院一般只审查某

一文件是否属于总统行政命令中规定的保密范围。1973年

的环保局诉明克案件和水门事件,导致1974年修正案规定

法院有权秘密审查文件的性质。但是,除非有证据证明行政

机关有欺诈行为,法院基本上都尊重行政机关的决定。对于

中央情报局的档案资料,按照法律规定,它们是否属于机密

可进行司法审查,但司法审查一直无效,因为法官不愿意事

后批评行政部门对国家安全材料的秘级分类。輦輯訛

83

4

2011年第5期

4

2011年第5期

体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但这种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放弃媒体社会责任的做法会损害相关媒体的长远利益。

五、媒体避免侵害安宁权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媒体在从事采访与报道活动时应注意尽力维护被报道

对象的安宁权益,具体而言须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于神智正常的成年人,应在征得其同意后才进行采访和报道。

2、对于未成年人或者神智不正常者,未经其监护人同意时一般不应报道。即便已获取其监护人同意,媒体亦应独立判断报道内容是否可能妨害被报道对象今后的安宁生活,再决定是否报道。

3、经被报道对象同意而实施采访报道时,应将报道内容限制在被报道对象明确表示同意的或可依常理推知同意的范围内。

4、当网民自发针对并未违反道德或法律的某些人进行调侃或恶搞时,网络媒体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传统媒体也不宜“随大流”跟进报道,以免导致侵害安宁权的程度进一步扩大。

5、媒体不应采用深层诱惑手段实施钓鱼报道,对于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则即便浅层诱惑的钓鱼报道也不宜实施。■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第2款规定: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

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其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需要指出的是,侵权责任法所负担的立法功能在于确立救济民事权利的基本方式,而非确立新的民事权利。在民法通则尚未正式确认隐私权的情况下,侵权责任法抢先确认隐私权并规定予以保护是违反立法法理的。

③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595-598页。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167页。④高富平:《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⑤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⑥方乐坤:《精神安宁权的基础及理由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⑦泄露中奖人真实身份常被一些研究者误当成侵害隐私权现象看待,这其实混淆了隐私权与安宁权的关系。虽然确有一些中奖人希望对其真实身份保密,可是中国自古以来从未形成保守中奖人真实身份的民事习惯,且真实身份向来不属于个人阴私范畴———隐私不限于阴私,但确以阴私为主。欲将中奖人真实身份认定为隐私,必然面对难以逾越的法理障碍———在公众尚未形成共识,进而形成对某项私人信息应予保密的民事习惯前,仅存在部分当事人的保密意识不足以成为“该项私人信息属于隐私”的充分依据。

⑧徐迅:《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⑨胡利:《没有记者“钓鱼”我不会卖假报告单》,《广州日报》2010年3月4A17版。

政府还会在复制费和检索费上对新闻界狮子大开口,恶意刁难。

在1990年,美国能源部告知科罗拉多州的《洛基山新闻报》的一位记者,他的媒体必须付100万美元的复制费和检索费,才能得到前任能源部长的旅行纪录。这招杀手锏让许多申请者望而却步。

当然,还有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新闻界本身有时也信奉秘密主义,和政府沆瀣一气、共谋秘事,成为政府的“应声虫”。斯蒂格利茨认为,在信息公开行动中,新闻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时新闻界也是“保密阴谋”的核心部分,

新闻界必须承诺自身运作的公开。輦輰訛这也许是资本主义社会

中资本家们游戏的一部分,他们的利益所在和阶级立场决

定着他们的行为,商业化的新闻媒体沦落为他们手掌上的玩物,媒体代表全民利益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

最后说明一点,行政信息公开的状况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993年10月,前总统克林顿与雷诺司法部长分别对实施信息自由法发表政策声明,主张最大限度地公开政府信息。克林顿向各个政府机构负责人发出白宫备忘录,敦促官员要以像对待顾客般的友好态度对待申请者,并且减少不必要的限制。雷诺在其致各个政府机关的备忘录中提出了“可预见危害的标准”,即只有面临这种性质的危险时,才应该对九类例外信息申请予以拒绝,否则都应该公开。1995年克林顿在行政命令12958号中,

下令将绝大多数超过25年的政府文件不再当作机密处理。但2001年的“9·11”事件对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造成了重大的消极影响。司法部长阿斯克罗夫特于2001年10月12日发布实施信息自由法新的备忘录,将前任部长“可预见的危险”

标准改为“合理的法律根据”标准,即只要行政机关有合理的法律根据,就可以对九类信息予以保密处理。輦輱

訛这即是当下美国行政信息公开的现状。■参考文献:

①张庆福、吕艳滨:《论知情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06页。

②輦輱訛周汉华:《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3期,第274页、277页。

③④輥輵訛輦輯訛T.巴特·卡特等:《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页、146页、158页、150页。

⑤⑧輥輶訛唐纳德·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播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388页、403页。

⑥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95页。

⑦輥輴訛輥輷訛Ralph L.Holsinger and Jon Paul Dilts.M edia Law [M ].New York:M cGraw-hill,Inc,1994.

⑨黄德林:《略论美国“情报自由法”之形成与发展》,《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147-148页。

⑩輥輱訛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4页、199页。

輥輯訛輦輰訛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3期,第267页、272页。

輥輰訛輥輳訛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6页、959页。輥輲訛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輦輮訛国家保密局法规处编:《美国保密法律制度》,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上接第80页)

84

当代美国新闻事业

美国电视节目形态涵义 所谓形态,指的是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简单地说,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的存在样式和运动状态。电视节目形态概念的大行其道是电视产业化、电视节目商品化、电视传播理念受众中心转移等的结果。美国最基本的商业电视节目形态可以被大致划分为电视剧、新闻节目、谈话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体育节目、儿童节目七大类。 美国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及动因: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分为两大类:1.电视技术创新使节目形态激增成为可能2.内容控制权转移使节目生产步入标准化轨道一、非虚构节目(Non—fictional Programme):传统的新闻资讯节目和不加虚构排演的纪实节目;二、虚构节目(Fictional Programme):主要是供消遣放松的娱乐节目主要节目形态介绍 (一)美国电视新闻节目 1.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起源 1940年,NBC试播了第一个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记者》 1945年,NBC所在的新闻影片制作完成了一部新闻影片《电报—新闻影片》 1948年,NBC广播部门开播了一档自行制作的新闻节目——《NBC新闻室》 2.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初创期 1949年,NBC独家制作播出了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晚间新闻节目《骆驼新闻大篷车》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开创了一个类似的节目,名为《道格拉斯·爱德华兹新闻》 3.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熟与繁荣 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代表是《60分钟》(60 Minutes 4.商业环境下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走向 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频道(CNN、FNC与MSNBC)的新闻脱口秀节目 5.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形态 晚间新闻报道(Evening Newscast) 纪录片(Documentary) 新闻杂志(News Magazine) 访谈节目(Interview Shows)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2002年1月16日(北京时间)与时事脱口秀大腕主持人拉里·金续签4年合同,以年薪1400万美元的高价买断了这位名嘴。此举等于宣告,CNN在美国电视人才大战中又告一捷。 专与政要唇枪舌剑提起拉里·金,在美国恐怕无人不晓。他是CNN每晚9点至10点黄金节目“拉里·金现场”的主持,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是全美最高的,平均每晚的观众人数都超过100万。一般来说,拉里·金在节目中每次只采访一人。接受访问者往往是在美国政界、经济界、娱乐界颇有名气的人物,或是媒体关注的敏感人物。在制作节目时,拉里·金显得十分理直气壮,从不因为采访对象是总统、要员而显得卑躬屈膝,一张“铁嘴”什么都敢问。他很少事先准备问题,经常现场发挥,使节目很有可看性。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副手奎尔来到“拉里·金现场”,讨论堕胎的问题。现场直播中,奎尔随口说到他很尊重自己女儿的选择,拉里·金抓住时机便问:“假如您的女儿和您说她要去堕胎,您会怎么回答呢?”奎尔不假思索地说:“不管她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会支持她!”身为副总统,又是共和党保守势力“反对堕胎”的代言人,奎尔此言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老布什竞选军团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并最终败给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拉里·金一举成为美国时事谈话类节目的金牌主持人,以至于很多媒体后来都说———“美国人可以不相信总统,但不能不相信拉里·金。” 飞黄腾达全靠铁嘴拉里·金1934年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今年68岁,至今还没有大学学位。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很差,能混张毕业证书全靠运气。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迈阿密一家小电台看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的伶牙俐齿当上该电台“晨谈”节目主持人,之后又干过足球评论员、报纸娱乐专栏作家。 1985年,规模尚小的CNN看上了拉里·金,聘请他担任时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以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一炮走红,成为CNN的名嘴。2002年以前,拉里·金每年的收入为750万美元,已经是CNN节目主持人中待遇最高的了。在今年1月16日续签的4年合同中,拉里·金身价翻番,每年总收入达到1400万美元,额外津贴还未计算在内。另外,拉里·金还享有使用一架私人飞机的权力。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务公开工作,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对于发展党内民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总结执政经验得出的重大结论,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板桥街道统一认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 通过规范公开 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改进公开程序,健全公开机制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进一步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有效促进了基层科学民主、和谐发展。 正确把握党务公开的科学内涵。党务公开是指党组织在不违背党的保密纪律的前提下将党的事务向党员和人民群众公布并接受监督的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务公开,小板桥街道党工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真正使广大党员和群众

满意。深刻理解党务公开的这一概念内涵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切实把握好以下五个要点:一是科学界定党务公开的内容。要提高党务公开的水平, 就应当依据一定标准对党务公开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 党务公开的内容也必须力求全面、真实、及时。小板桥街道党工委不断规范公开内容,提升党务公开针对性。以只要不涉及党内机密就进行最大限度公开的原则,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部署、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群众询问的、涉及群众利益的内容都要进行全方位公开。二是正确认知党务公开的对象范围。由于我们党是中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 党务公开不仅要包括将党内事务向党员公开, 还应该包括将重要的事务向社会公开。三是大力营造有利于发扬民主的氛围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 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在推进党务公开中,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又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必须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提高党员干部参与党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xx新闻传播xx课后习题 总论篇 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 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如何? 三、简述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是怎样的?《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是哪些?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 《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1633

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欧美其他国家较早的主要日报有: 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有何共同规律?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 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雅致,发展进程缓慢。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进行论争,这就是史称的政论报纸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2)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六、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业进程如何?他们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2)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外国新闻事业传播史知识要点

外国新闻事业传播史知识要点 一、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概念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经过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国际互联网传播)等五个阶段。 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4、在公元前500年出现的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叫(新闻信)。 5、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 6、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 7、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 8、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巴西探险记》)等被认为是印刷新闻传播的萌芽。 9、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两种周报,它们是(《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10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 11、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12、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13、(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这表明,无产阶级报刊已经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党报)。 14、现代报业可分为(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和(发展中国家)报业三种类型。 15、报业垄断的两个标志是:(发行量增加,报纸种类减少);(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16、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四大通讯社分别是:(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露透)社和(美国联合)通讯社。 17、现有的四家世界性通讯社分别是:美国的(美联社)、(和众国际社),英国的(露透社),法国的(法新社)。 18、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建立(KDKA)电台,因为它是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办理了(执照的)广播电台,所以一般认为,1920年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19、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时向公中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这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0、一般认为,国际互联网脱胎于三十多年前诞生的美国军事网络(ARPA net)。 21、在18世纪以前,统治法国新闻界的三大报纸是:(《公报》)、(《学者报》)、(《信使报》)。 22、(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 23、加拿大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贯彻(加拿大化)的方针。 24、(《金字塔报》)是非洲第一大报。 25、(尼日利亚大学新闻系)、(肯尼亚新闻学院)、(南非大学新闻系)是非洲比较有名的新闻教育单位。 二、请在下列各概念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1、1605年纳撒尼尔?巴特《约克郡谋杀案》

美国新闻中英文翻译(阅读理解可以用到

Today, we tell the story of the 9-11 attacks through some of the words spoken that morning ten years ago. A newly released document includes recordings of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military pilots and others reacting to the fast-moving events. 今天,我们将通过9.11袭击事件发生时的一些对话回顾10年前的那一幕。一份最新公布的文件包括空中管制员(简称空管)、军方飞行员和其他人士对这次突发事件反应的录音。 On September eleventh, two thousand one, nineteen al-Qaida members hijacked four passenger plane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y crashed two of them in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New York City, destroying the Twin Towers. 2001年9月11日,19名基地组织成员在美国东部劫持了4架客机,并将其中两架撞向纽约世贸中心,撞毁了这栋双塔楼。 A third plane hit the Pentagon,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eadquarters outside Washington. The fourth plane crashed in a field in Pennsylvania. 第三架飞机撞到了华盛顿郊外的国防部总部五角大楼。第四架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某地。 The document is known as an "audio monograph." It begins with normal radio calls shortly after eight o'clock. 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11 had just left Boston for Los Angeles with ninety-two people. 这份新公布的文件被称为“音频专辑”,它从八点后不久的正常电台呼叫开始。美国航空公司11号航班刚从波士顿起飞前往洛杉矶,机上载有92名乘客。 AA11: "Boston Center, good morning, American 11 with you passing through one nine zero for two three zero." 美航11航班:“波士顿空管中心,早上好,美航11航班正从190爬至230。” CONTROLLER: "American 11, Boston Center, roger, climb, maintain level two eight zero." 波士顿空管:“美航11航班,波士顿空管中心,收到!继续爬升,保持高度280。” 注:这两段对话涉及空管术语,可能翻译有误。 Soon radio contact is lost. A flight attendant on the plane, Betty Ong, called a company office to report the hijacking. 随后无线电联络丢失。飞机上一位名为Betty Ong的空中乘务员给公司办公室打去电话报告飞机被劫持。 A woman at that office then calls the airline's emergency line. 该办公室一位女职员随即拨通了航空公司的紧急电话。 NIDIA GONZALEZ: "So far, what I've gotten, the number five flight attendant's been stabbed, but she seems to be breathing. The number one seems to be stabbed pretty badly and she's lying down on the floor, they don't know whether she is conscious or not. The other flight attendants are in the back, um, and that's as far as I know. It seems like the passengers in coach might not be aware of what's going on right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七章 大洋洲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七章 大洋洲新闻传播史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平稳的新闻政策 大洋洲从殖民地或托管地向国家独立或自治的过渡,是和平的,因而其新闻政策也保持 了平稳过渡的状态。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以自由主义为基础;(2)逐渐实现本地 人管理媒介(民族化);(3)鼓励多种文化传播。 2.三个不同的发展地区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这是大洋洲主要国家,其新闻体制基本效仿英国:报刊基本民营,广播电视业实行公营 平稳的新闻政策 概述 三个不同的发展地区 独特的太平洋中的美国属地 现代新闻业的初创 澳大利亚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新民族意识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至今,报刊的集团化兼并 澳大利亚报刊的特点与新闻自由 广播电视业的和谐发展 澳大利亚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 大 洋洲新 闻传 播史

与民营并行的体制。 (2)美拉尼西亚 这是大洋洲新闻传播业的次发达地区,其代表国家是巴新、斐济。这一地区的传播业虽然现在不够发达,但是发展速度明显地较快。 (3)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 在美拉尼西亚东北,是大洋洲新闻传播业相对不够发达的地区。代表国家萨摩亚,位于波利尼西亚。 3.独特的太平洋中的美国属地 太平洋中的美国属地,分为本土和其他领地。属于本土的夏威夷群岛,以及美国的领地东萨摩亚、关岛等,由于其新闻文化直接来自美国,虽然起步晚,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发展,但新闻传播业很快达到了发达程度。这是大洋洲一个较为独特的情况。 二、澳大利亚新闻传播史 1.现代新闻业的初创 (1)第一批报纸的诞生 ①1803年,第三任总督菲利普·金(Philip King)到任,他较为看重办报,命令在当局办的印刷所工作的犯人乔治·豪于1803年3月5日为当局编辑和出版了《悉尼公报和新南威尔士广告人报》,为澳大利亚第一家报纸。 ②这是一份由犯人(后来为自由人)按照官方意图编辑的官报。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北美篇 第十二章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1.为什么《国内外公共事件》报出版了一期就夭折了? 答:《国内外公共事件》是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创刊于1690年9月25日,创办人是本杰明·哈里斯。这是一份四版报纸,但只印三版,第四版是空白,读者可以在传阅时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写上去。该报有国外新闻,也有本地消息。在选材上,首先报道重大事件,报道消息时注重夹叙夹议。《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与其他印刷品相区别的特征是,它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读起来像一份报纸,而且也是把它当做一份长期的新闻刊物办的。 但是,《国内外公共事件》只出版了一期就被禁止,因为该报的出版触犯了殖民当局限制新闻出版的法案,法案规定出版物要经审批,发给许可证后才能出版。这样,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就成为出版许可法的第一个牺牲品。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他们的情况怎样? 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极为卓越的报刊活动家,他们的宣传和鼓励是战争中鼓舞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著名的人士有: (1)塞缪尔·亚当斯 亚当斯是美国独立运动中杰出的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 ①1748年任《独立广告报》编辑,经常抨击英国政府横征暴敛的政策。第二年,该报停刊,他就给《波士顿公报与乡村新闻》撰稿,宣传抗英主张。 ②在反印花税的高潮中,他将聚集在《波士顿公报》营业所附近的激进分子组织起来,

成立了“自由之子社”,并在各地设立分社,建立了“自由之子社”宣传网,集中了一批活跃的报人和印刷商,为革命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③1772年,亚当斯成立了一个“通讯委员会”,其他各州也纷纷成立通讯委员会,并联结成网。殖民地的各种动态消息都在这里汇集,经加工整理后提供给革命报刊。通讯委员会既是一个类似通讯社的信息传播机构,又是一个革命组织。1775年4月,列克星敦民兵就是得到通讯委员会成员的报告后,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1774年以后,亚当斯一直担任马萨诸塞州大陆会议代表,独立战争后,长期担任该州的副州长、州长。 (2)托马斯·潘恩 美国独立战争中杰出的政论家、启蒙思想家。 ①1774年,他从英国来到北美,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1775年发表《在美洲的非洲人奴隶问题》一文,以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罪恶的奴隶制度,为他初步赢得了声誉。 ②1776年1月,他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发表了《常识》的政论小册子,以通俗、充满激情的语言,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立即拿起武器,进行争取自由的战争。《常识》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还为当年7月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铺平了道路。 ③1776年8月他入伍后,又写下了一系列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在战争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3篇《危机》,有的抨击英国派来的使者,有的揭露保皇派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有的在危急关头激励士气。战争结束后,潘恩回到欧洲。 ④1791年,他撰写了《人权论》,引起轰动。次年又发表《人权论》续篇。 (3)艾赛亚·托马斯 ①1766年托马斯在反印花税斗争中公开传播革命观点,1770年他与人合办《马萨诸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_张晓文

●张晓文(陕西省人民医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8)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 3 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但同时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保护制度,两者冲突的探讨,指出平衡两者利益,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隐私权;知情权 Abstract:Govern ment 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 can ensure that the citizen ’s right t o know is constantly satisfied .However,the possibility of infringing upon citizen ’s right t o p rivacy is si m ultaneously increased .The conflict be 2t w een the m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This paper,by exp l oring the connotati on and the p r otecti on syste m of and the conflict bet w een the right t o p rivacy and the right t o know in 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 discl osure,points out the app r oach and method of balancing their interests and har monizing their conflicts . Keywords: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right t o p rivacy;right t o know 3本文为陕西省社科信息学会科研培植项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hshx0703。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获取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本质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国家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由此,相对消极被动的隐私权常常受到积极主动的知情权的侵入,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深入研究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寻求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是政府信息公开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的内涵及其制度保护 111 知情权的内涵及内容 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广义的知情权泛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民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一般情况下,知情权是指广义的知情权。知情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及其他组织。知情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是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人身权的重要保障。 知情权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知政权。公民、 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及背景资料,了解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利,它是实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性权利。②社会知情权。公民依法有权知道其所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现象、商业信息的权利,有权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③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公民有权了解各种涉及本人的有关信息,或法人及其他组织有权了解其内部工作人员和即将成为其内部工作人员的有关信息的权利。 112 知情权的制度保护 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最先由瑞典在200多年前确立。1766年,瑞典颁布了《出版自由法》,成为世界上最早以法律规定知情权的国家。但真正引起各国广泛关注是 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专门制定了信息公开法, 以实现宪法所确立的信息自由权原则。1951年,芬兰制定了《公文书公开法》;丹麦与法国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行政公文书公开法》等信息公开制度;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从法律高度规范了信息公开制度,使知情权成为较为完整的法定权利,从此,知情权在美国被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来看待。此后,一些国家有关知情权的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美国的做法,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当成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模式。1982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联邦信息自由法》;加拿大颁布了《信息公开法》;1996年,韩国制定了《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2000年,英国颁布了《信息公开法》;2001年,日本实施了《信息公开法》;2008年5月1日,我国《中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 2013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 2、公共领域 3、群众办报 4、张季鸾 5、Tim Berners-Lee 6、LBS 7、流动空间 8、Kevin Kelly 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 2、“网络社会” 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 4、技术决定论 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 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框架(news frame) 2、媒介素养(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 5、密尔顿(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二、简答(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4、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黄色新闻 3、《论出版自由》 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5、“报刊的有机运动” 二、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 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 3、碎片化的受众 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 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 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3

美国新闻标题话语特色

MEDIA 传媒 60 海外传媒 这则标题的精炼在于使用了一些语法元素:现在分词、省略号和连接词。Working这个现在分词的话语符号给人的解读含义是“人们正在 拼命努力地劳动着、工作着”,比它的动词形态work更具动感。Working后面的省略符号的含义是“人们还要再这样怀着希望和期盼一直干下去,干下去”。而连接词and则起到了强调“结果”的作用,使最后一个字poor 的分量变得格外重:“干了半天落得一 个穷s的下场”。 3.TRIUMPH!胜!——美国 《商业周刊》(04/11/15)封面标题 这是布什赢得大选后《商业周刊》的封面标题,真是一字道破天机!TRIUMPH中的每一个字母都用红色 美国新闻标题话语特色 文/陈卞知 美国报刊文章中的新闻标题话语常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以新闻期刊的封面标题话语为甚。正像美国整个国家每天都在为全世界制造新闻、吸引全球注意力一样,它的语言,也借着新闻文化的传播,扮演着标新立异的角色。 在对《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几种主流新闻刊物的封面标题话语做了一些研究之后,发现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此,仅以2004年出版的新闻杂志为例,总结出标题话语六个方面的特色,分述如下。 “一语中的”的醒目印象 1.Arafat’s Shadow: 阿拉法特的阴影 ——美国《新闻周刊》(04/11/22)封面标题 整版封面刊登着世人熟悉的阿拉法特头部肖像,脸的右下部份被阴影复盖着。文章仅以两个字Arafat’sShadow为题,点出了中东地区未来的政治局面——在阿拉法特死后的很长时间里,他的阴影仍会继续存在。 2.Working…And Poor: 工作然后……变穷 ——美国《商业周刊》(04/5/31)封面标题 在美国,近几年来因为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外流,引起经济市场疲软,在白领阶层感到惴惴不安的同时,蓝领阶层更感到收入窘迫。 大写,后面还带着感叹号。这里的一字一叹,让人重温不久前方见分晓的坚苦卓绝的竞选激战。最后布什胜出,一切定格,再说什么也是多余了。因此一锤定音,一“字”以蔽之。话语简洁到极限,传播力达到无限! 另外三家同一天出刊的杂志也是惜墨如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标题用了2个字(其中一个还是数字):Round 2(第二幕);《时代》杂志用了3个字:Four MoreYears(又是4年);美国《新闻周刊》用了4 个字:How He DidIT (他怎么成功的)。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插曲:2004年6月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标题也使用了Four More Years这3 个字,但是后面带着一个问号:还要4年吗?《时代》杂志现在像是来回答它,肯定地说:又是 4年。 通过这些主流刊物的封面标题,一再使我们印证到:用语简洁精炼确实是当今美国新闻话语的一种总体风格。 堂而皇之的大白话 1.Our Con Man In Iraq: 我们在伊拉克的“骗子”  ——美国《新闻周刊》(04/5/31)封面标题 Con是地地道道美国俚语,是骗 局、伪造、骗子 的意思,在这里指伊 拉克国民大会主席沙拉比,把他说成伊朗间谍。既然沙拉比是间谍,是政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目录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2) (一)人民主权 (2) (二)知情权 (2)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原则和意义 (3)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原则 (3)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意义 (4) 三、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5) (一)公民知情权的宪法保障 (5) (二)公民知情权的司法保障 (5) 四、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6) (一)政府方面...................................... . (6) (二)公民方面..................................... . (7) 五、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7) (一)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7) (二)制定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8) 六、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论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的知情权 [摘要]:我国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公正透明这一目标,必须走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路子,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其立法主体是政府,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导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就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知情权宪法权利保障机制 以瑞典《新闻报道自由法》(1776年)为先河,以美国《情报自由法》(1966年)为榜样,西方其它国家如丹麦、挪威、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也纷纷效仿,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权利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就是通过法律确立的保障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制度。人民主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构成了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 从行使权力的来源看,行政机关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的权力和宪法的授权;从行政权力内容看,行政权力涉及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组织管理,行政权力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对它的监督的重要性;从行政权的行使方式看,行使行政权应当是公开的。国家是根据人们订立的契约建立的,大家必须服从公意。公意即为最高权力,即主权。主权应当属于人民。政府机关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人民有权获得政府信息。 (二)知情权 知情权首先是作为一项政治上的权利提出的。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Kent Cooper)率先使用了“知情权”一词。【1】1945年1月23日,肯特·库柏在文

读书笔记之《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读书笔记之《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由当代美国著名媒介社会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于1978年所著。该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深入考察了美国新闻业“客观性”理念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跳出传统新闻史研究囿于描述性或阐释性的窠臼,将报业的发展置于美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宏阔框架之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起源、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有对平等主义时代美国便士报的研究,有对19世纪90年代娱乐和信息两类新闻的探讨,更有对新闻业客观的批判和思考。绪论部分主要谈到了客观性思想,书中写到美国新闻业经常受到“不够客观”的指责,总是被批评为没能“客观”报道每日新闻,甚至还直言不讳,在杰克逊时代,新闻是“制造”出来的。当今天的媒体把客观真实作为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之一时,的确很难想象那时的美国新闻业究竟在尊崇些什么。客观性的理念应该是将事实和价值判断区分开来。事实是关乎世界的,不受个人判断和好恶影响,而价值判断是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对大千世界的好恶,是主观的。且先不要说那时的美国媒体如何落后,完全不遵循客观的主张,单看现在的新闻行业,还不是屡屡出现各类倾向性明显的报道。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一个记者要有客观的信念就要做到忠于“事实”,区隔事实和价值的关系。而新闻业本身更该注重对客观性的追求,形成自我约束的社会权威机制。 此外,书的第一章讲到了便士报的兴起和发展,作为现代新闻业的起源,便士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中曾这样写道:“便士报”的经营之道是以大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不依靠订报费和政党补助。便士报一切向前看,只要付出广告费,人人平等,谁都可以花钱雇用公共报刊。”正因为便士报大量登载专利药物广告,而被当时的六便士报贬为“江湖庸医公认的喉舌”。乍一看,觉得便士报的广告政策过于利益化,甚至有些荒谬,但细细一想这不正是现代报业的通病吗?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出钱越多版面越大,你以为那是新闻,可它偏偏就是伪装成新闻的广告。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弊自然也有利。虽然便士报唯利是图的做法难以服众,但正是这一举动使得便士报的发展面临春天。不涉及任何政治新闻,开始雇用记者,内容趋于日常化,迎合了更多大众的口味。报纸不再是官员和贵族的专属品,平民也开始有权阅读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变革,这就是平等的力量,走一条别人完全没有走过的路,披荆斩棘、大胆尝新,永远的邯郸学步只会停滞不前。现在都讲求创新求变,如何创新,如何求变,便士报的成功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把中产阶级的平民视为读者,因为这一群体足够庞大,把以往新闻界认为微不足道的事件看做新闻,因为这比空洞的社论更有趣,把价格从常见的6便士调整为1便士,因为价格越低,发行量越大。 不管便士报最初遭到何种质疑,最终它通过组织销售、招募广告、重视新闻、迎合大众、忽视社论等方式得以成功。便士报不仅代表,而且创造了“民主市场社会”文化,在这样的土壤中,才能产生相信“事实”而不是相信“现实”的真正“客观性”信念。回看现代新闻业的发展,不禁让人唏嘘。确立新闻准则,深刻影响后世的城市报纸在呼吁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中做得尽善尽美,熟不知今天的媒体是否依然恪守这一朴素的理念。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美国新闻业)【圣才出品】

第二章 美国新闻业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 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 (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 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 (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 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 (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 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美国新闻业现状 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 美国新闻业的现状 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 美国传媒业的特点 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 新闻媒介高度垄断 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 美 国新 闻业

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 (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 (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 (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 (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 (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 (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 二、美国新闻业现状 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