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读书报告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读书报告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读书报告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读书报告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中山实验吴玥纹

一、着作基本信息

作者:布鲁姆(1956年主编),恩格尔哈特、福斯特、希尔、克拉斯沃尔等参与

修定版编着:洛林.安德森等(关于书籍,本书是修订版的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至于具体年份,书中并没有提供准确的信息,只是谈到在1956年之后的4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觉得需要修订,因此编着此书,以便融入新思考,并鼓励大家应用此书指导教学,再来评断编者的修订工作)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年11月第1版,2015年9月第9次印刷二、着作简介

着作背景:《教育目标分类学》面世以来,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销售,为测验设计和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基于此学说中的许多观点在当今教育者处理问责项目,基于标准的课程以及真实性测评的设计和实施等许多问题中,都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与此同时,时代在发展,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有必要把新知识和新思考融入这一分类体系。基于以上考虑对旧版《分类学》进行修订。

核心观点:关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的核心观点,以前我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高端培训班学过相关的课程,当时说实话也并没有完全的理解,在学习的同时也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资料,大概的理解就是“把教育的目标进行分类”,与我们的实际相联系我们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是源于此。本次有这个机会,真正拥有一本类似于关于教育学中圣经般的书籍,机会难得,于是我翻阅了此书,并对于一些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重点的阅读。

于是我认为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的核心观点,就是两个表格!!即教育目标的两个维度——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不知道我想的是否全面正确。于是我在原有书籍的基础上编辑了一个汇总表格,如下:

我体会本书的核心观点可以通过这个表格直观的反应出来,当然本书还涉及到关于分类表的使用,关于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及相关的问题,还通过许多教育实例展示应用,最后提出了许多相异分类框架和优待解决的问题。全方位介绍了关于布鲁姆分类学的有关问题。

三、“有意义的学习”——读书心得

(一)分类的困惑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才翻开第一页,我的脑袋就很大,可以想象这是一本纯理论的专着,虽然里面有些教学实例,也不能够刺激我产生读者本书足够的兴趣。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之前在教员活动教研员进行了介绍,上北师大学习的时候,中山区专门为我们挑选了《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课程,当时没有书,只是听教授单方面的介绍,教授讲的很认真,也采取了很多教育方法和手段,我们学员进行了互动学习和活动,但是我仍然并不是非常清楚他的观点和应用。这次有机会拿到这本书得感谢培训部的要求,让我体会到了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把所有的压力变成动力才能成长与进步。但是这种纯学术的专着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难,告别了校园,真的很难重新专注于这种纯学术的理论。我们更多的是实战型,应用型,经验型,实践性,即时性,实用性的书籍,因为能够很直接的作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这些书籍通常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做,大概的有效流程是什么,照着做就行,无需做建构性的思考,改变教学行为也有速成的特点。

思考:

因此最初是抵触的,我的困惑作者开篇中就提出来了,以为中学教师的感叹:标准实在太多了,六年级英语课就有85条标准,六年级数学课有100条标准,而且这些标准都写得含糊不清。……我问自己,这些东西怎么有可能会帮助我教的更好,我的学生学的更好呢?最初这就是我的想法。

当教师面对大量的他们认为含义模糊不清的目标时,该怎么办呢?因此所有教育都在强调要教师重视三维目标,对于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大连地方从市级教育部门组织教研人员进行了课程标准的细致解读,下发了课程实施细则,便于基层教师指导教学,这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既避免了教师在研究晦涩的理论知识而耗费时间和经历,与此同时从学科角度出发,由权威的教研人员组织编写,更有针对性的解读目标,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作为名师培养对象和中层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这是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顶层设计,应该有这个高端建构的高度。如果利用目标分类学将此理论进行分类的话,不一定准确,我想应该把《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知识维度归为概念知识中的理论知识,那么我看完书之后理想目标是应用,但是指望我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达到应用,对我来说很难,不过我想所有读完书的人最起码可以记住文中的核心观点和目标分类表,再进一步可以将学科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类。

(二)分类表的使用

文中一再强调理解和使用分类法会对我们的教学有怎样的帮助呢?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1.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值得学生学习?(学习问题)

2.如何计划和进行教学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在高层次上进行学习?(教学问题)

3.如何选择或设计测评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信息?(测评问

题)

4.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一致性问题)

思考:

在书中又适时提出了我的想法,我能够想象,教师们会为他们是否将目标、教学活动、测评放到了分类表中正确的方格中而发愁……而不是去充分的审视那

些内隐目标和外显目标、教学活动计划以及测评。是否将教学的每一个成分放到正确的方格并不重要,而教识意识到他们的计划教学活动与预期的目标(陈述的或直觉的)是否一致以及如何调整这些教学活动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宁愿教师在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深思熟虑、富有成效的讨论,而不是去为试题在分类表中的正确放置而争论。

为什么将目标进行分类呢?

1.使用本框架将目标分类可以使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审视目标。

2.使用本框架将目标分类有助于教育者全面考虑教育的各种可能性。

3.使用本框架将目标分类有助于教育者看到目标中知识与认知过程之间不可分

离的、内在联系。

4.使用本框架目标分类测验者没有必要单独处理每一个目标。

5.使用本框架目标分类可以使目标、教学和测评三者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更加明

显。

6.使用本框架目标分类有助于教育者更好的理解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众多术语。

(三)有意义的学习

本书在第五章介绍认知过程维度的时候提出了三种学习结果的故事作为引子。

1.零学习:只能回忆很少的关键词,不能列举主要组成部分,不能使用课本信息解决问题。

2.机械学习:记住关键词,能列举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使用课本信息解决问题。

3.有意义学习:回忆重要的关键词,组成部分,并利用课本信息解决问题时,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思考:

书中例举了7个教学案例,我选取了《火山?在这里?》的案例进行了较细致的阅读。本案例描述的是火山单元,在七年级科学课上。由于我从教七八年及地理学科,因此对这个案例非常感兴趣。在案例的前期学情分析中,我惊奇的发现,教师并不是像我们想的不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情况,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也把学生优等生、低等生、中等生。而且我注意到老师本应八天完成的单元教学,却用了一整月的时间来达成教学目标,而非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首先提出单元总目标“在关于火山的问题上变得更加聪明”,随后进行分解成为教学目标,总体来说理解理论,说明成因,研究解释资料,比较情况,运用所学完成一份报告(信),目标提出分解表述非常清楚。而后教师开始实施教学活动。

课堂从一份县行政管的来信开始,提出了一个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即以高昂的代价制订一份万一本地区火山爆发的全县疏散计划,这是否是一项慎重的决策。然后教师在第一天向学生介绍学习目标,这些用了第一天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第二天还是从信件入手,分析关键词,查找资料。第3——4天建立关于火山活动的关键词用图的形式表示,要求图文并茂。第5天讨论作业,选取作业质量高的进行答辩,第6天找火山地质证据,第7天讨论,第八天回答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要求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求全班质疑或证实这些答案。第9——12天找到在本州周围五各州的地质图上寻找火山岩的证据。第13天学生展示,第14天回到自己城市相对于地质构造板块辩解的位置。第15天进行最终测评,给县政府回信。允许分歧,只要有说服力的证据。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讲一个火山的问题用了15天多的时间,我甚至觉得有点想笑了。七年级上册我们地理也有一节设计到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用时10分钟。优秀案例中的操作方法,为我们展示的是使用复杂认知过程去帮助实现较简单的目标,其实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概念,教师组

织了一系列活动,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使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高位的认知过程类别来实现回忆、理解、应用的目标。基于中国国情,我们想做,做不到。而且我们看到教师的情境创设,县政府的来信,看起来是真的,而当七年级的孩子们给县政府官员写信的时候,既然受到了回信。让我觉得真是大开眼界。

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学以致用,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但是当我们学习了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之后,需要中国化,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解设计,结合现有条件进行分类实施,这才是接地气的分类,有效的分类。关于学习、教学、测评方面必须遵守9项通则:

关于学习问题:

1.学习的迁移和保持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2.如同存在多种认知过程一样,知识也具有多种类别。

关于教学问题:

3.某些类别的知识常伴随着某些特定的认知过程。

4.不能区分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这对学生的学习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测评问题:

5.测评的目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性)和为学生评定反映学习水平等级(终结性)。

6.外部测评对课堂教学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于一致性问题:

7.目标与测评不一致,测评结果不能提供预期的学习情况信息。

8.教学活动与测评不一致,测评结果会低估教学效果。

9.教学活动与目标不一致,学生无法从学习活动中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分类学展望

前期在网上浏览了许多关于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观点,与此书进行对照,发现有很多不实之处,包括百度百科。

有一点让我终于厘清了概念,布鲁姆目标分类学是二维的目标并不是三维的目标。书中大胆承认了关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间的关系被划分开来的缺陷,因为它把同一目标的不同方面分离开来——而几乎每一个认知目标都具有情感的成分。而认知领域的广泛开展,牺牲了情感方面为代价。而最后又谈了无奈,宁愿选择二维而不是三维的分类体系结构,并渴望情感维度的加入,需要时间来证明。

思考:

很清楚目标对于教学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目标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努力;目标指明需要完成的使命。在教育中,目标指出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教学中,目标尤为重要,因为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学具有目的性,因为教师总为了某一目的而教,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是理性行为,因为教师交给学生的使他们认为值得教的。教师的理性涉及教师为学生选择“什么”目标。教学的目的性则关系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即涉及教师创造的学习环境、提供的教学活动与经历。如果阅读此书能够能让我们理解教育中众多的术语,关注有意义的学习,关注教与学的统一,关注测评反馈指导教学的价值,我想这就是有效的阅读,如果有人能够灵活运用,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那真是泽被后生的好事。总之思维改变,行动才能改变。让我们从改变思维开始,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进行到底。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 摘要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本文对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分类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介绍,使师范类学生更好的了解其发展过程、应用等具体情况。 关键字: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 一、布鲁姆和他的教学理念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 面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精英主义观显露出来的弊端,布鲁姆因教育提出了目标分类学说,并于1956年出版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六十年代,他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布卢姆提出的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教学的理论,曾经被列为美国“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布鲁姆在教育中的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一)、掌握学习论,学习是为了掌握,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布鲁姆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发展的。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先天的,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造成,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外部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不只是针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施以评价,从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矫正与评估。形成性评价可以让教师的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达成度,应该是学生的未达成度。再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类,从而确定其制定其具体的学习程度。其教育目标分类学有效的解决了如何正确评估学生学习行为的标准,给当时的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可量化、可测量。为了使教育评价的起点、评价目标客观标准化,他提出目标的可测量性,为之后的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操作类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操作类型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 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提示: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 2.领会(comprehension) 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提示: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 3.应用(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提示: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 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提示: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 5.综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 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提示: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 6.评价(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做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提示:评价,估计,评论,鉴定,辩明,辩护,证明,预测,预言,支持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设计问题的启发 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 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 l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如:“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 l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 如“检察院和法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什么是惯性吗?” l分层次提出问题--应用性问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doc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学科门类:理学(07) 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属地理学一级学科,是在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该专业以地图、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信息源,利用地图学、地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S技术进行地理认知和地理信息传输、分析与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知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学科在深化地理认知的同时,已逐步成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水利、交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河海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流域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为特色,着重研究地理信息认知理论、空间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的遥感提取,专题信息制图与数据更新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决策支持原理与方法;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环境、数字流域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空间数据结构及信息处理技术、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地图可视化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遥感数据分析及处理、空间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GIS及应用 2、遥感及应用 3、地图学 4、数字流域 5、GPS及应用 三、学制与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

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

【免费下载】遥感学习书籍大全

遥感学习书籍大全 《遥感》 作者:赵振远 《遥感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日]卡农公司图象研究室 《遥感地质学》 作者:陈华慧 《遥感地质学》 作者:李永颐李斌山陆成 《遥感概论》 作者:马蔼乃 《遥感文选》 作者:国家遥感中心 《农业遥感》 作者:寇有观萧鉥 《遥感专辑(第三辑)矿产勘查中的遥感方法》 作者: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 《遥感与非遥感地质信息复合应用中的计算机处理》 作者:谭海樵余志伟 《微波遥感第二卷雷达遥感和面目标的散射、辐射、理论》作者:[美]F.T.乌拉比R.K.穆尔冯健超 《遥感研究文集》 作者:吉林省遥感学会论文选编 《大气微波遥感》 作者:张瑞生 《微波遥感理论》 作者:王宝发 《遥感精解》 作者:[日]遥感研究会 《宇航遥感物理基础》 作者:孙星和 《航天多光谱遥感》 作者:韩心志 《高等学校教材水文遥感》 作者: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魏文秋 《环境遥感技术简介》 作者:龚家龙阎守邕 《遥感手册第一分册》 作者:汤定元陈宁锵等 《资源遥感研究文集》 作者: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编辑 《国外遥感技术的发展》 作者: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 作者:马鸿良等 《遥感地震地质文集》 作者: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航空物探遥感论文集》 作者:熊盛青唐文周姚正煦 《巡天千里眼遥感入门》 作者:[加]D.D.哈珀 《英汉遥感地质学词汇》 作者:张世良张炯姚彦之 《环境遥感与地理制图》 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航空摄影测量及遥感》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刘文熙许伦北方交通大学魏志芳吴景坤《遥感图像对地定位研究》 作者:李树楷 《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原理》 作者:R.D.里根J.V.塔拉尼克S.I.古特曼 《遥感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作者:刘允良邢立新杨德明 《遥感地学分析》 作者:陈述彭赵英时 《遥感图象的数字处理》 作者美)J.G.莫伊克 《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 作者:宁书年等 《遥感手册第八分册》 作者:[美]吉尼·索利查尼斯·波尔顿等 《遥感图象信息处理》 作者:许殿元丁树柏 《遥感手册第五分册》 作者:[美]迪特尔·斯坦纳等 《遥感手册第七分册》 作者:[美]罗伯特G.里维斯等 《遥感手册第三分册》 作者:[美]理查德K.穆尔等 《遥感手册第六分册》 作者:[美]约翰 E.埃斯蒂斯弗雷德里克J.多伊尔 《遥感手册第四分册》 作者:奥尔登P.科尔沃科雷塞斯等 《遥感中的自适应雷达》 作者:[美]D.T.吉辛 《全球环境、资源遥感分析》 作者:李树楷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目标分类[1]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学习的分类与评价 一、目标分类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类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六个主要类别:⑴知识;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 ⑸综合;⑹评价。情感领域包括五个主要类别:⑴接受或注意;⑵反应;⑶价值评估;⑷组织;⑸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都包括若干子类别, 由此可见,布卢姆的分类学是将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按秩序排列的,因而,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累积性。 3.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不受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所局限的。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加入相应的内容,形成每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 4.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 教育目标分类是为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所以,目标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结果提供测量的手段,同时有助于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变化作出各种假设,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认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因此,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所谓情感特征,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 三、教学评价 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布卢姆主张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另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的程序是: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系统;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都要安排一次形成性测验(有时又称为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常常被用来为学生的学习定速度,保证学生在从事下一个学习任务之前,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形成性测验可起到强化的作用;形成性测验可以揭示出问题所在,“诊断”后应该附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处方”。 简言之,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或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作出全面的评定,并把评定成绩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所以,布卢姆指出,评价与评分不是同一个意义。不评分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一个例子。 学校学习理论的若干变量 布卢姆认为,只要对下列三个自变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 1.学生已经习得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即“认知准备状态”)。 2.学生从事学习过程的动机程度(即“情感准备状态”)。 3.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即“教学质量”)。 一、认知准备状态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在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

遥感地学分析读书报告

成像光谱技术研究动态 王立平刘洪博 1 引言 地物的反射辐射光谱特征是遥感的主要物理基础,是开展地球表层物质的物性和空间结构分析,进而加以识别的主要依据。成像光谱技术具有高光谱分辨率、超多波段和图谱合一的特点,在大尺度范围内探测地表物质连续光谱特性的同时,还获取了地物的空间形态和状态信息。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越高,所反映地物光谱特征就越精细,甚至可获取与实验室或地面实测光谱类似的曲线,为地物或地物成份的遥感识别奠定了基础。 2 成像光谱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成像光谱遥感所用的仪器是成像光谱仪。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成像技术发展较早,也最具代表性。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经研制了三代成像光谱仪。 第一代成像光谱仪的代表是航空成像光谱仪AIS。它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所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设计,已于1984-1986年装在NASA的C-130飞机上飞行。这是一台装有二维、近红外阵列探测器的实验仪器,128个通道,光谱覆盖范围从1.2~2.4μm,并在内华达Cuprite地区的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代成像光谱仪的代表是机载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它有224个通道,使用光谱范围为0.41~2.45μm,每个通道的波段宽约为10nm。曾放在改装后的高空U2飞机上使用.为目前最常用的航空光谱仪之一。 基于NASA仪器的成功应用,也基于采矿工业及石油工业的需求,在AVIRIS之后,地球物理环境研究公司GER又研制了l台64通道的高光谱分辨率扫描仪GERIS。其中63个通道为高光谱分辨率扫描仪,第64通道是用来存储航空陀螺信息。该仪器由3个单独的线性阵列探测器的光栅分光计组成。它与其他仪器的区别是在不同的光谱范围区内,通道的光谱宽度是不同的。

遥感地学分析读书笔记

绪论 根据遥感信息的利用方式和效应,可以把遥感技术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 2.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 3.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 4.环境信息的综合分 析,即多种来源信息的复合分析 第一章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 (一)遥感信息的属性 1.遥感信息的多源性(平台、载体的多层次,波段不同,视场不同,时间不同) 2.遥感信息的物理属性(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波普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 1.空间分布 2.波谱反射和辐射特征 3.时相变化 二、遥感信息地学评价的标准 (一)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又可称为地面分辨率,指一个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空间分辨率有三种表示形式: (1)象元,每个象元的大小在地面上对应的范围,即在地表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尺寸,用米表示。 (2)象解率,指胶片上1毫米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用线对/毫米来表示。 (3)视场角,指电子传感器的瞬时视域,用豪弧度表示。视场角小,得到的光通量小,空间分辨率低;反之,空间分辨率高。 (二)波谱分辨率 波普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的波段数目、波段波长以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带宽,这三个因素决定波普分辨率。 对于传感器波谱分辨率的选择,有两种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分析波谱特征时,光谱波段分得愈多愈细、频带宽度愈窄,所包含的信息量就愈大,针对性愈强,则易于鉴别细微差异,因而在实验室研究中多光谱波段往往可以发展到十几、甚至几十个波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便要对之进行综合归纳。因为波段分得愈细,各波段数据间的相关性就愈大,增加了信息的冗余度,未必能达到预期识别效果。同时波段愈多,数据量愈大,给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鉴别带来困难。 (三)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第二节陆地卫星系列的地学评价 (三)火箭遥感的特点 1. 火箭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 2.火箭资料有快速、大面积同步覆盖的特点 3.火箭灵活、方便,发射简单,准备时间短,发射架小,可以移动 4.成本较低,并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设计 5.摄影处理设备简单 二、航空遥感的特点 航空遥感作为遥感立体观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其明显的特点。 1.航空遥感空间分辨率高、信息容量大,主要服务于较大比例尺的区域资源与环 境详查,以及解决工程技术上的具体问题,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 2,航空遥感灵活、方便,适用于专题遥感研究。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选择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设计航空遥惑飞行的方案和路线等。获得图象较为方便,成本不高。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遥感地学分析》教学大纲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应用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遥感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异常活跃,发展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领域,是构筑“数字地球”不可或缺的强大核心技术,现已发展到推广应用阶段,在众多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地学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全新技术方法。在我国也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海洋勘察、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地学分析》是遥感与地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图像科技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特点,是地学类各专业的技术方法课。该课程是应用遥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遥感数据源,实现复杂地学问题的快捷、方便、省时和省力的解决。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本课程需在学习了测量学等课程后再深入学习本课程。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如下:

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实践(实验、上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实验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在前所学课程基础上,深入应用ENVI软件对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验证和综合分析,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消化与理解。 六、学业考核 本课程的作业规范:每章结束后布置适量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以便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每个月布置一个中型的项目,学生撰写项目书,并完成整个流程,上交项目报告!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学习感悟

xx教学目标分类法的学习感悟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学习及培训感悟: xxxxxx小学xx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按照由简单到繁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成了以下六个层面的内容(如图)。 虽然研修教材中对于每一类问题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确凿的阐述,并且也相应地给出了一些详尽的问题范例。但从我上一次培训的实效来看,在短时间内,学员对于每一类问题的特性很难理解透彻,一些学员认为这样的理论太过高深,从而直接导致学员在应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进行问题设计时,对于问题设计的“度”难以控制,设计出来的六个问题层次性不明确,甚至出现了例外层面问题的交错出现的情况,无法体现出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思维关系。 如何帮助学员更松弛地、更确凿地理顺六个层面的关系呢?我迫使自己静下心来,从头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去阅读教材中关于六类问题的解释。我猛然发现,文句中的某些关键词能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再结合自己大凡的教学经验,对于每一类问题所指向的目标、侧重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上行关系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清撤起来。 从培训效果看,这种提取关键词的方法的确为学员把握例外类别问题的特点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学员们普遍感到理解的思路由含混变得清撤,感到对六个层面的理解由沉滞变得光鲜了。我还感到,在学员自己设计问题之前,范例的支持作用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范例能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直观化、详尽化。 这些参训的学员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举例时,他们更愿意听到贴合教学实际的东西。所以在指导学员参看教材中给出的范例之外,我还试图从小处着手,我从自己所教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选取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并尝试利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进行了下面的问题设计。 知识: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读书报告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读书报告 ——实现“有意义得学习”就是教学得终极目标 中山实验吴玥纹 一、著作基本信息 作者:布鲁姆(1956年主编),恩格尔哈特、福斯特、希尔、克拉斯沃尔等参与 修定版编著:洛林、安德森等(关于书籍,本书就是修订版得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至于具体年份,书中并没有提供准确得信息,只就是谈到在1956年 之后得4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觉得需要修订,因此编著此书,以便融入新 思考,并鼓励大家应用此书指导教学,再来评断编者得修订工作)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年11月第1版,2015年9月第9次印刷 二、著作简介 著作背景:《教育目标分类学》面世以来,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销售,为测验设计与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得依据。基于此学说中得许多观点在当今教育者处理问责项目,基于标准得课程以及真实性测评得设计与实施等许多问题中,都能提供有价值得指导。与此同时,时代在发展,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有必要把新知识与新思考融入这一分类体系。基于以上考虑对旧版《分类学》进行修订。 核心观点:关于布鲁姆得目标分类学得核心观点,以前我也在北京师范大学得高端培训班学过相关得课程,当时说实话也并没有完全得理解,在学习得同时也查阅了网上得相关资料,大概得理解就就是“把教育得目标进行分类”,与我们得实际相联系我们教学得三维目标就就是源于此。本次有这个机会,真正拥有一本类似于关于教育学中圣经般得书籍,机会难得,于就是我翻阅了此书,并对于一些感兴趣得章节进行重点得阅读。 于就是我认为布鲁姆得目标分类学得核心观点,就就是两个表格!!即教育目标得两个维度——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不知道我想得就是否全面正确。于就是我在原有书籍得基础上编辑了一个汇总表格,如下: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最初是1948年由出席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的一些考试专家在一次正式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他们的教育目标分类强调指导教学过程和对结果进行评价,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分类。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 1.知识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把某种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后所要做的就是回忆这些信息。知识这一类别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在知识的测验情境中,提问的形式与最初的学习情境中的形式有所不同,这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定程度上的联想和判断过程,但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在其他类别的学习和测验中也有记忆,同样这也只是一小部分。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三大类,每一类型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1)具体的知识是指对具体的、孤立的片断信息的回忆。它包括:①术语的知识,即具体符号的指称事物的知识,如熟悉的大量词汇的一般意义;②具体事实的知识,指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如对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主要事实的回忆。 (2)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它包括:①惯例的知识,即有关对待和表达各种现象和观念的独特方式的知识,如了解演讲与写作中的正确形式和习惯用法;②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即时间方面各种现象所发生的过程、方向和运动的知识,如最近50年美国政府的发展趋势;③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即有关类别、组织、部类及排列的知识,如各类文献的范围;④准则的知识,即有关检验和判断各种事实、原理、观点和行为所依据的准则的知识,如对某种作品及其阅读目的作出适当判断的准则;⑤方法论的知识,即有关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使用的以及在调查特定的问题和现象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技巧和步骤的知识,如有关用科学方法评价健全概念的知识。 (3)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指有关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观念、体系及模式的知识。它包括:①原理和概括的知识,即关于对各种现象的结果进行概括的特定抽象概念的知识,如用来概括我们所接触到的生物现象的重要原理的知识;②理论和结构的知识,即关于为某种复杂的现象、问题或领域提供一种清晰的、完整的、系统的观点的重要原理和概括,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如对进化论进行比较完整阐述的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心得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心得 遥感是综合利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依据地学规律来研究地球表层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遥感地学分析,就是遥感与地学各学科——遥感应用对象的一个接口。遥感地学分析既是遥感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前沿。因此,学习并逐步深入了解遥感地学分析相关知识很有必要! 遥感地学分析这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想要学好,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此次实验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一次锻炼。在此,我想谈谈实验后自己心里所得到的一点看法。 首先,即是数据源的选取。由于我们才初步涉及到遥感,对遥感影像图的目视解译、监督分类等太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所以,选取的区域最好是地块比较集中,地物较为单一的数据。比如:北方的平原地区,西北的高原地区等。第一次做实验,并不知道要如何选择数据,就随便找了江西省及其周边的部分区域的遥感影像图,结果在把分类后处理好的文件导入arcmap中制作专题地图时就花费了很多时间,因为地物较杂,碎斑太多了,处理起来虽然不难,但是工作量很大,较为繁琐。 其次,就是对软件的选择,因为软件的选择将决定你的工作量及做事效率。此次实验可以有很多类软件供我们选择,比如:ENVI、Erdas、Arcgis、mapgis等。因为之前做地图学课程设计时运用的是arcmap软件,所以理所当然的选择了arcmap来制作专题地图。而对遥感影像图目视解译则选择的是ENVI,据说这个软件比较好用。但于我这又是一款完全陌生的软件,而且还是全英文版的,所以在使用当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同学们都很热心,在大家的帮助及查阅各类资料的情况下,一个个的难题终于都迎刃而解了。老师在我们做实验之前就再三的提起软件选择的事,实验后发现,选择自己熟悉的软件来完成的确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第三,就是对碎斑的处理,不同的方法处理的精度是不一样的。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L.W.安德森 教学是艺术,心理学是科学,目标分类学是目标建模工具 读书笔记 二〇一〇年一月

一分类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 1 绪论 在生活中,目标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和精力,并标明我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1.1 需要分类学 一个教学目标的示例:“描述历史和文化影响与文化选择之间的联系”。产生如下问题: ?什么联系? ?什么影响? ?什么选择? ?描述是什么意思? “这些东西怎样帮助我们教得更好,怎样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分类学是一种特殊的框架。用来清晰的描绘目标是什么。同时,就像建筑图纸中所使用的标准图标、软件工程中的UML(建模语言)一样,在教师、教师培训人员、课程协调者、评估专家、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中起到标准表述语言的作用。 1.2 分类学应用 增强对分类学的理解,怎样才能帮助我们?教师传统上经常被教育、教学、学习问题所困扰。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组织问题: (1)在时间有限的学校和课堂里,学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问题) (2)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教学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学问题) (3)怎样选择和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信息?(评估问题) (4)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一致性问题) 2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 2.1 目标的结构 泰勒提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行为类别指意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 目标的陈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

?动词,描述我们意欲实现的认知过程(行动)。 ?名词,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内容)。 2.2 目标的具体性 克拉斯沃尔和佩尼鉴别了三种具体性水平: 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3 目标不是什么 不要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或评估混淆: ?目标描述结果――希望的结果,希望的变化。 ?阅读教科书、听老师讲课、从事试验和外出旅游是教学活动,是导致目标达成的手段。 ?在教学目标中使用“学会”、“能够”这样的短语来陈述,如“学会解二元方程”。 ?测验或其他评估形式不是目标,如“能够通过二级考试”不是目标。 当没有具体教学目标时,教师常常求助于评估工具来明确总体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意义和教学重点。这会导致评估任务事实上成了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虽然这是一种悠久的做法,但这常常导致应试教育。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名词解释 1,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二向反射因子: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3,瞬时视场: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器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 4,亮度温度:是指辐射出与观测无题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 5,散射截面:是指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可以理解为雷达的全反射率,用有效散射面积表示。 6,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7,数据关联:指各类数据变换成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以保证融合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客观地表达同一目标、同一现象。 8,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9,遥感反演:是从测量到的现象推求未知的原因或参数。 10,混合象元:若该像元包含不止一个土地覆盖类型,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止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11,大气衰减: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强度减弱,即被大气衰减。 12,辐射强度: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 13,瑞利散射: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远小于入射电磁波波长时,出现瑞利散射。 14,辐射定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像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15,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16,BSQ格式:按照波段顺序记录图像数据,便于用户使用。 17,比辐射率:物体表面温度T、波长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18,散射系数:指单位面积上雷达的反射率或单位照射面积上的雷达散射截面。它是入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结果的度量。 19,BIL :按扫描行顺序记录图像数据,属各波段数据间交叉记录方式。 20,米氏散射: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约等于入射电磁波波长时,出现米氏散射。 21,彩色红外像片:彩红外胶片的三层感光乳胶层中,以感红外光层代替了天然彩色胶片的感蓝光层,片基以上依次为感红层,感绿层,感红外层。 22,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23,趋肤深度:是指雷达信号功率从介质表面衰减到1/e倍时的深度。 24,几何纠正:就是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25,辐射照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 遥感地学分析简答 1,“遥感图像上只能识别出大于空间分辨率的地物”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每一目标在图像的可分辨程度,不完全取决于空间分辨率的具体值,而是和它的形状、大小、以及他与周围物体亮度,结构的相对差异有关。(空间分辨率的大小,仅表明影像细节的可见程度,真正的识别效果,还要考虑环境背景复杂性的哪个因素的影响。) 2,什么是天然彩色相片与彩色红外相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B·Bloom)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 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包括(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anal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evaluation)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 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包括(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anal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evaluation)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具体应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塞缪尔·布鲁姆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毕生的突出贡献。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分类学),包涵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的知识。 一、认知领域 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布鲁姆和大卫·克拉斯沃尔合作撰写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分成六个阶层,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是最低的阶层,评价是最高的阶层。 2001年修订版将教育目标分成两个维度: (一)知识内容维度:将知识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类。各领域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认知过程维度:学生的认知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个层次。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都有可能经历认知过程的若干维度。因此布鲁姆设计了分类表(如下表所示),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可以将自己确定的教学填写到分类表中,以便清晰认知自己的教学究竟在培养学生的哪个方面。 二、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内化。 修改后的分类可以帮助教学设计者和教师编写和修改学习目标。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在努力解决关于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

1.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值得学生学习?(学习问题) 2.如何计划和进行教学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在高层次上进行学习?(教学问 题) 3.如何选择或设计测评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信息? (测评问题) 4.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一致性问题) 教学中利用目标分类学可有助于教师思考这四个基本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