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有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有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有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纵观整个历史,很少有传染病一直保持在人类警戒的视野内。然而,结核病,天花和鼠疫三种疾病已经占据了人类数千年的历史。瘟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疾病,已引起数种流行病和三种已知的大流行病,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描述了鼠疫的病源。已经描述了四类鼠疫:鼠疫,流行病,地方病和流行病。还有其他作者将该疾病分类为人类鼠疫,家鼠鼠疫和野鼠鼠疫。虽然术语动物流行和动物流行是指在非人类,通常是动物种群中发生的疾病,但术语地方流行和流行病具体是指在人类种群中发生的疾病。术语动物流行病和地方病是指通常在人群中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不会引起患病率大幅增加的疾病。流行病和流行病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病例的出现。此时的病例数超过了预期的疾病基线患病率。鼠疫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媒介传播的媒介传播疾病,主要感染啮齿动物,最著名的是黑鼠。但是,其他啮齿动物物种,包括田鼠,土拨鼠,沙鼠和地松鼠,也被描述为常见的水库。在一些文献中,野鼠鼠疫也被称为sylvatic鼠疫。但是,一些专家认为该术语不太准确,因为野生啮齿动物瘟疫是在草原和平原上发现的,而不是在森林中发现的。虽然野鼠鼠疫存在于其自然疫源地并且不依赖人类活动,但家鼠鼠疫却与生活在人类之间的啮齿动物密切相关。已知这种感染的后一种形式最终导致流行病和大流行。在全球大多数调查的流行地区中,包括在美国,已经确定了通过跳蚤叮咬感染的特定啮齿动物物种;然而,实际上,所有哺乳动物都被认为容易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是通过跳蚤叮咬而感染的,而鼠跳蚤已被描述为疾病传播

的经典载体。另外,其他跳蚤,如东方跳蚤和褐藻罗非鱼,已被证明是鼠疫传播的有效载体。但是,值得认识到的是,考虑到现在发现许多啮齿动物都生活在野外以及家庭和郊区环境中,家鼠与野鼠之间的鸿沟在历史上一直是任意划分的。人类在处理被感染的动物时或被先前以被感染的啮齿类动物为食的跳蚤咬伤后会被意外感染。在撰写本评论时,该臭名昭著的疾病已被国际公认是一种再发疾病,其致病性鼠疫杆菌在美国被归类为选择病原体,并被认为是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的潜在病原体。在2001年9月11日对纽约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袭击发生后,立即将鼠疫作为与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有关的疾病给予了很多关注。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瘟疫在世界许多地方悄无声息地重新成为自然疾病,与人类活动无关。尽管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总结以前的历史性瘟疫大流行,然后讨论从这些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因为这些经验教训可能适用于当今在诊断,治疗和最重要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努力。新兴疾病。在这方面,我们还将讨论维护诊断功能以及主动监视程序的需求。

微生物学与临床疾病谱,为了使这篇评论的完整性,在这里我们将简要描述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基本微生物学和临床疾病谱的一般方面,因为其中一些信息对于理解各种鼠疫流行很重要。鼠疫耶尔森氏菌是一种非运动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芽孢杆菌,在使用Wright,Giemsa或Wayson染色剂时表现出典型的双极染色模式。该生物属于肠杆菌科。患者的血液,痰液和腹股沟吸出物被认为是合适的标本,可提交实验室以鉴定生物体。鼠疫耶尔森氏菌在血琼脂和MacConkey琼脂上生长良好,最好在25°C至28°C的温度下生长,通常需要48小时的孵育时间才能观察到生长。鼠疫耶尔森氏菌是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

性,该生物发酵葡萄糖,但除了脲酶,柠檬酸盐和吲哚阴性外,它还是乳糖非发酵剂。由于该生物在当今被认为是“一级选择剂”,美国的常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在识别出可疑为鼠疫耶尔森氏菌的细菌分离株后,通知当地的公共卫生实验室,然后将其移交给进一步的确认性鉴定。根据生化特征,已为鼠疫耶尔森氏菌定义了三个生物变种:安提瓜,东方和梅迪瓦利斯。安提瓜生物变种仅存在于非洲地区,而地中海生物变种仅存在于亚洲;然而,东方人的生物变种菌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被认为是造成第三次乃至当前大流行的原因。基于对DNA-DNA杂交的研究,16S核糖体DNA序列分析以及鼠疫耶尔森氏生物Medievalis和Orientalis以及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分析,现在人们普遍认为Y 在最近的20,000年中,鼠疫杆菌与肠道病原体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分离。在通过跳蚤载体从肠道致病性生物过渡到全身性病原体的过程中,各种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被获取,重排或失活。

人类疾病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临床主要形式之一:鼠疫,败血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被被感染的跳蚤咬伤,人类感染表现为主要的鼠疫。感染性物质直接污染皮肤病变是另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获取有机体,并随后通过淋巴系统扩散。除了严重的不适,发烧和头痛外,布克鼠疫的特征还在于区域性淋巴结肿大。这种形式的鼠疫可以用抗生素成功治疗。但是,如果不加以治疗,细菌将从淋巴结扩散到血液,脾脏和/或骨髓中,最终引起继发性败血症。在多达50%的未经治疗的患者中,这种疾病的并发症迅速发展为压倒性菌血症,导致在症状发作后不到6天内由于败血性休克而死亡。原发性败血性鼠疫较少见,占所有人类鼠疫病例的25%。当没有跳蚤叮咬传播的细菌绕过淋巴系统和淋巴结而直接侵入血液时,这种形式的鼠疫就不存在典型的原发性淋巴结病,导致严重的败血

症迅速发作,死亡率很高。吸入原发性肺鼠疫是该病的第三种形式,随后吸入含有鼠疫耶尔森氏菌的雾化飞沫。它是该病最暴发的形式,与几乎100%的死亡率相关,不管提供给患者的抗菌治疗如何。潜伏期短于其他形式的疾病,通常为1至2天,并伴有突然发作,表现为畏寒,发烧,头痛,全身性疼痛,虚弱和胸部不适。在大多数人类瘟疫病例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它仅以肺炎性疾病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当感染大量痰液的人与无保护的家庭/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之间紧密接触吸入雾化的飞沫时。

从局部疾病爆发到大流行的传染病已被证明与人类从最早的进化过程就紧密相关。这些疾病中的许多已经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疾病包括天花,肺结核,麻风病和鼠疫。虽然历史上天花造成的累积死亡率可能是历史上某些选定的传染病中最高的,但是在过去的1500年中,这些疾病都没有像瘟疫一样影响古代和现代社会。尽管天花死亡率很高,但据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天花仍在持续存在,由于其幼稚的免疫状态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而幸存者初次感染。在余生中保持免疫力。另一方面,鼠疫以三种主要流行病/大流行的形式发生,在短时间内杀死了大量人口。在此,我们根据当前一些最相关的文献和评论对过去两千年的鼠疫进行概述。但是,我们认识到,由于缺乏历史文本本身,缺乏现代世界的精确医学术语以及仅与古代文本的翻译有关的问题,对历史文本的解释可能会受到限制。尽管如此,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对于了解社会对现代瘟疫暴发的反应非常重要。在随后的段落中,

最早描述牛瘟样症状的一些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尽管当时很少有医生可能没有留在附近见证周围的感染。瘟疫的第一个正式描述之一可能是在圣经中详细描述了非利士人中的一种流行病。古代世界上其他瘟疫的爆发和流行在

希腊历史学家和医生的著作中也有发现。修昔底德记载了瘟疫的流行,发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公元前430年。在公元一世纪,希腊医师以弗所的鲁弗斯描述了利比亚,叙利亚和埃及的鼠疫样暴发。但是,在许多古代文字中,瘟疫的名称都不同,通常会导致对所描述疾病或单词本身翻译的误解。因此,现代历史学家最近质疑,在这些时期,天花,斑疹伤寒和肺结核等许多其他疾病广泛流行,古代作者的这些说法是否真的是鼠疫的描述。尽管这些说法提供了一些证据,说明瘟疫和其他类似鼠疫的传染病是整个上古时期局部流行病的病因,但对于预防该病进一步传播的治疗方法或干预措施知之甚少。但是,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观念,即一旦瘟疫开始感染市民,盖伦等医生就可能逃离了各自的城市。

最终,瘟疫引发了三项有据可查的重大流行病。第一个大流行病是“查士丁尼大瘟疫”,它以当时的罗马皇帝的名字命名,在公元6世纪时在地中海周围蔓延。它最有可能起源于公元450年左右,埃及埃塞俄比亚到达Pelusium该病最终在整个“已知世界”内蔓延-北非,中东和地中海盆地,最终于541/542 AD传播到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和希腊。该病大约在公元543年传播到意大利,此后不久在545/546 AD传播到法国甚至德国的部分地区。有关在君士坦丁堡发生的公元556年至622年之间鼠疫暴发的详细说明,可以在凯撒利亚的普罗科皮乌斯的“De Bello Persico”一书中找到。“贾斯汀瘟疫”实际上由大约11个连续的较短流行期组成,这些流行期发生在8至12年的周期中。在这些流行病期间的死亡率为15%至40%,最终造成欧洲,地中海盆地,北非,中东等受影响地区的总人口大约损失50%-60%,以及中亚至南亚。但是,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在第一场鼠疫大流行期间累积的人口减少不仅是鼠疫引起的,这是合理的,因为其他流

行病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学家将各种政治,经济和宗教后果归因于第一次大流行。

在“贾斯汀瘟疫”爆发后的600年中,欧洲幸免了大多数流行病的侵袭,这可能是由于其人口和基础设施大大减少所致。但是,那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很少,可能使现代历史学家无法确定该时期流行病的准确反映。到14世纪中叶,欧洲人口显着增加,往返于东南亚和非洲的贸易路线也显着扩大。在1330至1346年间,记录了鼠疫暴发;最终,这种疾病沿着丝绸之路和其他主要贸易路线向西传播。瘟疫抵达热那亚威尼斯港口城市 1347年,西西里岛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开始。鼠疫和鼠疫使鼠疫在乡村之间缓慢传播。各国之间通过商船在贸易路线上传播更快。像第一次大流行一样,第二次大流行由各种较短的流行期组成,持续到17世纪后期,并再次影响了整个“已知世界”第一次流行是从公元1347年持续到公元1351年,随后被称为“黑死病”。在这些年中,估计有17-28百万欧洲人死亡,约占欧洲人口损失的30%至40%。随后的流行病死亡率为10-15%,并在2至5年的周期内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复发的疫情和流行病很可能源于残留的鼠疫疫源;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完全引入鼠疫。在欧洲大陆,人们相信沿着16条至18世纪的三个主要走廊的贸易和旅行促进了鼠疫的扩散:连接低地国家和莱茵兰的第一条路线;ii。第二条路线,平行于连接波西米亚和德国西北部的威悉河和易北河;iii。沿着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第三条路线。就像社会和古代医生的反应一样,一旦瘟疫到来,许多欧洲中世纪的医生可能逃离了城镇。但是其他人则坚持其职业的最高价值,并继续照顾病人。16世纪和17世纪的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鼠疫和其他相关高热疾病的报道,但是,很少有人对这种疾病真正的医学理解做出过贡献,并且真正的病因仍

然未知。吉洛拉莫·弗雷卡斯托罗发表了最早的鼠疫完整理论之一。在他的著作《传染病和莫尔比斯传染病》中,他提出了传染病在鼠疫中的作用。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必须理解弗拉卡斯托罗并没有将这些物质描述为微生物,而是描述为具有“物质和精神特性”的微小颗粒。因此,他的理论不能被视为对传染病认识的重大改进,与当时的其他流行理论相比,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早些时候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空气中的恶性腐败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尽管对鼠疫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仍然缺乏了解,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以下事实:在第二次大流行期间建立了许多行为准则和设备,通常有助于“对鼠疫受害者的治疗”和保护医生,而不是建立真正的治疗方法(图1)。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似乎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宗教,政治和医学信仰。正如一些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医院建设,公共卫生法规,卫生监督委员会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医学研究只是这种新发展的一些例子,这些新发展被认为起源于第二次大流行的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在鼠疫中的经历。正如我们将在随后的段落中显示的那样,直到20世纪和21世纪,这一时期的一些基本概念一直流行到了政策和法规中。

最终,安东·范·列文虎克在1674年发明了显微镜,为进一步了解传染病奠定了基础。直到罗伯特·科赫在1876年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是炭疽的病原体后,才使流行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理论最终得到了证实。但是,在科赫的发现之后,还需要再过20年,才能最终解决鼠疫的奥秘。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最有可能于1855年在中国云南省爆发,由于受灾地区持续的局部战争,鼠疫迅速蔓延到中国南部沿海,并最终于1894年到达香港和广州。从那里进一步蔓延到殖民地英属印度,并于1898年到达孟买,通过汽船,该病最终传播到了除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其他有人居住的大洲。在1894-1903年间,鼠疫进入了五大洲的77个港口。当时,

瘟疫于1894年到达香港,法国殖民地卫生部在西贡的巴斯德研究所将亚历山大·耶尔森派到香港,负责调查疫情。与此同时; 日本政府派出了一个委员会,其中包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两位科学家于1894年6月到达香港。公共卫生官员有史以来第一次选择一种科学方法来更好地了解疾病暴发,应用基于实验室的方法来调查流行病学,传播方法以及疾病及其病原体。北里柴三郎最早是在《柳叶刀》上描述并发表关于鼠疫的致病生物的,而几天前,Yersin在《巴斯德年鉴》上发表了他的发现。尽管最初用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归功于北里柴三郎,但发现Yersin对鼠疫杆菌的描述最终比北里柴三郎的分析更为准确。在鼠疫杆菌的发现之后的几十年中,关于谁应该被认为是这一发现的问题引起了漫长的争论。自发现以来,引起瘟疫的微生物发生了许多命名变化:直到1900年,它才被命名为鼠疫杆菌;直到1923年的瘟疫芽孢杆菌; 在1923年之后,它被命名为巴斯德氏杆菌,以耶尔森的导师路易斯·巴斯德命名。到了1970年,它的名字更名为耶尔森氏菌。尽管耶尔森在其研究的早期就提出了老鼠与鼠疫之间的联系,但直到1897年在印度流行期间,保罗-路易斯·西蒙和绪方昌德才独立地发现了跳蚤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尽管对这些流行病尤其是第三次大流行的所有历史事件的完整描述不在本综述的讨论范围之内,但不应忘记这些早期瘟疫研究的其他一些历史重点。1895年,亚历山大·耶尔森与阿尔伯特·卡尔梅特和阿曼德·博雷尔共同开发了首个针对鼠疫的免疫接种形式。这三位科学家通过对剧毒鼠疫杆菌进行热处理而引入了灭活鼠疫疫苗。他们在兔子身上测试了疫苗。然而,Waldemar Haffkine在1896/1897年在印度孟买大规模鼠疫暴发中,引入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鼠疫疫苗。基于他成功开发的霍乱疫苗,印度政府要求将哈夫金派遣到孟买以开发鼠疫疫苗。他在那里开发了一种疫苗,方法是在营养肉汤中培养鼠疫杆菌,

并添加大量脂肪,然后在70℃加热灭活。哈夫金首先在兔子身上证明了他的疫苗的有效性,随后在孟买的监狱设施中爆发鼠疫时接种了人类“志愿者”尽管作出了这些努力以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并针对治疗和预防采取有效的对策,但鼠疫仍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地区;到1903年,仅在印度,每年就有100万人死于瘟疫。1898年至1918年之间的死亡总数为1250万。到1899年,瘟疫已经通过运送受感染老鼠的轮船到达美国旧金山,到1900年,感染已在该市人口中确立。在随后的几年中,鼠疫病例在美国的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港口中发生。全球范围内,该疾病以区域流行病的形式传播到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仅在印度,每年就有约100万人死于鼠疫。1898年至1918年之间的死亡总数为1250万。到1899年,瘟疫已经通过运送受感染老鼠的轮船到达美国旧金山,到1900年,感染已在该市人口中确立。在随后的几年中,鼠疫病例在美国的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港口中发生。全球范围内,该疾病以区域流行病的形式传播到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仅在印度,每年就有约100万人死于鼠疫。1898年至1918年之间的死亡总数为1250万。到1899年,瘟疫已经通过运送受感染老鼠的轮船到达美国旧金山,到1900年,感染已在该市人口中确立。在随后的几年中,鼠疫病例在美国的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港口中发生。全球范围内,该疾病以区域流行病的形式传播到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在了解和抗击鼠疫方面,其他值得注意的进步包括里卡多·豪尔赫在1927年发现野生啮齿动物作为鼠疫特有形式的储藏库的作用和亨利·莫拉雷特的工作描述了Y传播过程中的“鼠-鼠-鼠-鼠”循环。鼠疫。在结束对鼠疫历史的回顾之后,必须认识到,大多数学者都支持第三流行病目前仍在继续的理论。在1967年至

1993年之间,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平均记录1666例人类鼠疫病例。1991年至1999年之间,马达加斯加的Mahajanga爆发了长达9年的鼠疫。自1899年首次引入南美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所有国家中都记录了无数的疫源地。尽管到1960年代患病率有所下降,但在过去10年中报告了154例鼠疫,玻利维亚,巴西,厄瓜多尔和秘鲁被认为是鼠疫的地方病重点。最近,随着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印度的病例数增加,鼠疫在2002年和2003年被公认为是一种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其他报告表明它在各个国家重新出现,主要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乌干达,赞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在美国,大多数人的病例报告在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2010年,俄勒冈州报告了2例人类瘟疫,自1995年以来一直“无瘟疫”的州。在撰写本手稿时,加利福尼亚怀特伍德报道了地松鼠鼠疫的病例。由于这些情况,截至2013年7月24日,莱特伍德附近的安吉利斯国家森林的桌山露营地已对公众关闭。鉴于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由200年来的许多流行病组成,并且考虑到上述案例和最近几十年来的鼠疫暴发,因此似乎很容易接受“第三次大流行”这一事实。结束,而是由“较小的流行病和复发性疾病的局部病灶的连续体”组成。正如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显示的那样,也许进一步直观地认为,动物流行和动物流行周期的复杂性与暴发的发生密切相关。如今,这种暴发可很快被识别出来,特别是在流行地区存在积极的疾病监测计划时。在本文的以下各节中,我们将描述可能导致现代人类瘟疫发生的各种因素。我们还将进一步说明,其中许多因素可能已经被确定为历史性鼠疫暴发和流行的成因,而生态和社会学因素以及微生物进化因素在鼠疫和其他疾病的重新爆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传染性疾病。

20世纪和21世纪的瘟疫:公共卫生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意义和可能性

发展从发现鼠疫到20世纪中叶,全球的传染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发现了诸如青霉素和链霉素之类的抗菌剂,这在历史上首次提供了治疗细菌感染的手段。加上人们对许多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有了新的认识,全世界都更加相信从地球上消灭传染病是可能的。1963年,阿德里安·考克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的流行病学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在他著名的专着《传染病的演变和消灭》中指出,“消灭传染病作为公共卫生的概念仅在最近二十年来,它已取代控制成为目标”根除天花仅一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就设想在197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召开会议,该报告指出,到本世纪末,几乎没有严重的传染病。“到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文件。造成这种夸大自信的因素有很多,自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这些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社会得到了显着提升,生活水平特别是住房,饮食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显着改善。此外,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改善公共卫生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染病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这些改进加在一起,助长了过去令人担忧的疾病的减少:鼠疫,霍乱,伤寒和肺结核。受公共卫生改善和科学发现的结果启发,美国然而,在21世纪初,传染病的流行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在许多情况下,当今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通常伴随着内战或自然灾害;然而,其他因素,如人们集中在难民营,旅游业,气候变化,新病原体的出现和生态变化等,也被认为是造成传染病和流行病的原因。尽管人们容易想到几种疾病,例如HIV / AIDS或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但在当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社会中,瘟疫已沦为传染病的边缘。正如我们在上段关于瘟疫历史的描述中所述,这种疾病在世界各地仍

然很普遍,人们可能倾向于将这种疾病的持续存在描述为“持续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1950年代到现在,据报道在三大洲爆发了鼠疫疫情(图3):亚洲,非洲和美洲。具体来说,在五个国家报告了鼠疫病例的连续年度发生。据报导,下列国家以相当零星的方式爆发鼠疫疫情:刚果民主共和国,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拉维,乌干达,博茨瓦纳,赞比亚,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目前,在老挝,缅甸,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表1),鼠疫的流行率最高的是非洲。

在20和21世纪发生的鼠疫的一些具体例子:

请记住,这次审查是与可能再次引起鼠疫的因素有关的,1994年9月,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市发生了一场特别有趣的鼠疫暴发。尽管伤亡人数相对较小,但这次疫情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在1994年9月的第三周,发生了印度苏拉特市疑似肺鼠疫病例的新闻报道;这一消息如此迅速地传播,并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以至于造成了来自苏拉特市的超过500,000人的大规模外流。前往该地区其他主要城市的人们可能为该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继发的较小规模的疫情做出了贡献。印度政府制定了大规模的救济和控制措施,包括寻找新病例,加快对所有怀疑肺炎鼠疫的病例的住院治疗,对所有可疑病例的抗菌治疗,大规模喷洒杀虫剂以及关闭公共基础设施等。作为食品供应商,饭店和公共聚会场所。在宣布疫情爆发后的几周内,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采取相反的行动,但许多国家暂停了往返印度的空中交通和货物运输。根据各国卫生当局的建议,采取了许多其他“对策”,例如熏蒸,检疫,限制航空和海上旅行以及贸易。由于贸易和旅游业崩溃而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估计为18亿美元。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考虑

到案件总数很少,再加上那段时间对公共生活和经济的重大影响,1994年采取的控制措施似乎反应过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仓促实施。

这次爆发引起如此不相称的恐惧的最可能原因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提及瘟疫一词本身就唤起了人们对黑死病的文化记忆,黑死病在14世纪杀死了欧洲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应对印度的疫情而选择的最终对策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灭火”方法,这意味着政府和国际努力不仅要迅速进行,而且要广泛采取措施,以实现对印度的迅速控制。爆发,持续的疾病监测以及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治疗。即使在目前,这种方法也受到大多数主管部门和国家的青睐,并成立了小组,使用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杀死节肢动物媒介和啮齿动物储藏室;确诊的人类病例通常被隔离并用广谱抗菌剂治疗,而抗菌化学预防剂则用于可能暴露但无症状的个体。在缺乏针对特定传染病的强有力的监视程序的情况下,专家们认为这种“灭火”方法是对传染病暴发的合理合理的应对措施。但是,其他专家则反对使用这种“消防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因为在采取对策时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自然下降了。拟议的替代方法将侧重于关于瘟疫管理的知情,先发制人的决策,并在疫情爆发前采取预防措施。虽然这种方法肯定会更具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但肯定会需要设计良好且维护良好的疾病监视程序。这样的程序存在于美国,俄罗斯和许多以前属于苏联的国家。

如果不提及瘟疫在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中的使用,对20世纪和21世纪的瘟疫的讨论将是不完整的。与(小)鼠疫暴发的突然发生有关的问题涉及在武装冲突期间或以恐怖主义形式故意释放生物体的可能性。在纽约市世界贸易中心遭受恐怖袭击之后的几个月和几年中,人们对使用各种生物因子作为生物恐怖主义因子提出了关注,并制定了适当的准备和应对方案发达。要对该主题进行深入

的审查,我们会将感兴趣的读者推荐给其他出版物。简而言之,众所周知,自14世纪以来,瘟疫已被用作生物武器。据报道,也许最成功的大规模计划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前苏联的“冷战”期间开发的。考虑到自然界中鼠疫的全球分布,即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也相对容易实现气溶胶形式的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因此使该生物体成为生物武器的高度可能的候选者。气溶胶形式的鼠疫耶尔森氏菌的释放通常会导致更多的人患肺炎鼠疫;然而,发烧,呼吸困难和咳嗽的最初症状很容易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因此需要治疗医师高度怀疑。世界卫生组织在1970年发布的一份综合报告确定,如果发生气雾化的生物攻击,鼠疫杆菌在释放后仅会再感染一个小时。然而,更多的研究和评论强调,尽管气雾弥散,但鼠疫耶尔森氏菌不可能在环境中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引起持续感染,作为应对袭击的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净化环境。此外,大多数专家认为,根据过去暴发和流行病的流行病学证据,肺炎鼠疫在受感染的个体之间不容易传播。1924年,美国报告了最后一次人间肺鼠疫传播病例,尽管其鼠疫死亡率极高,但其鼠疫传播率仍然较低。根据过去15年间发表的几项共识性声明和专家组的评论,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在已知有非动物传染病发生地点以外的地方以及那些没有发生动物疫病的地方都爆发了鼠疫如果在生病之前报告了前往瘟疫性动物传染病地区的任何旅行或啮齿动物的接触,则应考虑进行生物恐怖主义行为。尽管该指导声明明确考虑了自然发生鼠疫的可能性,但自2001年9月11日事件以来,鼠疫几乎完全是作为生物恐怖主义的代理而重新出现在公众眼中的。在过去的15年中,为国家生物恐怖主义防范和生物防御计划分配了大量资源。有人断言,这种生物恐怖主义防范工作将资源从其他重要的公共卫生需求中转移出来,而另一些人则表示,生物恐怖主义应急计划的制定通过改进基础设

施,规划和演习来利用公共卫生计划,从而提高了人们应对新出现和重演的能力。新兴传染病。2005年发表的关于这一主题的全面审查的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本着生物恐怖主义防范精神开发的计划实际上可以用于改善总体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特别是其对新兴和重新建立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反应能力。新兴传染病。显然,在当今时代,世界各地的公共卫生机构是制定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威胁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这些机构通常采用金字塔式,针对特定计划的方式来组织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所带来的挑战。但是,在过去的15年中,对潜在的生物恐怖主义事件以及自然爆发的反应的需求不断增长,可能需要开发不同的方法。在以下各段中,我们将讨论一些新出现的概念,并在可能爆发鼠疫的背景下分析各种因素。我们将专门解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因素和自然决定因素。这些决定因素很少作为单一因素起作用,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2003年美国医学研究所的报告“对健康的微生物威胁–出现,检测和反应”等中得到了强调。

与感染相关的人类活动因素

疾病暴发

近年来,对流行病建模的经典方法进行了修订,以纳入人口学要素,包括寄主和媒介种群的死亡率,繁殖力和迁徙。尽管经典模型假设流行期间的种群数量保持恒定,但最近流行病的经验表明宿主和媒介种群的变化,以及宿主的短暂甚至永久迁移和扩散。正如劳埃德·史密斯等人所描述的,由于人畜共患疾病的流行病的出现取决于动物水库中感染的流行程度,人类宿主与患病动物接触的速度动物蓄水池,最后是人类与患病动物接触后被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人们接受了在持续的疾病传播和流行之前必须满足这三个组成部分,那么似乎直觉上这三个组成

部分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农业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影响疫情爆发的疾病库数量的大多数变化通常与人类活动有关,而不是自然界中随机事件的结果。以下段落将描述可能影响传染病流行,尤其是瘟疫发生的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疫情爆发的疾病库数量的大多数变化通常与人类活动有关,而不是自然界中随机事件的结果。以下段落将描述可能影响传染病流行,尤其是瘟疫发生的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疫情爆发的疾病库数量的大多数变化通常与人类活动有关,而不是自然界中随机事件的结果。以下段落将描述可能影响传染病流行,尤其是瘟疫发生的各种人类活动。

人口动态

特别是,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的兴起以及城市郊区贫民窟的产生,而这些贫民窟没有卫生,教育和其他基础设施,已被确定为危险因素,助长了传染病爆发的发生和流行病。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不受控制的城市快速扩张通常与贫困加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有关,这些问题对于当今东南亚和南美的许多大城市。然而,问题本身并不是新颖的,因为它已被描述为18世纪和19世纪疾病暴发的关键因素。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澳大利亚悉尼的鼠疫,1900年,该市人口迅速增长。那时,鼠疫的爆发与卫生条件极差地区的人口密度高有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房屋和财产的地下室变成了非正式的固体废物存储场所,下水道系统不存在或管理不善,许多企业在运营时很少考虑卫生和适当的废物管理。尽管存在政府法规和规定来总体控制城市建设和适当的卫生设施,但此类法规的强化程度很低。由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管理不善,鼠疫在1900年到来,引起了整个城市的恐慌。在马达加斯加,鼠疫的再次出现也有许多类似的因素。对于最近在美国发生的鼠疫,也已经报道了社会经济因素的重要性,那里啮齿动

物的自然瘟疫疫源地覆盖了美国的整个西部三分之一。一项研究描述了与新墨西哥州人类鼠疫分布的时间变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和居住条件差的人中有鼠疫病例,但在2000年代进行了重复分析,但在圣达菲和阿尔伯克基等富裕地区的人中鼠疫病例更多。在促成因素中,许多因素目前可能仍未知,

人类活动:毁林和农业

森林砍伐,单一型家畜和农作物种群密度的增加以及野生动植物的拥挤,是造成新发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另外的危险因素。马达加斯加瘟疫暴发造成的森林砍伐最终产生了两个后果:第一,与高原高原森林中人类与森林鼠疫的接触机会增加有关;第二个问题涉及有利于啮齿动物种群发展为鼠疫库的地貌变化。以马达加斯加为例,在1990年代开始的啮齿动物监测表明,该岛某些地区的褐家鼠替代了褐家鼠。人们认为,在城市地区建造现代房屋和污水网络导致了啮齿动物种群的变化,最有可能导致人类与啮齿动物和老鼠跳蚤的接触减少,因此可以解释沿海城市住宅鼠疫的减少。但是,鼠疫重生,现在主要在马达加斯加的农村地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如上述参考分析所述,高原高原的森林砍伐和景观向农业区的转化,随后人类向这些农村地区的扩张,再加上贫困,以及忽视了对该病的科学医学理智的文化习俗,都在做出贡献。马达加斯加中部爆发鼠疫的持续性因素。中国鼠疫疫源地也有类似的过程。一些作者提出,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仅会导致新疾病库和潜在新载体的发展,而且可能由于适应新宿主和载体而导致微生物本身的遗传结构发生变化。关于病原体,载体和啮齿动物宿主种群之间这些复杂相互作用的讨论不在本综述的讨论范围之内,作者请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参考相应的参考文献。但是由于适应新的宿主和载体,也许会导致微生物本身的遗传结构

发生变化。关于病原体,载体和啮齿动物宿主种群之间这些复杂相互作用的讨论不在本综述的讨论范围之内,作者请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参考相应的参考文献。但是由于适应新的宿主和载体,也许会导致微生物本身的遗传结构发生变化。关于病原体,载体和啮齿动物宿主种群之间这些复杂相互作用的讨论不在本综述的讨论范围之内,作者请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参考相应的参考文献。

商业和旅行

正如我们在对鼠疫的历史回顾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过去的大流行中,包括在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中,旅行和贸易在鼠疫的传播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只要整个新世界和旧世界都运输了货物和香料,病原体同样就进入了新的土地。如今,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加,旅行和贸易已成为像数百年前一样成为传染病传播的关键因素。当时与现在之间的贸易之间的主要区别是速度,在过去几个月中,货物和供应在几天之内越过障碍。在当今世界,在商业主义/消费主义的需求与公共卫生的利益之间已经产生了一个权衡。尽管通过航空旅行迅速传播/传播鼠疫鼠疫仍然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感染鼠疫通过航海和陆路贸易路线传播鼠疫仍被视为全球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问题。为了限制疾病通过航海贸易和旅行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旨在减少媒介和动物宿主的传播和引进。卫生组织建议采用船舶卫生证书,系泊防鼠绳和定期甲板清扫。不幸的是,专家们证明,即使以最好的意图应用这些措施,总体上它们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可能都是无效的。程序和规程经常被忽视,因为负责强化工作的人的效率低下和腐败。尽管从历史记载中有充分的证据突出了航海贸易在瘟疫蔓延中的作用以及在中世纪时期对抗这种蔓延中疾病迅速传播从其在中国的起源开始),它的迅速普及就证明了汽船在疾病传播速度方面对海上运输的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尚无公开的证

据或实例说明鼠疫感染大鼠是通过航海路线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间的传播和传播方式清楚地证明了人类和啮齿动物运动在贸易中的重要性。与第三次大流行相比,第三次大流行中鼠疫的扩散和传播速度进行了比较,不可低估人类的快速流动和贸易的作用;它仍然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因素,并强调了遵守国际卫生和安全标准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三个小节中,我们描述了人类活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其视为导致包括瘟疫在内的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因素。此外,我们还提供了这些因素可能对全球各地发生的历史性瘟疫起着重要作用。联合国的估计表明,由于人类的持续迁徙,到2025年,全世界约65%的人口将居住在大城市和城市中心。考虑到人类迁徙对历史上疾病暴发和流行的影响,似乎只有合理的预测,当今世界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上某些地区未做好准备和/或恶化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可能再次成为流行病的起点;瘟疫也不例外。因此,人类活动因素只能作为对我们这个如此紧密联系的世界中当今挑战的警告。但是人为因素不仅与贸易有关,我们将在下一段中进一步探讨。其他因素,例如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不仅会增加地球上的人口迁移数量,而且可能以直接或部分与社会对灾害的反应有关的相关方式促成传染病的爆发。人类活动因素只能作为我们这个如此紧密联系的世界中当今挑战的警告。但是人为因素不仅与贸易有关,我们将在下一段中进一步探讨。其他因素,例如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不仅会增加地球上的人口迁移数量,而且可能以直接或部分与社会对灾害的反应有关的相关方式促成传染病的爆发。人类活动因素只能作为我们这个如此紧密联系的世界中当今挑战的警告。但是人为因素不仅与贸易有关,我们将在下一段中进一步探讨。其他因素,例如自

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不仅会增加地球上的人口迁移数量,而且可能以直接或部分与社会对灾害的反应有关的相关方式促成传染病的爆发。

导致暴发的自然因素:气候

变化与自然灾害

在最近十年中,与前100年相比,全球气候和恶劣天气条件的变化更为频繁,并且据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现已被认为是导致传染病生态学和流行病学变化的重要因素。尽管可能很难并且几乎不可能量化气候变化对特定传染病造成的确切风险,但是已经在包括气候变化模型在内的各种环境中研究了人类宿主与传染病致病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和公共卫生系统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已得到明确认识。气候因素对鼠疫流行的影响也许早在1960年代就已被认识,当时一些调查人员开始分析越南和印度鼠疫暴发的增加模式,认识到暴发的时间受到温度和降雨模式的强烈影响。在最近的研究中,几位研究者描述了跳蚤媒介和啮齿动物宿主对各种气候因素的依赖性,例如干旱时期,强降雨,尤其是鼠疫流行地区的冬春降水。根据这几项研究,看来在其他半干旱地区降雨增加导致啮齿动物的食物来源增加,导致啮齿动物繁殖和数量增加,这很可能导致鼠疫流行和将疾病传播给人类的更大风险。其他研究表明,高温或低湿度可能会影响载体的行为。其他研究表明,某些跳蚤能够在啮齿类动物的洞穴中不觅食,可以存活数月至一年。还有其他研究表明,美国的气候变化也可能会影响鼠疫的分布和进一步扩散,使其远离当前的主要疫区“四个角落地区”可能更东或朝更高的纬度和/或更高的海拔。最近的其他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导致鼠疫在中国和越南的传播速度增加。考虑到这一证据,

鼠疫的流行史

鼠疫的流行史 一、世界鼠疫流行简况 公认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有三次: 第一次大流行在公元6世纪(527-565)。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最后传到北非、中东和欧洲,持续时间50~60年,死亡1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在14世纪(1346~1665年)。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这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人口的半数。 第三次大流行在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到20世纪中叶。起源于我国云南,鼠疫在云南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流行,传至广州和香港。由香港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1000多万人。 二、我国鼠疫流行简史 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历史悠久,最可靠记录是14世纪的大流行,当时死于鼠疫者1300万人。根据历史资料和近年调查的中国20世纪前各省有鼠疫流行的最高记录,1754——1899年有10个年份有鼠疫流行。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以前(1644年-——1899年)我国南方和北方有13个省(区)的202个县(市、旗),共约发生鼠疫病人144万人,死亡137万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又有吉林、黑龙江、陕西、浙江、湖南、和上海等7个省、市陆续发生鼠疫。1900

——1949年,最高鼠疫陆续达最高峰,共有20个省(区)501个县、(市、旗)陆续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584人,死者达1028408人。1955年——1979年鼠疫的发病人数较建国初期明显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鼠疫疫情又明显上升,1981年——1990年,发病149例,年均14.9例,1991年——2000年,发病550例,年均55例,2001年——2002年161例,年均80.5例。 三、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 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有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2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到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6个省(区)。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篇一:鼠疫 第三章细菌感染 第一节鼠疫 学习要求: 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链接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的某些牧区。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μm,宽约~μm。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 A-K、 N、 O 、Q 、R 、S 、T 、V、W,其中FI(Fraction I)、T、V、W为主要抗原。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缺失V 和W抗原的菌株即失去毒力,为无毒株。T抗原即鼠毒素,是由18种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引起出血坏死病变、毒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抗原性,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抗毒素抗体。鼠疫杆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内毒素能引起中毒症状、DIC、中毒休克等,为本菌致病致死的重要毒性物质。 鼠疫杆菌在潮湿、低温及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 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甲酚皂、5%~10%氯胺等均可将病菌杀死。

鼠疫历史

鼠疫改变欧洲历史 1348年,一场鼠疫大流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史。这个时候是中国的元朝末年。 这次鼠疫最早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有肿块,然后皮肤会出现青黑色的斑块,因此当时被称为黑死病。染病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 疫病皆有传染源,黑死病的源头是老鼠及其携带的跳蚤。最早感染黑死病的是蒙古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上的老鼠把瘟疫传染给了他们。蒙古人居于中国北方,从成吉思汗起向西扩张,横扫中亚和欧洲。1345年,占领中亚、西亚的蒙古人进攻黑海之滨一个叫加法的城邦,加法向东罗马帝国称臣。面对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加法人坚壁清野,闭城不战。蒙古人围城一年,久攻不下,而瘟疫在军中蔓延。蒙古人知道这种瘟疫会传染,于是用抛石机将染病身亡的士兵的尸体抛入城内。加法人不了解这种瘟疫,对抛进来的尸体置之不理,亦莫名其妙。尸体腐烂后,恐怖的瘟疫便随之爆发。现在看来,是腐烂的尸体释放出病菌,污染了空气,毒化了水源,导致了瘟疫。这是最早的细菌战。加法人大批死亡,全城恐怖,打开城门,纷纷仓皇逃窜。而城外的蒙古大军也不战而退,鼠疫同样没有放过他们,他们也没有免疫力。 劫后余生的加法人乘船逃往他们的宗主国——东罗马帝国。然而,加法城爆发瘟疫的消息已经传遍欧洲,所有的港口都拒绝他们登陆。意大利威尼斯让他们的船只在海上隔离40天后才准许上岸,意在阻止瘟疫传入。但船上携带细菌的老鼠会游泳,它们早已泅渡到岸上,可怕的黑死病因此开始在整个欧洲蔓延。 当时,欧洲教会不知道老鼠是传染源,认为猫是幽灵和邪恶的化身,鼓动人们捕杀猫。猫几乎濒临灭绝,没有了天敌的老鼠肆意繁殖,加剧了黑死病的流行。那时欧洲的医学也非常落后,不论得了什么病,都是千篇一律地实行放血疗法,放血不奏效,又使用通便剂、催吐剂。仍不奏效,就用火烧灼淋巴肿块。这都是西方医学鼻祖、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传下来的方法,不过也超越了希波克拉底,新疗法是把干蛤蟆放在皮肤上,或者用尿洗澡。这些疗法自然也无效。于是人们只好相信上帝,把瘟疫归结为人类自身的罪孽惹得上帝愤怒。要赎罪,一些人手执带着铁尖的鞭子彼此鞭打,一边被打一边哼唱着“我有罪”。 这场黑死病使欧洲人死亡约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所造成的恐怖只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才可比拟。 意大利人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作背景就是黑死病流行时期。当时佛罗伦萨十室九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卫生院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科室姓名 一、选择题 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丁类 E. 以上都不是 2.鼠疫出现过()次世界大流行 A.2 B.3 C.4 D.5 E.6 3.鼠疫杆菌属于()科、()属 A. 棒状杆菌、棒状杆菌 B. 肠杆菌、沙门氏菌 C. 棒状杆菌、肠埃希菌 D. 肠杆菌、耶尔森菌 E. 棒状杆菌、耶尔森菌 4.有关鼠疫病原学下列描述哪项不正确() A. 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B.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C. 无芽孢、无鞭毛 D. 早期培养可有荚膜 E. 最适PH值;6.9~7.2 5.鼠疫大流行的特点是() A. 发病急、病程短 B. 病死率高 C. 传染性强 D. 以上均正确 E. 以上均错误 6.鼠疫属于()传染病 A. 自然疫原性疾病 B. 乙类传染病 C. 病毒性传染病 D. 非传染病E以上都不是 7.人间鼠疫多发生在() A. 1-3月 B. 4-6月 C. 6-9月 D. 9-12月 E. 以上都不是 8.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 A. 蚊虫 B. 鼠蚤 C. 昆虫 D. 家禽 E. 以上都不是 9.下列哪项不属于鼠疫的易感人群()A. 鼠疫自然疫源地居住的人群 B. 进入疫区的人群 C. 从事动物屠宰、皮毛运输的人群 D. 从事相关科研的人群 E. 长期卧床的人群 10. 关于鼠疫传播途径的描述哪项最合适() A. 通过带菌的鼠蚤 B. 通过皮肤 C. 通过呼吸道 D. 以上均正确 E. 以上均错误 11.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最高是下列哪个类型() A. 肺鼠疫 B. 腺鼠疫 C. 败血症型鼠疫 D. 肠鼠疫 E. 以上都不是 12.鼠疫治疗首选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链霉素 D. 红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13.腺鼠疫淋巴结病变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淋巴结肿大,但不疼痛 B. 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C. 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黏连,但不破溃 D. 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黏连,1周后很快化脓破溃 E. 以上都不是 14.鼠疫分型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 肺鼠疫 B. 腺鼠疫 C. 败血症型鼠疫 D. 肠鼠疫 E. 皮肤型鼠疫 15.下列关于鼠疫诊断依据描述最恰当的是()

鼠疫的流行现状

综述2012级中西医一班严美悦 120102230115 鼠疫的流行现状 鼠疫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规定为甲类传染病,进行重点防治;《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将鼠疫规定为检疫传染病,严防鼠疫从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鼠疫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往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发社会动乱,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有效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保证疫情发生后能够得到迅速控制,我们通过对甘肃省鼠疫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提出鼠疫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中需要加强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存在疫情远距离传播的情况,如何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防止鼠疫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传入人口密集地区及大中城市。1、甘肃省鼠疫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鼠疫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并完善鼠疫应急处理机制。方法收集、整理资料,现场调查。结果甘肃省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人间鼠疫屡有发生。1959~2005年,甘肃省共发生人间鼠疫25起,发病64例,死亡38例,病死率近60%。近年来,疫情远距离扩散的危险急剧增加。结论为了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和远距离传播,需进一步研究和落实鼠疫各项防治措施,加强和完善鼠疫应 急处理机制建设。 2、鼠疫菌毒性研究现状 病原性和毒性是鼠疫病原体生物学最重要的问题。它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通过对鼠疫菌毒性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其某些共性的理论和方法学原理。我们试图提出并论证对毒性不只应该研究其分项的决定性因子,而且还必须研究菌细胞的整体特性。在菌细胞整

鼠疫——一个人类文明的隐喻

鼠疫 作者:铸雪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23期 公元541年,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一世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如日中天,横扫整个意大利和地中海西部海岸,即将再现罗马帝国往日的荣光。然而这次站在舞台中央的,并不是这位君王。一场源于埃及的鼠疫就在这一年迅速蔓延,并很快吞噬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的梦想也最终化为泡影。查士丁尼一世本人也没能幸免于感染,只是侥幸躲过了死神最后的审判。 鼠疫首先屠戮了埃及的培琉喜阿姆(Pelusium),然后一路奔袭,迅速蔓延至亚历山大,然后借助水陆贸易网络扩散至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终肆虐整个拜占庭帝国。 没有人确切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一场浩劫中丧生,有记载显示瘟疫暴发时,君士坦丁堡每天有将近5000人失去生命,帝国也损失了1/4的人口[Cyril A. Mango (1980), Byzantium:The Empire of New Rome]。 但是死神显然并没有就此得到满足。从541年至717年,鼠疫沿海陆贸易扩散到了西欧与不列颠。首先是法国(Arles,543年),紧接着是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547年),不久再次回到法国(马赛、亚威农、隆河流域,588年-590年)。鼠疫所到之处最终导致2500万~5000万人死亡,整个地中海贸易遭受重创[Rosen, William (2007), Justinian's Flea:Plague, Empire,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鼠疫對人类的威胁由来已久,《旧约》中有非利士人夺得了以色列人的约柜,最终招致阿什杜德(亚实突)鼠疫暴发的记载。现存史料中,541年-542年“查士丁尼瘟疫”是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有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纵观整个历史,很少有传染病一直保持在人类警戒的视野内。然而,结核病,天花和鼠疫三种疾病已经占据了人类数千年的历史。瘟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疾病,已引起数种流行病和三种已知的大流行病,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描述了鼠疫的病源。已经描述了四类鼠疫:鼠疫,流行病,地方病和流行病。还有其他作者将该疾病分类为人类鼠疫,家鼠鼠疫和野鼠鼠疫。虽然术语动物流行和动物流行是指在非人类,通常是动物种群中发生的疾病,但术语地方流行和流行病具体是指在人类种群中发生的疾病。术语动物流行病和地方病是指通常在人群中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不会引起患病率大幅增加的疾病。流行病和流行病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病例的出现。此时的病例数超过了预期的疾病基线患病率。鼠疫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媒介传播的媒介传播疾病,主要感染啮齿动物,最著名的是黑鼠。但是,其他啮齿动物物种,包括田鼠,土拨鼠,沙鼠和地松鼠,也被描述为常见的水库。在一些文献中,野鼠鼠疫也被称为sylvatic鼠疫。但是,一些专家认为该术语不太准确,因为野生啮齿动物瘟疫是在草原和平原上发现的,而不是在森林中发现的。虽然野鼠鼠疫存在于其自然疫源地并且不依赖人类活动,但家鼠鼠疫却与生活在人类之间的啮齿动物密切相关。已知这种感染的后一种形式最终导致流行病和大流行。在全球大多数调查的流行地区中,包括在美国,已经确定了通过跳蚤叮咬感染的特定啮齿动物物种;然而,实际上,所有哺乳动物都被认为容易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是通过跳蚤叮咬而感染的,而鼠跳蚤已被描述为疾病传播

的经典载体。另外,其他跳蚤,如东方跳蚤和褐藻罗非鱼,已被证明是鼠疫传播的有效载体。但是,值得认识到的是,考虑到现在发现许多啮齿动物都生活在野外以及家庭和郊区环境中,家鼠与野鼠之间的鸿沟在历史上一直是任意划分的。人类在处理被感染的动物时或被先前以被感染的啮齿类动物为食的跳蚤咬伤后会被意外感染。在撰写本评论时,该臭名昭著的疾病已被国际公认是一种再发疾病,其致病性鼠疫杆菌在美国被归类为选择病原体,并被认为是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的潜在病原体。在2001年9月11日对纽约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袭击发生后,立即将鼠疫作为与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有关的疾病给予了很多关注。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瘟疫在世界许多地方悄无声息地重新成为自然疾病,与人类活动无关。尽管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总结以前的历史性瘟疫大流行,然后讨论从这些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因为这些经验教训可能适用于当今在诊断,治疗和最重要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努力。新兴疾病。在这方面,我们还将讨论维护诊断功能以及主动监视程序的需求。 微生物学与临床疾病谱,为了使这篇评论的完整性,在这里我们将简要描述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基本微生物学和临床疾病谱的一般方面,因为其中一些信息对于理解各种鼠疫流行很重要。鼠疫耶尔森氏菌是一种非运动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芽孢杆菌,在使用Wright,Giemsa或Wayson染色剂时表现出典型的双极染色模式。该生物属于肠杆菌科。患者的血液,痰液和腹股沟吸出物被认为是合适的标本,可提交实验室以鉴定生物体。鼠疫耶尔森氏菌在血琼脂和MacConkey琼脂上生长良好,最好在25°C至28°C的温度下生长,通常需要48小时的孵育时间才能观察到生长。鼠疫耶尔森氏菌是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

1946年哈尔滨鼠疫流行、防治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6595897.html, 1946年哈尔滨鼠疫流行、防治及其影响作者:杨彦君 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06期 [摘要] 1946年哈尔滨市区、平房区发生鼠疫流行,给当时的哈尔滨带来深重灾难和巨大影响,不仅导致了数百人死亡,而且政府长年承担防治和消除鼠疫的任务,给各级政府带来沉重负担,给哈尔滨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最终导致哈尔滨人为鼠疫疫源地的形成。本文主要考察了1946年鼠疫的疫源、流行规模、政府和全民防疫、影响及危害等问题。 [关键词] 哈尔滨鼠疫 731部队防治 [中图分类] 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2008)08—65—03 191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发生了3次鼠疫流行,分别在1910~1911年、1920~1921年和1946~1954年。哈尔滨地区不是自然鼠疫疫源地,在1910年和1920年哈尔滨地域本身不具备发生鼠疫的自然条件,都是外来疫情传染到哈尔滨地区而导致鼠疫流行。第三次鼠疫流行发生地是位于平房区的731部队旧址,系当地原发,随后影响到731遗址周边村屯及哈尔滨市区,疫源是731部队细菌实验留下的遗患,是极为独特的人为因素导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哈尔滨地区在当地原发鼠疫流行的同时,又因内蒙古鼠疫流行地区染疫人群带来了传入性鼠疫,因此,1946年的疫情是当地原发性鼠疫和传入性鼠疫两者兼有的。本文主要考察1946年哈尔滨地区的鼠疫疫情及防治情况,并就1946年鼠疫疫源、流行规模、政府和全民防疫、影响及危害等问题进行论述。 一 鼠疫,亦被称之为黑死病、百斯笃,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鼠疫杆菌,啮齿类动物如鼠、兔感染这种病后,再由跳蚤传入人体,根据症状不同可以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三种[1]。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鼠疫形成的比较早且疫源区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个 地区。鼠疫主要为啮齿类动物间流行的疾病,但若人类通过媒介并在某种条件下感染鼠疫菌,就会引发鼠疫在人类中流行。鼠疫在民间的传染和流行因疫源不同分为原发性鼠疫和传入性鼠疫两种方式。据方喜业主编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一书记载,黑龙江省只有泰赉一处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哈尔滨地区不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哈尔滨地区发生鼠疫的1910、1920年皆为鼠疫流行地区传入。既然哈尔滨不是鼠疫疫源地,就需要考量当地原发鼠疫的根本原因。

史上十大最严重的瘟疫

1、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认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关于鼠疫的起源在专家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开始于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或中亚。在随后的数年内由商人和士兵携带到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在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流行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在1348~1350年间,总共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但是,

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以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 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意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s)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而出名。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中国南方的鼠疫还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

鼠疫防治概要

鼠疫防治概要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播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传染媒介主要是跳蚤。 鼠疫流行史 1、世界鼠疫流行情况 公认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一般认为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东地中海沿岸。流行持续50-60年,几乎蔓延到当时所有著名的国家,死亡约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退。 第二次,始于十四世纪(1346-1665),鼠疫流行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据推测当时欧洲约有一亿人口,其中四分之一死于鼠疫。鼠疫动物病缓慢传播并传给人类,同时借助于经济往来、宗教活动和战争使人间鼠疫由疫源地传至城市,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十九世纪末(1894年),许多专家认为最初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和缅甸交界处,流行从广东和香港开始经海路向世界传播。此次大流行是突然暴发,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最高峰,五十年代基本停息,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约1200多万人。这次流行的特点是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家栖及半家栖啮齿动物也有猛烈流行。

1980年-1999年全世界有27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37883例,死亡3010例,病死率为7.95%。 2、我国鼠疫流行情况 20世纪以前我国南方和北方有13个省(区)的202个县(市、旗)共约发生鼠疫病人144万人,死亡137万人。 1900年-1949年中国鼠疫流行达高峰,共有20个省(区)501个县(市、旗)流行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584人,死亡1028408人。动物鼠疫疫源地分布情况 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19省区278县。 动物:南方家鼠、西部旱獭、北方长爪沙鼠、青海田鼠 媒介 蚤类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 鼠疫杆菌 鼠疫耶尔森菌:原核生物界,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细菌纲,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族,耶尔森氏菌属,鼠疫耶尔森菌 我国将鼠疫耶尔森菌分为4种类型:弱毒菌株、低毒菌株、毒菌株、强毒菌株 应急处置和应急装备 应急组织:目的、任务、组织和职责 应急装备 个人防护装备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_1580_1644年_曹树基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 (1580—1644年) 曹树基 一、引 言 鼠疫(plag ue)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给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如西方历史学家就证明,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大爆发,与蒙古军人及商人在中亚的活动有关。而在传入欧洲之前,鼠疫已在北中国地区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①。19世纪鼠疫流行源于中国云南,后经广西、香港传向世界各地②。由于缺乏资料,西方研究者很少涉足第一、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中的中国疫区,对鼠疫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不甚了了。 笔者曾对14世纪前后中国鼠疫的流行作过粗略的描述③。笔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关于明代鼠疫的流行,文献的记载要比前代丰富得多,大量的描述见于疫区各地的地方志中。本文选择明代鼠疫的主要流行区——华北——作为研究的对象,拟对鼠疫的发生、流行和社会影响作一全面的论述。 对于明代华北地区鼠疫流行的研究,前辈学者伍连德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成功地组织扑灭了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地区流行的鼠疫并主持召开万国鼠疫大会①②③④关于伍连德在近代中国医学卫生事业上的贡献,可参见马伯英《中国近代医学卫生事业的先曹树基:《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的传染病》,《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参见Car ol Benedict :Bubonic Plag ue in N ineteenth -Centur y China (《19世纪中国的腺鼠疫》),M o rden China (April)1988. M icha el W .Do ls :T he Black Death in the Middle Ea st ,Princeto n U niv .Pr ess ,New Jersey ,1977.

最新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瘟疫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特别大。 1.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认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关于鼠疫的起源在专家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开始于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或中亚。在随后的数年内由商人和士兵携带到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在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流行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 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引起瘟疫的

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在1348~1350年间,总共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但是,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以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意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s)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而出名。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中国

鼠疫

鼠疫 1、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2、耶尔森菌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在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内存活时间则较久,在痰和脓液中可存活10-20天,在蚤粪中可存活1个月,在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3、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使易感性降低。接种后10天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6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后免疫力降至最低,应每年接种1或2次。 4、流行情况。人间鼠疫以非洲、亚洲发病最多( 80%以上),其次为美洲。亚洲以印度最严重。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和青藏高原。 5、我国鼠疫流行有最猛烈的三个疫源地。它们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地、滇diān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6、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7、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经鼠蚤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经皮肤伤口而感染。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 8、实行“三报三不”制度, 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9、鼠疫的传染源是染疫啮齿动物、肺鼠疫病人。 10、鼠疫的类型。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其他:皮肤鼠疫、肠鼠疫、眼鼠疫、脑膜炎型鼠疫、扁桃体鼠疫等 11、腺鼠疫最为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约占70%)、腋下淋巴结(约占20%)、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 12、腺鼠病程第一天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疼痛剧烈,病人常处于强迫体位。治疗及时,淋巴结肿大可逐渐消退;治疗不及时,1周后淋巴结化脓、破溃,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为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

万历年间华北地区鼠疫流行存疑-(一)

万历年间华北地区鼠疫流行存疑*(一) 内容提要:明代万历年间,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对于这次瘟疫,曹树基认为是鼠疫,本文就此论点提出几点存疑。这次瘟疫,其时称为大头瘟。对于大头瘟,古今学者多有论述。至于大头瘟属于现代医学何种疾疫,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因此曹文对万历年间华北地区瘟疫的论证不够充分,尚需深论。关键词:万历年间华北鼠疫大头瘟曹树基在《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发表了《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一文(以下简称“曹文”)。曹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一些地方志材料,认为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华北地区先后发生大范围鼠疫流行,继而又详细分析了疫发生的背景以及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不少新论。曹文发表后,反响强烈,深受史界好评1],并荣获中国史学会1998年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不过,仔细阅读后,就会发现曹文多有疑点,如万历年间华北社会鼠疫流行、鼠疫亡明因素和死亡人口达千万等诸论。其中“万历年间华北社会鼠疫流行论”为曹文立论之一,故笔者现就此问题提出几点存疑。万历年间华北地区流行的瘟疫为大头瘟曹文主要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文献所载的万历年间疫名症状以及人口死亡状况来论证“万历年间华北地区鼠吡餍新邸钡摹S捎谥形饕蕉圆±砣鲜丁⒅⒑蛎枋龊椭瘟品椒ㄓ凶沤洗蟮牟煌 灾挛颐怯惺焙苣汛酉执 窖Ы嵌壤磁卸u糯 惨呃嘈汀2还 绻 颐悄苋分 糯 惨咂涫辈⌒停 蚨晕颐欠治龊团卸瞎糯 惨呤粲谙执 窖Ш沃旨膊∈怯凶胖匾 镏 摹=鼍兔鞔 蚶 昙

浠 钡厍 餍械奈烈叨 裕 菹执嬗泄刈柿舷允荆 涫背莆 笸肺痢C鞔 饫ァ兑椒娇肌罚?584年)卷一《大头瘟门》载:“大头瘟,前古未之论也,东垣始论之。今上壬午,北方病此者甚众,死者不啻数万人。昆居南土,未尝见其证,乡人自北方来者,皆言患者头大如斗,跻头而还自若也。”吴昆,1551—约1620,安徽歙县人。据其所述,“壬午”年“北方”发生了大头瘟疫。其中“壬午”年即万历十年,“北方”即今天的华北地区。就是说,万历十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瘟疫,其疫型时称大头瘟,症状为“头大如斗,跻头而还”。《医方考》成于万历十二年,故其记载应是较为可信的。而有关万历年间瘟疫其时的称谓与症状,除此之外,河北、河南及山西等三省有关材料记载也颇为详细,其中曹文也多有引述。河北。现存的有关河北省一些府县方志材料对此间瘟疫的类型及其症状多有记载。康熙2]《新乐县志》卷一0《灾祥》载:“万历十年(1582)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即万历十年真定府新乐县发生的瘟疫为大头瘟。又康熙《武强县志》卷二《灾祥》载:“万历十年春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肿脖者,三日即死,亲友不敢吊,吊遂传染。甚至有死绝其门者,远近大骇,号为大头瘟。”即万历十年真定府武强县发生的瘟疫也为大头瘟,其症状为“肿项”。又《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百八《真定府部纪事》载:“(万历)十年春三月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肿脖者,三日即死,亲友不敢吊,吊遂传染,有死绝其门者,号为大头瘟”。3]又康熙《怀来县志》卷二《灾祥》载,万历十年,宣府地区发生瘟疫,“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

鼠疫历史

鼠疫改变欧洲历史1348年,一场鼠疫大流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史。这个时候是中国的元朝末年。 这次鼠疫最早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有肿块,然后皮肤会出现青黑色的斑块,因此当时被称为黑死病。染病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 疫病皆有传染源,黑死病的源头是老鼠及其携带的跳蚤。最早感染黑死病的是蒙古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上的老鼠把瘟疫传染给了他们。蒙古人居于中国北方,从成吉思汗起向西扩张,横扫中亚和欧洲。1345年,占领中亚、西亚的蒙古人进攻黑海之滨一个叫加法的城邦,加法向东罗马帝国称臣。面对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加法人坚壁清野,闭城不战。蒙古人围城一年,久攻不下,而瘟疫在军中蔓延。蒙古人知道这种瘟疫会传染,于是用抛石机将染病身亡的士兵的尸体抛入城内。加法人不了解这种瘟疫,对抛进来的尸体置之不理,亦莫名其妙。尸体腐烂后,恐怖的瘟疫便随之爆发。现在看来,是腐烂的尸体释放出病菌,污染了空气,毒化了水源,导致了瘟疫。这是最早的细菌战。加法人大批死亡,全城恐怖,打开城门,纷纷仓皇逃窜。而城外的蒙古大军也不战而退,鼠疫同样没有放过他们,他们也没有免疫力。 劫后余生的加法人乘船逃往他们的宗主国——东罗马帝国。然而,加法城爆发瘟疫的消息已经传遍欧洲,所有的港口都拒绝他们

登陆。意大利威尼斯让他们的船只在海上隔离40天后才准许上岸,意在阻止瘟疫传入。但船上携带细菌的老鼠会游泳,它们早已泅渡到岸上,可怕的黑死病因此开始在整个欧洲蔓延。 当时,欧洲教会不知道老鼠是传染源,认为猫是幽灵和邪恶的化身,鼓动人们捕杀猫。猫几乎濒临灭绝,没有了天敌的老鼠肆意繁殖,加剧了黑死病的流行。那时欧洲的医学也非常落后,不论得了什么病,都是千篇一律地实行放血疗法,放血不奏效,又使用通便剂、催吐剂。仍不奏效,就用火烧灼淋巴肿块。这都是西方医学鼻祖、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传下来的方法,不过也超越了希波克拉底,新疗法是把干蛤蟆放在皮肤上,或者用尿洗澡。这些疗法自然也无效。于是人们只好相信上帝,把瘟疫归结为人类自身的罪孽惹得上帝愤怒。要赎罪,一些人手执带着铁尖的鞭子彼此鞭打,一边被打一边哼唱着“我有罪”。 这场黑死病使欧洲人死亡约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所造成的恐怖只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才可比拟。 意大利人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作背景就是黑死病流行时期。当时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七位男青年和三位姑娘为避难躲到郊外的一座别墅中。为消耗时间,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十日谈》书名由此而来。 米兰人无意中找到了一种阻挡瘟疫蔓延的有效办法:隔离。当瘟疫快要蔓延到米兰时,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周围建起围墙,围墙内的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结果米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有

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介绍 1348年,处于传染高峰的世界大城市之一的开罗,每天的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到1349年,整个中东地区有1/3人口死于鼠疫,其中城市人口有1/2人死亡。1346年,鼠疫传播到克里米亚半岛。1348年1月,鼠疫侵袭威尼斯和热那亚两个港口城市,以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佛罗伦萨受灾最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至1348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受到侵害。一年以后,从爱尔兰、挪威到维也纳的广大地区都变成了鼠疫流行区。有人估计,1347~1350年间,仅在欧洲,就有2000万人死于鼠疫。但疫区还在不断扩大,又延及到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后于1532年传到俄罗斯西部。从1350~1400年间的欧洲人寿命从30岁缩短到仅仅20岁。直到16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发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个16、17世纪,鼠疫仍是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至少有2500万人死亡。当然,在这段时间内的军事行动的诸多事件,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以及莫卧儿人的征服等等都推助了鼠疫的传播。1664年到1665年,伦敦再次发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这次流行中被命名为“黑死病”(Black death)的。这次伦敦鼠疫,直到全市发生了特大火灾后才得以平息。而这次世界性的第二次大流行,到1800年左右才停止。

危害 公元14世纪,鼠疫第二次大流行,历时70多年,波及欧、亚、北非等各大洲,当时以英国、意大利发病最重,死亡人数几乎占总人口的1/2,欧洲则共计近1/4的人口丧生。 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有的说是30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

历史上重大传染病及应对措施

历史上重大传染病及应对措施 一、几种致命瘟疫的疫情概况 1、天花 公元前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现急性传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亡。6世纪,欧洲天花流行,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纪,天花是欧洲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5亿。19世纪中叶,中国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过1/2。1900~1909年,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 2、鼠疫 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源自中东,流行中心为近东地中海沿岸,持续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有的说是30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 3、霍乱 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大规模流行的世界性霍乱共发生8次,地区性流行也出现过几次。1817~1823年,霍乱第一次大规模流行,从“人类霍乱的故乡”印度恒河三角洲蔓延到欧洲,仅1818年前后便使英国6万余人丧生。1826~1837年,霍乱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罗斯并先后到达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1846~1863年,霍乱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船所引发。1883~1896年,霍乱第五次大流行,到达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1961年出现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始于印度尼西亚,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逾350万。1992年10月,第八次霍乱大流行,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短短2~3个月就报告病例10余万,死亡人数达几千人,随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1997年9月起,霍乱在非洲大规模蔓延,仅1998年的头3个月乌干达就报告病例11335例,肯尼亚报告病例10108例。 4、流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