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发展态势与路径初探

县域旅游发展态势与路径初探
县域旅游发展态势与路径初探

县域旅游发展态势与路径初探

□原群

“郡县治则天下安”,此语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以郡县治天下,以后历代皆承袭郡县制。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城乡结合最为紧密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发展县域旅游,不仅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县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有效手段,更是县域社会和文化环境提升的重要动力,同时还是旅游大棋局的必走之棋。

一、县域旅游的发展态势探析

1993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发布,中国的县域旅游开始启动;2005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推出一批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随后发布《创建旅游强县工作指导意见》,县域旅游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2007年,国家旅游局评选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进一步推动了县域旅游发展。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不少县域在旅游发展模式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和亮点,对于整个旅游业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失误,总体来说有喜有忧,有经验有教训。

(一)县域旅游的多样化发展态势

由于各县区所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文化类别、发展程度、交通条件、发展路径等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县域旅游呈现多样化特点。发展较好的区县各有各的计策,大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笔者在此套用《三十六计》,略作分析。

1.调虎离山:依托大城市,发展农家乐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主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有9

万多个,农家乐有180万家,就业人员28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接待游客7.92亿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达2480亿元。这些农家乐所在县域大都依托大城市发展,依靠市民消费取得收入,其特点是短线游、便捷游、反复游。如:四大直辖市附近的区县,由于有大量的市民周末出游,农家乐发展很快。个别有差异化旅游资源的县域成效更佳。2012年洛阳市周边的栾川县、嵩县、新安县等旅游火爆,其原因有二:一是具备5A级景区或丰富的旅游资源;二是受惠于洛阳市,该市推出的市民旅游一卡通,提高了市民出游意愿。据统计,洛阳当年有7765万人次出游,旅游收入402.7亿元,人均旅游消费518元。2012年淳安县旅游人次796万,旅游收入70.2亿元,人均旅游消费881.25元,这与距离杭州近、区域内具备千岛湖这样的优质景观资源有关。

不少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县域旅游。广州市推出《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成都市作为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起地之一,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之路,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带动了相关产业,形成了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避暑山庄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俗型等多种经营形态。成都郫县农户依靠种植花卉、盆景致富后,成功嫁接出农家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农民致富不离土”的新路。

2.以逸待劳:搭经济快车,发展休闲游

苏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很快,多年来一直占据着全国百强县的前5名。与经济发展同步,苏州实施县域经济与旅游联动战略,着力打造高品位村镇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打造品牌特色,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了区域性旅游业和镇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共计216个,江苏省有20个镇、村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苏州有10个,占全省的一半。苏州的昆山周庄镇、千灯镇、锦溪镇,吴江同里镇,常熟沙家浜镇,吴中区木渎镇、甪直镇、旺山村,常熟蒋巷村等一批古镇古村以亦古亦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3.远交近攻:夹缝中求生存,发展中途游

每年夏季是山东旅游高峰,全国各地的游客先到济南、泰山、曲阜游览,然后奔赴青岛、日照、烟台、威海等海滨城市。沂水县处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线向半岛沿海旅游线过渡地段,其生态与溶洞旅游恰恰与济南的泉水资源、泰山的山岳资源、曲阜的人文资源、青岛的海滨资源形成差异化。沂水正确把握旅游的消费趋向和发展规律,选准市场切入点,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创新策划出旅游新型产品,组合成形象鲜明的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游旅游目的地景区,创建了以地质奇观游为主体,自然生态环境下的地域文化红色旅游、回归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为两翼的三大不同特色的产品集群体系,并梯次开发、分期逐步投放市场。该县旅游靠中途截留客人,做得风生水起。中途游虽然停留时间短,但给沂蒙山腹地增加了人气和财气,一个人口110万的县,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多亿元,占GDP八分之一强,全县每3个城镇就业人口中,就有1人从事旅游业,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4.顺手牵羊:依托大景观,发展旅游综合体

长白山是著名旅游风景区,但长白山管委会仅有少量的接待设施,抚松县距长白山约50多公里,其发挥地利优势,建立了长白山国家度假区,有酒店、会所、温泉、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购物小镇、剧院、住宅等,形成了很大的休闲消费中心,实现了观光到休闲的转变。2012年抚松接待游客85万人次,旅游收入8.65亿元,人均旅游消费1017元,高于全国人均旅游消费831元的水平,这和大量高端游客的到来有很大关系。抚松由此成为长

白山大景观的接待度假中心,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5.偷梁换柱:全域化旅游,发展集群式产业

嵩县是河南的贫困县,其借助“5A”景区的概念,移花接木,在全国率先提出“县域景区”的新理念,以旅游融合一产、提升二产、带动三产,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开发乡村游,工业围绕旅游开发黄金工业游,林业围绕旅游改善生态,城市建设围绕旅游完善设施,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教育围绕旅游开展培训,把整个嵩县打造成一个大的开放的“5A”景区。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5.46%,实现综合效益1.52亿元。“5A嵩县”体现了理念创新品质,实现了内涵式提升和由点到面的拓展,炒热了市场,赢得了名气,带动了人气,聚敛了财气。

全域化是2012年新提出的旅游概念,就是把整个县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国家旅游局有关领导评价:“‘5A嵩县’理念是对区域发展的一种深入思考,其具体内容表述清晰,值得肯定。其借助‘5A’标准和载体,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新发展战略和布局,毫无疑问是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落脚点,发展方式给老百姓换了一个活法”。与嵩县模式类似的县域还有河南栾川县、江西婺源县、重庆武隆县等。其特点是资源禀赋较高、景点集中、区位独特。

6.树上开花:特色化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

定陶县是鲁西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境内没有名山大川,缺乏自然旅游资源,但古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景观多样,特色鲜明。为此,该县抓龙头资源,拓文化内涵,以儒商文化、曹文化、汉文化为主体,确立仿山、中华儒商文化园、汉文化、玫瑰镇四个主题文化项目板块,打造儒商朝圣旅游、民俗宗教旅游、汉文化专项旅游三大品牌,树立“先秦天下之中,中华儒商之源”的区域形象,建成了“中国商业文化之都、现代实业家摇篮、

四省边界宗教中心”,开拓相应的客源市场,并以城市及相关地带为地标形象区,打造鲜明的区域形象,带动了特色旅游。

这几个县的旅游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开始从观光起步,逐步向精深方面提升,向休闲度假转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县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1.市场总体规模偏小,人均消费低

根据对全国39个发展情况比较好的县统计,2012年累计旅游收入为2778.44亿元,纵向比较有很大的增长,有的县同比增长甚至高达30%。但横向比较发现市场规模很小,如:同期日本冲绳县的旅游收入是240亿元人民币,接近我们4个县的收入总和;湖北省的旅游收入是2850亿元,超过39个县的收入总和。从人均消费看,2012年全国旅游总收入为2.57万亿元,国内游29.6亿人次,入境游1.33亿人次,两项相加30.93亿人次,人均消费831元,39个县有29个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旅游规划过于随意,行政代替市场

《旅游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毋庸置疑,各县区普遍重视旅游,但是,当前的县域发展规划基本上是秉承长官意志,没有规划或乱规划,甚至出现“一个和尚一个磬,一个官儿一个令”的非正常局面,规划多变极不利于县域旅游发展。

3.碎片化招商,重复建设

许多地方在旅游建设中出现盲目开发、一哄而上的局面,导致资源严重破坏,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看,区域旅游形象遭到严重破坏。一是沿袭碎片化招商引资的概念,形成小商乱局。年年有

小的投资商进来,年年都见到成效,但就是起色不大。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时有发生,形成“半拉子”工程,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定律。由于很多地方自然环境差不多,地理条件差不多,历史人文环境、生活民俗也都差不多,因而形成旅游品牌的负面效应,致使原本很好的旅游产业变成一块难舍又难留的“鸡肋”。

4.盲目求大,高成本、低收益有些县域领导的思维依然停留在以GDP 论英雄的时代,招商要大的项目,动则亿元以上,而不问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有投资回报。某县开发的大峡谷项目囊括了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狩猎滑雪、温泉休闲、汤河漂流等若干个子项目,开发定位为“中国极限运动基地”、“国际会议中心”、自然风光观光和休闲景区、民俗村四大功能。项目投资达到4亿多元,但建成后客流量和销售收入均低于期望水平,投资方未能获得预期收益,休闲度假地产、养老地产、投资地产也未能如期开发。其失败成因:一是在周边环境条件不成熟,交通基础设施较差;二是没有把握好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链的联动关系;三是建设成本过大,产品不符合企业盈利需求;四是开发分期不当,投资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5.景区同质化严重,大都趋于休闲旅游

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有些县域对项目把握欠缺规划控制:一是单纯就资源说景区,有什么资源,圈起来就建景区,跟着就收门票,形成单一景区、单一主题、单一模式;二是同一区域的县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同,且大都是休闲类项目,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制约。休闲旅游是县域旅游的一个定位,但不是唯一选择。在一个县域不可能花太多的钱去搞大型的休闲设施,而且休闲旅游项目大同小异,很难出彩。

6.产品结构单一,未形成龙头品牌

景区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

留性较差。一是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二是品牌打造特色不突出,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产品。由此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很少。这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7.产业链短,基础设施不尽完善

在旅游发展环境建设上缺乏联动性和持久性,不能配套发展。一是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对整个县域经济的拉动不足,旺丁不旺财;二是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门旅游线路和旅游大巴车;三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四是缺乏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旅游指南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8.管理不规范,旅游人才出现短缺

我国旅游业真正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提出只是近十几年的事。近几年,多数有旅游资源的县区成立了旅游管理机构,或合署办公,或单一办公;或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或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或成立综合管理机构,看似管理主体明确了,管理力度加强了,实则管理不规范,有名无实。县域旅游出现人才荒:一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奇缺;二是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的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样的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导致县域旅游产业的低水平徘徊。

9.营销套路陈旧,市场开拓不力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太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并且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远远不能达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是营销意识差;二是创新意识不足;三是主题形象多变;四是旅游口号和主题太过随意,经常变化,使得旅游者找不到感觉,县域旅游形象不能得到有效传播。

二、县域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索

要探索县域旅游发展路径,必须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厘清县域旅游发展的起源、定位和方向,然后才能确定县域旅游的主题、市场定位、资源开发与整合渠道以及发展模式。有些地方可能是旅游兴县,通过旅游推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有些地方可能是旅游活县,通过旅游激发一种活力,带动相关产业,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旅游业围绕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特别是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已臻成熟。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时代已经到来,从国家政策导向看,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从旅游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

现代旅游蕴藏着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现代旅游就是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形成超工业化的产品。所谓前工业化资源就是农业文明的标志物和文化,县域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大量的前工业化资源,尤其是工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时期。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县域前工业化资源的利用,县域旅游才有了市场存在,才得以借机发展起来。为鼓励乡村旅游,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从而为县域旅游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1.产品转化之路。由观光型产品到休闲生态型产品只是第一步,县域旅游最终要转化为复合型旅游。

(1)休闲是县域旅游的基本特征。从资源上分析,县域旅游除少数观光产品外,大都具有休闲特点。资源集中型县区重点发展观光产品,比如九寨沟观光旅游;城市依托型县区主要开发休闲产品,资源多少并不重要,目的就是满足城市人日常生活的高层次需求;文化主题型县区关键是发展深度体验型的产品,山东定陶就是如此;乡村推动型县区主要是发展生活型产品,婺源没有特别突出的山水景观,但是徽州文化培育了非常从容的乡村生活气息。

(2)特色观光和特色休闲臻于成熟。休闲生态旅游不但是世界旅游发展趋势,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首先,生态游是一种品位高、要求高、成本高的旅游模式。其次,休闲生态旅游的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休闲生态旅游倡导的是一种生态文明,其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是通过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体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成功的县域旅游模式,如:婺源之路、栾川模式、岚皋特色、泰宁路径大都是休闲生态旅游,但这些地方随着旅游的纵深化发展,产品系列在逐步完善和深化,在完成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后,又形成了特色观光和特色休闲。现在的婺源、泰宁、栾川、岚皋旅游共有特点是生态,但又各有特点,婺源有徽州文化,泰宁有丹霞地貌,栾川有溶洞奇观,岚皋有原始生态。形成了旅游兴县、旅游活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模式。

复合型旅游最适应城市需求。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度假,再到复合型旅游,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是通过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四大类产品的转化,打造以某种主题为中心的产品,最终形成复合型发展的格局。如果这种复合型发展的格局臻于成熟,就意味着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总体来说,县域旅游强调的是民俗、山水、田园、文化和生

活,注重的是原生态、大自然、活文化和真生活,只有构造这样的吸引力,才能适应城市的需求。

2.资源整合之路。由资源整合向集群发展转变,通过延伸产业链,使旅游开发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资源整合战略。旅游业与各类经济要素的结合是极为紧密的,因此要转变旅游观念,树立开放发展观。一方面要研究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弄清相邻区域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研究当地县域特色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以及旅游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的整体配套供给能力,确定旅游产品、产业发展、目标市场、品牌形象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和发展模式,搞好区域资源整合和合作。

(2)集群发展战略。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景区为核心,以品牌景点龙头,实施产业化、集群化、联盟化发展策略,构建特色旅游产品群,提高县域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及相关的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行业进行整体性评估,把潜在的、分散的、孤立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单项优势,整合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使县域政府、居民、游客和企业在管理、参与和经营旅游活动中得产业地位,并与目标利益有机统一,进而营造县域旅游经济优势,实现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3.格局转变之路。从“小旅游”逐步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形成全县域大旅游格局。这是县域旅游的一个根本性转向。

(1)整个县域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县域旅游核心是要从旅游产业转向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要把整个县城当作一个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而不只是开发几个景区,建设几个宾馆。这样的大规划对应的必然是大的旅游发展和大的旅游管理格局。由此看来,旅游产业规划只能是旅游部门的事,而

旅游目的地规划却是政府的事,政府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

(2)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并行。现在来看,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只是一个“中旅游”的概念,所谓“大旅游”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旅游吸引物,二是旅游目的地。所有的资源只要能产生吸引力,就是旅游吸引物,一个县域应该建设成综合的旅游目的地,而不只是一个景区,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旅游尤其如此。就目前而言,欠发达县域多数靠特色资源、特种旅游产品来发展,沿袭的是一个特色化发展模式,因此要强调产业型,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转化为社会型,这意味着县域旅游就是一个主体型产业。

4.科学开发之路。发展县域旅游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并由资源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

(1)政府主导与协作发展相结合。在坚持平等互利、和谐协调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合作机制,激发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和市场活力,注重旅游市场元素的培育和壮大,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机制和经营模式,实现旅游资源与投资机制的最优结合。同时,实施极品带动和错位发展战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区域旅游集群外溢效应,发挥政府主导与协调作用,促进县域旅游在区域旅游中协作发展,最终形成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2)宏观指导与科学规划相结合。美、英、法、西班牙等旅游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对旅游的宏观指导作用,严格整体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县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先进经验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设计区域旅游产业定位和整体发展思路,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的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饭店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参与性,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改变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

造的现象,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

(3)差异开发与有效利用相结合。在资源开发方面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少开发,多利用。现在很多地方过于强调开发,搞不好就变成破坏性的建设,或者建设性的破坏,所以就要强化利用,这一利用是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整合。二是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投资项目不是越大越好,有时投资太大,适得其反。三是强调差异化的开发。就是注重“无中生有、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特”,达到差异化开发、特色化发展的目标。

(4)层次递进与开发有序相结合。项目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分层、产品分级、服务分档、开发分时”的原则。一是市场分层。针对差异化的市场,项目建设必须从市场分层开始。二是产品分级。产品需要分级,不能把每一个项目都定位为国家级项目,甚至世界性项目,有的项目可能就是周边性的,对应的就是周边市场。三是服务分档。农家乐很好,但是现在大批乡村酒店,来对应中高端的市场。四是开发分时。要按照市场需求研究项目的开发方案,有一部分客人的需求已经提升了,所以有些地方的农家乐就需要随之提升,所以不能集中开发,而必须待机而变。开发分时是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5)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美国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十分重视开发与管理、经营与教育、赢利与保护的关系,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收益,还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进入一种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正是基于这种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使得美国的区域生态旅游业得以健康发展。

(6)内部管理与外部营销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强化管理与营销: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

可持续发展;三是追求差异性和独特性,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塑造特色产品品牌效应,树立市场主题形象,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增强市场的感召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5.区域合作之路。县区旅游区域合作是未来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采取旅游产业群互补发展模式,集群化营销,实现“资源共存、客源共有、市场共建、形象共塑、效益共享、风景共靓”。

(1)加强县域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确定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支持目标,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开发、社会文化思考、旅游区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等,特别是加强中心城市和临近区域目标市场的营销,为县域资源、产品、形象、品牌和市场链型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合作。研究临近各县域旅游产业和旅游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大的旅游产业格局中形成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坚决避免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在临近县域合作方面,不乏成功先例。浙江绍兴新昌县和台州市的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共同推出一条旅游线路——“新天仙配”,线路所属四地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地缘相邻,交通便利,合作非常成功。栾川模式堪称区域合作典范。

(作者单位: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

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内容摘要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増长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作用越来越大。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优势也愈加明显。旅游收入往往由多种因素构成,对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可以判定出哪些因素影响了旅游收入,可以据此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以增加旅游收入。这篇文章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总结出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构成因素,县域经济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的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桐庐县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mass tourism era,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ultivat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tourism econom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for promoti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come. Tourism income is often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income can determine which factors affect tourism revenue, and can propose relev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increase tourism revenue.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tourism income of Tongl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summarizes the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tourism income of Tongl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unty economic tourism income,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number of tourists and tourism income,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put forwar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KEYWORDS: county economy; tourism in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Tonglu County II

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

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旅游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旅游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运行效率,改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区域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智慧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进化的跨越式发展之魂,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建设、运行、管理营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并将实现游前、游中、游后和再游的巨大变革,

实现政府决策、旅游管理、公共服务和游客全程服务的革命性进展。 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对于不同的景区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旅游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域旅游智慧化产业链分析 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区域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目前智慧旅游建设和运营中的产业链主体及各自诉求各异。 其中通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旅游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的旅游业

浅谈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的旅游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青阳,地处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线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创建目标已基本完成。但近几年旅游业在全县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少,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值得每一位干部职工深深思考的问题。 尽管我县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对今后的发展形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旅游内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旅游品位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二是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还较低,缺乏科学的规划论证和整体效益; 三是缺少上水平、上档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名牌效益、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旅游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必然兴起的新兴产业。政府及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形成共识,根据其关联度高,依托性大,带动面广的特点,切实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把发展旅游业与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与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下岗再就业,繁荣区域经济结合起来,与提高国民素质,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二)要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规划时,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正确理解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良好的环境本身也是一种优质资源;二是不同层次的市场容量与建设规模的关系,要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地评价资源和市场状况;三是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与新产品的开发关系。 (三)进一步开放、搞活旅游市场。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点和兴办旅行社,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形式,跨区域发展,实行专业化和连锁式经营;通过产权重组和市场竞争实现规模扩张,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提高整体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投入,重点是为旅游景区(点)配套的交通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二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促销的经费投入。三是营造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法制建设。 法治管理是改善旅游经营环境、建立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资源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快旅游业的立法,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建立执法队伍和规范执法行为是加强市场监管的有效手段,只有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才能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使我省的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 (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首先,要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旅游人才的培养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加强旅游队伍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其次,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安全、便利、快捷的服务。

关于推进XX镇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紫陵镇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享受生活,旅游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实施的结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旅游产业作为促经济、解就业的新型产业,现在在我镇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我镇依托神农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我镇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现将我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紫陵镇位于太行山脚下,神农山,是我们紫陵镇旅游业发展的门面,国家AAAAA(5A)级风景旅游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举办“首届中国旅游品牌景区”总评榜当选“2011年中国最具实力景区”。并且吸引了各方游客来这里游玩。 神农山欢乐岛,发展诸多旅游项目丰富了神农山旅游的娱乐设施。主要娱乐项目有:水上电影院、爱情蝴蝶关馆、76米亲水娱乐彩虹滑道、500米海浪漂流河等等,海啸造浪池----在紫陵就能体验大海中冲浪的刺激! 万亩果园,春天的花海,秋天的硕果,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每位来玩的游客流连忘返。 但是2016年1月,被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给予通报

批评并限期整改。这充分体现出神农山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景点开发水平低。神农山整体上以登山为主,虽然开发了缆车,滑道等但是这些在别的景区也有,神农山景区内水资源太缺乏,有待进一步开发,还有神农山之前的一线天景观已经在景区缆车滑道建设中被取缔,游客的选择性被局限,没有进行开发建设。整体显的神农山景区太单一。 2、旅游资源分布较好,但总体整合度差。紫陵镇的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大体可分为神农山风景区,仙神谷景区,万亩果园,八一水库的欢乐岛等景区,人文、自然、特产各类资源相得益彰,但是管理水平相对欠缺,总体整合度差。 3、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品位和影响,但是设施服务滞后。神农山景区是国家AAAAA(5A)级风景旅游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举办“首届中国旅游品牌景区”总评榜当选“2011年中国最具实力景区”。但是目前各景区内部陈列枯燥,缺乏吸引力,景区内收费项目比较多,价钱也相对较高,无讲解员,无导游服务,无整体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无整合的旅游管理等现象较为突出。在景点或餐饮服务场所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尚需改善、服务热情和接待规范有待提高,在神仙谷景区内的小吃没有形成规模,场地规划不合理,各小店凌乱分布,造成环境差,给人较差的印象。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县域旅游发展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12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县域旅游发展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区为 例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促进了 县域旅游的转型大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全域旅游与县域旅游的关系,分析六合旅 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县域旅游、发展策略 1 全域旅游与县域旅游概念阐述 1.1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全域城市化,在全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旅游 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中也必然蕴 含着旅游的全域化。全域旅游概念提出后旅游界对此颇为关注,但至目前还未有 统一的权威解释。学者厉新建等人则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城居 民都积极参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产品。该概念 不仅突出了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与价值及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了 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这一理念更加契合了当今旅游业快速 发展的现实。 1.2 县域旅游 县域是中国特有的行政地理区域,有关县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县域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集中在县域旅游 经济发展模式、竞争力、旅游产业、开发规划、旅游空间结构和市场等方面。关 于县域旅游的概念,樊贞和周冬梅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县域经济是 指发生在县域这一特定空间的旅游活动及其旅游经济关系的总和。张金梅从产业 链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县域旅游是县级行政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旅游带 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经济产业链和经济体系。县域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县 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促进了县域旅游的发展。 1.3 全域旅游与县域旅游的关系 纵观上述学者对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研究,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1)全域旅游为县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指导。县域旅游的发展并不是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或旅游服务等某一环节的独立发展,也不是这几个环节的简单“加法”, 而应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全域发展”。(2)县域旅游是全域旅游的最好实践。相对其它区域而言,县域地域范围小,由行政区划分隔所造成的发展阻力小,有 利于协调区域内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对整个县域的旅游环境与旅游活动进 行统一掌控,从而能够更好地践行全域旅游所蕴含的全新发展理念。 2 六合区旅游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旅游发展水平和品质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六合区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加大休闲旅 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六合区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全区以山水、生态、人文、美食等资源为依托,建成了长江渔村、大泉人家、雨花石坊、茶香平山、石林画苑、茉莉花乡等首批6个茉莉花园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点。扶持打造了竹镇、 金牛湖、龙袍等特色旅游街镇和大泉村、长江社区特色旅游专业村,进一步提升 了乡村旅游点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强化游客中心和旅游厕所等功能和服务配套,不断改善景区及周边环境。完成了六合区内首批40 多块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 重点景区旅游交通标志牌安装工作,方便了游客出行,提升了六合区的旅游交通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向全域转变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以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过去部门的单一的管理体制,要过渡到现在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应这个综合产业、综合需求的一个体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X”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从2009年海南省旅游局更名为海南省旅发委,到2017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9年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局”改“委”,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抓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四个必须

抓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四个必须 文章标题:抓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四个必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在国际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旅游需求日益高涨的今天,旅游在很多县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对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有效展开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现实意 义。然而,怎样把旅游打造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认真研究。根据我国一些旅游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本人认为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四个一”必要条件。[网文章-找范文,到网] 一、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实施“一把手工程” 1、“一把手”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旅游具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双重性质,它与其它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状况关系密切,关联性极强。旅游经济的关联性不仅在于它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还在于它的发展不可能一花独秀,需要各业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一些社会事业范畴内的各项工作的支持。比如,文化、文物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文明(社会风气与道德)状况。改善一个地方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大环境是发展旅游必需要做的先导工作,社会环境的优良程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此外,还有动员群众及招商引资等诸项工作,都需要一个权威的、强有力的、能够有效协调

的力量来统领指挥。因此,我国的旅游发展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是推动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据我国国情,政府主导单靠主抓旅游的少数部门不足以承担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重任,必须有党政“一把手”的充分重视和亲自过问才能够有效启动和顺利展开旅游发展大业。特别在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的顺利程度和启动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一把手”重视的程度和推动的力度。因此有人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一把手”重视了才能引起全县各部门的重视,各部门重视了才能引起全县重视,全县都重视了才能人、财、物的有效合理调配。“一把手”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国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县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个规律。 2、要形成“一把手工程” “一把手”重视表现在是否能够形成“一把手工程”。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一把手”仅仅停留在一般态度上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形成“一把手工程”。只有形成“一把手工程”才能真正把发展旅游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把手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抓好两个开发,一是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抓好旅游市场的开发。这两个开发相辅相成,要平衡对待,不能失之偏颇。 体现“一把手”重视的表现还在于“一把手”是否对本地资源有一个充分详细的了解,是否走遍了本地的山山水水。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必须重视旅游资源的调查、挖掘和规划工作。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摸清家底,调查清楚本地旅游资源的状况,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分布、定位以及与周边资源的关系等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根据本县的旅游资源,来考虑适合开发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突出什么特色,能产生多大的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 展理念和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 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全过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 当前,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讲解学习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 析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本文是在福建泰宁中国旅游报组织的县域旅游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8月6日) 我一年在全国大概要跑一百五六十个地方,多数地方都是县,所以各类县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我想就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谈一点看法。 导言:模式的创立 1、模式创立 这几年旅游报做了一件大好事,通过权威媒体的力量,支持地方的发展,而且推广地方的经验。从县一级来说,婺源之路、栾川模式、岚皋特色、泰宁路径,对全国县域旅游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旅游报这样的工作模式实际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全国的发展模式,这个现象反映了全国旅游的一个新的动向,意味着旅游一步一步深化。多年以来,从国家旅游局的角度来说,更看重的是旅游城市,现在各地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很自然深化到县级,也是县域经济新发展创新的模式,这里确实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2、工作共同点 第一,树立了旅游兴县的总体概念、总体战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见到了实效。

第二,拼搏奋斗,工作精神都非常突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精神,县一级的旅游很难发展。不像城市,城市一般来说都是中心地区,有相应的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市场突破,全力开拓进取,这和领导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几个地方在市场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现在一个县拿出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资金,很多都超过了一个地级市,多者甚至能达到一个省,没有这样的力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益。 第四,随着发展,自己的产品逐步在完善,一方面是在深化,另一方面实际上起着引导需求的作用。这几个县的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如此,一开始从观光起步,现在逐步向休闲度假转型,同时观光向精深方面提升。 3、发展共同点 首先,这四个地方都是中西部地区。为什么东部地区没出现一个这样的典型呢?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旅游发展起来越容易,之所以东部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因为这里一个共同点,都是贫困的起点,穷到了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所以这些地方留下了一片好山水,留下了一片好文化。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觉悟高、认识深、看的长远,而是因为想破坏没有钱,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但好处是歪打正着。 第二,相对偏远。中西部地区都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当然现在交通在改善,可是在旅游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都比较差,栾川从洛阳过去180公里,泰宁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也很差。相对偏远造成了一个困惑,就是工业化发展难度大,不是不想发展工业,这几个地方的领导一开始肯定都想发展工业,但是发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文旅深耕全域旅游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研究,率先提出全域旅游“325”的架构,指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的重要性。林峰博士认为,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提档升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交通网络、夜间娱乐环境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也可以承载更多功能。绿维规划设计的泾源县泾华路二十公里生态长廊以及黄果树度假小镇的苗头宴舞项目,作为旅游设施,很好的承担了一部分休闲产品功能,是旅游设施提升的典范。 图片来自网络 绿维解读全域旅游设施概念及体系架构 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属性层面比较: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旅游者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游客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基础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统称,是提供社会性结构的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具有功能复合性、设施景观化、服务多群体、承载弹性化的特征,包括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六大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架构 旅游公共服务以增强游客体验感、满足游客公共需求为核心;以整合资源、配置产业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环节为导向,以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目的地的快速打造,以及全域旅游的夯实发展为目标。其体系架构包括硬件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服务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与软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安全服务、行政管理)两大类。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架构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之旅游交通体系、夜间娱乐设施 绿维文旅通过对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点进行解读,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需求,结合绿维多年实践,从旅游交通体系、夜间娱乐设施、卫生设施体系、信息化设施建设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五方面总结提出全域旅游设施建设的五大提升路径。本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 发展模式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 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资源协调、服务对接等具体措施来保证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所以说全域旅游会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另一个就是大战略。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突显旅游产业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开发共享的姿态,去推动群落化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本身在共享经济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借此推动财富增长机制的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幸福增长机制的建立,当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适宜的产品。

【奇创研究】新常态下县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探讨

新常态下县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探讨 研究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如同解读县域旅游发展的DNA。从判断县域旅游经济的内在驱动因素、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等,提炼模式经验,进而明确县域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模式一:资源驱动型:名山名水映衬下的县域旅游基营 此类型县域旅游发展起步较早,依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绝对优势,塑造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力,带动旅游产品的建设。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的热门旅游县也面临新变化。游客的消费方式从单纯的资源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产品更新慢、重游率低、服务配套设施更新慢,成为资源驱动型旅游县在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提升、重塑顶级资源的驱动因素,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构建“1+N”的产品组合与更新,在引客要素充沛的基础上,做足留客要素,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这类县域旅游发展的突破路径。 模式二:交通区位依托型:交通过境地,旅游集散地 此类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于交通条件的变化,客观上成为大量客源的集散地,而并非因为旅游资源或产品的更新而形成的游客集聚。因此,这一类型的县域旅游在发展初期,往往呈现出“交通过境地”的处境。随着过境人群的集聚,催生了休闲服务类业态的集聚,最初的旅游产业集聚也以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配套型业态为主,单纯的交通过境地发展成为短暂停留地。由于重大交通枢纽等条件并非单一县域所能控制,除了积极争取外部交通枢纽在县域内的落地,更需要做好与交通枢纽之间的接驳交通,解决从枢纽到景区“1公里”的畅行问题。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浙江文成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浙江文成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逐渐成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 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休闲旅游已成为 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但是,单一式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诉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认为,伴随着旅游发展阶段的加快演进,我国旅游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1全 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下一阶段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省级层面: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市级层面:温州市成立旅游联合会,召开全域旅游工作推进现场会,谋划全域旅游大格局。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文成县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市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号召,立足丰富独特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浙江省最佳旅游目的地名城和温州的山水理想家园”三大目标。2016年文成县出 台了《文成县旅游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对文成旅游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全域旅游发展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成绩,获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称号,但对全域旅游的相关基础研究还不足。 笔者通过梳理知网上研究文成全域旅游的文章,发现目前仍为空白。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进而政府部门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针对研究不足情况,本文将以文成县作为研究案例,希望通过本次的论文的撰写,能提出符合文成县实际情况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并建设性地提供相关建议供该县决策使用。论文内容一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最后阐述论文研究的思路 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部分。首先对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旅游相关理论,为后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文成县产业现状分析部分,通过介绍文成县的基本概况和分析文成一二三产业现状,得出文成发展旅游的必然性的结论;第四章,文成县旅游发展现状部分。 重点围绕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现实条件、政策条件来介绍文成县旅游发展

县域旅游规划

志丹县旅游开发办公室十二五规划 (讨论稿) 近年来,志丹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在继续加强对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刘志丹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九吾山森林公园、永宁山寨、三台山、洛河峡谷、太平山夜间景观灯、周河水上景观建设等自然人文景观。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县市相比,志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阶段。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打造好我们志丹的旅游业,使其成为志丹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客观评价志丹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志丹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刻问题。 一、志丹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志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我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志丹原名保安,是群众领袖、名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被誉中国革命的红都。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生活战斗了7个月,为志丹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所以,我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2)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

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3)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2.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产品。现有的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刘志丹烈士陵园、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九吾山森林公园、永宁山寨、三台山、洛河峡谷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志丹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主要是红色旅游。旅游收入不高,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志丹旅游主要是红色教育,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多以学习考察为主。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两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调结构、扩就业、增收入、优环境、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境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面广、质高、种类全。县域风景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29%,自然景观涵盖山岳、水体、森林、海滨、海洋、海岛等。人文景观更是涵盖文物古迹、革命圣迹和名人大家,且品质突出,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可大致概括为四色:红色(革命圣地),蓝色(海滨海岛),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古建筑、古文化)。红色主要有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蓝色主要有“贝藻王国”之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绿色主要有4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市级风景名胜区南雁门、西湾和县级风景名胜区龙戏潭,满田国家森林 公园等;古色主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顺溪明清古建筑群、会文书院、苏步青故居、谢侠逊碑林、霁山碑林、金钱会起义遗址、宝胜寺双塔、坡南古街等。古文化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如加上苍南的8个和存争议的3个,近20余个),在全国县一级绝无仅有。还有位于万全的古代三大造船中心——三国东吴的横屿船屯,青街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腾蛟镇和顺溪镇旅游资源等等。近年来美丽乡村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成为新兴的旅游资源。

石柱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石柱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石柱县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笔者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在深入分析石柱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石柱县康养旅游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康养;现状;对策;提档;全域化;创新 石柱位于长江上游地区、东部,三峡库区腹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然而,石柱康养旅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康养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康养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康养旅游功能定位及产品设计创新性不足等。必须寻求康养旅游发展新亮点和新品牌,科学合理布局康养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相关产业,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才能推进石柱县康养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石柱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一)源整合度不高 石柱县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可开发的康养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虽然目前已在着手开发康养旅游产品,但大多属于观光类养生旅游。康养度假旅游开展得不够,没有使游客真正体验到既能“康”又能“养”

的度假游。 (二)开发规划系统未建立 目前,石柱县的旅游度假区多冠以“生态”的名号,但“康养”这一概念还没有植入大众旅游开发系统中。从政府层面上讲,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划设计,也没有有效的方法指导养生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如养生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原则、规划布局模式、规划用地类型、规划设施配套、规划景观环境特色等相关问题还未做系统的研究。 (三)康养旅游开发功能定位及产品设计创新性不足 康养旅游市场以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为主,但也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向。但是由于对康养旅游的客源市场缺乏细分,造成了旅游产品雷同的问题。如市场上多流行温泉养生度假、森林养生度假等传统度假产品,石柱县也是如此,特色康养旅游度假产品创新不足。同时,目前石柱县旅游业主要是避暑型,集中在夏季游,冬春游产品开发不足,使得旅游业始终走不出夏热冬冷的魔圈。 (四)旅游地产发展还以投资型、度假型为主 旅游地产是不少旅游地赖以生存的重要抓手。结合康养旅游的开发,石柱旅游地产与康养产业融合不深,主要以投资型、度假型住宅开发为主,真正的康养地产名目数量偏少,还没有形成康养产业链,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养生与投资的双重需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 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 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 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 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 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

奇创研究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之全域旅游

奇创研究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之全域旅 游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县域旅游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之?“全域旅游” 什么是“全域旅游” ? 全域旅游——把行政区当做旅游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将目的地作为一个大的景区,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目前,全国有90多个区县市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3个省提出旅游全域化试点工作,全域旅游正从一种概念走向实施。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1.景区泛化的“大旅游” 景区泛化的“大旅游”产生,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 2.国民休闲的“大市场”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有闲时、有闲钱“两个闲”中“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活动内容,进行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 3.产业升级的“大产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能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4.顶层设计的“大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两手都要抓,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难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