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学案

刺客列传学案
刺客列传学案

1至6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之.燕() 2.以术说.卫元君()

3.置.东郡()

4.荆轲尝游过

..榆次()

5.曩者

..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6.吾目.之()

7.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8.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8.故.尝质于赵() 10.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11.稍蚕.食诸侯() 12.擅.巴、汉之饶()

13.民众而士厉.() 14.兵革

..有余()

15.然则

..何由() 16.请入图.之()

二、翻译

1.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2.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3.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6.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7.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8.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三、“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7至9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子受而舍.之() 2.北购.于单于()

3.旷日弥.久() 4.恐不能须臾

..()

5.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6.乃造.焉()

7.光与子相善.() 8.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9.明.不言也() 10.太子再拜

..而跪()

11.其意不厌. 12.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13.则.不可()14.唯.荆卿留意焉()

15.舍上舍

...()16.以顺适.其意()

二、翻译

1.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3.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4.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5.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6.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7.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8.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三、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10至13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秦王购.之金千斤()

3.微.太子言() 4.邑.万家()

5.诚.得樊将军()

6. 樊将军穷困

..来归丹()

7.愿足下更.虑之()8.而见.陵之愧除矣()

9.顾.计不知所出耳() 10.将军岂.有意乎()

11.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12.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13.太子迟.之() 14.士皆瞋目

..()

15.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16.终已不顾.()

二、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2.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5.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6.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三、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4至17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2.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3.比.诸侯之列()4.唯.大王命之()

5.愿大王稍假借

..之()6.卒.起不意()

7.尽失其度.()8.断其左股.()

9.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10.轲自知事不就.()

11.秦王不怡.者良久() 12.丹匿.衍水中()

13.乃矐.其目() 14.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15.其称太子丹之命.() 16.使使以闻.大王()

17.群臣怪.之()18.荆轲顾.笑舞阳()

二、翻译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5.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6.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7.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8.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9.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1至6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之.燕(到) 2.以术说.卫元君(游说)

3.置.东郡(设置)

4.荆轲尝游过

..榆次(游历经过)

5.曩者

..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刚才) 6.吾目.之(瞪)

7.荆轲虽游.于酒人乎(交往) 8.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恰逢)8.故.尝质于赵(先前、当初) 10.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回复)

11.稍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12.擅.巴、汉之饶(独占)

13.民众而士厉.(勇猛) 14.兵革

..有余(军备)

15.然则

..何由(既然这样,那么) 16.请入图.之(考虑)

二、翻译

1.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他的祖上是齐国人,迁居到卫国,卫国人称他庆卿。

2.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后来秦攻打魏,设置东郡,把卫元君的子孙亲属迁到了野王。

3.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派人到荆卿寄宿的主人那里,发现荆卿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使者回来报告,盖聂说:“他当然要离开的,刚才我用眼瞪了他,使他害怕了!”

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起歌来,以此相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似的。

5.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虽然和酒徒交往,但他为人深沉,喜欢读书,在所游历过的诸侯国里,全是跟当地的贤人、豪杰和品德高尚的人结交。

6.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秦王待他不好,所以太子丹心怀怨恨逃了回来。回来之后,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但国家小,力量不够而不能实现。

7.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秦如果打燕国的主意,那么长城之南、易水以北,(这燕国领土的前途)还无法确定。

8.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您怎么能因为被秦王欺侮而产生的怨恨,就想去触秦王的逆鳞呢!

三、“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既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又为以后刺杀秦王做了交代。细节表现他强烈地维护自尊,也暗示荆轲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能成功而伏笔。

《刺客列传》第二板块重点内容检测试卷

7至9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子受而舍.之(使……住下) 2.北购.于单于(讲和)

3.旷日弥.久(延长) 4.恐不能须臾

..(顷刻)

5.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和) 6.乃造.焉(拜访)

7.光与子相善.(交好) 8.不知吾形.已不逮.也(身体及)

9.明.不言也(表明) 10.太子再拜

..而跪(拜两次)

11.其意不厌.(满足) 12.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如果)13.则.不可(如果)14.唯.荆卿留意焉(希望)

15.舍上舍

...(让他住上等宾馆)16.以顺适.其意(称)

二、翻译

1.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这叫做‘把肉抛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祸患必定是无可挽救的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那位樊将军身处困境,走投无路,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终究不能因为强秦的逼迫而抛弃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把他放到匈奴那里。这样做的那一天,自然也就是我生命结束之时了。希望太傅重新考虑。

3.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一个人行动冒险却想求得平安,惹出了祸事却想求得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维持樊将军一个人和您新建立的友情、却不顾给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这就是所谓…加深怨恨而助长祸患?了。

4.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把鸿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烧燎,必然化为乌有。再说,以一个凶恶得像雕鸷那样的秦国,来向您发泄怨毒残暴的怒气,其后果难道还用得着说吗!

5.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太子迎上前去,倒退着走,引导田光到宫里,跪着为他拂拭座席。

6.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尽管如此,我田光虽不敢和您商议国事,我所熟悉的好友荆卿却是可以任用的。

7.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

其孤也。

太子离座,叩头而拜,说道:“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成材,使我能到您面前,斗胆有所陈说,这是上天哀怜燕国而不遗弃它的孤儿的表示。

8.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那些秦国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祸乱,君臣间就会相互措疑,利用这一时机诸侯们可以联合起来。

三、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鞠武的自私势利,胆怯懦弱;应当说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利于燕国的,但是已经难以实施,或者根本上已经来不及实施。太子丹的义气豪爽,威武不屈。

《刺客列传》第三板块重点内容检测试卷

10至13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侵占) 2.秦王购.之金千斤(悬赏征求)3.微.太子言(没有) 4.邑.万家(封地)

5.诚.得樊将军(果真)

6. 樊将军穷困

..来归丹(走投无路)7.愿足下更.虑之(另外)8.而见.陵之愧除矣(被)

9.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10.将军岂.有意乎(是否)

11.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用匣子) 12.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预先)

13.太子迟.之(嫌迟) 14.士皆瞋目

..(怒目圆睁)

15.于是荆轲就.车而去(上车) 16.终已不顾.(回头看)

二、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如果太子不说这番话,我也想去拜见您了。只是我现在动身,手里没有信物,那么秦王是无法接近的。

2.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乐于接见我,这样我才能有报效您的机会。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够刻毒的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或没入官府为奴。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我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去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接见我,我左手抓注他的衣袖,右手(抽出匕首)直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而燕国受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5.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荆轲另有所等候的人,想和他一起动身;此人住得远,还没有赶夹,这里却已在为荆轲准备行装了。

6.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太子为什么这样打发呢?到了秦国却不能完成使命归来,这是竖子之所为!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前来送行。

三、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刺客列传》第四板块重点内容检测试卷

14至17节

一、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赠送)2.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抵抗)3.比.诸侯之列(排列)4.唯.大王命之(希望)

5.愿大王稍假借

..之(宽容)6.卒.起不意(突然)

7.尽失其度.(常态)8.断其左股.(大腿)

9.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治罪)10.轲自知事不就.(完成)

11.秦王不怡.者良久(愉快) 12.丹匿.衍水中(藏)

13.乃矐.其目(弄瞎) 14.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接近)15.其称太子丹之命.(运气、命运) 16.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17.群臣怪.之(感到奇怪)18.荆轲顾.笑舞阳(回头)

二、翻译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燕王实在畏惧大王的威严,不敢出兵抵御大王的军队,情愿献出整个国家作大王的内臣,排在属国诸侯的行列里,像大王的郡县那样贡献方物、交纳赋税,以求能奉守燕先王的宗庙。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原来按秦国的法律,群臣在殿上侍立的不允许携带哪怕是很小的兵器;而那些担任侍卫的郎中都手持兵器排列在殿下,不是有三令宣召不能上殿。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所以没有办成,是因为我要活活地劫持你,务必得到你(退还侵占土地)的文书来回报太子。

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秦所以追击您燕玉尤急,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今王倘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和解,而您的社稷也就能幸运地延续下去了。

5.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高渐离心想,要是这样长期隐姓埋名,怕人知道,身处贫贱之中,那就永远没个完结的时候,便退身下去,拿出放在行装匣子里的筑和体面的衣服,改装整容,再走上前去。

6.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渐渐的能更加接近秦皇帝了,高渐离便把铅放在筑里,在又一次进见并得以接近秦皇帝时,他举筑向秦皇帝打去,没有打中。

7.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真可惜啊,他对刺剑技术还没研究到家啊!我实在太不了解他!当初我曾呵斥过他,他就认为我不是他志同道合的人了!”

8.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详细知道这件事,他们给我讲的便是这样。

9.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从曹沫到荆轲五人,他们的义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然而他们行事的目的都很明确,他们都不违背自己的志向,他们的声名能流传到后世,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四、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

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共41份)苏教版33新教案

第课 李将军列传 本文在本册书里是很特殊的一篇, 这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李广这位富有传奇、 悲 剧双重色彩的一代名将形象, 更在于司马迁与李广有着特殊的关系。 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 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 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 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 如何写才 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学习之处。 具体说来, 除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 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 深入认 识其悲剧根源, 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 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 司马迁写传记,每篇都有主线。读此文,一定要抓住李广的“战” “射”与“不遇时”的叙 述主线。 一、人物名片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 (今甘肃 秦安 ) 人, 善骑射 ,是一 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 雄。然而他一生坎坷, 终生未得封爵。 元狩四年 (前 ),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 以失道被责, 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 之为“飞将军” 。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 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 ,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 都称为“传” 。“太史公曰:《传》曰??”中的“ 《传》”是指《论语》 。因为《论语》是孔子 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 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 一传,如《魏公子列传》 《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等。类传是以类相从, 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 归到一传内, 如《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 如 《匈奴列传》 《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 刀笔吏 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 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 “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叫 “刊 ”, 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 文职官员 被称为 “刀笔吏 ”。 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刀笔并用。 所以历代

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荆轲》教案

《荆轲》教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5.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4. 精彩的场面描写 5. 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 文本解读 一. 《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 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导学案

《荆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 难点:对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 【学法指导】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有粗略的了解 ②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 ③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④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补充资料: ①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知识链接:“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 终已不顾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函封之 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苏武传》导学案_教师版

12、《苏武传》导学案 班固 执笔人: 宁宜林核校人:熊其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预习检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3、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3、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理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正音正字 陛()拊()樊於()期夏无且()暴()虎冯河暴戾恣()睢()自刎()揕()其匈变徵() 戮()没泾()渭分明矐()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 2、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文中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则秦王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诸郎中执兵 3、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4、难句翻译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高中语文_刺客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萧萧秋风中,一位慷慨赴死侠客怒发冲冠,临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这位侠客就是荆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刺客列传》的深入研习。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2 。 【学习目标】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学习重难点】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知识链接】 1、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2)反强暴。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2、(1)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3、(1).从历史背景来讲:①时燕国来说,形势可谓"危在旦夕'。②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 ③秦王个人无法替代的领袖才能。④秦国大将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即使不反抗也会有很惨痛的后果。(2).从荆轲本人角度: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②荆轲的出发点是,救民于水火,(3).从燕国应对的角度:①燕国弱小,刺杀秦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②燕国的目的是正义、可行的,如曹沫之约。③从国家存亡角度看,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有权自我救亡。(4).从活动执行来看:①荆轲的准备可谓充分,条件可谓极好②请从燕国角度,从实际环境、形势出发,从准备阶段之时间视角,甚至目的来看,这就是可取的!(5).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①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荆轲所有的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来源于燕赵独有的地理因素②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不反对国家统一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反对的是秦始皇,(6).从历史评价来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4、(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秦统一天下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共三课时

苏武传导学案 编写:张俊凤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积累文言常见的 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坐、会、当、发、乃 4、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而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不久因窦宪谋反案受到牵连被捕,死于狱中。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主题解读】 信念与气节——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 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 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 课时安排: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 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 (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 (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 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 【知识与水平】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实行归类整理。 2、准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准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使用了这个战术。不过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实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度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不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因为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苏武传》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 ) 侯阏( ) 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4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荆轲刺秦王》文本本身叙述的故事主要是荆轲肩负燕太子丹乃至燕国的使命,通过敬献图头,接近秦王开展刺杀行动的完整过程,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极力刻画不同人的性格、行为,成功塑造了荆轲这个“失败英雄”。本篇课文选自《战国策·燕策》,是战国策比较有代表的一篇文章。同时,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也花费了很大笔墨介绍荆轲的事迹,其“荆轲刺秦王”的部分直接引用自《战国策》,因此,通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可以深入领会《战国策》的叙事特色。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对故事性的文章往往比较感兴趣,增强教学的故事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疏通文句、文意 (2)能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 (1)能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2)能分析荆轲失败的种种原因,体会人物的悲剧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对情节及不同人物个性的把握,体会文章的叙事风格。 难点:荆轲失败的原因及荆轲的悲剧性色彩。 五、教学方法 问答交流、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张艺谋曾经拍摄的一部很火的电影《英雄》想必很多同学都看过,电影剧本借鉴了“荆轲刺秦”的故事,把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拉回到2000多年的历史,体验那份刺杀的惊心动魄。那今天的语文课,老师将和同学们通过《战国策》中对荆轲刺秦的文字叙述,重新体验2000多年前的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ó)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⑿给()其衣食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再读课文,概括讲述课文情节故事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目标择定】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 https://www.360docs.net/doc/837400520.html,/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7400520.html,/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优选.)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rd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难点 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课文的脉络、解决了课文重要的文言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刺客列传》。(展示学习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2.正确评价荆轲秦王的行

为) 先交流一下预习情况。 (投影课前预习题: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要求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再结合文本谈依据,力求全面。) (几位学生分析荆轲人物形象。) (教师板书:荆轲:勇、智、义、信。然后投影解读) 勇:好击剑,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智:私会樊於期,顾笑武阳。 义:为燕国百姓,为报太子之恩。 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 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 (投影提醒: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概括、全面、有据。) (二)文本研读 1.人们评价《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本文作者刻画主要人物荆轲的方法有哪些?请作具体说明。 (教师投影问题,学生略作思考) (学生回答,老师提醒思考的角度。)

(教师板书: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表情 侧面:对比衬托、环境渲染 这些描写最集中体现在哪两段?集体回答。 (学生回答:第13段、14段) 一学生把第13段朗读一遍。 (学生读后,老师带领学生鉴赏。) 2.这段文字言简意丰,读来荡气回肠。 (1) 描写荆轲的文字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抒发荆轲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 (2)对众人的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 “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除了描写荆轲及众人的文字,本文还描写了哪些内容? (3)写景、写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