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一般情况观察

1.1啼哭声和面色反应啼哭是新生儿的交流形式,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睡眠、排便、寒冷、不适或疼痛等不同的需要和感觉。根据新生儿不同的啼哭声和面色反应,可以辨别病情变化和需求。因此,对啼哭声和面色应认真观察,仔细辨别。正常新生儿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哭声宏亮有力。如出现面色苍白或口周青紫,哭声梗嘘或呻吟等异常,提示病情严重,常是产程延长,胎头吸引术,产钳术娩出的窒息新生儿。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时,出现“脑性哭叫”,其特点为发声急、音调高尖、停止快。新生儿肺炎的患儿则哭声无力,伴有鼻翼扇动和呼吸急促。腹痛时的哭声,往往是阵发性且哭声尖锐,高热时的啼哭伴有面色潮红、口唇干燥、烦躁不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哭声嘶哑或因底气不足、哭声无力、音调低。啼哭时不张口或口张不开,见于新生儿破伤风。口腔炎时,患儿饥饿想吃,但裹住奶头就哭,如吸吮时尚可,吞咽时就哭,说明咽喉部有问题。饥饿引起的啼哭,一遇到奶头就立即不哭,而且强烈的吸吮着。新生儿哭闹不安,吸允时两颊凹陷,无频繁吞咽动作,检查无异常体征,多为奶量不足。

1.2哺乳正常新生儿吸允反应强、吸允有力、吞咽顺利。早产儿则吸允无力、吞咽缓慢,应协助早开奶,以防止发生低血糖症,长期低血糖可致组织及脑的损害。不会吸允或呛咳者,应考虑为颅脑损伤,口腔内畸形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1.3呕吐生后24小时内,常见呕吐粘液,有时混有血丝,可能为分娩过程中吞咽的羊水等物引起。若喂奶过多、过急或吞入空气未能排出,加之新生儿喷门较松和幽门相对较紧,而胃又呈水平位,易出现溢乳,为非喷射性。若呕吐为喷射性时,表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食道闭锁时,首次喂奶即可发生呛奶或窒息。新生儿胃扭转、幽门痉挛,位于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出以上的梗阻,呕吐物不含胆汁;肠梗阻则呕吐物含胆汁;低位肠梗阻呕吐物甚至可含粪汁,同时有明显全腹胀。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提示病情严重。

1.4大、小便新生儿出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胎粪呈墨绿糊状粘稠无臭味,若24小时后仍无胎便排出,应检查有否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肛门闭锁等。哺乳后大便渐变黄色,呈糊状,每日2—3次。消化不良时,次数增多,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多、稀便、水样便或带粘液、脓性,有腥臭。

新生儿多在生后24小时内排尿,一日约十余次,如48小时仍不排尿,应考虑泌尿系统是否畸形。

1.5脐带生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或出血,以后每日必须检查,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一般生后3—7天脐带残端脱落,脱落后注意观

察脐窝有无潮湿,有无脓性分泌物,脐轮有无炎症表现等。因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脐部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等。

1.6五官、皮肤、粘膜注意保持新生儿面部清洁,口角奶渍及呕吐物应随时清除,以防发生口角炎。注意观察双眼情况,如有无出现眼炎、分泌物增多等。每日护理新生儿时应注意擦洗耳廓,经常检查耳道及耳后,防止奶水或呕吐物流入耳道、耳后,引起炎症或溃烂等。每日检查口腔,观察是否患有鹅口疮或其他口腔疾患等。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易受损伤而发生感染,洗浴时动作要轻柔。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7—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长到3-4周,称为生理性黄疸,如黄疸出现过早、程度严重,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再出现应考虑为病理现象。

2 全面观察

2.1体温、呼吸、脉搏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夏季常因环境温度高,包被过厚或过紧,水分进入不足。表现为烦渴、尿少、体温骤然上升,达39—40℃,发生“脱水热”,应注意补充水分,打开包散热,改善环境温度。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发生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呼吸、脉搏注意观察次数、强弱、有否异常等。

2.2神志、瞳孔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有否易激动、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有否昏睡、昏迷等;双眼球有否斜视、凝视;肌肉有否紧张,肢体有否小抽动;两侧瞳孔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是否减弱。

2.3畸形注意观察有否兔唇,多指(趾)、上腭裂、表浅静脉血管瘤、脊柱裂、消化系统畸形或泌尿系统畸形等。对内脏畸形的观察也应重视。

3 疾病的观察

3.1新生儿期的病种较多,有先天性疾病,尚有产伤引起的窒息、脑损伤、感染性疾病等,我们不只要掌握内科疾病知识,还要具备外科及其他科疾病的知识。并且新生儿疾病异病同症情况多,病状不典型,所以在观察疾病时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对疾病的观察非常重要。例如:有一顺娩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时面色红润,哭声畅,阿氏评分10分,出生后4小时,观察发现该新生儿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保暖,吸氧等处理。经会诊确诊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转儿科抢救治疗天后痊愈。

3.2勤观察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护士要随时巡视病房,做到勤观察。在交接班时、协助、指导哺乳时及做各种处置时,都要注意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疾病征兆,及时报告医生及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一、呻吟、哭闹不安 常见原因如下: 1、舒适的改变:饥饿、口渴、尿布湿、太热、太冷、腹部不适、胃部膨胀和呃逆、感冒鼻堵等,解除原因易停止哭闹。高声、长时间,有时身体摇动的剧烈哭闹可能与疼痛刺激有关。 2、疾病:如耳部炎症、嵌顿疝;颅出血或脑神经病变,可有高尖声或无回声的尖叫;当病情垂危时,则出现低弱的呻吟。 若为病态的哭闹不安,结合身体其它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 3、呻吟:如果新生儿因呼吸道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脑部有疾患,呼气时呻吟,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 二、惊厥 1.表现: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流涎,吞咽,打哈欠;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并有皮肤青紫、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皱眉,面部肌肉抽动;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呈游泳样、划船样或击鼓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车样运动;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抽颤或肌肉持续强直紧。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很不规律,常常是局部抽动。护理中必须提高警惕,细心观察,以防漏误诊。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 2.观察要点:观察患儿抽搐时的表现、持续时间、频率及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发绀、呼吸停止、发热、心率的改变等)。 3.护理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清理口咽分泌物;控制惊厥发作,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吸氧;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频繁抽搐患儿应禁食,抽搐停止,吸吮及吞咽反射恢复后可逐渐喂奶。不能吸吮的可鼻饲,采用少量多次以防呕吐窒息。(注意当有四肢强直性抽搐时,千万不可硬性将孩子躯体弯曲,以免造成窒息死亡)。 三、呼吸困难 1.呼吸急促:新生儿正常呼吸为40~50/min,超过60/min称呼吸急促。 2.呻吟:呼气时可听到,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重症呼吸障碍的主要症状。患儿常伴有呼吸急促、凹陷性呼吸、呼吸暂停、紫绀等症状。 3.三凹征:,即吸气时伴有肋间隙、锁骨上窝、胸骨上窝的凹陷。重症时伴有鼻翼扇动、鼻孔扩大和呼气呻吟,吸气时胸廓前后径缩小,腹部膨隆。 4、其他:点头呼吸、口呼吸、叹气样、跷跷板式、下颌式呼吸等。

小儿腹泻病情观察规范

小儿腹泻病病情观察规范 一、按病因分类: 1自身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水的耐受力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3)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可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二者多见,尤其是病毒,最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2)肠道外感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3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①人工喂养;喂养不当。②过敏性腹泻;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丧失. 2)气候因素 二、腹泻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达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1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天大便可达10余次以上,每次量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2﹚全身中毒症状:轻型腹泻患儿偶有低热,中、重型腹泻患儿有发热,精神萎靡或烦燥不安、意识朦胧甚至昏迷等。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脱水:主要为口渴、眼窝及前

囟凹陷、眼泪及尿量减少、黏膜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减弱、烦躁、 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三、病情观察: 1、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以下几方面观察: 轻度中度重 度 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烦躁或萎靡昏睡 或昏迷 皮肤弹性稍差差极 差 口腔黏膜稍干燥干燥极 干燥 眼窝及前囟凹陷轻度明显极 明显 眼泪有少 无 尿量略减少明显减少 少尿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无不明显 明显 酸中毒无有 严重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5%以下5%-10%

新生婴儿喂食记录表

M = 奶粉W = 有尿SL = 睡觉W = 水 D = 有大便 C = 哭 S = 辅食WD=有尿和大便M i d 12:30 1:00 1:30 2:00 2:30 3:00 3:30 4:00 4:30 5:00 5:30 6:00 6:30 7:00 7:30 8:00 8:30 9:00 9:30 10:00 10:30 11:00 11:30 N O O N 12:30 1:00 1:30 2:00 2:30 3:00 3:30 4:00 4:30 5:00 5:30 6:00 6:30 7:00 7:30 8:00 8:30 9:00 9:30 10:00 10:30 11:00 11:30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勺一天喝水量小计: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喝水量(ML) 尿不湿睡觉/哭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 勺一天喝水量小计: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 喝水量(ML)尿不湿睡觉/哭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勺一天喝水量小计: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喝水量(ML) 尿不湿睡觉/哭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勺一天喝水量小计: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喝水量(ML) 尿不湿睡觉/哭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 勺 一天喝水量小计: 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喝水量(ML)尿不湿睡觉/哭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勺一天喝水量小计: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喝水量(ML)尿不湿睡觉/哭 日期: 一天喂食奶粉小计:勺一天喝水量小计:毫升 奶粉勺数 冲泡水量(ML)喝水量(ML)尿不湿睡觉/哭 睡觉/哭食物类型尿不湿 奶瓶编号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患儿行门诊输液,对大多数人来说,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患儿穿刺完,输上液体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一、患儿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病情; 二、门诊输液室没有固定的儿科医师进行定时病情观察;三,作为患儿监护人的家属对医学知识欠缺。因此作为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准确判断医师下达的医嘱是否有误,防止药物剂量超过引起中毒,或者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二、准确判断病情,防止病情加重,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起到良好的作用。 1临床资料 2011年元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门诊输液共接收40000患儿到门诊输液,上呼吸道感染3200人次,急性胃肠炎8000人次,200例病情加重收住院治疗。其余的治愈。其中儿科医师开处方药物剂量不准确4例,还未做皮试药物写成免试药物6例。 2病情观察 2.1药物剂量的观察,由于患儿的给药是根据年龄及公斤体重计算、使用的,有时患儿的病历本已使用一年,但是医师一时糊涂,按旧病历本上的年龄来计算给药剂量,导致药量不足,有时医师连续看几个病人,有的患儿药物剂量太大,没有注意。这就要求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定要经验丰富,对患儿用药必须熟悉。一看患儿的年龄、体重,就能知道该药物剂量范围。 2.2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病情,而且患儿家属医学知识的欠缺,同时患儿由于哭闹,没有坐在固定的座位,因此作为输液室护士,首先一定了解患

儿目前的病情,以前是否患过其他的疾病,有否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等。并且要向患儿家属讲清患儿目前的病情,以及患儿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 2.3严格控制输液滴数,防止循环负荷过重,引起肺水肿、心衰。 2.4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按药物过敏反应的抢救程序进行抢救,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和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用药,做好病情观察和记录。家属有异议时,立即封存剩下的药物及输液管,报告主管领导。 2.5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没有坐在固定的座位,由于哭闹四处走动,所以输液室必须派一护士专职做巡回观察,定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发现高热或呼吸急促的患儿及时通知儿科医师进行处理,或转送儿科住院,同时向患儿家属宣教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体温的改变、意识的改变、呼吸的改变等。)3护理 3.1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发热患儿要嘱患儿家属多长时间为患儿测体温,多饮水的好处,以及多吃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更利于患儿身体的康复。腹泻的患儿宜吃清淡无渣易消化的饮食,忌食生冷水果等。 3.2输液安全知识宣教 输液时对患儿家属作如下宣教: (1)输液时,必须保持输液瓶在高处,输液瓶与输液管保持垂直,防止上墨菲式滴管上段空气因输液管倒立空气进入输液管下段,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栓塞。(2)输液时,患儿输液的滴数的调节的重要性,过快输液会引起肺水肿、心衰。(3)患儿出现皮疹、呼吸困难、温度过高等病情变化时,作为患儿的家属要及时报告值班护士。 (4)嘱患儿家属随时注意穿刺部位是否肿胀,液体不滴时,发现肿胀时要及时报告。 3.3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1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新生儿护理内容整理

新生儿护理 1、肤色:是观察黄疸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望家长在看护宝宝的时候能多得观察婴幼儿面部及白眼睑的颜色变化。(脐带剪开前)青紫色逐渐转换为淡粉色 2、呼吸:宝宝出生后前10天左右以腹式呼吸为主,宝宝的小肚子起伏尤为明显。 3、体重:维生素AD胶丸的补充 补充时间:在宝宝出生后15天开始补, 补充的量:【夏天:2~3丸/每周,其余以晒太阳为主;冬秋天:每天1丸】喂到8月到1岁; 补充的方法:购买的维生素AD胶丸按照A:D=3:1/5:1;在喂奶前喂,用尖锐的硬物将胶丸扎破,在宝宝口唇旁角慢慢挤。喂养过程中注意宝宝的面部肤色变化。买胶丸不要买滴剂(容易挥发)。 补充的目的:婴幼儿前3个月宝宝以800-1200g/月增长,宝宝的生长速度很快,所以需要补充AD来促进宝宝钙的吸收进而让宝宝长个子。 4、宝宝对于钙质的需要? 半岁以内妈妈直接补钙片,以孕期的钙片为宜。(宝宝从妈妈乳汁被动补钙) 半岁以后宝宝直接补充钙,钙类选择以乳酸钙为主。 5、皮肤护理:宝宝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宝宝以穿薄盖厚。 一、黄白点(毛孔内)——用石蜡擦拭皮肤上胎质的残留,不要挤压

或者扣,随着宝宝的新陈代谢慢慢代谢掉。 二、皮肤褶皱处有灰白色死皮或脱皮——不要揪拽或揉搓,是新生 皮肤的脱落和养活,是一种保护屏障,宝宝妈妈不要担心。三、新生儿需要洗脸,避免水分的大量流失和蒸发。因为新生儿角质层薄,3个月内的宝宝用清水,禁忌用护肤品或者完全不用。 四、宝宝夏季2—3天洗一澡,冬秋季节1—2周一次。 洗澡的室温28---30度,湿度50%---60%.冬秋洗澡时注意保持宝宝浴盆周围的温度,可用电暖扇。 洗澡的顺序:宝宝游泳----洗澡---婴幼儿抚触,时间合计不超过30分钟。另外宝宝洗澡的方向是先从腿部---腹部----上身----头部。(注意囟门) 注:清洗宝宝皮肤是轻轻擦拭,禁忌来回揉搓。 臀部:每周洗两次(不要洗的过勤),不要用护臀霜、爽身粉 6、婴幼儿的体温:36.3~37.3℃ 观测宝宝体温方法:妈妈用手抚摸宝宝后背;注意妈妈手部的温度适中。 易出现体温偏高的情况:刚睡醒;哭闹活动时;吃完热饭,喝热水后;吃奶时,望家长不要给宝宝测量体温,在以上情况安抚后30分钟后方可给宝宝量体温,这样保证婴幼儿体温的适中。 低热:<38.2℃物理降温法降温:用温热水/酒精/白酒兑温水,半小时之内连续不断的擦拭宝宝大动脉处如:脖颈、腿窝等,方可降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分娩时胎儿缺氧或产伤所致,是新生儿致死率较高的病因之一,好发于早产儿。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此类患儿28例,其中治愈25例,好转2例,死亡1例。现将护理要点及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颅内出血病情观察论文下载 1病情观察 1.1 意识和精神状态密切观察意识的改变在颅内出血的患儿治疗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脑性光叫(似猫叫声)、伴有抽搐,结合有分娩窒息史,提示有小脑幕上出血,及时报告医生给予镇静和出血治疗,同时对抽搐的时间、次数、部位也作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估计提供了依据。颅内出血的患儿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变一般为窒息----兴奋----抑制相继出现。密切观察病情,不可忽视。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都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微细变化,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时机。 1.2 前囟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应经常观察患儿

前囟是否凹凸和紧张。一般来说,前囟凸起、紧张意味着颅内压高、颅内出血量大,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以免引起脑疝。 1.3 生命体征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颅内出血量与成人相似,丧失的比例较成人大。且小儿神经功能稳定性较差,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方法是:①、及时心肺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②、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通过观察患儿的肤色,可以了解出血量的大小,往往出血量的大小与贫血程度成正比)。皮肤有无黄染(合并黄疸会增加治愈的难度,早期发现可以协助治疗)。③、定时测量体温、注意是否体温不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1.4 其它患儿恶心、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应及时通知医生,应用脱水治疗。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应用速尿,而不是甘露醇。因为,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若用强脱水剂,加剧出血。脱水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前囟、皮肤弹性及尿量和色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脱水过度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新出生儿每日50-70ml/千克体重的生理液体需要量是通过静脉通道补充的,在输液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4—6滴。肌注维生素K1时应经常更换部位,密切观察有无红肿、硬结,杜绝疖痈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保持患儿绝对安静,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患儿头部

早教园观察记录-亲子互动个案的观察、分析与支持

早教园观察记录——亲子互动个案的观察、分析与支持 在0—3岁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婴儿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深厚的影响: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要通过主要抚养人才能发挥教育价值。而且,婴儿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受教育意识与水平所限,家长的教育作用常常无法充分发挥。 目前以社区为依托,由妇联、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协同开办的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以促进0—3岁婴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能力为目标,强调社区、家长、婴儿与教师通力合作,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与家长的需求。它具有活动内容全面整合、活动形式以游戏为主、活动时间灵活、组织形式多样的特征。本文通过三则发生在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的亲子互动案例的记录,试图对婴儿的行为、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剖析,以期为孩子的发展营造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养环境。 案例一:被剥夺了自主发展权的苗苗 苗苗把塑料水果模型拿在手里,左右翻看着,然后抬起头高兴地看着站在旁边的爷爷,指给他看自己手里的东西。她正准备去操弄桌子上其他塑料水果,爷爷开始问:“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呀?”苗苗变得面无表情,低头不语。 在爷爷的再次询问下,苗苗才吞吞吐吐地说:“萝卜。”“再看看,这明明是茄子嘛!”爷爷纠正道。接着,爷爷便逐一问苗苗水果的名字、颜色,最后还让苗苗重复一遍。过了一会儿,爷爷示范将不同的水果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让苗苗模仿分类。直到看到苗苗放对了一种,爷爷才放心地走开。这时,苗苗拿起所有水果迅速倒进小筐,转身走开了。那表情好像在说:我再也不想玩这个游戏了。 分析:孩子是自己发展的主人功利心过强,时刻以目标达成为行为导向,无视孩子的发展需求,这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通病。在这些家长眼里,婴儿是无知、弱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一般情况观察 1.1啼哭声和面色反应啼哭是新生儿的交流形式,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睡眠、排便、寒冷、不适或疼痛等不同的需要和感觉。根据新生儿不同的啼哭声和面色反应,可以辨别病情变化和需求。因此,对啼哭声和面色应认真观察,仔细辨别。正常新生儿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哭声宏亮有力。如出现面色苍白或口周青紫,哭声梗嘘或呻吟等异常,提示病情严重,常是产程延长,胎头吸引术,产钳术娩出的窒息新生儿。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时,出现“脑性哭叫”,其特点为发声急、音调高尖、停止快。新生儿肺炎的患儿则哭声无力,伴有鼻翼扇动和呼吸急促。腹痛时的哭声,往往是阵发性且哭声尖锐,高热时的啼哭伴有面色潮红、口唇干燥、烦躁不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哭声嘶哑或因底气不足、哭声无力、音调低。啼哭时不张口或口张不开,见于新生儿破伤风。口腔炎时,患儿饥饿想吃,但裹住奶头就哭,如吸吮时尚可,吞咽时就哭,说明咽喉部有问题。饥饿引起的啼哭,一遇到奶头就立即不哭,而且强烈的吸吮着。新生儿哭闹不安,吸允时两颊凹陷,无频繁吞咽动作,检查无异常体征,多为奶量不足。 1.2哺乳正常新生儿吸允反应强、吸允有力、吞咽顺利。早产儿则吸允无力、吞咽缓慢,应协助早开奶,以防止发生低血糖症,长期低血糖可致组织及脑的损害。不会吸允或呛咳者,应考虑为颅脑损伤,口腔内畸形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1.3呕吐生后24小时内,常见呕吐粘液,有时混有血丝,可能为分娩过程中吞咽的羊水等物引起。若喂奶过多、过急或吞入空气未能排出,加之新生儿喷门较松和幽门相对较紧,而胃又呈水平位,易出现溢乳,为非喷射性。若呕吐为喷射性时,表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食道闭锁时,首次喂奶即可发生呛奶或窒息。新生儿胃扭转、幽门痉挛,位于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出以上的梗阻,呕吐物不含胆汁;肠梗阻则呕吐物含胆汁;低位肠梗阻呕吐物甚至可含粪汁,同时有明显全腹胀。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提示病情严重。 1.4大、小便新生儿出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胎粪呈墨绿糊状粘稠无臭味,若24小时后仍无胎便排出,应检查有否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肛门闭锁等。哺乳后大便渐变黄色,呈糊状,每日2—3次。消化不良时,次数增多,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多、稀便、水样便或带粘液、脓性,有腥臭。 新生儿多在生后24小时内排尿,一日约十余次,如48小时仍不排尿,应考虑泌尿系统是否畸形。 1.5脐带生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或出血,以后每日必须检查,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一般生后3—7天脐带残端脱落,脱落后注意观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教学教材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 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 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 局部细菌感染。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 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 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二、黄疸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

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 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 (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在第4~5天达到高峰,在1~2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毫克每100毫升。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常见于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炎;感染造成肝功能降低;生产过程导致新生儿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胎龄、喂养、体重。 2、评估患儿身体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畸形。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每日通风两次,每次不少 于30分钟,每天层流净化杀菌机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两次,每次4小时。 2.护理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须更换病室专用衣帽、鞋子、洗手,护理患儿前后洗手,操 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3.Q4h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低体重和体温不升者置 暖箱内。 4.早产儿及特殊患儿每日测体重一次,普通患儿每周一、四测体重两次; 5.按需哺乳,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不能吸奶者用滴管或鼻 饲;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奶前换尿片,奶后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并取 右侧卧位,防止呛奶,奶毕立即清洗奶瓶奶嘴,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及给氧管道。 7.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一次,避免在喂奶前后1小时内沐浴,沐浴动作轻 快,减少暴露时间,沐浴过程中观察患儿反应,浴后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便后及时更换尿片,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每天更换衣被、 毛巾、浴巾等用物,及时清洗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9.勤巡视,勤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0.暖箱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次,每日擦拭消毒,连续使用一周者更换消毒暖箱。 健康指导 1、环境:阳光充足,室温24-26℃,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2、喂养: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哺乳前更换尿裤,清洁双手及乳房,奶后将宝宝竖抱,空 心掌轻拍背部驱出胃内气体,取右侧卧位。 3、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酒精环形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局部红肿, 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立即就诊。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片,注意使用清洁、柔软、吸水及透 气性好的浅色棉质尿片。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柔软棉质内衣。 6、沐浴: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2-3次,室温28℃,水温38-40℃,沐浴过程中注意保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患儿行门诊输液,对大多数人来说,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患儿穿刺完,输上液体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一、患儿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病情;二、门诊输液室没有固定的儿科医师进行定时病情观察;三,作为患儿监护人的家属对医学知识欠缺。因此作为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准确判断医师下达的医嘱是否有误,防止药物剂量超过引起中毒,或者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二、准确判断病情,防止病情加重,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起到良好的作用。 1临床资料 2011年元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门诊输液共接收40000患儿到门诊输液,上呼吸道感染3200人次,急性胃肠炎8000人次,200例病情加重收住院治疗。其余的治愈。其中儿科医师开处方药物剂量不准确4例,还未做皮试药物写成免试药物6例。 2病情观察 2.1药物剂量的观察,由于患儿的给药是根据年龄及公斤体重计算、使用的,有时患儿的病历本已使用一年,但是医师一时糊涂,按旧病历本上的年龄来计算给药剂量,导致药量不足,有时医师连续看几个病人,有的患儿药物剂量太大,没有注意。这就要求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定要经验丰富,对患儿用药必须熟悉。一看患儿的年龄、体重,就能知道该药物剂量范围。

2.2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病情,而且患儿家属医学知识的欠缺,同时患儿由于哭闹,没有坐在固定的座位,因此作为输液室护士,首先一定了解患儿目前的病情,以前是否患过其他的疾病,有否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等。并且要向患儿家属讲清患儿目前的病情,以及患儿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 2.3严格控制输液滴数,防止循环负荷过重,引起肺水肿、心衰。 2.4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按药物过敏反应的抢救程序进行抢救,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和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用药,做好病情观察和记录。家属有异议时,立即封存剩下的药物及输液管,报告主管领导。 2.5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没有坐在固定的座位,由于哭闹四处走动,所以输液室必须派一护士专职做巡回观察,定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发现高热或呼吸急促的患儿及时通知儿科医师进行处理,或转送儿科住院,同时向患儿家属宣教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体温的改变、意识的改变、呼吸的改变等。) 3护理 3.1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发热患儿要嘱患儿家属多长时间为患儿测体温,多饮水的好处,以及多吃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更利于患儿身体的康复。腹泻的患儿宜吃清淡无渣易消化的饮食,忌食生冷水果等。 3.2输液安全知识宣教

新生儿哭闹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哭闹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哭闹是表达感觉和要求的一种方式,一切刺激和精神上的冲动都可以引起哭闹,哭闹并不完全属于病态。宝宝啼哭时,闭眼张嘴、双臂伸屈,两腿乱蹬,是一种良好的健身运动,不仅锻炼了神经肌肉的功能,而且增加肺的扩张,加大了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加速了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另外,宝宝啼哭一般是由于饥饿、口渴、疾病、屡尿湿布等到原因造成,新生儿若变得少哭或不哭反而是疾病的征兆。哭闹是宝宝的特殊“语言”,因而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查明原因,及时解决,这对婴儿的发育成长尽快康复是很有好处的。 哭闹原因大体分为二种:1:生理的原因2:病理的原因 1:生理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原因 (1):宝宝是否饿了是孩子哭闹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宝宝饥饿时,哭声很洪亮,哭时头来回活动,哭声短而有力,比较有规律,除了哭还可见他有找奶动作和吸吮动作。用手指碰碰他的嘴,哭声立刻会止住嘴不停地寻找,并做着吸吮的动作。只要一喂奶,哭声马上就停止。而且吃饱后或安静入睡,或满足地四处张望。要遵守医嘱,间隔2~4个小时喂奶一次,间隔时间不能太久,如果一哭就喂奶容易引起呕吐、腹泻、腹胀如果不到一小时,孩子一般不会是因饿而哭,除非上次的量不够。对人工喂养的孩子,更多应想到孩子可能是渴了,此时喂点水或者稀释奶效果就会很好。我们都有吃多了胃腹胀满很难受的体会,新生儿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相信孩子知道饱饿,不能机械地遵守医嘱要求孩子一顿一定要吃多少奶。对孩子来说,强迫进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打嗝:宝宝吃奶时,如果吸进了空气,感到胀气、不舒服,也会大声哭诉。所以喂奶时,要给宝宝休息的时间,并轻拍后背,让他舒舒服服地吃饱。如果经常性1~2小时就哭闹,有可能是一次性奶量不够。 (2)检查尿布是否湿了 有时宝宝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好像很委屈,赶快打开被子更换尿布,或者是宝宝对一种睡姿感到不舒暇了,想换换姿势可又无能为力,或者给他换种睡姿,他很快又接着睡了。 如果有红屁股的现象,抹点护臀霜。盖被衣服如果湿了,一定要及时更换。如果因为大便干燥排不出而哭闹一般伴有面部涨红,或者作用力状,此时需要我们给予通便或者按摩腹部。(3):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 几声缓慢而拖长的哭声打头阵,声音较低发自喉咙,一般情况下,抱起来就没事了。 (4):宝宝是不是穿的或者盖得不舒服 室内的温度尽量保持恒定在22--24°c,相对湿度在55%--60% 穿盖太多或太少都会让宝宝感到不适,衣服柔软、宽松、包裹松紧适宜,保持体温在36--37°c 之间。 (5):宝宝是想睡觉了 哭声不太大,哭声较低伴有烦躁,有规律,比较缠绵,双眼时睁时闭,经过拍哄哭声逐渐减弱,终至入睡。让他做一些缓慢的或有节奏的运动。讲一些抚慰的话帮助他放松或让他睡觉,保持房间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6):活动不足。 新生儿除了吃和睡也要有一定的活动来散发能量。整天捆绑着的孩子,因无法运动也会哭。如果条件允许每日给孩子做抚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7):心理不安。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门诊输液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向彦羲 患儿行门诊输液,对大多数人来说,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患儿穿刺完,输上液体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一、患儿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病情; 二、门诊输液室没有固定的儿科医师进行定时病情观察;三,作为患儿监护人的家属对医学知识欠缺。因此作为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准确判断医师下达的医嘱是否有误,防止药物剂量超过引起中毒,或者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 二、准确判断病情,防止病情加重,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起到良好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20xx年元月至20xx年12月我科门诊输液共接收40000患儿到门诊输液,上呼吸道感染3200人次,急性胃肠炎8000人次,200例病情加重收住院治疗。其余的治愈。其中儿科医师开处方药物剂量不准确4例,还未做皮试药物写成免试药物6例。 2 病情观察

2.1药物剂量的观察,由于患儿的给药是根据年龄及公斤体重计算、使用的,有时患儿的病历本已使用一年,但是医师一时糊涂,按旧病历本上的年龄来计算给药剂量,导致药量不足,有时医师连续看几个病人,有的患儿药物剂量太大,没有注意。这就要求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定要经验丰富,对患儿用药必须熟悉。一看患儿的年龄、体重,就能知道该药物剂量范围。 2.2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病情,而且患儿家属医学知识的欠缺,同时患儿由于哭闹,没有坐在固定的座位,因此作为输液室护士,首先一定了解患儿目前的病情,以前是否患过其他的疾病,有否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等。并且要向患儿家属讲清患儿目前的病情,以及患儿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 2.3严格控制输液滴数,防止循环负荷过重,引起肺水肿、心衰。 2.4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按药物过敏反应的抢救程序进行抢救,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和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用药,做好病情观察和记录。家属有异议时,立即封存剩下的药物及输液管,报告主管领导。 2.5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没有坐在固定的座位,由于哭闹四处走动,所以输液室必须派一护士专职做巡回观察,定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发现高热或呼吸急促的患儿及时通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一概念:病情观察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启动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从症状到体征,从生理到精神、心理,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来获得有关病人及其情境的信息的过程。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视诊、听诊、触诊、叩诊、嗅觉、询问、思考 2、间接观察法 (1)通过与医生、家属的交流、床边和书面交接班、阅读病历及其他相关资料,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 (2)借助仪器如监护仪,提高观察的效果。 三病情观察的内容 1、发育与体型: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坐高等。体重测量公式:3~12月:体重(kg)=(月龄+9)÷2;1~6岁:体重(kg)=年龄×2+8;7~12岁:体重(kg)=(年龄×7-5)÷2。 2、饮食与营养 3、面容与表情:面容指面部呈现的状态。表情是在面部或姿态上思想感情的表现。 急性病容慢性病容贫血面容苦笑面容二尖瓣面容 4、体位:是指个体在卧位时所处的状态。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5、姿势与步态:姿势即举止的状态,步态即走动时所表现的姿态。 6、睡眠 7、皮肤与黏膜:应观察其颜色、温度、湿度、弹性及有无出血、水肿、皮疹、皮下结节、囊肿等情况。 皮肤苍白可由贫血、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或充盈不足所致。皮肤发红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及红细胞量增多所致。发绀皮肤呈青紫色。皮肤黏膜发黄称为黄染。 (1)皮肤湿度与汗腺分泌功能有关。皮肤弹性与年龄、营养状态、皮下脂肪及组织间隙所含液体量有关。皮下出血根据其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小于2mm称为瘀 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 血肿。瘀点受压后不褪色 (2)皮疹种类很多,应仔细观察和记录其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发展顺序、分布部位、形态大小、颜色,压之是否褪色,平坦或隆起,有无瘙痒及脱屑等。 (3)斑疹: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凸出皮肤表面。 丘疹:除局部颜色改变外,凸出皮肤表面,见于药疹、麻疹及湿疹等。 斑丘疹:在丘疹周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见于风疹和药疹等。 荨麻疹:为稍隆起皮肤表面的苍白色或红色的局限性水肿,为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所致。 (4)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中度:全身组织均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下陷,平复缓慢。 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 8、呕吐:是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由于胃肠逆蠕动增加,进入食管通过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应注意观察呕吐的次数、发生时间、方式及呕吐物的性状、量、色、气味及伴随症状等。 呕吐时间:妊娠呕吐常发生在清晨,幽门梗阻的呕吐常发生在夜晚或凌晨。 呕吐方式:中枢性呕吐不伴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消化道疾病所致呕吐与进食时间有关,呕吐物中可发现致病菌,呕吐后可缓解不适感。 病情观察的内容 呕吐物性状:一般呕吐物含有消化液及食物。幽门梗阻时呕吐物常为宿食,高位小肠梗阻

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精)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较长。该患儿发热1天,无上述症状,可除外。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 上呼吸道感染为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疾病,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较重。患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乏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起病多数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胸片有助于诊断。 5. 过敏性紫癜:为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多见四肢及紫癜,对称出现,以伸侧较多,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常伴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和蛋白尿。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6.水痘: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为特征,该患儿无上诉症状,皮疹特点与之不符,可除外。 7. 过敏性皮炎:为接触某种过敏物质或无明显诱因引起患儿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痛、便血等,查体全身皮肤红肿,有时可见斑丘疹,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小儿手足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小儿手足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67-02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的阿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t1(ev71)最常见,其中由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比例大,传染性强,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我国1981年开始见本病,2008年5月我国正式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我科2008年5月—2010年9月,共收治145例手足口病,经过积极治疗及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45例患儿中,男性95例,女性50例,小于1岁9例,1-2岁35例,2-3岁70例,3-5岁26例,5岁以上5例。有并发症10例,均小于3岁,治愈142例,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特点 该病以每年的3月—11月多见,6—9月乃高峰期,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尤其是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高,少年与成人感染一般不发病,但是是病毒携带者,手足病一旦发生,容易在幼儿园、社区及家庭内部造成流行,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 2.2 传播途径 该病及病毒携带者,病毒寄生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

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说话时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于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也能通过污染的水源及门诊和口腔器械造成交叉感染,病愈儿童三周内粪便有病毒排出,仍具传染性。 2.3 病原学 本病致病病毒是小dna病毒科肠道病毒;75%酒精、5%来苏尔无作用,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温度50℃以上或煮沸3分钟均可以灭活。 3 临床表现 发热: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表现为主,发热一般38℃左右,口腔粘膜可见散在性的疱疹或溃疡,手、足、口、臀部可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疱疹周围可见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个别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病情发展快,容易导致死亡。血常规检查多数正常,少数有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血糖升高,心肌酶异常等。 4 治疗 患儿一经确诊,立即应给予隔离治疗,本病暂无特效药物,主要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在治疗过程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及抗炎处理,一般使用利巴韦林、炎琥宁及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白细胞升高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出现并发症的时使用丙球、血管活性药物、脱水剂、激素及生命支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