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

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 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

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处于晚期初始断陷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滨浅湖、咸水湖、辫状河三角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半深湖等沉积环境;

沙三段主要由深色泥岩组成,同时含有砂岩和页岩,砂岩透镜体发育。地质年龄42Ma。处于断陷伸展期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湖底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等沉积环境。沙三段是东营凹陷第三盆主要断陷期,也是湖盆最大扩张期。

沙二段主要由砂岩、砾岩、碳质泥岩组成。处于构造演化的断陷伸展期于断陷收敛期的过渡阶段。主要形成于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环境;

沙一段主要分布砂岩、泥岩和生物灰岩,地质年龄36Ma。处于断陷收敛期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浅-半深湖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以及三角洲和辫状河流环境;

(三)东营组(Ed)

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东营凹陷处于整体上升剥蚀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至馆陶组沉积前具有8-10Ma。沉积间断期间东营组遭受明显剥蚀,一般剥蚀厚度为400米以上。地层年龄为32.8Ma,处于断陷收敛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浅水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岩性为紫红、棕红色及灰、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局部夹炭质泥岩、油页岩及灰岩。一般厚600—800米,最厚1000—1500米。

二、新近系

东营凹陷之新近系由深到浅发育有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一)馆陶组

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其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主要是由河道下切冲刷面构成,每个完整的

河流沉积相序组合均可构成一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单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地层厚度较小,

旋回界面只能在岩心、露头和测井曲线上识别。东营凹陷馆陶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为

三种类型: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辫状河模式、中等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曲流河

模式和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网状河模式。

其中,馆陶组下部,仅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岩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下

部为辫状河微相的灰色、灰白色和杂色的粗碎屑岩砂岩或砂砾岩,上部为河道间微相的泥

岩组合。馆陶组中上部发育曲流河模式,其特点是发育对称性较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岩

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下部为曲流河河道侧向加积形成的点砂坝微相砂岩,上部为河漫

滩微相泥岩,部分层段夹有决口扇微相粉砂岩。管陶组上部发育网状和模式,特点是法医

对称性强及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略占优势的短期基准面旋回。

馆陶组是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砾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的间互沉积,其上段为砂

岩与泥岩互层;下段为厚层块状砂砾岩夹泥岩,局部地区为泥岩夹砂岩;底部含石英、黑

色燧石砂砾岩沉积广泛,岩性稳定,是良好的区域对比标志层。该组厚度变化较大,南部

东营地区150~500米,孤岛以北五号桩最厚达1100米。与下伏东营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二)明化镇组

东营凹陷明化镇组厚度大约是600~800米,地质年龄约为2.6Ma。与上覆平原组呈区域整合接触,与下伏馆陶组之间为整合接触。明化镇组划分为上、下两段,简称明上段和明下段。明下段为浅棕色、黄棕色、灰绿色、灰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互层,夹中、细砂岩,底部具深灰色细砂岩;明上段的下部为浅棕色、浅灰黄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明上段上部为棕红色、棕黄色、浅灰色泥岩和粉砂岩互层,夹薄层泥质粉砂岩。

明化镇组主要由土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组成,岩性稳定。厚度600~1000

三、第四系之平原组

第四系平原组以松散黄色泥砂岩为主。新近系明化镇组流相沉积,盆地的主要发育期从沙四段开始第四系平原组主要为浅黄色、棕黄色、灰黑色、灰绿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夹粉砂、粉细砂和粘土层,局部地区夹有细砾、中细砂层。有时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不易区分。厚度一般300~400米。

孔店组下段为红色泥岩、砂砾岩;中段主要为灰色泥岩,中上部夹砂岩;上段为红色泥岩夹砂岩,含石膏,下部有绿色、灰色泥岩夹层。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生物化石以介形类为主。沙河街组分为四段,由下而上为:沙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夹砂岩,局部夹盐岩和石膏层;上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油页岩、块状生物灰岩、白云岩和薄层砂岩。属于咸化海湾泻湖相-湖相沉积。厚度800~1000米。沙三段下部深灰色、褐灰色泥岩夹油页岩,底部为油页岩;中部灰色、褐灰色泥岩夹不规则砂岩透镜体;上部灰色泥岩夹粉砂岩,底部常有灰质砂岩和白云岩。属于还原较深湖相沉积。该段是主要生储油层。底部油页岩段是区域性标准层和地震第六反射层。与下伏沙四段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沙三段在县境南部一般厚800米,至北部厚度稍薄。沙二段下部灰绿色、杂色泥岩与中细砂岩互层,夹炭质页岩,是主要含油层之一;上部棕红色泥岩与中粗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属于河流相、沼泽浅湖相沉积,在东营凹陷为深湖相,有大量盐岩和石膏沉积。与下伏沙三段为假整合或整合接触。厚度300~500米。沙一段下部灰色泥岩夹白云岩、油页岩;中部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碎屑灰岩、针孔状灰岩和薄层灰质砂岩;上部灰绿色泥岩夹砂岩。厚度稳定,一般200~600米。属于还原较深湖相沉积。沙河街组生物群有介形类、腹足类、藻类和孢粉等。东营组岩性为灰绿色、灰棕色、红色泥岩与疏松砂岩互层夹含砾砂岩,至县境北部几乎全是灰绿色泥岩。厚度变化明显,南部厚500米左右,至北部增厚。生物群有介形类、腹足类、孢粉及藻类,其中以介形类为主。

东营凹陷构造特征

xx凹陷的构造特征 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东西长90km,南北宽65km,面积5700km2。从区域构造上分为: 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洼陷带和南部缓坡带四部分。 从方位上划分: 其南为鲁西隆起,北为陈家庄凸起,东有青坨子凸起,西有滨县、青城凸起,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凹陷。凹陷具有北断南超的萁状凹陷特点,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正向二级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中央断裂背斜带就发育于深洼陷之中。 平方王潜山披覆构造带是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隆起的背景上,下第三系地层超覆,上第三系地层披覆的沉积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地带,东北部紧邻利津洼陷,南部为博兴洼陷,西为里则镇洼陷,为一洼中之低隆起。其南面为青城凸起和鲁西隆起区,北面为滨县凸起,为平方王地区提供充足的物源。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平方王—平南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突变性。研究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裂缝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东营凹陷构造特征

东营凹陷的构造特征 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东西长90km,南北宽65km,面积5700km2。从区域构造上分为: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洼陷带和南部缓坡带四部分。从方位上划分:其南为鲁西隆起,北为陈家庄凸起,东有青坨子凸起,西有滨县、青城凸起,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凹陷。凹陷具有北断南超的萁状凹陷特点,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正向二级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中央断裂背斜带就发育于深洼陷之中。 平方王潜山披覆构造带是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隆起的背景上,下第三系地层超覆,上第三系地层披覆的沉积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地带,东北部紧邻利津洼陷,南部为博兴洼陷,西为里则镇洼陷,为一洼中之低隆起。其南面为青城凸起和鲁西隆起区,北面为滨县凸起,为平方王地区提供充足的物源。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平方王—平南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突变性。研究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裂缝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作用的影响,东营凹陷西部地区形成了北东、北西2个方向上的潜山带。 北东向德青城凸起、于家庄、平南、滨县、陈家庄西段构成了东营凹陷西部边界;北西向德草桥、纯化、平方王、林樊家构成了东营凹陷内部分隔博兴洼陷和利津洼陷的古隆起带。平王方—平南—于家庄潜山带位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平王方—平南地区构造活动频繁,新老断层都很发育。断层以北东走向为主。由于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届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平方王潜山发现的滨78.、滨188块含油富集区块;平南潜山上探明含油面积4.5km2,石油地质储量为443*10^4吨,都充分说明了平方王—平南潜山带成藏条件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但鉴于该潜山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以及对潜山成藏规律认识不清,为此多年来对该地区的勘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 1.东营凹陷历经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三期重要的构造运动。其潜山的形成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 2.东营凹陷潜山油藏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南部、北部和西部边缘。 3.王古1潜山是属于内幕式的褶皱块断山,该潜山的内幕构造十分复杂,是经历了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多期次挤压、拉张应力场相互叠加所发展起来的复杂地质体。 4.东营凹陷南斜坡能够形成油气藏的潜山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⑴具有有效的烃源岩(沙四上、沙三段或孔二段)及油气运移通道;⑵有发育大量裂缝以及溶蚀孔洞的有效储集层;⑶具有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并且指出了下一步可能的有利勘探区。 中央隆起带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东营凹陷属渤海湾盆地济阳凹陷南部的一个一级凹陷,凹陷中构造特征是褶皱少、断层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 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 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 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处于晚期初始断陷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滨浅湖、咸水湖、辫状河三角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半深湖等沉积环境; 沙三段主要由深色泥岩组成,同时含有砂岩和页岩,砂岩透镜体发育。地质年龄42Ma。处于断陷伸展期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湖底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等沉积环境。沙三段是东营凹陷第三盆主要断陷期,也是湖盆最大扩张期。 沙二段主要由砂岩、砾岩、碳质泥岩组成。处于构造演化的断陷伸展期于断陷收敛期的过渡阶段。主要形成于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环境; 沙一段主要分布砂岩、泥岩和生物灰岩,地质年龄36Ma。处于断陷收敛期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浅-半深湖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以及三角洲和辫状河流环境; (三)东营组(Ed) 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东营凹陷处于整体上升剥蚀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至馆陶组沉积前具有8-10Ma。沉积间断期间东营组遭受明显剥蚀,一般剥蚀厚度为400米以上。地层年龄为32.8Ma,处于断陷收敛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于浅水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岩性为紫红、棕红色及灰、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局部夹炭质泥岩、油页岩及灰岩。一般厚600—800米,最厚1000—1500米。 二、新近系 东营凹陷之新近系由深到浅发育有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一)馆陶组 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其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主要是由河道下切冲刷面构成,每个完整的 河流沉积相序组合均可构成一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单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地层厚度较小, 旋回界面只能在岩心、露头和测井曲线上识别。东营凹陷馆陶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为

地层层序及特征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征 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表1-1)。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 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 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 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 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盆地的东西两翼。由于向斜东翼产状较西翼平缓,其出露宽度约为西翼的五倍。向斜的南北两端,由于向斜轴的翘起,也有古生界地层出露。 一、寒武系∈ (一)下寒武统∈1 1.府君山组∈1f 府君山组系河北省区测二队(1960)在蓟县北府君山建立的地层单位。相当于原景儿峪组上部“豹皮状灰岩”,从景儿峪组划出的依据是本组在区域上以平行不整合分别覆盖在长龙山组、铁岭组之上,并具有明显的嵌入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图2—1)。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西部上平山一带也有出露,东部落剖面出露较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46m。 本组岩石标志明显,下部为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含较多的莱德利基虫Redlichia;上部为暗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含核形石。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局部含角砾或砾岩。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2.馒头组∈1m 馒头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南2.5km馒头山,向北依次是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崮山唐王寨)命名地点。本区馒头组未发现可靠化石证据,其层位确定是依据区域层位

层序地层学

层序内部组成及层序界面的识别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系列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具有旋回性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并可置于年代地层框架内的沉积岩层关系的学科。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单位是层序,它是一套内部相对整合,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等时沉积体。对每一层序来说,存在如下特点:①层序的顶底面,为不同类型且可以识别的不整合或整合界面。②层序内部的相对整合的层形成于同一海平面升降旋回中,因而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这就意味着,层序不是由一种沉积相所组成,而是多种沉积相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有序组合。③层序是一个具有年代意义的单位,它一方面表明,层序内的所有岩层都是沉积在为层序边界的年代所限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另一方面是说层序界面的地质年代,可以用生物地层和其他年代地层学方法加以确定,并置于年代地层框架中。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在沉积盆地分析中首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并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置于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的复合制约和整体的统—格架中,因而能有效地揭示其三维配置关系。一般来说,每一层序都是由三个体系域组成(如下表)Ⅰ型层序Ⅱ型层序 高水位体系域(HST)高水位体系域(HST) 凝缩段(CS)凝缩段(CS) 海侵体系域(TST)海侵体系域(TST) 低水位体系域(LST)陆棚边缘体系域(SMST) Ⅰ型界面(ⅠSB) Ⅱ型界面(ⅡSB)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是层序的基本构造单元。准层序是以海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合的一套岩层或岩层组.准层序组是—套成因上有联系的准层序,准层序组的边界可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在层序内部分开不同叠置方式的准层序, ②出现于层序底部与层序界面重合,③可以是下超面出现于体系域底部,成为体系域的界面。 1、层序类型及边界 在地层记录中,可以识别出两种类型的层序,即Ⅰ型层序和Ⅱ型层序.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为Ⅰ型或Ⅱ型层序边界(图1)。 图1、Ⅰ型层序界面

层序地层学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

江家店地区沙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第’4卷第4期$22+年*月 石"油"物"探 \)V05]=Q!-^0I V=0)!(Q"\_V I0)(I V^)Y X <9>3’4%"934 =?@3%$22+ 收稿日期!$22+2#2%’改回日期!$22+24%*( 作者简介!张永旺#%*;4"$%男%博士在读%现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 与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222%’’%#$22+$242’+’2& 江家店地区沙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张永旺%%高"霞$%王红亮% !%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222&##$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222&#$ 摘要!以钻!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对惠民凹陷沙三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个中期旋回%从上至下命名为!%% !$%!#和!’旋回%由此建立了惠民凹陷沙三段的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根据岩性和电性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开展了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共识别出*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的时间地层单元%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江家店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在高频层序内研究了沉积微相的构成与演化特征以及储层分布规律(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的沉积微相构成分析)砂体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对有利的岩性圈闭勘探目标区作出了预测( 关键词!江家店地区’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储层’岩性圈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江家店地区位于惠民凹陷临南洼陷西部的江家店鼻状构造*%+(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析表明%沙三段沉积时期%位于临南洼陷南斜坡的江家店地区%是来自斜坡长轴方向西部的双丰三角洲体系)东部的曲堤三角洲体系与来自斜坡短轴方向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体系的交汇处%储集体发育%成因类型丰富*$%#+(在沙三段的构造e沉积演化过程中%随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旋回性变化%各类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与空间配置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导致该区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复杂性(为此%我们在沙三段发育的各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内部进一步开展了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在高频层序内研究了沉积微相的构成与演化特征%了解了储层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岩性圈闭的预测与评价(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沙三段处于惠民凹陷下第三系裂谷盆地强烈沉降期%基底沉降幅度大%盆地欠补偿作用明显%深水湖盆发育%是最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层段%故惠民凹陷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的研究以沙三段为重点层系*’+( 本次层序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主要采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与研究方法*4&*+( 多级次基准面旋回识别的基本方法是以岩心)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可容纳空间与X!4#X表示可容纳空间’4表示沉积物供应量$比值单向变化的趋势确定基准面旋回的转换位置(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以岩心)测井曲线分析为基础%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或成因地层单元(观察相序和相组合反映的彼此相邻的沉积环境在地理位置的迁移方向(基准面上升时%相组合反映了沉积环境向盆地中心迁移或水体变深的退积变化%代表了X!4的增加或可容空间的增加’基准面下降时%相组合反映了沉积环境向盆地边缘的进积变化( $$以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识别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组合较长期基准面旋回(构成较长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反映了长期地层旋回形成过程中X!4比值的变化(短期旋回叠加样式有退积)加积和进积#种%分别是较长期地层旋回上升)下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或X!4比值变化的结果(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地层的几何形态及地震反射终端性质识别较高级次层序界面%从而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如上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间的增加或X!4比值增大%代表基准面上升期’顶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间减少或X!4比值的减小%代表基准面下降期’整一现象则反映地层处于加积状态%可容纳空间或X!4比值变化并不明显%基准面处于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 万方数据

东营凹陷深层天然气潜力分析

东营凹陷深层天然气潜力分析 通过对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和储层等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井天然气产量的精细解剖,探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南部缓坡以及洼陷地带的天然气藏的形成条件以及潜力。分析表明,沙四段膏盐层可分为三段,一段为为主要烃源岩。东营凹陷北部受构造控制作用,发育多套砂砾岩扇体及异常高压带,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层,此外,上层的膏岩层提供了优质的盖层,当适当的温压条件且温压场的耦合,决定了该天然气藏的形成。 标签:东营凹陷;深层;膏盐岩;异常高压 0 引言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内部的一个二级负向构造单元,其构造发育阶段总体可以分为早期初始裂陷、晚期初始裂陷、裂陷伸展、晚期裂陷收敛4个阶段,具有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结构[1],图1所示为东营凹陷古地貌。4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古近系孔店组沉积期、沙四段沉积期、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沉积期、沙二段上亚段—东营组沉积期及新近系沉积期。其中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时期基本对应于裂陷初始发育阶段,在该时期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超覆和剥蚀对油气形成的作用更加突出,各类地层型圈闭十分发育,成藏条件极为有利,潜在地质储量极为可观[1]。深入分析认识该地区的烃源岩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储集层的发育分布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勘探概况 东营北带深层钻遇Es4x地层的井有27口,钻穿第一盐膏段的井有11口,新利深1井、丰深1井、利深101、丰深3获得高产气流,丰深4、5、郝科1等井在沙四下地层均解释了多套气层或见油气显示。之后相继评价和部署了丰深4、丰深5、丰深10等砂砾岩体目标,这些探井均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也展示了该区带砂砾岩体油气的勘探潜力,如丰深5井在泥浆比重高达 1.73~1.75g/cm3的情况下,该井4250~4360m、4378~4412m、4421~4457m气测全烃分别为53.04~100%、54.49~100%、46.13~100%,由于各种原因该井未下套管。这预示着东营盆地深层具备天然气藏的形成条件,也预示着东营盆地乃至整个济阳坳陷深层天然气藏勘探具有较大的潜力。制约该区裂解气勘探的关键问题是:源、储以及源储对接关系。 2 成藏条件分析 2.1烃源岩条件。 1)烃源岩分布及指标。 东营凹陷沙四段下亚段为间歇性盐湖—盐湖相沉积,主要由棕红色、灰色、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卷(V o lum e )22,期(N um ber )4,总(To tal )90矿 物岩 石   页(Pages )66-74,2002,12,(D ec ,2002) J M I N ERAL PETROL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郑荣才, 文华国, 梁西文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 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C 2b )、太原组(P 1t )、山西组(P 1s )和下石盒子组(P 1x s )划分为3个超长期、8个长期、19个中期和62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级别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并讨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等时地层格架;天然气藏 中图分类号:T E 121.3,T E 1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72(2002)04-0066-09 收稿日期:2002-09-02 作者简介:郑荣才,男,52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学专业,研究方向: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1 0 引 言 鄂尔多斯晚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北部的海相沉 积,始于晚石炭世本溪期,之后海域逐渐扩大并延续到早二叠世太原期。至早二叠世山西期,随着北方阴山古陆和北西侧的贺兰山古陆逐步抬升,自北向南输入的陆源屑物逐渐增多,而南部秦岭和大别山古陆缓慢下沉,导致海水由北向南退出,在北高南低的缓倾斜古地形背景上,经历了陆表海环境向过渡环境和大陆环境转化的沉积演化过程,并在大型河流2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的进积充填过程中,本溪组(C 2b )、山西组(P 1s )、太原组(P 1t )和下石盒子组(P 2x s )中形成以煤层、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为烃源岩,潮道、三角洲和河流砂体为储层,洪泛平原泥岩为盖层的多套生、储、盖组合,以及众多的大、中型, 乃至特大型天然气藏[1~4],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重要的基地之一。有关该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其与气藏的关系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积累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提出较多的层序划分方案,如:陈世悦将本溪组至上石盒子组划分为4个 级层序和26个 级层序[5];钟蓉将本溪组至山西组划分为4个 级层序和14个 级层序[6];陈洪德和刘文均等将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划分为5个准 级层序和19个 级层序[2];邓宏文和曹爱武等将山西组划分为一个长期3个中期旋回层序[7];而翟爱军和邓宏文等则将本溪组至上盒子组划分为一个长期3个中期旋回层序[8],此研究鉴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的时间跨度大(C 2b 至P 2s 约55M a ),海、陆相地层均有发育,而地层厚度较薄,以及多级次的沉积旋回性非常清晰等特点,拟采用C ro ss A T 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9],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业-郑教材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读书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模式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学号:2012010129 姓名:刘钟森 授课老师:郑荣才

一、前言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富含天然 气的大型叠合盆地,经过20多年 的勘探实践,不仅生气范围广、 强度大,而且含气层位多、气藏 类型丰富(付金华等,2000)。先 后在下古生界以及上古生界太原 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都发现 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气藏。近年来 随着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 2000年首次在榆17井石千峰组地 层中获得了工业性气流。此后, 先后发现了神8井区、盟5井区 石千峰组气藏,这一发现打破了 图1 研究区区域位置及基本资料点图 上石盒子组以上地层中无天然气 藏的历史,但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杨华等,2004;张清等,2005;闫小雄等,2005;李振宏等,2005)。同时,众多学者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沉积相、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已作过大量的详细研究,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对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南起后洼、北至石咀山,西起青铜峡东坻苏里格庙)(图1)石千峰组为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区西北、西南部深井、汝箕沟等7条野外剖面(图1),系统展开综合的基础地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上古生界砂岩气藏勘探寻找新的勘探区带与层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石千峰组发育特征 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最早于1922年那琳创名于山西太原市西山石千峰山,称石千峰系,原始定义为:发育于太原石千峰山、关头村一带,石盒子组以上的巧克力色、暗红色砂岩层,包括:1)银杏植物带;2)石膏泥灰岩带;3)砂岩带三部分。1924年又将银杏植物带下移归石盒子系。1934年潘钟祥将延长组以下的红色砂岩、泥岩系地层统称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05-01-25;修回日期:2005-05-03.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14)资助. 作者简介:汪彦(1976-),男,甘肃天水人,硕士,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研究.E -mail :w angyan 19760902@https://www.360docs.net/doc/8410121706.html, .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汪 彦1,彭 军1,游李伟1,张庆堂2,孙连昌3 (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2.海洋石油开发公司,山东东营257237; 3.杜家店镇采油一矿105队,山东滨州256600)摘要: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由邓宏文引入国内,大大地推动了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创新、油气勘探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宽和其他方面上的应用等。虽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相比,它摆脱了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这一思想的束缚,从而可以实现对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因此它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新理论。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5)03-0352-07 0 前言 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1]。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其理论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2]。也就是说,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国内最初是由邓宏文(1995)引入该理论,随后受到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广大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内,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发表 了一批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力地推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国内的发展。但是由于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在国内研究时间较短,并且在引进初期对“高分辨率”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在理论及应用上均存在着一定的混淆及偏差。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不同认识 本文所讲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Hig 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 raphy )是由Cro ss 提出的源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最初是由H.W.Po samentier 等[3] (1989)在研究小型阿伯塔东坷里三角洲时提出的,是指形成于“大水坑”边缘、在暴雨季节发育的“高分辨率”经典层序地层学。因此国内学者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有了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20世纪 第16卷第3期 2005年6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 RAL GAS GEOSCIENC E Vol.16No.3Jun. 2005

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横跨西部斜坡与中央坳陷两大构造单元,中部组合时期处于盆地陡坡带和西部白城、西南部通榆两大水系交汇前缘带,具备形成隐蔽圈闭的基本地质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格架层和沉积体系、沉积相的研究,建立该区沉积层序以及相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布苏地区储层的成因类型以及分布规律,为大布苏地区勘探后期,开发前期的目的优选和井位设计提供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研究转换面的岩心、钻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来识别和划分层序,将泉四段—姚家组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通过井震的相互标定,初步建立了以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的松南西斜坡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在区域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层段在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模式,青山口三级层序内基准面上升期(低位+湖侵期),发育辫状河流-(小型辫状三角洲)-浊积扇-深水湖相沉积体系:青山口三级层序内基准面下降期(高位体系域),发育低弯度河流-三角洲体系(河口坝发育)-滑塌浊积-较深水湖体系;泉四段三级层序为上游曲流河-下游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 在区域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二段的五级层序格架。在层序格架内,以岩心资料为依据,结合测井及粒度分析资料,建立微相识别标志,明确沉积微相类型。 绘制了沉积微相对比剖面图及沉积微相平面图,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内确定并描述了砂体的分布特征以及时空演化规律。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和沉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及成藏认识,对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段和青二段九个砂组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