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materials and testing

课程编号:1322006

适用对象:二年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能够经济而合理地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本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建筑材料与检测的知识和能力之外,也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提供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材料性质方面;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内因);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外因);了解材料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应用方面: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对材料的技术要求;很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的选用材料;了解材料使用方法要点:学会混凝土混合比设计;掌握混凝土采用统计法和非统计法进行质量控制的要领;掌握常用建筑材料检测的取样方法、试验目的、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分析;了解建筑材料在生产、储存、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的绿色环保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材料试验,准确的评定材料的性质,以便在设计和施工中经济而合理的选

用材料,同时能够熟悉材料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通过材料试验,熟悉材料试验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方法,掌握基本的测试技术。

(三)德育目标

针对试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每项试验步骤,对试验结果做出事实求是的评价。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绪论

1.主要内容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材料检测的有关规定;课程的目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2.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及其对发展建筑业的作用;熟悉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明确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二)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主要内容

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能;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能;材料的热工性能;材料的声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强度等级和比强度;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硬度和耐磨性。材料的耐久性:耐久性的影响因素;耐久性的测定。

2.教学要求

了解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要求掌握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能较熟练的运用;要求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3.作业建议

建议学生能熟练计算吸水率、孔隙率、开口孔隙率、表观密度及体积密度。

(三)建筑石材

1.主要内容

岩石的基本知识;造岩矿物;岩石的种类及性质;岩石的结构;常用建筑石材;天然石材的性质与技术要求;常用建筑石材。

2.教学要求

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常用岩石的特点及建筑石材的技术要求。

(四)气硬性胶凝材料

1.主要内容

胶凝材料的含义和分类;石膏:原料与生产、凝结与硬化、技术要求、性质及应用;石灰:原料与生产、熟化与硬化、技术要求、性质及应用;水玻璃:水玻璃的组成、水玻璃的硬化、水玻璃的性质与应用;菱苦土:菱苦土的组成、硬化及性质特点。

2.教学要求

了解石膏和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凝结硬化及质量要求,掌握其性质与应用。水玻璃与菱苦土要着重了解其性质和应用特点。

(五)水泥

1.主要内容

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硅酸盐水泥生产的简要过程、熟料矿物组成、各组成矿物的特性及其与水泥性质的关系;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及凝结硬化(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水化产物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水泥石的组成及影响其硬度发展的因素);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及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治(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类型;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基本原因;防止腐蚀的措施);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混合材料(混合材料的种类;火星混合材料在激发剂作用下的水化);普通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性质及应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简称三种水泥)(三种水泥的定义;三种水泥的技术要求;三种水泥的性质和应用的异同点)、复合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与性质)。通用水泥的验收与保管。专用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砌筑水泥。特性水泥:抗硫酸

水泥、盐硅酸盐水泥、膨胀水泥及自应力水泥、白色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

2.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组成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及其特性以及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要求了解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及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掌握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对其他的品种水泥有一般了解。

(六)混凝土

1.主要内容

概述:混凝土的概念、混凝土的分类。混凝土的组成、特点及基本要求。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外加剂、掺合料)。混凝土的技术性质: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工作性;工作性的测定;工作性的选择;影响工作性的因素;改善工作性的措施)、硬化混凝土的性质(立方体抗压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强度等级;轴心抗压强度;影响强度的因素;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影响耐久性的因素;提高耐久性的措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步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施工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健全混凝土监督制度和监督网络;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混凝土养护后的质量控制;统计法;非统计法)。混凝土外加剂(外加剂的概念及分类;减水剂;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减水剂的种类、技术经济效果及使用注意事项;引气剂;早强剂;缓凝剂;膨胀剂;泵送剂)。混凝土的掺合料(粉煤灰、硅灰、沸石粉)。特殊品种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轻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流态混凝土与泵送混凝土、耐热混凝土图、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新型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环保型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绿化混凝土、吸声混凝土)。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掌握混凝土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的主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计算和试验调整的方法;了解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与效果;了解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

3.作业建议

建议学生做一些与混凝土配合比有关的习题,了解在工程实际中配合比发生变化对强度产生的影响,并明白如何调整。能够对混凝土质量进行评价。

(七)建筑砂浆

概述:砂浆的概念、分类和用途。建筑砂浆的组成(胶凝材料、砂、水、掺合料)。砂浆的技术性质:砂浆拌合物的性质(和易性的概念、测定、影响因素、改善和易性的措施);硬化砂浆的性质(强度、强度等级、影响强度的因素、黏接强度)。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抹面砂浆(普通抹面砂浆、装饰抹面砂浆)。

2.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砌筑砂浆的和易性与强度,以及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抹面砂浆应了解其功能与性能要求。

(八)墙体材料

1.主要内容

砌墙砖:烧结砖(烧结普通砖、烧结普通砖的技术要求及应用;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技术要求及应用)。蒸压(养)砖(蒸压灰砂砖、灰砂砖的技术性质及应用;蒸压(养)粉煤灰砖、蒸压粉煤灰砖的技术性质及应用;煤渣砖、煤渣砖的技术性质及应用)。墙用砌块:粉煤灰砌块、粉煤灰砌块的技术要求及应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技术性质及应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技术要求及应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技术要求及应用。墙用板材:水泥类墙用板材(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轻骨料混凝土墙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和水泥刨花板的组成、规格及应用)、石膏类墙用板材(纸面石膏板、纤维石膏板和石膏空心板的组成、规格及应用)、植物纤维类墙用板材(纸面草板和麦秸人造板的生产、规格及应用)、复合墙板(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和金属夹心板材的工艺及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领会墙体改革的意义;了解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墙用板材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意义。

(九)金属材料

1.主要内容

建筑钢材:概述(钢材概念及优缺点)、钢材的分类(按冶炼方法分类、按脱氧方法分类、按质量方法分类、按用途分类)、钢材的技术性质(力学性能: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和硬度;工艺性能:冷弯性能和可焊性)、化学成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钢材的加工(冷加工强化与时效处理、热处理)、建筑钢材的标准与选用(钢结构用钢: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用钢材:热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冷轧扭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和钢绞线、钢材的选用原则、钢材的质量控制与保管、钢材的锈蚀与防止、钢材的防火保护。铝合金:铝、铝合金性能及应用。

2.教学要求

要求了解钢的分类;掌握钢的主要性能;了解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了解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了解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十)合成高分子材料

1.主要内容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聚合反应类型、聚合物的分类及其性能。建筑塑料:塑料的基本组成(树脂、添加剂)、塑料的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化学及物理化学性质。塑料的分类及常用品种:塑料的分类(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常用品种(热塑性塑料的常用品种: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ABS塑料。热固性塑料的常用品种: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有机建筑涂料:有机建筑涂料的功能:有机建筑涂料的功能、基本组成、常用建筑涂料(内墙涂料、外墙涂料、地面涂料)。建筑胶粘剂:胶粘剂的概念、基本组成材料、常用胶粘剂(热塑性树脂胶粘剂、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合成橡胶胶粘剂)。

2.教学要求

了解塑料、合成橡胶及胶粘剂的组成和主要品种性能。

(十一)防水材料

1.主要内容

沥青材料:沥青的分类、石油沥青、石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石油沥青的标准选用及掺配、煤焦油与煤沥青、改性沥青(矿物填料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树脂改性沥青、橡胶和树脂共混改性沥青)。其他防水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有机硅橡胶、聚氨酯、丙烯酸酯、聚氯乙烯树脂)。防水卷材:沥青防水卷材(普通纸胎油脂油毡、新型有胎油毡、沥青再生胶油毡)。新型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APP。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橡胶基防水卷材、树脂基防水卷材、橡塑共混性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涂料的组成及常用品种、沥青基防水涂料、乳化沥青的性质及其应用、沥青胶的性质及应用,冷底子油、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再生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的性质及其应用,氯丁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性质及应用;硅橡胶防水涂料的性质及应用)。建筑密封材料:建筑防水沥青嵌缝油膏的性质及应用、聚氯乙烯胶泥和塑料油膏的性质及应用、丙烯酸酯建筑密封膏的性质及应用、聚氨酯建筑密封膏的性质及应用、聚硫建筑密封膏的性质及应用、硅酮建筑密封膏的性质及应用。

2.教学要求

掌握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与应用;了解各类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及密封膏的技术要求、主要品种和应用。

(十二)木材及制品

1.主要内容

木材的基本知识:木材的构造、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木材的防腐;木材的综合利用(刨花板、浸渍纸贴面刨花板、细木工板、硬质纤维板)。

2.教学要求

了解木材的特性;木材的防腐。

四、课时分配

五、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时数为20学时,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基本性质的检测、水泥技术性质的检测、普通混凝土骨料检测、普通混凝土性能检测、砌筑砂浆、烧结普通砖的检测、钢筋试验、石油沥青技术性能检测、沥青防水卷材检测。

六、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邓小锋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时:42学时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分数: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1、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今后在工程实践中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对常用建筑材料技术指标的检验能力。 3、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技术课程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建筑材料分类。 2、理解建筑材料性质的定义以及性质与应用间相互关系。 3、了解气硬性胶凝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4、以硅酸盐水泥为重点,理解水泥的矿物组成及其特性,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水泥石腐蚀与防止。了解其它水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5、理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及影响性质的主要因素,理解从原材料和配合比方面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知识。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理解砌筑砂浆的组成、性质及影响性质的主要因素。 6、了解砖及砌块的技术性质和使用范围。 7、掌握钢材的力学性质,了解建筑钢材的国家标准,钢筋品种及特性,钢筋的冷加工等。 8、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牌号的划分等表示和配制。 9、了解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应用。 (二)素质目标 1、具有独立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 4、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坚韧、诚信的品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系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无前修课程,可为学生后续学习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技术课程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信息工程系 教研室:应用教研室 日期:2010年01月12日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36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0411104 2、课程名称:《平面构成》 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无 5、面向对象:广告媒体开发/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专科生 6、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平面构成》主编于国瑞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我系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室内装潢设计和广告媒体设计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 《平面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本课程要求将形态分解为各种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从事广告媒体开发与室内装潢设计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内容: 1.1构成的概念 1.2平面构成的定义 1.3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1.4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1.5平面构成应用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2: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内容: 2.1对比与统一 2.2对称与均衡 2.3节奏与韵律 2.4比例与权衡 教学重点:本章的四节内容均为重点. 教学难点:本章四节内容的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3: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教学内容: 3.1点 3.2线 3.3面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性格及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点,线,面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4: 基本形与骨骼 教学内容: 4.1基本形 4.2骨骼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态关系,骨骼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5:分割构成法 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课程名称:《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代码:所属学习领域:单项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性质(是否核心课程):否 开设学期:第学期 授课时数:学时(理论讲授课时,实践教学学时) 修(制)订人:修(制)订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审订人:审订日期:年月日

、前言 课程定位 《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面向学科内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以培养建筑工程监理应用性人才为目的,是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及专业群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储存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时要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对新型建筑材料要具备认识和鉴别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以及从事相关工作储备基本知识。 、课程学习要求 对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如下知识能力 2-1-1 建筑制图与识图的读图、识图、绘图的相关知识能力。 2-1-2 具有物理和化学相关课程的基础。 2-1-3 了解房屋的基本结构。 对教师的资格要求: 具有熟悉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工艺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项目设计能力和项目组织经验。 课内实践部分指导教师必须掌握更多领域的文化专业知识。 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比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课程目标 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并应用于建筑工程; 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 掌握创新思维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专业学习熟练应用。 能力目标

《建筑材料试验检测》试题B卷

《建筑材料试验检测》试题(B卷) 单位姓名准考证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30题/15分) 1、复合水泥在水泥分类中属于 C 。 A、专用水泥 B、特性水泥 C、通用水泥 2、硅酸盐水泥在生产过程中,萤石是一种 B 。 A、助磨剂 B、矿化剂 C、调凝剂 3、水泥试件养护水池中的水 B 天要更换一次。 A、10 B、14 C、28 4、目前国产硅酸盐水泥的最高强度等级为 C 级。 A、42.5 B、52.5 C、62.5 D、72.5 5、进入工地料库的袋装水泥取样检验时,每批应从不少于 C 袋中抽取。 A、5 B、10 C、20 D、30 6、用水筛法检验水泥细度时,喷头水压应为 A ±0.02MPa。 A、0.05 B、0.1 C、0.15 D、0.20 7、水泥胶砂强度检验(ISO法)灰砂比为: C 。 A、1:2 B、1:2.5 C、1:3 D、1:4 8、水泥胶砂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时,试件受压面积为: B 。 A、40㎜×62.5㎜ B、40㎜×40㎜ C、40㎜×50㎜ 9、如想了解水泥粗细颗粒级配情况,应采用 D 法。 A、负压筛 B、水筛 C、干筛 D、比表面积(勃氏法)。 10、检验人工砂中的石粉含量,应采用 B 法。 A、筛析法 B、亚甲蓝法 C、水洗法 11、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如用细砂,则其砂率应较中砂 C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12、Ⅲ类碎石宜用于强度等级 C 的水泥混凝土。 A、>C60 B、C30~C60 C、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 英文名称: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编码:143B006 学分:3 总学时:48 上机学时:0 实验学时:16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先修课程:建筑力学 执笔人:王银 审定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就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可为以后的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作铺垫,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识,同时对常用建筑材料比如水泥和混凝土等的组成,技术指标,适用范围及质量控制等有所了解,让学生在今后碰到相应的建筑材料时不会有陌生感,知道如何选择和正确使用相关建筑材料。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不同种类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使用特性,掌握各种材料的组成、特点以及应用领域,同时对一些常用建筑的检验方法有所了解。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实验项目与类型: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化对建筑材料的认识,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 重点: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分类及建筑材料的特点 难点:无 第一节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0.5学时 1.建筑材料的定义 2.建筑材料的分类 第二节建筑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地位 1.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建筑材料的特点0.5学时 第三节建筑材料技术标准简介0.5学时 1.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 3.企业标准与地方标准 第四节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学习方法0.5学时 1.学习目的 2.学习任务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建筑材料的结构与组成,了解材料自身组成与其各方面特性之间的联系。 重点: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耐久性 难点:与建筑材料性质相关的概念区别与理解 第一节材料的组成与结构0.5学时 1.材料的组成 2.材料的结构 第二节材料的物理性质 1.5学时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质1学时 1.强度与比强度 2.弹性与塑性 3.脆性与韧性 4.硬度与耐磨性 第四节材料的装饰性0.5学时第五节材料的耐久性0.5学时第二章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石灰和石膏的制备工艺,理解石灰、石膏的水化反应,掌握石灰、石膏的相关性质及应用。 重点:石灰、石膏的技术性质与应用 难点:石灰的熟化及硬化过程,石膏的凝结及硬化规律 第一节石灰1学时 1.石灰的生产 2.石灰的熟化 3.石灰的硬化 4.石灰的主要技术指标 5.石灰的性质 6.石灰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建筑石膏1学时 1.石膏的生产与品种 2.石膏的凝结硬化 3.石膏的技术要求 4.石膏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水泥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组成、分类、特性及相应的技术指标,了解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同时熟悉不同品种水泥的应用范围。 重点: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指标、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矿物组成及其水化特点 第一节硅酸盐类水泥 1.硅酸盐类水泥的分类0.5学时 2.硅酸盐水泥的制备与组成1学时 3.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过程 1.5学时 4.硅酸盐水泥的相关技术指标1学时 5.硅酸盐水泥的应用特点1学时

《构成》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开放专科) 《构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构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广告”专业(专科)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必修),本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2008年春季开课。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和设计观念,了解并掌握构成的原理、方式以及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培养造型能力及多种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广告设计的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广告设计专业, 并能熟练地结合企业活动进行广告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同类型课程。 二、先修课要求 本课程体现了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注重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其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色彩》与《素描》是本课程的基础。其区别是:《色彩》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进行色彩知识的具体教授,《素描》是对设计方向的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

《构成》是对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顺序上应在学习素描和色彩的基础上学习构成. 参考书: 教科书:《构成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贾京生主编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 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 2.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3.结合其它材料和技法完成作品的能力。 4.本课程注重练习,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形成性考核高度结合。学生的作业至少需将16张留在个人成绩档案中(按学习的单元进度同步完成),这16张作业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在上述教学要求中,本课程将以一定量的作业为前提,并在设计训练中不断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形成较好的结合。

建筑材料及检测试题及答案A卷

科目序号:×S 城市职业学院办学点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三年制13年级建筑及造价专业 《建筑材料与检测》试题A卷 2014年1月 一、填空题(2’*12=24) 1.根据材料被破坏前塑性变形显著与否,分为( )与( )两大 1.()浆体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其体积发生微小膨胀。

A、膏 B、水泥 C、砂浆C、CaSO4 2.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其中水的质量为()。 A.3.0g B.2.5g C.3.3g D.2.9g 3.水泥现已成为建筑工程离不开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水泥为()。 A.硅酸盐类水泥 B.铝酸盐类水泥 C.硫铝酸盐类水泥 D.以上都不是 4.抗渗混凝土是指其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级的混凝土。 A.P4 B.P6 C.P8 D.P10 5.钢材中()的含量过高,将导致其冷脆现象发生。 A.碳 B.磷 C.硫 D.硅 6.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称为()。 A.塑性 B.冲击韧性 C.弹性 D.硬度 7.()是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A.纤维饱和点B.平衡含水率C.饱和含水率D.A+B 8.纸胎油沥青油毡的牌号是按()采划分的。 A.沥青油毡的质量(g/m2)B.原纸的质量(g/m2) C.沥青油毡上油沥青的质量(g/m2)D.沥青油毡抗拉强度(N/m2) 9.引起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之一是水泥熟料中()含量过多。 A.氧化钙B.游离氧化钙C.氢氧化钙D.以上都不对 10.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 A. C2S C3S CaCl2 Na2SO4 B. C3A C2S C3S C4AF C. C2S C3A CaSO4 Ca(OH)2 D. C3S C3A C4A C2A 11.测定混凝土立体抗压强度的标准试件尺寸为()。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建筑材料》 二、课程性质 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3)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总教学时数为56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本课程的任务,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着重讲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可作简单说明。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 第二节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1.材料的基本物性参数、材料的密度、密实度、孔隙率及散粒材料的填充率、空隙率的定义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四种含水状态与含水率、软化系数、渗透系数、抗渗标号及影响因素。 3.材料的热性质:导热性、比热及热容量。。 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质

100431024-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Plane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的课程,平面构成启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提高学生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平面构成课程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平面空间范畴内,形的基本造型要素、结合方法与排列形式,构成形式美感的审美法则等一系列问题。 2.能力及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用图式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形态构成规律等,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有所领悟,对平面构成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施说明 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结合大量设计实例,多方面展示、表现、观察平面构成艺术的特点,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图例,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整理和讲解。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平面构成设计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对先修课无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习题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目标: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 3. 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占20%;课程结课成绩(作业完成程度)占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建筑材料与检测模块一

知识与技能综合训练 一、名词和符号解释 1、有效数字; 2、表观密度; 3、比强度; 4、含水率; 5、软化系数. 二、填空 1、取样是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从检验()对象中抽取()的过程。送检,是指取样后将样品从现场移交有()资格的单位承检的过程。 2、检测机构从事检测工作时,必须遵循()取样送检制度。 3、某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是268 MPa;吸水饱和后的抗压强度是249 Mpa。此材料()用于潮湿环境的重要结构。 4、耐火性是指材料在火焰和高温作用下,保持其不破坏、性能不明显下降的能力,用耐火()表示。 5、将26.4843修约成三位有效数字,修约结果为()。 三、多选题 1、检测工作要以检测标准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B、《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C、《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D、《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E、合同法 2、导致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检测人员误差; B、仪器设备误差; C、环境误差; D、方法误差 3、能够承担委托检测任务的检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A、计量认证; B、检测资质证书; C、施工资质; D、监理资质 4、技术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四类标准。 A、企业; B、行业; C、地方 5、()而且孔隙封闭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渗性; A、憎水性的; B、孔隙率小; C、亲水性的; D、孔隙率大 四、简答题 1、说明哪些试块、试件和材料必须实施见证取样和送检 2、用什么方法粗测定集料的表观密度?怎样确定取样量?简述测定方法和步骤。 五、计算题 1、粗集料的表观密度测定,若试样烘干后的质量为1500克,试样在水中重940克,则粗集料的表观密度为多少?(忽略温度对水密度的影响) 2、某一块状材料的烘干质量为100g,自然状态体积下的体积为40cm3,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为30cm3,试计算其密度、体积密度、密实度和孔隙率。

建筑材料检测员试题及答案

建筑材料检测员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生石灰的主要化学是成份是Ca(0H)2,熟石灰的主要化学成份是CaO。(×) 2.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硬化,水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水中硬化。(×) 3.石灰“陈伏”使为了降低熟化时的放热量。(√) 二、选择题 1.GB1594-79标准规定,钙质生石灰的有效氧化钙含量为68%,该生石灰为( A )级。 A I级 B II级 C III级 D 等外灰 2.有效氧化钙测定中,酚酞指示剂加入试样溶液中,溶液呈 D 色。 A .黄 B .红 C .玫瑰红 D .粉红 3. EDTA滴定法快速测定石灰土中石灰剂量试验中,钙红指示剂加入石灰土和氯化铵反应中,溶液呈A 色。 A .玫瑰红 B .黄 C .红 D .兰 4.石灰的最主要技术指标(C ) A、活性氧化钙和活性氧化镁含量; B、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 C、活性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 5、氧化镁含量为(A )是划分钙质石灰和镁质石灰的界限。

A、5% B、10% C、15% D、20% 三、填空简答题 1.水泥新标准规定用沸煮法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可以采用两种试验方法,标准法是指雷氏夹法,该法是测定水泥净浆在沸煮箱中沸煮后的值来检验水泥的体积安定性的。 2.水泥封存样应封存保管时间为三个月。 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中,所用标准维卡仪,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300g±1g. 4.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温度不低于50%,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 5.水泥封存样应封存保管三个月,在存放样品的容器应至少在一处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有编号,取样时间地点人员的密封印. 6.GB175—1999中对硅酸盐水泥提出纯技术要求有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 7.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时根据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测得的 3 天和28天强度确定的。 8.水泥胶砂搅拌机的搅拌叶片与搅拌锅的最小间隙3mm,应一月检查一次。 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抗压与抗折强度试验。

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根据学生初步接触专业设计的实际情况,课堂讲授装饰材料的性能,结合市场调查,掌握目前常用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特性、构造特点。使学生对装饰材料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设计中得到合理选用。(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介绍目前常用装饰材料的性能、特征及规格,通过多媒体和图示列举详尽的构造接点,搭接方法以及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懂得运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来实现设计意图。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室内设计制图的准备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 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明确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

1、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按材料的装饰部位分类:1外墙2内墙3地面4顶棚 (2)按材料的材质分类:1无机材料2有机材料3复合材料 (3)按材料的燃烧性分类:1不燃性2难燃性3可燃性4易燃性 2、建筑材料的选择: (1)材料的外观 (2)材料的功能性 (3)材料的经济性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本章重点、难点: 1、材料的密度、孔隙率、空隙率等及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质。 2、吸水性与吸湿性的区别,三大密度的区别。 教学内容: 1、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1)材料的密度 (2)材料的孔隙率 (3)材料的吸声性能 2、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1)材料的强度、比强度 (2)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3)材料的脆性和韧性 (4)材料的硬度、耐磨性 3、材料的耐久性 第三章地面装饰材料 本章重点、难点: 地面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地面装饰材料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内容: 建筑中常用的地面材料 1、石材地面 (1)天然大理石的特点、性能以及施工工艺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

建筑材料检测综合试题

建筑材料检测基础知识综合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 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中的代用法,用调整水量法使水泥净浆的沉入度达到(),此时的加水量占水泥试样量的百分数,即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A) 4±1mm (B) 28±2mm (C) 6±1mm (D)26±2mm 2 水泥终凝时间的判断,当试针沉入试体()时,即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 (A)0.4 mm (B)4±1mm (C)0.5mm (D)5±1mm 3 水泥试饼放入湿气养护箱养护24±2h,然后在沸煮箱中煮沸()。 (A)3h±5min加热至沸、恒沸3h±5min (B)30±5min加热至沸、恒沸3h±5min (C)30±5min加热至沸、恒沸30±5min (D)3h±5min加热至沸、恒沸3h±5min 4 国际计量中“SI”导出单位共有()。 (A)18个(B)19个(C)20个(D)21个 5 砼的强度等级通常划分为()。 (A)10个等级(B) 12个等级(C)8个等级(D)6个等级 6 检测砂浆强度时加荷速度应为每秒钟()。 (A)0.3~0.5 kN (B)0.50~.8 kN (C)0.8~1.0 kN (D)0.5~1.5 kN 7 石含泥量试验中,取重约()的试样两份进行试验。 (A)200g (B)300g (C)400g (D)500g 8 坍落度适用范围,坍落度在()之间,粗骨料最大粒径≤40mm。 (A)10~200 mm (B)10~220 mm (C)10~240 mm (D)10~260 mm 9 砂的紧密密度试验时,每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的钢筋。(A)10 mm (B)15 mm (C)20 mm (D)25 mm 10在相同条件下按规定可行的几种尺寸制作砼立方体抗压试块,试块尺寸越大,其强度值()。 (A)偏大(B)不变(C)偏小(D)无法判断 11 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C60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其加荷速度为( )。(A)0.3~0.5Mpa(B)0.5~0.8Mpa (C)0.8~1.0Mpa(D)0.5~ 1.5Mpa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编者签字: 室主任签字: 院系主任签字: 2003年12月1日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408206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具 有土木工程建筑材料场调查和建筑材料性能与应用的基础,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运输、储存、实验基本技能,在从事道路、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中能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本课程为学习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学等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和路桥专业,二年级,第3-4学期。 二、先修课程 《数学》、《工程地质学》。 三、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加深学生对主要建筑材料性能与应用的感性认识。 (二)考核方法:理论教学闭卷考试,实践教学进行技能考查。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85 其中讲授:65 实验: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理论讲授(65学时) 第一章绪论(5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工性能、耐久性。 重点难点:重点是建筑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 1

学生掌握要点:通过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理解其各种性能。 1、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构造 2、建筑材料物理状况 3、建住材料力学性能 习题与作业:18学时 第二章石料(4学时) 主要内容:块状石料与集料的来源。石料的一般要求和技术标准。集料的技术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是集料的技术要求。难点是集料的颗粒级配。 学生掌握要点:1、石料的一般要求2、石料的主要技术性能3、石料的技术标准4、集料的一般要求 习题与作业:12学时 第三章石灰与水泥(12学时) 主要内容:石灰。水泥。 重点难点:重点是硅酸岩水泥,难点是水泥硬化原理。 学生掌握要点:1、石灰的熟化与原理 2、石灰的应用与保管 3、硅酸盐水泥 4、掺料水泥 5、水泥的应用与保管 习题与作业:42学时 第四章水泥砼与砂浆(14学时) 主要内容:水泥砼。砂浆。外加剂。 重点难点:重点是水泥砼的主要技术性质和配合比设计。难点是砼配合比设计。 学生掌握要点:1、砼的组成材料 2、砼的主要技术性能 3、砼的配合比设计 4、硅的强度检验评定 5、各类砂浆的技术性能和配合比 习题与作业:48学时 第五章沥青及其制品(6学时) 主要内容:石油沥青与煤沥青。沥青制品。 重点难点:重点是石油沥青。 学生掌握的要点:1、沥青分类、主要技术性能 2、沥青防水卷材技术性能 3、胶粘剂(防水涂料)技术性能 习题与作业:18学时 第六章沥青混合料(8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组成结构与强度理论。技术性质与技术要求。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组成设 2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完整版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空间与形态】 【SpaceandForm】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面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版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 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 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 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 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 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 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 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第五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容器的形态风格 第二节陶艺容器的制作方法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熟悉陶艺的制作方法后,利用容器的造型进行拆分、整合、叠加的表现方式。 七、设计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以操作与现场辅导为主,对于空间与形态课程理论的讲 解、点评之外的课内辅导及课题方案草图指导等环节的实践。 2、空间与形态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以二维半立体构成、三维立体构成、空间构成 相结合,通过二维形态及仿生形态、陶艺线、容器的探索,体会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空间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探究其与人的不同心理情感。 3、基本完成设计基础课题的过程:基本规律训练、图书馆查阅资料及艺术展览 参观、草图绘制、完稿、作品绘画与制作。

2019年建筑材料检测员试题

2019年建筑材料检测员考试试题(A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计量法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2. 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分为、、、、等级 3. 混凝土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 4. 砂分为天然砂、机制砂、混合砂。 5. 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必试项目包括厚度、拉力、延伸率、不透水性、低温柔性、和耐热性。 6. 腻子型遇水膨胀的必试项目:体积膨胀倍率、高温流淌性、低温试验。 7. 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确定成型方法,坍落度大于 70mm 的混凝土宜用捣棒人工捣实。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值以毫米为单位,测量精确至 1mm ,结果表达修约至5mm 。 8. 龄期28d的水泥试体必须在 28d±8h ,试体龄期是从成型时水泥全部加入水中时算起。 9. 回(压实)填土密度试验方法有:环刀法、灌水法、灌砂法。 10. 钢筋原材力学性能检验时,应在任选的两根钢筋上切取试件,其中2 个做拉伸试验, 2 个做弯曲试验。 11. 水泥试体成型试验室温度为 20±2℃,相对湿度大于 50 ,水泥试样、标准砂、拌合水及试模的温度与室温相同。养护箱温度为20±1℃,相对湿度大于90%。养护水的温度为20±1℃。 12. 水泥安定性的测定方法分为标准法(雷氏法)和代用法(饼法) 13. 砂用于筛分析的试样,颗粒的公称粒径不应大于。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为的方孔筛,并计算出筛余量。 14. 碎(卵)石的必试项目:含泥量、泥块含量、筛分析、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压碎指标。 15. 按照GB8076检验外加剂、防水剂、防冻剂用砂应符合GB/T14684要求的细度模数的II区中砂,含泥量小于 1%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为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从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出发,课程内容着重于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对这两方面内容提出如下要求: (1)在材料性质方面: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 (2)在材料应用方面: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2.建筑材料发展概况。 3.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课程成绩考核办法,掌握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了解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建筑材料,了解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 重点: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难点: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施工、预算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二章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知识点: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组成;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示材料物理特征的性质有堆积密度、密度、表观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等。

视觉传达专业《装置空间艺术设计》本科 课程教学大纲

《装置空间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装置空间艺术设计/ Device Space Art Design 2.课程代码 163Y097 3.课程类别 专业课 4.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 5.学时/学分 64(16+48)/4 6.先修课程 包装设计、POP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CIS设计 7.适用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从装置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出发,重点讲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装置空间艺术设计课程,掌握运用各种装饰材料和互动设计方法,将技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刨意潜能,开发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装置设计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环节的学习与制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装置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主要艺术运动开始了自身的发展历程。在

教学中以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四个内容的研究:根据对装置艺术的历史渊源回顾,综述了装置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理论渊源、观念源头等;基于对装置空间艺术所根植的艺术语言组合的讨论,论述了其观念语义与形式语言;通过对置艺术的设计与训练,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与技巧;通过对装置空间设计作品的个案研究,总结了装置艺术中的观念与形式建构的一个有别于传统审美的审美体系。 第一章装置的出现(16学时,含12学时实验) 了解:装置的由来。 理解:装置艺术的兴起。 掌握:装置方式的重新兴起。 重点内容:1.装置艺术的兴起。 2.装置艺术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装置艺术视觉语言的组合。 第一节:装置的由来。 知识点:装置的原生态,装置方式的重新兴起。 第二节:装置方式的重新兴起。 知识点:现代装置艺术设计的特征与表现。 第二章装置的语言组合(16学时,含12学时实验) 了解:装置与其他艺术门类。 理解:装置图形语言、文字语言。 掌握:装置的空间构成形式。 重点内容:1.装置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 2.装置图形语言。 3.装置的空间构成形式。 教学难点:1.装置的图形、文字语言和空间构成形式的运用。 2.装置材料的选择与表现。 第一节:装置与其他艺术门类。 知识点:装置与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图形设计与文字设计的结合使用。

《建筑材料与检测》试题及答案 A卷

科目序号:×S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办学点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三年制13年级建筑及造价专业 《建筑材料与检测》试题A卷 2014年1月 一、填空题(2’*12=24) 1.根据材料被破坏前塑性变形显著与否,分为 ( )与 ( )两 1.()浆体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其体积发生微小膨胀。 A、石膏 B、水泥 C、砂浆C、CaSO4 2.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其中水的质量为()。 A.3.0g B.2.5g C.3.3g D.2.9g 3.水泥现已成为建筑工程离不开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水泥为()。 A.硅酸盐类水泥 B.铝酸盐类水泥 C.硫铝酸盐类水泥 D.以上都不是 4.抗渗混凝土是指其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级的混凝土。

A.P4 B.P6 C.P8 D.P10 5.钢材中()的含量过高,将导致其冷脆现象发生。 A.碳 B.磷 C.硫 D.硅 6.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称为()。 A.塑性 B.冲击韧性 C.弹性 D.硬度 7.()是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A.纤维饱和点 B.平衡含水率 C.饱和含水率 D.A+B 8.纸胎石油沥青油毡的牌号是按()采划分的。 A.沥青油毡的质量(g/m2) B.原纸的质量(g/m2) C.沥青油毡上石油沥青的质量(g/m2) D.沥青油毡抗拉强度(N/m2) 9.引起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之一是水泥熟料中()含量过多。 A.氧化钙B.游离氧化钙C.氢氧化钙D.以上都不对 10.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 A. C2S C3S CaCl2 Na2SO4 B. C3A C2S C3S C4AF C. C2S C3A CaSO4 Ca(OH)2 D. C3S C3A C4A C2A 11.测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试件尺寸为()。 A.10cm×10 cm×10cm B. 15cm×15cm×15cm C. 20cm×20 cm×20 cm D. 7.07cm×7.07cm×7.07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