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名句

李白诗中名句
李白诗中名句

李白诗中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就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秋浦歌》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26、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

军》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3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

行》3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乐府·将进酒》3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39、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40、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公无渡河》4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古风其三》42、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

4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山东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其

二》

4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4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下独酌》46、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47、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4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49、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5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词》51、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词》5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书怀》

1

李白诗歌之最

最大气苍凉得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最自信得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最狂傲不羁得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就是蓬蒿人!

最无奈得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最符合金庸设定: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最脍炙人口得忧愁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方德父子引用李白泡妞专用诗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最细腻得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化为经典成语得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最惊心动魄得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最孤独得感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最古惑得句子,:拔剑四顾心茫然

最摧人泪下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得诗:

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有意境得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最悲凉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最萧索得:拔剑四顾心茫然

最猥琐得一首:美人来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留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最有意境得诗句:相瞧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有气魄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最色得:日照香炉生紫烟

最血腥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最有骨气得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最无奈得一句:眼前又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最坚强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最无实意得: 噫吁唏。

最沉郁得诗句: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最白居易风格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气魄最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2

最煽情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拽得: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

间。

最浪漫深情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最清纯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最幽怨得: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就是妾断肠时。

最苍凉大气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最豪气干云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无奈得诗句:宾友日疏散,玉尊亦已空。

最财大气粗得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

最有杀气得: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最潇洒得: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最有境界得: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最违背党得民族政策得,最不利于构建与谐社会得: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最清高自赏得: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大江茫茫去不还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就是何人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需问,金粟如来就是后身。瞧瞧李白得自我介绍

其她流传广泛得诗句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乃知兵者就是凶器拔剑四顾心茫然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李白,名字因诗句而来

李白,名字因诗句而来 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据说,李白周岁时,家人给他抓周,他抓了一本《诗经》。有些文化的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一名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 由于他对儿子起名一事很慎重,左想一个不妥,右想一个不好,越想越觉得不如意,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于是,直到儿子七岁了,做父亲的还没想出一个好名字来。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作了一首诗,但只想出了前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两句怎么也想不好了,抓耳挠腮的。正在东拼西凑时,妻儿来了,他让妻子帮助自己想。妻子想了好一阵子,想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但下句也一时想不起来了。 没想到,儿子很快就接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正在反复念着这首诗时,忽然想到儿子的那一句诗的开头一字是自家的姓,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很妙,正说出一

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就用“白”字给自己的儿子做名。就这样,李白的名字诞生了。 知识小站 抓周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儿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其一生志趣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 在过去,孩子周岁那天,讲究一些的人家都要在床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由大人将小孩儿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预测其志趣、性情和将来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儿抓笔,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写得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果小孩儿先抓了吃食和玩具,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善于及时行乐等。总之,就是长辈们对小孩儿的一生志趣和性情在一周岁之际的一番祝愿而已。实际上,这和孩子将来的人生是没有关系的。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日华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总之,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李白诗中的月亮与民间所崇拜的月神并不合拍,且李白又与月亮结下了如此不解之缘,这似乎矛盾。然我们仔细考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平遭际即可解开其中奥秘。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由于诗人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

李白的著名诗句

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最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最符合金庸设定: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细腻的景物描写: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孤独的感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最古惑的句子: 拔剑四顾心茫然 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有意境的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最悲凉一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最萧索的 拔剑四顾心茫然 最有意境的诗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有气魄的: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最色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 最血腥的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最有骨气得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最无奈得一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最坚强的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最无实意的: 噫吁唏。 最沉郁的诗句: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最白居易风格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气魄最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最煽情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拽的: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最浪漫深情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最清纯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最幽怨的: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最苍凉大气的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2]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

浅析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最终版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 意象 09中文3班那心彤梁永红

摘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 余下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对月亮有特殊情感的民族。入晚,当我们抬头望月时,自然会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玉兔和蟾蜍,猛然间也会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一种特别的感受油然而生。而我们能够想起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名作,有一半出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手中。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寄情于物,可以使诗歌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难抒之情、难言之理,都可以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也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把他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一一袒露在他的诗中,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之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文学艺术上的意象指的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一词是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这一意象,张九龄、李白、苏轼等诗人、词人都曾在他们的诗文中寄情于月,但是其中当属李白为最。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

关于明月的诗句100首正式版

《关于明月的诗句》 关于明月的诗句(一):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6、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12、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13、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1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15、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1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19、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2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21、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2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2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2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2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27、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关于明月的诗句(二): 唐王维: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清萧诗: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关于明月的诗句(三): 关于明月的诗句 1、《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导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

李白诗全集 卷一

白诗全集卷一(古诗五十九首) 古风五十九首 其一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 众星罗秋□。【上日下文】 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其二 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 金魄遂沦没。 □□入紫微。【虫带】【虫东】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 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 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 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 感我涕沾衣。 其三 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 挥一作飞 )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其四 凤飞九千仞。

五章备彩珍。 衔书且虚归。 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 所居未得邻。 吾营紫河车。 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 采铅青溪滨。 时登大楼山。 举首望仙真。 ( 首一作手 ) 羽驾灭去影。 飚车绝回轮。 尚恐丹液迟。 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 羞彼鹤上人。 桃李何处开。 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 长与韩众亲。 其五 太白何苍苍。

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 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 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 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 ( 启玉齿一作忽自哂 ) 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 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 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 永与世人别。 其六 代马不思越。 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 土风固其然。 ( 固其然一作其固然 ) 昔别雁门关。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 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营造淡远之境李白以月造境,有时也平和淡远。如:“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鸣皋歌送征君》)“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赠清漳明府侄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坐在皎洁的月亮下静赏松风琴韵,是多么惬意。“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这两句中的月亮,犹如善解人意的天使,与人为伴而同归,与山为友而随转,和谐共存。这种淡远之境,以月为主要画面,伴奏以天籁之音,烘染以天然之色,顿生平和之风、淡远之意、自然之趣,作者的心境与物境融洽无间。

李白最美的一首相思诗,只有6句,每一句都是经典

李白最美的一首相思诗,只有6句,每一句都是经典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结尾,杨过携小龙女远去,满怀不舍的郭襄夺泪而出。 此时,金庸先生列出一首诗结尾: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金庸先生真是高手,用这首诗,将此时郭襄心中对杨过的不舍及无奈表达的入木三分。 这首《三五七言》,又名《秋风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整首诗共6句,每一句都是经典名句,让人回味无穷。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是一首爱情古诗。 秋风凄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扬散,寒鸦本已栖息也被这声响惊起。 盼着你我能再相见,却不知在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这个秋日的夜晚,诗人抬头望着天空的明月,耳边传来乌鸦的叫声,在这个悲凉的气氛里,诗人在想念旧日的情人。 也许是秋天的落叶,让人顿生伤感。在诗词中,秋夜怀人已经成为习俗。也许是秋天霜冷的天气,易勾起人的思念之情。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由此诗,我们可以猜测,诗的主人公有一个旧时的情人,却因故不能在一起,在这个凄凉的秋日,看到秋月,听到乌鸦的叫声,诗人悲从中来。 世间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我们何时才能再见呀?我想你这么深,你是否也在想我呢? 诗人心中凄怨、幽怨的相思之情喷涌而出,相思入骨,夜也难度,情也难熬。

关于这首《三五七言》,有太多的疑惑。 《三五七言》到底是诗,还是词? 《三五七言》是杂言古诗,意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以上等各种句子自由地混杂于一首诗中的形式。 这首《三五七言》由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组成,故名。 但是,在形式上,此诗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应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间唱和诗。 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而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三五七言》究竟是不是李白的作品?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隋代诗人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对于此,现代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意见不同,他说:严羽说郑世翼有这首诗《三五七言》,可是查找了《诗人玉屑》中,却没有“秋风清”各句,应该以《诗人玉屑》为准,而“秋风清”此诗在《李太白集》中有记载,所以,应该是李太白的诗作。 后世许多学者也都认可此诗为李白的作品。 《三五七言》到底有几句? 众所周知,《三五七言》还有另一个名字,名为《秋风词》,在版本上,也不一样,全诗如下: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据《梅庵琴谱》所述以下非李白所作】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最后这三联成为后世相思的名句,但是,这首诗的作者却一直让人争议。 《梅庵琴谱》叙述,后三联并非李白所作。有些诗集收录李白《三五七言》时,也只写了前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李白诗中月亮的含义

月亮在李白诗中的不同含义 李白一生写了近千首诗,月的意象有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 ·《把酒问月》明月是人生哲理的探求。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诗人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静夜思》故乡的寄情物,流浪的旅伴。李白独处他乡,白天奔波忙碌,可以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诗人不禁遐想到故乡的种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友情的象征。此时的明月,是一个了解李白,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李白的要求,将他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峨眉山月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关山月》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一种情操。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水》写“江月”,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诗人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明月是这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的表现。 ·《古朗月行》月亮作为发现社会问题,讽刺当权者昏暗的武器。《古朗月行》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关于月亮这一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月亮是高洁的理想的化身,是其精神的知己。在诗人渐渐进入醉乡后,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与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这时月光和身影是与诗人相交游的知己。 ·《古朗月行》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是李白童心的可爱,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之态。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作者:————————————————————————————————日期: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

李白诗中的月

皎洁的爱恋——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容摘要: 后人想起李白,便会想起月。李白是诗中的仙人,千古独步;但若无明月与之相伴相生,仙气便会顿减。李白爱月,如同爱美人,是一种由形入魂的爱。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毫未觉悟的人和大彻大悟的人最幸福。前者是对痛苦一无所感,后者是对万缘看破万下。李白,恰好有了文人最敏感的特质和最难解的情绪,所以,他对痛苦有着最纤细的感知,因而陷入了痛苦设下的无可逃避的困境,所以他最痛苦。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而不能逃避之时,人的第二本能就是喊痛,所以李白想哭。他的泪,无人懂。他的爱,无从寄。他唯有将一腔心事说给天边月。对李白而言,明月是友人、爱人、故乡、理想的集中化身,月与他的生命同在。 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个性,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月亮这一自然物象与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认识相结合,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李白爱月,是穿越时空之爱。他的月亮,看透古今、转遍关山,有着沧海桑田的沉厚博大,给人以物我两忘的清凉与宁静。李白在咏月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幽冷而静谧的月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李白用他无与伦比的浪漫瑰丽的诗句,对明月倾诉着最为皎洁的爱恋。 关键词:李白明月知己爱物我两忘 正文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明月知我心。如果你找不到知音,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理想,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故乡,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亲人,就找月亮……月亮,是一个万能的倾诉对象,是一个永远的梦中情人,是一面清透的心灵之镜,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永恒不变的情,高远深邃的愁。月亮是无知无情的,月光是不可称量的,月色是不可久住的,但又是可以真实感知的。李白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临风独立在诗歌艺术的巅峰,他的仙风侠骨、高洁志向、寂寞幽思,都需要一个听众来聆听、需要一个幻境来沉醉、也需要一个表征来展现;所以,他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月亮,而且越爱越深。 月亮就是月亮,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色彩;自然就是自然,是人们自顾地对之抒怀;所以,文人笔下的意象,都有作者独有的个性在。李煜的春水,就是李煜的愁思;李白的月亮,其实就是李白。李白的月亮在不同地点出现,因为李白游历甚广;李白的月亮在不同时间出现,因为李白在不同时间苦思冥想;李白的月亮以不同形态出现,因为李白那起伏不定的心情;李白的月亮以不同身份出现,因为李白的情感需要不同的寄托……李白的月亮越来越复杂,是因为李白的思想越来越深刻;所以想读懂李白的月亮,要先读懂李白。所谓作文先做人,其实反之亦然,读文也要先读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却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将诗写得登峰造极,却不想以诗人身份终老此生,而是想把诗作为敲门砖,以敲开朝廷的政治大门,一展理想抱负。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终于有了机会。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但唐玄宗没有赏识到他的政治才能,而只把他看作写诗以供歌唱娱乐的文人。在京仅三年,李白就弃官而去,继续他的流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